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2024-06-15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1

1 中国师资队伍管理及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很快, 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规模总量不断增加, 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学历层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师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然而,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 从总体上说, 普通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表现为:师资队伍总量不足, 结构失衡;师资队伍能力不强、素质滞后;师资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够完备。

2 美国师资管理及建设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复合制的国家又称联盟国家, 它们是由许多政治实体构成的。这些政治实体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具体的情况来建设和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 所以美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没有确切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全国来看, 美国的高效管理制度已经很大程度的得到了的认可。比如:美国的非升即走制、公开招聘制等。

2.1 美国的教师选择及培训制度

美国高校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来招聘教师, 只要是条件符合标准, 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招聘。这不但从根本上保障了教师的水平, 也更加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他们不会接纳本校的应届毕业生, 从而使他们不会局限于本学校, 有更广的提升自己实力的空间。美国在选择教师方面是很苛刻的, 在教师的聘用期采用培训制度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熟练的掌握教学方法以及手段。

2.2 美国教师的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体制是有目的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美国制定了许多教师评价原则, 比如美国制定的晋升评价制度、非升即走的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虽然制约了高校教师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高校教师切身利益。

2.3 教师激励制度

自主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健全的福利保障是美国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的基础。美国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制度。在用人上, 合同管理一方面约束人们履行岗位职责, 一方面保护了合约人的合法权益。在人事管理实践中更体现了人本思想。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进行帮助。一般是停止其继续授课, 规定一定时间到有经验的教授那儿去听课、学习, 请著名教授为其单独讲授、介绍教课方法;召开专业会议, 请同行的专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等, 恢复其授课考察一段时间若还是不符合规定解除聘用关系。

3 针对我国师资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自主办学, 提倡特色教育

通过探讨美国学习, 美国高校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限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学校按类型、办学宗旨的不同均有自己独立的教职员工配置标准和招聘、管理系统, 是在坚持岗位需要和资金保证运行二者相协调的条件下决定用人, 避免用人的随意性和不了解高校实际需要制定计划指令的盲目性。我国应该建立师资、员工配置标准、质量等的评价体系, 设置有利于倡导建立高水平教职工队伍的资助项目等。

3.2 建立保障机制

根据相关调查, 许多独立院校的教师工资收入偏低, 与各行各业相比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收入问题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及水平的重要因素。独立学院每年学费大约在一万以上, 足够来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独立院校教师的工资应该比国家院校教师的收入略高一些, 这样能够使独立院校在人员聘用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3.3 建设科学化的教师管理体系

在一切事物中, 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再好的政策、制度都成了一纸空文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独立学院要向美国一样建设符合国家制度的教师激励制度。在严格要求的情况下, 关注他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上的需求。从而建设一支品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中国特色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4 结论

根据上面的论述, 我们可以知道美国在教师的培育、选择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我们可以采纳一些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正确的师资建设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能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的高校管理制度。国家教育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建设中的各种因素, 更好地解决它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何媛.论高校师资管理中的教师激励[J].高教论坛, 2008 (4) :158-161.

[2]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3]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4) .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篇2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姓名:刘剑锋 班级:社会体育 0801班

指导教师 由文华

摘要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们的经济意识的提升,现在的体育场馆不单单用于教育教学和人们的日常锻炼,而是对社会进行有偿使用,这便形成了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体育产业,但是在其走向市场的管理运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应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过对陕西省国家重点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研究,以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能针对自己不足进行合理的改进。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一)多方研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引入市场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决策者转变观念,遵循市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作为经营者,需要完善体育馆的自我“造

血”机制,以馆养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体育部(系、学院、教研室)管理,财务由学校监督管理,市场化运营。馆长负责招聘馆内所需工作人员及日常经营管理,体育馆支付员工工资及教学、训练、日常维护所需要的成本,每年赢利资金分配,既要符合学校相关政策,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借助体育部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可极大地方便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缺点是体育部门面对相当繁重的体育课教学课程,同时又要兼顾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很难做到“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模式适用

于普通大专院校。

校场馆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专业管理模式,是采用外包或隶属于学校专门的职能部门(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体育部门只负责教学训练。由于体育馆实行专业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还需要有场馆维护、设备维修和保安、保洁、甚至包括环境、水电、建筑和装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且便于同时管理多家场馆,适合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现在更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也在采取这种模式。此外,还有混合式管理,是对前两种

管理模式的综合。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体现高校体育馆经营的特色优势,实现团体效率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使

体育馆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建立可行的物业管理体系。物业管理作为当代的“朝阳产业”,已经渗透到高校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特定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高校体育馆又区别于社会体育馆,需兼顾高校体育教学

体制的需要。

制定场馆物业管理条例,明晰相关人员责、权、利,公布服务承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教学、训练、比赛及有偿开放的安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程

序,使之适应体育教学训练和对外开放。

(三)完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空间。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花巨资建体育馆无偿向学生开放,广大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学校周围收费不菲的网吧、KTV和歌舞厅所吸引,长此下去,体育馆日渐冷清不说,学生体质也必然下降。因此,高校体育馆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定价策略,并可尝试将现代营销理念中诸如“俱乐部”、“会员”、“包装”等概念元素引进来,依托体育产业强大的潜在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俱乐部”及“会员制”的引入。我国高校俱乐部概念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数人认可的界定:高校俱乐部是高校中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由于俱乐部自由、自愿的原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兴趣,有热情,乐于积极参与,而且俱乐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又可以融合教学要求,对于目标和内容相对固定,又带有法定约束力的体育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由于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且俱乐部本身具有社会性,其招收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可以有教职工和校外人员共同参与,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社会上相关的体育协会,扩大影响,提高层次。

高校体育馆作为高档次、全天候且功能齐全的体育资源,依托高校高层次专业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组建各种类型和标准的体育俱乐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行会员制是提高场馆效益的有效策略,对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如此。因此,一旦各单项俱乐部都拥有了稳定的会员,意味着会给体育馆带来相对稳定的经营收入,又可以促进学校把俱乐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2、体育馆经营项目的多样化。高校体育馆采用多种经营,应分清主体项目和辅助项目,主体应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培训、全民健身以及学生社团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其他如文艺演出、房屋出租、相关运动产品经营应属于辅助项目。体育馆方面无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占用上,都应该做到主次分明,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在具体运动选项上,既要考虑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馆传统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仍有较高的群众普及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超前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大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在不同院校的统计中,诸如防身自卫、跆拳道、瑜伽、武术散打、健身健美、街舞、拓展训练甚至极限运动等都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项目,这些新兴的运动不仅是对传统项目的挑战,对现有的师资也是个很大的考验,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这都是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3、体育馆价格的合理化。体育馆的相关收费标准的制订,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定位消费层次,根据本校师生的普遍情况,结合周围居民的消费状况,再从定位出发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服务项目。对于高校而言,最普通的定价战略之一就是差别定价。据调查显示,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几乎都采用差别定价,如校内师生优惠定价、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各种特殊人群的优惠价等,管理者要充分掌握价格杠杆规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4、实现体育馆的信息化管理。高校体育馆的管理、宣传和经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编制实用、高效的管理软件,建立信息丰富、图像精美的网站、网页,开发专用体育POS机系统,刷卡付费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系统,都有利于省时、省力、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工作,提高效率。

六、结论

高校体育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对管理和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优先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其多元化的功能和意义,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和物业管理体系,精心策划,科学管理,使其充分发

挥自身价值,成为社会共享的体育资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目录

1前言...................................................1 2研究对象与方法.........................................1 2.1研究对象..........................................1 2.2研究方法..........................................1 2.2.1文献资料法....................................1 2.2.2逻辑分析法....................................1 2.2.3访谈法.......................................2 3研究结果与分析.........................................2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2 3.2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2 3.2.1高校中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筑的设计和规划........2 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4 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5 3.3场馆的管理机制.....................................6 3.3.1管理主体......................................6 3.3.2机构设置......................................7 3.3.3人力资源......................................7 3.4场馆运行机制.......................................8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4结论与建议.............................................9 4.1 结论..............................................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1前言

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那些用途广泛的多功能体育场馆越来越受到学校内的师生及社会人员的关心,然而许多场馆的使用只是面向校内,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其闲置时期的利用率,许多高校选择了进行社会共享的开放式经营,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人员的需求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运营的过程中其利用效率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阻碍着其发展,如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查阅的文献资料共9篇,其中对高校场馆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共有5篇,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共有4篇。2.2.2逻辑分析法

本文对通过对陕西省的五所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的建设及管理状况结合参考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篇研究成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2.2.3访谈法

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访问了专门的负责人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普查总体数据报告》显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面的健身器材,由于学校内没有相应类似的场地用于大型的活动,此文体馆也用于承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从2010年的9月学校对体育场馆的整体进行了新的规划在靠近西面的场地里把放置乒乓球台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设计成了一个大型的舞台,由于该文体馆的结构为薄壳结构,加上地面是光面的塑胶面层,其隔音效果很差,在这次设计上加上了大块的吸音构件。以此来满足其多功能实用的目的。

除了上述的体育馆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室外的体育场地,如田径场和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和排球场等,这些场地一般是被规划在学校的周边区域,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又能在其他时间对社区人们开放,形成一定社会共享,高校的田径场地一般还是对外开放但是像网球场之类的运动场地是对外有偿使用。高校内的体育场地较社区的体育场地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地面积大、场地设施相对社区内部较为齐全、室外活动环境好、活动场地类别多等。而这种规划形式为陕西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外界条件和硬件条件以及商业化运营的条件。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

不同的院校对于体育馆的用途也不同,很多院校是以教育教学为首要目的,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是用来承办学校的一些比赛和一些大型的活动专门建设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等,在教学的应用中,现有的体育馆一般很少能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体育场中活动,只有少数的几个体育馆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由于其活动面积较大场地分布合理,可用的活动区域相对较大,内设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所以可以满足校内的本科生需求,但是对其开放性而言,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很少面对学生开放,即普通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被允许进入体育馆参加日常锻炼,而且在建设舞台之前的体育场馆内的乒乓球场地是收费的。

通过对西安各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校内的体育馆的使用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是普通统招生和本校的体育生(包括体育系的统招生和单项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普通学生,平时只允许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老师带领进入体育馆内,而在课下的时间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是有偿的,所以对于普通学生来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体育馆对他们的作用只是在课上,而对于体育生来讲体育馆的使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除非放假期间或者是进行一些大的比赛期间其他时间他们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同时学校对这一做法也比较赞成,特别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如果高水平运动员需要训练并且在场地和器材上和普通生的使用有所冲突,那么场地管理员通常会协调普通生的活动来确保运动员的训练。

室外场地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般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在室外场地进行的,只有少数学校的几项运动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健美操和体操以及少量的篮球和排球课在室内进行。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

根据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情况调研结果可知,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主要存在5种具体的运营方式:一是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二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三是委托运营的方式。四是直接改制

【4】为企业的运营方式。五是纯公益性的运营方式。

3.2.3.1高校体育场馆目前在有偿使用的过程中的多样化

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主要是承接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但总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承办大型的演唱会和大型赛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体育馆,在使用过程中就承办了任贤齐、苏醒等明星的演唱会和郭德纲的相声;除此之外还承办过CBA联赛和CUBA的选拔赛等,二、承办的某些公司比赛和团体之间的小型比赛,如在上文中多次提及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就借助其广阔的室内空间经常性的承担小型比赛。

三、出租成为一些招聘场所,如联通公司在西安的招聘活动就是在不同的高校中租赁期体育馆进行招聘工作。

四、举办庆典或者演讲以及讲座,某些知名专家由于其影响力较大所以在其讲座的时候参加的人数众多以至于大的会议室或者礼堂都不能满足其需求,这时候体育馆便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由一些团体或者个人办训练班用,在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内就是这种运营模式。

在体育馆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就是因为安全问题不把体育馆租赁给公司管理,而是有自己来管理,同时由于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在一些利润丰厚的大型的活动面前放弃了,除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之外,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协作问题也影响着体育馆的运营。此外还有体育馆的硬件问题,硬件齐全但是破损不分未能及时修复,以及学校的声誉和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体育馆的运营也存在着影响。3.2.3.2总体来讲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较低

主要表现在体育馆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在辽宁省53所高校中,不同程度开展有偿服务的占54.7%其场馆利用率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8%,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7.5%,可见其利用率很低。而在陕西省内走访的五所高校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占到四所,其有偿利用时间由教学和比赛之外的空闲时间而设定,虽然能承接多种比赛但总体利用率相对仍然较低。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不足现状又要求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部分时段,其余非教育时间,如周六、周日和平时晚上都为无偿开放或关闭,较高档一些的场馆却被“保护”起来,使场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多年来,高校体育场馆与外界联系沟通甚少,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也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3】,所以管理人员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和体育馆的运营息息相关。

3.3场馆的管理机制

3.3.1管理主体

不同高校对体育馆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所以其管理的主体也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有两种运营方式,一种是学校将体育馆完全承包给某个公司,由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对体育馆来进行管理运营,而校方只作为租赁方,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租赁费用,思源活动中心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费用为三十万,但是由于承包公司与社会沟通能力的较强运作模式较为合理每年不但可以交付三十万元的租赁费用和员工的工资以及场馆的维护费用仅仅2009年一年就盈利八十余万元。但是公司在承包的时候要遵守学校提出的要求即在学校的需要的时候必须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学校来使用,所以公司承包的仅仅是其空余时间的使用权。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运营模式就是管理主体是学校自己,体育场馆的运营由学校的体育系或者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这就保障了体育场馆的运营的安全可靠性,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管理就是这种模式,其盈利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补贴和场馆的维护。剩下的结余有一部分由体育系上交学校,另一部分归体育系所有。而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如西北大学的体育馆在运行初期并没有想打营利性的经营但是限闲置了三年以后才对体育馆进行对外经营,起初有体育部的老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内部的矛盾问题后来由学校来进行资金统一管理。3.3.2机构设置

各个高校的机构设置都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讲其设置相对简单,走访的高校中其设立的机构一般只设定一个场馆管理办公室,而人员设置更为简单管理场馆的领导阶层最多设置两名,而每个学校的所有场地管理人员都没有超过十名。体育场馆的所属机构一般都因高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主体而定,但是总体可以根据其管理机构来分为以下积累,西安交通大学的体育馆由于是承包给了公司来进行管理,所以其机构设置相对明确吗,即有专门的公司部门来进行日常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其管理完全由公司因情况来定,相比而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用来管理全部日常的活动,而西北大学仅仅设置了一个全职管理人员和两个体育老师来兼管,但是在体育馆承接大的活动的时候他们的人力资源设置基本是相同的,即临时从学校抽调人员来进行人员补充,如当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演唱会的时候根据活动的大小来进行临场人员安排。由以上可见现在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的管理素质,即场馆由非专业人员来管理专业的体育场地,所以无论从体育场地的管理还是从体育器材的维护都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专业人员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专业人员的短缺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4场馆运行机制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

对于体育场馆来说满足教学训练是最基本的任务,在走访的各个高校的管理中,在没有重大活动时都是为教学训练开绿灯的,特别是在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上,体育场馆是随时为其服务的。但是对于普通学生在课余时间进馆进行体育活动是有限制或者有偿的。而且在西北大学的羽毛球馆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考虑到高消费问题,主动不倡导学生有偿进馆进行空闲时间的娱乐训练。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

在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在学校管理的情况下开放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整年都有定期开放的日期,二是在节假日开放,三是开放没有固定的日期。高校场馆经营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使用管理,二是部分上缴学校、部分自行管理。自行管理的资金流向有五个方面:支付工人工资、支付水电费、补充体育经费、支付教师奖金、其它支出。如西安石油大学的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其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完全支付于这几项。

西安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由于开放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员和精力,对社会开放的范围则较小。具体表现在:(1)高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2)场馆利用

【5】率低;(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

在大型活动期间其运营主要由活动方进行管理,而很多体育场馆管理方只是把体育场馆单一的作为场地租赁,活动方把布局方式和必须品直接进行布置,而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起到协助作用。不去考虑其对外运营的管理,所以其管理活动相对滞后,当遇到大型的赛事的或者活动的时候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布置或者维护体育场馆内的设施不被损坏,而不是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前的高校体育场馆建筑和设施条件都能够满足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但是对于普通生的利用都有所限制。

2)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不能具体确定,即每个人的具体职责不是单一和专业的,而是以不专业的人员去管理专业的场地和设施。

3)某些高校的运营中形式单一,体育场馆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了体育设施场地的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盈利主要在于承办比赛。

4)体育场馆的管理形式与高校的规模以及周围的环境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211高校和985高校以承包给运营商为主,而一些省属高校以学校自主管理为主。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3

关键词: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素材,它不仅包含大众所熟知的正规装订成册的“教科书”,也包含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资源。与教学有关的所有课本、讲义、习题集、网络学习材料、影像资料等,都可称为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高校教学最基本的工具。教材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1]。一直以来,教育部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并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给予支持。2007 年初,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文件中都提及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问题。特别是2010 年5月,国务院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不仅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绘制了蓝图,也重点强调了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的要求。因此,高校教材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的素质水平和人类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战略发生重大变革,高校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基本上能够满足高等学校的教学需求,但考虑到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教材必须不断的做出调整,建立更加完善的教材建设与管理机制,以保证能够顺应时代的进步。

一、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不及时。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每个行业的各类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在高校,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些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将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编入到教材中,使得现有教材内容陈旧、新知识匮乏。教师授课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知识体系,尤其涉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这样导致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和授课内容不相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某些教材内容具有陈旧性和滞后性,与当前同行业知识水平不协调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陕西省某普通高等学校为例,学校教务处将教材建设和选用工作由各个院系承担,各院系由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进行教材的征集和选用,从而完成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但很多院系对此工作不重视,绝大多数教师将自己编写的课件为主讲教材,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教师从网络上选择或沿用本院系最早选定的教材,历经几届学生一成不变,导致很多学生对手里所用教材颇有微词,严重制约了该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缺乏教材编写质量的管理和监控评价。从传统角度出发,纸质版教材在各高校教学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然而现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已逐渐向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时代过渡,因此传统教材的局限性逐渐突显。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要求,各高校教师相继编写了电子版教材(课件)。但有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常用的电子课件,稍加修改便应用于课堂,并且部分课件很长时间不予更新,据学生反映以公修课和基础课电子教材尤为突出,这都直接或间接的阻碍了高校教材建设的正常运行。甚至某些高校为了本科合格评估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片面追求教材的自编率,一味要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教材的重复率和相似度不断增加,导致不同高校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抄袭,侵犯著作权的情况屡见不鲜[2]。由于高校对教材编写和运用方式的监管力度不够,更是加剧了教材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三)高校对教材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对于任何一所学校,学历高、资历深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各高校重视的对象,但相应的降低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即能培养出高端的人才。经调查研究证明,某些高校对教材建设重视力度不够,投入的专项资金非常有限,没有正规的教材建设研究小组,也不具备教材建设所需的各项物质条件,更缺乏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鼓励和奖励政策,仅是依靠部分教师的能力、阅历和学识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材选用、编写和修订,使教材建设带有很大的自主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教材管理者也因缺乏经费而懈怠教材管理,消极对待本职工作,对各个教师提出的教材选用建议不做深入分析就直接采纳,这就更加不利于高校教材建设的良性发展。

(四)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脱离。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教材建设改革过程中都提高了自编教材的比例,但编写教材的时候仍旧是按照传统思路,追求整套教材前后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技术性,强调的是整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的更多是继承和模仿,对其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有限,这就违背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实习,对实践教学所用教材漠不关心,认为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和锻炼,过程中任由学生去自由发挥和自主实习,这样就因缺乏专业的带队教师而未能及时发掘实践教学中的现实教材,学生也间接的丧失了部分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使实践教学空有其名,失去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加强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教材建设工作理念,从根本上重视教材建设。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思路,从以下五个环节入手,重视教材的建设工作。①教材规划:高校每一个专业每一课程开设前,都必须依据该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进行教材的规划。需要什么类型的教材,对教材内容有哪些基本和特殊要求,可以支持何种施教方式,要求使用哪个出版社的教材等,这些都是教材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然后进行教材立项,还应征集各个院系教师的推荐和建议。②教材编写:传统上教材出版都是由出版社有周期性完成,但由于其更新速度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数高校对教材讲究的是实效性和适用性,所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自编的讲义、课件、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再辅以学校配发的教材共学生学习使用。自主编写教材应注意对教材的审核和修订,不能抄袭、模仿和随性发挥,要有科学的依据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及运用,还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查新以便做出相应的修订和改动。③教材评优与选用:社会上各个出版社的出版物数不胜数,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带有很大的自主性,至于何种教材比较优秀、比较新颖、比较科学,高校必须慎重对待,应组织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现有教材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调查学生使用效果对其进行评优,最终选用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④教材评价:各高校每个院系的教材一旦选用,它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查新、调研、评价、审核,对一些过时的教材必须立即更新或更换。⑤教材经费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支撑整个教材建设与管理体系的运行,对教材建设和管理人员给予合适的奖励或补偿,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本校教材的及时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围绕以上五项基本要求,高校须重视教材建设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才能对本校教材建设工作做出合力的调控,为提高本校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材建设队伍管理,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每所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教材建设研究小组和管理机构,但由于学校本身的种种原因限制,教材建设工作未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因此,相关高校应加强对本校教材建设队伍的管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加强教材研究,提高教材建设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教材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充分了解本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等,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熟悉教材编审、评价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并经常参与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对本校的教材建设,研究和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②以教材本身的质量为出发点,强制性要求教材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本校所用教材进行校内外市场调查,听取教师、学生、专家、用人单位等意见,在进行统一的汇总研究之后,对教材的评价和选用做出准确判断;教材建设管理人员还应从多个方面剖析教材建设新的方法和策略,为教材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效推进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有效运行,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③从教材的选用管理机制方面出发,加强教材的选用管理,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程序,多层次逐级申报。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坚持原则,严格审查和把关,把学生的需求和对教材的接受程度放在首位,努力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以确保所选教材的质量实用性。④大部分高校拥有专家级教师,可组织各个院系的专家、教师成立教材自编小组,建立教材自编程序和评审程序,鼓励高校编写适合本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类专业课教材,对相关参与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政策。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本校的学术水平、知名程度和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新要求下的教材建设发展。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进我国高校教材的国际化建设。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摇篮,更是公认的学术研究基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高校一直都代表着自身所在国家的学术水平。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国内每年都会有很多高校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联合办学或相互输出留学生,这期间,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必然是学术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推进我国高校教材与国际标准接轨已刻不容缓。一方面,可适当引进一些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的境外优秀教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增添新活力、新内容,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使我国高校学生阅历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能够全面的了解世界、探索世界,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可将一些国内优秀教材进行翻译,使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让世界了解我国学术文化内涵和相关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够广泛传播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除此之外,通过和国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能够学习他们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理论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学习国外优秀的教材编写方法和评审流程,结合我国高校的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水平。

(四)结合实践,建立新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机制。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随之多样化,一些新的专业和学科相继被引入,这就要求教材建设工作必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是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组建教材建设研究小组,将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新要求进行剖析和论证,从教材的实用性入手,研究哪些学科、专业适合创新和改革教材,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以及文献等能否实现免费开放,电子版教材能否为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相关网络课程设置是否规范,最终将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统一归纳整理后,适时的创建并改革教材建设模式,找到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教材建设与管理之路;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比重正在下降,实践教学对高校教材建设作出了新的要求,“实践即教学、实践即培养、实践即教材”正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因此,各高校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去发掘实践教学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及时发掘教材并对其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不仅成为教材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教材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科技化的全新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全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略显落后,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更是迫切需要改革。各高校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深入研究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改变和改革现有教材建设方法,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形成一条有机的教材建设与管理路线,为高校的自身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保障,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世界标准接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永芬.关于高校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5):P115—P116.

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建设及管理 篇4

为了避免机房在投入运行后出现各种问题,在机房设计阶段要做好充分的研究,选择合理的硬件配备、合适的网络结构,正确的机房系统设计是提高机房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以下提出机房建设时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方面需要考虑的一些方法:

1.1 计算机软、硬件建设

(1)有效规划投资成本

要充分考虑机房的实用性和可适性,在预算投入成本时,可采用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可扩充性,即在以后使用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适当增减;第二,便于管理维护,成功的系统建设规划是管理及维护的决定因素;第三,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现在和未来,利用当前发展的最新信息,把计算机机房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便使系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选择品牌机型,降低总成本

学生用机的选择应以经济适用为原则,但不能只注重经济,只关心前期投入费用,而忽视适用,忽视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目前一些品牌计算机,是根据高校公共机房的特殊情况而设计,通过多方测试,针对性强,机器性能稳定,售后服务有保障,并且现在品牌机与兼容机的价位差距不大。

(3)选择合适的硬盘保护功能

高校计算机机房使用频率高,环境复杂,学生的误操作及病毒的干扰经常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配置一块合适的还原卡对防止这些干扰有一定的作用。硬盘保护对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也有一定作用,另外,可以利用还原卡附带的网络发送功能,在安装机房软件时,只要先装好一台母机,通过网络安装就能对整个机房的每台机器进行IP地址、机器名等自动分配,对于以后的管理维护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4)根据专业特点,配置相应软硬件系统

从计算机应用角度来看,不同专业特点对计算机机房的配置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面向多媒体设计类专业的机房,机房内计算机的配置就要以图像、声音处理为考虑重点;而对于软件开发专业而言,高级的声音和图像处理能力就不那么重要了,CPU的处理能力与存储空间是考虑的重点了;对于一些需要经常演示操作过程的专业,安装NC方案的网络进行集中管理是必要的,当需要软件演示时,所有的软件都在服务器上运行,工作站充当终端而己,整个机房的性能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

1.2 网络系统建设

(1)网络设备的选择

网络设备的选择主要是对服务器和交换机选型、综合布线、网络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在设备选型上要保证硬件设备和软件的兼容性,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分别进行选择,并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使用故障。

(2)规划网络拓扑结构及管理体系结构

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对整个机房的网络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机房一般采用中心节点以辐射式级联方式对设备和信息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其优点是当某一线路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网络中的其他结点,系统可靠性较高,设备扩充容易,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故障。

针对该星型拓扑结构,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的网络体系结构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即选择一台或多台功能较强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将其他的计算机分散在网络中作为“客户机”。采用这种分布处理技术,可以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成本,增强应用的可移植性,对改善网络和系统性能,提高用户工作效率,保护用户资料起到积极作用。

(3)合理布置网络系统设备

机房的网络结构一般采用服务器—交换机—客户机的网络模式。高校计算机机房承担不同的课程实践,在应用中不同课程实践往往是同时进行,而每一种实践对网络的需求不同。因此,在机房建设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考虑,在布置网络系统设备时,把一个大的网络机房分为几块小区域机房分别进行管理,即每个小区域机房的网络设备集中在一起,通过一个出口级联到上层交换机,并且每个小区域机房交换设备的供电设备通过不同电源控制。这样当需要对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网络资源时,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切断与上级交换机的接口就可以实现区域管理。

(4)网络布线中注意的问题

在综合布线当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合理布放双绞线,尽量不要经过强磁场、大功能的电器、电源线等,否则会大大降低网络传输质量;第二,考虑双绞线最长的通讯距离,每条合理预留一定的长度,并在双绞线两端做相同的编号,以便日后维护;第三,根据机房实际情况布放一定数量的备用线路;第四,交换机的安放位置及最大的级联数目,无论是主交换机还是二级交换机,在选择安装位置时应该考虑把其放置在中间位置,一方面可以节约网线的使用量,另外还可以将网络的传输距离减小到最短,提高网络传输质量;第五,选择质量过关的水晶头,劣质水晶头经常影响网络传输质量。

2 机房的管理维护

2.1 健全机房规章制度

良好的机房环境直接影响计算机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因此,首先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各方人员职责,督促学生严格遵守上机纪律,按正确的流程使用计算机设备,减少人为故障率。

2.2 计算机硬件的管理维护

(1)定期巡检设备,了解每台机器的状况,采取主动预防与高效维修相结合的方式来降低设备故障率,定期进行磁盘整理,提高硬盘的运行速度。

(2)合理设置硬盘分区,尽量不要使用低级格式化硬盘。一般把硬盘分为三个区:C区作为系统盘,装放系统文件和所需的程序;D盘用来存放学生的临时文件;E盘作为备份,用于备份系统重要的数据。

(3)采用NTFS格式对计算机磁盘进行管理,优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高,不易产生碎片,而且NTFS分区对用户权限做出严格的限制,每个用户只能根据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同时还提供了容错日志,可以记录用户的操作。

(4)充分利用还原卡保护,利用硬盘还原卡的功能,保护硬盘数据避免系统意外带来的数据丢失、损坏等问题。并利用还原卡的网络功能,对整个机房进行有效的维护。

(5)使用一些软件对硬件进行保护,比如检测卡:是一款专门用于检测计算机硬件故障的软件,能识别多种硬件代码,并加以解释,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判断硬件哪里出了问题,及时地维护硬件。

2.3 软件系统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

(1)根据教学需要,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装稳定适用的操作系统,并根据需要安装必要的教学软件。

(2)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杜绝病毒干扰,同时安装更新系统漏洞补丁程序,实时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监控。

(3)设置CMOS密码,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CMOS RAM是计算机用来存储系统信息的随机存储器,记录计算机的一些重要信息,为了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有必要对CMOS设置口令,防止学生更改系统信息。

(4)利用Ghost软件及时备份系统,如果硬盘中的数据或系统受到破坏不能运行,可以使用Ghost备份的数据进行完全的复原而无须重新安装系统和程序。

(5)备份注册表修复系统,注册表是Windows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数据库,存放了各种参数,直接控制Windows的启动、硬件驱动程序的装载以及一些Windows应用程序的运行。当注册表遭受破坏时,系统有时无法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把备份注册表数据导入系统。

2.4 网络维护及管理

(1)经常对服务器、网络设备、网络管理系统及机房附属设备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隐患。

(2)通过网络监控器监控网络,网络监视器可以捕获本地计算机上的往来信息,而且可以设置捕获过滤器来分析特定的帧,同时根据资源与网卡物理地址,或者是资源与目标协议地址来定义过滤器。一旦有了捕获之后,还能够通过过滤器显示来进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

(3)使用系统性能监视,系统监视器时刻监测系统性能,记录这一天用户进入网络系统的情况及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所进入的节点情况。

(4)端口安全设置及管理,一般情况下,Windows系统默认的是打开所有端口来供不同的应用程序与外界建立通信,于是很多黑客从这些开放的端口侵入系统。因此,对网络的管理只开放适当的端口,这样既可以保证网络正常使用,又减少受外界干扰。

(5)局域网数据备份,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文件或历史记录对管理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丢失,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只能有效地进行系统和数据保护,预防各种潜在的威胁。

(6)通过局域网远程管理,控制管理局域网。一般远程控制软件分为两部分,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端程序,在使用前将客户端程序安装到客户端,通过安装远程控制软件,对局域网进行远程管理。

(7)实行分网段管理,网络分段的目的是将一个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子网,可以简化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降低成本、隔离子网通信、提高网络安全、减少网络流量、避免广播风暴。

3 结束语

在机房管理中,要充分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学习最新经验,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应用新技术。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维护的技术和方法,使整个机房系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高校计算机机房建设方案。并从多方面探讨了如何管理维护高校机房的方法,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机房管理维护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机房建设,管理维护,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1]郭笑梅,曾宇永,贺琼.基于NCPI理念建设新型高校机房[J].福州:福建电脑,2009(7):180-181.

[2]李清香,霍冰鹏,吴斌.浅谈高职院校机房建设与维护管理[J].太原: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52-53.

[3]陈孔艳.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探讨[J].天津:实验室科学,2009(3):121-123.

[4]徐芳.机房网络化管理[J].潜江: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2):93-94.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5

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肩负着服务、管理、育人三大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高校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物联网平台,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信息化的落地。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目前仍存在诸多掣肘:认识不足、资金有限、人才缺乏、制度缺位、安全隐患是普遍阻碍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难点,文章对突破困境的路径也进行了浅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要迈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和“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跃进。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三个功能:服务、管理与育人。服务是后勤工作“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后勤管理工作的“客户”不仅包含学校、师生,在更高层次上还包含高校及社会,要努力实现“客户满意”的目标;管理是后勤统一协调调配人、财、物以实现保障工作的动态过程;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工作中也必然要得以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服务、管理与育人功能在现阶段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融合“互联网+”的思维,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工具和设备加以实现,从而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为高校整体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为便捷高效的辅助。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战略格局的形成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后勤管理信息化提升至高校发展战略的层次,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领导重视,全局规划

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管理效率是否高效,对于高校发展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内掌握决策权的领导是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是否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基石,是决定后勤管理能否迈向信息化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从组织结构、资源调配等关键方面提供支持。在信息化变革过程中,要依据明确的战略规划逐步进行,避免资源浪费,建立“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的综合后勤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时代后勤管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二)管办分离,合作创新

在经济发展领域,企业对成本的管控和对效率的追求促使其主动探索了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校自身及研究院所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发也日新月异,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思路上的引导和经验借鉴,“互联网+”思维本身就内涵融合创新之义。积极探索管办分离,高校后勤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统筹全局、资源合理分配和精细的流程管理,国际上一些高校关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實践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后勤管理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利用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在做好勤务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后勤管理物联网平台

大数据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砖石,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以期使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价值最大化。

(一)扩宽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的基础数据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实现广覆盖和全面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使数据更为高效地进行传递,对基础数据的收集要做到渠道多样而畅通,努力建设PC端、移动端、微信端、客服电话、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监控网络全方位信息收集的组合通道,实现后勤服务的快速响应。

(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传统的后勤管理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孤岛效应,各个系统各自为营,信息无法实现共享,造成大量的浪费,在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的同时,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宽口径收集信息,集中统一处理,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高频应用数据的无缝对接,避免重复采集录入信息,更为高效便捷。

(三)搭建后勤管理物联网

依托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按照约定协议,对高校内的人和物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形成后勤管理的物联网,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5G时代的来临更是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驱动力。物联网是对信息的终极整合,在感应、传输和应用三大层面对后勤管理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全面促进高校内教学、校园资源与生活的系统整合。

(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大数据的应用和物联网平台的建成将后勤管理的全面化和细致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传输信息经过科学精密的计算可以准确地捕捉到个人的习惯、偏好和动态,这在带来便利和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个人隐私和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校内资源信息全部载入互联网也给学校管理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风险。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对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要在信息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避免高校及校内人员、财物因信息泄露造成伤害或损失。

三、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落地

智能工具与设备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全场景中皆有用武之地,其是传统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景和目标选取相应的智能工具与设备,完成信息的判定、传输、处理等任务。

(一)智慧教室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环境检测传感器

配备环境检测传感器的智慧教室主要应用空气温湿传感技术,对于教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传感装置在完成教室内环境信息采集后反馈至物联网平台,经过计算处理得到相应指令,控制空调、灯光、门窗等设备以保证教室环境处于适宜条件。红外线传感器的热成像技术可以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控,可以对公共性传染疾病控制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智能型烟雾报警装置可以在传统装置识别火情、触发灭火设备基础之上完成火情信息的即时传输报警,后勤管理部门可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发生火情的地点,以警报、广播、短信、APP等多种方式通知周边人员立即撤离。

2.智能教学设备

教室中教师主导的讲台和学生座位区是两大基本空间。讲台区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变为投影仪器,再到触摸屏一体机的使用,教学工具的智能化大大提高,触摸屏一体机既可以展示教师提前准备的文稿、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也可以配以即时笔记对讲授内容进行注解。传统教室中的教学过程是一次性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智能教学设备应用可以在教师授课时,将触摸屏一体机所呈现的全部内容和教室内教师及学生状态进行实时传输,辅助教务人员进行课堂监督,并且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调取和多次利用,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作为基础数据用于教师和学生考核。学生座位区域也可实现智能化改造,课桌椅装备自动感应和互动设备,课桌桌面即为电子屏,同步教师的触摸屏,学生也可在自己账户的课桌上实现疑问标注,实时反馈给教师。

(二)校内场馆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思路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入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管理,可以在数据丰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用户个人的阅览习惯、兴趣的分析,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资料;还可以对图书馆内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获得高校内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偏好的全面信息。

2.智慧体育馆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发展体育健身,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智慧体育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校内人员可通过账户进入服务平台预约场地,查看校内竞赛的安排,场馆内可配备运动监测设备,进入人员凭借“电子纹身”通行及实时监测血压和体温等健康数据,运动数据可以做类似微信运动步数排行的处理,既增强健身活动的趣味性,又能保证运动者的安全。

(三)生活环境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可视化地下管网

地下管网设备包含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内容。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应用可以使并不直观的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动态监控,由于管网复杂,传统的后勤管理除了日常维护工作外,就只能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临时抢修,严重干扰校内教学和生活的秩序,可视化的管网监测设备可以使信息即时传输,便于发现潜在风险,将安全隐患缩减到最小,保证校内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2.智慧宿舍

宿舍是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居住场所,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智慧宿舍的探索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产生较早,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智慧宿舍通过对进门身份识别登记、更新联网电表、智能洗衣机、宿舍故障报修、防火警报等全方位智能设备改造,搭建物联网,可以形成一个APP端口、一个身份账户、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既互通又独立保证安全的验证方式,使宿舍生活更简便,节约水电能源和时间成本。

3.智慧食堂

智能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食堂管理模式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通过移动端提前预约餐食、就餐位置、时长,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可视化端口可供就餐人员监督后厨的卫生状况;出菜口使用按号传送的智能设备,减少人员接触;食堂管理的后台可以对就餐者的习惯偏好进行记录分析,在终端上进行推荐;餐具按照颜色或内置标记芯片进行分类回收清洗消毒。智慧食堂在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满意度。

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与路径

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优质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信息化技术融入后勤管理,使以前一直“卖力气”的后勤工作多一些“智慧”,高校的“大管家”才挖掘出了巨大的潜能,对于高校的理性、科学治理水平多有助益。

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研发人才成果涌现,对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与设想的科技化、智慧型管理相比,现阶段的后勤信息化水平还远远落后,其中有些困境可能长期存在,属于体制或机制上普遍的掣肘;有些则相对灵活,需要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克服。

(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1.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量资金投入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桎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的信息系统在搭建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调试,精密电子仪器的购置和维修也是高校庞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即使很多高校对后勤管理信息重要性认识到位,却无资金展开行动,也就使信息化水平受到制约。这一问题是长期存在并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2.后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

后勤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的空缺会导致工作的混乱,而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后勤管理井然有序的良好基礎之上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管理不科学,人员考评和绩效管理制度的短板需要补齐。信息化建设是更为错综复杂,需要整体推进的工程,如果没规范的制度基础作为框架,就势必会杂乱无章,使本就千头万绪的后勤管理工作困难倍增。

3.信息入网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主阵地,其信息资源和校内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严密保护。目前有能力自主研发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十分有限,而科技公司则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主体,在业务外包,管办分离过程中,信息传递和存储会存在安全隐患,网络技术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了人们对其监控的能力,如何保障在使用外部开发的程序、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高校的重要资源、信息能规避泄露风险,也是很多在信息化建设面前踌躇不前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难点。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虽然受制于诸多因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但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和国内不断地实践探索,对困境的突破和解决仍有迹可循。

1.提高重视程度,由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组织专门机构负责

从领导层到学生,都需要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重视和关注,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信息化建设不是喊口号,是对后勤管理工作整体性变革,既需宏观的战略思维,又需对精细化管理有理论和实践心得的人来主导,因此,从组织架构上要由具有创新性思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领导牵头组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负责机构,确保实体权力,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

2.完善后勤管理的制度規范,将信息化水平纳入绩效考核

对信息化技能的考评要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后勤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也要纳入其整体的绩效评价,对于制度规范的完善小到一个终端设备的操作,大到部门长期战略规划,都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只有制度的地基打牢打稳,才能使信息化体系类别清晰,职责明确,真正实现集约化运转。

3.法律和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保证信息安全

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及使用和购买信息服务时,高校要善用法律武器和契约协议,严防信息的泄露,保证校内人员信息的安全,也确保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等重要信息无隐患。有能力的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调整,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后勤管理信息化设备,或有能力对外包公司的工作有效监管。法律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管理队伍;对策

中国分类号:D523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通过设置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制度,来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实现预定的教学或科研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设一支符合时代精神、结構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加大,特别对于师资力量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源,整体的人员素质有所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等都有所提高,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1机构设置复杂职责有待明确

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当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复杂,并且层级较多,不仅许多部门职能交错,职责划分不明确,造成遇事互相推脱的问题,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浪费人力物力。

1.2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多从学校教辅人员、教师或留校学生中选出来的,并非专业性的管理人员。所以多数人并没有管理学、教育学等的专业背景,加之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只能通过传统的管理模式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创新管理模式,还会将传统、落后的模式加深,使很多的使所需工作人员增加,而且众多机构的设置导致机构臃肿,由于机构设置较复杂,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对科学管理的研究。不明白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教学规律,不熟悉国家政策,不知道当前形势及对人才的要求等。

1.3管理岗位考评制度存在缺陷

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较多,并且呈老龄化趋势,同时缺乏淘汰制,导致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激情,加之工作过程中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福利待遇仅与职称等有关,与工作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导致很多人工作不积极,没有热情。所以,迫切的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考核制度。

2、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2.1精简部门机构,科学设置部门和岗位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行政管理部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仍应坚持精简的原则,而不是一味的增加人员,应着力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合理、科学的设置工作部门,设立工作岗位。精简行政管理队伍,将不适合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将他们调整到更适合的岗位上,真正的发挥其特长,提高工作的效率性和实效性。通过岗位竞聘制,让在岗的人员有竞争意识高校,让真正的管理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高校。

2.2加强岗位工作培训,创造继续深造机会

管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管理人员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集体组织的岗位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能提高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领导水平,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对管理队伍的培训应本着均等性、实效性、有针对性的原则,让管理人员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岗位培训不仅要包括技能培训,还要包括思想政治培训,强化行政管理队伍中人员的服务精神。高校各种管理活动的是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管理者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高校应积极吸引高素质管理人员,建立一套合适的行政人员培训体系,从而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

2.3建立健全较为科学的考评和激励制度

高校领导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正规、民主的管理学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健全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让行政管理人员有章可依,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应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问责制度,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壮大,虽然跟部门各岗位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工作内容,由于人员较多,导致部分部门职责发生重叠,人员职责不明确,责任问题不清等问题,造成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工作能有序的对接,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更好的服务学生。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原则是推动高效管理进入现代化管理轨道的必然要求。管理者应积极引进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通过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地管理机制,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有效地管理制度也需要健全、科学的考评和奖励制度相配合,发挥管理者最大的能力。健全的行政管理队伍考核机制通过明确其职责内容进行工作分析,对考核者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加之平时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操作性强的、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考核成绩与奖惩、晋级等结合,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科学的考评和激励制度能激发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适当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使管理者能尽心尽力的投入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来。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保证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结构稳定的高校管理队伍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视管理队的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队伍不仅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明辉.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浅析[J].成功(教育版),2012 (9):213-214.

[2] 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32):81-82.

[3] 冯静颖.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研究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8):45.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7

一、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 部分高校教材费一般是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代收, 教材管理部门按在册人数统一订购, 统一发书。这种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行政管理, 没有经营管理职能, 不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市场竞争能力, 难以适应高校教材建设的新形势,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材暴利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增多, 学校教材采购量增大, 教材销售利润越来越高。一项公众调查结果显示, 2004、2005连续两年教材和教学辅导类书籍销售利润, 为全国行业平均利润的520%左右, 列居全国十大暴利排行榜之一。在这种暴利的驱动下, 教材供应商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抢得一席之地, 他们绞尽脑汁与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千方百计得到供销权。他们之间有一个默契且必须遵守的“行规”, 那就是回扣。据2004~2006年各地高校教材图书采购过程中涉及到的图书贿赂案件显示, 教材供应商一般按图书定价的15%~25%给予回扣, 学校购书量越大, 涉及回扣的比率也就越大, 有的购书回扣高达30%。但是, 教材供应商与学校财务部门结算时一般按购书总额的90%~85%付款, 其剩余回扣教材供应商以暗扣形式送给具体经办人及相关负责人。学校又按教材定价与学生结算, 层层回扣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尤其对贫困学生更是雪上加霜。同时, 巨额的回扣使供货商的成本越来越高, 书商和出版商为了生存, 只能提高教材图书的价格, 使教材的价格日益攀升。据了解, 某高校一学年每个学生教材费高达1, 000多元。现在教材购销回扣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已经成为滋生高等教育腐败的温床。

(二) 教材费结算难。

传统的教材费结算一般是在学年结束后按班级进行结算。部分学校教材科与财务部门之间管理脱节, 教材科不管学生是否已预交教材费, 全部按学生在册人数发放教材, 由于教材费偏高, 一些连生活费都无法支付的贫困生根本没有办法支付高额的教材费, 加之一些学校转专业、休学、参军等异动学生增多, 而这些异动学生的教材费计入各班级按学年进行结算, 加重了班级结算教材费的难度, 致使有的班级多年来教材费无法结算。

(三) 教材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和学科不断增多, 新专业不断增加, 教材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 教材采购计划难度加大。有的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只能停留在传统“收收发发”的管理水平上, 效率低, 教材供应不及时, 加之一些学校转专业、休学、参军、留级等异动学生也不断增多, 教材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将异动学生的教材费结清, 教材费结算数据准确性差, 对教材的库存不能定期按书籍分类进行盘点, 管理观念和管理办法陈旧。面对各种新变化, 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 学生自愿购买教材难。

高校教材费属服务性收费, 根据粤教监[2007]7号文件规定“高校提供属于正常教学活动必须的服务, 不得另外收取费用;严格规范高校服务性收费, 学校提供的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自愿和不盈利原则, ‘即时发生即时收取’, 不得与学费一并收取。”据高校许多学生反映, 高校统一发放的教材中, 有一部分教材他们从来都没有用过;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或选修课等原因不愿购买教材, 他们可以寻找旧的教材。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统一包销”管理模式违背了国家相关政策, 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和不愿购买教材的权利。

二、高校教材管理改革探讨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推动下, 产生了一批具有改革特色、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随着图书出版社市场化和高校教材发行渠道多元化, 高校教材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 参与高等教育教材的资源配置, 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材管理模式。通过市场竞争, 使教材的成本降低, 变暴利为合理价格, 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材, 这是当前高校教材体制改革的实质所在。

(一) 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实施后勤社会化。

1.调整教材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材管理部门应从行政部门剥离, 成立教材管理中心, 归属后勤产业集团管理。教材管理的职能由行政管理走向企业化经营管理, 并逐步走向市场。但是高校教材管理部门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 主张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校内差额管理, 但又要服务和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 因为“高校教材管理部门与被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有限市场, 无限服务的关系”[1]。要树立教材管理的市场营销观念, 强化经营意识,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尽量利用社会资源, 降低教材管理运营成本, 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 学校教材管理中心应强化服务意识, 提前将下学期 “教材征订表”发放给各班, 让各班学生自愿选择, 择优购买。学生也可以根据“教材征订表”去寻找旧教材, 循环使用, 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满足学生自愿购买和不愿购买教材的愿望, 提高了教材管理部门的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另外, 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物价主管部门沟通, 确定教材供应折扣在扣除一定成本的基础上全部返还学生, 确保学生权益不受损失。

2.规范教材管理, 有效遏制教材采购回扣。

(1) 实施教材采购招投标制度。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治理商业贿赂, 成立由纪检、审计、财务、后勤产业集团组成的采购领导小组, 集中采购权力, 规范采购行为。对高校教材采购通过公开招投标, 参加招标的教材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具有图书批发销售资质, 杜绝采购盗版教材, 禁止暗箱操作。学校与教材供应商在教材采购质量、价格、服务和时间保障等方面达成协议、签订合同, 实行明折明扣, 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保证教材按质按量按时供应。 (2) 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加强教材采购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 各高校财务及相关部门要针对教材采购中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重点环节、关键岗位和突出问题, 及时建立教材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 按制度办事的格局, 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 指导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 对高校教材实施宏观管理。积极推荐使用优秀教材, 优先选用国家及省部级获奖优秀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获奖教材, 防止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落实工作责任制, 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 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 加强监督力度。加大纪检监察、财务和审计的监督力度, 定期将高校中标的教材供应商及预订教材价格、销售教材的具体情况等相关教材信息在校园网上公示或定期上报, 接受主管部门、师生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应每年对教材管理部门的财务账进行常规财务审计, 并对教材管理部门的内部牵制制度进行审计调查。对利用教材回扣违法犯罪的, 强化查处力度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 扩大教育面。为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的管理工作, 杜绝违反财经纪律和商业贿赂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办厅[2006]11号) 文件规定:“严禁各高校在教材和图书采购活动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手续费或其他利益”及“严肃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纪律, 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因此, 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切实杜绝教材采购回扣。

3.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学习和掌握现代的管理技术,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材管理软件, 实现高校教材管理网络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 将教材计划、教材订购、教材验收入库、教材销售均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及查询, 建立先进的、科学的教材管理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 端正服务态度, 积极主动为教学一线服务。

(二) 建立和完善校园书店供应体系 。

据了解, 目前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取消了教材管理部门, 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引进由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具有图书批发销售资质的经销商, 在校园内开设教材零售书店。学校为教材供应商提供房屋出租, 并与供应商签订协议, 明确规定按不低于图书定价的15%~20%折扣让利给学生和老师。学校教务部门定期向教材供应商提供教材征订计划, 教材征订数量、种类及教材的质量要求, 学生直接与供应商进行教材费结算。解决了每年教材费结算难的局面, 杜绝了教材采购回扣, 降低了学校教材管理成本。学生可以享受打折待遇, 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可见, 高校教材管理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

总之, 高等学校教材是高校三大基础建设之一, 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教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 无论采取那种教材管理改革, 都必须建立和完善教材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建立一套现代的、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教材管理机制, 更好地为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颢.高校教材管理市场取向分析

[2].谢超峰.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3].方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初探.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8

[4].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2007年广东省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粤教监[200]7号)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8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一)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保障。高校是信息化网络覆盖相当高的地区, 校园网基本可以覆盖宿舍、教室、餐厅等活动场所, 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使后勤管理自助化、网络化。其次, 现在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拥有多个校区, 而且各校区在空间分布上距离较大, 这都加大了高校后勤管理的难度, 与此同时高校师生作为高素质人才, 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比较普及, 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道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最后,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由于效率低下、问题众多, 不少都外包给后勤管理公司, 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促进后勤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办公无纸化、资源信息共享化。

(二)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稳定发展, 具有良好秩序的前提条件。后勤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后勤信息化建设减少了项目的审批手续、可以把后勤管理信息公开话、透明化, 提高了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后勤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 可以实现不同校区后勤管理信息同步化, 各大校区的后勤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同时办公, 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和问题的迅速解决, 简化了繁琐复杂的程序。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有利于后勤日常管理开支的节约。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观念保守、落后, 高校后勤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使后勤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只是盲目的遵守和执行上级的文件和指示, 没有管理人员主动去创新或者使用新的信息技术。现在, 不少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把自己职能仍然定位于过去的服务者, 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者;只有高校后勤管理中出现问题后, 派人员被动的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主动的预防问题的出现, 或者是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的监测管理问题发展状况。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日常的发票开具管理等较低的层次。

(二) 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

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急需的,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多是“引一带一”的途径进来的, 即引进一个高端人才需要同时帮其安置一个随行人员, 还有些是与校领导有关系的人员或者是教学 (行政) 岗位内退的人员, 这些人员对后勤管理的经验不足, 同时管理人员的年龄普遍较高, 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也是一窍不通。根据一个网站的调查显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中91%的持有大专以下文凭, 73%的后勤人员是初中生, 在年龄构成上来看64.41%的是40岁以上的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 严重制约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 信息化建设配套制度不健全

虽然有些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配套制度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健全。高校学生现在基本上可以使用一卡通完成学校所有的生活、学习活动, 包括:图书馆借阅图书、餐厅就餐、超市消费、宿舍刷卡进入等一系列活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一卡通的使用中, 一卡通银行圈存、挂失补办服务、最低消费等相关制度还不健全, 还不能完全达到自助化。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的另外一个表现是,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后勤管理信息不能完全共享,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各个管理系统不能统一协调。对信息化技术安全措施制度考虑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存在漏洞。

(四) 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到位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制约问题就是, 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足, 这一问题对于一些地方性高校显得更为突出。高校校级领导往往把学校的就业率、考研 (博) 率、基金项目水平, 以及学校规模、在校生人数, 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对高校后勤管理明显关注不足。造成了高校后勤领导往往把后勤不出现重大问题, 作为后勤管理目标, 而不去主动的加强后勤管理效率和效果。高校后勤管理预算资金安排上数额已显得不足, 后期使用又往往被占用、挪为它用, 资金的不足使后勤管理部门缺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

三、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 更新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观念

观念的变化对现代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价值观体现, 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更新, 树立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观念, 才能使后勤管理人员做到全面落实信息化建设制度或措施。后勤管理人员要适应信息不断迅速发展更新的时代, 学习信息化技术, 利用信息化网络实现后勤管理的高效化、自动化。

(二) 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素质

目前老化臃肿的高校人才队伍已经不适应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改革, 可以说高校管理部门是“扛着艰巨的任务, 领着老弱病残的队伍, 用着原始的武器, 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 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才招聘、育才、激励制度, 促进后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每年需要引进一些懂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充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岗位中, 并为其营造一种高效的竞争机制和上岗环境。 (2) 高校后勤需要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改变过去找关系或者博士带“博士后”的现象, 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的用人制度。 (3) 完善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 每年推选部分后备管理干部参加学习培训, 针对性的对信息化建设中各个岗位进行专职化培训。

(三) 强化信息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高校后勤未来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向标准化、制度化的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统一的技术规范, 节约信息化建设资源, 避免“数据孤岛”数据接口不兼容现象的发生, 最终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一方面要加强后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和其它学校管理系统的对接, 并在全校范围内安装可以识别学生“一卡通”身份的终端机, 实现“一卡通”可以“吃、住、行、消费”走遍校园。另一方面在标准化建设的同时, 还要注意用制度化带动信息化, 并结合本校的校园、师生规模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最后, 后勤管理信息建设不能盲目求成, 或者贪大好功, 应分部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 或者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 加强信息化系统控制制度建设

信息化控制制度包括一般控制制度和应用控制制度, 后勤管理中需要在加强一般控制制度的基础上, 完善和发挥具体应用控制。学生公寓住宿费、水电费、门禁系统、开水自助系统、空气热水源系统、“校付宝”网上支付系统逐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应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 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控制制度建设, 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系统中要保证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 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的权限控制和数据接触控制, 同时还应对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对接核对控制。良好的信息化控制制度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不仅要制订健全的信息系统控制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控制制度, 充分发挥控制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光伟.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14, (9) .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9

1 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问题

1.1 对“实验教学”课程重视不够

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与“重使用、轻培养”影响下,虽然我院已经将部分实验课程实行了单独开课,同时也正逐步进行实验课程的改革,将实验室与教研室脱离,但实验教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还处于从属地位,部分教师及学生仍没有重视实验课。

1.2 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很大

由于受传统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影响,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重教师队伍建设、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2]。直接导致高校的实验人员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低,他们在待遇及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有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纷纷离开实验室,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却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导致能从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同时由于实验室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量大,事情繁琐,待遇低,有时需要跟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实验技术人员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情绪不稳定,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加大了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难度。

1.3 实验内容问题

目前开设的实验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缺乏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新的实验项目开发不足;实验内容不够丰富,仅局限于基本内容,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够;实验课在运行上采用班级排课制,实验课需要配合理论课的进度安排,这样一方面实验室平均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在可做实验的有效时间内实验课密度过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做实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材陈旧过时[3],有的还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重复,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浓,参与性不高。

2 实验室管理方面的问题

2.1 实验室管理的认识误区

由于传统课程体制的影响,导致对实验室指导思想不明确,重建轻管。热衷于新建实验室,没有把建设和管理同步规划安排,可谓是:“一流的设施,二流的管理,三流的使用”[4]。由于日常管理不到位,致使许多实验室设施寿命折扣、锈蚀,仪器仪表闲置、老化,影响了正常教学,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2 实验室管理的工作缺位

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全,职责不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管、用严重脱节,责、权、利不明确,缺乏科学化、规范化。使用者不承担维护管理责任,致使部分老师及学生对所使用的实验室器材不加爱护,更不能有效地良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2.3 经费管理不科学和设备购置各自为政

高校实验经费管理包括两部分,实验室的管理维护费和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经费,其中前者一般由学校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分配到各实验室或主管院系,而后者通常是学校统一掌握。由于各个实验室之间相对独立,在申报购置计划时,有时会盲目地争购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这样就会出现急需的仪器和设备没有购买,甚至还可能出现成套的仪器设备重复购买而购买回来的设备又不能正常使用。

2.4 日常管理欠规范,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高校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完好率差,部分教学文件保管不齐全,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验室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工作效率低。有些实验室的实验项目、设备故障维护、低值易耗品的赔偿登记等管理较零乱,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未能实现计算机管理,既造成人工的浪费,又容易在帐目上出错。

2.5 实验室管理封闭

由于实验人员严重短缺,工作量大等因素造成现在的许多实验室实验课程少。高校有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有实验课时开放,其它时间都是关闭的,学生只能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实验。实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室,又因开放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没有健全,导致实验室开放混乱。这样就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

2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针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以优化实验课程建设和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为基本思路的几点对策。

2.1 改革实验教学体制、明确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实验教学和实验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等同的位置,独立开设实验课,按教学大纲开足实验课时数,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和交流,引进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设条件。同时改革实验教学体制,整合相关实验内容,增开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材,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增加信息量;同时要设立独立的实验考核体系,做到实验课单独考核,提高学生的重视性、参与性。与此同时,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及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实验室的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及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入学校人事计划。要做到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使实验室管理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管好、用好实验室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2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要求高、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其队伍素质是关键。众所周知,高校应根据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任务的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室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4]。各类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确保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5]。一是要完善制度,在职称评聘、培养提高、教学工作量核算、岗位津贴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对待或有所倾斜,打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的界限,鼓励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鼓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轮岗;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系统地培训,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轮流下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锻炼。二是加大兼职教师选聘力度,从各教研室中选取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担任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或整个教学过程的任课教师。三是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师梯队,充实实验室技术力量。让一些学有所长的年轻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实验技术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实验技术队伍形成了既有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又有实力相当的中级技术人员,组成一个合理梯队。

2.3 优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

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首先,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下决心积极扶持。其次,在坚持改革的前提下,必须树立领导、专家、教授、实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整体意识,提出明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规范实验室基本制度,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实验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实验室的管理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各方面工作的依据。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通过“安全环保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仪器设备操作制度”、“设备定期维护制度”、“物资申请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和“学生使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立,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设备档案和运行档案,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搞好实验室档案建设,既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也便于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做好设备维修档案、设备使用时数和师生使用设备的原始记录等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管理服务。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的功能与装备和技术水平相匹配。合理确定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配备档次相一致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力量,是搞好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关键,是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时,采取高中档的多学科通用性仪器设备集中、少数低档仪器设备分散的原则,处理好各实验室间关系。根据承担的任务配备有别,把集中与分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服务“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既相对固定又相互协调配合。强化大型精密仪器的保养、管理与利用,做到专管、共用,提高利用率和完好率。

管理模式信息化[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将计算机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已成为可能和必要[7]。将实验室的各种资料存储在计算机内,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减少运行成本和差错率,同时在网络上发布仪器设备信息、库存实验材料信息、实验开设信息、实验指导材料信息及实验课件库信息,为师生实验带来便利。

建立实验室财务审计制度。添置实验设备要慎重,且选型要配套,以尽快形成实验能力。对设备的购置,事前要进行科学论证,经批准后方可购置,要比价择优采购。实验室建设经费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等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为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要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实验室资金的合理支出,提高实验室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交流,开放实验室。推进实验室间的相互交流和实验室的开放,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开放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8]。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切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学生实验要在所在实验室登记实验项目、实验仪器编号等信息,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并从学生中选择一些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协助管理。加强师生的责任感,减少药品浪费及仪器的损坏简化审批手续,给实验室一定的自主权,保障实验耗材供应和实验设备完好率的经费使用。

3 结语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而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9]。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社会经济科技全面进步,高等教育面临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探索。只有了解学校实验室工作新的要求,提高对实验室工作共性问题的认识,才能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工作具有积极帮助;只有将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一流的学术研究环境,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左苏霞.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189-190.

[2]及春晖.高校实验室应加强建设规范管理[J].实验室建设与管理,2008(7):100-102.

[3]李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4):125-127.

[4]陈冕.科学管理实验室,强化实训教学[J].管理与评价,2008(7):232.

[5]吴玉堂.创新高职实验室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117-118.

[6]侯建国,漆旭芳.高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及我院改革[J].江西化工,2008(2):144-146.

[7]方琳.高职高专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2):54-55.

[8]王海鹰,黄瑞生,唐玉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的科学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66-267.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10

关键词:困惑,误区,工作魅力,考核机制

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为基础, 这支队伍的结构、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 管理效益的优劣。文章对高校目前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

一、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上存在误区, 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人们对高校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认识误区。首先, 把高校管理工作作为一般事务性工作对待, 因而对管理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其次, 只强调教学质量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怎样, 任务完成的水平如何等重视不够, 漠视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紧迫需求;再次, 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 按传统模式进行管理。有的领导甚至忽略了高校管理是一门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对管理干部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与能力不给予应有的重视, 对其不可替代的宝贵经验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在管理干部领导人的配备上, 往往不是从管理干部中选拔有管理经验的优秀干部, 而是从教学科研人员中挑选, 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率不高等状况。

(二) 管理人员处于非职业化管理状态, 效率失衡

目前处于高校中管理层的领导, 尤其是教学单位的负责人, 都肩负着承上启下、具体组织落实学校各项工作的任务, 这部分人中双重职务者的比重较高, 他们既要履行管理职能, 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这些领导者大都是业务型的专家, 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因工作需要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 在实际管理中, 往往只在有限的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摸索着管理, 长此以往,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对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 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职业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根据职业任务的重要性和对职业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和敬意, 以及所给予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其中职业声望和工资待遇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与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联系紧密的两个因素。与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员相比,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并不理想。也就是说, 高校管理人员在他们所处的生活圈子里面只能算是中低收入阶层。毫无疑问地, 当前不如人意的职业社会地位会造成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不平衡感与受剥夺感, 从而削弱其工作动力、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

(一) 提高认识, 正视问题, 重视队伍建设工作

正确认识管理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现状, 是搞好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级领导对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应有充分的认识:首先,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只在于教与学两个方面, 管理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科学的、高质量的组织管理有机结合, 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一所高校不仅要有一支学术精湛的教学科研队伍, 而且必须有一支能实施科学管理的管理队伍, 否则,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其二, 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是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家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 “教学管理队伍”被赋予一级指标“教学管理”的两个被评二级指标之一, 这无疑体现了管理队伍在高校教学工作水平中的重要地位。其三, 管理工作的创新是“教育创新”主要内容之一, 需要实施管理工作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修养, 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形成创造型的管理群体, 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其四, 目前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普遍滞后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现象已相当明显,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 必须采取措施, 在稳步推进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 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二)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管理工作的自身性质要求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强, 要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紧张而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因此, 要尽量为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 使管理人员意识到, 只要努力工作, 尽职尽责, 同样可以和教学岗位的教师一样, 职务得到晋升, 待遇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 对管理人员政治上充分信任, 工作上大胆使用, 生活上热情关心, 以增强管理岗位的吸引力,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真正把具有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管理激情的人员吸引到管理队伍中来, 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三) 引导管理人员发现工作的魅力

要使大学的管理人员愉快高效地工作, 必须在积极的激励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 要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工作的魅力所在。其实, 管理工作看似简单, 却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因为管理人员并非只是盖章、打字, 他们更多的是进行政策的上传下达、在纷繁复杂的任务链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因此, 从事管理工作并不如某些人想象中的会导致能力退化, 相反, 它可以使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引导管理人员深化对工作的认识, 使他们明白管理工作也是能锻炼人、发展人的, 也有着独特的乐趣, 让管理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 从而使之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四) 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

为了激励高校的队伍敬业乐业, 应当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首先, 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人们对管理岗位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更新那些与实际不符的观念。学校领导应当想方设法让全校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管理是高深的艺术、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广大管理人员在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实力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其次, 要促进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交流的方式应当多样化, 可以让普通教师亲身体验管理人员的工作, 也可以在网上设立论坛让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受畅所欲言。

(五) 实行分类管理, 逐步实现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上一篇:时尚个性下一篇:完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