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2024-06-28

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精选十篇)

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篇1

关键词:兴趣,学以致用,污染

初中化学是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 为使学生有良好的开端,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一、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以致用, 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 而是生动有趣的, 知识是有用的

如:学习Ca CO3时:

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 CO3, 在石灰窑进行下面的反应:

然后Ca O加水进行反应:

得到石灰浆, 将石灰浆抹到墙壁上, 进行如下反应:

这样就得到了坚硬白色的墙壁。

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跟生活联系紧密, 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二、举办环保与化学知识座谈,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联系

讲SO2、CO、NO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时, 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哪些工厂排出这些气体, 再想想如何防止和改变这些有害气体, 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讲水的污染时, 工业上的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使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对水造成了污染。受污染的水有毒或有病菌, 使人中毒, 致病, 甚至死亡。由此, 使学生了解水的污染对人造成的严重危害, 而人类的活动又对水造成了污染。作为中学生, 应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如不乱扔垃圾, 节约用水等, 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通过对空气、水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学习, 使学生乐于学习, 并增强了环保意识, 增加了学习兴趣。

三、对部分选学内容, 联系实际, 加以引深或开拓

如金属在人体中的作用。现在人们都习惯于补钙。一提起“补钙”总觉得是必需的, 且多多益善。学习了选学内容“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 使学生了解到人缺了钙可得佝偻病、骨质疏松, 妨碍其他矿物质吸收等, 但当钙过量时, 将会引起神经紊乱, 体内组织钙沉积等, 所以不要盲目补钙。再有铁, 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过多则会引起中毒。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关注的问题, 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开展课外活动, 发展学习兴趣

如在讲第八章前的课外活动时, 给学生变一个小“魔术”:用两支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 分别在其试管塞上涂上酚酞、石蕊试液, 用书挡住学生视线晃动试管, 再拿给学生看。学生不知为什么, 刚才试管里的无色液体, 转眼间一支变成了红色, 一支变成了蓝色。他们感到好奇, 并想知其然。然后告诉学生, 将在第八章进行学习。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的章节——酸碱盐。

五、平时多对差生进行辅导, 帮助他们弄懂教材, 以顺利完成作业

化学虽然是新接触的一门学科, 一开始兴趣较大, 但毕竟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如第二章的分子、原子, 讲课时尽量语言生动、幽默, 课下仍要帮助学困生识记元素符号, 理解各种概念, 使他们对抽象的概念融会贯通, 跟以后的知识连接起来。如果这一部分知识被卡住了, 以后的课再有兴趣, 他们也无法进入其中, 只能徘徊在“化学花园”之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环环相扣, 逐渐入深, 领略化学领域的奇妙和乐趣。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提出新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但实际落实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造成预期教学目的无法达成。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从根本原因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本文中笔者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的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很多年前已经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部分初中化学课堂上依然没有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化学课堂上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长时间下来会对化学课程产生厌倦情绪。这种教学模式也会造成课堂氛围压抑,对教学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初中生对化学课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时间下来直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2.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措施

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失去兴趣,原因在于抽象的理论与繁琐的实验消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2.1联系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来自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民间谚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教学中可以通过模型表达事物最主要特征及功能,通过简化原型各种复杂结构及功能,如此下来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化学现象形式多变,比如水在不同时刻其形态特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培养化学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2.2创新教学,引入情景化教学法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师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引入到我要学的良好循环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够获得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引入情景化教学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该方法主要营造与教学内容相似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氧气性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实验营造相应氛围。实现准备好两个封闭的烧杯,都放入一根蜡烛,同时点燃后封闭烧杯口,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其中一个烧杯通入氧气,另一个烧杯不做处理,再次观察火焰颜色。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氧气本身不燃烧,但却有助燃性能。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甚至可以在课堂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声中学到知识;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想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学生不但可以听教师讲解,还可以利用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3做好互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教师的问题应该具备针对性,不能进行随意提问。也就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基础应该是实际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是否合理、实用以及创新。实际授课中教师应该提前对下堂课讲解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将其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这些重难点问题进行提问,通常情况下一堂课需要7个左右的问题,如此才能保证对学生正确引导。教师在设置可养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简单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下去,而问题难度过大又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宜达到。因此实际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置问题,难度维持在比学生实际能力高一点的层次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主题和空间,活跃课堂的氛围,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提问,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进行强制性学生提问,以此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自我的思考以及自我的学习。

2.4多媒体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概念大多抽象难懂,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因此教师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进而实现抽象概念生动具体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声音等可视形式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概念涉及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概念本质。比如课程中讲述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动画展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放映两遍,第一遍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框架,第二遍播放过程中需要教师同时进行讲解,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一过程,最终达成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初中生这个思维活跃的群体,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有效激发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实际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强化实验环节,推进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74):45

[2]常伍祥.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6):101

[3]李风平.对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发的探讨[J].才智,(31):45

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篇3

关键词:实验;直观;启发;实际;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好比吃食物,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不助燃,也会渐渐地熄灭。”因此,教学中应改变让学生被动地吃“食物”的情况,要培养他们主动地吃“食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兴趣时,一般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仔细地去研究,从而得到很大的满足。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实验激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一般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气体或有色物质等,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课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化学课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跨越每一个知识的门槛,突破每一个重点和难点。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自己实验三大类,不论哪一类实验,都可以增强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其兴趣。如在讲到分子运动时,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团棉花,一团沾上浓氨水,一团沾上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将它们放在相距2—3厘米的木板上,然后用大烧杯罩上,让学生观察。一会儿,沾有蒸馏水的烧杯就变红,学生观察得兴致勃勃,最后教师没讲多少话,他们就掌握了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

二、直观教学激趣

在化学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活动,可借用实物、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还可以看、做、想,从而使眼、口、手、脑都动起来,共同参与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受到刺激,都会在大脑留下痕迹,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可使大脑更全面地捕捉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从而达到对事物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协调运用眼、鼻、耳、手等多种感官,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如观察一瓶氯气,通过视觉就可以看到它是黄绿色气体;通过嗅觉就可以感受到它那特殊的刺激性气味;而氯气和氢气混合后经强烈的照射发生爆炸的声音要用耳朵来听,这样多种感官的反复感受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启发教学激趣

启,即开启之意,指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知识的阳光照射进来;发,即问题解决了,醒悟了,豁然开朗了。从二者关系上看,自然是先启而后发,即教师“启”学生“发”,教师起着关键而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有效的措施,以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提出一系列富于思考、切中要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二是所提各问题之间必须有阶梯性和逻辑思维规律的层次性,谷峰相间、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其问题除了具有新颖性、适时性、难易性之外,还要注意问题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只有将设疑、激疑、解惑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艺术性语言激趣

教师讲课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可使抽象、枯燥的化学理论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味为有味。因此,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提炼和加工润色,使教学语言蕴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教学中,我常用比喻、歌诀式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氯化钠”和“氯化氢”这两种化合物分子形成的区别时,我是这样讲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在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将失去的电子慷慨地给了氯原子,这电子已归氯原子单独所有,就好像经济体制中的个体所有制;而在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和氯原子的一个电子,形成一组共用电子对,这对电子属于氢原子和氯原子共有,这属于“集体所有制”。学生还未等我把话说完,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学生对这两种化合物分子形成的本质区别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形象的比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给他们留下难忘而清晰的印象,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欢乐而探求的气氛里。

另外,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适当地插入一些古人的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CaCO3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并朗诵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相应内容编成了歌诀,和以音韵,朗朗上口。如酸碱盐溶解度不易记忆,我就将其编成了这样一条口诀:“钾钠氨盐全部融,硝酸盐入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碳酸盐只融钾钠氨。”又如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中,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总结了“前三位不能用,该盐须在溶液中,不分氢前和氢后,前置后者方可行。”

五、联系实际激趣

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学生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现象,但他们往往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而不注意去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即不注意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为此,在学生观察到一定现象后,教师要针对相关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努力探求其本质的动机。在讲分子扩散时,我联系农田生产中施用氨水的实际问学生:“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氨水味?”在讲碳时,我问:“石灰岩溶洞的钟乳石、石笋是怎样形成的?”在讲钡盐时,我问:“为什么硫酸钡在医学上可以作钡餐?”在讲酸时,我问:“人胃酸过多吐酸水时,可饮少许碳酸钠溶液吗?”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激烈,兴趣盎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尝到了化学学习的甜头,懂得了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关注学生情感激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中小学教育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提高国民素质,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定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真挚的爱。这种爱会迁移到学科上,最终转化为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冷热亲疏,总是和对所教学科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感情投资是培养和提高学科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关心爱护,启发鼓励,不斥责厌弃、体罚和伤害。对尖子生要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督促其迎头赶上;对差等生要耐心辅导,严格要求,使其奋起直追。让每个学生都在与同伴的竞争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优化化学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一、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1. 教师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 一个满脸倦容、无精打采的教师走进课堂, 班里的气氛必然死气沉沉, 学生必然会懒得动脑、动手学习。所以, 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 使学生精精神为之振奋, 迅速集中注意, 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2. 教师的语言要感染人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幽默诙谐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内容不是枯燥无味的, 相反却是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你很关于动脑子”等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此外, 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等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合, 一定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情知交融、思维活跃的乐学场面。例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流露出专注的神情;当学生踊跃参加讨论时, 流露出兴奋的神情;当学生面临困难缺乏信心时, 教师应投之以鼓励的目光;当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正确时, 教师应报之以赞许的目光……总之, 使学生不闻其声, 但知其意。

二、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情感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在学生获得成功时, 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 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到失败时, 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 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心, 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 进一步信任和激励学生的信心、意志, 争取获得成功。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教师一定要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意。只有这样, (下转第146页) (上接第145页) 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更加热爱学习。

教师要永远记得:有了你的鼓励, 有了你的欣赏, 有一天, 石头也会变成金子。

三、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在21世纪的今天, 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今天, 我们不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的情感更为细腻、脆弱, 容易受到伤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小心伤害了他们, 就容易将他们推到反面, 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产生厌学心理。

如果我们本着“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真诚地关心学困生, 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自然会视你为知己, 对你信赖, 对你佩服, 由此对化学感兴趣。这就是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应。其实, 渗透情感教育,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如何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

陈涛

近年来,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主要内容就是从以往的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向重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从传统英语教学转向交际英语教学。

英语的交际法教学是交际英语的思想的体现, 它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 主张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听、说、读和写英语的四种技能。交际法的建立不仅是—种教学方法的更新, 它还是人们深入研究语言功能的结果, 它的建立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注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

由此可见,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艺术, 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激励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用极大的工夫去解决。

笔者认为,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篇5

【摘要】本文针对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中学生心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积极创建自主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综合素质;宽松;和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波的心理成份,没有丝毫的强制性,是学生搞好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方面不同,但在教师眼里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欣赏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在学生眼里教师应当是一位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应当是位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播音员;应当是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应当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资历、驾权课堂的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是课堂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其深广度,还要创设有特色的教学程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高超的表演技术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有趣。

3.课堂上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苏霍姆林斯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老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会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你的课,期盼下一节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优等生创造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并且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以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不嘲笑,并给予热情的指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以教师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的学生的心。教师只有创造这种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环境,学生才会有心理的“安全感”,才能排除戒备心理,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地帮助他,使他们感到学不好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使学生聪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积极创建自主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建自主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要顺利开展自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无知”。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有“无知”的地方从而排除顾虑,大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解之处让同学和老师来帮助解决,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

4.2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加强情景创设、精选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培养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求知,不断进取,适时对学生进行期望激励和成功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4.3 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受益终生,同时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创建自主课堂的关键。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使他们知道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结合老师的讲解,有目的性地去接受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为 学生创造好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适当设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中的体会,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地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习惯。

(3)在课后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外小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

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5.1 巧设悬念,启迪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探索知识的初步,“疑”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一个好的精心设疑布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是启发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例如讲盐类水解时,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盐类的水溶液是否显中性?为什么盐类会水解?其实质是什么?哪些盐可以水解,其水溶液的酸碱如何判断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归纳小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

用心

爱心

专心

5.2 实验教学法。

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活动,许多化学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化学实验当“魔术”来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蘸取无色的酚酞试液写“化学”二字,再将NaOH溶液喷在纸上,红色的“化学”二字奇迹般出现了,学生十分惊奇。又如点燃镁条和貌似棉花的火棉,魔棒点灯,出现变化莫测的晴雨花等。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

5.3 角色扮演法。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学习、应用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H2SO4工业的教学中,我提出以下问题:硫酸工业的“三废”是任何处理的?如何利用反应热?如何确定化工生产的规模和任何选用厂址?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假设每个小组分别担任投资商、工业局长、环保局长、市民等角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析利弊并进行决策。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相互讨论,把存在的不足降到最低,最后老师评价,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方案,课后布置学生调查附近的硫酸厂和其他工厂的环境问题和经济效益,并评价其生产规模和厂址选择是否合理,写出报告。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5.4化学游戏法。

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比英语单词还难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采用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把纸片打开迅速阅读有关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合价,在两分钟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全对者为胜,写错者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后积极准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掌握了化学式的书写。

5.5 对抗赛法。

临近期中,期末复习和初三综合复习时,都可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波,而且通过这种复习方法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的多。教师先拟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让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后,看谁答的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评出胜负,给予简单的奖励。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享到受学习中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用心

爱心

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對学习有了兴趣——不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努力学习。古往今来,多少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无不是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完的。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人们在吃、穿、住、行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但化学知识抽象、微观,像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反应过程,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常对学生讲一些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化学是十分有用的。

例如,衣服上的污渍如何除去?我们都非常爱惜自己的衣服,但沾上了污渍用洗衣粉洗不干净,那该怎么办呢?蓝黑墨水污渍先用2%的草酸溶液浸3~5分钟,使污渍中的黑色鞣酸铁还原为可溶性亚铁盐,如果没有草酸,也可以用VC药片揉擦,然后用漂白粉搓洗,再用洗涤剂洗涤后用清水冲净即可。圆珠笔污渍用水浸湿后用苯或丙酮搓洗,使污渍溶解分散,再用洗涤剂搓洗后用清水冲净即可。茶叶水污渍可用饱和食盐水浸洗掉等等。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做好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学生做化学实验,能把微观的东西变为宏观,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把静态的现象变为动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获得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实验。实验前,要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要求具体,实验步骤清晰,实验原理合理。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实验操作过程要规范、熟练,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若学生实验操作上出现失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错误操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例如,第十一单元实验活动八,学生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操作实验时,常常因为实验仪器没有洗涤干净,或者过滤的时候漏斗里的液体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者玻璃棒的尖端处弄破了滤纸等错误操作,得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实验操作上的错误,然后,重新实验,保证实验成功,效果良好。通过组织化学操作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把化学实验延伸到家庭,使学生既强化了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又懂得了创造生活的美感。教师根据化学实验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需要和创造培养的需要,有意识地安排及指引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应用于生活需要的创造中。例如,学习第四单元课题二《水的净化》时,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制造一个简单的净水器:用一个没有底的空瓶子,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瓶口,然后瓶口朝下,悬挂起来,往瓶子里面依次加入洗净的蓬松棉、细纱布、活性炭、沙子、小鹅卵石等,这样就制得了一个简单的净水器。通过家庭学生做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化难为易、分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稳定的,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再者,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有些内容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将枯燥知识讲成有趣的,将抽象知识讲成具体的,难点知识讲成通俗的,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分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时,让学生一下子掌握二十多种元素符号,学生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可以把有些元素符号向前分散,让学生从序言课一开始,选择地记元素符号,并编一些元素符号韵语让学生记忆,使难点分散。又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这节课时,由于分子和原子非常非常小,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肉眼根本观察不到,知识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语言又很难解释清楚,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黑色固体物质氧化汞在受热情况下生成汞和氧气的动态过程,再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裂为两个更小的粒子,这两个更小的粒子是什么呢?就是汞原子和氧原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原子的概念。再如,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盐酸和氢氧化钠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微观过程,从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就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认真看书的好习惯,化学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肖川.《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篇7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第一章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步时,我用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给试管装药品)、固(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集(收集氧气)、移(将导管移出水槽)、熄(熄灭酒精灯)七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这七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烧以后,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组织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原理、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应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把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两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一、营造和谐, 产生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如对学生充满爱心, 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就会亲近教师, 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化学, 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反之, 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怎能信教师之道, 恐怕连书本知识都难以掌握好, 就更别提对化学感兴趣了。

二、树立信心, 充满兴趣

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有信心的人就能乐观地对待一切困难和挫折, 最终取得成功。注意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教学内容, 教师既不能让学生使劲跳都摘不到果子, 望果兴叹、失去信心, 也不能让学生轻轻一跳就摘走果子, 要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摘到化学这个“果子”, 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 对学好化学充满信心。

三、化学实验, 引发兴趣

新课伊始, 笔者通常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 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上初中化学绪言课时, 笔者并不急于讲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而是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 将四个预先放有不同无色液体的小烧杯置于讲桌上, 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 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出现红、蓝、白、黄四种不同的颜色。学生感到很惊奇, 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教师, 希望得到答案。这时, 笔者扬起了手中的化学课本, 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这本书中。”化学实验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设计导入,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导入的设计。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课堂导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物质的分类》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排比句作为导语:“学生多了要分班, 知识多了要分科, 生物多了要分种, 物质多了要分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分类的有关内容。”寥寥数语, 却形象生动地点明了教学的主题, 难怪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联系实际, 诱导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方法, 就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历史发展证明, 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的原材料, 为人类战胜疾病带来了重要的药物和保障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列举现代通讯事业需要光导纤维、航天事业需要合金等各种有特殊性能的材料的具体应用, 现代医疗和保健事业需要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等一系列事例, 使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既广泛又有趣, 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见, 教学中穿插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 而且非常有趣, 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积极质疑, 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 喜欢追根求源。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学生对传统式提问已失去了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 讲授溶液的概念时, 教师补充实验:将氯化钠溶于水后加少量蔗糖固体振荡, 然后再加少量硝酸钾固体振荡。此时教师提问学生:这样的混合物是溶液吗?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而且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七、表扬鼓励, 保持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 充满了好奇心, 积极性非常高, 效果也不错。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 学生就会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 成绩也就随之下降, 最后导致一部分学生上课想听但听不懂, 听不懂就不愿听, 不愿听就更不懂的恶性循环, 甚至一看到化学课本就产生厌恶感。此时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 使那些微弱的火花燃烧起来, 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 让他们对学好化学充满信心, 并永远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笔者在上课时一般先让所谓的“差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如果无法回答, 笔者就用眼神、手势、微笑、暗示等方式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当他们终于答对时, 笔者就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 同时让同学们为他们鼓掌,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且, 课后笔者经常找他们谈心, 帮他们找回自信,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一直保持下去。

八、妥善处理, 巩固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 如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减弱, 直到完全消退。要想保持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就必须妥善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弱点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就很容易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甚至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杜绝弱点, 即重点内容重点讲, 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难点不再难, 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注意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学习中易混淆、易疏忽的弱点问题, 帮助学生纠正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 确保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正确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弱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并巩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九、巧用媒体, 强化兴趣

先进的电教媒体不仅能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式, 而且能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 充分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的交互, 还能有效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有机化学中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其命名的教学, 因学生是初学, 概念生疏、头绪多, 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 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把烷烃的结构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展现: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等逼真的主体画面, 清晰的比较、简洁的归纳, 牢牢地吸引了学生, 同时激发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9

一、开发“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困生”同样具有求知欲、进取心和自尊心, 他们也渴望进步, 渴望成功。但他们也许有由于家庭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等造成了暂时的成绩落后。作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各个突破, 突出针对性。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 大多数性格内向、孤僻甚至有点偏激, 这时候, 我就主动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并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心;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 忽视对孩子的管教, 这些学生基本处于无家长管理的状态, 这时候, 我不但辅导他们的化学, 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教师, 更应该注意了解每位差生的情况, 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 不鄙视、不放弃他们, 了解他们特长, 爱好, 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二、学会理解、尊重、宽容, 善待“学困生”

初中化学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还取决于他们情绪, 态度、学习动力等, 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迁怒、不急躁, 切忌使用训斥, 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动不动就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有些“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 甚至个别教师也认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 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常怀逆反心理, 心里有一种压抑感, 厌学情绪, 自信心不强。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当我看见“学困生”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时, 我不但不责备, 还主动将最好学生的作业本借给他们抄, 并叮嘱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 (例如, 元素符号, 化学方程式等) , 第二天上课, 有意识地叫“学困生”站起来口语表达一遍, 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次的单元测验, 我对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进行及时表扬, 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 树立信心, 有些“学困生”头脑反应的慢点, 有时一个简单的实验原理讲几遍还不理解, 我不厌其烦地再多讲几遍;有时想法编成公式和顺口溜,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掌握化学知识。无数事实证明, “学困生”有消极性, 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 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但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 一句体贴的话语, 一个会意的眼神, 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真心的尊重和特别的厚爱, 使其摆脱自卑感, 增加成功的信念

教师的态度, 对学困生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学困生大部分学习较差, 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 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 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学困生, 尊重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这种尊重是要发自内心的, 使学困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成功的教育应是动情的教育, 教师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厚爱, 这种爱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互相尊重, 互相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 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 促使他们战胜自卑, 增强信心, 启动成功的“内驱力”。在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教师都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和学困生交朋友, 用博大的爱心激起学困生感情的浪花, 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四、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坚定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强劲的动力,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 没有奋斗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 (一学期) , 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 及时修改目标, 鼓励他们明白:进步远比成绩更重要,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总之, 教师掌握“学困生”的心理, 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

五、多表扬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 初三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 他们也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 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 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 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 为了带动其他学生, 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 也要给予鼓励, 如“你坐下再想想, 下次你一定能行”等, 也可以用“掌声”等方法鼓励他们,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 体会成功的喜悦, 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化学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10

一、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

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局面, 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极为重要的切入口。

1. 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 而是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如“食品添加剂”一节的学习中, 可预先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方便面、火腿肠、果汁饮料的包装纸, 并从图书馆借十多本化学化工方面的词典。上课时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一本词典, 然后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 统计、分析其成分, 根据词典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 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 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 不但对添加剂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且也对爱吃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

2. 把身边的化学引入课堂。

教学时切忌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概念、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应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 给化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教学“盐类的水解”一节, 可做引入生活中食用“碱”———苏打 (Na2CO3) , 与学生互动, 它本属于正盐类物质, 在任何条件下本身不能产生OH-和H+, 应该显中性,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称为“碱”, 因其水溶液显碱性, 根据已学知识, 其溶液中OH-的浓度大于了H+的浓度, 而OH-和H+均来自水的电离, 这就说明Na2CO3溶解在水中时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 通过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本质和结果, 并写出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 把身边的化学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化学的真谛, 学会用化学思想方法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1. 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知识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感到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 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教会怎样学习。所以, 必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如教学“原电池”一节, 即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发问:能否利用化学反应自己来设计一个电池呢?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铜、石墨、锌、铁交叉作电极, 利用相同的材料做电池, 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 (如稀硫酸) 改换成非电解质溶液 (如酒精溶液) 等完成实验。然后通过讨论, 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正确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剖干电池, 认清干电池的组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 主动获取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分析、归纳、解决新问题, 了解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2. 从“学会”走向“会学”。

学会, 重在接受知识, 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 重在方法掌握, 主动探求知识, 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 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眼、脑、口利用起来, 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比如, 让学生每练习一道题目, 并不是让学生想方设法解出答案并记住答案, 但都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行吗?可有更好的解法?可否进行变式训练?这种最简单的解题方法你掌握了吗?做完这道题有什么收获吗?这样做, 对学习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由“传授新知”向“探索新知”的转变

新课程注重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1.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求知心理, 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如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 在课堂导入时问:门捷列夫依据什么预测出有“类铝”存在?在中间知识过渡环节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可以利用其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性来推理预测, 那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析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分析的方法?在内容的最后整合提升阶段问:如何把元素原子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结合起来, 解释怎样找到并预测它的性质?如何预测未来将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串成一线、起承转合、自成一体,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

2.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

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 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 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 在“动”中领悟, 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比如, 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 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观察现象, 并验证反应后的产物, 老师可以从原子守恒或质量守恒加以引导, 学生自然地写出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 学生既参与了获取新知的过程, 也记住了结论性的知识, 同时, 激发了学生在实践讨论过程中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商务英语翻译原则下一篇:穿刺抽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