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化视角下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适切性

2022-10-01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 “国际维度”作为一种观念, 已逐渐融合、渗透到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造就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赋予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众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纷纷出台激励政策,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推行“双语”教学。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双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教材, 没有外文教材, 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是外文教材的主要来源, 所以选用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探讨高校原版教材引进的适切性问题, 对“提高引进教材的使用效益, 促进本土教材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原版教材引进的适切性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基本要素之一。下面分别从教材选择的解释变量、基本原则和国际化愿景三个方面, 对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适切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2.1 教材选择的解释变量

教材选择的解释变量即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容体系、基本结构以及教材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等。

2.1.1 教材的内容体系

教材的内容体系是我们选择教材的关键考察点。一是教材的内容应具备无可置辩的科学性, 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成果。二是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简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三是教材的内容深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其他教学条件相匹配。

目前, 我国高校在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教材整体建设缺陷相当明显。就内容而言, 多数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缺少独特的学术见解, 对不同的学术思想和不同学派的观点研究评价不足;版本更新较慢, 对学科发展的新问题涉及较少, 跟不上科技前沿和世界先进水平, 经济管理、纳米材料、基因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的教材与国外的教材有较大差距。国外教材倾向于介绍新的理论和前沿性内容, 案例丰富,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出版周期短、版本更新快。因此, 教材内容体系的适切性应是我们引进原版教材的重要影响因素。

2.1.2 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的基本结构是知识结构一般特征的具体化, 具有抵制遗忘、知识迁移、易于根据特定目标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因具有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应的呈现与传递方式而具备促进学习的功能[1]。高水平的教材往往能够做到教材的基本结构与教学的一般规律、人的思维结构相一致, 能增进读者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当前国内编写的教材, 多受布卢姆、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如使既定的教学目标系统化, 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对学习过程进行层次化、系统化处理, 注重关于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原理的传授等。这种教材编排方式虽然便于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夯实学科基础, 但同时也会带来讲授形式呆板、内容偏难的流弊。而且, “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角度看, 这类教材却未发挥足够的作用, 因为这类教材的主要心理导向是趋同教育, 即使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标准答案。[2]”

国外教材的体系结构较为灵活, 其编排较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教材在每章开篇就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内容概要、本章简介和本章要涉及的关键术语。接下来便论述本章内容, 并配有恰到好处的案例, 还附有自测题。各章结束时, 又将本章的中心思想、巩固性问题和一些案例做了介绍。教材重点突出, 难点鲜明, 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3 教材的教育理念

教材的功能有二:一是承载着知识, 二是折射着作者的教育理念[3]。任何一种教材总会蕴涵或承载着相应的教育理念, 可以说, 教材是某种教学理念的固化形态。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民主”、“多元评价”等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但就教材建设来看, 其实践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理论。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为迎合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而设计, 这些内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核心, 以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为主线来设计的, 重视知识的继承而忽视知识的发现, 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探索的过程, 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知识的应用。这种“重知识, 轻能力;重理论, 轻实践;重共性, 轻个性;重继承, 轻创造”的教材编写理念, 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

相对而言, 相同的科目的国外原版教材要比国内的同类教材厚重许多, 其提供的营养要素——信息含量往往是国内教材的几倍。究其原因, 就在于国外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生成过程。在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的目录编排中, 其重点章节、次重点章节、自学章节等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加以标识, 以便于学习者快速把握主干, 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或熟练掌握, 或大致了解, 或无需涉足一旦应用其相关知识能迅速找到即可。国外教材的课后习题也多是讨论性的、开放性的课程设计, 需要综合多章节的知识才能解决。且国外教材辅助性资料品种丰富, 如课堂演示文稿、题库、学习指南、不断更新的网上资源等。不难看出, “国外优秀教材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营养要素, 从而导致营养要素多元化。”应该确信“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将会催生新一代优秀本土教材[4]”。

2.2 教材选择的基本原则

为避免原版教材引进的盲目性, 使其更好地与本土的“既定条件”相对接, 原版教材引进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2.2.1 一致性原则

教材不同于学术专著、工具书或普及读物, 选用的国外原版教材应符合相应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一致。教材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应地有所侧重, 如本科阶段侧重于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稳定性、先进性, 研究生阶段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2.2.2 系统性原则

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系一般会包括若干个课程群, 引进教材应该关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应以“课程群”来引进知识与内容系统化的原版“教材群”, 避免教材引进的“单一化”。

2.2.3 择优性原则

原版教材应该是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的, 由著名出版社出版, 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参考书。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面对品种繁多的国外原版教材, 学校应组织专家根据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 坚持引进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的、由著名出版社出版, 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所蕴涵的新的教学思想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 使教师和学生都大大受益。

2.2.4 同步性原则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要与国内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步。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安排通常蕴涵着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因此引进的原版教材应有利于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接受”式向“研究”式转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对其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吸收, 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用于培养实战型人才的“案例研究法”、普林斯顿大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模拟训练法”, 海德堡大学知识传授与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并重的“精品觅食法”。

2.2.5 思想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其文化根基与文化内涵。英国学者汤因比[5]认为:“一个文化因素, 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是无害或是有利的, 但是在它闯进的另一个社会体中, 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国外原版教材夹裹的异质意识形态将不可避免地对引进国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甚至习俗、信仰等造成潜在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 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 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6]”因此, 在引进原版教材时, 要以敏锐的眼光、客观的心态, 冷静审视其思想深度和意识形态属性, 统筹考虑教材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在做好心理阵痛的精神准备的前提下, 要强化教育机体自身的活力, 不断增强其选择能力、变通能力与创造能力, 尊重时代的选择, 以明达的认识、开朗的态度、广阔的胸怀奋起迎接外来文化的撞击和挑战。

2.2.6 发展性原则

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时, 须适应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其内容应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并满足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2.3 教材选择的国际化愿景

布鲁纳[7]曾说过:“教育教学理论不仅属于技术的, 也属于文化的, 意识形态的, 以及政治的。如果它要产生什么影响, 它一定包含着一切。”隶属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外原版教材引进工作, 因其适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其影响必将涵摄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愿景出发, 我们需要积极变革教材使用思想观念, 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 全面提高教材引进工作水平。

2.3.1“外语工具论”的更新

长期以来, 外语作为工具的观念在我国教育界已是根深蒂固。从教育国际化的视角看, 随着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 这个问题必将被重新认识。诚然, 语言是工具, 但是它有两重性, 它既是人类进行思维、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 也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载体, 是特定文化内涵的体现者。因此, 语言既是工具, 又超越于工具, 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与综合性。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 外语的“第二重特性”将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就教学而言, 使用原版教材将对师生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在注重教学技能的同时, 须留心文化教学和文化导入,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应意识到, 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从外文文献获取专业最新信息并以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是彻底打破“文化独语”的自我封闭境地, 积极参与到未来国际生活中去的个体必备素质。

2.3.2 教材使用观念的变革

目前, 国内的教材多属知识累积型的, 而国外教材多属发现型的, 是包括基本内容和补充内容的“弹性”教材。国外高校使用的教材, 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权力赋予”, 如采取课堂讨论、专题研究、文献查阅、咨询、实习等方式, 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释放”的空间。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将意味着教材使用观念的变革。教师应树立“教即导”的观念:或指导、或引导、或启导、或疏导, 以期彻底改变被动的、平推式的“上所施, 下所效”的授课局面。

2.3.3 教材编写、研究、管理的科学化

“教材建设是一个知识生产过程, 它具有连续性、积累性、探索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因而具有很强的未来性。[8]”教材建设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国外原版教材的大规模引进, 将进一步激活我国教材编写的潜力, 势必推进国内教材编写、研究、管理的科学化, 促使教材建设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当前, 改革教材的管理体制, 是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应加强宏观控制, 建立教材评价与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 检查全国高校教材建设政策落实情况, 组织好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高校教材建设评估工作, 处理好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以期提高高校教材使用的整体水平。

2.3.4 教材出版思想的创新

国外原版教材的大规模引进, 使得国内的图书发行领域首当其冲地面临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境外跨国出版企业强大的资本优势、成熟的管理优势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优势及其专业性出版物的强大冲击力和渗透力, 对中国教材出版业的生存能力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突破旧有观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行市场化转型, 促进自身发展壮大是唯一的出路。中国教材出版业应深挖潜能, 凭借自身优势, 扩大出版视野, 学习国外先进的出版经验和管理经验, 积极与国外出版企业展开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自身的出版实力。

3 结语

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不是要让本土教材“边缘化”, 而是要促进本土教材更快、更好地发展[9]。对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 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研究和分析外国教材的特点, 博采众长, 避其弱点, 吸取国外编写教材好的思路, 已不仅仅是一种情结缠绕, 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应然的选择, 是我们加速融入国际化语境, 促进使国际经验本土化, 从而探索出有助于培养放开眼界、跳出圈子、具有超前意识、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路子, 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适切之途。

摘要:国内高校的本土教材普遍存在更新速度较慢, 不能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同步等问题, 而引进外文原版教材, 将成为解决本土教材目前现状的一剂良方。本文分别从教材选择的解释变量、基本原则和国际化愿景三个方面, 对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适切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引进教材的使用效益, 而且为促进新一代优秀本土教材更快、更好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原版教材,本土化,适切性

参考文献

[1]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 卢晓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原版教材引进[J].中国大学教学, 2001 (1) .

[3] [4][9]史启桢.教材建设一定要开放[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0) .

[5] 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0.

[6] 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7] 邵瑞珍, 张渭城.布鲁纳著.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8]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在依法治国的大路上踏步前行下一篇: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