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治疗婴儿湿疹

2024-06-05

饮食治疗婴儿湿疹(精选三篇)

饮食治疗婴儿湿疹 篇1

婴儿湿疹, 传统医学称之为“奶癣”, 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2~3个月的婴儿就可发生湿疹, 1岁以后逐渐减轻, 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 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儿童期。有婴儿湿疹的孩子以后容易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婴儿湿疹的皮疹多数分布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 严重时前胸、后背、四肢也可有皮疹。起初的皮疹为红斑, 以后为丘疹、丘疱疹, 渗出、结痂, 伴痒, 常为对称性分布。中医认为, 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二、婴儿湿疹的诱发因素

发生了湿疹的宝宝, 许多物质又会诱发或加重湿疹症状, 如食物中蛋白质, 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 接触化学物品 (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 、毛制品、化纤物品、植物 (各种植物花粉) 、动物皮革及羽毛、发生感染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日光照射、环境温度高或穿着太暖、寒冷等, 都可以刺激宝宝的湿疹反复发生或加重。

三、饮食治疗婴儿湿疹

中医学将婴儿湿疹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 是指一些热毒, 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 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 (如油漆、化工胶、樟脑丸等) 引致。至于“湿”, 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有七成是水份, 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 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 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治疗上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 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

1. 湿热型。

相当于急性湿疹。皮疹潮红、肿胀、渗液、结痂。患者常瘙痒、烦躁不安, 小便赤, 大便干结或烂, 舌红、苔黄或腻。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1) 绿豆海带汤:绿豆30克, 海带10克, 鱼腥草10克, 白糖适量。先洗净海带、鱼腥草, 将鱼腥草加适量的水煎20分钟, 去渣取汁, 然后加入绿豆、海带煮熟, 加入白糖调味饮用, 每天1剂, 连服5~7剂。

(2) 绿豆苡仁汤:绿豆、薏苡仁各30克, 白糖适量。先煮绿豆、苡仁至烂熟, 加入白糖调味, 一天内分几次食完。每天1剂, 连服5~7剂。

(3) 红豆苡仁汤:红豆15克, 薏苡仁30克, 玉米须15克 (布包) 。将三味加水适量煮熟, 去玉米须, 加白糖适量, 分次服食。每天1剂, 连服7天。

(4) 冬瓜苡仁汤:冬瓜皮、薏苡仁各30克, 车前草15克。将三味加适量水煎煮, 去渣取汁饮用。每天一次, 连服7天。

(5) 马齿苋汁:马齿苋 (鲜) 250~500克, 洗净切碎, 加水适量, 煎煮取汁饮用。每天一次, 连服7天。

2. 脾虚型。

相当于亚急性湿疹。皮损暗红不鲜, 时有少许水液渗出, 部分干燥结痂, 反复发作。或见面、足浮肿, 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而滑。

治法:健脾除湿。

(1) 茯苓炖乌龟:土茯苓30克, 乌龟1只。洗净土茯苓、乌龟, 加适量水, 共炖烂熟, 喝汤食龟。每天1剂, 连服7剂。

(2) 苡仁荸荠汤:薏苡仁30克, 荸荠10个。将荸荠去皮洗净, 加薏仁、适量清水, 煮熟加适量白糖调味服食。每天1剂, 连服5~7天。

(3) 赤豆芡实饮:赤小豆、芡实各30克, 白糖适量。先将赤小豆、芡实加水煮烂熟, 白糖调味, 饮用。每天1剂, 连服7天。

(4) 玉米须芯汤:玉米须15克, 玉米芯30克, 冰糖适量。先煎玉米须、玉米芯, 去渣取汁, 加冰糖调味, 代茶饮用。可连服5~7次。

3. 血燥型。

相当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 皮损浸润肥厚, 干燥脱屑, 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改变, 患部剧烈瘙痒, 常反复急性发作。舌淡、苔薄白或净。

治法:养血祛风。

(1) 乌龟煮百合:乌龟1只, 百合30克, 红糖少许。将乌龟、百合煮熟透, 加入红糖, 食用, 或熬膏服食。

(2) 红枣扁豆粥:红枣10只, 扁豆30克, 红糖适量。将前二味加水煮烂熟, 加入红糖, 服食。婴儿减量。

(3) 乌梢蛇当归玉竹汤:乌梢蛇 (干) 15克, 当归6克, 玉竹10克。加适量水煎汤, 服食。每天1剂, 连服10剂。

(4) 桑椹百合汤:桑椹、百合各15克, 大枣5枚, 青果6克, 加水适量煎汤服用。每天1剂, 连服10剂。

参考文献

[1]李敏, 娄春艳.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早期预防[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 (06)

[2]李倩, 潘家华.食物过敏的诊疗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2 (06)

[3]吕志玲.婴儿食物过敏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4]李天举, 张恩虎.中医药治疗婴儿湿疹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8 (08)

[5]徐关冰, 闫景东, 周妍妍.中药治疗婴儿湿疹7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6 (04)

儿童湿疹:饮食回避大于食疗 篇2

湿疹是儿童常见皮肤病,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据统计,45%的湿疹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60%发生于出生后1年内,85%发生在5岁以内,仅16.8%在青春期后发生。

儿童湿疹以剧烈瘙痒、睡眠障碍、慢性和复发性为主要特点,成为危害儿童皮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儿童湿疹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免疫、环境和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相互作用所致,而应激、变应原、微生物、自身抗原和物理化学刺激等则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儿童湿疹的治疗

儿童湿疹的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

一般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一切刺激因素。

喂养方面 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的患儿可根据情况选用普通配方奶、低敏配方奶或游离氨基酸粉。在湿疹宝宝添加辅食时应注意:① 辅食添加量应从少量开始,缓慢递增;② 辅食品种应逐一增加,循序渐进;③ 加工方式应蒸煮充分;④ 喂养工具要注意汤勺大小合适,尽量避免食物外溢刺激口周皮肤。不能随意限制食物,仅对明确过敏的食物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营养不良性疾病。

穿着方面 以纯棉、宽松柔软衣物为宜,衣物厚度较同龄儿略薄。

居室环境 要求凉爽、通风和清洁,建议用湿拖把和抹布清洁居室,避免屋尘、螨虫及动物毛等变应原的吸入。

洗澡和润肤 洗澡时间5~10分钟,水温36—38℃,使用pH值为5.5~6.0的温和沐浴液,洗澡后立即使用合适的润肤剂保湿。

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于小于2岁的儿童,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并配合润肤保湿剂是目前治疗湿疹的首选疗法。根据患儿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儿童常用弱效至中效糖皮质激素制剂:轻度湿疹患儿或年龄<3个月的患儿,首选弱、中效制剂;年龄>3个月的中、重度湿疹患儿可选用中、强效制剂。一般连续应用激素3~6周后,湿疹患儿皮肤炎症基本控制,建议继续每周2次外用激素制剂控制炎症反应,同时应用润肤剂,以使其长期处于缓解状态。

面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皮肤薄嫩处应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强效激素在儿童中很少应用,通常在5岁以上患儿的掌趾部位或皮损肥厚部位应用。当皮损有所缓解后,即改用低一级强度的激素,以尽量避免外用激素的副作用。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此为非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不引起皮肤萎缩等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目前是2岁以上面颈部位的首选药物,经常用于湿疹的维持治疗。目前批准的0.03%他克莫司软膏、0.1%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

外用抗感染制剂 湿疹患儿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定植在皮肤表面,此时可局部外用抗生素制剂,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疗程1~2周。如出现继发真菌感染,则需要加用外用抗真菌制剂。

系统治疗

抗感染药物 当湿疹患儿继发大面积细菌感染时,需要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首选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或半合成青霉素,疗程7~10 d。对于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过敏的患儿,可选用克林霉素或夫西地酸。应避免长期应用以免产生耐药性。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Kaposi水痘样疹患儿,首选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

抗组胺类药物 湿疹患儿多瘙痒明显,可给予具有镇静作用一代抗组胺类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止痒治疗。

其他 对于严重、顽固性湿疹患儿可考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但这些药物停药后病情易复发加重,儿童慎用。

中医中药 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辩证分型,按证施治。

让儿童远离易触发湿疹的过敏原,例如房间里的灰尘、宠物皮毛、某些纤维制品、粗糙衣物、某些刺激性肥皂或洗衣液、化妆品或香水、香烟等,还有一些特殊食物;对于正在患湿疹的儿童,如果不能确定接触物是否会加重病患,应给儿童戴上手套后接触;

避免让孩子穿得过厚、过热,出汗可加重瘙痒感;

不要让室内温度保持过高,特别是孩子的卧室;

不要用肥皂洗手,用儿童特殊的洗手液或替代品洗;

洗澡时避免水温过高;

慎用化妆品;

对于正在患湿疹的儿童,务必保持剪短其指甲以避免搔抓,可考虑避免搔抓的保护性手套等;

选择简单护肤品,避免其中含有香料或添加剂,凡士林类润肤品比乳液类更适合湿疹儿童;

在干燥的冬天,儿童需要更多的润肤护理。

儿童湿疹治疗有何基本要点?

李其林:对于婴儿湿疹,主要有两种治疗办法:

1、可用药物治疗。有专门用于六岁以下幼儿的口服糖浆,或者局部应用的艾洛松,还可以用中成药,给患处洗一洗,例如皮肤康洗剂,关键是对症治疗。

2、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在买奶粉时尽量买好的、容易消化的、蛋白质含量不要过高的。蛋白质含量太高容易过敏。建议将奶粉煮一遍,破坏蛋白质结构。这样就容易消化一些。

儿童湿疹有食疗办法吗?

李其林:婴儿湿疹没有食物治疗,成人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也没有食疗办法。只需避免刺激性的、容易过敏的食物就行了,比如虾蟹。多吃清淡的食物。那些网上流传的偏方食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偏方,只对某个人有效,这才叫偏方。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这个人吃这种食物管用,不一定对另外的人有用。

湿疹属基因遗传病,也与季节、环境有关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含很多后显基因。人群发病率国外是10%,我国是5%。李主任表示,“湿疹目前不能根治,只能对症治疗。要彻底根治只能基因疗法,将这个基因消除掉。”另外,湿疹也跟季节和环境有关。冬春季节是高发季。春天潮湿、花粉多,冬天灰尘大,都容易引起过敏。美国春天发病率最高,因为它花多。虾蟹等发物不要吃,花粉不要接触。去郊外要避免花比较多的地方。像广东比较潮湿,衣服都晒不干,湿疹、荨麻疹、哮喘等疾病发病比较多。

此外,婴儿湿疹在护理上也需注意,在给宝宝洗澡时不能用肥皂、沐浴露。

专家简介:

李其林,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主委,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委,广州市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副主编

婴儿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干预效果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08年1月至5月按经济状况在本市分层抽取两个城区 (渝中区和南岸区) , 按系统抽样原则随机抽取其中14个社区保健门诊的所有0~3个月的1051名儿童为对照组, 男530名, 女521名;同期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系统管理的、来自上述14个社区的所有0~3个月的1179名儿童为干预组, 男591名, 女588名。随访研究至2009年5月。

1.2研究方法

1.2.1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主要针对婴儿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和指导。 (1) 咨询指导:儿童每次来进行个案分析, 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指导;鼓励4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 对4个月及以上的婴儿家长进行适龄的辅食添加指导, 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2) 健康教育:通过生长发育监测及指导页、墙报、讲座、咨询等。内容包括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家长对儿童饮食需求的理解、儿童的摄食控制、生活方式与健康、平衡膳食的概念和内容等。对照组儿童仅进行常规儿童保健。

1.2.2监测方法:

(1) 饮食相关指标监测:6个月龄调查4个月龄内母乳喂养情况, 6~8个月龄调查辅食添加情况, 9、12个月龄调查前1周的食物进食频率 (肉类、蔬菜、水果) ; (2) 睡眠状况监测:12个月龄时完成近1个月的睡眠状况调查, 包括上床睡觉时间、起床睡觉时间、白天睡觉时间等选项的监测。

1.3质量控制:

成立专门的质控小组, 采用统一的饮食调查和睡眠调查问卷, 并对所有调查社区的医师护士进行关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要求的培训。

1.4统计学分析:

建立Epi Data2.1数据库,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或率 (%) 表示, 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4个月龄内喂养方式:

4个月龄内干预组母乳喂养频数为723名 (61.8%) , 混合喂养频数为231名 (19.8%) , 人工喂养频数为215名 (18.4%) ;对照组母乳喂养频数为592名 (57.1%) , 混合喂养频数为243名 (23.5%) , 人工喂养频数为201名 (19.4%) , 两组在母乳喂养率上有统计学差异 (χ2=4.932, P<0.05) 。

2.2辅食添加时间:

干预组辅食添加时间最早为3个月, 最迟为6个月, 其中0~3个月龄添加辅食有9名 (0.83%) , 4~6个月龄辅食添加率为99.1%;对照组辅食添加的时间最早为1个月, 最迟为7个月, 0~3个月龄添加辅食有30名 (2.9%) , 4~6个月龄辅食添加率为97.1%, 两组在辅食添加率上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37, P<0.01) 。

2.3 9、12个月龄婴儿添加辅食的频率:

对照组在9个月龄、12个月龄时进食肉类、水果及蔬菜低于每天1次的频率较干预组明显升高 (P<0.01) , 见表1、2。

2.4 12个月龄婴儿睡眠情况:

两组在上床时间和全天睡眠时间上无差异, 干预组婴儿起床时间较对照组早, 白天睡眠时间较长, 夜间睡眠时间较短,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3。

3讨论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合理的营养将为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才能保证儿童摄入种类多样、营养均衡的食物, 促进儿童体格和智力的发展[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2], 且在2~5岁儿童当中, 其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不降反升[3], 因此, 儿童保健医师应对婴儿时期出现饮食及生活习惯的问题及早地进行改正, 以使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 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能够满足4~6个月龄婴儿的营养需要, 并可能促进头围的增长, 且婴儿的智力可能更好[4]。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 97%的育龄妇女可进行母乳喂养, 但实际远未达到这一水平[5]。我国2003年至2007年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婴儿初生时母乳喂养率为90%, 纯母乳喂养率在45%~60%[6]。母亲的主观因素如剖宫产疼痛导致开奶不及时, 担心母乳营养不够而过早添加辅食, 担心体形变化而不愿喂母乳等问题导致我国持续母乳喂养率较低。本研究显示经干预后, 4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率为61.8%, 高于对照组57.1%, 说明通过儿童保健医师的优先推荐和提供促进母乳喂养的专业知识, 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成功率, 保障婴儿的健康和发育。

当纯母乳喂养不能完全满足婴儿营养和生长发育的时候, 就需要引入辅食。目前,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4~6个月龄是婴幼儿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 过早或过晚引入辅食均不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7]。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儿童辅食添加时间主要集中在4~6个月龄, 其辅食添加率达99.1%, 与对照组 (97.1%) 有统计学差异, 更加符合目前国际国内的辅食添加推荐, 提示本研究的干预措施切实有效。

合理的辅食添加, 可以为婴儿提供接受各种食物的机会, 促进其胃肠道消化、吸收, 同时进行咀嚼、吞咽及用勺、杯等各种进食技巧的训练,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喂养人认为肉类、碎菜和水果不好消化且容易导致腹泻, 因此不愿或减少这些辅食的添加, 最终导致婴儿错过了学习接受新食物的机会, 同时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有研究指出, 超过50%的调查对象对辅食添加顺序和方法认识是不正确的[8]。本项研究调查了婴儿每日关于肉类、蔬菜及水果的进食频率, 结果发现对照组婴儿在9个月龄时没有每天进食肉类、蔬菜及水果的比例高达40.9%~53.3%, 显著高于干预组 (4.4%~15.8%) , 虽然到12个月龄时两组的比例均有所下降,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干预后家长给孩子添加健康食物更合理、规律,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这种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在进一步巩固。

婴幼儿期是睡眠规律养成的关键时期, 家长在睡眠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凤枝等[9]研究分析, 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父母睡眠习惯、睡前因素等均影响婴幼儿的睡眠。本研究发现干预组婴儿在12个月龄时夜间睡眠时间较短 (10.2 h) , 白天睡眠时间较长 (2.14 h) ,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推测可能与喂养模式的不同有关。干预组中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 有研究提示母乳易消化吸收, 常造成夜间喂养频繁, 不间断睡眠时间较短[10], 并且母乳喂养婴儿与母亲同床睡眠率较高[11], 引起夜间接触时间较长, 可能出现相关的睡眠问题, 从而导致母乳喂养婴儿夜间睡眠时间减少。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全天睡眠时间 (12.34 h、12.38 h) 均低于王慧珊等[11]调查的中国城市12个月龄婴儿全日睡眠时间 (12.53 h) , 较2005年赵妍等[12]调查的重庆地区12个月龄婴儿全日总睡眠时间 (12.58 h) 也有所减少。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丰富, 所需的睡眠时间缩短, 从而间接影响到儿童的睡眠时间。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在1978~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儿童睡眠时间的减少是否会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 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可部分改善婴儿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而如何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婴儿食物的添加与选择、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均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全力实施。因此儿童保健门诊需要采用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使之更容易被儿童及家长接受, 通过共同努力促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摘要:目的 研究儿保门诊对婴儿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干预效果。方法 在重庆市城区随机抽取03个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 干预组接受本研究的所有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保健服务, 定期监测两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辅食添加时间及添加频次、睡眠状况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46个月龄辅食添加率较高 (P<0.05) , 而对照组没有每天进食肉类、蔬菜、水果的频率较高 (P<0.01) ;12个月龄时干预组婴儿白天睡眠时间较长 (P<0.01) , 夜间睡眠时间较短 (P<0.01) , 但两组全天睡眠时间无差异。结论 儿保门诊可部分改善婴儿饮食生活习惯, 而如何培养良好睡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语文反思型教学下一篇:环保型室内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