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2024-06-25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精选六篇)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1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对外技术交流的不断增多, 作为第二大行业的机械制造业的对外交流也不断增加, 因此机械专业资料的翻译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是, 因其众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 过度直译、逐字翻译甚至误译的现象将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依据, 结合机械资料的文本特征, 探讨了机械资料英译中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旨在为机械资料的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使其发展更加严谨、准确、规范。

关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1971年出版的凯瑟林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为标志, 书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的理论雏形。第二个阶段是雷斯的学生汉斯·费米尔 (Hans Vermeer) 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第三个阶段, 在费米尔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M ntt ri) 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提出翻译行为论。第四个阶段是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诸多德国功能派学者中第一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并归纳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 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还提出了翻译的忠诚原则。与传统“等值观”相比, 翻译功能理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根据各语境因素,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这使得翻译功能理论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机械资料的常见译法

笔者在通过对一系列权威的英译机械资料的研究发现, 译者在机械资料的翻译实践中常采用增词及省词法、转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方法, 这也正符合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所以笔者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我们在机械资料的英译实践中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1.增词及省词法。在英汉翻译中, 因英汉语言的差异, 如字字直译, 势必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因此, 需要译者根据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词句, 或把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词句省略, 以达到正确理解或语义连贯的目的。机械类资料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 要求语言简练、准确, 所以通常会增加一些连接词, 删除一些重复话语。例如:With composites we can produce lightweight, strong, ductile, high temperature-resistant materials that are otherwise unobtainable, or produce hard yet shock-resistant cutting tools that would otherwise shatter.译为:合成材料可用于制造质量轻、坚硬、可锻压、耐高温的材料, 用其他材料是不行的。合成材料还可以制造坚硬而且防震的刃具, 用其他材料会碎断。在此句话中, 主语为我们, 但只说明人是制造的施动者, 而真正强调的并非是这一施动者而是材料, 由于材料本身不能制造才加入施动者表泛指。而在汉语中则不必强调此点, 因此在译文中主语省略we。

2.转译法。转译包括词类转译和句子成分的转译两种。在英汉翻译中, 原语的某种词类不一定也不可能译成汉语的同一词类, 所以需要转换成另一类词类。例如:The cutting tool must be strong, tough, hard, and wear resistant.译为:刀具必须有足够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原文中的表语形容词都转译成立相应的名词。转译法中除了有词类转译外, 还包含句子成分的转译。在汉译中, 为了使句子通顺连贯, 需要将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转译, 只是改变其句法功能, 对译文进行结构调整, 打破原文的句式结构, 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在机械类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普遍, 而汉语中被动语态则用的较少。因此, 英译汉时, 多将被动语态转译为主动语态。例如:Tool steel is hardened and tempered mainly to increase its hardness.译为:工具钢进行淬火和回火只要是为了增加硬度。

3.分译法。在科技英语中, 常需要表达多重密切相关的事物、过程或概念, 机械类英语自然也不例外。因其句中修饰、限制成分较多, 就必然形成长句。有时长句中主句与从句或主句与修饰语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这时, 译者则可以把长句中的从句或短语分解为若干个短句叙述, 这就是分译法。例如: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s are most useful when quantities of products to be produced are low or mediocre;the tape containing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part can be stored, reused or modified when required.这个句子虽不太长, 但使用了除动名词外所有动词非限定形式, 还包括时间状语和不定时的使用, 在翻译中如果依次表达则会凌乱不堪, 所以需要将其分解, 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即译为:中小批量生产时, 数控机床是极为有用的。其记录着零件生产的有关资料的磁带, 可储存起来以供下次使用, 必要时还可修改。

结语

根据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译者可以根据特定情况及译文接受者的要求灵活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翻译方法。通过以上对机械资料英译实例和理论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以原文分析为基础的增减、转译和分译是对直译等忠实原文的翻译方法的有效和必要的补充, 是实现翻译交际目的的必要手段。德国派翻译理论为机械资料英译过程中的各种翻译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经过大量实践, 其适用性也得到了证明, 其应用有助于翻译出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文章, 更好地为专业工作者服务。

摘要: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 根据机械类英语资料的文体特征及其汉译目的, 提出此类资料的英译常用的翻译方法, 如增词及省词法、转译法、分译法等,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的翻译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机械类资料,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16.

[2]龚婉琴.科技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3]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2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42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44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47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48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51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52 Re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53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54 55 56 57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60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62 63 64 65 66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言特征研究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 67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69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92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94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5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97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8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01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02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103 浅谈公示语英译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06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107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110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13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114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15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116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 118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 120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121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23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 125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27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128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29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130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131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 13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35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137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 139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140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41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43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 144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146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147 泰戈尔诗中自然物意象研究 148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149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51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 15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53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54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155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156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57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158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9 An Analysis of Gothic Atmosphere in The Shining 160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161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162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163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164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165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166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6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169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70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171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明喻汉译的影响 172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173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174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 175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176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7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8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179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80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1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182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183 《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

184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 185 英语新闻标题中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

186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187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88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

189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90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

191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92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193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194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195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19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97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3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汉译旅游语篇翻译;翻译策略;翻译原则

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1.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占据西方翻译主导地位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主要强调译文是否忠实的对等于原文,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在翻译的这个千里之行的旅程中,始于足下的应该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叶子南,2001,P.14),对等理论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忽视了语言表面形式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对等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2.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功能派翻译理论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二是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保持什么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三是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三层意思概括了功能派对翻译实质的认识。

功能派将翻译原则分为两类: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普遍原则和适用于特殊情形的特殊原则。功能派认为,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贯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支柱准则,而其他法则或原则需视情况而定。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则是特殊法则。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即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简言之,忠诚原则理论框架是为了兼顾发起人、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利益,避免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写。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语篇翻译实例浅析

1.旅游英语的文体特点及语篇类型

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英语,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驳杂,兼有数种文体类别。譬如,旅游指南属描述性文体,语言描述富有层次性和程序性,生动、形象、明白、畅晓,说服力强。旅游日程安排屬教范性文体,其语言结构具简略性和明确性。通知属公文文体,使用正式英语书面语,凝练简洁,明晰畅达。旅游文体的涉猎面广,词汇量大,其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或描写细腻,文字优美,或幽默风趣,活泼有效,或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使得我们在翻译此类文本时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运用到行之有效多种多样的翻译策略,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此类文本的处理上便可以提供重借鉴。

2.汉译旅游文本所用翻译策略与方法实例浅析

①“洋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许多过去纯属异国文化的东西已被本国人所熟悉、所接受。在此情况下,可采取“洋化”译法,以保持异域特色。

②“增减”

东西方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需对某些轻描淡写的费解词语做注释性说明。

③“改写”

为了更好地向游客传达文化信息,常常以游客熟悉或易于接受的方式翻译。

As one of the Four Tigers in Asia,Hong Kong is also known as the Oriental Pearl and the Shopping Paradise.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同样被誉为“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

3. 汉译旅游文本所用翻译原则实例浅析

①“目的法则”

旅游文本的目的性如描述事物和事实,表达信息发者的态度,对语篇发出者发出呼唤等。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性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文本风格等。

②“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是“目的论”的补充,要求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并且贴近原文。以文体风格为例,翻译中应尽量保留或体现原文风格。若原文优美,译文要华丽;若原文幽默,译文则保持其调侃语气;若原文哲理性强,译文要庄重,发人深省。

“忠诚原则”将译者行为控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要求在其充分合理发挥的同时,必须与原作所要传达的尽可能吻合,力求有效地贴切。

三、结语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商标的零翻译 篇4

关键词:商标,商标零翻译,功能派翻译理论,商标翻译,评价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标翻译作为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1],这一点在商标翻译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商标翻译的交际目的是使译名能准确反映出异国文化,有效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的独特性,在翻译时要考虑到目的语消费者的文化传统、消费心理、价值观念,遵循信息等值、文化等值、审美价值等值和商业价值等值的原则,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力求译名能够完美演绎商品内涵、传递商品神韵而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而目前在商标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移译、音译、补偿式翻译,直译,意译,混译等。笔者认为前三种翻译方法应归类为零翻译,与其他领域相比,商标翻译中的零翻译方式具有更加明显的零翻译特征。

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零翻译现象,并建立评价标准来探讨外文商标被引入中国市场后,究竟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为佳。笔者期待,通过对零翻译的尝试性研究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和爱好者对零翻译研究的兴趣,从而共同推动零翻译研究的发展。

1 零翻译概述

著名的Maslow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可以说,人类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相似的,因此,描述人类基本活动的语言必然有大量相同的基本元素,即人类行为在所有的人类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描述。而各国人民由于历史、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导致了语言表层的差异,正如邱懋如教授[2]中引用Eugene Nida的话:语言的底层结构是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表层,例如语法结构的差异和词义范围的差异。

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如图1中的路线(1)所示,译者首先将源语在源文化中的涵义用基本语言元素表达出来,再描述出语言元素在目标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而语言之间固有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基本语言元素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另辟蹊径,引入一种新的翻译方法来反映出语言元素中的固有差异,如图1中的路线(2)所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零翻译”的概念应运而生。邱懋如教授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即零翻译包括省略法,音译法和移译法,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到的语中。在邱教授之后,众多学者针对零翻译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邱教授所提零翻译的概念为基础进行概念扩充,如刘明东[3]进一步把省译、移译称为“绝对零翻译”,把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甚至把归化称为“相对零翻译”。一类是对零翻译的概念进行严格限定。如罗国清[4]认为零翻译指在译入语中采用源语图形与语言文字符号,读者进入源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译文,即移植和音译,而其他翻译方式并不属于零翻译范畴。因此,“零翻译”的翻译方式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尚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2 功能派理论与商标零翻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商标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型语言符号,代表着企业及产品的形象。商标翻译的目的在于激发潜在消费者对商标译名所指代的商品的注意和兴趣,刺激其购买欲并付诸购物行为,为商家带来利润。因此,商标翻译不是由源语到目的语的单项文本材料的简单替换,而是在明确源语商标命名符号指代关系的前提下,结合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和命名的语境因素进行的翻译。

2.1 功能派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Leech将语言符号的功能划分为五种类型: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引导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交功能。商标同样具备这五种功能,其中,“信息”功能就是向目标语地区消费者传递特定的信息;“引导”功能就是利用符号提供的诉求信息,最大限度满足潜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笔者认为,这两种功能属于商标的基本功能。

功能派翻译理论力求实现目标语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它强调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并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而成为了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5]。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商标翻译,“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也可以达到相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6]。”每一种翻译方法都是为了翻译的主要目的而服务的,也就是通过译者所提供的信息传递工具越过文化和语言障碍来传递信息。因此,译者需要通过所有可能满足消费者和源语交际功能需求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商标命名的根本目的在于:投其所好、诱人注意、引起兴趣、供其所需、刺激欲望、令人行动,从而诱使消费者购买产品。[7]如前所述,为了树立商品在目标语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促使商品的销售,每个商标名称都有其特殊含义。为了最贴切的翻译出商标的含义来打动潜在的消费者,让目标语消费者和源语消费者对商品有着同样的感受,译者必须仔细的分析源语和目标语适用地区的文化差异。怎样最大限度的减少源语商标名称的意义流失,尽可能多的传递源语文化,对于商品的实际销售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即使是相同的词,在两种语言中也可以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当的翻译方法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如何在翻译中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是商标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零翻译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源语商标名称的意义流失,并且尽可能多的传递源语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功能派翻译理论和零翻译是有一定的共同基础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因此,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零翻译也是可行的。

2.2 商标翻译中的零翻译

所谓商标零翻译就是无论汉语中与源语相对应的语素存在与否,都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商标词,即使用汉语中的字组成没有现成意义的词来完成译名的转换。商标零翻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零翻译就是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移”到目的语当中,即移植。广义零翻译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的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义,它包括音译和补偿式翻译。“零”的含义包括译名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狭义零翻译的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均为零,又称为绝对零翻译。而广义零翻译指的是译名意义上的“零”。

在功能派翻译理论原则的基础上,零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方法,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却可包含源语所有的含义,可以说是最精确的翻译。零翻译不仅传递了源商标词的意义,而且还传递了其神韵,从而最大限度的起到传递源语的效果,实现源语商标和译名的功能对等[8]。

笔者在互联网和日常生活中收集了188个从英文译到中文的商标名称。下面将这些商标词所用的翻译方法作了一个统计,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在商标翻译的众多方法中,零翻译占据了绝对高的比重。下面,笔者就常用的零翻译方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分别分析。

1)狭义零翻译:移植

移植是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移植”到目的语中,也是最完全的零翻译形式。有的文献中称为绝对零翻译。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而发展,移植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比如我们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BBC”、“VOA”和“DIY”等。

在众多的商标翻译中,使用移植的最广泛形式是商标名称首字母的缩略词。缩略词是“由诸如一个团体的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所组成的词”。在英语中,一些商标名是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组成材料构成。这些名称太长,也和商品特征不太一致,在用其它方法翻译成中文时会导致译名过长而违背了商标翻译的简明原则,所以通常是用首字母缩略词来表示。缩略名移植解决了译名过长的问题,如“IBM”是美国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的首字母缩略词,“CD”是法国化妆品“Christian Dior”的首字母缩略词。作为最完全的零翻译形式,移植的目的在于使目标语消费者站在源语语境下体验商标的真正含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传递中的清楚、明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人们交流起来越来越频繁,这种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对于翻译方法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植很好的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2)广义零翻译:音译与补偿式翻译

音译和补偿式翻译属于广义零翻译,它们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的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的意义,也称为相对零翻译。

音译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从图2中可知,这种翻译方法在商标翻译中的使用频度超过了50%。为了照顾英语基础较差的消费者,音译因其直观性和明晰性成为许多商标翻译的首选。同时,它产生的大量的舶来词极大丰富了中文词汇,使得简短的中文新词汇表达出更丰富的意义。

音译的标准是发音上的相似性,即音译只考虑目的语词汇的发音而不考虑其含义。尽管商标名译为中文后,源语与目的语仅存在语音上的联系,目的语可能不是中文中已存在的有明确意义的词汇,因此,音译实际上是并不对英文商标名的意义进行处理,即零处理。如“摩托罗拉”是移动电话的商标,除此之外,“摩”、“托”、“罗”、“拉”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在中文中没有任何含义。由于这个特点,音译也属于零翻译。音译与移植之间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形式上音译采用目的语的语言文字符号,零翻译采用源语语言文字符号,二是音译读者以的语语言文化理解音译译文,移植读者以源语语言文化认知并理解译文。在文化观念上音译体现了以一种文化转写另一种文化的文化交流方式,移植体现了在新的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融的特征与趋势。

补偿式翻译是将源语词汇音译为目的语词汇时兼顾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意义,以补偿翻译过程中所导致的语义损失。这种翻译方法是用目的语中的同音字来弥补传递中的语义损失。因此,翻译过的商标名可以让目的语消费者对商品形象产生有益的联想。

尽管汉字和英文词汇有语义上的联系,但是补偿式翻译的商标词在目的语中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词汇。如:“耐克”是补偿式翻译的“NIKE”。“耐”的意思是“耐用”,“克”的意思是“打败对手,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耐克”本来并不存在于中文中,直到“NIKE”被引入中国后,“耐克”才成为中文的词汇。而从那时起,“耐克”就成了运动鞋的代名词。此类的翻译还有“强生”、“万宝路”、“百爱神”等。它们都是广义上的商标零翻译。

综上所述,在商标翻译中,狭义零翻译在于移植源语图形与语言文字符号,广义零翻译在于通过目的语中的没有现成意义的词汇去接近源语,目的都是传递源商标词的意义和神韵,从而最大限度的起到传递源语的效果,实现源语商标和译名的功能对等。

3 商标译名评价标准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出发,我们知道商标命名的目的在于刺激消费。在商标翻译中,零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本质,同时还可以被目的语消费者所接受,是非常合适的翻译方法。对于大多数商标名称翻译来说,零翻译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商标翻译的目的。那么,在引入英文商标的过程中,哪种零翻译方法更好呢?笔者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商标翻译实践,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当一个商标名被引入中国市场时,根据下列三种情况考虑翻译方法:

Case1:如果商标名称本身就是首字母缩略词,那么完全零翻译就是第一选择。因为商标名称原本简洁精确,采用完全零翻译可以很好的传递源语的形式和意义。

Case2:对于商标名称整体而言,若其在目的语中不存在现成相应的词,或者两种语言语音上相似却意义上大相径庭,音译是个较好的选择。音译后的商标词好读好记,符合商标翻译的从主原则。

Case3: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之外,如果译者不仅想找到目的语中有相似发音的词,而且还想弥补源语中意义的缺失,那么可以考虑补偿式翻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源语的发音,同时,语义上的缺失也可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弥补。

那么,商标翻译的效果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笔者通过大量商标翻译的实例,从商品销售情况的好坏出发,总结了若干商标译名的评估元素。

1)翻译的商标名能否保留源语的形式;

2)翻译的商标名能否保留源语的意义;

3)对应的中文发音是否易读;

4)同样的商标名,中英文之间是否有文化差异;

5)翻译后的商标名能否保留源语的异域风情。

以上的五个元素在商标名翻译的评估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翻译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笔者对商标译名符合以上五个要素的程度设置一个闭区间:[0,1]。由译者对译名符合五个元素的程度分别进行评价,符合程度越高,该项分值越接近1,译名五项得分之和的平均值即译名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综合得分越高,译名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就越好。

4 总结

不同的文本对于译文该如何忠实原文的观点各不相同。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在商标翻译中,零翻译把商标信息的传递当作首要的目的,不仅保留了原商标的本质,同时能很好的达到源语商标与译名的功能对等,被目标语消费者所接受。虽然零翻译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仍然要在其使用中保持慎重的态度,以免造成汉语的混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零翻译将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不只在商标翻译领域有一席之地,还将在其它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2]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22(1):24-27.

[3]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1):29-32.

[4]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辩证[J].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2005:88-91.

[5]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6]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5

一、广告口号

根据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广告所下的定义,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传递情报, 改变人们对于广告商品的态度, 并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广告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商标 (Brand) 、口号 (Slogan) 和正文 (Body) 。广告口号是“表现其相对定型的广告宣传的基本概念的短句”, 可被视为“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广告口号具有“吸引力 (attractive) 、创造力 (creative) 、说服力 (persuasive) 和影响力 (impressive) ”等特点。在信息社会中, “广告口号是否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衡量广告口号成功与否的关键”。

广告口号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广告的最终目的, 即宣传商品、诱发消费、促进销售。根据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广告所下的定义, 可分析出广告具有四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表情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 、美感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和呼唤功能 (vocative function) 。广告口号是广告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德国学者诺德 (Nord) 曾给功能翻译理论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功能的研究 (‘Functionalists’means focusing on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 ”) , 是对此类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 (a broad name) 。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 它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论者认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 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 目的法则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该法则认为, 整个翻译过程, 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 译文的交际目的一般情况下比另外两个目的更为重要, 而交际目的通常是由翻译行为的发起人决定的, 不过译者可参与译文目的的决定。

2. 连贯法则

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 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 忠实性法则

忠实性法则指原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目的性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 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口号翻译中的运用

1. 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根据“目的论”, 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 (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action) .要进行广告口号翻译, 首先必须了解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

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商业宣传的效果, 加深译语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相信程度, 达到宣传商品”、促进销售及经贸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2. 广告口号翻译的功能

(1) 宣传商品功能。广告口号翻译具有宣传商品功能, 能向预期的受众提供有关商品的名称、特性、功能等信息, 以使人们对该商品有所了解。

(2) 促进销售功能。广告口号翻译具有促进消费功能。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商品。广告口号翻译所具有的各种功能都为最终达到诱发消费的目的而服务。

(3) 对外文化宣传功能。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认为, 翻译应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因此“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行为, 一个文化里的翻译文本代表的是这一种文化”。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也认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 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面向国外受众的中国商品广告口号的英文翻译文本, 除了具有信息、表情、美感、呼唤、宣传商品、促进消费的功能外, 还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 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3.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翻译策略

根据“目的论”, 广告口号及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广告口号时, 应把握英汉不同的文化差异, 以德国功能目的翻译理论为指导, 充分考虑广告口号及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以实现广告口号翻译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目的, 以“功能相似”为翻译原则, 灵活自由地进行翻译。

4.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常见翻译方法

德国功能目的翻译论指导下广告口号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转译法和仿译法。

(1) 直译法。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是指“把原来语言的语法结构转换为译文中最近似的对应结构”, 将广告口号的原文意义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给你一个强壮的肾。 (大宁神茶) Give you a strong kidney.

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服饰) Anything is possible.

您的又一选择。 (上海桑塔纳旅行轿车) Your another choice.

把春天带给您。 (惠尔春口服液) Bring spring to you.

生活就是一次旅行, 祝您旅途愉快。 (NISSAN汽车) Life is just a journey.Have a nice trip!

你的私人乐队。 (SONY卡拉OK) Your personal band.

行家的选择。 (春花吸尘器) Experts’choice.

与“狼”共舞。 (狼牌运动鞋) Dance with the wolf.

用直译法翻译广告口号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主旨。但直译不等于死译、硬译, 不等于一一对应。

(2) 转译法。转译法是指“摘取广告口号原文中最具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的部分, 加以引申、发挥后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在广告口号翻译中最为常见, 既可照顾到原意, 也可兼顾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心理。例如:

出手不凡钻石表! (钻石牌手表) Ask for a Diamond brand, if every second counts for you.

我有我品质 (龙的牌真空吸尘器) What we do, we do well.

不求今日拥有, 但求天长地久。 (青岛牌电视) Choose once and choose for good.

中华啤酒, 确实不错! (中华啤酒) Zhonghua Beer, I’m really impressed!

喝孔府家酒, 做天下文章 (孔府家酒) Confucian Spirit triggers provokes your mind.

(3) 仿译法。“仿译法是指套用英语中与产品所宣扬的理念相近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例如:

(1) 谁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 (某轮胎) He laughs best who runs longer.

(2)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 (亚细亚商场)

While in Zhengzhou, 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Go shopping in the Asian Supermarket.

(3) 爱您一辈子 (绿世界化妆品) 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1) 是对英语谚语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的模仿。 (2) 模仿了英语谚语Whil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3) 借用了猫王的歌词。无疑这些广告口号因为仿译受众熟悉的名言和谚语, 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收到了绝佳的效果。

四、结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口号的英译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在翻译广告口号时应从译文受众的角度出发, 把握不同文化差异, 确保深层结构上的功能相似以实现广告口号翻译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摘要:“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者认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 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广告口号是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目的论”, 广告口号及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介绍广告口号的定义、目的、基本功能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并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广告口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6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探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类型学转向对文化的思考,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探究

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阅读理解时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考虑不同的目标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功能和交际上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统一。

1. 提高语言基础知识,强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说一门语言是一座高楼,那么词汇就是砖瓦,而语法就是钢筋构架。词汇可以让语言更丰富,积句成章,而语法则让语言更富有逻辑性,是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纽带。高考考纲规定考生要掌握3500词汇,而中考考纲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扩大词汇量,而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在长难句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解读能力,划分句子成分,提炼出句子主干。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水平会制约外语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

2.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标准》提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块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龙”的文化意义在中西方差异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与皇室紧密相连,古代帝王要穿“龙袍”,龙是高贵、勇敢、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而中国人也自誉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经》及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中龙的形象的影响,龙在西方代表着邪恶和恶魔,是混乱、无信仰或原始兽性的象征。又如,在讲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篇之后,可让学生用英语复述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古通今翻译

翻译法一直以来是强化阅读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远远超过他们的英文水平。教师发现,当讲到Module 5“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课时,学生能够迅速运用凝练的古汉语翻译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众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贵君轻)等相关的耳熟能详的古汉语。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学情的古诗、文言文,让他们将其翻译成英文,使他们在汉译英的练习中加深对中英文的理解。这样,在加深学生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而在目的语中弘扬中国文化,为阅读理解中构建文化和交际的理解平台。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恰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头脑中进行深层加工,从功能和交际角度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在目的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样,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而是译文目的预期的实现程度。而在阅读训练中,加强中英双语的语言功底,能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Munday,Jeremy.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放坡开挖下一篇:多源交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