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2024-06-01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精选十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的发展,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统招统分到今天的毕业生毕业后, 进入人才市场, 自主择业.这样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变革方向, 也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直接进入车间和班组, 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基础课, 因此是中专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应该抓好的重点科目.

一、制约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因素

现在由于中专教学没有完全的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 所以, 目前, 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大致归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僵化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僵化;三是教学实践脱离社会实践.正是有这三点制约性的因素存在, 因而使中专数学教学存在问题.

1.僵化的教学模式

中专数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严重的脱离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我国几十年来的教学传统所决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只是课堂的参与者,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做笔记, 然后在课后完成作业.课堂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规范, 正是由于这种教学规范形式的存在, 使得教学成为了一种宣讲,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的被遮蔽.中专数学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下, 成为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2.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僵化

作为客观因素而言, 中专数学目前教学大纲的种种硬性要求成为了制约教学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可能.教师为了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 也深深的知道教学形式多样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大纲的诸多条条框框的规定以及教材等因素的制约, 教师也无能为力.教师所作的任何教学形式的改变都必须是在教学大纲要求之下进行的.因此尽管教师为了教学做了一些改变, 但这也只是小幅度的, 在体制之内的.这样体制下的中专数学教学带来的其实是负面的作用——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教学成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3.教学实践脱离社会实践

作为中专生教育是不同于大学生教育的.它处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种教育制, 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行业, 由于大学的扩招, 使得中专生的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的走低, 这带来的后果是生源质量的下降, 也就是说, 中专的整个教育层次水平在降低.而作为中专数学的教学由于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转变, 使中专数学教学已经明显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许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所需要的知识不吻合, 并且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其能力, 因而, 使得教学的内容也仅仅是一种教学而已, 而无法运用到实践上.

二、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中专数学教学具有难度大、内容多、课时少等特点, 而生源质量又在下降, 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明确, 使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存在问题.因此, 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1.优化中专数学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同, 因此国家不能搞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编订统一的教材, 让中专数学的教育失去灵活度.因此, 作为国家的教学大纲, 应该分层次制定, 并且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块.每个地区都根据自己的需求, 选定合适自己的教育模块或者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自编教材, 因此, 这样的教学大纲显得更加合理.但是各个省在修改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要适当的增加与专业相关, 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 降低教材的难度.在做这些方面的改进中, 应该尽量的保证学科的完整性.

2.改革中专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中专数学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 而是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中专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借助诸如录像、VCD等现代化的教具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 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数学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也使得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后, 建立学习小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以外, 还要让大家自主的建立学习小组, 然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论题, 进行学习,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推行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种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因而许多的中专学生认为, 即使没有学好数学知识, 也一样可以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说, 他们并不认为, 数学具有多大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首先是让他们认识到,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已, 它是今后指导工作实践的工具.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思维观念, 让他们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 这就是:世界上并没有无用的知识.其次, 要让学生深刻的明白, 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要学生们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将其作为理论工具,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数学的定量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 才可以让他们真正的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马新顺, 等.在高等数学中引入实验课的实践.数学, 2000 (3)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篇2

从九月份高一实行四课时教学以来,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教学的难度,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进度,都把握的不太好;对高一学生来讲,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函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在最近的测验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差距,学生成绩是一塌糊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改进和总结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和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要让学生认清学习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部分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学习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

2、对学生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

(2)学习的条理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有些“ 自我感觉良好” 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好高骛远,重“ 量” 轻“ 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 卡壳”。

(4)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讨论问题不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素质;慢腾腾作业,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3、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衔接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由于初中教材知识起点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亦低,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内容为应付中考而不讲或讲得较浅(如二次函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来解决其它数学问题,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的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涉及到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二、让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1、根据上面提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延伸学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洁,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一种

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

2、向4 5 分钟课堂要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抓教材处理。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抓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1 / 3,有时超过1 / 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

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多鼓励与赞赏学生等,都能使学生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几点注意

1、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

2、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实际上倡导“ 由薄到厚” 和“ 由厚到薄” 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3、根据学生现状在必修3、4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降低起点,照顾大多数学生,抓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每节课做到堂堂清,每周要周周清,不留死角,认真抓好落实。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加强研讨和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44-02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探索--发现--再探索--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作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地效果。

一、新授课要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并善于通过儿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对别人能办成而他还办不成的事,总跃跃欲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力求使所要传授的新知识、新技能,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孩子们。所以,每当授新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正反比例应用题》这一节的前一天,我将学生带到校园的旗杆旁问大家:“你们谁能算出立着的旗杆的高度?”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回答。我说我能!于是我就用手中的米尺在地上画画量量,马上算出来了。他们惊讶了,疑惑不解。我告诉他们,明天我们就来学这个知识。由于学生求知心切,第二天上课个个聚精会神,我用不长时间授完新课,他们就三三两两地进行实地测量,兴致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又如,我给四年级学生讲乘法运算定律,一上课,我出示四道题:

125×49×8 196×25×4 1002×37 49×56+56×51

让大家比赛,看谁算得快。结果。5分钟过去了,全班大多数人没有算完。于是,我让大家暂停,我边读题边说出得数。教室里一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谁都想知道我用的什么“妙”法,我看“火候”已到,就说:“同学们静一静,现在我就交给你们这种方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把原来两节的内容,用一节课讲完了。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充分利用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正确使用教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积累感情经验。直观地鲜明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近几年来,根据教材内容,我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一些简易教具,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设计制作了一个“平面几何图形演示板”,这个教具不但可以用来讲解面积概念,面积单位化聚,而且可以在上面进行多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及计算的演示。按常规教法,《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需要2--3课时,而使用这个演示板,通过精心安排程序,省去了画图和语言叙述,增大了讲授密度,加大了练习量,只用一节课就讲完了。

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按教材内容,我鼓励学生人人动手,自制小教具。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轴对称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有时让学生找些可替代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活动,在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摸一摸中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事先让每个学生用纸剪10个一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课堂上,当讲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让同桌两个人动手拼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面积是4平方厘米、9平方厘米和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他们很快就拼好了,而且多数同学还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拼法,达到了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练习课要轻松、和谐、富有风趣

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学生课堂上思维发挥得好不好,则取决于教师的“导演”。特别是复习巩固的练习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疲劳,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例如,在讲完《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练习课。开始上课,我既不板起面孔让他们背公式,也不皱起眉头做练习题,而是描述两位五年级学生小明和小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去公园的事。公园的电工师傅问小明,他想从湖边向湖心架一条照明线路,请小明帮助算一下大致需要多长电线。多数算成湖面半径,这时,我让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线路,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首先要算出湖面半径,再乘以2。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架电线要有两根,所以要两个半径长度。他的发言对大家很有启发,所以,下面当我拿一根直径4毫米的铝导线绕在螺丝刀把上,根据铝导线的长短和绕的圈数,要求大家求出螺丝刀把的直径和长短时,多数同学就马上算出答案。虽然这节课的题目多,难度逐步加大,但由于每道题目都是在富有风趣生动叙述中展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显得非常活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智能。

三、由求同到求异的释疑答难题

学贵质疑。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是直线型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并积极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在每章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常常设释疑答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讲完《数的整除》一章后,我安排了这样一节课。同学们在课堂上把事先准备的问题都提出来,并且讲那些问题是通过自己思考弄明白的。一个同学发言说:“我开始对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搞不清楚,后来,我仔细看书,才知道,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是看它约数的个数,而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是看它能否被2整除,以后就分清了。”发言中,我对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重点解答,对有创见的学生进行表扬。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篇4

一、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虽然引入了很多教学辅助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受到重视, 但是很多小学的数学课基本上都是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学习新概念和定理—例题讲解—学生模仿性解题—教师评价、总结”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学生的发展基本上以“教材”“老师”为中心, 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一方面, 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来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有学习生活背景的知识;另一方面, 没有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只是简单地以教材为主完成了书本上的“教学任务”。

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 发现学习法。所谓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出数学问题, 以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书本上的问题, 而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发现学习法的基本原则是要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以生活中的数学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这一教学理论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心理和生理学的理念, 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其记忆的时间会较长, 理解能力会增强。

(2) 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教授提出的, 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反复尝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尝试就是要改变“教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 要以学生的参与来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尝试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提出任务,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再创造教学。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决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能力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理解, 要求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 有把握整体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般模式

(1)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之初要精心选择数学素材,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想法, 要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情境之中, 感受生活信息, 感受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 从而发现新问题。例如教学“表内乘法”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小朋友跳绳”的场景, 然后引出了“数数有多少人”的问题, 学生自然就会发现, 一个一个地数太麻烦了, 由此引出乘法问题。

(2) 尝试自学, 合作交流。在发现问题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 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小结, 解决新授课的问题。在熟悉例题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多的模仿题, 要以创新的数学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 在进行操作教学时, 学生能够充分感知, 在比较观察中形成概括的能力。

(3) 课堂延伸, 创新思维。课堂延伸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 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能够具有一定的操作实验性和讨论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之后, 教师可以留下课堂延伸的课题, 要求学生来探索一下“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就会和同学一起去讨论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操作、形成概念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试想, 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 课堂教学过于死板, 教学仍是一种“权威”的姿态, 用陈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所教的数学, 那么, 我们的学生就只有“遵从、模仿、记忆”了, 哪里还能够去探索、发现、推理、证明。怎能成为数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 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数学课堂教学要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留建.让学生“亲自”活动[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3) .

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5

一、微课的教学优势

(一)开发技术门槛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义是这样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中也包含了使用摄像机直接拍摄、使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PPT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使得人人都具备开发微课的能力。

(二)短小精悍。微课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这是因为前十分钟人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超过十分钟注意力就会逐渐下降。若根据内容需要视频时长超过了十分钟,则可以通过中途插入测试题的方式刺激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的这一特点顺应了“微时代”的潮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习信心。

(三)在线开放性。微课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特性,使得学习的主动权更多更好地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老师。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反应慢一些的学生消化不了,跟不上进度;反应快的学生吃不饱,浪费了时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微课的在线开放性使得学生不必被动地在固定的时间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微课还使得学生不必再被迫跟随教师的思维速度,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暂停、快进、回放等操作,对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选择暂停,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一来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四)实时互动性。除了微视频以外,微课还包含练习测试、在线提问与讨论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或其他学习者都可以在线解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羞于提问,问题长期积累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勇敢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这种克服了地域限制的大规模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误区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制作出更高水准的微课。这种在线互动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自然转换为激励者和启发者。

二、微课教学运用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上述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我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精心制作微课资源。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的积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首先应该制作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于本科的高等数学微课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要求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完成在线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弱,为了督促学生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准备了一份针对基本要求的当堂测试卷,以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并将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三)课堂教学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和相互讨论的情况,对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侧重地进行补充讲解。例如:微课《复合函数》中虽然列举出了复合函数分解过程中“内外层函数区分不清”、“分解不彻底”的常见错误,但是在线测验的情况反馈出在进行具体复合函数分解时仍然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这些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补充例题,展现更多不同类型函数的复合过程和分解过程,并逐渐增加复合层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事实证明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延伸。以《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在线测试完全可以掌握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来扩充延伸学生对初等函数的认知。按照认知规律尝试按照如下方式来介绍取整函数。首先让学生先从掌握定义开始,即:“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称为x的取整函数,记作[x]”,如[3.6]=3.但对于负数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譬如把[-3.6]写成-3,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定义,自主发现-3超过了-3.6,是不符合定义要求的,[x]指的并不是x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正确结果应该是-4.接着将概念延伸至对小数部分的理解。在取整函数中,规定x-[x]称为x的小数部分,记作{x}.例如,{-3.6}的小数部分不是-0.6,事实上{-3.6}=-3.6-(-4)=0.4.这样的规定与一般思维有所不同,计算这样的题目非常容易出错,借此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向函数图像、定义域、单调性延伸。让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再延伸讨论取整函数的性质:y=[x]的定义域是(-∞,+∞),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且无界。在微课的讨论区已经发布了题目:认知双曲函数。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归纳和补充。首先介绍双曲函数与悬链线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叫双曲函数;接着将双曲函数与三角函数进行对照,介绍其性质与恒等式;最后通过欧拉公式揭示两种函数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常见函数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初等函数在实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展学生视野。以《导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为例,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学生对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接下来可以通过介绍魏尔斯特拉斯函数(Weierstrassfunction)来拓宽学生视野。在高等数学中,魏尔斯特拉斯函数是一种处处连续但又处处不可导的实值函数。因为处处不可导,所以画其图像时无法知道每一点该朝哪个方向画,因此它是一种无法用笔描绘出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函数。将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在任一点放大,所得到的局部图形都和整体图形相似。因此,无论如何放大,函数图像都不会显得更加光滑,也不存在单调的区间。由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形的这种自相似性(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分形(Fractal)”的概念,结合生动的图片介绍雪花图案、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皮亚诺曲线、罗马花椰菜等分形,让学生初步接触“分形几何”,并对其产生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对魏尔斯特拉斯函数这个著名数学反例的介绍,改变学生对连续函数的直觉认识———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点是有限的,加深学生对函数连续性、可导性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机电专业为例,借助图解和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涉及导数的概念、二阶导数和定积分;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带电源的简易函数发生器设计涉及导数概念、极值概念和定积分;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的计算涉及微分的概念及其近似计算;剪力图与弯矩图涉及函数极值和曲线的凹凸性;梁的变形的计算、压杆的临界载荷涉及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连续量的力矩的计算涉及定积分的计算及微元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工作。课堂教学结束后,若对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疑问,学生可再次观看微视频;若有兴趣继续深入学习,教师可推荐学生参加其他相关微课的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实践证明,这一流程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既发挥了微课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强大的互动性;又发挥了传统课堂进度有序可控、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学习的指导者,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向了课程的设计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之,尽管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但是毋庸置疑其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目标,积极探索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杨月梅,陈忠民,庞淑萍.慕课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8):140-14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改革;整体功能;机动性;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16-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由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数学课的教学结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却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研究数学课堂结构重点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的结构可由“复习导入”、“分析探究”、“说理掌握”、“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小学数学是一个整体,一册书、一节课也是一个整体。既然我们把课堂教学结构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怎样才能使一节课发挥最大的功能呢?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把各个教学环节科学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一堂数学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复习导入”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为知识迁移作准备的;而“分析探究”主要是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要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练习”这个环节要有特别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练习题的编定,要符合启迪思维,促进智能发展的要求,要贯彻训练有序的原则。练习要有目的、有中心,不搞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要重视基本题的训练,做到基本题、发展题和综合题的合理组合。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思维的层次和知识的坡度处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说理掌握”则贯穿教学的始终,不仅教师说理,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要说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防止死记硬背的通病。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构中,如果有某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确或整体结构不协调,就会削弱和破坏整节课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结构要讲求机动性

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教学结构的机动性是指各个教学环节的搭配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妥善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协调一致,避免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例如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课堂结构应突出演示、操作、说理等环节,使学生不仅懂得结论,而且懂得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教学数学法则,它的教学往往是在联系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迁移规律进行的。所以教学法则时,应在课堂结构中突出探讨和练习这些环节,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就成为法则教学的常用结构形式。应用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而且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在练习环节中强化对比练习,借助画实物平面图或表示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弄清解题思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上课期间很可能出现一些备课中考虑不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环节作出必要的修整或调剂。例如在一节课的时间控制上,教师必须合理利用40分钟,细致考虑每一环节应该和可能使用的时间。如果某一环节占的时间比计划多了,就应调整余下环节的时间,绝对不能教到哪算哪,或者拖延下课时间。总之,要以“减负”这一高度去使用好每节课的40分钟。

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1) 误区之一: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加强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是每个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但是,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 实际上是同一个备课组成员实行人员的分工, 分单元, 分章节各自备课, 然后打印分发给全组成员。整套教案, 各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强调集体备课, 应该是全组成员利用一定的时间, 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的讨论, 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 然后再备课, 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案。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精神, 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2) 误区之二:以投影代替板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从来没有板书, 表面上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 迎合了一些赶时髦人的口味。其实我认为也有不利的一面, 因为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因此, 板书质量的好坏,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极大, 更何况有些板书是投影无法替代的。我觉得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辅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 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3) 误区之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 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 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4) 误区之四: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不是少讲少练。

二、认真学习,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 (1) 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 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 (2) 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 (3)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8

一、激发职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如教师在讲“指数函数”前可设置如下问题: “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 你们想想大概有多厚. ”学生七嘴八舌: 几米厚! 不止, 有几十米厚! 总不能有几百米厚吧? 学生热烈讨论后, 教师给出结果: “远不止几百米. 你把对折50次后的报纸一端放在地面, 另一端远远超出了月球. ”学生大为惊讶, 由趣生疑, 由疑引思.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2. 加强数学史教学. 数学这门学科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数学的发展, 依赖于数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 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 让人深思和回味, 给人启迪和教诲. 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 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忽略了. 把数学知识建立过程中有趣的史实和故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挖掘数学内在美.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如黄金数0. 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 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 618的比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时要抓住时机, 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激发学习兴趣.

二、做好职高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 抓好衔接点的教学. 在衔接点教师要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 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 抓住重点, 分散难点, 准确把握衔接点的内容, 方法和进度要适合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 墨子曰: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从初中所学的旧知识着手, 把旧知识作为可供引导、可供对比、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 在学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引出新知识, 采用新旧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当学生进入职高开始学习时, 教师首先应摸清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和爱好等情况,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化教学, 对反应迟钝的学生, 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 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 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 要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 并督促他们注意精益求精; 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 要多暗示、提醒和提问.

3.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在初中阶段, 学生在学习上习惯单向思维, 喜欢套用例题、模仿作业, 怕灵活运用、题型变换; 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强, 对职高学生来说非常不适应, 因此, 教师要指导职高学生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例如学完“三角函数”的十四个诱导公式, 总结其特点, 并用“象限定符号, 奇变偶不变”进行概括, 通过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三、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 教学要由易而难. 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实际, 要选准起点, 放慢进度, 使职高学生通过努力学习, 基本上能懂、会做,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如在讲“不等式的证明”时, 首先从具体数字入手, 然后过渡到一般字母的证明, 进而解决有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2. 重视讲练结合. 职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采取“讲中有练, 练中有讲, 讲练结合”的原则, 准备足量的数学练习题, 让他们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做到学有所用, 循序渐进, 以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重视学生作业. 课本上规定的练习题均要认真完成;另外, 还要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 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 对于这些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 及时点评,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这对培养能力、打好数学基础是完全必要的.

4.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来自各个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 水平高低悬殊. 因此, 对后进生必须补课, 缺什么补什么, 个别补或集体补;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开些小灶, 布置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做, 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 阐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针对学生厌恶数学的种种原因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展示数学和其他学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2.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与心理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应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幽默、张弛有度, 这可让学生受到感染, 自信地对待学习.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 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职高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习惯较差. 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学会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和总结.

4. 磨炼学生的意志. 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 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 鼓励学生不畏困难, 知难而进,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同时, 要教会学生用意志来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9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 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 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 值得探讨.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 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 在判断命题“ (1) 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 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 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 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 讲解不透, 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 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 不钻研大纲、教材, 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 《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 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 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 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 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 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 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 知识面广, 勇于改进教法, 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 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 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 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 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 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的培养, 过分偏重于理性的论证思维 (逻辑思维) 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 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 企图强化思维定势, 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如, 过程暴露观点: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 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 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 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 (1) 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 (2) 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 (3)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学困生参与教学.

漫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篇10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1. 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应确定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理念。

当代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左半脑(上脑左部)偏重语言、逻辑、运算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右半脑(下脑右部)偏重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想象方面的思维能力,而左、右半脑又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如果脑部的某半边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就会影响到左、右半脑的有效配合,进而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由于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反而影响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目标领域,简言之,就是基于左、右半脑的全脑开发的数学教育。

2. 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应确立个性化的数学教学理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为了顾及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而较少顾及学生的个体发展,其缺点就是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较多地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只顾及部分学生的情况,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首先,要使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数学并且喜欢数学;其次,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都能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知识;再次,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及时引导学生适应其认知风格的学习方式。

3. 从数学发展史的角度应提倡人文数学的教学理念。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同,都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组成部分。具备所有文化所具备的脉络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同时关注数学学科文化的特征,并能适时介绍给学生,那么,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就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可以体会到这一学科所积淀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可很好地避免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枯燥、难、繁琐、乏味等负面的感受,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4.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应着眼于社会数学的教学理念。

数学知识同时也具备时代性,也就是说数学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数学的学习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的“象牙塔数学”。当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左、右脑的发展及开发,不可能在脱离真实情境而驻足于教材的“本本主义”中落实。同时现有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感受到的真实世界越多,大脑工作的有效性就越高,创造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而能够建立更复杂的思维网络,促进脑力的发展。此外,当代数学认识思维研究揭示:生活经验是数学活动的四大要素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是他们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1. 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

美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即为学生经历“知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以此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在数学知识的“问题化”上下工夫:其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身边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并引导他们体会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其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学过程并非纯粹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过程;其三,积极鼓励学生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其四,当学生学习面临困难时,要及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其五,当学生对其他同学、学习资料及教师的思路有疑问时,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即使最后该生的怀疑是错误的,也应该对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和态度给予充分肯定。

2. 以创设数学情境为线索拓展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将这些学习方式有效地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中学阶段的问题情境最典型的形态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数学建模过程如下:“生活情境(凌乱的信息)”—“数学问题(严谨的数学语言)”—“理解表述(纯数学的理解语言)”—“数学术语(数量关系、性质等)”。

3. 以民主平等建立师生关系。

上一篇:计划性与动态性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