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

2024-06-29

农业信息化建设(精选十篇)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1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 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

2 迁安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取得的成果

目前,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讨农村信息化建设, 探索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迁安市依托现代通讯技术手段, 建设强大的农技推广队伍, 做好服务农民工作。全市于2003年建立了以迁安农业信息网为主体, 延伸到各个乡镇推广站、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平均日发布信息30条, 涵盖政策信息、通知公告、农业技术、市场行情、项目申报、账目管理等信息。日点击数在300次以上。通过网上推介和实物展销相结合, 提高了迁安市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拓宽了营销渠道, 基本形成了制度规范、机制健全且系统的综合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已经建好的覆盖全市19个乡镇的8个区域综合推广站里先后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系统、触摸屏农业行业咨询系统以及超大LED显示屏和图书阅览室等。

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进行远程农业技术视频培训, 每个会议室能够容纳150人, 由农牧局中心延伸到8个区域推广站, 同时可以和100余个用户进行视频互动, 也可以通过视频使农民和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真正把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这样农民有什么不了解、不清楚的病虫害问题就可以及时地向专家咨询, 做到了有网络就有视频交流。

即时通讯系统是农民和专家进行“一对一”地交流沟通, 只要有网络, 就可以和专家沟通。每天都有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专家, 及时解决农民的问题。

触摸屏农业行业咨询系统有最新的全国各地的市场行情、农产品供需情况, 还有实用的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不仅有文字图片, 还有视频教程。这一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掌握农业知识的途径, 使农民能第一时间掌握农业行业的行情变化, 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每个推广站都配备了超大LED显示屏, 第一时间把即时农讯 (肥水管理、病虫害预报等信息) 通报给农民, 并且每天都把最实用的农业技术介绍给广大农民。

每个推广站都有上千册的农业科技图书, 还有农业技术影像放映专区, 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农业知识, 并且定期都有专家在站内为上门咨询的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素质, 也为农业技术人员减小了压力。

迁安市在建立了规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 还建立了河北省领先、全国先进的农业信息化系统, 先后培训了信息员50余名, 通过视频培训了农民2 000余人次, 实现了有网络就能与专家交流的信息化农业。

3 迁安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3.1 建立完善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 配备配套的信息化设施

迁安市在建立覆盖全市19个乡镇、基础设施完善的8个农业综合区域站的同时, 为各个区域站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设备等, 使各个推广站所服务的乡镇的农业信息能够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 相关部门也能够及时将工作任务等通知给推广站的工作人员, 还方便了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3.2 依托网络平台, 建立“政府———农户———市场”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纽带

通过网络、媒体、其它多种传播途径, 我们紧紧围绕市场, 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 鼓励和帮助农户发展规模化种养殖。

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举办多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

迁安市的各个农业综合推广站都配备了全国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我们充分利用资源, 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充分调动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聘请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切实地帮助农民增收,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政府的大力支持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作为以工业为经济支撑的迁安, 每年都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投资力度, 加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健全农业管理体制, 使迁安市的农业逐渐发展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 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纽带, 以现代休闲农业建设为特点,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技术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的典型现代农业。

迁安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到了如下几点:

1) 覆盖面广。网络已经普及, 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迁安市作为河北省首屈一指的全国百强县, 网络早已普及了。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网络通讯时代, 农业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来传播和推广, 不管是集体合作社还是个体农户, 只要有网络终端, 都在我们的信息化服务范围之内。

2) 形式多。迁安市的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迁安市农业信息网, 还有各推广站的信息化设备, 以及图书、放映区和可移动的视频终端, 这样真正地把专家“带到”田间。

3) 成效丰。在培训了多批农民、大力宣讲农业技术的同时, 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 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而且加强了个体农户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以及各个大型合作社之间的资源共享, 为迁安市农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 迁安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迁安农业信息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为一个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迁安农业信息网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迁安农业信息网的网络宣传及网站被农民认识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4.2 信息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农民, 更好地将最新的农业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户, 迁安农业信息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需要进行系统的、普及性的信息化办公和信息化服务培训。

4.3 农民和农业相关部门的互动还有待加强

农民需要什么, 政府怎么支持, 这些沟通性的问题还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农民首先要了解迁安的农业信息, 并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向相关部门反映。

4.4 网络的普及还需要加强

迁安的经济发展很快, 网民也很多, 但迁安的网民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城市人之中, 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上网的很少, 网络信息搜索能力还很差。

5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几点意见

5.1 纵深发展, 做好农业信息网

建立于2003年的迁安农业信息网经过几次的改版和改进, 现在已经成为系统比较完善, 功能比较齐全, 涵盖内容比较广泛, 信息更新比较频繁的一个服务性综合农业信息平台。但是在网站的一些细节上还有待做深、做细、做好, 网站信息的实用程度上还有待提高, 迁安农业信息网的知名度也需要提高。

5.2 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

信息队伍专业人员短缺、信息员队伍素质水平不高, 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信息服务规范化建设, 就要有强大的队伍、完善的体制。现在各个乡镇一级推广站的信息员专业水平不高, 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奖励少、补助少、培训少, 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

5.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信息使用效果

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障碍之一, 有的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深, 对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了解不多。农技员应该有针对性的定期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培训。不仅要教农民如何在网络上查找农业信息, 最主要的是教他们如何筛选出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农业信息, 通过实际操作, 结合实践, 叫他们真正地尝到甜头。

5.4 多接收农民的反馈信息

只有与农民互动, 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进步, 多接收一些农民反馈的信息, 及时改进我们的服务。

5.5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狠抓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目前, 迁安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大力推进的过程中, 农村信息化工作仍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政策性管理。

6 小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篇2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进行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2.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2.4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了解我们的不足,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3.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4

高等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担负着科技研究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任务, 为本地区农业信息服务。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农”字为特色, 有机地结合“三农”信息服务, 以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为支撑, 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馆藏农业文献资源优势, 提供各种农业信息服务,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科技, 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 能够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近几年, 信息技术与农业日益紧密的结合,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质量, 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1 农民信息素养低, 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 我国农民信息意识较淡薄, 大多文化水平普遍低下, 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 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

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

现代农业技术与科研成果推广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但农村所能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范围有限, 农业科技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 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推广范围有限。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

1.3 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不够重视, 服务模式传统被动。

长期以来, 农业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文献资料主要针对于院系专业设置, 没有把农业信息化服务纳入到图书馆工作程序之中。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不够重视, 服务模式传统单调, 消极地等待用户上门查询, 极少注意用户的信息反馈。因此, 摒弃单调、被动的传统服务方式, 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 建设一条能疏通上下信息的渠道, 加强农业高校图书馆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具有现时意义。

2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2.1 优越的农业政策条件。

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指出: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 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国家重视农业, 支持农业, 中央和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出台了富民政策, 减免农业税,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农业高校也深受其益, 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的项目多、经费多, 资金优势明显。

2.2 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

农业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资料品种多, 数量大,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种专业全文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针对本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和地区特色, 自建符合本校专业和本地农业优势的数据库, 如原文传递系统, 教师成果数据库, 植物源农药数据库, “克隆牛”数据库, 随书数字资源数据库等等,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

2.3 先进的技术设备保障。

信息文明时代,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引领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传递离不开信息网络。农业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 采取信息服务网络化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设备的建设日益完善。先进的网络信息设备、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 这必将受到农村的欢迎,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与科研成果优势。

农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不乏农业相关专业的高学历科研人员与精通信息检索的人才, 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信息组织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工作中。知名的农业专家教授、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使农业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信息服务有着人才与技术双方面的优势。

3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3.1 树立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主动服务。

长期以来, 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 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当树立“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主动服务, 克服科技推广与己无关的思想, 积极参与科技推广工作。宣传农业信息知识, 加快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3.2 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 重视未来农业科技人才信息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的信息队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 农民文化水平低, 信息意识薄弱, 农业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专家优势,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信息素养的教育。同时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程, 重点讲授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使用技巧, 为他们毕业后服务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素质基础。

3.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丰富农业数据库资源。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政府重视农业信息的契机, 运用自己的专长, 建设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指引库。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 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书库, 既方便了本校师生查找使用, 更方便了不熟悉本馆馆藏情况和图书分类的农民朋友们。并且建立了符合本校和本地专业优势的自建数据库, 如植物源农药数据库, “克隆牛”数据库等等。

3.4 摒弃传统服务方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

模式。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当不拘泥于借还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 开展灵活多样多渠道的服务模式, 把馆藏文献资源与众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应用等信息整合起来, 定期向用户提供具有超前性、开拓性的信息, 做好信息咨询服务。此外还要在一些网络咨询服务基础上, 深入农村, 积极探索能适应农民习惯和需要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例如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站等,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识别及使用能力。

3.5 因地制宜, 准确把握服务内容。

高等学校一般地处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大都市,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带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高校图书馆立足于本校的学科特色、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重点和特点, 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科学技术优势和专家优势, 积极介绍、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产品和种植品种, 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 准确把握市场商机, 有效回避交易风险, 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讲公益性, 不可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业高效图书馆应面向社会, 特别是广大农民免费开放, 真正发挥农业信息集散地辐射的作用,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4.2 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持久性与实用性。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讲实效, 不可搞形式主义。既要长期坚持, 不断总结经验, 又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能搞花架子。只有让广大农民用户能从信息服务中得到“实惠”, 服务才有动力, 对用户也才有吸引力。

结束语

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给农业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任务, 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高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信息兴农、科技兴农这一服务主题, 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 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更好地利用信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文科.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8) :57-58.

[2]张静.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4) :54-55, 66.

[3]郑莹, 丰玮.谈农业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三农”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8) :84-86.

[4]赵晓光.大学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9) :98-201.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5

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也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31个省区市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二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努力,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各行业和农业服务领域建立了近40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三是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应规划、缺乏投资主体;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信息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民难以承担农业信息化较高的运行费用和维护成本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到2010年,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一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二是要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是要促进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应仅局限在互联网上,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6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中央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早在2009年7月就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合作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战略合作,即是落实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双方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如手机、网站、WAP等),打造一个以农为主、为农服务、联系城乡的信息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本着“政企联动、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着眼长远、实现共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221信息平台将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首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浅析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篇7

一、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 提高农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使农业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农业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农业档案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其次, 依靠完整、可靠的农业档案信息资源可使管理者对农业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决策。再次, 农业档案信息化可为农业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可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 实现远程服务, 资源共享;可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 提高农业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最后, 避免出现“时空黑洞”。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将日趋普及。农业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农业档案工作, 就要提前介入到农业电子文件管理和农业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 根据两种不同档案载体的特点, 采取不用的保管、整理和开发利用方式, 提高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其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 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 缩微机及其相关设备。保护技术的现代化, 主要是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档案存储载体更新改造的科学化。

二、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贡献

首先, 农业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 使农业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其次, 利用者检索查询农业档案信息更为便捷;再次, 农业档案的查档借阅工作更加可控;最后, 提高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 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只有实现农业档案工作的信息化, 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为农业科研服务;有效地为农业决策服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研究院所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农业研究院所投入大量资金、经过科技人员辛勤劳动, 由农业档案管理人员分类、编目, 最终成为农业研究院所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农业档案的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对农业档案进行有效利用, 为农业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农业档案的信息化可使农业档案部门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农业档案信息化以后, 农业部门的无形资产: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 可以在网络上方便浏览 (有相关的权限控制) , 为农业部门领导提供优质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档案管理部门不仅是农业档案的保管部门, 而且是为农业部门内部提供信息的服务中心。

三、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加快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求农业部门的各级领导提高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并掌握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 使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个明白的引路人。一个部门如果没有一名知识型的领导主管业务工作, 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 各级农业档案部门要在提高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多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改变现有的农业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农业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努力把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逐步构建起农业档案信息化平台, 提高农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农业档案服务质量。

(二) 加大资金投入, 配备必要的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设备。

首先, 要舍得投入财力, 配置与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当前, 各级农业档案管理部门的财力主要来源于政府, 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引进资金, 保证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同时, 上级农业档案主管部门, 也可以与农业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 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 是提高农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农业档案管理中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保护技术, 为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 加强培训, 提高农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探析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机制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目前, 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 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 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实现联网, 农业网站群逐步建立。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 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警、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应用。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 采集方法欠科学,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低, 重复建设与浪费现象普遍;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正常的产业信息需求不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难以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等等。总之, 与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尽快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1. 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各地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 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 统筹规划、协调指导, 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 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 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强化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制定公共标准、搭建公共平台, 确保业务衔接,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 构建农业信息化综合推进机制。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理论创新。各地相关部门要发掘、总结和提炼农业信息化建设成绩和经验, 多参与学术交流, 选派业务骨干到先进地区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 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 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法律建设。制定信息机构管理、信息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教育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 加强信息产权、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场等方面法律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化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切实保障农业信息化参与各方的权益, 减少信息活动的侵权、犯罪行为和各种纠纷,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政府要以实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为契机,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 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多点少层开放式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布局合理、统一管理、相互协调、结构优化。建立健全并不断更新各类专业数据库, 加强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统一农业信息化数据采集和加工标准, 拓宽采集渠道, 优化采集手段, 提高采集水平, “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建立健全和执行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效益。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和交流。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营造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社会氛围。发展各种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总结典型经验, 积极开展信息工作交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网络、电话、短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的传递, 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农民增收。

3. 完善农业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以及民间投资积极性,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国家应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中适当安排份额, 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各地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与支持。

4. 确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 制定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 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一批学术带头人, 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 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5. 强化农业信息化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 确定难易适度且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目标, 应用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合理组织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竣工验收和运行后评估等动态评价, 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评估,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能否提供运行经费和安排后续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 对完成情况较好项目实施奖励。

参考文献

[1]姜学森: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7 (4)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9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 充分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行政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 农业信息工作主要是采集、上报各类生产和农业政务信息, 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与各级领导, 基本上是一种单向信息交流, 且信息采集渠道少, 信息内容比较简单, 无法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条件下, 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与农业主管部门必须依靠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来决策、指导、推进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以市场信息服务为主导, 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的全方位服务, 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规避市场风险。这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引导生产方向,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 沈阳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与重点, 但是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仍存在“怎么调、调什么”的问题, 其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信息滞后, 农民信息不灵, 实质上是如何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的问题。如今, 农业信息网站的开通, 可适时为农业生产企业与农户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与相关技术,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按照价值取向组织生产, 密切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使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和谐。

降低市场风险, 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条件。过去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消费, 现在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进入市场流通。农民并非不知道找市场, 问题是分散的、科技含量低度的、小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所生产的产品很难找到适销对路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市场是一个孤立的区域的小市场, 市场与市场之间缺乏信息传递;另一方面是农民的交易圈小, 信息不灵, 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沟通, 所以单个农户在大市场中经不起风浪, 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农民上网之后, 就等于掌握了通向大市场的金钥匙, 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产销信息, 共享信息资源, 促进农产品流通, 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条件。

促进农科教相结合, 加快农业先进技术普及推广。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得到有效传递, 也能指导农业生产、科研、技术推广的有机协调, 使农科教各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传播到各地,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 使农民坐在家里就能够学到所需要的实用技术。

二、突出重点, 努力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

农业信息化工作要上手段, 上水平, 大发展, 快发展,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为“三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 以整合信息资源, 扩大信息覆盖面为重点, 突出地方和行业特色, 提高信息利用率, 逐步实现网络共建、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数据库, 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信息资源与保障。

完善网络建设,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不是信息网站的建设, 而是如何对现有农业信息网站进行资源整合, 提高网站质量,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重点不是硬件建设, 而是软件建设, 信息资源是搞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要重点发展各种专业网站, 加强对农业系统现有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加强全市涉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打破行

文王洪凤白英秋

业界限, 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目前, 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农业信息网、农村经济信息网、农村科技信息网以及市场物价网、信息港等网络资源的有效连接和利用, 真正使信息资源为农所用, 共同发展。

加强信息源的建设, 扩充农业信息总量。一方面, 要根据“三农”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 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 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与整理, 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使网络的虚拟市场变成实际的市场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 要把实用信息汇集起来, 建立综合性的信息系统, 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企业与农民手中, 让信息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航标。

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 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 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简报等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最近, 农业部已开始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 各级农业部门要在依托现有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合作, 开办专栏、专题、专版, 建立固定的信息发布窗口, 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加完善。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网络延伸工作。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高信息服务入户建设, 要充分利用村村通工程, 抓好基层乡镇、村的网络延伸工作。加快县 (市) 农业部门的联网建设步伐, 实现农口系统的资源共享。重点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作为网络延伸和服务的主要对象, 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到农业信息网络中来, 提高农业信息的组织化程度, 增加农民获取与使用农业信息的机会。

三、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努力方向

1. 加强协作, 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近年来, 各级政府、农业和涉农部门不断增加投入, 建设了一批农业网站和综合数据库群, 在基础条件、硬件设施、软件开发和服务手段上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为“三农”服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是农业信息服务的宝贵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已建立的内部垂直专业性信息采集报送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农业及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形成覆盖农村的信息网络。同时, 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原则, 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 为涉农企业提供商业服务, 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全方位地为“三农”服务。

2. 转变机制, 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增加启动资金支持。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仅凭政府有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很重要的途径是引导社会投入, 坚持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投资, 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 加快农业信息人才培养, 提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水平。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必须重视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发挥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人才密集的优势, 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人才, 不断充实网络内容, 建立系统化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 完善网络的相互利用功能, 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要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 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价格信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10

湖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 地处我国中部, 面积广, 人口多, 特别是农业人口多, 当前农村人口4587.63万[1]。当前湖南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太理想。农业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档次,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和省分还处于较低状态。近年来,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并逐渐意识到了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社会建设、“三农”问题化解的关键步骤, 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等各种管理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也在不断地加大。当前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并列入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之行列, 作为全省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

当前, 湖南广电、电信、移动等, 都在不断地支持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 并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投入, 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多。“十一五”末期, 卫星电视得到了普及, 手机的使用也基本实现了全民化, 湖南通信网络已实现了村村通, 其中固定电话基本入村, 乡镇几乎都安装了光纤电缆, 有些近市镇的郊区农村也实现了光纤入村。当前已有100%的乡镇开通了宽带, 有70%的行政村也开通了, 全省共建立了5万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 形成了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网络全覆盖。各行政村中, 电脑、卫星接收锅等硬件基本已全部配匹完璧。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则能够通过集团号码等向公共发布相关信息, 市、县级市、县、区等, 则运用短信、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社会公共发布农业科技资讯。还有一些乡镇已独立建设了移动代理服务系统。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于省会长沙, 湖南的信息安全设施已相当完备、完全, 湖南CA中心已建成。

2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管理体制建设与部门分工不合理

制约农业信息发展存在着诸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管理的体制存在较大的弊端。湖南农业信息化涉及的部门较多, 如省政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多个省级部门共同参与, 必定导致问题产生, 一方面, 其管理实施中总是出现“无头”领导或者“多头”现状, 这是作为下级农业部门最困难的问题, 也是农业信息化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 当某项信息工作被单独列举出来, 并以项目的形式立项时, 对于资金分配的问题就总是难于协调, 各个部门都想争取资金, 从而导致项目混乱, 最终不得不放弃。还有, 由于职能权限问题, 各部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时, 局限于本部门, 无法进行统筹兼顾, 使得农业信息化推广工作无法展开。

2.2 农业信息实用性差

目前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在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产品当中, 较为通用的普通信息太多;真正权威性、可用性、稀有性的信息则相当少;按照自身意图的自身实际开发信息资源则更少。很多农业信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而是停留在表层, 对行整个农业行业的未来情况并没有做细化预测与分析。特别是能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业企业投资者等直接提供服务的信息产品非常匮乏。另外, 很多农业信息产品没有价值, 它们只是向市场推出了当前较新的技术或信息, 而对于这些新技术和信息是否有价值, 是否实用, 却并未作详细调查, 导致供求结构失衡。

2.3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 但偏远落后地区面积较广, 由于省域内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均不利于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现有的硬件设施落后, 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 当前还尚未形成能够支持信息釆集、处理、分析、发布的相关技术。比如说, 电脑数量不够, 特别是农村地区太少, 网络基础不健全, 光纤光缆的覆盖率不理想, 据湖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指出, 2012年湖南省的网络普及率低于61.9%, , 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共有电脑用户约6000余户;但农村的电脑用户数不足总数的1/3, 电脑普及率仅为6.67%。

3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

3.1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融合

农业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 其更新速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信息资源的质量, 都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效果。因此, 政府部门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以适合农民的客观现实需求, 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农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要加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 结合“三农”建设对信息的总体需求采集, 要着重考虑和兼顾“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等, 多个领域。其次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与加工处理。而且要在这个过程实施中制定统一的标准, 对所收集的数据不断规范。再次要搭建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利用网络技术强化信息化资源再次融合。

3.2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民开始接触电脑, 并不断丰富自身技能水平, 提高电脑等先进技术的操作使用技能, 当前许多农民具备了电脑操作技能, 且有些农民的电脑操作水平明显提高, 也有许多农民将电脑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 电脑自动控制技术也已逐步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中, 瞬时间,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自动化。要大力开发适用地区性农业生产管理的电脑应用系统, 这些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虽然比较高, 但能够为设施化的栽培、工厂化的管理、产业化的经营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电脑操作系统的开发投入。这些信息系统运用于农作物生产、管理中, 可以大幅度节约农业生产和管理成本, 且能增加效益, 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能促进精准农业的全面发展, 并可保护生态环境。

3.3 强化政府的领导与监管作用

首先, 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监管能力建设, 特别强调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作用,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使农业信息化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切领域, 使农业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 要加强广大农民和农业信息用户的个人素质建设。结合当前农民所具有的信息化能力的实际与信息需求的实际, 把信息数据按要求编辑成信息快报, 择期或便期发布公告。不但要将已分门别类整理好的信息有针对性向农民提供, 还要帮助他们将自身所获取的信息再发布给更多的农民所知, 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互动式的交流, 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再次, 要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与转变。政府与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与农业市场之间应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依托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桥梁构架。因此要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 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摘要: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 农村经济发展历来都处于国家前列, 是我国农产品供给的主阵营。但湖南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就目前而言却并不高, 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制约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地区现代农业之所需, 是扩大湖南农业的国家、国际影响力, 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湖南省

参考文献

[1]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12) :85.

上一篇:开放课堂环境下一篇:机械设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