运动的供能特点

2024-06-20

运动的供能特点(精选五篇)

运动的供能特点 篇1

短跑是径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运动强度最大的项目, 主要包括100米、200米和400米。由于它们距离不同, 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不同, 因此体内所需能量供应形式也各不相同。对于短跑运动的供能原理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在现实的训练实践中, 很多教练员还是忽视短跑的供能原理而进行盲目性的训练, 导致运动员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或者甚至下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本文以短跑运动的供能特点为基础, 制定了几种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的科学化方案, 与广大教练员、体育教师予以探讨, 期望对短跑训练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短跑运动的供能特点

人体供能系统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视角看, 主要分为无氧氧化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无氧氧化系统分为磷酸原供能系统和乳酸能供能系统, 主要适用于强度大、时间短的运动, 例如:短跑100米、200米和400米项目。有氧氧化系统指的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生能, 主要适用于运动强度低、时间长的运动, 例如:中长跑项目。

1. 磷酸原供能系统

三磷酸腺苷是肌肉收缩的唯一直接能源。当肌肉活动时, 最先供给肌肉收缩的能源是三磷酸腺苷。贮存在肌细胞中的ATP不断进入横桥中, 在三磷酸腺苷酶 (ATP酶) 的催化下, 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 (ADP) 和无机磷酸 (Pi) , 同时释放出能量, 使横桥反复摆动, 牵动细肌丝滑动, 从而使肌纤维缩短, 以完成机械功[3]。即:ATP→ADP+Pi+能。

2. 乳酸能供能系统

当持续运动10秒以上, 且运动强度很大时, 机体所需的能量已远超出磷酸原系统所能供给的, 同时机体的供氧量也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这时仅靠磷酸肌酸 (CP) 分解供能还是不够的, 此时, 运动中所需ATP再合成的能量主要依靠肌肉中的肌糖原和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来提供, 即肌糖原和葡萄糖酵解为乳酸的过程中生成ATP, 释放能量。

三、短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方案

短跑是周期性运动中强度最大的项目, 它要求人体达到最高的位移速度和将最高的位移速度尽量保持到终点的能力[3]。前者称为速度, 后者称为速度耐力。二者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素。若提高短跑成绩, 则必以大力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为基础。若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则必根据短跑供能特点, 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训练方案。

1. 速度训练

发展速度素质, 主要是发展ATP快速分解和CP无氧再合成的能力, 尽量减少糖硣解参与供能。从运动强度是引起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刺激这一生理特点来看, 只有通过肌肉最大强度、甚至超强度的运动, 使ATP和CP消耗到一定程度或耗尽, 才能提高ATP、CP数量。

2. 速度耐力训练

在发展速度的同时, 还要进行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的意义在于推迟后程减速的出现, 使最高速度保持较长一段距离, 尽量减少后程减速。其主要能量来源是糖硣解。而提高糖硣解供能能力的关键则是:增强机体产生乳酸和耐乳酸的能力。

短跑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和糖酵解。只有根据短跑供能特点, 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和合理间歇, 才能获得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最佳效果。短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方案的基础是大力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对于速度训练需进行6-10秒的极限运动, 并且合理控制间歇时间;对于速度耐力训练, 需增强机体产生乳酸和耐乳酸的能力, 把最高心率控制在180-190次/分, 并充分注意间歇时肌肉的放松, 待心率恢复到120-140次/分左右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36-38.

[2]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113-115.

[3]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85-88.

[4]孙风华.短距离项目无氧训练时的体能补充[J].田径, 2006 (4) .

网球比赛运动员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 篇2

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由三磷酸腺苷(ATP)的分裂提供,然而储存于人体

中这一能量来源仅够 2-3 秒钟的运动。为此在人体可继续活动前,已分裂的 ATP 需要补 充或组合成原来的形式。人体有 3 种供能方式满足持续运动的需要。(1)持续 3—15 秒 的运动由磷酸肌酸(CP)供能,又称无氧无乳酸供能。供能特征是:无需带氧运动,能 立即提供短时间用的能量,如冲刺接网前的吊球,跳起扣高圧球。释放能量的速度快,但产生的能量小,无乳酸产生。这种供能方式对运动员的爆发力至关重要。(2)持续 15 —60 秒的运动由无氧糖酵解供能,它无需带氧运动,如长时间的底线对攻 15 板以上,由储存于活性肌肉中的糖原供能。释放能量的速度中等,产生能量的量中等。它产生的 乳酸进入血液并导致疲劳和僵硬,大量乳酸的分散需要 1 小时以上。(3)持续长时间运 动需要带氧运动,通过氧化提供长时间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如整场网球比赛。释放能量 的速度慢,但产生的能量大。用于补充无氧系统供能,如经过很好的训练,它可延缓无 氧糖酵解系统的消耗,从而延缓疲劳的产生。

磷酸肌酸(CP)和无氧糖酵解系统都称之为无氧能量系统,因为它不需要氧化能使肌肉运动,相反,有氧供能系统则需要氧化才能将能量传输给运动中的肌肉。所有这些

系统都同时工作,每个系统根据运动的性质满足能量的需求。对于强度最大和十分短暂 的运动由磷酸肌酸(CP)系统供能;对于强度最大和较长时间的运动由无氧糖酵解系统 供能;对于强度不很大的长时间运动由有氧系统供能。为研究网球比赛时各种供能系统 的比例如何组成,笔者统计了 2006 年澳大利亚网球女子双打决赛整场比赛双方击球的 板数(不包括未转播的部分)及每板球运行的平均时间,它包括击球的时间、落地反弹 的时间(截击球无此时间)与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详见附件 1: 2006 澳网双打决赛击球板数与时间统计。表 1 06 澳网女双决赛板数、运行时间统计 统计项目 第一盘 第二盘 第三盘 最少板数 1 1 2 最多板数 15 15 15 4 板以下占(%)50 53.2 51.3 5—7 板占(%)36.8 33.9 28.2 7 板以上占(%)13.2 12.9 20.5平均每板时间(秒)1.31 1.2 1.1 最快运行时间(秒)0.86 0.75 0.79 最慢运行时间(秒)3.57 2.2 1.47 累计击球时间(分)7.56 6.05 3.8 总板数 356 306 212 表 1 的数据表明,最激烈的女子双打比赛,每板球运行时间平均为 1.1-1.3 秒,在此时间内运动员完成击球和跑位选择最佳击球位置(或跳起)等动作。比赛时实际运

动时间的 50%多在 4 板及其以下,这就意味着 50%多的连续运动时间为 5 秒多,此期间 的主要供能形式为磷酸肌酸(CP)供能。每分球在 7 板及其以上决出胜负的仅占 13.2-20.5%,连续运动时间为 8-10 秒,其供能形式仍为磷酸肌酸(CP)供能。况且每 分球之间允许间隔 20 秒,用以捡球、擦汗、准备发球。换边时可休息 90 秒。大量的单 打、双打比赛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网球比赛的供能为混合供能,其中 70%为磷酸肌酸(CP); 20%为无氧糖酵解;10%为有氧系统供能。这一比例应成为制订测量评价网球运动员体能 指标、制订体能训练计划、选择训练手段与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体育高考生100米供能特点与训练 篇3

一、100米训练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100米是体能类速度型项目,它的特点是在一定用力条件下进行高频率动作,主要是以磷酸原供能(ATP-CP系统)为主。在短跑过程中,糖元酵解在ATP和CP未耗尽前开始与工作。其特点是供能速度快,能量输出最大,供能持续时间约为6~8秒左右。然后由糖元无氧酵解接替功能。在短距离疾跑中,磷酸原供能所占比例愈大,快速力量的能力也越强。100米跑从起跑一开始,磷酸原系统被迅速调动并释放能量,其维持约6~8秒左右就被消耗,与此同时,肌糖元因剧烈运动被无氧酵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释放能量来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乳酸合成ATP的速率远不及磷酸原直接供能快,故100米跑的后程速度就有所下降。因此这就产生了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因此,要提高100米跑的运动成绩,关键是要提高体能磷酸肌酸的含量。最大限度地延长ATP-CP系统的功能时间。100米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主要体现学生反应速度和加速能力;途中跑主要体现学生的最高速度水平;冲刺跑主要体现学生的耐力水平。笔者依据100米跑供能系统和100米运动过程的三个阶段(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并根据100米跑所要求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提高成绩的训练方法,学生的100米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依据供能特点所采用的训练方法

(一)发展APT-CP供能能力的训练(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如:8秒钟的跑的专门性训练,采用原地或行进间的练习方式。20~30米蹲踞式起跑;30~60米站立式起跑。50米下坡跑;60米惯性跑。两人一组的俯卧挺身练习20次×4组。

(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这是因为,短于30秒时ATP-CP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能量的需要,故间歇时间一般长于30秒,60秒或90秒。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先发展绝对速度素质后逐步递增为速度耐力训练来提高100米成绩。具体的做法是:速度训练的初级阶段以发展绝对速度为重点,常采用30~60米完全恢复间歇法,次练习间歇时间为3~5分钟,组练习间歇时间为5~8分钟。其目的在于次练习和组练习后的间歇时间能使磷酸原得到完全恢复,保证下次练习的强度。经一段时期的训练,速度有显著提高后再递增跑距。跑距的递增一般以5米为一个训练周期,逐步递增至105米或110米。

(3)成组力量练习后,组间的联系不能短于3~4分钟。力量训练对100米成绩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传统的力量训练就是进行力量训练与速度相结合的训练。现代的大量研究证明,短跑的力量训练必须与速度结合起来。如:深蹲练习,—次训练课,基础力量(10RM以上)/组,速度力量(6~8RM)/3组,最大力量(1~5RM)/1组(注:RM是指在肌肉疲劳前完成一定次数的最大负荷)。这是因为,ATP-CP恢复至少3~4分钟。剧烈运动后被消耗掉的磷酸原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3~4分钟可完全恢复。因此,发展磷酸原系统的训练,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最大乳酸训练,就100米跑来讲,主要是通过糖的无氧酵解来提供能量,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机体的耐乳酸能力,让学生延后产生速度下降。如:强度为95%以上的120米顺风跑;强度85%~90%以上的200米追逐跑,此间休息1~2分钟,组间休息5~8分钟;30米连续高抬腿训练等。这些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

乳酸耐受能力训练,乳酸耐受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 2毫摩尔/升左右为宜。100米训练是高强度的训练,学生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乳酸,就会影响下一次的训练(强度上不去),通常情况下,可采用训练后按摩放松,延长热水浴时间等方法去消除疲劳。可进行较长时间的定时跑,越野跑等慢跑。以加快肌纤维中乳酸的消除,使机体得到较好的恢复。

三、训练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一)在100米训练中,无论是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训练,都必须遵循“8秒”理论(即每组练习的时间不能超过8秒),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周训练计划、学期训练计划以及3年训练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训练。

(三)速度训练需要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练习的重复次数和强度要以练习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以其能承受最大负荷为前提,防止出现过度训练。

(四) 100米是一项既要速度又要力量的项目,训练中要有效解决运动员的营养补充问题。

运动的供能特点 篇4

关键词:排球运动,ATP-CP,供能

随着排球运动的开展和排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一场激烈的排球比赛, 快速推进扣球往往也很扣人心弦。同时也考验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 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所需要的能量主要靠ATP-CP的供能系统来提供。就来谈谈排球运动与ATP-CP供能系统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来制定一些有关的训练计划和选择练习方法时必须考虑发展运动技能或运动能力所必需的专门生理机能能力。

1 探讨一下在运动中的供能系统

根据人体骨骼肌中能量供应生化过程的顺序和数量关系任何体育运动的开始, 人体工作时的能量来自于三个供能系统:一是高能磷化物即ATP-CP系统, 它可使肌肉活动在十分高的水平上支持5~10分钟。二是乳酸系统, 又称无氧酵解系统, 是糖在无氧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分解以释放能量, 它主要在ATP-CP系统供能消退后参加工作, 且在1~2分钟的活动中强度很大。三是有氧系统, 即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 糖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以释放能量。在肌肉活动刚开始时, 所有能量由ATP和CP分解供应。总之非乳酸系统 (ATP-CP) 首先供能, 但由于贮量少, 供能时间短, 然而其输出功率最大。因此是速度快, 强度大, 时间短排球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次之, 但供能系统的供能时间较前者稍长;是排球运动的主要供能来源之一, 但它们是紧密联在一起的。

非乳酸能系统和乳酸系统称无氧代谢的供能。无氧代谢的主要特点:a.反应速度快, 短时间内能爆发出很大的能量;b.ATP-CP含量少, 短时间内ATP-CP即可能被耗尽。经过研究其供能时间在10秒钟左右的大强度运动, 输出功率最大为50W/KGBW, 因而说它是排球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c.ATP-CP的复原速度快。经研究:肌肉中ATP-CP的半时反应是20~30秒持续运动后3分钟完全恢复, 此后并会超量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原则, 间歇运动就是依据能源的半时反应, 使在运动中可以被消耗的能源在间歇休息中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并为下一次的运动提供快速能源物质。因此运动中被消耗的ATPT和CP;可以通过有氧代谢或无氧代谢化学途径得到恢复。

2 排球运动与ATP-CP供能系统

排球运动实际上是多次短时间的快速用力和较长时间的低强度的间歇, 这种快速用力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肌肉的三磷酸腺苷 (ATP) 磷酸肌酸 (CP) 来提供的。我们称之为磷酸原系统供能。它是指能源物质在分解时既不需要氧又不生成乳酸而释放出来的能量, 如高能磷酸化合物ATP-CP分解供能, 而ATP-CP在人体内储量少, 故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 只有速度快、时间短的极大强度排球运动或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 (如排球的扣球、拦网、鱼跃、快速移动等) , 肌肉工作的能量是主要来自高能磷酸化合物分解所提供的能量。所以, 在排球比赛中每单个动作肌肉做功的直接能源都是由ATP-CP提供的, 因此, ATP和CP在肌肉中的贮量, 分解速度和分解后再合成的速度就成为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3 发展排球运动员的ATP-CP系统的训练

根据上述关系, 磷酸原在体内供能最长时间在10秒左右, 发展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时, 在训练方法上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时间和休息间歇。根据运动生物化学原理, 发展磷酸原系统的间歇训练 (提高排球快速能力) 以快跑10秒以内, 间歇30秒的训练方法较好。这是因为在快跑10秒时, 肌肉中ATP-CP消耗达最大, 而休息30秒后则可以达到较好恢复。故在再跑时ATP-CP系统可以继续供能, 多次重复就可以发展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大强度的重复练习时间也应掌握在10秒内。如:30~60m进行间跑, 30~60m组起跑、三级蛙跳、五级蛙跳、排球三米区左右摸线快速移动。杠铃最大负荷 (96%左右) 3~5次的分组深蹲。总之, 发展磷酸原能量系统的训练, 要求最大强度负荷 (10±30) 持续时间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最短时间在30秒左右, 这样使能有效地发展ATP-CP供能能力, 从而提高排球的快速反应、快速进攻能力。

排球运动中,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回合的延续时间为7~8秒, 变化范围为5.7~10.3秒。这一阶段中ATP-CP系统供能占主导地位, 即在运动开始时, 运动员有足够的CP储备供ATP合成进行各项技术动作, 然后在“死”球时得以恢复CP储备。“死球”或暂停、换人和局间休息时, 是由有氧系统供能, 且使CP得以不断恢复。若连续的多回合的争夺, 则乳酸系统供能又在保持运动员工作能力中居主导地位。因此, 排球比赛属间歇运动形式, 即短时间、爆发力的身体运动被短暂的间歇休息分隔开来。短时间、爆发力的身体运动的能量主要靠ATP-CP系统供给。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探讨分析, 可知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ATP-CP的供能变化, 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能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文.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1]林文.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2]刘家骏.运动生物化学[M].广州: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 1989.[2]刘家骏.运动生物化学[M].广州: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 1989.

[3]冯炜权.冯美云.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 1985, 7.[3]冯炜权.冯美云.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 1985, 7.

[4]白深圳.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科研处.1986, 12.[4]白深圳.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科研处.1986, 12.

运动的供能特点 篇5

1.1 实验对象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8支舞龙队共80人,他们参加国际、国内舞龙比赛成绩优良,能按照动作规格要求完成动作,平均年龄21.6±1.43岁,平均训练年限18.00±11.72月。

1.2 实验方法

采用芬兰POLAR Protrainer测心率,美国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乳酸,主观运动强度(RPE)测定表测定主观感觉。从心率、血乳酸和录像分析来分析其运动强度和规律,用主观运动强度(RPE)值来分析运动的主观运动强度感觉。练习时间取舞龙规定套路第二套的时间8-9 min。首先使受试者安静站立,HR测试从安静时开始,运动过程中对运动强度高频区间进行即时记录,运动结束即刻测定血乳酸,让受试者填写运动强度评价表,探讨舞龙规定套路第二套个人感觉运动强度。实验数据用Excel8.0及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2 高校舞龙运动强度定位

舞龙运动中,运动员活动形式千变万化,有游、盘、翻、滚、穿、缠、戏等技巧动作。其中包括高难度、必须尽全力才能完成,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大强度舞龙技巧动作;也有中等强度的具有一定速率并结合舞龙造形的舞龙提高动作;还包括一些强度较小,如慢跑、走动的基本动作。

2.1 训练时舞龙运动强度变化特点

舞龙运动的规范化和成熟化极大地促进了这项运动的交流与推广,尤其是舞龙被列为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以来,舞龙动作不断创新,其竞技性与观赏性迅速提高。但由于舞龙是一个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难以客观地评价日常训练计划的合理性和所采用的训练手段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录像叠加动态心率技术,得出运动场上舞龙队员运动强度的变化规律,可为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映,以心率为标准,运动强度一般划分4种强度等级,即每分钟心率在157次以上为大强度;156-139次/分为中等强度;138-120次/分为小强度;120次/分以下为一般活动。

2.2 录像分析

注:百分比计算采用4舍5入法,下表同

从表1可以看出,运动员大强度动作发生区间为10-30 s,其中以10-20s的大强度动作为主,共发生频率为24次,占总次数的58%。主要动作有360度连续螺旋跳龙,8字舞龙磨转等,从动作表现形式分析,每个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动作时,都表现出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不但要保证龙形的圆顺、流畅,还要充分体现龙的力量与气势。在体能上,不仅要求运动员有上臂大强度力量与速度的较量,还包括下肢灵活性与速率的抗衡。

从表2可看出,舞龙运动员中等强度动作发生区间为5-40s,各区间发生频率相对差距不大,总发生次数为104次,主要动作包括单侧起伏小圆场、快速逆向跳龙行进等,从动作表现形式分析,运动员要在保持一定速率的前提下,龙形饱满,衔接紧凑,人体动作要与龙体动作协调一致。在体能上,对运动员的力量与速率要求都不太高,但对其灵活性要求较高。

从表3可知,该研究对象在小强度活动下,1-40s时间内,各时间区间之间发生频率高低排序,分别是20-30s、30-40s、10-20s、5-10 s。其中,在20-40s时间区间内,发生频率为50次,占总次数的63%;其次是5~20s时间区间,发生频率为26次,占总次数的34%。

由表4可看出,舞龙比赛中,各运动强度百分比为:大强度19%;中等强度50%;小强度31%,大、中、小强度比例为1:2.6:1.6,说明舞龙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但各个强度动作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是不一样的。

2.3 从动态心率分析运动强度

心率是医务监督常用指标,可评价运动强度。运动时强度越大,心率越快。本实验采用遥测心率仪分别连续记录规定套路训练时的HR。规定套路时间为8分32秒,训练时队员平均心率为147.54±4.78次/分,说明舞龙运动属中等强度运动。

从整个规定比赛套路的运动心率图可看出,龙体运动员的靶心率运动时间为7分~7分30秒(占整个比赛时间80%以上),说明其负荷主要处于增进VO2max强度的有效感受带,能提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运动中超过极限负荷心率180次/分的时间为1分左右(占整个运动时间12%以上),运动后5分仍不能恢复到安静状态,说明舞龙规定套路运动负荷较大。(见表5)

3 舞龙运动后的疲劳程度分析

RPE等级(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主观强度感觉)是目前欧美国家研究较多并巳广泛应用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评价运动强度和医务监督的方法。也是介于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的一种指标.严格的说,RPE的表现形式是心理的,但反映的却是生理机能的变化。运动后各个把位运动员主观运动强度感觉存在差异,其中运动后龙珠运动员的RPE均值13.6±1.30,在12-14之间,即自我感觉在轻松或稍累之间,RPE值低,说明身体消耗的能量少,负荷较小;运动后龙体运动员RPE均值为15-16之间,即自我感觉费力和很费力之间,说明龙体运动员的负荷相对较大,其结果与血乳酸、心率反应同步。(见表6)

4 舞龙运动的供能特点

4.1 从录像研究结果分析

从录像研究结果中得出,高校舞龙运动中的运动强度,大、中、小强度兼而有之,但是以中等强度为主。就大强度而言,其区间主要集中在10-30 s,运动员的供能应以糖酵解系统为主。其特点是在缺氧状态下供能快,约40s-1min,它是短时期的供能方式,为大强度运动时提供能源。

舞龙规定套路整套运动时间为8分30秒,从7分30秒到8分15秒有纵向曲线慢腾进、360度连续螺旋跳龙、直躺舞龙三个连续C级难度动作,紧接着又是360度连续螺旋跳龙四次,这些动作速度快、幅度大、有跳跃和上下起伏、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机体的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其不足部分即成为无氧氧化,产生中间物乳酸,同时放出少量的能量供机体活动需要,糖酵解供能形式是速度耐力的生理生化基础。我们可以说,10-30 s之间的大强度持续运动对于舞龙运动员来讲非常重要,这是体现舞龙竞技水平高低和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舞龙最易失分的地方,这就为我们制定训练方案,练习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舞龙运动中大、中、小强度之比为1:2.6:1.6,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即有氧供能系统供能,有氧系统是指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需要时,糖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产生的能量可合成大量的ATP,又称有氧氧化系统,其供能特点为:需要氧,产生大量能量,持续时间长,供能经济,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氧做保证,它提供中、低强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是长时间运动的供能方式。舞龙运动中,要求运动员不停地来回跑运动,变换位置摆舞造型等,整个运动中,大部分时间舞龙运动员都是在动态动作中运动,对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故有氧供能系统是舞龙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4.2 从运动后血乳酸结果分析

血乳酸是细胞中糖原或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产物,剧烈运动时,血乳酸的生成量可显著上升,在训练时,血乳酸经常被作为掌握运动强度或评价运动员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指标。冯连世认为血乳酸的变化与运动时动用的能量系统有关。运动时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血乳酸可达15mmol/L以上;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时,则在4mmol/L左右。舞龙运动后运动员平均血乳酸值为4.71 mmol/L,说明舞龙运动是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见表7)

总之,在舞龙运动的实际供能过程中,各能量系统相互交叉,混和供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随着舞龙运动的竞技化与国际化,舞龙动作不断发展与创新,我们必须明确舞龙运动的运动特征及各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也是本文力图提出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的。

5 结论

舞龙运动大、中、小强度兼而有之,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属中等强度较大负荷的有氧运动,其运动负荷主要处于增进VO2max强度的有效感受带,能提高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在安排舞龙运动训练强度时,应大、中、小强度合理分配,其参照比例为1:2.6:1.6。

由于舞龙比赛大强度的高频率区间是10-30s,以糖无氧酵解供能,而舞龙运动主要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所以,在日常训练时,应以有氧氧化训练为主,辅以大强度的糖酵解无氧速度耐力训练手段与方法,以适应舞龙项目特征的要求。

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大、中强度在练习方法、手段选择时,一定要考虑练习的时间因素,每组练习的持续时间,应以比赛大强度高频区间10-30 s,中等强度高频率区间20-40 s为参考,这样才能与比赛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

高校舞龙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使人的身心同时得到锻炼。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生化指标测试及录像解析法,对舞龙龙体运动员在自选套路比赛中的表现形式、强度高频时间区间进行即时记录与分析研究;对舞龙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心率及运动后血乳酸等生化指标进行测试;结合运动员自我疲劳感觉RPE值,对舞龙自选套路运动强度及供能方式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为舞龙运动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舞龙运动应实施体能训练的发展思路。

上一篇:中职班主任工作新思路下一篇:交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