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2024-06-26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精选8篇)

篇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不同于义和团的笼统排外主义,它彻底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二)真正的群众运动。它既没有像康梁那样企图依靠一个傀儡皇帝来救国,也没有像辛亥革命那样单纯借助军阀力量来实现共和。而是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一)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

(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

(三)五四的精神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篇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一)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

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它是很早就出现了的。自古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记载了他们认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的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作的记录,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直至马克思、恩格思的时候,才第一次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提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渐进的一般过程。因此,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论和史是高度一致的。

(二)一度性(过去性)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研究它,只能凭借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因此研究历史应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史料。以接近客观实际,求得历史的真实。这种研究的间接性,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个 角度来说,它又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别的学科所不可能具有的优点,例如它对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来说,就是极为有益的。(因为在进行对历史现象的想象时,这种想象要尽量符合历史的真实,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是不同的。)

(三)具体性

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简单化、抽象化,“千人一面”“事物雷同”就无法认识和研究历史。

(四)阶段特征性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

(五)因果性

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

(六)借鉴性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李大钊所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史学要论》)就是这个意思。

(七)综合性

历史学科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这些内容又是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的。这与别的学科不同。

历史学科的各个特点之间是有着其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的。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从而,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历史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监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例如在去年美国一个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活动中,发现马克思被评为一百年来最受欢迎的思想家,为什么?他发现了价值规律,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内部手段和外部手段,内部手段是进行福利社会,减少贫富差距,外部手段是进行彻底革命。例如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我们如何警惕中日关系的恶化?等。

篇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黑龙江地域较特殊, 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侵略的不断加深, 造成了民族矛盾一触即发的局面, 这也是构成了黑龙江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中国作为协约国并没有因战争的胜利而获得实质利益。相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 以日本为主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为扼杀苏俄无产阶级革命, 向东北地区派驻军队, 以哈尔滨为战略据点, 以中东铁路为战略通道进行军事干涉活动, 并对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进行重新划分。早在1915年日本就与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之后日本通过对段棋瑞政府的“西原借款”, 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等地区修筑铁路、设厂、租地、以及森林与矿藏开采的特权。1916年, 通过签订《吉黑林矿借款条约》, 日本垄断资本“大仓组”、“王子制纸”会社等, 在麋集吉林 (今松花江以南地区当时属吉林省) 、黑龙江, 建立伐木场、制材厂、造纸厂。1918年5月通过《中日共同防敌协定》, 取得了在中国驻军并自由出入中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1919年, 日本在中东铁路东线建立中东海林采木公司, 在中东铁路西线建立中日俄合办的扎免采木公司。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急剧膨胀, 妄图攫取中东铁路的控制权, 虽然遭到中方的抵制, 但其经济势力很快渗透到东北全境, “哈尔滨及长春化为日货运俄之中心市场。向来称雄北满的俄国及德国制品, 销声匿迹, 日本货物竟可起而代之, ”瞿秋白赴苏途经东北时曾感慨道:“日人移住北满者激增”, “金融贸易企业等皆大型活跃”, “从奉天到哈尔滨, 沿途触目惊心, 到处都是日本侵略政策的痕迹。”民族矛盾此时已经变得十分尖锐。

二、工人学生队伍壮大迅速, 阶级准备较为成熟

黑龙江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社会力量的增长, 为黑龙江五四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一方面, 北洋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暇顾及中国, 从而为黑龙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到1912年哈尔滨铁路、机械制粉、电业、印刷、纺织、酿酒和铁工业等行业的工人总数达20 000余人。1917年—1918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招募到欧洲做工的十数万中国人先后经过苏俄回国。受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影响的中国工人回国后, 不仅为工人阶级增添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

五四运动前, 黑龙江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新的发展。新型学校普遍建立, 师生人数明显增加。到1916年, 黑龙江学校达1209所, 学生达3.9万人。齐齐哈尔省立中学、师范、法政、女师及哈尔滨东华、三育、育才、滨江道立中学等学校都是当时著名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数一扫辛亥革命以前官私学堂墨守陈规、老气横秋的面目。师生的思想不断更新, 爱国情绪高涨, 关心时事政治的思潮开始植入师生的头脑之中。

三、运动响应时间较早, 波及范围广泛

五四运动爆发后, 黑龙江学生群众迅起响应。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主, 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迅速展开。

5月6日, 东华、育才等校一千多名学生和三千多名工人、商人、市民举行游行集会, 要求废除“二十一条”, 并派代表向滨江道尹公署请愿。5月9日, 在哈尔滨出版的《远东报》, 以《北京学生之爱国潮》为题开始报道北京学生反帝示威游行情况。5月11日, 又发表了《论北京学生之大活动》的社论, 称赞“此诚痛快人心之事”, 并抨击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罪行。黑龙江众多的山东籍市民得知巴黎和会决议将山东权益由德国转让日本, 无不义愤填膺。 5月11日, 联名致电北京政府, 请求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万勿径行签字”, 要全力挽回主权。接着商学各界、各团体纷纷致电北京政府, “万不可故为摧残民气”, 要求当局立即释放在示威游行中被捕的爱国学生。5月17日, 哈尔滨各学校学生走上街头, 集会演说, 张贴标语, 散发《护鲁义勇队简章》和关于青岛问题的《宣言书》等传单, 痛斥军阀政府卖国罪行, 呼吁振奋精神, 奋起救国。

5月23日, 在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法政等各校学生代表的发起下, 组成了黑龙江学生联合会和“黑龙江学生团”, 抗议巴黎和会, 抵制日货。5月31日, 省城各学校决定在龙沙公园开会, 悼念在五四运动中牺牲的北大学生郭钦光。6月1日, 师范、法政、工业、农业等学校649名学生冲破警察厅、教育厅人员阻拦, 齐集龙沙公园, 为北大学生郭钦光举行追悼大会。

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哈尔滨工人的同情和支持。1919年5月16日, 以“三十六棚”为首的中东铁路总工厂工人, 在学生斗争的激励下, 以用俄币发工资为由, 展开罢工。与此同时, 中东铁路沿线安达、昂昂溪、扎兰屯、博克图、海拉尔、横道河子等站的中国工人以拒绝接受西伯利亚币, 司炉以中俄工人同工不同酬, 待遇不公为由也举行罢工。7月18日, 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中俄近千名工人以“公司不践前言, 概发西伯利亚纸币, 损失甚巨, 要求改发中国大洋, 以免无形亏损”为由, 举行罢工。21日, 哈尔滨发电厂5 000名中国工人参加罢工行列。24日, 中俄工人罢工委员会成立。25日, 罢工委员会宣布中东铁路全线总罢工。这次罢工有利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支援了苏俄, 把黑龙江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商界配合学生运动开展了抵制日货的斗争。5月18日, 哈尔滨道里和道外两商会召开联席会议, 决定响应京、沪总商会的倡议, 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5月19日, 哈尔滨道里、道外两区商会召开联席会议, 筹划抵制日货办法。6月30日, 哈尔滨道里光源等商号“以销国货为今日救国要道”, 发起组织“救国十人团”, “互相监督, 凡所用品俱以国货为准”。各商号争先恐后加入“救国十人团”。救国十人团约定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 自己的商铺不许仇人贴广告。

五四运动中, 除哈尔滨、齐齐哈尔外, 双城、绥化、满洲里、博克图、宁安、望奎、海伦、依兰等地的学生与群众也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绥化商会响应省城总商会关于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的号召, 赞成“欲图挽救, 非认真维持国货不可”之说, 认真劝谕商人、民众竭力维持国货, 以振兴实业。各中等市镇学生、群众的斗争表现了极大的反帝爱国热忱。

四、当局倾向学生民众, 暗中支持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 黑龙江各界的反帝斗争和当局收回中东路权的交涉交织在一起, 客观地形成了当局与民众相互配合的态势。在5月6日游行示威民众行至滨江道尹公署时, 道尹李家鳌接见了群众代表, 表示支持群众爱国行动。北洋政府虽然曾于5月6日、8日、17日、23日、31日接连5次发布镇压学生运动的通令, 但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当局站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却没对学生施加高压, 当时只是多次催促各校对学生严行劝阻。

在黑龙江的中心城市齐齐哈尔、哈尔滨仿效北京、天津等地都建立起“通俗教育讲演所”, 讲演有排日内容。日本领事照会黑龙江省长公署, 要求取缔齐齐哈尔青年讲演。当局答复:“学生演讲涉及提倡国货之语, 亦不过促进本国工商经济之发展, 仍属于人民自由言论之范围, 并无排外越轨之举, 其来照所述各节似属误会”。这显然在为学生们的爱国行为辩解。

五四运动期间,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当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对学生运动实行的是一种管束政策, 自始至终没有采取血腥镇压等各种手段, 只是到了五四后期, 在北洋政府国务院、教育部的一再催促下, 1920年6月1日才下达了检查邮件、查禁学生十人团的指令, 但是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总之, 在五四运动中, 黑龙江学生、工人和各界群众高举反帝爱国的鲜明旗帜, 英勇斗争, 在黑龙江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斗争中, 黑龙江人民得到了锻炼, 觉悟得到提高, 这为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建立地方党组织,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 一直以来都是爱国运动的前沿。在五四运动初期, 黑龙江的青年学生就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满腔的革命热情最先投入到了这场爱国运动之中, 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斗争相互配合, 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

关键词:五四运动,黑龙江,特点

参考文献

[1]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北满概观[M].汤尔和, 译.商务印书馆, 1937:49.

[2]瞿秋白文集:第1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39.

[3]巨商组织十人团[N].远东报, 1919-07-02.

[4]黑龙江交涉公署档案.黑龙江交涉署为青年讲演并无排外逾轨举动复日领的照会[B].1919-06-25.

篇4:谈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 本质特点

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古有孔子作“六经”,这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开始向学生讲授“六经”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至1905年,清朝颁布实行了《奏定章程学堂》,这也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以及历史课成为了十二门主要课程中的一门,其中还规定了历史课讲授的内容。而到现在,历史课程在时代的发展中已经经历了许多次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既要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也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后备劳动力”。 [1]历史课作为中学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中的一门,虽然在课程设置的数量上不及语文、数学以及外语等主要学科,但在培养建设特设社会主义人才的过程中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的传授过程中,怎样把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能够认识和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对我们上好一堂历史课是有很大帮助的。现在的教育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从而能更合适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而中学历史教学对于这一要求也应该有所改变。首先,改变一味地教向学生自由学习的转变;其次,改变老师提问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转变;最后,改变教师所教内容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只要能把握好这些转变,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就不难发现了。

我们向学生教授历史课,最基本的就是要向他们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这对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史实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一、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史与论的统一,我们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而在历史知识的教授中,就是史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部门,史学很早就出现了,在世界上,各国都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记载了许多丰富和宝贵的史料,当然,这些史料也表达了历史学家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马列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历史观点,就以其主流来看,都是从维护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他们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某个英雄创造的。对于这一看法,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时候,才有所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才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这样,历史学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归宿。

史和论怎样才能算统一呢?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明确指出:“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应该把史料融解在理论之中,或者说把理论体现在史料之中,而不是在其外,就像颜色和大理石的物质特性不是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之外一样。” [2]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的历史知识中,就包含了大量史料,如:历史上签订的各种条约的内容、各种变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战争的经过等,但这些史实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确砌起来的,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而有效地组织起来的。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材中有大量史实说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并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激化,教材具体地叙述了革命战争的经过和克伦威尔独裁独治及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地位在英国确立的经过和标志,最后对这场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评价。这些有史实、有观点、有概念的知识,就是史论结合的知识。

二、过去性

历史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过去性,也是最根本的。任何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的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它不可能再回来。所以,我们所谈论的历史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它既不会自然地重演,也不能借助其它手段使之再现”。[3]因此,“人们不可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只能通过对先前留下的各种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 [4]或者借助别的国家、民族的类似的历史现象,来分析、考虑我们所研究的历史问题,以之起到参考的作用,但仍不能以之代替我们所研究的某个特定的历史现象。所以,对我们所研究的特定的历史现象来说,仍然是间接的。

这样,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方面,它又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优点,例如,它对我们境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来说,就是极为有益的。

三、具体性

历史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各个国家或各个民族的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的历史现象复杂纷繁、变化万千,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并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可能的进程,没有这些特定的条件,我们所研究或讲授历史事件可能就不会那样发展,例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西安事变的出现及和平解决,就与当时的国际或国内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离开这些条件,我们对这个问题就很难得出结论。而且,离开这些特点,只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话,那就不是讲某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而是在讲社会发展史了。

四、综合性

历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它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都包括在内。即以我们的中学教科书来说,已是十分简略的。但也包括到上列的各个方面,这历史学与别的学科的一大不同之处。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互交错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就要从横向和纵向方面向学生讲清楚,要从各个领域——如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事实。正是这种综合性,使得历史知识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难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明等. 协作互动 共同发展——安康学院中学校长论坛综述.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4期.

[2] 刘国华. 翦伯赞档案史料观探析.档案学研究,2001年1期.

[3] 刘传信.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历史知识的过去性障碍.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4] 庞丽娟. 历史学科教学中CAI课件的应用.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6期.

篇5:排球运动的特点

1、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

3、激烈的对抗性和严密的集体性

4、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 1981、1982、1984、1985、1986五年我国排球女将在世锦赛中获得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的记录。

人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叫做启动。影响启动快慢的力学因素有:

1、在启动方向上稳定角的大小,稳定角越大,启动越慢,稳定角越小启动越快。

2、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支撑反作用力越大,启动越快。

3、蹬地角的大小,蹬地角越小,水平方向获得的分力越大,启动就越快。

人体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叫做制动。

手臂挥动击球时,以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击球动作,称为鞭打动作。为了便于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而采取的合理的身体姿势称为准备姿势。从起动到制动的过程称为移动。

准备姿势易犯错误及改正犯法;

1、有意提脚跟,强调脚跟提起是腰、膝、踝弯曲所引起的自然动作的道理。

2、全脚掌着地,提示提脚跟,使其前后两脚前后分开略分大些。

3、臀部后坐。讲清中心靠前的道理,使双膝投影超过脚尖。正面上手发球的动作方法:队员面对球网,两脚前后自然开立,左脚在前(以右手发球为例)左手持球于身前,抬臂用手掌平托着球向上送,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前上方,高度适中。在左手抛球的同时,右臂抬起,屈肘后引,肘与肩平,上体稍向右转。击球时,利用蹬地、转身和收腹带动手臂挥动,在右肩前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以全手掌击球的中下部。击球时,手指自然张开吻合球,手腕迅速主动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前悬飞行。

正面上手发球易犯错误机器及纠正方法:

1、击球点偏前或偏后;找一个高度为只适合的悬挂物,反复练习向上的抛球;或设一圆圈,使垂直上抛的球进入圈内。

2、转体过大;击固定求,徒手练习挥臂动作。

3、全省协调用力不好;上手抛羽毛球或实心球。通过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弹出去的击球动作称为垫球。垫球分为抱拳式、叠掌式、互靠式三种方式。

正面传球易犯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1、手型不正确,行不成半球状;一抛一接轻实心球或自抛自接,接住后自我检查手型

2、击球点过前或过高;击球点过前时多做自传击球点过后时多做平传或平传转自传。

3、传球时臀部后坐,用不上蹬地力量;讲解协调用力的重要性,一人用手压,传球队员做传球模仿连习。

4、传球时上体后仰;两人对传,一传出球,立即用双手触及地面。

5、传球时有推压或拍打动作;多做原地自传或对墙传球,增加指腕力量,体会触球感觉。

排球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比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变化,有效运用技术所采取的有预见、有目的、有组织的行动。

个人战术细分为个人进攻战术与个人防守战术,而直接把个人战术分发球、一传、二传、扣球、拦网和防守等。集体战术则首先分为集体进攻战术与集体防守战术两大类。集体进攻战术中有多种进攻阵形如“中一二”“边一二”“插上”等。集体防守战术同样有多种防守阵型,如接发球阵形、接扣球阵形,接拦回球阵形,接垫球阵形等。

战术意识的内容: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进攻的主动性、防守的积极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集体性。

战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与战术两者之间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没有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战术就无从谈起。战术是技术的合理组织与有效运用。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可以反作用于技术,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出尽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四二”配备;“四二”配备是指场上有四名进攻队员和两名二传,队员。四名进攻队员又分为两名主攻和两名副攻,他们都站在对角位置上。其优点是无论怎样轮换,前后排都保持一名二传队员和两名进攻队员,便于组织和发挥攻击力,给对方的拦网及防守造成困难 但对两名二传队员的进攻和拦网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就会影响“四二”配备的进攻效果。“五一”配备。五一配备是指场上五名进攻队员和一名二传队员,全队只要适应一名二传队员的打法,互相之间就容易建立默契,有利于二传队员同一贯穿战术意图。但二传队员在前排时只有两点进攻。要充分利用两次球、吊球及后排扣球等战术变化突袭对方,以弥补“五一”配备的不足。

位置交换的注意事项;

1、发球击球前,应按规则的要求站位,防止“位置错位”犯规。在换位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方及本方场上队员的动态。

2、发球队员击球后,即可换位,换位应力求迅速换到应到位置,一边准备下一个动作。

3、接发球时,应首先准备接起对方的发球,然后再进行换位,以免造成接球失误。

4、当球判为死球时,应立即返回自己的原位,尤其在对方掌握发球权时更应迅速返回原位,尽早做好接发球准备。联系信号应力求做到简单、精炼、清晰、明了。

当一传或防起的球不到位,球的落点离网点较远时,由二传或其他队员,把球调整传到网前有利于扣球的位置上进行强攻的打发称为调整进攻。

快球进攻,二传队员将球或快或平传给扣球队员,扣球队员快速挥臂击球,称为快攻。快球有近体快、短平快、背快、背短平快、背溜、和平拉快以及调整快、远网快、后排快、半快、单脚快等。

篇6:陕西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对外开放发祥: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发祥: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 篇章。

篇7: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花样跳绳运动具有简便易行、花样繁多、安全性高、娱乐性强的特点。正是由于花样跳绳运动具有以上的特点和优点,且男女老少均适宜参加,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其简便易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场地、器材、实施条件的经济性和便利性上。一根细小的绳子价格低廉且小巧便携,无论是田间小路还是街头小巷,只要地面平整,均可随时随地进行运动和健身。其花样繁多主要体现在花样跳绳运动”摇”与”跳”的组成元素上。花样跳绳运动 主要是由”摇”和”跳”两个元素组成的,”摇”的动作在其摇动圈数、摇绳方向、手臂变化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跳”的动作在其步伐变化、身体变化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使花样跳绳在其运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花式多样的特点。花样跳绳运动的娱乐性在于该项目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花样跳绳运动不仅”娱己”而且”娱人”,”娱己”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受气候影响而无法出门时,锻炼者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自娱自乐。”娱人”则是与人协作进行跳绳或是通过自身或他人跳绳展现给观众并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篇8: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如今, 高中历史教材已然焕然一新, 将原有的“引线串珠”式的编年史的编写方式更新为以版块为单位。这样一来, 历史课本开始倾向于重视历史理论, 轻视历史事件这一特点。在近来的历史考试中, 我们不难发现, 越来越多的考试试题都弱化了死记硬背的表面知识, 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和难度。高中历史教材的改版, 特别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教师用更新颖的语言授课, 从而吸引学生, 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多年实践, 笔者以为历史教师抓住以下几点语言特点, 从而授课时进行改善, 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1 教师语言应具有色彩性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同于理科学科的教学。理科学科教学中, 比如物理、化学等,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课程进行完善, 这一过程, 大部分学生十分感兴趣。然而, 历史学科不具备这一特点。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具有色彩性的语言和知识点相结合。如今, 高中历史课本只是对知识进行客观性是陈述, 倘若教师不将知识进行修饰和加工, 一味地按照课本授课, 不但会使学生认为历史课堂枯燥无味, 还会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不能清晰地掌握, 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阶级性, 因此, 其内容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里, 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备课时, 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修饰和加工。比如, 对于有正面色彩的历史事件, 教师应添加一些褒义词等。再如, 教师还要认真斟酌何时用褒义词、贬义词或中性词。教师授课生动, 要做到交代历史事件时言简意赅, 同时客观、公正。当需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予评价时, 教师不能武断地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而是要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比如, 在《辛亥革命》一节中, 谈辛亥革命影响时, 教师应理性看待辛亥革命的影响。比如有积极的影响, 如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进也要看到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 这种失败不仅仅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还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样,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 教师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感染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在教学时所用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而不是沉浸在枯燥无味的知识中。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历史教学只是用最平常的语言将知识要点进行说教, 如此空洞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快对高中历史学科厌烦。然而, 带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历史教学语言,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历史画面和场景展现给学生, 这样一来, 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 在讲全民族抗战时, 教师可运用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图表, 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将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野蛮手段展示给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同时,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对课本语言的分析, 从而形成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连贯性。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 我们发现, 教材上运用了一些关键词, 比如“出行开始出现”、“进一步得到拓展”等。这些关键词语的运用, 不仅仅体现了历史本身的逻辑性, 而且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这就告诉我们,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挖掘关键性词语, 使高中历史学科更具有生动性。

3 教师语言应具有时代性

历史和现实是有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历史教学需要联系现实。在讲课时, 教师应合理采用现代词汇, 这样一来, 会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遥远, 更贴近生活,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比如, 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课中, 把清政府“门户开放”和今天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对比, 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对外开放”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4 结束语

历史教学语言的三个特点, 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 与教师对历史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也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坚信, 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肯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并与我们一起分享。同时, 只要教师认真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 课堂语言也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 2008.

[2]罗召庆.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M].教书育人出版社, 2010.8.

[3]肖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成品保护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驰名商标认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