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2024-05-19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1

然而, 在这种播音主持办学热的背后, 部分院校的教学体系相对滞后, 对播音专业的教学特点不慎了解, 其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的把握就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并非源自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 特别是专业课成绩的评判体系才是症结所在。许多院校在设计播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都会将实践教学规划在播音小课训练和假期实习当中, 而理论课的成绩评判主要以试卷为主, 即使计入平时成绩也主要是以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 较少考虑到学生课外参与专业活动的表现。这种评分机制没能充分考虑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特点分析

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其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既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新闻学理论素养和专业艺术鉴识能力, 又具有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实践活动能力的准媒介人, 从而适应播音主持行业不同领域的需要。

播音主持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多样性, 这也必然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播音专业教学中学生对日常专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甚至深远的影响着学生离校后的就业问题。

笔者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 先后深入了解过三所高校的播音专业, 无论是作为综合性老牌院校的河南大学, 还是师范类院校商丘师范学院, 亦或者工科为主的河南工业大学, 在播音教学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播音专业活动数量多, 但参与活动的学生相对固定且数量有限。

以商丘师范学院09级播音专业为例, 该年级播音专业共144人, 全年常规大型专业活动如下:

新年朗诵会

夏青杯校选

毕业汇演

校周末文化广场 (各学院轮替, 每学期一次)

全国大学生朗诵艺术节校选

迎新生晚会

校主持人大赛

校广播站选拔

除此之外, 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比赛更是不计其数, 辩论赛、短剧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等与舞台表演、语言表达相关的赛事中都不乏播音专业学生的身影。

这些比赛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但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 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体比较固定, 积极参与者永远都是少部分熟悉的面孔。这部分学生一方面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高, 另一方面认识到了这些时间活动对自己的锻炼价值, 因此热衷于参加专业活动。但这些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 全年级不超过20人, 不足总人数的14%。

究其根源, 除了学生自身问题外, 教学中的引导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常规的引导主要是教学中的言语引导, 而忽略了利用考试考查中的评判制度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观念。

二、播音主持专业课成绩评判机制现状

当下, 高校对学生所修课程的普遍考核方法主要以考试和考察两种方法为主, 播音专业也不例外, 播音专业的教学方式也延用了大部分学科大课堂的方式, 对于一些实践要求较强的实训课程, 则辅以分班级或者分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情况基本以考试成绩辅以平时成绩来评判, 较普遍的比例是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占30%。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在总成绩中占主要地位自然无可厚非。那么占总成绩30%的平时成绩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在许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 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课堂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原则上, 任课教师会根据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出勤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或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 来认定平时成绩。既预防学生形成应试学习的不良习惯, 同时也为日常教学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实际上,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于平时成绩的管理和检查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一些教师对平时成绩的使用非常随意, 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任意修改平时成绩, 甚至将平时成绩作为平衡及格率的砝码来使用。这样的乱象严重扭曲了平时成绩设立的初衷, 改变了它应有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当中, 平时成绩不仅存在, 而且所占比重往往等同于甚至超过理论考试, 考量的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考勤和作业。以台湾为例, 一门课程的成绩由考勤、课堂报告、课外调研、课下实践、考试或论文等多个部分组成。这样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客体, 只有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在该课程的考评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而这样的评价机制对于播音专业的教学具备相当巨大的借鉴价值。

三、播音主持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改革思路

要想有针对性的搞好播音专业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 就要首先了解播音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喜好。

心理学家在性格的内外向测试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艺术生大学生的性格普遍外向, 内向的学生所占比例小, 性格外向的同学都比较喜欢自我表现,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底。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将他们的特点结合到教学中来呢?理论教学之外的专业活动实践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

如前文所述, 播音专业的学生在一学年的周期内有着数量众多的专业活动和比赛, 在许多院校, 学生对这些专业实践的参与同课堂教学成绩并无直接关联, 往往一部分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 成为参与专业活动、比赛的主力军, 而更多的学生则游离于这些实践教学的边缘。他们或者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者对投入巨大精力在专业活动的成效有疑虑, 亦或者是对专业实践的兴趣不足。

因此, 造成了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数量不足, 人员相对固定的不利局面。

但是如果把专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同专业课中的平时成绩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也许能看到一个不同的结果。

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2级播音主持专业为例, 该年级共3个班72人。在该年级13-14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中, 专业主干课是“播音创作基础”, 而在这门专业课的期末成绩评价中, 平时成绩的组成较为丰富, 其中除了常规的课堂考勤和作业分数以外, 还包含了日常练声出勤记录, 主持校、院活动记录, “主持人大赛”参与情况、“新诗会”参与情况。

这些组成部分的评判标准和分值如下:

1、课堂考勤三次或三次以上旷课取消平时成绩

2、作业未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取消平时成绩

3、练声考勤缺勤一次扣2分满分10分扣完为止

4、主持活动根据主持活动级别、次数加分满分10分

5、主持人大赛根据投入程度和成绩加分满分5分

6、新诗会根据投入程度和选拔结果加分满分5分

在这种模式下, 常规的衡量平时成绩的两项指标变成了获取平时成绩的基本要求, 这样既有力有效的保障了正常课堂教学的秩序, 同时把更多的分数留给了专业实践活动。而专业实践计入成绩的做法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

当然, 这种评分标准也未能完全体现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成果, 由于平时成绩的分值有限, 该模式只涵盖了一学期内主要的专业实践活动, 还有许多相关专业实践并未纳入其中, 如:校外专业实践、校园广播播音、语言类比赛成绩的计入等。

四、结语

平时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认定的重要标准, 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 符合专业特点的评价体系。播音专业课的平时成绩应当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专业的投入程度。通过教学“试验”, 笔者发现, 调整平时成绩的评定和实施办法后,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专业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加积极的投身专业实践, 其次是对一些自信心不强但又想学好专业课的同学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形成了压力, 迫使其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历练自己。

参考文献

金国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漓江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内容

1、吐字发声训练;(练声、喊嗓

2、普通话语音训练;(声母发音、韵母发音、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3、普通话音节训练;(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语流音变、轻声、儿化、变调、啊、不、一的音变)

4、准备朗读稿件作分析;(学习朗读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指出方言语调,从字词纠正)

5、联考与加试的内容和形式分析;

6、新闻稿件播送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0篇新闻稿件练习指导)

7、诗歌、寓言故事、散文、小说朗读的要领与方法;(诗歌15首、寓言故事7篇、散文14篇、小说3篇练习指导)

8、如何选择自备稿件;

9、如何使用“总分总”构思即兴评述;(通过一句话命题100套、新闻背景命题26套、漫画命题28套,展开即兴评述题分析演练)

10、模拟主持栏目;(著名栏目欣赏、如何设计栏目、根据指定材料改编主持小栏目、创编栏目稿件)

11、主持人上镜的状态表情;(镜头前的状态、与镜头交流的方法、娱乐主持人的肢体语言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微笑、口型)

12、主持人的形体、服装服饰与化妆;

13、综合把关,冲刺训练;

14、模拟考试;

二、教学用书

付程:《播音与主持专业高考面试指南与示范录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白龙:《播音与主持专业高考面试题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曾致 杨莉:《广播影视强化训练高考冲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晖 唐健雄:《河北省普通话训练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

三、联考分析

2011年我省播音与主持专业高考分值满分为200分,2011年基本不会变。其中形象、语言及音色70分、自备作品40分、指定作品40分、话题评述50分。预计2011年我省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控制线,本科三批150分,本科提前批160分以上、专科120分以上。预计播音主持考生文化课控制线,本科基本控制在350分以上,专科基本控制在240分以上。

播音与主持专业高考录取方法是:专业合格,按文化成绩上线择优录取。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竞赛教学实践

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根据广播电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推出了系列竞赛类课程。学生在系列比赛中走上舞台,面对竞争,感受压力,挑战自己,极大促进了专业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竞赛类课程的设置

(一)大型综合性竞赛课程

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开设了专业类竞赛和素质拓展类竞赛。为此专门设置固定教学实践周,以保证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的开展。

1、专业类竞赛课程

专业类竞赛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至今已是第六届了。一开始就给这一活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挑战主持人”,虽然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同名栏目正办得红红火火,似有抄袭之嫌,但也足见同学自信向上、敢于挑战的专业态度。

“挑战主持人”是一项播音主持专业全体同学均参加的大型赛事.旨在通过竞赛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展示专业风采,促进专业风尚.弘扬专业精神。根据各年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竞赛规则,以年级为组别,人人上台展示。如:大一年级比赛内容为自选文稿朗诵和现场即兴阐述.其中现场即兴阐述是选手现场抽题,题目给出三个词语或物件或图片,要求在规定时间里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有机串联进行阐述,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大二年级比赛内容为新闻评述和现场模拟主持。大三年级则充分体现各小课组教学特色,综合实现摄像、制作、编导等各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自己独立策划,提前采访制作相关节目素材,现场主持一档完整的节目。各年级段的竞赛目的、内容明确后,形式就可灵活多变了,如上一届大一年级段尝试采用pk的形式进行决赛,现场气氛热烈。极大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热情。

大赛分初赛和决赛,经过一轮轮比赛,学生一次次在舞台上、在镜头前感受压力和竞争,在竞争中挖掘潜能,超越自己。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不少学生就开始询问比赛时间,他们渴望走上舞台,在赛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风采。

2、素质拓展类竞赛课程

在加强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适时推出素质拓展类竞赛,旨在挖掘同学的艺术特长及表现能力,拓展专业适应能力。这也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等用人单位对主持人多才多艺的要求。这一赛事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分初赛、复赛、决赛。节目类型不限,提倡创新。这一活动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参与一个节目。由于参赛学生人数多,节目数量多,从活动启动到结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召集学生开动员会,通知参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排演节目并报名,经过约半个月的准备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从历年的参赛节目来看,有舞蹈、歌曲演唱、舞台剧、小品、影视剧对白、朗诵等,节目形式非常丰富,且大部分节目都是原创,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创造力,引导同学挖掘播音主持以外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各种和语言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学年性竞赛

我们招收的是三本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但专业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因此除每学期一次大型的比赛活动外,还在年级段中开展阶段性教学成果比赛,为学生设立短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一年级同学正在学习语音、发声,声、韵、调、语流音变、情声气结合及良好的用声状态是播音主持专业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为强化专业基本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在一年级段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并提倡选用古诗词。大二学生在学习即兴口语表达时。则举行一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辩论赛。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是对即兴日语表达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由于活动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紧密联系。学年性竞赛也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短期的努力在竞赛环节即可得到体现,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二、关于组织实施竞赛类课程的思考

竞赛类课程的开设对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从院校到一线需经历的磨合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经过学校小舞台的锻炼,很多学生纷纷在校外各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比赛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好成绩。

(一)动员工作是关键

活动前的动员会议,不仅要告知竞赛活动的内容、要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竞赛宗旨目的,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生虽对专业学习热情很高,可也有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或从没上过舞台,因此打消这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勇敢迈出第一步,需要老师动员鼓励。因此动员工作做细做深很重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人人参与、勇于挑战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渐形成。

(二)注重“面”上工作,兼顾每一个学生

竞赛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敢于当众展示自己.乐于当众展示自己。不仅“能主持”,而且争取“主持得好”。因此尽管是竞赛,最终只有少数人留在舞台上,但作为组织者,为保证竞赛类课程教学目的有效落实,我们尤其注重初赛、复赛的过程及每场的点评,力求让每一位同学得到锻炼,在竞赛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善于挖掘亮“点”,选拔优秀学生

在竞赛中应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尖子。在教学中,尖子生的领头示范作用是明显、有效的。我们将“挑战主持人”比赛成绩优异的十位同学组建实验班。为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实验班的教学实行导师制,采用导师单独授课与集中讲座的形式,通过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和一线专家的讲座,补充前沿理论、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便更好地与一线接轨。

(四)立足校园小舞台,放眼社会大舞台

为学生开设竞赛类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也是希望学生在校园的舞台上适应压力、磨练成长,但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就业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舞台上所承受的与真正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是难以等同的。因此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多到一线锻炼。对于尖子生,更要放眼社会大舞台,适当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从中发现不足。

(五)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研改革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4

辩论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Rhetoric), 修辞学发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本关于修辞学的书《修辞学》奠定了修辞学的理论基础。美国将修辞学引入后,很好的发展了这门理论,19世纪以前,美国各高校的英语文学系大力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进入19世纪后,修辞学则开始广泛的在口语中得到运用,美国高校口语传播院(系)的修辞学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方面着重于修辞学的学科基础,而实践方面,则普遍运用辩论和演讲的教学方式,如俄勒冈州立大学(OSU)、爱荷华州州立大学(ISU)、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SIUC)、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SIUE)、加州州立大学福乐顿分校(CSUF)、北部中心学院 (NCC)等,辩论课程在美国口语传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美国口语传播专业教学中辩论课程的设置是播音专业开设辩论课程的经验依据。

辩论在国内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尽管在有些院校的播音主持教育中以融入了辩论的成分,但较为科学且完整的播音主持专业辩论课程教学还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

二、辩论课程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价值

在美国的口语传播教学中,其辩论课程在训练过程中最看重的莫过于学生对“Matter、Manner、Method”三方面的把握,即辩论素材的理解与掌握、辩论风格的呈现、辩论方法的运用,这三个层面的能力提升是辩论课程的三大最主要的核心内涵。

1.“MATTER”与“博学”的知识积累:辩论涉及的知识面跨越经济、政治、哲学、地理、历史等,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半径,同时激励学生搜集和掌握更多宏观的知识信息, 以在辩论中运用,在搜集、分析、 表达素材的过程中,播音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博学”的知识底蕴,辩论课程的安排可以在每次课上涉及一个知识领域的话题,一个学习阶段下来,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创作达到成熟的体现。口语传播者的风格,则应该是其说话方式、语言内容、体态语等综合运用的体现。辩论大多时候都是使用框架性大纲进行的发言和反驳,而口语传播者大多时候也都是运用腹稿或提示性大纲进行表达,并需要应对很多突发性情境,通过辩论教育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充分适应运用“腹稿或提示性大纲”进行言论,并充分调动其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2.“MANNER”与语言交际技巧的提升:辩论中manner的含义是指辩手陈述己方观点的风格,一般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说话方式言、提示条使用、目光交流、手势、真诚、不得使用贬低性言语攻击他人、幽默感。所谓风格,原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是艺术家的创作达到成熟的体现。口语传播者的风格,则应该是其说话方式、 语言内容、体态语等综合运用的体现。辩论大多时候都是使用框架性大纲进行的发言和反驳,而口语传播者大多时候也都是运用腹稿或提示性大纲进行表达,并需要应对很多突发性情境,通过辩论教育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充分适应运用“腹稿或提示性大纲”进行言论,并充分调动其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3.“METHOD”与分析能力的提高:辩论中Method的含义是指辩手及其辩论队采取的策略和方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论据组织、论点选择、视角、驳斥对方观点、团队合作。在接受辩论教育的过程中,播音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以上几点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其在口语传播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辩论内容的必要性

1.业界对播音员、主持人传播职能的转变:广播电视节目随着直播常态化发展、评论节目的大势兴起,传统的“播读”概念已经在各类媒体中淡化,媒体对节目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播音教学为适应一线需求在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有所侧重,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知识素养的集合,这三种能力正好与辩论课程的核心价值直接呼应。

2.播音专业培养目标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公共传播平台的拓展, 对于能够胜任“当众口语传播“工作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当众口语传播”涵盖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口语传播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公开的口语传播,具体说可大致分为:新闻发言人、教师口语、推销口语、求职口语、管理者口语等,是面对一定受众群,以口语符号为主要信息载体,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形成受众群与传播信息之间的成功沟通。媒体在职人员区域饱和化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于 “口语传播”人才的“求贤若渴”促使播音主持教学必然走向“口语传播”的发展轨道。

四、播音主持专业开设辩论课程的可行性构想

1.课堂组织形式。辩论内容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入应着重放在即兴口语表达系列课程中,目前, 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针对即兴口语表达开设的系列课程有:口语表达、主持人思维训练、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美国的一些大学在进行辩论课时候一般都是采取小班教学,每次小课的参与量应不高于15人,上课一般采取讨论新闻事件,模拟辩论,辩后指导的三个步骤。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系列课程中,可适当融入这种训练方式。讨论新闻事件环节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通过同学的思考和搜集资料在下一次上课时带来和大家进行讨论,这可以被理解为有准备的口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例如:讨论达尔富尔地区的问题,则必须启发学生搜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人权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应避免就是论事,只注重简单层面的感性思维。

模拟辩论可参考用英国议会制辩论形式(British Parliamentary)展开。

2.辩论题材选择。辩论选择应力求有实际意义,力求能够有效结合口语传播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或相关问题。西方辩论界一般将辩论赛作为培养学生将来踏进社会时所需的说服技能的必要手段,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辩论就被看作是获取事实的唯一途径,现在的很多西方国家选用的辩题一般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或是价值取向,辩题的选择应紧扣时代发展步调,选择基于现实的政策性、伦理性问题,学生在准备辩论过程中通常要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跨国组织、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知识进行全面的归总,对学生提升综合知识涵养有比较直接的效果。

3.教学指导方式。

(1)重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引导为主。辩论就是一个观念的交流场, 在指导学生辩论时,老师应避免过多表达自己的主观倾向,应力求以包容的心态欣赏不同的观点,并客观的分析学生论述过程的完整性。在北美地区,有很多大型辩论赛都是公开招募评委,而不是聘请所谓“辩论大师” 担任评委,因为辩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辩手论证观点的过程是否有足够的说理性、逻辑性,以至于能够说服听众使之信服。

(2)强调理性感性并用,“以理服人”为主。在追求表达技巧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感性层面的“感染力”、“艺术性”拔高,而轻视了理性层面的“逻辑性”、“依据性”的重要性,口语传播工作如新闻发言人、教师等都是需要通过论述、叙述、阐述事实向听众传达某些信息, 理性的信息阐述和论证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3)思维与表达并进,思维是基础。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要培养和锻炼雄辩的语言表达的才能,首要的应该是磨砺思维。在进行辩论教育时,老师应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克服单一模式的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富有创造性地思维方法,如反向思维、两面性思维、立体思维、分析-综合思维、具体-抽象思维、发散-收束思维等,在大量掌握理性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拓展运用现有信息,进行巧妙的表达陈述、推理论证。

摘要:辩论课程是美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口语传播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目前中国大陆播音主持教学却鲜有将其列为主干课的案例。t本文从辩论教育的源头说起,通过分解辩论课程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意义,引出播音专业教学开设辩论课程的必要性,最后,对这一设想加以建设性构架,搭建出一个播音主持专业辩论课程的可行性蓝图。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5

摘 要:传统教育的特点影响了人才培养方式,并在不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学生基本素养培养必不可少。基本素养培养是培养的基础,也是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组成。尤其对于现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正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发展。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在传统媒体特点下构建的,已经很难满足现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力图从艺术心理状态、自律意识及第二课堂、新闻意识四个角度探讨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并探究了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图实现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一、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受区位、经济的限制,发展速度比较慢。

1.学校定位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设置专业,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中,部分学校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去发展此专业,定位不准确,这造成很多地方院校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竞争力不足。

2.课程设置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更新的速度很慢,多年没有更新调整,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课程设置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3.师资力量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城市吸引力不足,给人才引进带来障碍,造成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匮乏。

(1)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规模急速扩张,而师资并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培养选拔了一些非专业出身的教师从事播音主持教学,比如一些表演教师、中文教师被短期培训后,承担播音主持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看,非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不宜过大,培养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2)有播音主持行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偏少。很多教师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学校工作,没有从业经历,缺乏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3)缺乏专业带头人。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太合理,缺乏高职称、高素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1.部分院校改革意识不强,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很多院校的市场意识不强,没有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对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能与时俱進,人才培养方案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要求。

2.实践条件不足

很多地级城市往往只有一家广播电视台,提供的实习机会比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利。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投入比较大的专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实训条件,相关的录音、录像设备,一定数量的演播室都是必需的。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投入经费不足,实验实训条件亟待改善。

3.教学改革的能力偏弱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缜密的教学改革研究。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是近几年创办的,相关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教学改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加快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数量庞大的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承担着培养大批传媒人才的重任,加快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适应全媒体时代,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融合,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播音主持人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因为所处的城市限制,在接受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案方面迟缓了一些。要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就要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增强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应对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现在,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比较多,仅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20多所。在这些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地处非中心城市,升本时间也不是很长。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都瞄准央视和地方卫视,这也是不现实的。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找好自身定位非常重要。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瞄准中小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小型传媒公司、互联网行业等,也要拓宽培养渠道,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和语言传播有关的岗位,如导游、讲解员、少儿口才教师、配音演员等,都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方向,都是大有可为的岗位。

3.引入项目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部分播音主持专业引入了项目课程的训练。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要求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衔接,直接与媒体和传媒公司合作,打通人才培养通道,让学生参与合作媒体的实际工作,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比如媒体和传媒公司的一些配音、主持、制作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对企业来说,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制作成本。

4.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前播音主持专业在创业教育这一块的教学设计上是一片空白,就业指导类课程也很少涉及这一内容。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后,很多行业都加大了创新创业的工作力度。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要主动适应国家的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创业教育,让一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学校层面,可以成立创业学院,加强创业教育,给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设备等,引导学生合理创业。在教学环节上,也要增加创业教育板块,让学生了解创业需要的素养,比如传媒行业创业特点,微小企业的管理,财务知识的储备等,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5.加强专业教师与传媒一线的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办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提供了较高的人才待遇,也看到了人才对于专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力度,比如选派一些教师到媒体和传媒公司挂职锻炼,增强教师与传媒行业一线的联系,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体素养。

我们正处在媒体技术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担负着培养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传媒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洁.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讨[J].青年记者,2012(23).

[2]郑勇,张阳.浅析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思考[J].新华文摘,2013(4).

[4]党君.中小城市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5(17).

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探究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播音主持,教学创新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及新媒体的出现, 岗位对播音员、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施教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教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质下大胆改革, 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紧跟媒体的发展, 培养合格的传媒人才。

一、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寻求创新教学的意义

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在对自身和其他高等教育相关专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对自己所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所服务的领域等加以确定, 实质上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 应在符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 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很多专业因为硬件设备和主观教学观念的限制, 在此专业中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制约人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但是, 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主持人逐渐具备采编播一体化的综合素养, 更得具备良好的个性特点。因此, 对于应用型专业而言, 在创新教法上教师则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配置。在实际教学中, 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融合”, 遵循正确的教学规律, 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力争使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 进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创新教学的方法探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校是受教育者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过渡的阶段, 加之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有一定的区分性, 因此, 有的放矢的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教师的重点目标。其中个性化的教学在一定教学条件保证下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 个性化教学既是因材施教的策略, 也是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前提。对于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自我效能感”、“兴趣”和“目标取向”三个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自我效能感是适应性学习动机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97 年, 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教育心理学很多相关的实证性研究证明,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付出努力, 并且可以及时应对困难并且获得好成绩。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被动”选择该专业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有所缺失或不足的, 在进行教学创新上注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关乎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应对困难的信心表现, 那么, 兴趣就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 课程内容设置的是否有“接地气”和实用性是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去学习的关键。二是课堂环境的设置, 课堂环境的设置得有意思, 会吸引学生, 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

学生有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之后, 在各个学习阶段和各项实践中还必须掌握目标取向, 目标取向是指在关注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来掌控任务, 为自己设立目标, 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 依据自我参照的标准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及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教师在教学和专业考核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取向, 既有利于对学生的公平对待, 也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学习中收获信心, 更能方便教师在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中对不同学生进行了解和合理掌控。

2、打造个性化的专业课堂

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有别于常规文化课的教学方式, 其课堂体现为活跃、灵活、学中练、练中学的特点, 加之学生会具备一定的艺术性特征, 所以, 播音主持专业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气质、情绪、人格、知识、能力、独创等方面的提高。专业课堂的个性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调动课堂氛围。调动课堂氛围的首要方法便是有效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融合, 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而从课堂效果来讲, 学生情绪容易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生动。

其次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一些特定的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再次是提升创作认知。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无论是内心感受, 还是技巧运用都要使学生获得一种播音主持创作活动的真实感。在专业实践课中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由此能够克服对象感缺乏等具体专业问题, 反复训练也会使学生提高对于播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尤其能提升自身在播出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3、课改班 (课程改革班) 教学领航教学改革

很多院校有关教学改革的口号喊的是此起彼伏, 但实际落实的院校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很多改革只是注重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变, 虽说这些确实是教学改革之必须, 但是改革如果没有教学结构的改变, 其一定会收效甚微。尤其像播音主持专业这样实践性强、个性化展现突出的专业, 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其专业实践和提高的特点。课程改革班的成立就是为教学创新提供平台, 为普遍实施起到探路的作用, 为更好展开教学的各项改革而服务。为了使课改班更好地发挥改革引领作用及更好地展开个性化教学, 课改班的成立应把握了以下四个原则:第一是学生选拔标准, 不仅要考虑一定的配合课改的专业条件, 也注意了学生特点的多样化;第二是学生人数的控制, 既要满足人数的录取比例小, 还得基本满足男女生的比例平衡;第三是在专业设置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 根据各项教学改革的需要调整部分课程;第四是配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及专业班主任, 一方面便于系统性教学, 一方面可以长期跟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对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主课教师贯穿三学年, 便于系统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4、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始终被强调重视但教学质量却难以保证的一环, 其原因归结以下几点:

(1) 实践设备建设问题。

(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

(3) 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

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成果的好与否通过笔试和相关理论考核是很难检验出来的, 主要通过实践成果呈现。根据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特点及相关课程配置, 专业实践课比例应不低于百分之六十, 才能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有些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实践训练课质量不高等, 往往是由于老师布置任务, 学生随意完成, 老师粗略点评所致, 如果要让学生有实质性提高, 我们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 不仅要加大, 更求管严, 力争保证其教学质量。另外, 实践课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及材料丰富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教师在学生学习实践的时候也应始终认真把控学生的实践过程, 指出问题、给出方法、做出示范, 只有这样, 才能使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取得成果。

5、专业课加强栏目化教学

众所周知,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是要体现在节目中, 按照独立学院“3+X”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学习中主要集中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个性能力的打造, 而大三大四就要与节目主持接轨。经过前一阶段专业基础的学习, 在这个阶段理应是检验和发现自我专业问题及提升专业水平的时候。如果说前一阶段的专业知识板块是分散的话, 那么, 这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就必须学会和加强专业各方面能力的融合和综合运用。

从传统的节目类型上看, 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主要分为新闻评论类、生活服务类、综艺娱乐类及体育类四大主要方面。鉴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任务, 在专业课中加强栏目化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了各类节目播音与主持的理论知识后, 将节目的采编、创作、播出各个环节完整的呈现在栏目中, 从而使得学生能将所学、所知及创新充分运用其中。这既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也能够检验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所长所短, 发现学生在多项能力中的优势所在, 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栏目, 教学栏目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栏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 并与实际紧密联系, 栏目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并对其确定的栏目有较强的兴趣, 栏目所涉及的知识及技能以及所涉及的内容符合发展理论, 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是有能力完成的, 最好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价值观、责任感的项目。

其次是学生作为栏目教学法实施的主体, 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 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做好相关栏目前期准备, 组建高效率的栏目小组, 明确自己在各自栏目中的定位、目标、任务等。

最后建立合理的评价手段。主要采取教师评估、学生评析、学生书面总结、学生相互打分等手段, 并将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以便合理地对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水平做评价。

三、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创新教学的支持保障

通过摸索, 创新教学不仅是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1、培养方案保证教学秩序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南针, 亦是课程设置的体系基础。因此, 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二是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

结合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特点, 在修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应注意两点:第一点是课程配置问题, 重视文史哲,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艺术感受力;狠抓专业课,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积累和专业技巧的综合运用;紧盯媒体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了解媒体用人导向, 培养与时代及媒体用人接轨的创新性人才。第二点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分配问题, 通过教师的集体备课结合各大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加之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加大了相关课程的实践力度, 对播音主持专业方向课程进行了新闻、谈话、综艺、体育及配音的细致划分, 使学生在各自擅长的方向及学习上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2、优化资源提高实训水平

对于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而言, 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 独立学院的艺术氛围和各种报告厅、综合演艺厅等实践场所为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及演出机会提供条件。第二,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较为普遍, 但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特点使得多媒体不能只是作为教师展示教学课件的简单工具, 还应支持教师呈现优质的视频案例, 也便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分析音视频作业和示范。 第三, 实践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必须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专业, 因此加大教学实践势在必行, 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依靠强大的实践教学设施这个“后台”。播音主持专业所用的实践教学设施通常包括演播厅、录音间、编辑室等, 对这些专业教室的使用要秉持两个原则:一是专项教师一对一指导, 二是上课时间集中实践和课余时间分散训练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些设备的充分利用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3、师资配置保障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 它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较轻、学历学位不高、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 与应用型教学的需求不相适应。为了满足教学需求, 短期内可以从省市电台、电视台聘请知名播音员、主持人担任客座教授, 还可以从本校其他相关专业调请优秀教师, 帮助授课。从长远来看, 要改变这一现状, 今后还要在四方面加大培养力度:首先要加大教师校内培训和交流学习的力度;二是为青年骨干教师多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和外出进修的机会;三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参加正规播音院校举办的各类理论培训班, 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四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没有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一线工作过的教师创造条件, 提供实践机会, 帮助他们紧贴实际, 积累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使其“理论讲得透、问题抓得准、方法给得实、示范做得好”, 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及“理论讲师和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4、专业展示检验教学效果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需要展现自我的专业,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专业, 通过班级、年级的各种专业汇演及各级各类相关赛事的参与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也可以定期检验教学效果, 进一步达到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的目的。

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展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校内展示板块, 包括班级专业交流会、校内专业比赛和年级专业汇报演出三大类型;二是校外展示板块, 包括各项地区、省市、国家级比赛及演出活动, 比如全国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大赛等等。

独立学院应加大力度支持和积极承办、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赛事活动。学生在参加赛事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专业锻炼, 也可以通过赛事的准备阶段提高学生创意策划、稿件写作、节目编排的综合能力。另外, 每一项赛事活动都由指定教师负责组织、编排、训练, 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专业问题, 第一时间予以纠正指导, 并做好相关积累, 从而以赛代练、以赛促教。比赛的参与不仅很好地检验了创新教学的成效, 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 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独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任务已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应用型的、与时代接轨、与媒体用人新要求接轨的新时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也迫在眉睫。只有充分利用好优势化资源, 并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栏目任务, 将栏目任务带入教学实际中, 使得优势资源与个性教学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并藉此增强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才能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加速人才与职业的接轨。

参考文献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8

1 融媒时代含义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一时代的来临代表着播音主持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具有更加强大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2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2.1 提升高校自身教学实力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既是高校对于自身不足的一种弥补,也是提升高校播音主持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行专业改革,对学校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提升播音主持素质

在众多高校都实行播音主持专业的改革,当社会高校整体力量得到提升的同时,播音主持的实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种实力的提升将会代表中国很大一部分播音主持的素质的提升。所以从长远来讲,在高校内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我国未来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3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3.1 完善播音主持师资力量

3.1.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古语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在知识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什么行业,教师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在播音主持之中,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在各高校想要提升播音主持的水平,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在教师的使用上要做到聘用具有相应水平的教师;另一当面,要注重对教师的能力检测,并对教师进行专业项目的培训,确保教师的教课水平达到要求。

3.1.2 加大专业资金投入

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中,还要注重对资金的投入,缺少资金投入,就会让改革失去物质的支持,很多改革措施都无法实现。所以想提高高校播音主持改革成效,资金的投入就一定要到位,有了足够的专项资金的支持,改革就会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3.2 改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要一改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知识传授行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也能站到讲台,表达自己的思想。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和学习。

3.3 提升学生素质

学生是高校播音主持改革的主体,学生的素质也决定着改革成果的大小。所以要想切实做好改革,就要提升学生的素质。首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是根本,没有良好的身体也就无法进行播音主持的专业训练。其次,要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有利于播音主持水平的提高。最后,学生的思想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是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必须具备的素质。

3.4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非常低。但播音主持工作需要面对很多不同种类的人,所以实现改革的成效就要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实践活动,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可以在校内建立相应的播音主持的团体,在社团活动中锻炼个人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促进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的改革发展。

4 结语

融媒时代既是大环境变化下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改变,也是适应时代大潮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仅仅依靠传统媒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要想做好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工作,就要从师资力量这一基础因素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和思想素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利用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融媒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的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融媒时代到来,其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融媒时代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中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使播音主持能够真正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融媒时代,高校教学,播音主持

参考文献

[1]黄英.融媒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7).

[2]邓咏涛.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18).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提升理论价值的认识

从传统的教学培养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的教学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在实践中普遍认为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功能,产生理论无用的悲观情调。传统的观点认为,专业实践即是专业人员面对限定的实践问题,选择既有的知识和手段,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际上将专业实践活动简单化了。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充满着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理论。专业实践不是简单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科学用声方法的掌握是应具备的基础专业能力。播音发声学中理论相对抽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模糊的语言讲述,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发声状态,完全“跟着感觉走”,致使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用声方法,走向误区。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大多数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录取是采用双线录取原则,即高考文化课和专业考试成绩双过线。高考文化成绩录取线是教育部规定的艺术专业考试文化控制线,该录取线分数较低,然后是按照专业择优录取,按照这样的录取原则所招录的学生文化课分数普遍不太理想,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能力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教学深层次问题是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于“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拿着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播音小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教师示范教学的简单模仿。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由、之意、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还要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播音创作基础小课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尽全力,把自己对稿件的认识、理解传达给学生,然后一招一式的教学生如何表达,然而,每个人对文章和具体语句的理解往往不同,每个学生具体的声音特点也不同,有声语言的表达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当主动倾听学生们对稿件的分析、理解、处理,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的思想、观点有机会自由张扬,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三、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引入

当今世界是一个人们追求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发展个性,形成不同风格,展现各自独有魅力,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必然要求。对播音员、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教学密切相关。首先,个性化学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性格、兴趣、能力及各种才能上,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个性化教学必须尊重个体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依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励学生的个性特色。在发声训练中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用声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不必要求学生都去追求宽音大嗓。新闻播音训练中,有的学生习惯语速稍快,干脆利索,类似于徐丽“疾风劲雨”式的播报风格。有的语速稍慢,但状态积极,像海霞那样“亲切自然”的播报风格,也都是可以的。其次,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个性化教学要求解放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善教”、“乐教”、“有创造性地教”,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的个性化。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师个性化的“教”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

四、加快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与教学的联因,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计算机结合图、文、声、像使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貌、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生动逼真的效果。静态平面的传统教材被动态多媒体互动式教材所替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事物、感受事物的环境。教学中如何将这些技术手段利用价值最大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其次,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一方面要加大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演播室、录音间、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设备。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这些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最后,加强与广播电视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电台、电视台进行实践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密切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把第一线优秀的、经典的音像和文字作品收集积累起来,建立资料库,使播音教学拥有形象的参照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音像资料,有利于对它们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林鸿在《播音教学改革》中指出“播音主持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政治、文化、艺术素质;具有尊重人、关注人、服务人的人文意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终身自学能力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这种高素质才是广播电视发展所必需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地提高,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地调整更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 毕业生质量却不能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本文提出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提升认识、革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等。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教育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教学探析 篇10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采用的办法。不同的课程需要在不同的目标指引下,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结合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特点, 将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1]。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反映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静态结构图。无疑, 从理论上讲, 该图中所列的各种素质便成了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想的培养目标, 而该专业小课也紧紧围绕这些开展具体工作。目前各专业院校在专业小课上采取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 讲评法。这是教学的常用方法, 其中包含两个层面面———“讲”与“评”。

1. 讲。

播音主持专业中, 小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佳沃土。首先, 小课当中的理论讲解, 是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现的具体问题, 做出理论化的分析, 是更实际和深入的。如在在讲到舌根音“h”时, 有些学生带有明显的哈气声和压喉感, 这这个时候适时引入“后音前发”原则加以说明, 学生通过将力力量前移改变音色上的不足, 在此, 理论的实用价值顿现。其其次, 结合素质目标培养要求, 小课中的讲解同样要全面。要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质, 告诉学生在拿到一篇作品时, 不只做“译字机”, 而是要带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感传达, 让受众品出“味”, 就具体体稿件进行技巧上的讲解。由于播音教学中的内容常常会关关涉多种学科, 有些问题还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 因此此, 教师应该善于结合相关常识及时给予点拨, 帮助学生答疑疑解惑, 排除障碍, 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2. 评。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教学中, “评”包括教师师评点、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几种。在实际教学中, 应注重三三种方法结合, 突出学生自评和互评。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素质的提高, 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很多智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甚至有时学生的评价价还会给教师以启发。

教师的评点在课堂中最具权威性, 因此, 首先要客观、公公正、全面,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但但不能千篇一律、草草了事, 尤其要避免出现“播得不错, 下次次继续努力”、“还有不少问题, 要好好练习”等大而空的话;再再次要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引导, 避免同学间怕伤和气不愿直直言的现象, 建立“大胆纠错, 共勉共励”的机制。此外, 讲评时时还要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评价的标准既要具有稳定定性, 又要保持相应的灵活度。学生由于先天条件、性格、个人人喜好不同, 会对不同类型的练习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面面俱到, 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 提倡学生在某一两个方面有专长, 其他方面只要达到节目要求就可以了。

(二) 示范法。

示范法是许多艺术类专业小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Edger.Dale认为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获得知识: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 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他的“经验之塔”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2] (如图2所示) 。

由图2可见, “经验之塔”是由底部直接的、具体的经验, 逐步上升到观察的经验再到最顶层的语言符号经验, 有着层级递减的变化和发展走向, 脉络非常清晰地体现了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 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有效学习方法, 这足以说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运用示范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首先, 教师的示范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 对提高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教师要做到“以艺服人”,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 尤其是如果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成品节目展示给学生, 则将会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其次, 示范可由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提前准备或随机进行, 或根据具体需要予以安排。优秀学生的示范可以起到身边的榜样的作用, 从而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语言信号及其内在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锻炼学生的听觉辨析能力和播讲能力。

(三) 案例法。

密切联系当前媒体中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案例, 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即兴口语表达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需提高学生的现场应变力和综合报道能力, 如果穿插“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日本核泄露危机”、“2014年马航客机失联”等热度事件的报道, 一定会引起学生热烈讨论, 通过感受进而模拟相应的场景做练习, 成效将很显著。

模仿无疑是艺术类学生成就自我的第一步。从对于规范的、获得社会认可的代表作品照葫芦画瓢, 到逐渐学会加入自己个性化的东西, 这是每一个艺术生的必经阶段, 而且青少年的模仿能力相当强, 教师应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要求教师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选择新的, 尤其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符合教学需要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 则教师最好建立相关的书面、音频、视频资料库, 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 激励法。

教学激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任务的要求, 采取各种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 高效独创性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3]。其实这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 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由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独特性, 它的教学成果往往通过语言、肢体很直观地呈现出来, 播音专业学生一旦融入小课的教学环节, 就会不自觉地处于显性或隐性的竞争之中。教师要紧紧把握这种竞争的契机, 培养学生勇于比拼的精神,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省、自重、自励、自强”中参与竞争进行练习, 进而促进专业课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应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善于发现不同素质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进步, 并及时提出表扬, 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或直言不讳或巧妙暗示, 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保持一种有序的竞争[4]。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正常进行的保证, 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方法虽各有特点, 其实并不是各自独立的,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齐头并进、互相交叉的。之所以将它们分开论述, 是因为每一种方法在播音教学这一特殊的课堂中又承担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们只有很好地领会其中的内涵, 才能巧妙地结合服务于教学。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小课课堂结构设计

课堂结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宏观规划的作用, 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 无论是最初的字词发音练习、文体稿件的播读, 还是后来的录播、上镜的实战, 课堂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基本训练→解疑授新→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具体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教师提前指定练习材料→学生预习 (思考、练习) →学生逐一进行练习 (或学生代表练习) →练习的学生自我评价→其他学生逐一点评→教师点评→学生思考、逐一进行再练习→小结。

第二种, 学生自选练习材料→学生预习 (思考、练习) →学生逐一进行练习 (或学生代表练习) →练习的学生自我评价→其他学生逐一点评→教师点评→学生思考、逐一进行练习→小结。

第三种, 教师随机给出练习材料→学生逐一进行练习 (或学生代表练习或教师范读) →练习的学生自我评价→其他学生逐一点评→教师点评→学生思考、逐一进行练习→小结。

不难发现, 这三种课堂结构差异主要在于教学练习材料的选择, 而课程进行的次序大致相同, 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目标, 是一种科学的设计。不同的练习材料, 课堂难易程度不同, 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所不同。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方法的纠正, 力图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实际教学中, 课堂结构的设计应当灵活运用, 因人而异。如在第三种方法中, 由于教师随机给出练习材料, 学生没有事先预习, 对于部分学生难度有可能较大, 可以在练习前先放录音或教师加以示范, 让学生模仿。另外, 可以看到, 学生参与讲评, 师生间的强互动性是此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锻炼他们的听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有意识地给别人纠错的同时, 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地方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课的思考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 只依赖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5]。

近些年来,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地方院校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一种现象。如何把小课上好成为热点讨论问题呢?针对地方性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相互借鉴中高起步发展。

就目前地方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小课教学来看, 基本唯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马首是瞻”。这两所院校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中国播音领域专业院校, 这里有我国顶级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平台, 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无疑, 相对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丰富经验。也正是有了这一高起点, 很多院校才能从一开始就顺利步入轨道。同时, 各地方院校在各自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因地制宜地自我改革和创新, 相互之间学习, 有利于取长补短, 更好地发展。

(二) 审视自我中区别化发展。

地方院校播音专业在师资力量、环境平台、生源状况上层次不一, 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一般而言, 首先,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和需要进行, 只有做到目标明确, 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小课培养方案;其次, 地方院校依托于地方资源,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锻炼的平台, 如将当地最新鲜的新闻素材带入课堂供学生演练;再次, 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 水平悬殊较大, 课堂难易程度较难达到统一, 因此, 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尤为重要。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担当未来广播电视媒体重任的、知识面广、专业适应性强, “一专多能”的创新型、综合型实用人才。目的决定任务, 因此, 每位教师尤其是地方院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 研究和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方法。我们深信, 随着该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 该专业的教学会更成熟和完善, 国家未来的传媒事业会更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7.

[2]E.Dale.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M].New York:Holt, Rinehort and Winston, 1969:11.

[3]杜德栎.教学激励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73.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8.

上一篇:分组处理下一篇:创新型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