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5-1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共12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后,缓慢地闪动三下,动态地标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将会成为什么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到,这是一条线段。然后用计算机把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动态展开,慢慢拉直,闪动两下,学生就很容易看出“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就是要求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周长”这一概念的清晰印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静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⑴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⑵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15+6)×4=15×4+6×4(10+20)×4= 10×4+20×4(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篇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数学知识,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数学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更优化的《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存在原因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出现了课程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勿庸置疑,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对《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个正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它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角”角色无人可以撼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本没有主动的权力可言。比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一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不耐烦地告诉学生: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学生不敢再问。因为课本、教师就是真理的代言人。

2.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教学任务完成好坏的定性指标,分数优则优,而忽略了《数学》课的知识学习、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3.过于简单的教学条件

教师的教学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就成了教学条件的全部,教学不考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肯定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奋点,学生厌学心理的生成是必然的结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原因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古训,这样教师成了人们心目中推崇的对象,教师是真理的化身,神圣不可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已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2.物质条件的限制

目前,由于有些学校的学具、教具、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设备提供不足,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极不合理,导致教学时想启用新教学模式,但心有余而教学条件不足,因此使新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进程被大大延缓了。

3.片面的评价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数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作为单一的教学目标,应试教育中分数高低就是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这就为传统教学模式备足了长期生存的空间,“高分低能”的学生往往就是最优秀的教师教出的最优秀的学生。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一)《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全新的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知识目标的要求,但知识目标并非唯一的教学目标,新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2.全新的教学条件

现在,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可,教学投入在不断增加,教学辅助设备日趋完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经步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参与意识增强,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3.全新的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课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下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已成为过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全方位的参评指标更具数学性,评价的方法更趋多元化,对教学效果进行更合理、更客观的评价。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出现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新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新课程改革势必会淘汰那些陈旧、阻碍素质教育进程的东西。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与新教育形式不相适应,这样《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应孕而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改革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虽然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它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除,而新的教学模式更具生命力,它将以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是大势所趋。

3.《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建立的

计算机的普及使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家庭、学校、课堂,这样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课这门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大胆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课堂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它之所以倍受关注,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1.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舞”的平台,老师给学生产生质疑、生成问题、展现个性的空间,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课堂上的设计师、合作者。新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其乐融融的伙伴关系,学生把《数学》课的学习当作一件趣事。

2.新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交流,实现“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动眼”相结合,激发学生激情,张显学生个性,挖掘学生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情境下有机地达成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多媒体的运用为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优势就表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优势表现在:首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每节课的“凤头”——导入新课都会播放一段精心设计的视频课件,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调动起来,而且使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持续一节课。其次,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数学》课教学的实践性。这门课程中空洞乏味的知识点令学生感到枯燥,会给乏味的观点、知识点进行有力的阐释与佐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观念更优化 1.师生观的优化

新教学模式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在师生关系方面,构建双主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堂的设计师,营造出课堂民主的气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观的优化

《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固有知识,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小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也更优化。

(二)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更优化

新的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知识上注重学生学会、乐学、会学,变教师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注重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条件更优化

教学条件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教学方法的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些知识的讲授,教师应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解《数学》课中《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安排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组内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教师适时点拨,最后组际之间进行总结汇报。通过模拟实验通过亲身探索了解了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

2.教学手段的优化

黑板加粉笔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数学》知识目标的达成,但它已经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不合节拍了。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课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篇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

在基础教育课程这一变革中,广大的人民教师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素养。课堂要改革,教育必须创新,教师是这次教改变化的中心。教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扮演着引导者、教育者甚至是丰碑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守旧的方法。应该怎么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进行了反思。

一、“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

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桌上放着课本、参考书;右手拿着粉笔,左手拿着教鞭,亮开嗓门,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心里默念着“我要卖力气地教,学生必须跟着我学会。”在威严的课堂声中,学生们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感觉数学课堂枯燥无味,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这种守旧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观察、研究。激起学生对深层知识的渴求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加入到思考的模式当中。

1. 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如:录音、录像、幻灯片、电脑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电子教学为学生呈现出可观可感的声像材料,使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具体。这些感官的刺激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具体,无声变有声,平面事物立体化,学生好比“换一双眼睛看世界,换一部头脑思考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如:动手画图画、游戏表演、亲自做实验、讲故事、当小老师讲课等儿童喜欢的活动,如果用于数学课堂,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教学中,做到“俯下身子”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激励评价,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这样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民主、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学习,会创新知识。

二、“定向思维”改为“多向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中,存在一种根据已有经验用原有思维方式对新事物进行认识和分析的倾向思维定式。思维定式的存在一方面有利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属于同一类型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有利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属于同一类型相关的事物。但也有可能限制思维定式的作用,打破思维定式,引导思维向多向迁移。

1.逆向思维的试用,在小学数学中,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定向思维比较顺畅。但是,定向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逆向思维往往能够冲破定式思维的桎梏,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针对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尝试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当作同一思维的两个方面同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创造性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式、展开式思维,具有开放式、广阔性特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学问题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求异思维。数学并不是一门可以墨守成规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减少不必要的“清规戒律”,同时对学生采取赏识激励的态度,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评价”改为“多元评价”。

现今为止传统的单一的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要注意多元评价。

1.注重学生的评价,在传统教育中总偏向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自评、互评。如:他们是否喜欢数学,对学好数学是否有信心,做完每道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可以进行自评,而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表现出来各种素质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反馈、改进,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注重家长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影响不能低估,有的家长对现代数学内容不了解,现代数学题已是灵活多样,有的题与生活联系密切,一题会有多解,具有挑战性。有的家长更不理解,所以孩子题不会了问家长,家长抱怨题古怪,有的家长包办完成,有的甚至放弃,这就要求我们要和家长多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学生课余知识及时得到补充,从而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更有创新意识。

篇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综合性

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追求上的单一倾向。我们承认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侧重,从而显示其独特的适用性。但必须明确,任何数学教学方法追求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全面实现,而且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情境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接受能力存在的差距,创造性地在二者之间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教育作用,改变传统教学过于理性的倾向。具体创设的教学情境包括:1.生活教学情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数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从而提高理性认识的效果。2.直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环境布置、实物观察和演示,教学游戏模拟表演等,缩短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自我发现,获得关于知识经验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3.人际情境。组织人际交往和协作,以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人际互动中获得亲、助、乐的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智力和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4.实际操作情境。注重学具操作、模仿性相似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和“学以致用”的现场操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实践体验,增长数学意识和数学学习概念及其运用的能力。

三、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学生集体自主。师生都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的过程,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探讨、研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使教学运作过程打上创造性的标记。教师要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反思,敢于向教师、课本和其他学生挑战,并给予必要的到位的点播指导,引导学生精当归纳科学的概念及思维方式。

四、实践性

数学是注重应用的一门学科,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能力。(1)书本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和品德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实际。(2)将“说数学”和“做数学”结合起来,从教师一人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人人动手使用学具,加强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通过大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不断分丰富感性认识。

五、互动性

教学注重多边活动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活动方式。现代教学活动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必须进行人际对话和合作。这一方式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集体的思维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具有独特作用。搞好合作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合理的编制小组,筛选和加工必须合作学习才能解决的中心问题,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集体性评价四环节一体化,控制好教学节奏和速度等。小组合作的时机可考虑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答思路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应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想方法和过程,有更多机会表达和反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聆听、评价、补充和争鸣,使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格局。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此前必须先有个体独立思考,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防止一些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旁观者。小组学习之后如有大组交流,各组的发言者必须代表小组,而非个人,并汇聚小组的智慧。大组交流后教师必须做出集体性评价,评价小组学习的结果,并从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学习质量方面作归因分析。要推广人机互动。大力推广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的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

六、差异性

实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要求学生,改变教学一刀切的做法。基本要求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对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实行差异教学,引导学生各自的认识背景,展开分层次的教学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且是相对最优的发展。(1)设置有差异的学习目标,至少可设置一般和较高两个水平层级,具体则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防止由于教师指定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设置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同样至少可设置一般和较高两个水平层级,也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3)教学方式注重人际互动。组织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互助,相互纠正教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使原先学习困难的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品德及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七、科技性

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使用,将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及传递声音,文字,图像,图表,动画等信息能力,这种形式形成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情融合,视听并用,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种种技术手段,让学生有可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地学习。

总之,越来越多的实践说明,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改革教材之外,还必须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较快地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篇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上传: 邓小梅 更新时间:2014-1-4 14:07:55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蕴应该回归原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改革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相应的评价制度,其次才能谈到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式 改革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的文化品格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累积并富有持久生机的默会知识。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品格却会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地伴随他们一生。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数学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品格。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必须靠教师去实施和完善。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否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只能是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学、和学生一块学,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学的机会和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能只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更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已经铺好的“路”。在课堂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去当小老师,适当的让学生去讲解练习,体会学习数学的愉悦和成功感。新时代对人的要求不再只是考高分,而是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才是对人最重要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必须改变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平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亲切和关爱。在表扬和批评中,语言要委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我班上的起煌小朋友,这孩子可聪明了,但是上课时经常不专心,字迹又潦草。这样的小朋友自尊心又强。表现不好可不要立马批评,这时要找找他的优点。先表扬,在适当的批评等等。其次,考核制度也要变革,要改变以往“以考试定乾坤、以成绩定优劣”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要全面,要能体现发展性,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如: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可他善于帮助别人和很懂礼貌。这样的学生也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数学。

有了前两者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惧怕心理,即使不怕老师的,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以来,学生的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没有得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和保护,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表现越来越懒,丧失了探索的欲望,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没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常常在课堂导入时采用和学生谈话或聊天的形式。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和小朋友握握手,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和老师之间也没有了距离,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握完之后,我伸出刚和小朋友握完手的右手。问学生:几根手指?学生会说:5根。然后我又问:几个几?生回答:1个5。然后在加上,和我握手的小朋友的手再问:几根手指?几个几?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在课堂中,对学生说话也要讲究,要体现平等。比如在学生出错时对学生说:再想想好吗?相信你一定能想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在学生理解错误时说:再把题目读一遍行吗?你是位很爱思考问题的小朋友,再想想看。在学生有创造时,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关注他的,学生还会有所顾忌吗?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们标新立异。对孩子们创造性的做法或发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课堂探索由于是好奇心驱使,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3、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讲解新授“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我出示46-24=在教学笔算时,有位学生提出:能不能从高位减起?我非常惊讶,这简直太有创意了!我鼓励同学们去大胆研究,学生在计算65-28时,得出结论,必须从个位开始减起。所以要鼓励学生质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

篇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

2009-05-19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溶入生活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需要有与世界知识接轨的人才,而今的教育现状,确实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高潮。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改掉以往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轻松自然的溶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受每一位学生,充分的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反映,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当中教师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到得的成绩,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 1

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须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目的。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在活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所学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进,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如:物体长度的测量,操场面积的计算等无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使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灵性。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我设计了,“今天请同学们当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长10米,宽8米,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你设计出最佳方案。”教师让学生在长方形空地上设计建造花圃图,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当小设计师的愿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设计出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设

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梯形的,还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由多种图形组成的。这样实现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是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由思考-评价-参与-合作

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体会数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积极评价

当今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给予巧妙的评价,如回答得较好的要以赞美的语言来评价;回答不够理想的,教师也要以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而不能用那种粗暴的、武断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回答,特别是那些生性较为胆小、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教师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善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观,使学生的回答受到重视并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评价。

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度的竞争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口算练习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回答得又精彩又响亮。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既能激发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合作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集体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与当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置及教学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我深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的我任重而道远,我只

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并伴随课程改革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篇7: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重点强调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逆向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文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着手,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作 者:朱广荣 刘昕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基础部,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创新理念 情感教育

篇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产生灵感

应用、实践是产生灵感的前提, 是温故知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 生活和学习任何时候都唇齿相依、如影随形, 这样才能够桴鼓相应, 效果良好。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了《统计》之后就迎来了学生们的节日“六一”。利用生活的经验, 我对知识进行深刻地了解。

(一) 引发关注

教师:过几天就是六一, 节日到了, 我们要举行联欢会, 我们要买些水果表示庆祝, 小朋友高不高兴呀! (学生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可是我们的条件有限, 只能买两种水果, 那么买什么最好呢?我们下面采取以下方法决定买什么水果。大家通过举手来选定买什么, 老师说一种水果, 喜欢的同学就举手, 我们做一个记录, 一会呢一一列出来比较。大家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 票少的我们就放弃, 选择最多的前两个的投票。同学们也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 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二) 提出问题

现在问题出来了, 大家意见不一, 喜欢的水果不一致, 但是我们的班费不允许, 如何解决? (学生议论纷纷)

(三) 找到方法

班长站起来 (实际早就安排好, 如果没有同学提出, 班长就引领大家思考) 说:“老师, 我们不是刚刚学过统计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联想到了所学, 用统计的方法, 找出喜欢的最多的前两种水果, 是哪两种就买哪两种。

(四) 解决问题

一位喜欢并且擅长图画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十来种水果, 大家按照前后顺序走上讲台, 用粉笔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上打钩, 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

(五) 归纳总结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学了知识, 要善于运用, 才能够加深印象, 才能够学为所用。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常遇到像买水果这样的问题, 我们学会了统计后, 就可收集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 研读问题, 体会统计的科学性、必要性, 主动地探索、认真地合作、审慎地交流, 激发兴趣, 产生灵感, 就能够化难为易, 经久成习, 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体贴入微

小学生有依赖性, 所以教师要倾注身心, 和学生应该做知心朋友, 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让他们信任自己, 引领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让他们喜欢数学, 热爱知识。没有知识, 哪有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知识, 哪有人类与文明的传承?

(一) 给学生以鼓励

学生的性格不一, 有的学生因出自农村很自卑, 教师要告诉他们, 这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伟人都出生在农村, 毛主席还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一个人都他无穷的潜力, 就看是否进行开发。人生如钢刀, 智慧如开刃。每个人都是一把钢刀, 没有智慧的人只是没有开刃而已。这样, 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 动手做标记做笔记

预习和听课过程中, 对于不懂的内容, 要做标记。听课的时候, 要学会方法, 除了专心听讲以外, 学生要留心教师所讲的是否能够解决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教师强调的问题、反复提到的问题都属于的重点, 这些都要做笔记, 以便于温故而知新。

篇9: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数学美育 审美知觉 探索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1-01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这种明显的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法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美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具体得说,就是要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一、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揭示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性、和谐性,数学定律和法则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要使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用色彩美的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积极地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在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个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简洁,又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这种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使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他们沉浸在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电化投影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在黑板上很难或者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知识,形成过程,并真正搞清了知识间的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觉与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色彩美、形象美、思维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就能协调我们的思维,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速法表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学生感受出数学的“次序”美。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次序美的同时,也牢固灵活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情感化是进行美育的的最基本特征。美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和共鸣。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如37-8,这题较普遍的计算方法是:十位退1当作十,17减8等于9,20加9等于29。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分解8;有的从37里拿出10,剩27,用10减8等于2;再用27+2等于29等,给学生肯定,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唤醒和激励。

在作业评讲和课堂反馈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是严厉的批评的指责,而是引导、点拨,循序渐进。这样,教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待进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突出了美育的情感性。

三、注重教师本身的审美意识。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所以说,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审美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为信息载体,是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研究和推敲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学,力求严谨周密。另外,我对整堂课的引述,提问,过渡,讲授,小结等阶段,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不机械重复,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辨别性。数学课使用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可靠的接受度,更能增加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直接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欣赏到教师教学的语言美。

其次,我精心制作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合理设计教学结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练习和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处,使之严谨有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在配以富于启发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到板书的布局美。

在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美育渗于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舒燕 周婷

摘 要: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整个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的教学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篇1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老师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从浅入深,螺旋上进开展教学,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论联系实践,发散思维的教学,做到温故知新。通过分析、抽象、推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培养 兴趣 思维 能力

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年段,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任小学数学教学这些年来,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

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17,小山羊的座位号是19。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

△△△△ △△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 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服口服,思路清晰,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1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就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拓开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确立并完善,这时基础教育工作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来说,是一个激烈的挑战。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数学改革的新趋势,拓开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把数学真正变成生活中数学,变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数学,变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数学。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点是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数学也不例外,同样也是从实践中来,并为实践服务。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却脱离实际,以致学生数学,除了记忆一些公式、法则、定理之外,不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既不了解数学的实践基础,也不善于用数学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增大实践能力,就成为数学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只观的,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及动手操作中,他们能够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合作交流。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想看一看、动一动。教师应借助于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在看一看、动一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出来,要让每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真实。遇到反对意见时,他们又到实践中去摆、去量、去想。如此反复实践,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实践。如,进行“关于角的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可设置四步走。第一步是找角(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有关角的图形)——你准备给角的组成部分怎样命名?第二步是折角(学生用纸折角)——你折的方法有哪些?第三步是画角(学生在纸上画几个角)——你有什么体会?第四步是数角学生在有关图形中数角)——你发现了什么?整节课,始终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他们凭借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知。不但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二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结论来完成,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尽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构建知识,发现真理。美国教育学家布鲁那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一切形式“。就是说,在布鲁那看来,学生的学习也可能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最重要最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接受还是发现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创造思维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悟出道理,独立发现结论。

这里以教“圆周率“为例,展示学生在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上课前,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作一个圆,半径自定。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写出以下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作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的周长;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作完后,让每个学生回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个地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个倍数是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圆周率”。

从这一教例可以看到,学生对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教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营造一定的条件下,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的,是主动获取的。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二是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三是有利于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规律的具体过程,从而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三让学生在开放中学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推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式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证明,实行开放式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以上要求。

开放式教学是多层面的:一市教学内容的开放;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三是教学空间的开放;四是思维训练的开放。而最重要的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没有开放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对小学数学来说,实行开放式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格局要开放。传统的“复习——新授——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呈现一种封闭的格局。如果该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创作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就会出现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格局。这里的核心是教师精心设疑,巧妙设问,提出富有启发性,能提供发散思维空间的问题,供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再者,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开放,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对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利于问题解决。在小学开放式教学中,最容易入手、最方便进行的就是教师善于设计的开放式问题。

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不唯一,或没有固定的所谓“标准“答案,而解题思路、途径、方法,也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如教师在教“元、角、分”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道题:

(1)你调查并记录下列物品的饿单价

一个文具盒、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尺子、一个书包、一瓶果奶、一袋方便面。

(2)如果你有10元钱,可以买上面哪些东西?

学生通过调查记下了上述物品的单价,仅文具盒就有10多种不同的价格,正因为单价不同,所以用10元钱购买的物品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排列了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案。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钱数的可能性,做出多种不同的合理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这样的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四 让学生在创新中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实践证明,每个小学都有一定的进行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造能力,要靠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深入地挖掘。

就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是固守书本,迷信考师,死背硬记。这些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理解变通,当然谈不到有什么创新性,但不等于他们不存在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由于教学上的各种原因,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另一类学生则不然,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不盲从于考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对各种习题,特别是一些思维过程较为复杂且有多种解法的习题,不满足于上会一种解法,往往去想出几种解法,并能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佳解法。所以他们对所学的有关数学知识,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收到事丰功信的效果。这类学生的学习难道不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吗?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中小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规律。只要把人们已经发现的原理、规律或方法应用于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上,这就是创新。那么,小学生创新学习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打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思维和大胆探索的实践活动。

指导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小学生想创新、敢创新,并逐步会创新。总的来说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能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训练,主要是创新思维训练。小学生在面对不熟悉的世界时,会提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引导小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教师首要的是给他们留足思考的空间、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启发学生领会概念后,可出这样一道题目:写出24的因数和8的倍数。当学生尝试做完这一题目后,可问学生,上边两题你们发现了什么?经老师点拨,学生很快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而一个书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如果这个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丧失探索的乐趣,他们学到的就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而不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时他们探索知识奥秘的好奇心会慢慢丧失,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上一篇:2017年1-11月帮扶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情况下一篇:办好家长学校 实现同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