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024-06-04

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通用4篇)

篇1: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3月21日---22日在南宁体育馆参加了“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活动,聆听了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各地专家的课,让我深受教育,收益匪浅。提别是在听了来自广东深圳的骆奇老师的“质数与合数”的课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回去后一定要认真上一节课,把我所学到的东西反馈给没有机会来参加培训活动的老师们”。下面就这次培训谈几点想法和见解: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一提到新课程改革,我们大家立即会想到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效课堂实验中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许多老师包括我也就简单认为高效课堂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必须有,为了不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每次上新课时都要按这样的模式走,有时我也在想,其实这样的方式方法在这节内容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在流于形式,还浪费了好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要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方法。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更加让我对此有了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适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学生的愿景学习,各小组都有共同的发展愿景、有本组的合作机制,在合作团队中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大家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它不像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进行的小组活动,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基本条件才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次培训活动的几节课只有张冬梅老师的那节课才有那么一简短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其它的几节课没有说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讨论交流”。

二、快乐是前提,人文是内涵,高效是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寡味的课堂,一门让学生毫无期待的学科,怎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次培训活动的每一节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激情四射,老师极具亲和力、每节课老师都和学生在一起,就没有站在讲台上过,除了板书时间。老师们说话风趣幽默,教法灵活,非常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特点以及知识的建构来设计本节课的教法。比如俞正强老师的那节课,问学生:“你有多少根头发?”学生答:“a”?“我有多少根头发?”学生又答:“a”。那他又有多少根头发,回答还是“a”。多么风趣幽默的问和答,他一看都答“a”,就一连串问了好多,这样的追问和同学们的回答让学生知道了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开心极了。

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我们在教学数学科时就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来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骆奇老师在课前播放的那段视频,那段独自骑自行车到大沙漠探险旅游的视频好让在场的每位观众和学生震撼,“哇,好勇敢哦……其实这就是在对学生意志的培养”

所谓“高效是方法”,那怎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方法出来呢?这一直是我们从事在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但通过这两天培训,我个人认为只要做到了“学生认为:‘我是在快乐学习、轻松学习;我学会了,我也会学了,’”那么就可以说是打造出了“高效课堂”。这几节课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老师极具亲和力。该笑时就放心地笑,开心地笑,学生有不足时还是要义正言辞地给予纠正。

2、老师说话风趣幽默。(俞正强老师明明自己就秃顶了,还问自己有多少根头发)。

3、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如柏继明老师的自编教材《手能帮我学数学》就是一个很大胆创新,整堂课都在数手指,好像什么知识都在她那双手上。骆奇老师的用“拆数字的方法来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最后总结出来的概念和书本上的概念也不一样,即:“能拆开的数就是合数,不能拆开的数就是质数”,好金典好简洁好容易记的一句话。而书上的概念是“一个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合数,一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叫质数。”真的好复杂,既难理解也难记忆。

4、练习的设计都不是书本上的,都是来自于生活,又不脱离书本。比如:“在一段路上要种几棵树?”,“上到几楼,计算要走多少个阶梯”,“在路上安装路灯要装多少”等问题。

5、全生态课。都没有很精美的课件,就一般,很普通的课件,大部分还是用粉笔板书在黑板上,可是都能上得很精彩很精彩。

三、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案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的分析,教学的方式方法的设计,这只能是一种预案。上课时不是一定要按照这种预案来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来自于学生方面的情况又特别是来自于学生方面新知识的生成,老师也要善于利用来自于学生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回顾我平时的上课,就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就怕课堂驾驭不了,所以严格按照课前备课的思路走,就算学生把我引导偏离了方向也要想办法拉过来。其实这不对,偏离点有何防呢?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知识的,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他们呗。

四、数学概念的教学不是像教学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都要通过很多很多形象的图形以及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拉一拉,动一动,推一推再说一说,最后在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把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很形象的模型,从而升华为概念。如:“平均数”这一个概念,以前我在教学时就是告诉学生“就是把很多很多的东西分成一小份一小份,但每一份都必须一样多,最后的每一份是多少 就叫平均数”。而这次我们去培训听的两节课都是求平均数,他们是通过把两个粮仓的粮食推平来比较,又把两个条形统计图中不同长短的直条通过“移动”、“填平”,形成一样高的直条最后得到“平均数”都要一样多。

五、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敢于展现自己的新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这两天的培训是我多年以来听到的,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上的朴实,又摒弃了现代教学上的那些夸张与虚浮。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展现在观众面前,学生很愉快很轻松的掌握了知识。他们只是以教材为主线,然后再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见解多,他的方法以及归纳板书出来的概念大多是自己简单通俗的语言,而不是照书本上的概念板书出来。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我们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大胆地创新,哪怕有点想法都不敢呈现在学生面前,怕错。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怕观众接受不了,怕评课的老师说三道四。而听课的老师们也是只要一看到有一点和教材、教参上不一样的东西,也不去考究这玩意儿的价值性就一票否决。记得我99年在上全镇的一节公开课时,最后的课堂小结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谁来告诉老师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结果在评课时,第一个评课的老师就说,我的这一节课不完整,没有课堂小结。

一节课有没有效果,效果如何,不是看你有没有完成课前预设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看你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听了那么多高质量的课大部分都不是只有40分钟,50分钟,一个小时不等,平时上课也一样,我认为就算还差那么几分钟的时间我等课外再找点儿时间补补又怎样呢?如果一定要那么死板的规定时间的话,那么学生还有很多想法都无法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潜力就没有得到开发,也就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也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题:“你看考上名牌大学的都是来自XX中学的多,而来自XX中学的很少哦,以后我的孩子还是送去XX中学读算了…..”。听到这些话,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交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他暂时能解决这道题。”

概念的教学确实很重要。对照这次的培训,回顾过去的工作,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我平时都忽略了概念的诠释,往往是照本“一读”带过,如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教学时就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现在学生在做有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时乱用公式。又比如:“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句话里的“表示”一词,我们平时想都不会去想到要作何解释,可俞正强老师就“表示”一词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才明白。也是到现在我才明白我的学生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为什么问题多多。

这次培训给我的感受还很多,相信在今后的高效课堂实验中这些新的理念方法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帮助,我也期待今后能参加更多类似的培训。两天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

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

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 效进行的。

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篇2: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莲山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体会

刚刚放暑假,学校通知去参加培训学习,一股不情愿的情绪涌向心头。大热天,培训什么啊?继续教育已经改为网络研修了,还能学什么呢?哎,去了不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我直奔会场。啊,好大的阵势,全旗近千名骨干教师队伍聚集在达尔罕宾馆二楼会议室,要聆听韩立福博士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讲座。在讲座中,韩教授提到了创建学本课堂,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概念。并用大量的事例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是全新的,一种理念的转变,虽然是懵懂的,但是也是信服的。目前的教学,对我个人来讲,确实存在着学困生明显提高缓慢,没有实效的现象。倘若真如韩立福博士所言,在团队中学生互帮互助,在学习中教师放下三尺讲台,以大同学的身份同学生一块研讨,或许真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至于怎么操作,还是有难度的。原本以为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生可以吗?有点心里没底啊。开学后要尝试分组创建小组合作团队,选出学术助理,学科长,慢慢手把手教会结构化语言,理清学习思路。唉,想想头都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放下架子,真正融合到他们的学习中,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关键之处帮一把即可。

篇3:2015年春数学高校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数学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对数学的要求并不单是需要传统教学或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才, 更深层需要的是各部门中从事实际工作的人, 人们对各种实际问题的数据要求也越来越精确, 这更需要他们善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学诞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用数学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质是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而这种刻画的数学表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 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二、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刻画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是一种理想化、抽象化的方法。

(一) 数学建模的宏观作用。

近年来,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已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众所周知, 在工程管理、经济增长、环境治理、生物诊断、医学治疗、航天航空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渗透和应用, 对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当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学的地位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得到重视和提高。相应地, 数学建模也已逐渐成为基础数学向其他领域渗透的主要方式和媒介, 并且在教学和育人的实践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以及计算机的快速蓬勃发展, 对于过去在建立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在新的手段和技术下都迎刃而解。

(二) 数学建模的微观作用。

数学建模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洞察能力, 能够提升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 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考方式。数学建模单独靠一个人在规定时间不可能完成, 通常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 需要学生相互间紧密合作才能完成建模过程。在建模的过程中, 不同学生在同一数学问题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决, 进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没有固定的答案。因而参赛的学生必须相互沟通才能达成一致, 所以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 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考方式, 更能启发老师的课题教学, 使学生与老师建立一种默契的关系。

三、民办高校的课堂改革

(一) 民办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全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学术型人才, 即研究生人才, 他们是国家今后科技发展以及科研的精英力量。第二类是应用型人才, 这类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类是实用型人才, 这类型人才将来主要成为各行各业有职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都定位在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基础较为薄弱, 对数学缺乏兴趣, 许多专业又文理兼收, 学生数学基础两极分化严重, 而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又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 尤其在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与会计金融专业方向, 数学是基础的支撑课程, 对学生更好理解本专业的学科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 而很多民办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都会出现“重计算, 轻思想;重理论, 轻实际;重抽象, 轻具体”的教学通病, 使得学生们对数学认识只是停留在课堂上, 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没有深刻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

(二) 民办高校近年来课堂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一直提倡课堂改革, 数学的课堂改革也一直在摸索中, 许多民办高校都在具体的改进中。以往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 满堂灌, 学生为了取得高分, 偏重死记硬背, 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的课改, 侧重于学生去主动学习书上的知识, 先由学生小组讨论, 找出问题, 由学生主讲, 教师辅教, 进而由老师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分小组讨论是当前课改最主要的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成绩也是当前常见的课改方式。但是, 将数学的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目前的课改中还没有被重视, 因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没从根源上激发, 不能主动去学习, 更不能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和数学的美。这是目前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需考虑的。需要重新定位数学的教学, 而数学建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能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课堂改革的应用

目前, 部分民办院校没有数学学院, 也就没有数学专业的学生。数学是作为一门公共课进行教学。最近几年, 民办高校才重视数学课堂的改革, 也将数学建模作为与数学教学结合的一个关键突破点。但这类院校的数学建模课堂仅停留在单纯灌输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直接参加竞赛的阶段, 同时, 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对数学缺乏兴趣, 导致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不理想。但他们更愿意参加各种数学实践活动, 并且他们思想活跃, 乐于接受新事物, 对各种新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所以, 对这类民办院校的学生, 更需要的是一种与实践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模式。这类模式应逐步在课堂的改革中渗透和大力推广。

考虑民办高校的诸多客观条件,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 将数学建模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实际案例嵌入, 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改革中, 要重视数学建模的培训, 在数学建模培训过程中, 要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 更重要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校方所建立的创业平台中, 模拟实际场景, 结合所学数学知识, 使数学模型得到真正应用, 在应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维, 进而在思维方面得到启发。真正挖掘数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结合当下民办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的背景和内涵, 依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经验, 不仅发现了数学建模与数学课堂改革的桥梁关系, 还进一步剖析了数学建模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还深入剖挖掘了建设应用型高校与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的关系, 为数学的课堂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可支撑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摘要:数学建模本质是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数学的语言、思维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即将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将数学建模融入到民办高校的数学课堂改革中, 关键是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结合生活、生产、常识、自然、科学知识, 逐步实现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熊鹏飞.浅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0

[2]刘娟, 陆博.新课改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

[3]胡庆婉.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建模思想相结合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21

[4]杨宇.当代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探索, 2014, 33

[5]周长源, 吕其诚, 杨洪杰.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2

篇4:初中数学新课堂改革之体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上一篇:围棋文化测试题(趣味版)下一篇: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