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功能理论

2024-06-17

翻译的功能理论(精选十篇)

翻译的功能理论 篇1

应用翻译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更能够了解文字所要表达出来的含义, 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广告、标语等等。而如果把它看作一个载体, 它也能翻译法律文件、政府宣传语等, 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在应用型翻译中, 有绝大部分都和功能型翻译是分不开的, 不管是翻译的文本要求, 或者是相对的理论而言, 应用型翻译与功能型翻译都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两种翻译方法也存在着共同之处, 也就是说单一的理论不但可以给相同类型的翻译实践做出相宜的方向指导, 也可以帮助与其不同的翻译类型进行方向和用途的选择。

1 根据不同要求定文本布局

功能翻译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很多, 这不像一个人在正常的交际环境下进行交际, 只是单纯的考虑交流的环境即可。但是功能翻译则要考虑它的生活文化和环境, 还要考虑翻译者本身还有读者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环境, 使其产生一种互动, 所以说功能翻译的主要因素就是文本的发起者以及翻译者还有读者。不仅仅是文本的本身, 当然文本也有它一定的价值, 只不过不是非常主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 翻译者本身要切实翻译的内容要求, 要了解文本写作者想要达成的效果, 同时结合读者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来决定文字翻译的具体要求和翻译的方式方法, 不能简单的拘泥于写文本者所处的环境。所以, 翻译者对语音的表达以及布局的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翻译则是要求翻译者了解委托人的文本的用途和他想达到的预期效果, 怎么翻译、如何翻译大部分是根据委托人的想法而来的, 这也要求委托人要认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以及自己的所有想法, 来让翻译者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然后进行翻译, 而且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越好。例如, 高校要组织一次跨国的文化交流, 这需要校方提供给翻译者很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人员, 以及主要内容, 等等, 这样翻译者根据提供的信息以及实际的环境和对参加会议人员的了解进行翻译。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中英之间的翻译方式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需要做出条件的设定。但是, 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比如说话的风格以及认识的周围事物的不同, 甚至包括信仰的不同, 这就导致在书写的时候格式以及相关的说话顺序和风格很不一样。翻译者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已经认同委托者发出的信息, 就要根据读者自身的文化环境同文本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转换,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根据文本的预期效果制定翻译计划

应用翻译各类体裁中, “呼唤型”和“信息型”功能文本几乎占据了应用翻译体裁的绝大部分。功能翻译的要求, 要保持文章的真实性, 所出现的文字都必须准确、有效, 应用型翻译多是带有营利性质和宣传性质的甚至是功利性质的:怎么才能使原文在读者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译文从各个方面都要根据原文来设定。虽然说两种翻译的类型有着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其配套的理论支持,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不能剪断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翻译方法能够推陈出新, 相互衬托修改。

例如, 国内发现的首个大型墓葬坑, 这个被编号为10233葬坑的基本形状已经了解:其坑是一个大字, 由一个主坑和两个副坑组成, 那么这些汉语是不是都需要把它翻译过来呢?并不一定, 这需要翻译者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翻译相关的内容, 从整体来看, 我们应该介绍出这个坑的形状是一个大字, 这样能够让读者生动地感觉出藏坑的具体形状, 而在脑中形成一个构想。然而在英语中, 英文并没有大字, 如果只是这样翻译出来, 读者是很难理解的, 这样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使得信息十分模糊不解, 让读者产生厌烦。因此, 要把文章翻译的具有交流的性质, 就要把不该出现的都删除掉, 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以保证原文实质性信息通畅准确地传达。

3 根据原文环境制定译文内容

我们现在认识的功能翻译, 与其说是一种直白的翻译, 不如说是带有目的性的一种翻译。在这一过程中, 翻译者要了解清楚委托人的想法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对比翻译, 这样能用上一些本土人能够知道的本土语言, 让读者感到十分熟悉明了。另外, 功能翻译对翻译者的文化素养要求也是较高的, 它需要翻译者对原有文字的内容和原作者认识的一样透彻, 要保证翻译译文的可行性、目的性以及预期效果。要保证自己的译文能够被大家认同, 必须要有预期效果的分析, 正确的理解原文字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想法, 不能够仅仅的把文字进行转化, 还要考虑文本的环境转换因素, 把原文设定成一个情景模式, 要考虑其中的连贯性, 要顺利的完成相应的转化。对待文章的转换不一定要字数多就好, 而是要句句经典,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字输出, 不能忽视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差别。功能翻译的进步使得现在很多翻译者不再有直译的困境, 相对而言它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例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者要认清楚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 以及原文出现的相关词汇, 如果译到读者眼中他们是否能够生动的理解相关内容, 出现多余的、不能给予读者提示的相关词汇可以删除掉, 减少语音的堆积, 而且不能只看到表象, 要摆脱固有的翻译模式, 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 这就是功能翻译对应用翻译的巨大启示。

摘要:从翻译的功能性来讲, 翻译是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是文化的相互交流, 是文化流传下去的重要一环。翻译根据不同委托人的要求进行分析设定相对的文本, 这都是我们在翻译中应该首先考虑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 要用不同的文本格式进行翻译, 考虑用何种方式翻译, 要以原有国家文字的特点进行翻译。

关键词: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互动

参考文献

[1]方梦之.实用文体汉译英[M].北京:青岛出版社, 2003.

[2]方梦之.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2.

[4]张震久, 袁宪军.汉英互译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夏秀芳.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1) :15-16.

[7]王向阳.浅谈功能翻译理论[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4) :58-59.

功能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映射 篇2

功能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映射

翻译在技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科技翻译更是先进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忠实性原则、译者主体地位、翻译标准多元化和连贯性法则等方面入手,讨论了如何利用德国功能翻译派的目的论指导科技翻译.

作 者:邬玲琳 张维维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刊 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4(9)分类号:H059关键词:功能翻译 目的论 科技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角度下的商标翻译 篇3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标词;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推动、丰富和完善,建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汉斯.弗米尔在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译理论架构》中首次提出“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为理论”。行为理论认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和策略也取决于其目的。

“目的论”还有三条次生原则。一条是“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一条是“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本之木;最后一条是“充分原则”,指的是译文与“翻译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如果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在促进产品销售和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商业广告翻译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原则和强调译文与原文“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己无法适应广告翻译的客观要求。如果一则广告达不到诱导和说服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的目的,这则广告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同样,在商业广告翻译中,如果译文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进行广告翻译和探讨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时,必须把广告的特殊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商业广告翻译应以目的语言为取向,这是因为不同语言的广告在词、句和修辞层次上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例如英语广告在用词上倾向于口语化、大众化和造新词,而汉语广告则倾向于多使用四字词组;在句法上英语广告多使用简单句、省略句、祈使句和分离句,而汉语广告中的句子相对较长和较复杂。

另一方面,广告翻译也应以目的文化为取向。英汉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具体的广告的表达中。例如从许多汉语广告中我们能体会到强调“信誉”和“尊老”的观念,而关于“性”的观念是汉语广告所避讳出现的,但在英语广告中却恰恰相反。

三、商标词的翻译方法

在商标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在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译者应多采取“交际翻译”、“工具翻译”以及以读者或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向译语文化贴近。

具体实践中可采用音译法、意译法、谐音取义法和灵活创造新法等四种方法。

(1)音译法

这是目前我国翻译中文商标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即按照原商标词的发音,尽可能找到与其发音相近的译名。有时按汉语拼音的变体或外国商标的拼音化形式进行翻译;有时是由于种种原因,意译难以收到对等效果,运用音译赋予新的语义。如“乔士(服装) ”英译为“Choose”,寓意为明智的“选择”; “四通”(电脑)的英文商标“Stone”,寓意为“坚如磐石”;Intel(电脑)音译为“英特尔”,洋味十足。

(2)意译法

此法是根据原商标词的含义,在译入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此法一般适合以普通词汇命名的商品,其优点是保留了原名,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冀,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感情,并与商标图案在意蕴上达到和谐统一。如: Pioneer(电器)译为“先锋”,使人联想到产品“质量上乘,技术领先同行”之意; “永久”自行车译为“Forever”,宣传了该车“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优良品质。

(3)谐音取义法

这种译法是在翻译时尽量选用与原商标词谐音而又有褒义(或新意)的词,能够充分展示出商品的特色。例如:Coca-cola汉译名“可口可乐”,给人带来美好的联想。此外,汉译名与原商标词发音相近,保留了其形式上的美感。Safeguard汉译名“舒肤佳”,这一译名在读音、音节方面都与原语相近,整个译名向顾客传递了用后皮肤会感到舒服的信息,易引发消费者尝试欲购的消费心理。

采用谐音取义法汉译英语商标时应特别注重辅音的发音是否能让人产生与吉祥富贵等美好事物的联想,如/b/, /f/, /k/, /l/, /w/,可分别译为“宝”, “富”, “金”, “乐”, “万”,其它类似的吉利字眼,如“福”, “健”, “威”, “奇”, “利”等百听不厌。它们深深地迎合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富贵的心理。

(4)灵活创新法

此法摆脱原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大胆创新,更加传神地体现原商标词的特色。采用灵活创新法,可发挥目的语的优势,使译名地道、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德国BMW汽车在中国畅销不衰,不能不说与其品牌的中文译名“宝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BMW在德语、英语文化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在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译者运用灵活创新法先是根据中国人的心理把辅音字母B(读音/b/)译成“宝贝”的“宝”;根据该产品的用途,把辅音字母M(读音/m/)译成“骏马”的“马”。这样就有了“宝马”这个令人产生“日行千里的好马”等美好联想的译名,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洗发水Rejoice、饮料Sprite译名分别灵活译为“飘柔”、“雪碧”让人联想到“飘逸柔顺的秀发”、“晶晶亮透心凉”的饮料等,实为翻译的佳作。

商标是企业文化和产品形象的代表,商标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在目标市场的销售。由于将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译文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功能翻译理论为商标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商标的翻译必须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彰显商品的特性、迎合消费心理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9-11.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用[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4]王琼琼.商标及广告主题句的翻译[J].英语学习,2000,(6).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篇4

1 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赖斯 (Katharine Reiss) 首先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 她认为原文的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她将原文的文本功能分为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赖斯的文本分类在指导翻译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因为不同的文本类型的功能必然要求不同的翻译策略, 这解决了直译和意译之争。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 (Hans J.Vermeer) 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他的“目的论”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 为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论”确定了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为翻译的最高总则, 同时确定了两个从属原则, 即语内连贯 (Intertextua coherence rule) 和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应在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语际连贯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 即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 其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

曼塔利 (Justa Holz-Manttari) 将弗米尔的功能翻译理论与行为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这一理论将翻译行为看作是由各方参与的交际行为, 它明确了各参与方的角色, 如翻译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译文作者、译文使用者和接收者。这一理论将翻译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活动中, 但对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缺乏可操作性。

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继承以上思想精髓的同时, 也对原有的翻译思想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即她的“功能加忠诚原则”, 这一原则弥补了“目的论”中的激进, 明确了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最终确立了较为合理的功能翻译理论, 即译文首先由预期的目的决定, 文本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其次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忠于原文, 前者先于后者;同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兼顾原文作者、委托人、译文受众等各参与方的利益。

2 广告翻译的特点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 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通过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和推广, 因而, 广告翻译的过程完全符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行为理论”, 它涉及了广告主、广告译者、广告接受者等各方的关系。另外, 广告文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感染和信息功能, 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极强, 因此, 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有很强的适用性。广告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字部分主要包括商标 (Brand) 、口号语 (Slogan) 和正文 (Body) 三个部分,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广告翻译进行剖析。

2.1 商标的翻译

从文本分类的角度看, 商标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 而后是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首先, 消费者从商标中应能判断出是哪一类产品及其性质, 因而, 商标的翻译首先要符合篇内一致的要求, 如商标“Nike”和“K-Boxing”的翻译。运动品牌“Nike”在中国市场被翻译为“耐克”, 通过这种音译的方法, 中国的消费者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经久耐用”的意思, 这迎合了消费者传统的价值观, 进而对产品质量形成好的预期。再如品牌“K-Boxing”, 它被译作“劲霸”, 这种意译的方法, 虽然与原文的“拳击”没有直接关系, 但“劲”和“霸”保留和传递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的特点, 体现了男性的力量和气质, 因而, 它易于消费者辨别该品牌的消费群体。

另外, 商标文本同时也有表情和感染功能。表达美好的祝愿是表情和感染功能中主要方式, 例如商标“乐凯”被译为“Lucky”, 而“Safeguard”被译作“舒肤佳”, 译文不仅传达了美好的祝愿, 而且暗示了使用产品后的效果。

由此可见, 尽管商标文本的语言简练, 但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一箭多雕”, 同时具备几种文本功能, 因而, 商标文本的翻译要字字精准, 切中产品特点和目的消息者心理, 在这一过程中, 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于如何实现文本功能, 音译、意译、模仿等手段层出不穷。

2.2 口号语的翻译

口号语是广告文本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它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它的感染功能。它用简明的文字形式加强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印象, 起到宣传、强化和鼓动的作用。广告语力求简短有力, 具有号召性, 因而, 口号语的翻译也集中体现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 口号语会尽可能地再现商标的内容, 以达到强化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会运用到口号语中, 例如, “Intel Inside”和它的译文“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Intel”重复了品牌名称, “Inside”表明了产品的性质, 而且原文本中“Intel”和“Inside”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而“芯”and“心”同音且意思相近, 保留了原文“Inside”的含义, “奔腾”虽然不能再现品牌名称, 但突出了产品的使用效果, 使该口号语的翻译成为经典之作。

其次, 口号语的感染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号召力上, 一些口号语以直接的方式邀请消费者尝试产品, 例如, “Drink CocaCola”和”Just do it”, 这样的口号语有的已经不需要翻译而被消费者熟记于心。类似的口号语的翻译大都采用较夸张的手法, 增强语气, 突出感染力, 如“Anything is possible.”的译文“一切皆有可能”。

另外, 口号语的翻译也会借用目的语的语言特点, 达到融入其中的效果。例如, “A heart reliever in need is a heart reliever indeed”的译文“随身携带, 有备无患”就是利用汉语四字格的用语特点, 精准地表现了产品特点。

2.3 正文的翻译

与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相比, 正文的翻译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几乎是作用是隐形的。只有当他们要了解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去看广告的正文, 所以, 正文文本的功能以补充信息为主, 这就要求它的译文要最大限度的保留产品信息。然而, 中英文在正文用语上的差别, 使直译、删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常出现在广告正文的翻译中。

在正文中, 汉语的广告中会强调该产品曾获得的奖项, 而英语国家也注重数据和事实的权威, 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直译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汉语常常用词华丽, 成语迭用, 出现意思重复的现象;而英语用词简洁, 明了。例如, “规格齐全, 品种繁多”这样的词常出现在广告中, 这两个词语实质上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因此, 将这一含义浓缩为“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更符合英语的用语习惯。

同时, 正文更多的体现了产品背后的文化特征, 因此正文的翻译要兼顾不同的文化禁忌。以四川的旅游景点黄龙为例, 译者宁可用拼音“Huanglong”也不用“Yellow Dragon”, 因为外国游客心中的“Dragon”和中国人心中的“龙”是性质上完全不对等的。尽管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 这样的差异正在被双方理解和接受, 但有些涉及特定历史人物对景色的赞叹内容的翻译, 尤其是古文的翻译, 则要求增加或删除信息, 使译文对游客有价值, 能初步了解景色特点, 有目的的观赏, 这实质上就是弗米尔的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在广告翻译中的体现。

3 结束语

总之, 广告翻译的各个部分较全面的诠释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为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可以凭借自身对原语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 以实现广告的预期功能为目标,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创作出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市场效应的广告语。

参考文献

[1]黄洁.广告英语翻译中的用词特点[J].科技文汇, 2006 (2) .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司显柱, 曾剑平.语篇:功能类型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2) .

[5]王菁.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谈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J].大学英语, 2006 (9) .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 篇5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

本文以功能派理论为指导,针对约定俗成、回译、音译、省译和加注这五种方法,探讨专有名词的翻译技巧.

作 者:胡维佳 HU Wei-jia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刊 名:上海翻译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年,卷(期):2006“”(4)分类号:H3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目的论 专有名词 翻译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篇6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儿童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28-01

一、引言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目的论为核心,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要的交际活动,把目标读者置于较高的地位。这种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特别是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但是,我国目前儿童的文学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较少。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以任溶溶先生所译的《夏洛的网》的分析为例,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相关策略,以便更好的为儿童读者服务。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1971年,凯瑟琳娜 赖斯提出功能派理论的思想。他的学生费米尔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夏洛的网》中文译本分析

《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美国怀特于1952年出版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它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讲故事,语言要浅显明白,充满童趣。而《夏洛的网》的译者任溶溶老先生既是翻译家还是儿童作家,他在翻译该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用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语言吸引着儿童读者。下面就其为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方面。

在词汇层面,译者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译出童趣,生动活泼。在文中大量使用拟声词、叠词和感叹词,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便于儿童理解。例:Wilbur grunted.He gulped and sucked,making swishing and swooshing noises,anxious to get everything at once.(White,2008)译:威尔伯呕呕地叫。它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发出稀里哗啦、呼噜哗啦的声音,急着要一口气吃个精光。(任溶溶)以上是对小猪威尔伯吃东西描写 “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表现出了小猪吃东西时的急促和喜悦。它们在儿童读者眼中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触发他们的想象力,吸引着他们继续读下去。

(二)结构方面。

在结构方面,译者将句子结构化长为短,化难为易。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英语经常使用长句、复合句,修饰语成分比较多,而汉语中长句并不多见。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常将长句、复合句变短,分成几个部分,使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让儿童读者容易理解。例:“ I see no difference,” replied Fern,still hanging on to the ax.“This is the most terrible case of injustice I ever heard of.”(White,1952)译:“我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佛恩回答说,仍旧抓住斧头不放,“我听到过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任溶溶)译者在这里将一个长的复杂句变成了两个短句,增加了新的主语,这样译文读起来逻辑明了,浅显易懂,句式比较工整。

(三)语义方面。

由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背景有时存在差别,因而有时对译语读者来说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译者添加必要的注释以进行解释说明。任老先生在翻译时,添加了注释,帮助了儿童读者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拓宽了儿童学习外国文化的视野。例:She was stilling thinking about the pig when the teacher said:“Fern,what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nnsylvania?” “Wilbur,” replied Fern,dreamily.The pupils giggled.Fern blushed.(White,1952)译:她正想着她的小猪,这时老师问道:“弗恩,宾夕法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 “威尔伯,”弗恩像做梦似得说。同学们格格笑起来,弗恩脸都红了。(任溶溶)

(四)语体方面。

儿童文学的翻译要求译者在语体上要符合儿童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语言要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听起来充满纯真和乐趣。译者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体会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以儿童的口吻译出童趣。例:“I never do those things if I can avoid them,” replied the rat,sourly.“I prefer to spend my time eating,gnawing,spying,and hiding.”(White,1952)译:“只要能避免,这种事我从来不敢,”老鼠尖刻地回答说,“我情愿把时间花在吃啊,啃啊,躲藏啊,窥探啊这些上头。”(任溶溶)在原文中出现了四个动词-ing结构的词,使得英语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加流畅。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译本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功能翻译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通过对《夏洛的网》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分析,我们也认识到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其特殊性,译者必须在翻译之前首先要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其次要把握儿童的心智特征,用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把原作的风格,语体,美感忠实的传达出来;最后,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背景知识,使译文生动形象,充满童趣,让译语的儿童读者们同样感受到原作所带来的纯真与乐趣

参考文献:

[1]E.B.White Charlotte‘s Web[M].London:Puffin Books,2003.

[2]任溶溶,译.夏洛特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面对激烈的竞争, 成功的广告翻译能帮助商家吸引更多的购买者, 甚至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如何翻译广告, 实现广告目的语内容上的忠实性, 保留吸引性并在文化情感上使其符合译语的习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首先提出了“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此后,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对它进行了新的阐释, 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威密尔指出, 功能目的论的主要观点是,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功能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框框, 提出了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将翻译的焦点由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译语文本的创作, 使功能更贴近实际。相比较而言, 它对应用类语篇翻译的指导作用表现的更为明显。

三、广告的特点

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自从人类有了商品与商品间的交换, 有了顾客与市场, 就有了广告活动。广告目的是为了招徕顾客, 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使供求渠道更为通畅。广告向目标消费者展示商品的性质、质量、功用、优点, 进而打动和说服消费者, 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 最后达到做广告企业的商品被推销出去的目的。广告提供的所有信息, 对公众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 即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

四、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文化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相差甚大, 双方读者对广告文本的期待也不尽相同, 译者应尽量挖掘产品特征与目的语文化上的共同特征, 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发挥强大的“诱导”功能。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 翻译目的决定原语信息的取舍, 决定翻译策略以及文本的形式和风格, 译者应灵活运用直译、意译、改译 (增译、删译、套译) 等翻译策略, 并要注意避开目的语的文化禁忌。

1、直译。

简单来说直译就是词汇的一对一翻译。

例:法国某航空公司的广告语winning the hearts of world译:赢得天下心

这个例子直接以词为单位进行翻译, 译文也符合译入语的审美和心理, 在保持原文的结构形式的前提下, 能够真实准确再现原广告的效力, 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2、意译。

意译通常指取原文内容而舍弃其形式, 是一种经过消化后的语内翻译, 容许译者有一定的创造性, 但原文的基本信息应该保存 (陈德鸿、张南峰, 2000:60) 。

例: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 y.——UPS

译文: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快递) 。

这则广告如果直译, 应是“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我们责任的服务”。译文属对等翻译, 但四字结构“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则更能向目的语消费者传达该公司的服务精神, 使广告在目标文化中的劝诱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

3、改译。

根据功能目的论观点, 译者在翻译广告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广告受众的语言文化等因素, 采用合理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刺激受众的购买欲, 这就要求译者要大胆摆脱原文的束缚。

一是增译, 即把汉语中存在, 但在英语中表达不清或找不到对应成分但又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替换或补充说明。

二是删译。删译指删除原文中的非信息成分、不符合英语广告惯例或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很难懂且不必要的信息, 从而突出广告中的有用信息。

例:崂山, 林木苍翠, 繁花似锦, 到处生机盎然, 春天绿芽红花, 夏天浓阴蔽日, 秋天遍谷金黄, 冬天玉树琼花。译: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原文中竭力用优美的辞藻和对称的形式来渲染广告所介绍的旅游地点, 然而如果在译语中堆砌如此华丽的词语, 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 译文一改原文的风格, 语言简洁直观, 行文布局和表达方式符合英文的文体规范, 简单的翻译。

三是套译。套译就是借用目的语中惯用结构来进行翻译的一种方法, 如成语、谚语、诗词或本身就是广告标题。

例: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麦斯威尔咖啡) 译文: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完全改变原文的结构。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 这则咖啡广告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四字格, 突出了产品的优点, 译出了英文广告的意境。这种译法比直译更能引起共鸣。

4、尊重译语文化, 避开文化禁忌。

各民族的语言结构和文化是不相同的,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是否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在一种文化中表达喜悦的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相反的, 甚至是禁忌。如“白象”牌电池, 白象在中国文化中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 而在英语国家, a white elephant则有“昂贵累赘的东西”的意思。功能目的论要求译者以译语受众为中心, 避开译语文化的禁忌, 以确保译语的功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得以实现。

五、结语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尤其是在翻译广告这种应用性文体的时候, 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在具体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的使用各种翻译策略, 并注意避开译语文化的禁忌, 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4.

[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4) .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篇8

“当原文发送者和目的语接受者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时, 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跨越时空进行交流的中间人” (Nord, 2001) 。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要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就须以目的语文本和读者为导向。译者只有时刻记住读者是生活在国外、缺乏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了解的民众, 才能真正达到外宣的目的。为了产生符合要求的目的语文本, 我们必须分析原文和翻译目的。

一、以文本分类说为指导

根据文本分类说, 外宣翻译文本按其主要功能被定义为信息型∕诱导型文本, 译者需在选择翻译策略处理文本时把握合适的度。如例1为一简单的景点介绍, 国内读者无需任何解释就能了解文中信息。而译文中加了说明, 帮助国外读者了解苏东坡, 以说明此处是一处很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例1.路左有一巨石, 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hand-written by Su Dongpo (1037-1101) , 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

二、以目的论为指导

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Snell-Hornby, 2001) ,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内容、程度, 以及要采取的策略。而“连贯法则”要求译文能让受众理解并在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也就是说译者必须能将源语文本转换成正确、能理解的目的语文本。“忠实法则”要求目的语文本须与源语文本保持语际连贯, 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提供译者对这些信息的诠释。在例2中的翻译就很好地遵循了“目的论”三原则, 英译实现了此资料的外宣目的, 译文正确流畅, 并与原文保持了语际连贯。

例2.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过去的140年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总和。

译:…China is undergoing the deepest-ever social reform since the Opium War (1840) , or the war against Britain's invasion of China, which ushered in the era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in China.

三、以翻译行为理论为指导

根据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等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SnellHornby, 2001) 。外宣翻译的发起人就是赞助人, 发起外宣翻译活动并决定目的语文本的目的。如果忠实于原作会导致国外读者对译本不理解, 译者就应考虑对原文做出修改以符合赞助人的期待。如例3.“炎帝神农氏”译为Emperor Yandi, the Chinese Saturn。如果只直译名字, 国外读者必然不知所谓, 但如果采用注释的方式解释, 一两句话不能解释清楚。而译者将译文如此处理, 不仅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还让西方读者明白其文化对应:Saturn——希腊神话中的农神。

总体来看,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能解释外宣翻译行为过程, 增加外宣翻译的潜在效能以及可用的翻译策略, 把译者解放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译者的责任, 因为其翻译必须能够达到既定的宣传目的。因此, 做外宣翻译之前, 译者必须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对翻译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谨慎分析。若译者缺乏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把握这些因素, 则不能让国外读者接受。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Snell-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爱波斯坦, 林戊荪, 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 2000 (6) .

翻译的功能理论 篇9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汉德新闻文本差异,汉德新闻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 新闻成为中西方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早期的报刊、电视等新闻报道形式不同,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 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传播载体, 无论在时效性还是在多样性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而纵观外语新闻翻译研究领域, 我国学者在近二十年才逐渐加强对翻译理论、翻译批评、翻译原则方法等的关注度。尤其在网站新闻翻译这个新领域, 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笔者自2013~2014年负责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网 (下称:交流网) 的新闻汉德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 本文从篇章结构、语法特征和词汇特点三方面出发对所译新闻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

二、汉德新闻及其翻译理论基础

(一) 新闻文本一般特点

新闻报道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发生的事实告诉给最广泛的大众, 这决定新闻文本与文学、科技和商务等文本在翻译上存在差异。首先, 新闻文本时效性极强, 只有得到“接受者”关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所以新闻文本从写作到产生都有明确的“接受者指向”, 在新闻翻译中也必须注意“受众者转移”。其次, 网络的便捷性使新闻文本在创作过程发生不同文本间的借鉴, 即“搬运痕迹”。但是新闻的网络传播又具有地域性、时区性, 在文字、词汇、时间等“搬运”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同质化。

(二) 汉德新闻文本差异

对新闻进行汉德翻译时, 接受者从汉语读者变为了德语读者。译者必须明确源语言和译入语新闻的差异, 考虑德语新闻文本特点。汉德新闻文本具有以下差异:首先, 导语在德语新闻中出现频率极高, 旨在以生动、简明的文字突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或者最能吸引人的内容, 而交流网的中文新闻无导语。其次, 德语新闻更多使用后置定语描述中心词, 而汉语通常将这类定语、状语前置。后置的修饰语可以在修饰语较长时保持句子结构的平衡, 避免“头重脚轻”。第三, 大部分德语新闻使用过去时, 也有部分扮演“预告”的角色, 使用现在时和将来时预报将来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时态的表现上, 汉语主要靠添加副词“了”、“已经”或明确的时间表达表现过去时, 而德语则可以靠动词变化实现, 时态更丰富, 除了常用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外, 还时常使用现在时。

(三) 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 引入了“翻译要求”, 强调了交际目的。本文依据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费米尔的“目的论”就对外宣翻译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论”中的“翻译要求”概念包括译文的功能、译入语接受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译文传播的途径以及产生或接受译文的动机。此外, “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法则, 即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即对原文的“忠实”。语内连贯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要有意义, 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 即译文的“功能”发挥。费米尔认为, 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 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即翻译的目的不同, 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

由于对外宣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够, 人们往往以中国传统的“信、达、雅”或西方的“等值论”为指导, 强调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特征。虽然传统翻译理论对译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际情景、交际媒介等不够重视, 但这些因素对外宣翻译工作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在对外宣传翻译中, 译者需要做到更高层次的“忠实”, 如不考虑交际目的、译入语文化等重要因素, 就达不到外宣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

本章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 从篇章结构、语法特征、词汇特点三个角度对经筛选和整理的范本进行分析, 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 篇章结构

1. 设置导语。汉德新闻之间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异在导语设置上。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建议从无导语的新闻原文提取重要新闻要素, 编译导语。

译者首先必须掌握导语的基本特征:首先, 导语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其次, 导语的撰写要求行文简洁生动。最后, 导语一般反映新闻事实发展的结果。

译者参考大量德语新闻, 对交流网上的汉语新闻《裴钢校长一行访问德国》进行编译——删减首段, 提取新闻要素, 从下文摘选提取“获得荣誉”这一重要结果, 编译后的德语导语参考译文如下:

同济大学校长裴刚教授一行于7月5日~7日出访德国, 此行旨在扩展同济大学与德国各高校的合作。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向裴刚教授授予了柏林工业大学荣誉证书和勋章。

2. 新闻结构。由于德汉新闻文本的一般相似性, 大部分新闻采用直译;但根据不同新闻文本的差异性, 翻译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新闻结构, 以实现该类新闻的“功能”最大化。德语常用以下三种新闻结构:

第一, “金字塔”结构, 采用顺叙手法。特点是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安排新闻事实, 逐渐进入新闻报道的高潮, 而事件的结果姗姗来迟, 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该结构适合篇幅较长、发展过程延续一整天甚至若干天的新闻。从“功能”角度出发, 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大型新闻和注重情节推进、强调吸引读者、将其带入新闻全程的长篇幅新闻, 适合采用该结构。

如汉语新闻《“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首段介绍基本新闻要素, 随后各段落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人物致辞和演讲, 以及多方的交谈和讨论。这类“大会召开”主题新闻的汉德新闻中多采用“金字塔”式结构, 在翻译时也建议采用直译。

第二, “倒金字塔”结构, 使用倒叙进行描写。特点是不按照时间发展顺序, 而是开门见山地展示新闻结果, 然后回头叙述发生在先的各项事实, 叙述时也可按照事实的重要性顺序依次递减展开。这种结构适用于具有极其严格的时间性的短新闻, 因为记者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量化信息。

如汉语新闻《周祖翼书记会见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 汉语新闻采取陈铺直叙的描写。通览全篇, 最“新”的信息是“马灿荣大使作学术报告会”, 并不是介绍一个大型会议或由多个新闻事件组成的系列活动, 此类篇幅短小的新闻建议译者参考“倒金字塔”结构, 使用编译, 提取首段新闻要素编写导语, 同时末段陪同人员作为新闻事实的“人物”要素提前, 随后再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 将最重要的“学术报告”内容提前, 让读者能够先睹为快。

第三, “倒叙——顺叙”混合结构, 就是既有顺序又有倒叙。开头归纳事件梗概, 再按时间顺序编排新闻事实, 或者在接下来的新闻事实叙述中穿插使用“倒叙——顺叙”, 以实现既有先声夺人的开头, 又有妙不可言的结尾。穿插使用“倒叙”、“顺叙”不是毫无章法, 而是出于突显新闻效果的“目的”。最典型的是大型活动的新闻报道。

如汉语新闻《2012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日在我校举行》, 采用“顺叙”描写, 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性地介绍整个活动, 后又作为新闻背景补充介绍两校合作历史。

分析借鉴同一事件的德文新闻《RUB-TAGE IN SHANGHAI》的结构, 翻译时采用“顺叙——倒叙”结构, 又由于新闻篇幅较大, 引入了小标题, 使新闻结构更加清晰。译文开篇介绍几大新闻要素。第一部分, 鲁尔大学日系列活动简介。第二部分, 描写开幕式致辞和“波鸿鲁尔大学和同济大学合作展”剪彩仪式, 然后采用“倒叙”手法, 回顾两校在多领域的合作史。第三部分, 回到“现在”, 介绍活动期间两校在各学科展开的学术交流。整篇新闻“顺叙”、“倒叙”穿插, 旨在既突出重点, 又有丰富的活动内容, 还能带读者回顾历史, 使其更具可读性、趣味性。

(二) 语法特征

新闻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阶层对新闻信息的要求, 尽可能大范围地扩张新闻传播力度, 加之新闻要求的及时性,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译文的遣词造句, 必须简洁精练、浅显易懂, 尽量使用普通化的表达方式, 摒弃浮夸雕琢的文笔。这就要求译者要注重德语新闻在语法上的独特性。

1. 被动态的使用。被动态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最高, 在德语新闻中也可以使句子简单明了, 又由于被动形态的主语是涉及的对象, 所以当受事者比施事者更为重要时, 被动态可以突出动作对受事者产生的影响。

分别比较在汉德新闻翻译时用主动、被动态的不同效果:

如“授予Bode博士同济大学荣誉教授也将使同济大学与DAAD的联系更加紧密” (摘自汉语新闻《同济大学授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Bode博士荣誉教授》) , 在翻译成德语时使用被动态, 既强调动作对受事者的影响, 又强调动作发生的方式。

又如“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副校长董琦在逸夫楼会见了……马灿荣一行” (摘自汉语新闻《周祖翼书记会见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 , 改为被动态表达后, 将受事者提前, 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此类“人员来访”新闻报道时, 首先想要得到的信息是“何人来访”, 所以将访客信息先传达给读者。

2. 巧用现在时。汉德新闻主要用过去时进行陈述, 因为新闻一般都是描述已发生的事件。但是有些德语新闻既有明确表示过去的时间词, 也的确是报道过去发生的新闻, 但通篇却采用现在时表述。

德语新闻中现在时的使用赋予德语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其成为活动的“参与者”, 而不是信息的“接收者”。所以在对《“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奉行》一类的汉语新闻进行翻译时, 可考虑使用现在时, 实现将活动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目的。

(三) 词汇特点

新闻德语词汇是指新闻领域里的所有词和固定词组, 它们是构成新闻德语的建筑材料。新闻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直观地反映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 新词不断产生, 旧词不断消失, 新闻词汇也处于不断丰富充实的过程中。

1. 解释具有特定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同济大学与德国和其他国际高校的合作,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具有本国特色、与本国文化历史相关的词汇。作为译入语接受者的读者可能因为缺乏对源语言国家文化、历史的了解, 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汇,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进行适当“增译”。

如汉语新闻“裴钢代表……表示,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同济大学将开展创新教育, 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的工程师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 (摘自汉语新闻《中德学院第十四次咨询委员会会议召开》)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此时译者可使用关系从句对中心词做出限定。

2. 避免“望文生译”。由于德语单词往往有多个中文释义, 译者需要从多个德语单词中找到最合适的译法。

如“9月16日上午, 裴钢校长会见了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校长Ulrich Ruediger、副校长Katharina Holzinger (分管国际合作) ……” (摘自汉语新闻《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校长一行来访》) 。

在德语新闻中我们发现, 每个大学所采用的头衔表示方法各有不同, 如康斯坦茨大学校长为和副校长的头衔名称就与柏林自由大学的不同。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如何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头衔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登陆各高校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译者在翻译分管不同领域的头衔时, 建议在头衔后使用后置定语进行限定。

四、结语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 探讨网络新闻汉德翻译策略。译者必须清楚了解新闻翻译区别于文学、科技、商务等体裁的翻译特点, 不仅要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 还要区分汉德语新闻的差异, 翻译时达到对原文“忠诚”, 又发挥“译文的功能”。

笔者从篇章结构、语法特点和词汇特征三个角度展开探讨。篇章结构方面:一是普遍采用导语, 二是根据不同新闻特点编译三种不同的新闻结构, 灵活使用“小标题”。语法特征方面:一是适当将主动态编译成被动态, 以靠近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二是巧用现在时。词汇特点方面:一是由于外宣新闻的特点, 需要解释具有特定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二是查阅源语言的表达, 避免“望文生译”。

翻译的功能理论 篇10

所谓的功能视角, 也就是指翻译行为所能达到的目的或作用。功能翻译是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观念为基础来进行翻译的。以功能的视角来对旅游信息进行翻译时, 其不仅要将旅游的信息翻译到位, 同时, 还应当将原文的主要目的或功能加入到译文之中, 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只有当翻译人员清楚彻底地了解了事物之后, 其才能从语言上准确地描述事物, 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翻译基础, 掌握了相关的翻译技巧之后, 翻译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 这也就是功能视角认知作用的体现。在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时, 虽然通常情况下, 文本具有特定的模式, 不过, 仍需要译者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灵活地对文本进行翻译, 同时, 站在功能视角的层面来对旅游文本进行剖析,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达到翻译的目的。当出现特殊情况时, 应当以目标语为准则, 适当地对源语文本进行调整。

从功能理论出发, 可以把所需要翻译的文本区别为几种类别, 同时这些不同类别的文本的目的是不同的, 因而在进行翻译时, 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采用的翻译方式均是各异的。因此, 在选择翻译方法时, 需因地制宜, 根据文本的核心目的, 具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方式, 以确保译文能够满足翻译的目的。所以, 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前, 应当首先对文本的种类进行区别确认, 从而确定出最合理的翻译方式。在赖斯看来, 翻译的文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操作型 (operative) 、表达型 (expressive) 以及信息型 (informative) 。同时, 赖斯还对文本中的语言功能进行了分类:劝诱型 (persuasion) 、表达型 (expression) 以及陈述型 (representation) 。

一、信息类型针对信息型文本, 由于在此类文本中, 其核心内容均是采用文字来表达的, 且其通常其包含了各种资料、细节等, 因而, 对此类文本进行翻译时, 信息的完整则是必须要确保的。

二、表达类型在表达型文本中, 其注重的是内容的创作方面, 通常, 这样的文本包含一些富有感情的诗歌、小故事等, 同时原作者会采用特定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美感, 因而, 翻译者也应该采用相似的表达形式译这种类型的文本。

三、操作类型在操作型文本中, 其通常是为了达到吸引读者或者鼓励读者做某事的目的, 因而,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 应当特别注意文中的诱导、说服等用词, 从而能够同原文的目的相一致。

虽然总的说来, 文本包含上述三种, 不过, 事实上, 许多文本综合了上述三种文本, 同时具有这三种文本的特征。

2. 旅游文本的类型

旅游文本的核心目标是吸引游客, 从而促使游客游览相关的景点, 因而相关的旅游文本基本上均属于操作型以及信息型的文本, 不过,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其也具备了表达型文本的相关特点。有的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对相关景点的风俗、文化等的详细介绍。例如:

卧波桥——建于1999年, 长82米, 宽16米, 是九孔石拱桥, 汉白玉护栏, 护栏柱头为盘龙结构, 全桥共筑99条盘龙, 象征着"九龙山”之数。

Wobo bridge-established in 1999, is 82 meters long and 16 meters wide.It is a 9-hole stone arch bridge with the guardrail made of Han Dynasty white jade, of which the pillar head is structured by the shape if twisting dragons And there are 99 twisting dragons in total holding the number of 9 dragons mountain.

从这个例子中, 读者可以了解到卧波桥的的建筑年代、用途、造型、价值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个文本为游览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读者通过这些相关信息对参观的景点形成更全面具体的理解。很明显属于信息型文本。

3. 旅游文本的翻译

功能视角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翻译人员需要结合翻译的目的,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事先调查清楚原文是什么样的内容、出于何种翻译的目、译文面要向哪些潜在接受者等。同时, 翻译的目的还会随着旅游景点的性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对于人文景观而言, 其相应的旅游文本往往在平铺直叙的介绍中引经据典, 尽可能体现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以便补偿外在方面吸引力的不足。但是, 对于那些自然风光优美的景区, 旅游文本则是会不吝赞美之词地大肆渲染, 把景点描绘得美不胜收, 这也是在发挥景点本身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 旅游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对外宣传和解释说明。所谓的对外宣传是指向潜在接受者介绍相关景点的信息, 从而吸引其游览景点, 而解释说明是为了将旅游景点的具体的信息介绍给接收者, 从而使得进入景区的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景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旅游文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为译文的潜在接受者定制的文本, 因此也应达到源文本相同的目的。以功能理论为基础来翻译旅游文本时, 译者必须结合相关景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各个角度, 并且吸取相关翻译文章的长处, 侧重找寻值得商榷的地方, 通过实例进行理论论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吉林优秀导游词精选[M].长春:吉林人民年出版社, 2011.

[2]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13-33.

[3]桑思民.吉林英语导游.[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上一篇: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下一篇: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