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的互联网魔力

2024-05-31

保险业的互联网魔力(精选三篇)

保险业的互联网魔力 篇1

无论是行业大佬,还是后起之秀,面对广阔的市场,都在积极地寻求增长的“能量”—资本;而资本如此青睐“互联网+”企业,则因为他们嗅到了“变革”的味道。

背后的资本推手

6月20日,京东与沃尔玛宣布达成一系列深度战略合作,京东将花费15亿美元全资收购沃尔玛控股的1号店。优步与滴滴的较量又有新进展,继优步获得沙特阿拉伯35亿美元股权融资后,滴滴对外宣布,已完成新一轮总计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而双方正在筹措的债券发行规模也高达48亿美元。

互联网在中国激荡了十余载,触及领域广泛,但其身后永远站着资本的身影。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互联网及IT创业领域依旧是资本的角力方向,所引入的投资占据一季度创业投资49%。此前,在2015年,我国“互联网+”领域获得全国50%以上的创投资金和70%以上的天使投资。

资本的介入对“互联网+”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互联网金融行业为例,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股权投资的大力支持。据京北投融资研究中心以及IT桔子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402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370家,融资金额约为944亿元人民币,其中32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31家获得两轮融资,1家获得三轮融资。

美团的发展也同样是一个缩影。2012年,美团的团购业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度实现盈利。2012年至2013年,美团的年增长大概是180%。在当时投资人的追捧下,美团迅速将业务线从团购拓展到电影票、酒店、外卖、机票等领域。而在资本的推动下,美团与长久以来的对手大众点评握手言和,于2015年10月合并。

互联网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与资本之间有着天然吸引力。

“资本如此青睐‘互联网+’企业,是因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企业可以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扩张和叠加,这就为资本带来了快速的收益和增长。”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汪忠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比如,传统的媒婆一个月凑不了一两对情侣,而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网,当时即有4000多万用户。”这样庞大的用户群是传统企业难以实现的。

无冕财经创始人王玉德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用户群体”。王玉德指出,移动互联网是去中间化、去中心化,实现了“一键到C(customer,消费者)”,这是一次本质性的革命,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商业模式变革。“许多传统企业也好,新型的创业项目也好,都要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转型。因此,资本就对‘互联网+’领域的项目比较感兴趣。”

王玉德进一步解释说,传统制造业时代,商品到达消费者过程中,需要经过层层代理、分销商和渠道商,流通环节造成的高昂成本。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通过移动端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直接沟通,取消了传统商业模式的中间环节。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世界。庞大的用户群体,多元的用户需求,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

此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有了政策支持的“互联网+”产业在吸引资本投资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盲目扩张的弊端

然而互联网与资本的联姻也并非一帆风顺,能否赶上“风口”取决于多方因素。

王玉德认为,“互联网+”项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变革、商业模式更迭迅速。在某一具体领域,一旦产生了占据首位的企业,它就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山峰。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占领发展先机,实现行业领先。“互联网领域有一个特征,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个领域一旦产生第一了,第二就很难超越它。”

汪忠则提醒从业者,在利用资本发展时,“互联网+”企业需要非常谨慎。企业必须保证基本的商业模式可靠,只有实现有效的扩张和叠加,才能实现收益大于成本。

据报道,此前美团的快速扩张导致了长达3年的亏损。有投资人认为,推动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合并后可停止烧钱,还能联手开拓新市场。

互联网时代保险产品的法律规制 篇2

互联网时代保险产品的法律规制

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跨越时空等特点,使其得以不断地改造甚至颠覆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完善必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跨越式的发展机会。2011-2013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增加到76家,占比已达56.3%;互联网保费收入从31.99亿元增加到317.9亿元,三年期间增长近10倍,其中不乏单日破亿的产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三位一体”架构更蕴藏无限商机,有待挖掘。格局正在演变,挑战近在眼前。意气风发拥抱变化也好,忐忑辗转扭捏靠拢也罢,改变已是必然,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发互联网产品,试图寻找一个突破的“爆点”。但新的机遇必然面对新的挑战,与互联网结缘,一方面吹响了保险业突围的号角,另一方面也客观上诱发了种种乱象。本文拟就互联网时代保险产品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对保险业规范化运作和行业监管有所助益。

一、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现状及特性

当前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基本上仍属传统保险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互联网上卖保险的阶段,保险业尚未与互联网深度整合。网络销售额较大的寿险产品,就是传统的保本分红型理财保险;众多面向P2P融资的担保类保险产品就是传统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翻版。倒是专门针对网购用户和网商需求而开发的退换货运费险,有些互联网保险的新眉目,但其份额尚不足以撑起一片天。

近期,对互联网保险的关注因《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而被引爆。奇葩险 种当然应整治,保监会也及时采取了监管措施。“嘘头营销”在互联网上并非新鲜事,而且这简直就是互联网的“德性”。互联网时代,因信息更透明、更易于获取,竞争只会更残酷,用廉价的手法制造噱头以吸引眼球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法。但保险这类“避害”金融产品与“噱头”、“奇葩”等联系在一起,对于公司以及保险行业而言,皆非好事。因为保险说白了就是“以信誉出售承诺”,声誉就是金融机构的生命,“好的名声是永远也找不开的钞票”。其实,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化本有助于解决保险行业中销售误导的“痼疾”。互联网甚至还可以让理赔后端轻装前进,如自助理赔、利用“微差事”等服务平台外包理赔1等等。保险与互联网堪称“天作之合”(其实,几乎所有金融产品都是天然适合于互联网销售,它们几乎都是标准化产品,而且甚至连物流都可以不要,无需受制于物流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也很可能是众多中小公司改变行业格局的重大机遇。

预计,未来的一段时间,最大变数将来自于车险费率改革。车险条款作为最典型的审批条款,三款示范条款的保障范围高度重合,各保险公司产品高度一致。而且因为汽车本身就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车险的数据积累又更为充分,车险产品甚至可能比其他保险产品2更适合于网络销售。韩国互联网车险的激烈竞争确实让车险价格降低,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我国保险行业已经是市场化最充分的金融行业3,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几乎都出现了承保亏损,如果其脆弱的盈利不能扛住价格冲击,那么互联网车险极可能成为财产保险公司兼并重组的助产婆。同时,与费率改革必然同步的,是条款创新。会不会出现“解放 1 目前尚无保险公司进行此实验,但笔者认为,如果监管层允许尝试,通过事故点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员的筛选控制,充分利用“微差事”等众包平台,可能成为中小保险公司扩张中解决理赔服务难题的又一选择。2 理财类保险产品可能除外,因为目前的理财类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比较单一,基本无需考虑购买者自身的风险因素,定价更简单。3 甚至有观察者基于此而不看好互联网保险公司。车主,包揽一切”的车险?这种险种究竟有多大的“经营壁垒”,会不会出现后即被模仿,进而又“一统江湖”?在车险的网络营销中是否又会出现各种“奇葩”语言?

改变永远来自于伟大的产品。有人认为,保险业有数据分析方法,互联网有数据和抓取方法,保险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是完美的“大脑加肢体”的组合,但目前,还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敢于声称“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了保险”4。也有人怀疑,互联网可能彻底颠覆保险业,例如创建保费后付的共保体,事故发生后,系统从共保体成员的担保账户中自动扣款汇集到出险人账户。未来的互联网保险会是怎样的模样?虽然互联网对保险业的改造远未成型,但根据保险的根本属性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中,我们仍可以窥探一二:

(一)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最直观的商业效应就是“脱媒化”,让生产者直接面对客户,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世界的改变是多维度的,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瓶颈打通,导致参与价值创造的各要素的权重必须重新估值。在此,我们简单地列举如下相关要点:第一,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因互联网及其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第二,市场主体专业化分工不断演变及进化;第三,技术使行政管理成本和用户行为成本进一步降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第四,以技术为核心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管理创新。

(二)保险的特性。保险行业的商业价值在于,在分散风险中创造价值。分散风险的手段就是“保费的分散与归集”,现代保险经营模式(先收费后赔偿,存在资金沉淀)还派生了一个手段“投资”。保险行业的商机就诞生在保费的分散与归集的过程中。哪里有个体不能消化的风险,哪里就有保险存在的必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明,部分政府服务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供给— 4 乔布斯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的发言:“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了手机”。—换个角度来看,政府就是史上最大共保体。

(三)互联网与保险结合后可能的“爆点”。互联网必然带给保险业诸多变化,如大数据带来保险定价模式的个性化,保险产品保障范围的个性化,保险理赔评价体系的规范化,保险行业专业分工的细化和重组等等。但需求真正的“引爆点”在哪里?仅仅是互联网保险的低价、便利?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史来看,一方面,互联网为大众产品提供了便利的价格和品质对比平台,必然将达到市场可接受品质的产品之价格拉至最低(即性价比最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将很多过去不能售出的产品出售,制造了所谓的“长尾效应”。由此观之,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将必然会在大众产品低价化(成本控制好的公司优胜)和边缘产品丰富化(创新能力强者优胜)两条战线展开。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特点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极简化,比如普通车险的基本五险条款;二是主流产品将呈现各种梯度以对接各种需求,比如随着支付的便捷化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可能出现车辆发动后保险公司才直接从交易系统中扣收保费,保费也可能按行使的天数甚至小时数计算,而非按年计算,而且边缘产品将日渐丰富以满足各个细分群体的需求。而至关重要的理赔服务则可能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客户网络自助勘验、理赔的逐步推广,二是理赔服务社会化,保险公司无需专门培养庞大的理赔队伍,这都有助于保险公司削减成本。也就是说,互联化的保险业可能出现销售和理赔虚拟化,产品开发标准化、小众化的特点。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法律规制的方向与方法

虽然法律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向来是应需而生,应时而变的。我们应当充分看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立法缺乏 配套的制度供给,对保险公司的法务管理和监管层的并对执法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监会在《互联网保险发展与监管的思考》一文中已指出,互联网保险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开发不规范、信息安全有风险、创新型业务风险、反欺诈能力待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需完善等六大潜在风险。我们加入上述对于互联网产品特性的预判,提出互联网保险产品法律规制的一些浅见,望对同业有所助益:

(一)互联网保险营销的法律规制。这是当前需求比较紧迫的一块。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在经营的全程中切实防范声誉风险;防范销售误导,正是声誉风险防范的重要具体工作之一。可将此审查前置并内嵌于产品开发流程中,特别是对一些容易产生销售误导的产品,应当在产品开发时就要求列出营销中注意事项的“负面清单”,即“不能误导宣传本产品不具备的如下功能:

1、......;

2、......”。保险公司外聘专业机构策划营销方案的,应当在合同中订入“营销关键词”控制条款,明确专业机构未经保险公司同意擅自变更的,应由其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同样,在与代理机构或者经纪公司的合同中,同样应当明确销售误导的具体责任。

从之前的产品来看,绝大多数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误导是与产品“网名”联系在一起的。产品的互联网“网名”与产品的规范名称可以不同,但若保险公司自行取的“网名”越界后,可能导致合规问题和相应法律责任。所以,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网名应当纳入营销的“关键词”控制中。

同时,在美国法上,产品名称可能成为适用“合理期待原则”的理由,进而在保险条款的明确约定之外,扩充保险条款的保障范围。虽然我国保险法上并未明确规定“合理期待原则”,但诸多保险法专家皆赞同此项原则,而且司 法实践中也存在着裁判依据包装成“不利解释原则”(保险法第30条)以及“格式条款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而无效”(合同法第40条),但实为适用“合理期待原则”的情形。那么,保险产品的网名能否构成适用“合理期待原则”的事由呢?正如,美国保险法上的合理期待原则存在“强、中、弱”三个版本一样5,估计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中,此问题会出现争议。我们建议综合考察产品网名的使用状况来判断,网名客观上可能给理性人造成误导的,可以适用“合理期待原则”,以将其宣传广告实质上纳入保险合同,以法律责任威慑宣传误导,但对那些正常的“互联网式的语词夸张”应予以区分。

(二)互联网产品条款措辞及缔约流程的法律规制。从当前的保险条款来看,没有采用互联网语言的;毕竟保险条款是标准的法律文件,用互联网语言有失妥当。但随着保险条款通俗化的推进,甚至随着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演变(基于销售需要),随着保险条款备案制的进一步改革,不排除互联网保险条款使用网络语言的可能。保险公司应注意对这些所谓的网络语言以释义条款予以明确。

而且,互联网保险缔约流程设计要特别注意“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问题,需知按照现行保险法,说明义务实际上由“条款+提示+说明”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当然,保险公司还必须留存证据。有些保险公司所设计的投保程序,在投保人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点击下一步,并不是主动弹出保险条款的页面,而是直接出现载有“

1、本人认可并接受网上投保方式,愿以此方式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2、本人已详细阅读投保须知和保险条款,对各项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均已了解并同意”内容的投保人声明页,引导投保人直接点击同意进入下一步。保险人如要阅读保险条款,需要点击该页面 5 参见【美】小罗伯特.H.杰瑞、道格拉斯.R.里士满:《美国保险法精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8页。所链接的保险条款。这种方式来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并不符合要求。还有的保险公司所设计的网页虽会自动弹出保险格式条款,供投保人阅读,只有投保人点击网页底部的投保人声明页的“同意”时,才进入下一步,但其网页所载的格式条款的所有内容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并未采用特殊字体、颜色或者符号等特别标识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进行提示。这同样也会法院认定为未经到提示和告知义务。

(三)互联网时代的保险利益问题。我国保险法并未对保险利益作出明确规定,通常认为,人身险保单因特定关系和被保险人同意而具有保险利益,财产险则需被保险人可能存在特定损失的情形才具备保险利益(即保险利益的反向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利益有扩充的必要。在我国民法上和刑法上,通说均认为虚拟财产可能成为法律上的“财产”,故虚拟财产防盗保险不存在保险利益上的法律障碍。但在尚未发生具体损害的情况下,网络身份信息安全险的保险利益在何处?赔偿额度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无论如何,保险利益的扩张不能成为“乱创新”的理由。应当将保险利益审查作为保险产品开发的立项审查内容之一,因为这是保险条款有效性的第一问题。

(四)保险行业的资质清理问题。传统的保险代理中,代理人的素质的确比较重要,资质准入对于避免销售误导有一定意义——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其意义也相对有限。但利用互联网撮合保险,与传统的保险代理有本质的区别。网络代理人的说明义务是可以通过网络存储的方式予以固定的。互联网代理是否需要经营特许值得重新讨论。在研究试点中的车险查勘定损人员资格考试是否会成为新的资格准入制度此外,应当考虑社会化网络理赔的趋势问题。

(五)电子签名的认证问题。我国《电子签名法》已经颁布近十年,但实践中,不仅个人几乎很少使用电子签名,机构使用的也较少。其原因在于对电子签名证书宣传力度不够而不为人所知、使用体验差、自建CA隐患大等等。能够成立类似“银联”等机构,建立权威性的电子签名认证体系,可以大幅提升网络交易的效率。

(六)网络欺诈的法律制裁问题。网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功能,也给某些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但个人往往因为受损金额较低而选择不报案,即使报案,也可能因诈骗金额未达到定罪的底线而不被公安机关受理。我国的网监力量比较强大,加强网络欺诈打击,净化网络社会环境,对于促进网络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险业的互联网魔力 篇3

摘 要:2014年12月1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最为市场关注的是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经营区域做出的具体描述。本文将结合《办法》出台的相关背景,对目前中国大陆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原因和面临的风险,以及对未来几年内互联网保险市场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做一初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 新经济形势 发展与研究 1 中国大陆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根据《办法》中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定义,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其中,“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全国性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自营网络平台”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为保险机构提供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1.1 中国大陆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

2000年左右,一些保险公司及其他机构开始尝试在公司网站或其他平台上销售保险产品。2010年,淘宝网设立保险频道。2010~2012年,淘宝网规模保费年均增速10倍。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接近10亿元,超过20余家中小寿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2]。2013年,腾讯财付通平台、苏宁易购等电商进入保险销售市场。

2011年,保监会颁布《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保监发

[2011]53号。

2011~2013年,涉足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从28家上升到60家;同期客户数量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566%;规模保费收入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增幅810%,年均增长率202%[3]。

2013年9月29日,由阿里巴巴、腾讯、平安、携程等共同发起的全球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2014 年2月2 5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研究撰写的《2011—201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发布。根据这个报告,相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互联网保险占比达到30%左右,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收入在整个保险市场中的占比尚不到3%,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4月,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同时,保监会相关人员表示正在抓紧起草制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办法。《通知》中对可以进行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出了明确要求(150%以上,同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险公司必须明示保险产品属性,充分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2014年9月,许多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在第三方平台上消失。1.2 互联网保险市场兴起的原因

《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人身险网销产品以万能型、分红型和投资连接型的两全趸缴产品、保险期限5~10年之间为主。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满足客户资金增值需求,相应保障责任非常微小。保险公司使用这类产品形态在设计网上销售的理财产品时,可以通过提高结算利率、降低退保费用等方法,将客户持有保单的期限降低到1年甚至1年以下,同时获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以及其他同期理财产品的收益。《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2014〕12号 中,将这类产品明确为“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即第二保单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变额年金保险产品除外。

1.2.1 高现金价值产品和低廉的销售成本的结合在互联网保险兴起以前,理财型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邮政等金融机构的网点实现。银行手续费率[4]根据产品性质及期限,如一般五年期限的趸缴类理财产品,普遍高达3%以上。而淘宝网除了更加积极和有效率地向保险公司提供众多消费客户外,手续费率只有0.2%。在这样的低成本和大客户群的基础上,保险公司可以在实际经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给予客户较高的回报(高现价产品,从而保证销售量和商誉。

2012年,当期银行一年、两年、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3.75%、4.25%,按照上浮10%计算可以分别达到3.3%、4.125%、4.675%。而某公司在淘宝网上率先推出了一款趸交万能险产品,无初始扣费,无保单管理费,保底收益2.5%/年,1年后退保或领取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当期预期年化结算利率为5.2%。简单地分析这个产品可以发现,客户只要持有满一年就可以拿回全部本金和5.2%的收益。

1.2.2 “长尾效应”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二八定律”成为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在界定主流客户群,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制定客户目标和销售政策的理论基础。

恰恰与此相反,网上销售业务的客户群体明显表现出“长尾”的特征。2004年10月,克里斯·安德森在从对亚马逊和Netflix 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长尾”的概念,即: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非主流产品和客户群体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和消费人群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正是基于网络时代的技术环境为个人意愿自由表达提供的巨大空间。

在对根据淘宝网提供的一个客户数据分析[5]和传统上保险公司通过银行保险(以下简称“银保” 销售理财业务的客户特征的比较中,发现以下三点问题。

(1近50%的网上客户从未接触过理财,也不曾购买过理财产品。

(235岁及以下的客户占网上客户的8 0 %,销售额占70%。其中,成交金额仅为1000元的客户占比23%。在传统银保理财业务中,理财产品销售的最低金额通常为10000元,35岁以下的客户群体被认为是收入较低的年轻人群体。

(346岁到55岁的客户群体成交单价最高,人均5000元。这一点与传统银保理财业务中的客户群体年龄分布相同,但在传统业务中,件均保费一般要达到五万元以上。以“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激活并满足了小额账户的金融需求,网络技术、支付平台、物流管理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使保险公司在低成本条件下接触并满足了普通客户群体庞大的理财需求,破除了大金融机构(银行 的垄断地位,满足了新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1.2.3《办法》对经营地域的描述和高现价产品的风险分析

《办法》称,“高现金价值的人身保险产品、机动车保险产品不得将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这一规定被市场解读为对高现价产品的风险提示和变相限制。那么,经营高现金价值产品究竟具有怎样的风险呢?

1.3 投资收益风险

2012~2013年,以上文所述某公司在淘宝网上推出的年化收益5.2%的产品为例,以网上销售代理费用0.2%计算, 加上其他销售费用以后,保险公司直接成本要达到5.5%以上。2014年,网上销售的高现价产品根据年限(1~3年 的不同,收益普遍达到年化6%~7%,加上销售费用成本,保险公司直接成本达到6.3%~7.5%。同期,2012年全保险行业简单年化资金运用收益率约3.59%,2013年为5.01%,2014年为6.04%。这样,在2012~2014当中,高现价产品的投资收益盈亏平衡点要分别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3%、108%、130%左右。

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以达到行业水平150%的超额收益水平为例,在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要求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中,权益投资收益率要达到行业平均收益的110%~150%,其他投资类(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 的收益要达到行业平均收益的165%~423%。

2014年12月,保险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占比分别为66.3%、11.1%和23.7%。风险较大的权益类和其他投资类的占比从2013年9月末的25.32%上升到34.8%。对于依赖于高现价产品保费收入的中小型保险企业来讲,权益类和其他投资类的占比可能还要高于行业的平均状况,项目匹配和规模匹配的风险日益增加,此外,还有资金运用存在的坏账风险和道德风险。

1.4 久期匹配和现金流风险

在投资项目和产品设计的久期匹配和现金流风险方面,网上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期限多为一年甚至一年以下,问题更加严重一些。在以负债端(保费收入 一年左右的期限匹配资产端(投资资产 更长年限的模式中,每年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新增保费来覆盖到期保费的流出(现金流。

(1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年新保费的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市场利率环境、资金价格的变化以及其他外部不可抗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保险公司持续的现金流需求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

(3对于对新保费现金流依赖度较高的企业来讲,公司本身的经营风险,如投资项目的

成败、管理层的变化、市场商誉等风险因素的叠加会迅速地反映在新保费的获取成本和获取时间上,对公司整体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互联网高现价产品的发展使保险行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不同保险企业的资产冲动和投资冲动在高现价产品销售的背景下风险若隐若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机关做出了适当的限制和风险提示,对市场参与者的规模、资质提出了要求。

2.对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方向的初步研究

2014年,人身险行业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实现年化规模保费353.18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09%,同比增长5.5倍,成为除代理人、银邮渠道和团险渠

道外的第四大销售渠道。保险企业自有平台、第三方平台(包括银行和其他第三方平台 都是互联网保险重要的参与者。以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上文已经做过研究,现在,本文将对在互联网保险的新浪潮中另外的两方参与者——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发展做一个初步探讨。

1.5 保险企业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保险公司并没有改变在传统代理销售模式中的根本地位,仍然只是处于一个产品的提供者、经营风险的承担者和代理费用的支付者的角色。根据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中,95%是通过第三方平台(主要包括淘宝等销售平台和银行代理平台 实现的。

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之一,目前积极参与到互联网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主要是一些新公司和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缺乏传统经营渠道、人员和客户资源,依赖自有平台经营网上业务缺乏基本的客户资源沉淀和受众群体,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成熟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可以迅速积累客户量和推广商誉。

原因之二,对于一些成熟的中大型保险企业而言,虽然网上销售的平台技术和专业销售技能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形成,这些企业也具备自有平台经营所必需的客户资源积累,但是,这些企业需要面对的是自身的盈利要求(按照前文的分析,在同样规模的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的情况下,高现价产品的盈利能力要大大低于传统保险产品、渠道冲突、投资项目储备

上一篇:金融电子下一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