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理论

2024-06-17

结构功能理论(精选七篇)

结构功能理论 篇1

目前为止, 我们可将语言学派相关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翻译的论述;另一类则是专门从事翻译问题研究的学者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论述。第一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自身的研究, 这类文献把翻译问题描述成语言结构分析的个例;第二类文献则是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等进行论述, 以得出一种语言学模式。

在第一类文献中, 较为著名的是韩礼德的观点。他提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其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即寻找等值物、检验等值物和调整译语结构。第二类文献的理论基础是普通语言学理论或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目前, 索绪尔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语言是由语音和意义结合而成的体系, 而不是由各自孤立而成的, 它们形成的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符号体系。继索绪尔之后,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 在“转换生成语法中”, 乔姆斯基强调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语言现象而是语言能力, 语言可以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学说, 奈达提出翻译是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 而不是简单地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

2 功能对等理论的确立

在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早期, 不少学者在翻译《圣经》时, 便认识到翻译应该包括两个程序:即忠实再现原语文本和顺应目的语读者。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在翻译研究《圣经》时提出来的, 他最初提出的是“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 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 (the 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N ida, 2001:91) 再现原语的信息, 其中包括三层含义, 即:“最切近”、“自然”、“对等”, 检验的标准是看译语接受者与原文接受者是否做出一致的反应。奈达的这一理论着重于“语言外的交际效果的对等”而非“形式对等”。而后奈达考虑到“动态”容易被误解为仅指一种“影响力”, 并且为了突出“功能”的概念, 他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奈达将“功能对等”定义为:目的语读者应该能够以原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 (N ida, Eugene A.Language, C 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他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就是观察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反应, 然后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N ida, Eugene A.&Taber, C.R.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 rill.1982)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要信息内容对等, 而且要尽可能地实现形式对等。因此, 译者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1) 传达原文的语言及内涵信息;2) 译语需通顺、自然;表达形式易懂, 恰当;3) 目的语接受者应产生与源语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在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过大的情况下, 翻译需着眼于原文的意义以及精神, 而不是拘泥于语言结构, 因为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可以具有同等表达力。

翻译的根本原则是传达原文的语言及内涵信息, 奈达认为尽管文本之于内容是第二位的, 但也绝不是无足轻重, 因此在翻译时, 译者需细致的处理文本中词和词组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对于怎样解决传达原文语言和内涵信息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奈达建议译者应添加脚注或加以说明。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 “对等”是核心词语。若要翻译出好的作品, 需实现功能“对等”, 奈达提出要实现功能对等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源语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然而奈达强调没有完全或者绝对的对等, 即使再自然、切近的对等仍会与原文存在一定的距离, 切近和自然本身就相互矛盾, 在翻译中它们分别代表内容和表达形式, 忽略“自然”则将丧失美感, 而忽略“切近”则将离题万丈, 为此奈达在著作中指出在翻译时遵循意义 (切近) 第一, 形式 (自然) 第二的原则。

3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及发展

在如今的翻译界,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已广为人知,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缺陷, 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视角, 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延伸。

1)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包含着翻译最基本的标准即“对等”, 奈达认为, 对等是一切翻译追求的目标。而“目的论”推崇翻译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样的交际功能时, 对等便是翻译过程的标准。除对等原则外, 功能理论还包括另外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2) 在奈达看来, 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旨意, 而决不能把个人的特异想法加入到对原文的翻译中, 而“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目的论”强调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的复制, 而是再创造的过程, 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担当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最终的实施者, 因此, “目的论”强调译者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奈达过于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 一切要“以原文为中心”。然而, 目的论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 树起了译文的“中心”地位。

4 结语

论功能翻译理论 篇2

杨英明*

(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湖南 益阳 413049)

摘 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3X06-0039-04

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Ying-ming

结构功能理论 篇3

分析课程标准“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简称:“不同规模城市”),关键在于两方面,其一是了解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其二是明了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群,不是单一城市个体。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区域中的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看上去很生活化的、不规则的城市中蕴涵着许多的道理。城市服务点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可以联系某一个小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图,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原因。现实生活中城市的空间分布受更多因素的影响,分析时往往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关于此章节的知识纲要图,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该课程标准在整章节中的理解非常一致。

图1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纲要图,由此可以看出该章节知识编写的时空观,既关注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又关注城市发展演化。其中在分析城市空间分布过程中还将城市分为单一城市个体和城市群体进行不同维度的描述,既有从城市内部平视的观察角度,也有从城市高空俯视的观察角度。“不同规模城市”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知识在于说明城市群发展形态空间分布的原因。

图2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纲要图。虽然该版本在此章节的编写落点更强调城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不同规模城市”课标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与人教版相通,均将其摆放在描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不同城市群体服务功能时使用。该课程标准内容案例为北京市区商业网点分布规律分析。

图3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知识纲要图。对城市群体空间结构描述的笔墨明显大于以上两个版本。特别之处还有,在此章中涉及地域文化对城市聚落的影响。“不同规模城市”课标在此章中的处理和以上两个版本一致。

图4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知识纲要图。在此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发现,只有这个版本就城市的起源进行了分析,它的知识纲要也反映出编者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兼顾的编写思想,特别是引入长三角城市体系概念比较好地诠释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等级概念,这是其它版本欠缺的。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过程和研究对象、内容,学会如何将一些具备该种等级分布规律的地理事物加以分析。可以联系所在城市或所在区域城市群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符合该种分布规律的各种地理事物并解析其分布原因。

过程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人文地理学习及人文地理现象规律归纳总结的范例,即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该理论提出的背景、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特定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领悟人文地理研究的真谛,感悟科学家如何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空间分布规律的提炼,进而产生对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学生发现各类经济现象产生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的奇妙性,进而激发其研究世界、研究地理的强烈愿望。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理论的透彻理解,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该理论在理解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重要环节点:一是提出的时间节点,二是提出的区域背景,三是提出的经济发展背景。中心地理论提出的时间节点和研究城市,特别是我国对城市的研究相比甚早,起源于上世界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西欧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与当下中国东部地区或者说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似性。由于西欧诸国工业化历史较长,城市化水平比我国高,市场化程度相比更是不一样,所以理论的适用性也比我国要明显,这可以从我国城市、周围的商业分布规律并不是与理论非常吻合窥见一斑。另外,经济学、地理学理论的学习还要关注该理论内容中的各种条件假设和限定、各种概念的学习,如该理论中提到的门槛人数、服务范围、中心地服务范围、理想平原、正六边形等。该理论的学习目的是希望学生就此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所赋有的服务功能。对于不同等级城市概念的确认有版本定义为人口数额(人教版),这也是现今世界对其标准的一定认可;有版本对于理论内容只限定在商业网点分布规律的成因分析(湘教版);也有版本就此内容提出“城市体系”概念。不管怎样编写,都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阐析。

由此可以看出,案例选取既有世界范围的也有中国区域内的,同时,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描述,希望学生既可以从地图中寻找理论支持依据,又可以从文字描述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原本的分布规律。通常教材会选取一个案例作为分析验证之用,另一个案例用作检验学生是否可以活学活用。

2.教学难点剖析

此课程标准的难点在于该理论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抽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范围尺度较大,虽然可以在电视上了解城市,又或者就是居住在城市里,但是有谁能在此之前跳出生活的范围空间,高空鸟瞰城市或者商业网点,进而发现原来它们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熟悉但陌生的角度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困难。大尺度的事物往往会通过地图的形式进行表达,如鲁教版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就选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图”,利用城市人口数目的不同规模进行划分,又附加“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图”进行功能差异的讲解。

另外,理论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名词,如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等,其概念只有湘教版中有明确讲述,其它版本教材均有涉及但是没有明确标注。对于中心地的理解需强调虚拟研究范围和虚拟研究地点的选取问题,服务范围也需通过学生对商店售卖商品进行体会和了解,门槛人数或最佳服务半径等概念需结合商品经营成本进行分析。

四、教学建议

1.把握内容的深度,设计社会调研活动

在此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穿插一些商业网点的分布调查活动,有效降低理论学习的深度,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

活动1:某地区商业点所具备的一些特征(疏密、组织形式),可深刻影响与其它地域之间人们的联系。每个小组的同学要选择表格中的两个作业完成,每次外出要注意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该活动的组织让学生明白身边事物暗含一定经济地理学规律和原理,并希望他们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将这种规律体验并加以提炼分析,得到感悟。学生可以联系在初中已学过的城市或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具备体验性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2:利用城市分布图或城市实际案例,了解城市分布情况,归纳出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或者利用开展城市结构等内容的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信息、图片、变化资料等,学习和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城市结构的知识与规律。具体调查活动可分下面几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调查家里人或周围的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哪些商店:食用油、食用盐、蔬菜、米、面、卫生纸、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等;将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

第二步,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以及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家的距离,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将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统计。

第三步,将两部分的调查资料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的一般城市里,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常用食品或日用小商品,到住所附近的小商店或离家比较近的超市即可;如要购买家用电器或高档商品,则到较大的商店、或专门商店,这些商店距离住宅区较远、数量较少、服务范围较大。

通过上述的资料收集及调查分析归纳,学生可从中发现商业点在空间分布上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并且可以引出一个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及其相应结论,从而形成一定的正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活动设计分析:以上两个活动设计原理均为将“中心地理论”实际利用和验证。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简单商业活动的分布规律进行调研并归纳提炼加以分析,掌握科学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2.把握分析问题的地理视角,提升图表的辨析能力

由于城市地图承载着众多地理信息,可以充分搜集或者利用不同规模城市的地图,根据城市地图上较详细的各种服务机构地点的分布,在分析地图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城市服务功能分区略图,再进行对比,简单地学习有关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湘教版北京市商业网点活动为例,学生可以在此图上进行一定描画并分析其规律。再以中图版城市体系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可以从编者在“问题”环节中提出问题的逻辑思路来分析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的一般规律。

图表是地理事物分布的简化,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是阅读图表的最终目的,仅仅从图表中读出人口数量的差异或者是城市不同时间维度的变化,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中图版阅读材料“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中的各幅组图为例,从图表中可以直观地学习到服务范围、门槛人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又如,鲁教版配有“问题活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图”,不仅可以从图上直接将各级中心地读取出来,也可以通过各中心地到上海的直线距离来判断上海对其它各城市的辐射作用。

3.清晰教学目的,强化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的主要强调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可以选用户外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也可以选用课堂活动来充实教学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课堂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①阅读材料+案例分析;②案例分析+问题研究。前者重在阅读材料的拓展巩固,后者重在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城市布局差异的案例分析选用了德国南部城市体系,拓展案例暨问题研究为荷兰圩田居民点的成因分析。

为了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建议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就德国案例进行城市体系成因分析,然后根据荷兰圩田居民点的分布状况进行原理应用活动。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服务功能不同的中心地布局方式。

结构功能理论 篇4

一、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系统

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初始于20世纪50~60年代, 到了70~80年代, 西方对政治传播学研究形成三大学派:以研究政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主流学派 (说服选举范式学派) ;对政治传播进行解构性价值批判, 试图说明媒体如何使民主衰落的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强调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以制度的政治和文化的政治为研究重点的中程学派。但是对于政治传播的研究至今仍然尚未建立全面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施拉姆曾感慨道:政治传播学是一个“许多人路过, 但少有人驻足的大交叉路口之一”。

政治系统论学者对政治传播的关注始于近代, 出现过伊斯顿和多伊奇的政治系统研究和政治沟通研究、阿尔蒙德把传播看成维持政治体系的功能的比较研究等。中程学派继承政治系统论学者的某些观点, 强调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1) 而国内对于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关系的角度展开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著作更是寥寥可数。 (2)

本文沿袭了阿尔蒙德、多伊奇、伊斯顿等学者的研究道路, 认为:所谓政治传播是与每种政治系统功能相关的具有政治意图的政治信息在政治系统各结构之间的传递与处理过程, 它包括政治系统内部的政治信息传递与处理, 政治系统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理, 政治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政治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其中又以政治系统向公众的政治信息流动为重点。所谓政治传播系统就是由政治系统、传播媒介和公众三个政治互动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从政治系统论角度对政治传播展开研究, 其最大贡献在于将政治传播与政治过程紧密联系, 并将其提高到了一个高度, 即政治系统的功能由传播来执行, 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论研究视角, 已然成为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其不足在于: (一) 政治系统论学者对政治传播的研究是一种宏观上的子系统之间互动, 缺乏对政治传播系统的微观模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讨; (二) 它将政治系统看作是一个由目标导向的自我驾驭系统, 忽视了现实中其他系统要素的反控制要求。这些不足使得本文的研究成为必要的补充。

二、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戴维·伊斯顿曾将系统论应用于政治过程分析, 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过程, 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模型。 (3) 在整个政治过程中, 政治信息的流动贯穿于其中:政治始于传播, 政治系统要达到自己的目标, 需从各方面接受涉及体系目标、有关环境变化的信息, 这些信息即是语言、符号化的政治支持与政治需求, 因此, 无论什么样的政治要求的提出都离不开政治信息的传递;政治运行于传播过程, 政治系统内的政治转换是政治精英相互之间运用各种传播形式交流和沟通的复杂过程, 政治系统对所接收的信息加以选择、储存、分析和处理, 形成政治决策;政治止于传播过程的结束, 政治输出是语言符号对转换结果的反映和描述, 也可以说是政治信息从政治系统中的流出, 它以权威性的决定、法令、政策等为形式公布并执行;反馈是新的传播过程的开始, 政治系统通过反馈过程, 获得决策执行过程和决策在环境中引起的信息变化, 使政治系统及时了解反应, 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决策和执行, 从而形成新的政治过程和传播过程。因此, 政治的过程即政治传播的过程。

根据对伊斯顿输入—输出政治系统模型的传播分解, 本文构建出以下的政治传播系统模型 (见图一) :

(一) 公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公众传播主要指公民之间的政治传播。包括一般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一切在民众间的政治信息流动。这种政治信息的流动传播影响逐渐扩大, 成为公众意见的结合, 最终形成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政治需求与支持输入政治系统或将信息反馈给政治系统。当然, 这种政治信息的来源 (“信源”) 可能是民众的自发, 也可能是受到政治权威或舆论领袖的有目的引导, 转化为公共舆论。这两类政治需求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转换的。因此, 可以说公众传播构成了政治决策体系的决策环境, 是政治决策体系输入和反馈的来源。公众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决策中心的输出量。

(二) 精英传播 (Upper Communication)

精英传播即政治体系内政治精英间的传播。政治系统从可被感知的各个信息源感知政治信息, 并以其作为信息运行和博弈的载体, 通过政治信息模式即“信息控制-编码中心”, 政治系统对信息进行规范的筛选、翻译、解释和分析, 认可或强化合乎规范的信息 (信息正控制) , 搁置或纠正不合乎规范的信息 (信息负控制) , 将处理过的源信息和反馈信息以政治决策的方式输出。

精英传播过程是政治系统的“黑箱操作”过程, 政治精英在此黑箱中对政治信息的正控制或负控制, 处理后的政治信息往往体现为一种象征或意识形态, 其决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经过包装的体现公共利益的信息, 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体现为政治行为的作为或不作为。当然, 在特定的精英系统中, 这种政治信息也可能迎合公众及环境的反馈, 发生改变。

政治信息在精英传播中的输入-输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由政治精英的结构所决定。政治精英的结构决定了从公众传播中流出的信息、符号或者说民意、政治需求能否进入政治系统。政治学家阿普特认为, 在专制系统中, 政府便是输入, 社会的变化便是输出。政府对来自社会的反馈信息完全采取排斥态度, 而在民主系统中, 输入就是社会系统的变动, 输出是决策, 来自环境的信息的输入-输出就比较畅通。

精英传播以两种形式运行:正式的制度化形式、非制度化的形式。前者包括演说、讲话、讨论、辩论、投票等, 通过这些活动交换、发布、获取和处理政治信息;后者包括私下的会晤、交流等, 这种私下交流和传递政治信息形成了政治精英自我决策的重要基础。精英传播的畅通受制度化程度的影响。一般认为, 制度化程度越高, 精英传播越正式、越公开、越频繁, 政治体系就越健康, 反之亦然。

精英传播在政治体系和政治传播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政治体系的决策得以进行并左右着政治体系的行动方向。公众传播、媒介传播尤其是公众传播必须通过精英传播才能对政治系统的行为施加影响。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来说, 精英传播对政治体系具有决定性影响, 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

(三) 媒介传播 (Medium Communication)

媒介传播指政治精英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它一般通过政治传播媒介来完成。人际传播中的一般平民与政府官员、政治家之间的交流, 政治家、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某些交流以及政府的某些面对大众的政治传播都是媒介传播。

政治系统、传播媒介和公众是媒介传播中的三要素。政治系统在整个政治传播系统中是政治传播的控制者, 在媒介传播中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者;政治传播媒介在整个政治传播系统中是政治系统控制政治传播的控制机能, 在媒介传播中是政治信息的传播中介或者说是公众和政治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公众在整个政治传播系统中是政治传播的控制目标, 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是指政治传播的受众, 即接受信息的民众。

政治传播媒介包括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和公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是指通过个人尤其是意见领袖经由组织或大众传播媒介, 或者偶尔寻求直接方式在公众与政治系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的中介。组织传播媒介是指通过团体、组织或政党经由组织或大众传播媒介, 或者偶尔寻求直接方式在公众与政治系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的中介。人际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体现了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模式”或“多级传播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用以向广大的受传者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常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介。根据受控程度的不同, 本文将公众区分为“参与者”和“观看者”。在需求输入过程中, 参与者指那些能表达者, 观看者指那些不能表达者;在决策输出过程中, 参与者指受控且反馈者, 观看者指受控但未反馈者。

媒介传播在政治传播系统中充当了政治系统与大众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

(四) 环境

政治系统论强调环境的作用, 认为政治系统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中, 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其他政治系统面临的环境相类似, 政治传播系统处于一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其中, 对政治传播系统产生具体影响的环境生态主要是传播环境和政治环境。前者是指由各种传播媒介营造出的一种社会情境, 这种社会情境是传播者、受众以及广告商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展, 大众传播也出现一种“异化”现象, 它用各种手段搭建起一种“虚拟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人们借助于政治信息中介, 间接地体验和感受;后者主要是指政府生态, 即政府行为和政府结构的平衡系统。所有社会制度都对它们的媒介进行控制, 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政府, 对它们的媒介实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也就产生不同的传播制度。政治环境与媒介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本文从政治系统的视角展开, 认为政治传播系统的功能在不同层次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政治信息

这是政治传播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通过传播政治信息的功能, 其他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2、引导公共舆论

政治系统收集、储存、整理来自环境的政治信息, 对其进行筛选和处理。同时, 政治系统也将根据需要引导大众传媒对特定事件作广泛而深入的报道, 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与讨论。而大众传媒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又常常是带有政治评论的, 这种评论既有新闻性又有引导性, 对公众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态度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制造“同意”、改变舆论导向甚至转变公众的政治行为, 这一过程即是政治传播系统引导和构建公共舆论的过程。

3、设置政治议题

大众传播媒介将某一社会问题设置为公众议题。它在一定时间内选择某个议题进行强化处理, 强调报道, 使选择的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 从而使传播媒介选择并强调的问题对改变或坚定公众的态度产生强大影响。政治系统在公共舆论的压力下, 认定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内是有必要的, 从而将这一公众议题上升为政府议题。另外, 政治系统往往通过引导和控制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政治意图, 使议题具备公共舆论的基础, 从而将政治系统所需要的议题上升为政治议题。

4、政治社会化

政治传播系统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政治传播系统引导政治传播媒介通过大量报道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二是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 久而久之这样的政治态度与情感成为现有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得以代际传承。政治传播系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其实质是在公众的头脑中力图塑造出一种政治秩序和政治合法性, 形成对现有政治系统的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从而实现政治系统长期的平衡与稳定。

5、塑造政治形象

即利用政治传播媒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形象设计, 把政治家、政府组织或国家本身塑造成可以信赖的、权威的、良好的形象。塑造政治形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国内公众中, 政治家及政府形象的塑造;二是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6、实现政治统治

政治传播系统所能实现的是凭借政治社会化过程进行软性的思想和舆论统治。政治传播系统通过这种隐性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统治, 比硬性的统治影响更大、成本更小, 它所进行的这种“攻心之术”, 是除政治传播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所不能体现的。

三、政治传播系统的困境——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

正如所有的系统论所陷入的困境般, 政治传播系统也将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它是一个目标导向, 强调信息控制的系统。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 信息的流动具有不确定性, 尤其是在转型分化的社会中, 这种冲突以更加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 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这种冲突困境具体表现于政治传播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上, 由于前文对政治系统的控制已有详细论处, 本章节将详细讨论政治传播受众与政治传播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表现:

(一) 政治传播受众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

首先, 政治传播受众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表现于其信息选择的主体差异。公众是政治信息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即政治传播系统的控制者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被洗脑, 成为不会思考的“机器人”。政治传播受众受主体性因素的制约, 如心理构成、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利益关系、政治需求等等, 对于政治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且由于政治传播受众的个体性差异, 政治传播对于公共的政治态度与行为的介入程度也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转型的社会当中, 由于大众的利益分化较大而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 政治传播受众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表现于其信息接纳的感官延伸。在信息化时代, 大众传播媒介以无与伦比的社会穿透力取得了绝对的政治传播媒介的地位。“文字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多媒体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4) 可以说, 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由政治系统垄断资源的状况、扩展了公众接纳信息的领域、增强了政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选择的自主性。

(二) 政治传播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

首先, 政治传播媒介的反控制表现于其多层次的价值取向上, 即它是政治的或商业的, 政治传播系统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往往是以国家利益为取向的, 而传播媒介遵从的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价值、政治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综合考虑。传播媒介传播系统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传媒对信息的采集与编排不仅仅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 同时也侧重于与公众更接近的民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商业价值取向使得传媒的政治传播必须考虑传播的效果, 传媒所构建的新闻具有某种娱乐的效果。

第二, 政治传播媒介的反控制表现于它对自由权利的追求上, 即它是倾向的或中立的。政治系统有对政治信息传播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传播媒介从未放弃过对新闻自由的追求与争取。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 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这对于政治系统的控制权起到了监督与制约作用, 是政治传播媒介对政治系统控制的反控制的体现。

第三, 政治传播媒介的反控制表现于传媒的权力亦称“第四权力”上, 即它是权利的或权力的, 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了大范围受众表达思想的话语权, 能通过对某些信息的强调与广泛传播影响公共舆论。在美国, 大众媒介被称为政府、国会与法院之外的“第四权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 大众传媒成为了一种控制社会意志的力量, 成为一种广义的权力形式。政治传播媒介与政治系统的权力冲突构成了“两个控制者”的冲突困境。

如何解决政治传播系统中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困境呢?本文认为, 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公众应当保持一种合理张力与统一。其一, 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公众应当保持适当独立的张力距离, 政治系统的控制性、传播媒介的独立性与公众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都应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其二, 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三者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性, 它既可作为政治系统与公众之间信息传播的通道, 也可成为政治精英与公众交流探讨的平台;其三, 政治系统应塑造出一种多元化的政治传播体制, 使政治传播得到政治系统的合理引导, 从而实现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和公众之间的统一。关于保持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与公众之间合理张力与统一之具体途径, 则是本文遗留下的问题, 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能提出更具实践性的解答。

参考文献

[1]、伊斯顿著, 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Deutsch·k·w.The NervesofGovernment:models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New York:Free Press, 1963

[3]、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4]、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英]布赖恩·麦克奈尔著, 殷祺译:《政治传播学引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年

[6]、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谢岳:《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8]、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年

商场组织结构功能 篇5

一、总经理职责:

总经理职责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认为

1、统筹编制年度的经营计划、投资计划和提出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2、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作出下阶段工作部署,达到量化、细化,分类分项、按人、按时抓好布置、安排、检查 和落实。

3、根据工作实际进展状况,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运作的机制,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的阶段性

工作检查考证和年中、年末的考核,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升业务能力。

4、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担保业务运行情况及财务收支情况。

5、召开办公会议、担保评审会等。

6、对每笔担保业务进行审批,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7、做好董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总经理职责,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是:

一、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二、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公司年度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订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

七、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八、拟定公司职工的工资、福利、奖惩制度,决定公司职工的聘用和解聘;

九、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十、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单项金额不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值的2%且500万元的投资方案、代表公司处理业务和签署经济合同。董事会特别授权除外;

十一、公司章程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二、副总经理

协助总经理制定并实施企业战略、经营计划等政策方略,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及发展目标。

工作内容:

1、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业务发展计划;

2、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制定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相关的管理、业务规范和制度;

4、组织、监督公司各项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5、开展企业形象宣传活动;

6、按时提交公司发展现状报告、发展计划报告;

7、指导公司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8、协助总经理对公司运作与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协助监督各项

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推行;

9、协助总经理推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10、完成总经理临时下达的任务。

三、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职责包涵了会计长(CONTROLLER,或COMPTROLLER,两字的意义及发音皆同)与财务长(TREASURER)两种职务功能。会计长的职责主要为对外会计报告;而财务长之职责为资金运动的管理。财务总监岗位职责 :

1.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

2.负责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3.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

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核算的组织、指导和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5.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组织编制公司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6.监督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令、纪律,以及董事会决议。

四、人事部经理岗位职责

1、在总经理领导下,主持人事部工作。组织部属全场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检查,考核各项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

2、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企业有关人事、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3、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草拟全场人员编制和员工培训、培养计划;组织办理员工的招收、任免、调配、培养、政审、工作考核、转正、定级、工资调整和奖惩等项工作;组织

整理、保管人事档案。

4、组织办理商场超市各类技术人员职务的申报、考核、评议工作,并负责办理报批和聃书签发工作。

5、组织了解本场员工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负责组织管理全场员工的考勤工作,按规定权限审批、检查员工请假、销假。

7、负责组织管理部内“三密”文件、资料的保密工作;审核各类报表和上报材料。

8、负责对全场劳动用工、劳动分配提出改革方案,供总经理参考。

9、负责对全场劳动质量工作进行计划、安排、检查、以及质量核定参数和审核。

10、按制度组织办理商场超市员工离职手续。

11、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办理总经理交办的其他有关人事工作。财务部

【组成】一般由财务总监、财务部经理、审计主管、会计、助理会计、出纳员、收银员等组成。

【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管理当局收益最大化

3、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

4、社会责任最大化 【内容】

1、筹资管理

2、投资管理

3、营运资金管理

4、利润分配管理 【基本职责】

公司财务部基本职责(概括的讲:反映、监督、纳税)具体有:

1、起草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组织编制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执行、监督、检查、总结经营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提出调整建议。

2、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和法规;制订和执行公司会计政策、纳税政策及其管理政策。

3.整合公司业务体系资源,发挥公司综合优势,实现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4.公司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及合同(协议)、有价证券、抵(质)押法律凭证的保管。

5.编写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财务分析报告。

6.负责公司股权管理工作,实施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最大股东公司、参股公司的日常 管理、财务监督及股利收缴工作。

7.组织经济责任制的实施工作,下达各中心核算与考核指标,组织业务考核和评价。8.综合统计并分析公司债务和现金流量及各项业务情况。

9.研究公司融资风险和资本结构,进行融资成本核算,提出融 资计划和方案;防范融资风险。

10.公司总经理授权或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行政部 行政部职责范围:

1、负责贯彻公司领导指示。做好上下联络沟通工作,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反馈信息;搞好各部门间相互配合、综合协调工作;对和项工作和计划的督办和检查。

2、根据领导意图和公司发展战略,负责起草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和其他重要文稿,牵头或协助公司的规划研究。

3、负责全公司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总经理的日常活动和外出活动的安排。

4、组织安排公司办公会议,或会同有关部门筹备公司其他会 议及有关重要活动,做好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根据需要按会议决定发文。

5、负责公司来往信函的收发、登记、传阅、批示,做好公文的拟订、审核、印刷、传递、催办和检查,及文书档案资料的归档立卷管理的工作。

6、做好公司历年大事记的原始资料收集和编纂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编辑公司简讯、简报或内部发行的刊物。

7、负责公司保密工作和法律事务,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公司印章和介绍信。负责前台接待、客人来访迎送等招待工作。

8、负责公司办公设施的管理。包括公司办公用品采购、发放、使用登记、保管、维护管理工作,负责传真机、复印机、长途电话、手提电话、计算机、手提计算机的管理和使用。

9、协助信息部门做好信息系统总体开发工作,提高行政办公效率,重点监控计算机联网后 的信息保密。

10、负责公司总务工作,做好后勤保障。主要是员膳食、卫生保洁、电话总机服务、安全门卫、宿舍管理工作。

11、负责公司车辆调度、管理、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公司领导和职工正常工作用车。定期对司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事故和违章,降低油耗。

12、为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组织安排各种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

13、兼管公司职代会和工会。

14、完成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采购部

负责新商品、新项目的开发和引进,商品的补充、退换以及商品资料的维护和商品配送、调拨。

一、商品引进及促销

1、确定商品定位取向,开发引进适销商品。

2、通过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商品结构。

3、负责确定、调整商品在各分店的陈列位置,提高商

品展示度。

4、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审核落实商品促销活动,跟踪促销 效果,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商品补货

1、跟踪分店销售情况及配送中心配送信息,及时补充 货源。2、及时处理滞销、损坏商品。

3、管理采购部驻店人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与分店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传递和反馈信息。三、商品配送

1、科学管理库存商品,保证库存商品安全,质量合格,数量准确。2、负责配送中心商品货源的补充,保证商品的合理库存,加快库存周转速度。3、根据分店需求,及时准确配送。

4、根据季节和促销需要对商品进行组合、加工、拆分,提高商品适销性。5、加强异地提货商品管理,为异地提货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四、商品资料维护

1、负责商品资料的维护,保证商品资料信息的准确性。2、负责采购部与分店、配送中心以及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 通。

3、跟踪分析商品销售数据,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4、负责公司商品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商品部

商品部经理工作职责

一、职责:

1、协助进行部门销售计划、毛利计划的编制,并努力达成目标;

2、负责部门管理、销售费用的计划编制,并努力达成目标;

3、负责销售、毛利、损耗、库存、促销计划执行、商品陈列率及订退货等管理;

4、维持商品整齐生动的陈列,保持商品结构配置合理,以实现最佳销售效果;

5、负责部门人员计划编制、任用及培训的管理,为公司培育部门后备人才;

6、与店长及各部门协调沟通,协助全店管理;

7、督导下属日常工作,激励员工,激发部门工作积极性,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

8、对本部门所属的资产进行管理;

9、根据店长安排,代表店长进行全店值班,协助店长工作;

10、协助值班经理进行紧急事件的处理。

二、对内对外工作关系协调:

1、对内协调:

A.接受领导;

B.与门店各部门协调工作,保持部门间沟通渠道顺畅;

C.督导部属维持工作标准,遵守工作纪律,完成工作任务。

2、对外协调:

A.与采购部协调(新品引进、提高业绩的设想等事宜)

B.与配货中心协调(订、退、到货等事宜)

C、供应商协调(供货、现场促销等事宜)

三、每月工作重点:

● 当月工作目标检讨 ● 拟订下月工作计划 ● 业绩毛利追踪检讨 ● 人力编制

● 盘点检讨 ● 损耗追踪检讨

● 商品结构分析 ● 费用签核

● 部门绩效评核 ● 月报提交

● 教育训练 ● 部门主管班表

● 会议(部门会议)

四、每周工作重点:

●业绩追踪 ● 订单审核

●报表阅读 ● 陈列调整计划

●滞销、清仓商品处理 ● 费用签核

●破损商品处理 ● 商品品质检查

● 促销计划执行情况追踪 ● 缺货检讨

 商品损耗审核 ● 顾客退货情况了解

 市调执行(两周一次)

● 退货情况追踪

 会议(部门会议)

● 部门协调

五、每日工作重点:

● 业绩追踪

● 报表阅读

● 订单审核

● 顾客服务

● 值班(代店长)

● 巡视卖场

货架 ————整齐、清洁、饱满

促销区、端架 ————整齐、清洁、饱满

促销商品 ————不缺货、陈列位置明显

通道 ————通畅、通视、无杂物堆放

破损商品存放区 ————整齐有序、当日处理

仓库区 ————整理有序、清洁

商品品质 ————符合标准

营业设备 ————运行正常

冷冻/藏柜库温度————正常,按时检查

营业用具 ————定位,整齐放置

人员管理 ————不闲置,充分利用

驻场人员 ————定位定岗

收货部 岗位职责:

1. 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定;

2. 负责检查收货员工的出勤状况及仪表仪容; 3. 负责维持正常的收货秩序; 4. 负责调配收货员工的收货工作;

5. 严格要求收货员工,按收货流程执行验收工作; 6. 严把商品质量关;

7. 负责保管所有的收退货资料及单据: 8. 监督收货员工对收货用具的保管;

9. 负责协调并维持与供应商及送货人的良好合作关系 主要工作

1. 维护整个收货工作正常且快速的按程序运作;2. 保障所收的货物及时运送到楼面相应位置; 3. 保障办公区、收货区、周转仓干净整洁; 4. 杜绝闲杂人员进出收货区、周转仓; 5. 收货工作所有问题的解决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6. 接受供应商、楼面、财务的查单;

7. 所有办公设备及用具的正常维护和安全操作; 8. 档案管理整齐有序、便于查档; 9. 检查周转库,指导仓库货物的合理摆放; 10. 核对收货报表、解决遗留问题; 11. 主持晨会,布置工作及重点品项的检查; 12. 指导货物的正确码放,条形码的正确粘贴。

辅助工作:

1. 协助做好顾客服务工作; 2. 协助做好安全防火、防盗工作; 3. 协助做好盘点工作。收货及仓储流程:

一、商品入库管理制度

1、采配助理下定单时应该认真审核库存数量,做到以销定进。

2、采配经理审核订单时,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核定进货数,杜绝出现库存积压,滞销等情况。

3、订单录入后,采配助理通知供货商送货时间,并及时通知柜台实物负责人。

4、当商品从厂家运抵至柜台(仓库)时,收货人员必须严格认真检查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或是原箱短少、近效期等情况。收货人必须拒绝收货,并及时上报采配助理;若因收货人员未及时对商品进行检查,出现的破损,原装短少、邻近效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该收货人承担。

5、确定商品外包装完好后,收货人必须依照相关单据:订单、随货同行联,对进货商品品名、等级、数量、规格、金额、单价、效期进行核实,核实正确后方可入库保管;若单据与商品实物不相符,应及时上报采配助理;若进货商品未经核对入库,造成的货、单不相符,由该收货人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

6、入库商品在搬运过程中,应按照商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进行搬运;在堆码时,应按照仓库堆放距离要求、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若未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因此造成的商品损坏由收货人承担。

7、入库商品明细必须由收货人和仓管员核对签字认可,做到帐、货相符。商品验收无误后,仓管员依据验收单及时记账,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入库时间、单证号码、验收情况、存货单位等,做到帐货相符。若不按照该制度执行验收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仓管员承担。

8、按收货流程进行单据流转时,每个环节不得超出一个工作日。

二、商品出库管理制度

1、卖场列出的上柜、调拨、退货清单,必须认真、准确、无遗漏地标注商品品牌、数量、金额、单价清单明细等原因。

2、采配助理开具出库单时,必须对退货原因及库存进行认真核实后,方能开具。

3、卖场接到退货、调拨通知后,在对出库商品进行实物明细点验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签字认可出库,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当事人承担。

4、出库要分清实物负责人和承运者的责任,在商品出库时双方应认真清点核对出库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等以及外包装完好情况,办清交接手续。若出库后发生货损等情况责任由承运者承担。

5、商品出库后实物负责人在当日根据正式出库凭证销账并清点货品结余数,做到账货相符。

6、按出货流程进行单据流转时,每个环节不得超出一个工作日。

三、仓储管理制度

1、商品堆码要科学、标准、符合安全第一、进出方便、节约仓容的原则。仓间的面积要合理规划,干道,支道要画线,垛位标志要明显,要编顺序号。

2、合理安排货位,商品分类存放。商品入库验收后,要根据商品的性能、特点和保管要求,安排适宜的存储场所,做到分区、分库、分类存放和管理。

3、在同一仓间存放的商品,必须性能不抵触,养护措施一致,灭火方法相同。严禁互相抵触、污染、串味的商品、养护措施和灭火方法不同的商品存放在一起。仓库不能存放危险品、毒品和放射性商品。

4、入库商品进行验收、建仓库明细账、效期管理账及分类管理。

5、经常检查商品,存放时间长、已损坏的商品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6、商品进库及出库时间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否则造成过期等经济损失,必须由仓库管理员承担。

7、仓库中存放的商品还应注意防火、防盗、防潮、防鼠等工作,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由责任人承担。

四、商品借出管理制度

1、因工作需要或结算等特殊原因,需向柜台(或仓库)借出商品时,必须由经手人写出借货申请,明确归还或结算时间后,并经店长(助理店长)、签字认可方可借出。

2、实物负责人(或仓管员)接到申请后,清点核实所借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单价、金额等相关内容,并与借货人签字认可货物正确及完好,方可借出。仓管员必须根据借货申请表在账面上进行备注。

3、借出的货品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归还或结算。

4、借出的货品不得跨月结算或归还。

5、货物归还时,实物负责人(或仓管员)必须根据借货申请表对所借出商品进行清点和核查,若与借货明细相符且商品无损坏方能入库销账,若发生商品短少或损坏,则由借货方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赔偿。理货部 岗位职责:

1、严格按收货程序接收供应商货物

2、配合电脑录入员查询商品数量

3、按条码规则在商品正确位置贴条形码

4、负责送货到楼面相应的位置

5、负责整理周转仓的货物,按划分的区域堆放货物

6、合理使用叉车及叉车的保养

7、负责收货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

8、指导或帮助供应商卸货

9、执行退货工作

10、指挥车辆停放,指导货物码放 主要工作:

1、确保收货商品名称与订单一致

2、确保收货数量、重量准确无误

3、严格把好收货商品的质量关

4、优先验收易化、易腐的生鲜商品及食品

5、优先验收快讯商品

6、保证条形码与商品准确无误

7、按条形码规则在相应商品正确位置贴平、贴牢条形码

8、严格按商品码放原则码放商品

9、保证送货车及叉车运送工作的畅通

10、严格执行叉车及卡板的管理规定

11、保证周转仓内商品码放有序,通道顺畅

12、所有收货单据的保存、整理、分类、归档

13、善对供应商,保持和其良好的合作关系

14、收货区域、收货办公室、周转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

15、收货设备的维护工作(叉车、卡板、电脑、打印机等)辅助工作:

1、协助做好顾客服务工作

2、协助做好库存盘点工作

3、协助保安在收货区域内的防范工作

4、防止闲杂人员在收货区域随意进出

5、防火、防盗工作

6、协助空纸皮的整理工作 收银部

收银作业流程:

(1)每日工作流程

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后三个阶段

作出安排。

营业前:要做好营业准备工作,清洁、整理收银作业区;整理补充必备的物品,准备好零钱以备找零;检验收银机;了解当日促销品及促销活动事项,整理仪容、仪表,进行上岗仪式(或班前会)。

营业时:收银员要招呼顾客;为顾客结账及商品装袋;配合促销活动的收银处理;顾客抱怨处理;对顾客适当引导;营业款缴纳;进行交接班。

营业后:收银员还有工作要做。如整理各类论*及促销券;结 算营业额;整理收银作业区卫生;关闭收银机并盖好防尘套;清洁、整理各类备用品;协助现场人员做好结束后的其他工作。(2)每周工作流程

收银作业每周工作流程包括收银作业必备物品申领;清洗购 物车、篮(指超市);更换特价宜传单;确定本周收银员轮班班次;兑换零钱;整理传送收银报表。(3)每月工作流程

收银作业每月工作要做好安排:

包括准备论;准备必备用品;协助会计申报营业税;整理汇总传送收银报表;收银机定期维修。

收银经理的工作:除了管理好小妹和小妹们的工作外,还要处理与财务、营业、营运等各部门的协作,保证收银工作能与整体运作协调

结构优化功能健全体制保障 篇6

一、以产业高度化、结构协调为重点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高速成长,主要是工业经济拉动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能源产业高速发展,高耗能工业相对滞后。例如,内蒙古目前已成为国内的能源输出大区,煤炭、电力高速发展的势头仍将持续,但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准格尔煤田储量大、质量优,准格尔旗的高岭土储量在国内是最大的、质量也是最好的,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基地。目前,江西德山(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淄博)、河北唐山等主要陶瓷产地都面临能源短缺、高岭土枯竭的问题。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现代化进程对工业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的需求均在明显增长,市场需求巨大,而内蒙古则在大量向外地运送煤炭、高岭土,再运回陶瓷制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苏里格天然气田储量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现在仅是远距离向外地输送,成本高,效益低。天然气利用最好的方式是上化工、化肥,目前国际上大的天然气田都是走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化肥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气加工的。呼伦贝尔盟的煤——电——铜冶炼加工,赤峰的煤——电——铅锌锡冶炼加工,都可以有力地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有效壮大地方经济实力。

第二,以高新技术促进产业优化不够。内蒙古的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包头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80%以上,全国的90%以上,但是包钢的稀土产品出口创汇落后于上海、甘肃、江西,目前仍处于原料、初级产品输出状态。神州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东风航天城发射,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草原上回收,内蒙古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专家预测,航天产业今后每年将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而航天产业是以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机械精密加工技术为支撑的。呼和浩特的河西公司、包头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厂等国内重点军工企业,具有强大的机械精密加工技术,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抓住航天产业发展的契机,突出内蒙古的地域优势,以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推动内蒙古的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机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巨大的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动全区的产业高度化进程,促进内蒙古跨入工业大省(区)、进而跃入工业强省(区)的行列。

第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劲,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鄂尔多斯、鹿王、仕奇、伊利、草原兴发、蒙牛等以羊绒、羊毛、牛奶、牛羊肉为原料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国内的驰名商标,对带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从国内名列前茅的粮食调整入省、区一跃而为人均粮食产量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三名,粮食总产量增长了约2倍的产粮大区。河套灌区和土默川地区、西辽河上中游地区、嫩江上游地区等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内蒙古生产的面粉、大米、食油、蔬菜、瓜果等量大质优,但是,粮、油、菜、瓜果加工业却一直未能相应发展起来,这不但制约了农业结构的优化,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成长。

因此,有必要积极引进顶新、统一、华龙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促进区内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拓展,改变目前卖粮难、储藏难、运输难的状况,使粮、油、蔬菜、瓜果等食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发育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为重点,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功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体制变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已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要素组合的作用已经居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在市场体系发育的进程中,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地区经济活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些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以市场吸引资源,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促进加工业发展,走出了市场先导型的经济振兴之路。例如,河北省在“八五”期间就提出了建立大市场,吸引省外资源、产品,“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战略。相比之下,内蒙古的市场体系建设呈现无序、畸形的状况,一方面是城乡商品零售市场饱和、过剩,造成要素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是中心市场、专业市场严重滞后,内蒙古的主要资源类产品交易均在区外中心市场、专业市场进行,这样,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和相当的加工能力,但是由于缺少了市场这个中心环节,资源、人才、资金大量外流,而且受制于人,难以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市场需求旺盛时,大量流出的资源难以回流,区内企业等米下锅,难为无为之炊;市场低迷时,资源类产品滞留区内,积压难销。

因此,内蒙古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与市场化相协调,在近期(3—5年内)加快市场化进程,特别是将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与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在较高的起点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力求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地方金融体系发育滞后,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功能不健全的又一突出问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银行业基本上仍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地方商业银行仅有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包头市商业银行二家,省一级的地方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十个盟、市的商业银行均属空白。地方商业银行如此滞后,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是罕见的。至今内蒙古地方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均属空白,信托公司业务近年来严重萎缩,上市公司数量及融资额如从人口基数、经济总量衡量,比例低于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更难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且2003年内蒙古无1家公司上市。

目前,沿海先进地区的地方金融体系均已经具备,面临的是增资扩股,壮大实力,迎接加入WTO后必须面对的国际竞争。内蒙古如不抓住机遇,错失的时机将永不再来。国务院已决定四大国有银行将从县一级分支机构退出,保留地、市以上分支机构。到实施之时,内蒙古怎么办?只能坐待他方来接收,陷入极大的被动局面。

地方金融机构是否健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时,深圳市率先建立了深圳发展银行,以7家城镇、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初始资本不到1000万元。江泽民、朱基同志主政上海、实施浦东开发战略时,向中央要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恢复交通银行、组建浦东开发银行。现在,深圳发展银行、上海交通银行、浦东开发银行已经发展成资产逾千亿的金融实体,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公司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资本市场,金融业成为上海、深圳的支柱产业,并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振兴。相比之下,内蒙古地方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地方金融功能的缺失的确是不能不严肃对待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辅相成的,产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与服务。没有产业资本的拉动,金融资本既缺少服务对象,也缺乏积累的源泉;没有金融资本的保障,产业资本就无法有效聚集要素资源并使之形成真正的生产能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否相匹配、相协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竞争能力与综合经济实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在实施以推进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为了改变金融业过分集中于大都市的不利影响,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实施了在每个县都建立地方商业银行的政策,有效地实现了地区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经济成长也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成长新阶段,作为国内自然资源最密集地区之一的内蒙古正在向国内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迈进,能源、重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抓紧发展地方金融体系是内蒙古的当务之急。

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适应市场经济规范,实现体制创新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计划经济时期遗留至今的体制因素的制约。这些体制因素既不符合《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在经济开发中保障民族自治地区合法权益的规定,也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通行规范,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伊敏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赤峰市的元宝山煤田等,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归东北煤炭总公司管理,东部四盟市的大电厂也一直归东北电力总公司管理。这样,在东部地区的煤炭开发、电力发展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无法实施统一的、有效的领导,更难使之与地方高耗能工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众所周知,由于东北煤炭公司设在长春,东北电力总公司设在沈阳,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上述企业利润上缴总公司,税收大部分在总公司所在地缴纳,而且,总公司历年来还一直采取煤炭低价调运、电力低价上网的方式,使利润尽量体现在总公司,而内蒙古的东四盟市用电则需高价回购,这种效益双重流失的状况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将内蒙古东四盟市的煤、电企业管辖权收回自治区统一管理。

结构功能理论 篇7

在哲学的层面上,人的能力可以归类为两大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论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运用与实现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产物,而对世界、社会、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则是所有理论中的精华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相对于肤浅的、混乱的、歪曲的、主观臆想的认识与思维的结果而言,对世界和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功能总体上来自改造世界的需要。因为,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人的活动伴随着生动活泼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活动不仅是有欲望、意图、动机的,更是有计划的对物质存在状态的改造。为了计划的合理与改造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把握环境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功能正在于提供对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知识。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也是这样,它之所以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而对世界的现当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伟大的理论成就,正是因为它具备并实现了其理论功能。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理论贡献。前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概括出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描述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进而揭示了存在于这个运动过程中的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指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对于了解作为集体、群体的人类自身的活动的规律,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贡献。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不带偏见的学者的承认,在许多的相关哲学、历史、政治学说中,也成为分析的框架和常识。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其影响力更加显著和普遍。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建立和巩固,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创造出了经济的奇迹。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诸多弊端也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造成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和政治动荡。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的困境而产生出来的,是那个特定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回答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和同时代其他相关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高明,更是伟大之处在于,它根据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的深入的研究,洞察与揭示了隐含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向,并以此为根据,为资本主义的痼疾的解决指出了大方向,也因此而成为影响最广泛的、世界性的思潮,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指导,塑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的世界的形态和历史。即使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仍然是任何人也遮蔽不掉的。2007年由美国引爆的经济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完全可以预言的,事实上也只有马克思的理论才对此有最深刻、彻底的解释。所以自本次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马克思热,马克思的《资本论》脱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虽然也经历了高潮与低潮,也有不得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有很多变化,但是其基本的性质和逻辑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并未过时。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应该继承什么,如何继承?

首先,应该继承是什么?大致看来,对理论的继承应该有这样两种类型:1.作为对一段历史有巨大影响的理论,随着时过境迁而成为知识、理论传统的一部分;2.因为仍然保持了对事物的解释力而继续存在、创造性地运用于现在的理论、学术实践中。属于这后一种情况的理论又可区分为两类:第一类,那些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原理;第二类,那些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主要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也大致是如下两类: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那些反映了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仍然有效的部分。符合第一种情况的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是有解释力的,有效的;符合第二种情况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发展趋向的揭示,直到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它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资本的逻辑依然如此,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如何继承?总的说来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至少应该坚持这样两个原则:

第一,立足于现实,满足实践对理论的需求;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有新事物、新问题产生出来,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追踪,理解、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社会生活的无论哪个领域,就活动主体的观感而言,都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到如此高度发达的水平,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功能和作用。同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也来自它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和贡献,也就是说,它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一方面也必然取决于它对于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持续不断地关注,不断做出新的解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保持自我批判精神,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发挥作用、实现功能。具体地说就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新问题,并尽其所能地做出了合理的、合乎实际的解释,并由此成为了一种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所广泛接受,对世界现代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学说、理论、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继承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满足现当代国际、国内实践对理论的需要,能否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提供解决问题的切于实际的方案。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

第二,保持开放性,与各种相关理论观点、学说积极地交流;

在辩证法看来,因为世界上的事物,事物内部的诸要素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以,世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的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作为众多理论中的一个流派,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主动地、密切地关注世界、社会、实践的状况与变化,密切关注其他的理论流派的状况与变化,在与它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得到矫正、丰富、完善,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但是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是必须注意把握好的问题。关于如何开放可分两方面看:第一.对客观物质世界、社会、实践。这里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客观的了解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其变化及其发展趋向;第二.对历史上和同时期的其他理论观点、流派,要以扬弃的态度去面对。首先是要了解对方的观点、立场,它的渊源、客观基础和内在逻辑、理论依据,进而以批判的眼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握好开放度的问题同样重要。最要紧的是不能在开放中失去主体性,丧失原则、立场,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原理。

上一篇:中低端白酒市场下一篇:全程化就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