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下学化学

2024-06-04

兴趣下学化学(精选三篇)

兴趣下学化学 篇1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去课堂教学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写, 学生记, 教师问, 学生答的讲授法, 很多学生也乐于这种被动式的接受方法, 殊不知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常言道:给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 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 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 获取知识为目的, 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 在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 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授课上,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探索化学问题的丰富素材和信息。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图, 增长知识, 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索, 从而锻炼了其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 减少实验, 甚至不做实验, 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很差, 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 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教学中, 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 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引入概念, 得出规律, 检验假设,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兴趣下学化学 篇2

关键词: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好比是跳动着的智慧之焰,将点燃整个课堂生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上课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也就有兴趣自觉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深刻思考。如果没有学生自觉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学生探究心理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机会,巧设情境,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外界条件。

例如,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如讲授“离子形成”时,利用动画制作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模型,模拟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学生们感觉好奇,这些电子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原子模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利用动画效果,将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丢失,同时氯原子得到了这个电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原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电子的得失有什么用呢?在同学们迷惑不解,纷纷讨论时,教师再在屏幕上显示出两个原子在得失电子之后都形成了稳定结构,并通过相互吸引及排斥形成了物质,引出今天的内容“离子的形成”,并适时地出现其他原子的结构图,让学生思考如何使他们也变成稳定结构。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会使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枯燥、好理解,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就做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找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间的关系,这一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 明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这一任务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学生能在熟悉的、有真实感的情境中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有新鲜感、有挑战性,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探究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太容易,要不然学生不思而知,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但又不能太难,否则会造成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探究学习无法进行。

学生进入完成任务阶段时,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情趣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多给学生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先做了演示实验“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参考课件中提出的几个实验,自选实验用品,完成反应前后质量的称量。学生对自己自主完成实验热情非常高,个个跃跃欲试,15 min左右,每组学生都完成了各自选择的实验,我选取了几组学生的实验结果让大家一起进行评价,提醒学生注意分析为什么选择相同实验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自主探究的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 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交流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交流经验才可能得到积累、改造和重组,个体在经验积累和改组过程中成长、成熟并由此赋予想象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实践,但是仅有个人的努力往往是不够的,许多任务的完成与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行。这不仅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需要学生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还要查找资料说明变色范围,涉及的信息量较大,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6人一小组,每小组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然后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实验。任务布置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首先一起讨论确定了实验内容,然后小组内的成员各尽其责,有的负责动手实验,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2 d后,开始了实验的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并汇报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实验演示过程充分显示出了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同时,同学们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喜悦,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新课程下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3

1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 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认识之母”。 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 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 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 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细致、迅速地观察到现象的特征和稍纵即逝的细微变化, 在平常的现象中观察到不平常的结果, 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刚学化学, 往往对实验现象只是一知半解, 不能有效观察, 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目的。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应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看到现象, 并没有理解观察目标。初学学生觉得化学实验象变魔术, 神秘又好玩, 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为此就很难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 (2) 在实验时, 学生只注意了明显突出的现象, 而忽略实验的细节。例如:镁条燃烧是简单的实验, 学生对镁燃烧的强光很感兴趣, 观察的结果就是镁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强烈刺眼的光, 而忽视了燃烧产热及生成的白色粉末氧化物; (3) 只观察不思考, 观察化学实验, 不只是观察其表面现象, 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有的学生观察时只观察一个大概, 碰到相似的实验, 如, 硫在空气中燃烧后再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由于观察不仔细, 也就无法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 更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的科学道理了。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现象, 观察装置的连接, 观察试剂的添加, 观察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的不同现象。对于不止一个观察点, 现象较为复杂的实验, 在实验前提出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有目的, 全面的去观察, 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如, 在做金属钠燃烧实验时, 强调观察的颜色;做氢氯爆鸣的实验时让学生注意声音, 同时也强调注意集气瓶口上方的现象等, 这是观察的选择性的初步水平, 学生的行为水平表现为服从或照办。如, 中和滴定, 学生往往注意手的动作而忽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等反应过来了, 标准液已经滴过量了, 这就要求学生先拟定好观察提纲, 确定观察的主次。对有些探索性实验, 学生可事先根据假说确定如何观察, 这是观察的选择性的较高层次, 因为它跟学生已有的知识、思维能力有关。

在化学实验课中, 通过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 (如, 颜色、状态、气味等) ,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如, 颜色变化、状态变化、发光发热) , 实验装置和操作等, 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有始有终。在实验课中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适时点拨, 可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在设定试验目标的情况下由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 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 由学生确定实验目标、明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装置, 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实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当好一个引导者。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 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 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 计划周密, 要使学生学会, 掌握操作技术。如, 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 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 夹持试管, 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 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 用试管加热物质, 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常因仪器不干净,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经常练习, 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 通过组织分组实验,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实践证明, 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 经常在老师指导下, 让学生动手去做, 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 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 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 (如, 试剂的取用, 取量的多少, 试管夹持, 一般加热等等) , 及时发现错误, 及时纠正,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2) 在实验过程中, 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 推进于问题, 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 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完溶液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容积的两瓶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 探究两种物质鉴别的方法。首先想到的是用蒸发溶剂法将两者区别开来, 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 饱和Na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 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 这些差异导致了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 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 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 (1) 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 (2) 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 (3) 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探究性实验通常的程序是“实验→问题→讨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 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 去探索。

“活动与探究”实验, 以掌握探究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为目的。这些探索性实验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 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与探究的问题情境, 以唤起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 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探究实验中,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以各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 其它学生参与, 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实验技能, 自主设计方案, 自主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为学生提供帮助, 使学生的探究顺利进行。

如“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由于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 盐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所以, 实验中药品的准备, 除了课本上的酚酞溶液, 石蕊溶液, 生锈铁钉外, 可增加多种药品, 如, 锌片, 鸡蛋壳等, 来拓展反应原理及药品选择的知识广度。实验探究时, 设计如下问题:每组的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食盐水, 你们能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药品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给它们贴上标签吗?问题的情境学生很熟悉, 学生的探究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小组成员间展开热烈讨论, 制定出了多种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在鉴别物质的探究实验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盐酸的化学性质。紧接着让学生探究:稀硫酸能和那些物质反应呢?比较稀硫酸和盐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经过进一步探究实验, 对现象的分析比较, 总结归纳出它们相似的化学性质。通过教材中多个“活动与探究”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 转变了学习的方式, 这样, 就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开发探究能力, 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谈谈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能力,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殷志宁.略谈化学实验现象的清晰呈现与有效观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7) :27-28.

[2]殷志宁.新课程下化学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3) :12-13.

[3]王忠林.化学实验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4-137.

[4]曹洪昌.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8-80.

[5]肖桂林.创设实践型作业,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 (6) :28.

[6]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课例模式及设计[J].化学教学, 2007 (11) :34.

上一篇: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研究下一篇:扁平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