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水平

2024-06-09

经济发展水平(精选十篇)

经济发展水平 篇1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首先, 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 近5年来我国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了巨大的投资, 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消费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 投资与GDP的比重从理想的3:10的关系, 转变为7:10, 严重压低了消费的比重。其次, 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与未来的消费相匹配, 这样的投资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 进而造成浪费的潜在积累。再次, 投资的程序透明、科学和严格性不高, 这就更加抑制了消费。

1.2 金融体系不完善

由于金融体系不完善, 会直接导致投资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称, 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未普遍建立, 社会信用管理大大滞后,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信贷资金效率低下, 出现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这点与日本比较相似, 这种状况发展下去, 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2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其一, 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 当经济增长较快时,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 当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 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其二, 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 当消费旺盛, 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 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

2.2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的关系

首先, 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 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 居民的收入下降时, 消费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其次, 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 收入增加, 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 收入下降, 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再次, 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3 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和社会壳体差异很大, 在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城市发展较快, 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 所以在一定时期内, 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这主要是近年来, 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 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 投资等其他渠道, 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 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 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 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 配套设施不齐全,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 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是一对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经济学理念, 也是经济界最为关心的话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不久, 受到传统观念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那种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必须将经济发展中提高消费水平占比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分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经济活动和状况进行有效解构, 提出有针对性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进而完成创建全面小康社会和经济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季静春.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博弈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8, (09) :147.

[2]马洪波, 施建光.试论国际金融危机对红河经济发展的影响[J].红河学院学报, 2009, (05) :158-159.

[3]曾江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3) :12-13.

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⑦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

表(四)

19861987198819891990199519961997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99.61002.21181.41375.71510.24283.04838.95160.3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790.0884.41104.01211.01278.93537.63919.54185.6

边标消费倾向0.780.831.220.550.510.870.690.83

恩格尔系数0.530.510.540.540.500.490.4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23.8462.6544.9601.5686.31577.71926.12090.1

MPC1.501.070.951.020.580.870.750.28

恩格尔系数0.560.550.530.540.590.590560.55

资料来源:引自各卷本《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表(四)中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亿元的消费需求,⑧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四、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7.81台,摩托车10.89台,而1998年十一月末,我国商品库存彩电97.3万台,电风扇344.1万台,电冰箱91.9万台,⑨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A、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B、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仅1998年的洪涝灾害,仅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3.2亿亩,使得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左右,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引自孙鹤、杨咸月《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99年第七期

②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③引自郭柏春《论消费率》《消费经济》年第1期

④引自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43页

⑤引自景体华等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第51页、第224页

⑥引自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第165页

⑦引自《理论经济学》第77页

⑧⑨引自邹东海、万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农村金融创新》《消费经济》99年第5期

参考书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景体华北京出版社

3、《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4、《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栗树和、梁文征陕西师范出版社

5、《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郭克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6、《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3

一、构建奖惩机制,激发贷款营销活力

2010年,该行通过构建支农营销奖惩机制,全面激发了客户经理营销热情和活力,支农贷款营销工作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一)完善绩效考核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包片客户经理支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行适当侧重绩效考核重点,加大了对贷款净投放指标的考核力度,乡镇支行贷款净投放分值在2009年的10分基础上增加了30分,使支农营销绩效考核方案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充分发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推行支农试点工程。2010年,该行将蒿坪、凉水河支行作为信贷资金回流试点单位,并将凉水河支行作为全市信贷支农示范点单位,把支农贷款净投放作为硬性指标考核,切实解决了支农贷款投放不力的问题。支农服务试点工程效果明显,蒿坪、凉水河支行分别完成了全年贷款净投放计划的127%和159%。

(三)开展贷款免责认定。该行按照贷款免责认定程序,开展小额到期未收回贷款免责认定工作,消除了部分客户经理惧贷、惜贷心理,鼓励其大胆营销贷款。通过贷款免责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贷款有效投入不断增大。2010年,审计部门累计认定小额到期未收回免责贷款6笔,金额3万余元。

二、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支农服务层次

为了使支农水平上台阶、上层次,该行凭借经营灵活、工作效率高等优势,探索出了支农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开展资金需求调查。该行以开展“进农户、入社区,访百户,走千家”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扬农村客户经理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搞好流动服务、上门服务。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墙体广告等方式宣传造势。2010年,发放《贷款产品手册》9800份、支农联系卡12000张,悬挂横幅35条。农户走访率达100%,建档率达72%,龙头企业走访率及建档率均达100%。

(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为提高支农贷款投放速度,该行根据乡镇支行实际,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自主审批额度从以前的1万元提高至3万元,很好的解决了贷款审批权限过度集中的问题,有效满足了农户资金需求量增大的现状。2010年,农户贷款净增5172 万元,比同期多增2222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年初净增2276万元,比同期多增2126万元。

(三)实行贷款利率优惠。为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不断改进信贷支农服务,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该行实行上、下浮动贷款利率,从而留住了优质客户,培养了优质客户、潜在客户。我们对小额农贷按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入股股东贷款在入股金额5倍以内享受基准利率。通过实行贷款利率浮动机制,减轻了农户负担,受到了普遍欢迎。

(四)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对一些季节性强、需求相对集中的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做到早调查、快审批、速发放。为了不误农时,2010年,累计投放春耕生产贷款1600余万元、“三夏”生产贷款1200余万元。去年7月,该市相当数量的养殖农户遭遇洪灾,该行立即安排专人及时深入农户调查受灾情况,积极发放养殖贴息贷款,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送上救灾资金,帮助其恢复生产。累计发放贴息贷款546笔,金额2529万元。

三、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支农服务功能

针对信贷产品少、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该行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多层次、多种类客户需求。

(一)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丹江口市柑桔种植达30余万亩,已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为满足桔农资金需求,该行结合柑桔经济林特点,加强同林业部门的协作,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品种。对于承包经营期限在10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收入稳定的小企业和桔农,按不超过林权评估价值的50%发放抵押贷款。先后向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00万元,激活了柑桔经济林的融资功能,促进了柑桔经济林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和桔农有效增收。

(二)创办渔业养殖联保贷款。随着该市库区渔业发展和壮大,渔业养殖户在经营中缺资金、抵押难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一现状,该行创办了渔业养殖联保贷款这一新型业务品种,最大限度的满足渔民养殖资金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渔农“贷款难”,在推出渔业养殖联保贷款之后,又推出了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业务品种。目前累计为8个小组30多户渔业养殖户发放联保贷款900多万元,有效地破解了制约我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农村金融》,《农村新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三)开展农村消费贷款。2010年,该行围绕国家实施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下乡“三下乡”工程,加大对农民购买家电、农机具和汽车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农户购置家电、自用车、自用房和其他各类耐用消费品的信贷需求,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延伸支农服务领域,以实际行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2010年,累计发放各类消费贷款1737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

(四)推出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010年,为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启动资金,该行累计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11笔,金额476万元。现年30岁的刘亮国是习家店镇小茯苓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00年,在外务工的刘亮国回乡创业。在该行累计40多万元信贷资金扶持下,刘亮国创建了年出栏20多万只肉鸡的养殖场、年出栏100多头的生猪养殖场、1000多平米的鱼塘、30多亩柑橘园、10亩的意杨林,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2010年4月刘亮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

(五)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行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农合行”的模式,着力在“产、供、销”链条上做文章,优先选择一批信誉好、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20家龙头企业扶持,重点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2010年,已向14户辖内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44亿元,重点支持了以博奥水产为代表的渔业养殖企业;以凤源农牧为代表的肉鸡养殖“一条龙”上下游企业(含孵化、鸡苗、养殖、深加工、制肥各环节企业);以丹澳化工、开泰激素、武当药业为代表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等。

四、提升支农质量,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为确保支农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该行围绕“有效投放、风险先行、检查到位、责任追究”的信贷风险管理要求,从源头上规避和控制信贷资金风险。

(一)提高贷款质量。该行对2010年新增支农贷款业务真实性进行了全面专项审计,建立了新增贷款风险定期识别和分析机制,杜绝“缺陷贷款”。全年共组织新增贷款及相关检查16次。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督导,纠正了业务操作中的违规问题,促进了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落实,从信贷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2010年以来,追究当年到期未收回贷款责任人76人(次),收回2007年以来当年到期未收回贷款242笔,金额1068万元,累计扣划责任人绩效工资12.8万元,其中16人收清了全部责任贷款。

(二)落实贷款新规。虽然贷款营销任务重,但该行没有因为经营压力过大而淡薄合规意识,没有因为同行竞争激烈而动摇合规意识,严格按照银监会出台的“三个办法一指引”要求,严把贷款准入关,对所有贷款,全面执行“按需放贷、实贷实付、贷用一致”三大精髓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关注和掌握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去向、支付方式、要件的完整性、面签制度、借款人的承诺等主要内容,坚决杜绝违规贷款。

(三)执行贷后检查。该行不断强化支农贷款贷后管理,着力解决“重放轻管”的问题,增强贷后风险实时监测和动态管控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贷款全程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风险部门贷后检查人员每月抽查10户至20户进行现场贷后检查,对检查情况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并提出风险预警。全年累计出示风险预警提示书100余份,风险预警督办书20余份。通过加强贷后检查,有效地防止了因控制、监督不力而产生的资金风险。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篇4

一、14个市、州发展水平类型研究

(一) 指标选取

为了研究甘肃省14个市、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比性原则, 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4~9], 最后选取10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 人均农业总产值X2, 人均工业总产值X3, 人均第三产业产值X4,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5, 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 人均财政收入X7, 农民人均纯收入X8, 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X9, 人均进出口总额X10 (表略) 。

(二) 主成分分析[10~14]

根据表1的数据, 计算过程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排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并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 (从略) , 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

进行主成分分析, 分析结果中抽样适度测定值与巴特尼特法圆形检验值 (KMO and Bartlett, s Test) 分别为0.759、148.536, 显著性水平P<0.001, 表明这些指标值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而且效果比较好。

从表1可以看出, 利用最大方差 (迭代次数为25) 得出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6.741、1.536、1.004。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92.81% (≥85%) (累计贡献率) 。由此, 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 前三个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信息;同时, 基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 主因子分析过程相应提取三个主成分F1、F2、F3, 特征向量列表见表2。

第一个主成分 (F1) 的贡献率已达67.41%, 因此F1是综合能力较强的指标, 在变量X1、X3的系数都较大, 这2个指标则分别代表着经济发展状况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X1) , 人均工业总产值 (X3) , 在X2有较小的载荷, 而X2为人均农业产值, 这表明第一主成分 (F1) 主要反映经济发展中非农业方面的情况, 可称之为工业经济因子;第二主成分 (F2) 的贡献率为15.36%, 综合能力不显著, 第三主成分 (F3) 的贡献率为10.04%, 综合能力不显著。

主成分F1、F2、F3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生产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虽然它们综合原始信息的能力很强, 但单独使用某个主成分并不能很好地对各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作一个客观评价, 因此, 将主成分按照贡献率综合为如下加权综合量:Y=6.741F1+1.536F2+1.004F3。

从综合量Y的构造看, Y的数值大小反映了各市、州的经济实力的综合效果, 即Y值愈大经济综合水平愈高, 反之则愈差。现计算各市的F1、F2、F3和Y的值, 并且按照Y值的大小排名如表3。

(三) 样本因子得分聚类分析[11]

第1类地区:兰州市、嘉峪关市。因子综合得分值均大于1, 其F1值均大于1, F2值均为负值, 兰州市其F3值大于2.5。第2类地区: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因子综合得分均大于0, 金昌市F1值大于1。第3类地区:白银市、武威市。因子综合得分均小于0, 白银市其F3值大于0。第4类地区: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甘南州。因子综合得分均小于0, 其特点是经济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但比较均衡, 其中平凉市和甘南州其F3值大于0, 说明第三产业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5类地区:定西市、临夏州、陇南市。因子综合得分均小于0, 定西市、陇南市的特征是F1、F2、F3值均为负值。

二、甘肃省市、州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与分析

(一) 市 (州) 间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地域差异性显著

从F1、F2、F3的值可以看出, 反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工业总产值的F1中, 最高的嘉峪关市与最低的陇南市相差3.081个标准差;反映农业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F2中, 最高的酒泉市与最低的兰州市相差3.364个标准差;反映人均第三产业产值, 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F3值中, 最高的兰州市与最低的嘉峪关市相差4.80个标准差。

(二)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职能类型来看, 3个工矿城市 (嘉峪关、白银、金昌) 和农业发达的酒泉和张掖综合经济实力较强;而资源禀赋较差、城市发展活力不足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这说明资源对甘肃省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第三产业在市 (州) 经济发展中占的比重小

从反映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的F3值看, 兰州作为全省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省会城市, 其反映第三产业的第三主成分F3得分为2.556, 居全省首位, 其他市 (州) 的得分都小于1。嘉峪关市、金昌市得分较低, 说明这些城市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 没有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使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不发达, 比重小。甘南州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很低, 反映出工业发展较慢, 增加值不大, 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其反映第三产业的第三主成分F3得分为0.228, 居全省第4位, 从而提高了其在市 (州) 经济综合实力中的排名。

(四) 第一产业分布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

兰州市、嘉峪关市经济综合得分值均大于1, 而反映第一产业的第二主成分F2值均为负值, 得分最高的依此是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 得分为别为2.182、2.041、0.780。因地处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的张掖、武威、酒泉土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良好, 是甘肃省的综合性农产品基地;其他市 (州) 农业资源与农业条件的优劣势明显, 反映第一产业的第二主成分F2值均比较低。

三、甘肃省市 (州) 经济发展对策

(一)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 构建区域特色经济

河西地区利用其优越的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确已产生空间扩散效应, 但这种辐射和带动主要局限在本地。平凉、庆阳、天水、定西、陇南等作为区域增长中心, 对周围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却极为有限。兰州、白银、天水等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区位、资产存量优势, 及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密集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陇东市应抓住能源开发契机, 大力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石化、电力、煤炭等优势产业, 在规模和深加工上下工夫。定西和陇南等欠发达地区应发挥马铃薯、中药材、果品、小杂粮、花卉等相对优势。

(二) 实施“大十字”经济空间结构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陇海、兰新铁路及西兰、兰新公路和西安、兰州、嘉峪关、敦煌、乌鲁木齐航线为横轴, 以包兰, 兰青铁路及包兰、甘川公路和兰州、庆阳航线为纵轴的十字型骨架, 以八条支线铁路, 42条国道省道, 2万多公里县乡道路为经纬, 交织组成外连全国各省城乡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框架。

(三) 给予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

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政府在政策上应适度向落后地区倾斜, 促使经济能力较弱的地区得到一定的发展。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市 (州) 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区域划分和评价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市 (州) 间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地域差异性显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在市 (州) 经济发展中占的比重小;第一产业分布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 篇5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相关。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1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城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镇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多个演化阶段相互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成。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57.6%,而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6.5%(1957)。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城市区域,而且在内地那些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城镇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础差、市场不发育、基础设施很薄弱的状况。一般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达到200~25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50年代初期人均GDP仅有50~60美元,城镇化起动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才出现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各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我国城镇化道路出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

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镇化率仅有17.9%,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2007年全国有

1.5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4年的4.5亩上升到2007年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表1我国农业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资料来源:①农业部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范小建),2005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北京:(1985~2006年)

1.3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持续快速增长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由于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并实现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比较正常。但自1958年后的“大跃进”以及非正常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上下起伏波动,城镇化出现低落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另一个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沿海特区,以及14个港口城市开放政策,外商投入、港台资本又推动了城镇工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赋予城市以新的发展活力,激活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1980~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达到0.8个百分点,一改前30年显著低于世界平均速度的记录,为同期世界城镇化速度的2.3倍。

1.4城镇化始终存在着相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难于生存与城镇发展极困难之地,城镇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表2我国三大类型区城镇分布比较表

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概论,2005

中国城市年鉴,2006年(北京)

我国东部地区有456.9万 km2,集中分布了608个城市,约占全国的92%,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宁山东等地区。这里农耕历史悠久、工农业与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吸收国外资本以及港台资本占全国的76%左右。而我国的西北与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雨量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国土面积占全国54%,但在全国661个城市中仅有53个城市分布在这一地区,城镇人口不到2500万人,仅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3%,我们再从各省区城镇化率作一个分类,大体情况如下(表3)表3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化率的地域差异分析(2006年)

注:本表我们应用2000年全国分省区(市)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以及计算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所得(作者)。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支援城市,从长远发展过程去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温家宝,2005)。

实施城乡统筹法则,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2008)。具体表现在:

①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符合国情国力,多元化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例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等。

②将人口流动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性加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的经

济增长点(城镇)。

③将生产力要素流动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商品率,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贸易经济。

④将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植小城镇成为地区经济的“节点”。

⑤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城镇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关注民生,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了多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这些模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沿海地区经过试点,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变为城镇人口,享受城镇生活待遇,给予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步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探索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城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整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工业、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关健性的创新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城外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大军走进城市改变着农民的命运。世界上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大规模的城镇化回应了世界。中国的城镇化被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克里茨经济学家称之为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一起,在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舒心,集中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弘扬科学文化,21世纪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香港等等更加光彩璀璨夺目,繁荣昌盛。然而,许多长期关注城镇发展的著名学者(如吴良镛、吴传钧、周干峙、陆大道院士等)一再告诫我们:过去的30年,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过速增长、土地失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正威胁着人类安全。

今后半世纪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宜过快,应按照我国的国情条件,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健康城镇化道路;二是注重城镇产业尽快转型,在那些城镇密集区域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内部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道路;三是增加城镇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力,适当扩大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完善市政设施与城镇的服务设施,使之在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四是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长远发展观念,要强化各个城市区域的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的手段,优化城市各个功能分区,建设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总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地城镇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总体环境容量,水、土、生物与各种物质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城镇现代化,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依据我国的国情国力走一条大中小城市与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针。2003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胡锦涛,2005)。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是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二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程

度,发挥市场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收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三是要坚持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四是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要通过深入改革,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再一次强调了城镇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再次明确了按照“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在沿海地区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经营、内涵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道路,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将从企业分离,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减缓,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社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这将影响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二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用地规模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种市政设施,管线工程、交通道路以及房地产业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三是城镇人口增加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巨大需要。因此,根据上述种种因素与制约条件,我国城市化道路应当有序、健康、科学合理地实现城市化进程,分类引导各地区的人口城镇化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 篇6

关键词: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战略

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的基本论述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提高,国内需求迅速扩大,主要商品的供求格局基本平衡;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快速流入,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等。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面临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时期。本文选取了八个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文章中的样本数据来源于31个省及直辖市在2010年1~6月的真实数据。

这八个经济指标分别为:

X1=生产总值

X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X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X4=固定资产投资

X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6=进出口总额

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二、数据生成分析

1.生成变量共同度表。结果中列出了八种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其中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1%以外,其余七种变量贡献率皆在80%以上。

2.生成主成分表。结果中列出了所有主成分,并按照特征根的大小依次排序,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5.043,方差贡献率为63.036%,第二主成分特征根为2.32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072%,由于从第三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小于1,故选择前两个因子。

3.生成因子分析碎石图。特征值即纵坐标大于1的点只有两个,其他点的特征值都很小。

4.生成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表达式如下:

生产总值=0.990F1-0.133F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69F1-0.796F2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0.992F1-0.116F2

固定资产投资=0.979F1-0.187F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90F1-0.137F2

进出口总额=0.992F1+0.008F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258F1+0.878F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126F1+0.912F2

5.生成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通过表格可以得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的主成分:

F1=0.203X1+0.010X2+0.203X3+0.205X4+0.204X5+0.193X6-0.018X7-0.047X8

F2=-0.021X1-0.347X2-0.013X3-0.044X4-0.022X5+0.039X6+0.381X7+ 0.391X8

F=63.036F1+29.036F2

由上述分析可知,F1在X1、X3、X4、X5、X6中有较大载荷,并且这五个变量的载荷系数均为正值,也就表明其所代表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呈现增长趋势,F1可能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子。F2在X2、X7、X8中有较大载荷,其中工业在市场中的显著地位在逐年下降,增速也相应放缓,所以F2可能为影响居民收入的因子。

6.得出因子得分排名表。

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北京、河南、河北、四川;后续排名分别为:福建、湖北、湖南、天津、安徽、内蒙古、陕西、重庆、广西、吉林、江西、黑龙江、陕西、云南、贵州、海南、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三、结论及建议

1.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显著

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高,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既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规律的体现。东部沿海省市区经济水平高,托起了全国整体水平;中部部分省市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例如安徽等;广大中西部内陆省市区发展水平提升速度日益加快,这在总体上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梯度开放战略。

2.内陆欠发达省市区要抢抓机遇

内陆省市区的经济局面承担着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的历史使命,要抓住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规划机遇,把握好产业进退节奏,掌控住开放的重点、深度及广度;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和优势相呼应的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引资政策,提供引资政策的效率。

3.沿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我国的经济水平目前仍处于阶段性局限阶段,具体表现在利用外资结构不科学,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要素聚集能力与收益能力极不匹配等方面。沿海地区要在注重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智,大力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研发机构,实现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的转变;要继续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高科技战略型产业,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范晓莉,基于因子分析的天津滨海新区与海西经济区区域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11(01)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利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06(20)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篇7

1 研究区域概况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地处我国东南部,南临南海,西连广西,东邻福建。包括广州、佛山、深圳、汕尾、汕头、阳江、东莞、惠州、中山、湛江、潮州、茂名、揭阳、珠海和江门等15个城市在内[1]。全省领海面积为1.64万km2,内水面积为4.89万km2,海域面积共计为41.93万km2。广东省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其长度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5,为3 368.1km。广东沿岸10 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136.7万hm2,拥有大小海岛1 431个(含东沙群岛),沿岸港湾153个[2]。

2 广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性分析

2.1 线性相关分析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总产值连续10年居全国 沿海省份 首位。海洋产业的迅速崛起可为陆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与机遇。多项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 应与陆域产业协同发展[3,4,5,6]。从而更好地 实现海陆 资源互补,社会经济 发展和谐 统一。对广 东省2000—2010年的海洋产业产值与陆域产业产值进行相关分析,两者的产 业产值成 线性相关 关系如图1所示,关系式为:y = 4.300x+3550(R=0.98)。由关系式可知,广东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性 较强,海洋产业 与陆域产 业存在着必然联系。

图1 广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总产值相关关系

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7,8],对广东省的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数量分析。具体计算步骤为:1确定子母序列。以2000—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值作为母序列,记为,以2000—2010年陆域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作为子序列,记为。2原始数据均值化。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到的均值化母序列记为 {x0(t)},子序列记为 {xi(t)}。3求绝对差。即4计算关联 系数其中分辨系数ρ取0.5。5计算灰色关联度。公式为,一般认为灰色关联系数ri越大,则母序列对该子序列影响越大。6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计算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

通过上述的计算可知,广东省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灰色关联系数ri为0.729 8,海洋第一产业即海洋水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中的水产品服务业、信息业、运输业、仓储业等行业联系紧密,海洋水产业为水产品服务业提供原材料,信息业为海洋水产业提供情报,运输业及仓储 业为海洋 水产业提 供流通便 利。灰色关联系数ri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3 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对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有效且直观地掌握广 东省沿海 地带的产 业结构现 状。并为制定正 确的产业 结构政策 提供有力 依据[9,10]。本研究采用产业结构变动指标、Moore结构变化指标及产业结构熵数指标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描述分析。

3.1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K[11,12]是用来定量描述产业结构的变化的统计指标。其大小可以反映两个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K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越大。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动值;qit为报告期广东省海洋产业第i种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qi0为基期广东省海洋产业第i种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选择以“十一五”时 期作为计 算区间,即以2006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依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可整理出全国及各沿海省、市、自治区的2006年及2010年三产构成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

%

利用表2、表3的数值,再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2006—2010年全国及各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产业 结构变动 值,计算结果 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广东省海 洋产业结 构变动值为0.15,排名全国 第六位,调整力度 属一般水平。相较于江苏、辽宁、上海、海南及河北省份,广东省近几年海 洋产业结 构的调整 力度较小,海洋产业结构高 级化进程 一般,目前广东 省海洋经济发展 水平虽已 呈现三、二、一的 结构模式,但其调整海洋经济结构速度较缓,这使得广东省进一步拉大 其与上海、天 津等海洋 经济水平较为发达 省、市的距离。第 一产业比 重较之天津及上海仍占较多,所以,广东省今后应在加强建设第一及第 二产业的 同时,加快扶持 第三产业发展,逐步使得第一、二产业的比例在整个产业体系中降低。

3.2 Moore结构变化指标

Moore结构变化指标[13,14]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将向量空间中夹角作为基础,把产业分成n个部门,对每个部门的产值进行比重运算处理。从而形成1组n维向量,则基期与 报告期之 间两组向量间的夹角即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越小,表明产业结构变化速率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t表示第t期Moore结构变化值;Wit表示第t期第i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Wit+1表示第t+1期第i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这里t从2000年取到2010年。依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选取6个部门作为计算所需,即海洋水产、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油气业六大产业,对广东省海洋产业Moore结构变化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计算结果与趋势图(图2)可以动态 的看出,2003年以前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较快,Moore结构变化值在区间(0.84,0.998)中变化,波动较大,2000—2003年Moore指数较小,说明在此期间广东省的结构变化速率较大。自2003年以来趋势较为平缓,Moore结构变化值在0.99左右变化,由此可知广东省产业调整力度有所下降,致使广东省 在近几年 产业结构 变动速度 变慢。目前,广东省应加大力度实现优化产业,降低第一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使产 业结构趋 于合理化。

3.3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熵数指标

产业结构熵数[15]是反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质量方面的变动程度。根据信息理论中干扰度的概念,视结构比变化为产业结构的干扰因素,从而得到综合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大小的指标。若广东各海洋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对比较均匀,则产业结构熵数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也就是说,et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比较均衡;相反,产业结构熵数值越小,则产业结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个产业 部门发展 相差较大。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t为t期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所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n为产业部门个数。

依据历年海洋统计年 鉴数据,选取海洋 水产、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海洋船 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 游和海洋 油气业六 大产业为计算部门,根据公式 (3)分别计算 出全国各沿海 地区2010年的产业 结构熵数,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发现:广东、河北、浙江、山东等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熵数较大,说明其海洋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广西、海南等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熵数较小,说明海洋产业产值相对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产业部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辽宁、天津、上海、福建和江苏等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熵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较为适中,说明海洋经济 产业结构 在多元化 上较为适 中。通过公式(3)计算也可得到2000—2010年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值,如表7所示。

同时,从时间纵向上来看(图3),广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熵数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广东海洋产业结 构多元化 程度有所 加强。虽然2003—2004年呈现下降趋势,但后期明显好转。推进产业多元化格局建设可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进步空间,因此广东省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过程中,应不断整合海洋优势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力度,努力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4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4.1 研究方法

目前已有多个地区应用“三轴图”法对产业结构演进进行研究[16,17,18,19]。本研究也采用此方法对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即通过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重心轨迹的动态变化,来形象地描述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具体绘制方法为首先将广东省每一年的海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按一、二、三产业依次点在由两两相交成120°夹角的X1、X2、X3轴(仿射坐标系)上;其次连接轴上各点形成一个该年度的结构三角形;最后绘制该三角形的重心点,并将历年的重心点依次连接起来,即形成动态的重心变化轨迹。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角平分线将平面分为6个区域,各区域分别代表不同的产业结构形式,通过重心点所在区域位置,可直观的了解到该年产业结构的构成情况(图4)。

当重心位置持续在一个区域内变化,说明该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无变化;若重心位置出现跨区域变化时,说明研究对象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大小顺序发生了大的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就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1区域转向第4区域,即第三产业化的过程(X1<X2<X3)。有两种方式进入第4区域:一种是右旋模式,即重心点由第1区域经第2、第3区域进入第4区域;另一种是左旋模式,即重心点由第1区域经第6、第5区域进入第4区域(图5)。右旋模式发展是指先是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后由于第二产业崛起渐渐占领统治地位,再经过一段时间,第三产业逐步增强,形成第三产业化;左旋模式发展是指先发展第一产业,再在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赶超第一、二产业先发展起来,最后第二产业再超过第一产业发展起来,同样可以形成第三产业化过程。通过绘制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时间变化与阶段性发展特点。

4.2 结果分析

由图6可知,广东省海 洋产业结 构演进在2000年时为左旋模 式,位于仿射 坐标系的 第5区,即在此时期内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先发展起来(X2<X1<X3),但从2001年起(即“十五”初期)广东省海 洋产业结 构变成右 旋模式发 展(X1<X3<X2),由第一产业占统治地位到第二产业占统治 地位时,海洋经济 实现工业 化,从2005年起广东省海洋经济出现了“第三产业化”,即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的第4区(X1<X2<X3)。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广东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2007年广州港吞吐量已达到3.4亿t,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深圳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 000万TEU,单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首位[20];滨海旅游业也渐渐成为广东省的海洋支柱产业,2009年其产业增加值已占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体增加值的31.62%,位列第一[21]。

5 结论与建议

(1)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达到0.729 8。说明广东省很多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是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海洋产业能为陆域产业提供各种宝贵资源,而陆域产业能很好地服务于海洋产业。广东省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应加强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且有效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规划海陆经济,避免资源浪费。加强临海产业建设,进一步实现统筹经济。

(2)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表明,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格局建设较之前有所加强,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及变动速度有所下降。建议尽量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尽快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努力发展优势产 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及滨海旅游业,使得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篇8

当今世界的两大重要主题是环境与发展, 而绿色经济是这两大主题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资源及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样, 能够统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就脱颖而出了, 发展绿色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力引擎。福建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 响应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结合省情, 积极地探索适合本省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逐步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绿色经济转型。而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对推动、完善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绿色经济的内涵, 选取反映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 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纵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对福建省近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性、定量及动态地分析, 同时还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影响强度, 最后给出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期促进福建绿色经济快速发展。

1 绿色经济内涵及特征

“绿色经济”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的。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产业链, 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 它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绿色经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 绿色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中, 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承载力, 重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 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是绿色产业, 核心是绿色投资;三, 绿色经济的重点内容是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从而, 可以概括出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类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1]。

2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测模型

2.1 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指标确定

本文以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特征为基础, 以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为指导, 借鉴《2011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中的指标并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 建立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共分为四层, 一是目标层,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它体现的是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二是准则层, 包括3个“度”, 分别是体现政府对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和治理情况的政府支持度, 反映资源、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的资源环境承载度, 表现经济增长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经济增长绿化度[2];三是子准则层, 共9个指标;四是方案层, 共38个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2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纵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来评价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该方法能从纵向上最大程度地拉开各样本的差距, 从而便于各样本间相互比较[3]。它的基本思想是:假定有m项评价指标x1, x2, ..., xm, 各指标在tk时刻 (k=1, 2, ..., n) 的观测值为{xi (tk) }, 评价指标向量x (tk) = (x1 (tk) , x2 (tk) , ..., xm (tk) ) T (k=1, 2, …, n) 是被评价对象的状态向量, 则被评价对象在tk时刻的综合取值为, k=1, 2, …, n, 其中wi (tk) 为k期第i个指标的权重, 用矩阵可以表示为:

综合评价函数为Z=ωBT, 从中可以看出, 求出Z值的关键是确定权重系数向量ω, 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总结性的综合评价问题, 权重ω需要利用差异驱动原理来确定, 即最优的ω必须能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时刻运行状态的差异, 也就是使被评价对象取值的方差达到最大。纵向拉开档次法的原理和构建过程如下:鉴于所构建的体系指标中既有正指标也有逆指标, 且每个指标的量纲和计算方法各异, 因而, 在综合评价之前, 需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再对包括已正向化指标在内的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倒数法来正向化逆指标, 若xi (tk) 为逆指标, 则正向化的结果为;而无量纲化处理则运用极差值法, 结果为:, (其中min (xmax (xi (t) ) -min (xi (t) ) i (t) ) 为统计期指标i的最小值, max (xi (t) ) 为统计期指标i的n最大值) 。指标预处理后, 根据方差, 又有Z=ωTyT, 则, 从而得到σ2=ωT (yTy) ω, 令H=yTy, 可知H为实对称矩阵, 则σ2=ωTHω, 最后由以下规划问题求出ω的值:

Max{σ2}=Max{ωTHω}, s.tωTHω=1, ω>0;

因为为实对称矩阵, 又ωTHω=1, ω>0, 则当为H的最大特22槡vii∑=1槡i∑v2i=1槡i∑v烆i=1烎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νi标准化的结果时, σ2取得最大值。

3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灰色关联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是一种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 它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且其对小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4]。

3.2 关联度计算

3.2.1 关联系数计算

假设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分别为:{x0 (t) }={x01, x02, ..., xpm}, {x1 (t) ,

再将第i (i=1, 2…, p) 个比较数列各期的数值减去参考数列对应期的, 并取绝对值, 记为:Δ0i (t) =|x0 (t) -xi (t) |, 其中t=1, 2, …, m, 并分别记第i个比较数列m个Δ0i (t) 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Δ0i (min) 和Δ0i (max) 。再取P个Δ0i (min) 中的最小值为Δ (min) , P个Δ0i (max) 中的最大值Δ (max) 。再计算第i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t时期的关联系数:, 其中ρ为分辨系数, 它的作用是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0<ρ<1, 且通常ρ=0.5[5]。

3.2.2 关联度求解

因为参考数列和每个比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是通过m个关联系数来反映的, 关联信息分散, 难以从整体上来比较, 所以需要集中化处理关联信息, 而求平均值就是一种信息集中的方法, 即这个均值就为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关联度。

3.3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衡量的是因素之间密切程度的相对大小, 对关联度进行排序就能知道同一参考数列与各个比较数列关联度的大小。

4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基于纵向拉开档次法的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分析

4.1.1 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建立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从《福建省统计年鉴》及《福建环境状况公报》中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的相关指标统计数据。

4.1.2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首先, 运用上文中介绍的正向化、极差值标准化方法预处理福建省2005-2011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各指标原始数据, 得到处理后指标值yi (tk) , 再用MATLAB计算其实对称矩阵H、最大特征根λmax (H) 及其标准特征向量ω, 鉴于篇幅有限, 现给出ω部分计算结果如下:

并代入中, k=2005, ..., 2011, 计算出福建省2005-2011年的绿色经济发展综合状况的数值, 见表2和图1所示。

由上可知, 2005-2010年,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 增长率也较高, 皆超过10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7年的增长率达到63.39%, 而2011年较2010稍低, 下降近10个百分点。根据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初步建成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海峡西岸”, 福建省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从上表及图中可以看出, 福建省逐步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效果较为显著, 2005-2010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其增长率保持在19%以上, 尤其是2007年的增长率最大, 达到63.39%。而在“十二五”期间, 福建省继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十二五”头两年, 特别是2010年, 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达到7年中最高, 2011年虽有所下降, 但仍比“十一五”期间的评价值高。总体上看, 福建省绿色经济水平在2005-2011年是向前发展的。

4.1.3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项评价

同理得出2005-2011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项, 即政府支持度、资源环境承载度及经济增长绿化度的评价值、排序及增长率, 具体见表3及图2所示。

本文通过经济增长绿化度、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支持度及资源环境力度3个方面来综合性地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潜力。从表3及图2中可以看出, 福建省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在逐年地提升, 说明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由单位GDP能耗,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非化石能消耗, 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等构成的经济增长绿化度在2005-2011年的前6年是逐年提高的, 但是在2011年经济绿化度下降, 查看各指标统计数据, 发现在此期间, 福建省单位GDP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1%, 比2010年下降29.57%, 而福建省能源消费量极大, 尤其是工业产值增长主要是靠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 同时单位GDP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却分别比2010年增长53%, 168.7%, 水质量较大幅度地下降了。从而说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给福建造成了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制约了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观察资源环境承载度的曲线图, 它和经济增长绿化度的走向较一致, 2010年二者都达到7年中最高值, 而2011年则对比2010年下降, 查看其子准则层, 发现2011年人均水资源环比下降54.3%, 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能源占有量、人均自然保护区面积等都有不同幅度的降低, 而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及氨氮排放量等环境污染的指标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表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度和经济增长绿化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及其分项评价, 画出走势图见图3。

经分析, 福建省绿色经济水平总体是向前发展的, 并且政府支持度, 资源环境承载度及经济增长绿化度都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各个“度”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或者相关程度有多大, 还需具体的相关系数来更加清晰明了地度量, 本文利用关联度分析法来量化三个“度”分别对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

根据上文介绍的关联度方法计算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与三个度之间的关联度并排序, 得出对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因子。利用已在纵向拉开档次法中无量纲化处理好的各指标数值, 得如下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进而得各关联系数如下。

最后求各指标2005-2011年关联系数均值, 即关联度分别为:0.751, 0.549, 0.782, 则关联度排序为:经济增长绿化度>政府支持度>资源环境承载度>0.5, 即制约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最大的是经济增长绿化度, 其次是政府支持度, 资源环境承载度。所以, 在资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对各“度”中的各项内容有轻重、缓急地发展。

5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福建省2005-2011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趋势是良好的, 在2011年出现的下滑状况, 经分析主要是由于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 而福建能源消耗量大,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工业中, 从而造成较大的环境、资源压力, 给福建绿色经济进一步发展亮出黄牌。2005-2010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态势较好, 主要得益于福建省政府支持度的加大,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及经济增长绿化度的增强, 其中对于福建省来说, 经济增长绿化度对绿色经济的关联度最大, 其次是政府支持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度。

综上所述给出福建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

1)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继续改善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福建省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消耗, 尤其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煤炭、石油, 而福建无油、无天然气、少煤, 常规能源又短缺,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如:水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显得尤为关键。另外还需改善产业结构, 逐渐转变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打破对外贸易绿色壁垒, 最终实现福建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转变。

2) 继续加大政府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度, 从关联度分析可知, 福建省政府支持度对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力, 所以政府支持是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福建政府需进一步加大绿色投资, 环境治理, 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管理的力度, 具体的措施包括:财政支出中加大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科教文卫事业的投资, 创建绿色城市, 改善福建人民的居住环境, 提高对城市垃圾、污水等的处理率等。

3) 提高福建省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的承载力。2005-2011年, 福建省资源、生态环境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正关联度比其他两个“度”稍弱, 说明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水平的较大制约。因而福建省一方面需要更为严格地控制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 节制化肥、农药等施用量;另一方面, 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对绿色经济的推动作用。福建省拥有水、森林等资源的优势, 挖掘资源、环境的潜力, 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等, 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4) 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法律、政策及人民的支持。所以需要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及高新技术的研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更多的环保产业、产品;加强和完善绿色经济的政策、法律制定和实施, 赏罚分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及环保执法力度;鼓励全民绿色行动, 提高福建人民的绿色意识, 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 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杜文娟.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C]//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0太原论坛.2010:386-394.

[2]李晓西, 潘建成, 等.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可续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 2011.

[3]朱吉超, 耿弘.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管理论坛, 2009 (2) :34-37.

[4]刘思峰, 谢乃叶, 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柴宁, 赵涛, 林涛.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生态经济, 2012 (9) :105-107.

[6]张小刚.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 2011 (35) :87-90.

[7]肖黎姗, 王润, 刘健.福建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低碳能源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199-204.

山西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篇9

山西省地处西部内陆, 它因为煤炭资源丰富, 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 山西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 为山西经济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2759.44亿元, 比去年增长了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77.0亿元, 比去年增长11.5%, 连续两年超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9.9亿元, 比去年增长11.3%;海关进出口总额162.5亿美元, 比去年增长2.9%;公共财政收入1820.1亿元, 比去年增长7.0%;公共财政支出3096.3亿元, 增长2.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942.9亿元, 比年初增加67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59.4亿元, 比年初增加148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8元, 比去年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

二、山西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1. 相关数据的整理。

本文选指标和数据来源于2013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本文中规定代表相应的指标, 即: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 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万美元) , 新增固定资产 (万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 财政收支总额 (万元) ,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 (亿元) 。

2.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山西省市域经济进行主成分分析, 先根据数据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同时检验所选数据能否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然后按目标累积贡献率的大小选取主成分, 从而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并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名, 进而对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依次列出具体分析的主要步骤及结果。

检验可得出, 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值为138.114, 自由度为45, 显著性为0.000, 表明应该拒绝相关原假设, 数据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按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 提取3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的10项指标, 达到了减少变量的目的。再对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研究分析。

由因子得分系数可得, 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 (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万美元) 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平。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元) 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 新增固定资产 (万元) 、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过分析与计算山西省各市的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太原市1.61379, 长治市0.46021, 晋城市0.3505, 朔州0.29055, 晋中-0.02235, 大同-0.06243, 临汾-0.14291, 阳泉-0.3365, 吕梁-0.53639, 运程-0.65486。

根据各市的综合得分, 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分组, 只有太原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1, 属于发达区;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0且小于1, 属于较发达区;晋中市、大同市、临汾市和阳泉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0.5且小于0, 属于中等发达区;吕梁市、运城市和忻州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1且小于-0.5, 属于贫困区。

三、建议

我们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由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山西省各地级市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太原市属于发达区应该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引导全省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属于较发达区应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政府政策带动经济向发达区过渡;晋中市、大同市、临汾市和阳泉市属于中等发达区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还比较欠缺, 经济发展情况一般, 需要下大决心、大毅力全力发展地区经济。吕梁市、运城市和忻州市属于贫困区, 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还很落后, 经济的发展需要外界的支持, 因此全省在制定发展政策的时候需要给予必须的优惠政策让这些地区走出贫困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区。

山西省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需要重点关注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各个地级市应注重教育公平的提高,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加大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增加社会的工作岗位, 提高就业率。

摘要:市域经济是指在我国现行的市管县行政体制下, 高于县域经济的一个经济层次。在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山西省有11个地级市, 各市在山西省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本文选取了10个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对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市域经济,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庆春, 李帮义, 丁立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评价[J].价值工程, 2007, (9) :25~27.

[3]林海明, 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 2005.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博弈论 篇10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问题,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同时城乡居民的存款却是以年均数亿元的速度增长,仅1998年的前11个月,居民的存款增长了7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873亿元,而社会零售总额增数却由94年的30.5%下降至98年的6.79%。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近期出现投资过热,但消费增长一直相对较弱

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4.5%,2004年一季度更是高达43%,这已接近1992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主要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项目投资。2004年一季度,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4.8%。二是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三是私营和外企的投资。四是部分省市的投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消费需求亟待提高。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一直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近年来,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而我国则要低很多。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应协调发展。如果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与未来的消费相匹配,就会导致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投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则可能产生大量新增不良资产。

对付外部不经济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政府的反污染计划,政府应当承担其维护公共利益的应尽责任。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控制污染法令强制企业实行;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排放费,从而抑制过度投资。应进一步健全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进行客观、公开的评审。评审除包括经济发展外,还应包括就业、环保生态、卫生教育等。政府重大项目决策,应该建立起透明、科学、严格的程序,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的问题。

2、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银行体系不完善

各国经验表明,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就谈不上良好的传导机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证券市场仍不够规范,企业融资主要源自国有银行,使我国企业融资形成了“居民储蓄一银行信用一信贷投资”的模式。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投资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称,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未普遍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大大滞后,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信贷资金效率低下,借贷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呆坏帐率高,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需大量新增贷款,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这点与日本比较相似,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因此,应大力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使居民的金融性投资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使商业银行成为更有效率的中介系统。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1、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2、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三、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

上一篇:临床观察与评价下一篇:战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