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隐性骨折

2024-06-20

四肢骨隐性骨折(精选七篇)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因各种外伤导致四肢疼痛而行MRI检查的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11~68岁, 平均43.5岁。膝关节周围28例, 髋关节15例, 胫骨中下段7例, 踝关节周围6例, 肩关节4例。均有明确外伤史, 或长期运动、训练史。急性外伤的患者主诉为外伤部位的疼痛, 活动障碍, 有压痛, 多在伤后1~7d行MRI检查;长期运动或训练史的患者主诉为负重骨骼如股骨下端、胫骨中下段的疼痛, 运动后加重, 休息好转, 多在出现征象后1~3周行MRI检查。X线检查均未发现明确骨折线。

1.2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急性创伤或长期运动或训练史, 有疼痛、活动不利等相关临床症状; (2) 常规X线检查未见明确骨折线; (3) MRI图像上可见T1WI骨皮质及髓腔内片状或线状低信号影, 边界不清, T2WI呈高信号或线状低信号周围高信号, STIR呈明显片状高信号中低信号线状高信号影。

1.3 方法

使用Marconi Outlook, 0.23T和AIRISII0.3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 分别使用表面线圈和肢体线圈, 应用SE序列, 常规行冠状面、矢状面及轴面扫描。SE序列T1WITR400~600ms, TE26ms, FSE序列T2WITR4000ms, TE80ms, GE序列T2WI为TR500ms, TE15ms, 激励角30度, 部分行STIR序列, TR4400ms, TE20ms, TI110 ms, 冠、矢状位扫描, 关节线圈层厚3mm, 层距4mm, 矩阵256×192。腰椎层厚5mm, 层距6mm, 矩阵288×224。

2 结果

本组60例隐性骨折患者X线平片均无明显异常征象, 而CT检查亦无明显骨折线。部分病例仅见隐性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肿胀改变, 在MRIT1WI像显示隐性骨折区, 条状或走行不规则的紊乱低信号, 部分病例骨皮质下显示线状低信号带改变, 其宽度均<4mm, 与T1WI低信号改变相应部位在T2WI亦表现为相应区的低信号, 但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水肿改变。

膝关节周围:MRI表现为骨髓内异常信号, T1WI呈片状不均匀低或略低信号, 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 边缘不清;髋关节:冠状面T1WI显示较好, 骨折线T1WI和T2WI呈线样低信号, 周围可见片状水肿改变;胫骨中下段:冠状面T1WI显示较好, 骨折线T1WI和T2WI呈线样低信号, 周围可见片状水肿改变;踝关节周围:MRI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片状长T1长T2信号, 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肩关节:MRI表现为长条片状异常信号, T1WI呈略低信号, T2WI呈片状略高信号偏下的线样略低信号。

本组60隐性骨折病例经MRI检查后明确诊断, 经保守制动治疗, 6个月后临床随访复查临床症状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也称磁共振。MRI检查适应证有: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系统、胸部病变、腹部器官、盆腔脏器、骨与关节、全身软组织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骨折是外伤引起的常见病变, 通常用X线和CT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但有的骨折因受伤机制轻, X线检查通常为阴性, 容易漏诊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这种骨折称之为隐性骨折。隐性骨折是外伤引起的骨小梁断裂, 伴局部骨髓的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局部的疼痛和压痛。隐性骨折与骨挫伤是一类隐匿性创伤, 包括骨小梁的压缩性微骨折所致的局部骨髓出血、梗塞及水肿。隐性骨折虽有客观存在的骨结构损坏, 但组织的密度改变却很小不容易被X线照片和常规CT扫描发现。并且隐性骨折的发生率并不低, 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有很多的患者在普通检查中未发现明显异常, 而在核磁共振 (MRI) 检查中发现有隐性骨折, 尤以膝关节和椎体为甚。

隐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实际存在而不能根据X线片和临床表现而确诊的骨折。从成像原理讲, X线摄影属于全层投影, 前后结构互相重叠, 解剖分辨率较低[2]。只有当骨折后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至少部分X线能平行穿过骨折的分离间隙时, 骨折线才能被显示。当骨折断面为斜行且无明显分离时, X线摄影就会因前后组织的重叠而无法显示。由于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 能发现由于骨小梁断裂造成的髓腔内局限性出血、水肿, 能显示由于骨小梁断裂交错形成的骨折线, 所以在诊断隐性骨折方面, MRI具有明显的优越性[3]。随着MRI检查对于骨骼系统疾病应用的不断深入, 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日益显示其重要价值, 隐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已高度重视。

隐性骨折即骨外伤后, 骨小梁断裂, 致骨髓受损产生充血水肿或伴有少量出血, 其骨髓成分发生了异常改变, 但无骨皮质中断股骨髁及胫骨近端的隐性骨折常伴有骨挫伤, 膝关节半月板、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断裂。一般在T1WI上可表现为网状、线形条状、不规则形状低信号影, 这是因为骨单位在外力作用下互相挤压, 造成骨小梁挤压断裂即骨折, 是骨髓稍显移位所致骨折线宽度一般小于4mm。MRI的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所带来的丰富信息, 使之能够显示经常被X线摄影所遗漏的骨和软骨的隐性创伤。一般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线形条状或不规则状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亦呈现相应部位相应形状的低信号, 这种信号的改变代表着骨小梁骨折的形状。隐性骨折周围异常信号的改变, 代表着伴有骨挫伤所致骨髓水肿, 其特点为形态不规则或为较弥漫的水肿异常信号, 但经过治疗或临床症状消退后, 其骨髓内水肿和异常信号也可消失[4]。因此, MRI已成为当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MRI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一样,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病变信号缺乏特异性、价格较昂贵、扫描时间长等, 故MRI通常不作为骨外伤的常规检查手段, 骨外伤患者应首选常规X线检查。若患者受伤部位持续疼痛、肿胀, 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而又疑为隐性骨折患者, MRI应为最佳的检查手段。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2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简称支架) 用于四肢骨骨折, 因操作简便、高强度、高稳定、多功能承载等特点, 可使病人活动早、骨质愈合快, 而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护理方便。我院对600例四肢骨骨折病人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疗效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0例四肢骨骨折病人中, 男500例, 女100例;年龄17岁~70岁, 平均35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50例, 闭合性骨折45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了X线检查。

1.2 固定方法

开放性骨折经过彻底清创后, 直视下复位;闭合性骨折充分利用“软组织夹板作用”使大多数骨折块复位。然后, 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分别经皮打入两根固定螺丝, 骨折部位对线后, 将单侧外固定支架锁紧并加压固定[1]。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指导

骨折病人以急症、突发居多。任何意外所致的骨折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变化。在固定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讲解有关手术、骨折相关知识[2]。根据病人的认知能力, 由浅入深地讲解手术步骤、麻醉方法以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在与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尽可能耐心细致、通俗易懂, 用成功的病例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使其充满信心地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前一般护理

完善各项检查, 及时发现潜在性疾病, 以利提供适当的治疗。对严重复合伤或多发骨折病人,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抗感染、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术前1 d常规皮肤准备, 彻底清洁, 75%乙醇消毒手术野皮肤, 用无菌巾包扎。术前30 min肌肉注射抗生素。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肢常肿胀, 应利用牵引床、托马斯架、枕头抬高患肢。如无禁忌, 应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主动运动,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观察伤肢的末梢循环, 如手指、足趾肤色、皮肤温度和活动情况;对于严重复合伤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若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和特别护理。

2.4 换药护理

支架固定骨折的四根螺丝钉裸露体外, 加之钉孔周围渗血、组织水肿, 易引起感染, 故术后将乙醇纱布剪开裂口, 覆盖钉孔处, 再以无菌敷料覆盖。术后每日或隔日1次换药, 同时用75%乙醇每日3次滴于钉孔处, 保持局部清洁干净。乙醇过敏者可用氯己定或氯霉素眼药水。钉孔有脓性分泌物, 需及时报告医生培养做药敏试验, 指导使用抗生素。

2.5 早期功能锻炼

支架固定后, 即告诉病人支架固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一般分3期进行, 早期术后6 h开始, 严重多段粉碎性骨折可适当延长;先指趾关节伸屈活动等, 然后是腕、踝、肘、膝关节的背伸、屈曲、旋转运动。中期是3 d~5 d后, 护士协助病人做床上运动, 伸、屈、旋等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运动, 加强病人的肌力。晚期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行走, 下床时全脚着地, 注意保护防止摔倒。患肢负重需循序渐进, 切忌暴力或过度负重。

2.6 后期护理

定期摄片复查, 6周后可去拐, 8周后有骨痂生长, 可放松延长装置索纽, 使支架动力化, 重力通过断端, 刺激骨愈合。

3 体会

支架使用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给病人支架固定后, 病人可以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下肢骨折固定2周即可带拐下地, 亦能进行少量的自理活动, 尤对年老体弱病人缩短卧床时间, 早期活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支架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 不需其他固定, 不影响其他复合伤的抢救和护理。

参考文献

[1]郑永发, 马信龙.混合式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8) :529-534.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3

关键词:四肢长管骨,骨外固定支架,护理体会

对于四肢长管骨骨折、骨髓炎、骨不连和复杂的骨折患者, 临床上常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而不采用内固定治疗, 但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术后易于发生钉道感染[1]。本文就我院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96例四肢长管骨骨折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96例四肢长管骨骨折手术患者, 男56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 (42.75±10.63) 岁, 中位年龄44.86岁, 其中胫腓骨骨折42例, 股骨干骨折26例, 肱骨干骨折17例, 尺桡骨骨折1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易于对外固定装置产生恐惧感, 担心外固定装置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怀疑外固定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从而排斥治疗或对治疗存在犹豫心理。因此, 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及时解答患者存在的疑虑;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 促进其适应医院的生活;向患者讲述手术的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与治疗后的病人进行经验交流, 讲解术后恢复情况;告诉其外固定支架治疗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不需二次手术、手术费用以及成本较低等优点,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

2.1.2 患肢的处理

术前, 应对患者采用夹板制动和固定, 防止因患者活动和搬运等导致骨折端移动、加重骨折端软组织损伤, 避免损伤骨折端附近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2.1.3 皮肤准备

术前, 应严格进行备皮, 四肢皮肤表面毛发生长旺盛, 大量的污垢以及细菌潜藏于其中, 若不严格进行处理, 进入伤口后, 易导致感染, 从而增加外固定支架手术感染的发生率。因此, 术前, 应剔除患者手术部位的毛发, 并消毒, 以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2.2 术后护理

2.2.1 预防和消除患肢肿胀

患者手术完毕, 返回病房后, 应患肢抬高30º-40º, 并保持功能位, 以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防止或减轻患肢肿胀。

2.2.2 外固定支架钉道皮肤的护理

钉道感染是四肢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常见并发症[2]。因此, 对钉道及周围皮肤进行护理意义重大。每日在钉道处由内向外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 然后用75%酒精纱布敷贴。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撕掉纤维性包裹, 注意钉道分泌物的性质及颜色, 观察其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发生。如钉道周围皮肤稍红、微痛, 并有少许浆液性渗出, 则是轻度感染, 进行适当的护理处理后, 感染症状数日内可消退。若分泌物为脓性, 且钉道周围红、肿、热、痛明显, 则是严重感染, 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感染进展而导致软组织感染, 甚至骨髓炎。

2.2.3 观察外固定支架的松紧情况

术后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 因此, 常可导致螺钉和固定支架松动, 若发现有松动, 应立即向医师报告,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避免因松动致骨折端移位而不利于骨折愈合。

2.2.4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血运重建和增加应力刺激,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后1周内, 上肢可进行手部捏、握和腕肘关节自主活动, 1周后可进行旋转功能锻炼[3]。下肢可在1周或创面愈合后, 进行离床扶双拐部分负重活动, 3周后可进行完全负重行走。进行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方法需个体化, 应根据患者的局部情况和全身状态制定, 锻炼过程中, 若钉道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表现, 应立即停止锻炼, 卧床抬高患肢进行休息[4]。

2.2.5 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进食含蛋白质丰富、热量多及易消化的食物, 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加速骨折愈合。

3 出院指导

术后3~4周, 若病情稳定, 钉道清洁干燥, 可让患者回家进行康复, 以减少患者的费用。康复期间, 嘱患者每3周来院复查并换药, 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骨折部位和支架装置清洁干燥, 严格观察钉道, 若有红肿、疼痛等, 及时复诊。

4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 96例患者中, 正常愈合79例, 出现钉道渗血4例, 钉道发生感染5例, 出现螺钉松动5例, 骨折再移位3例。

5 体会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 其固定作用优越, 具有便于处理伤口、骨折修复程度易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方便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患者[2]。早期进行个体化功能锻炼, 可促进骨折愈合, 有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维持和恢复, 避免关节僵硬的发生。良好的护理干预, 可降低外固定螺钉松动、骨折移位和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 对四肢长管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俊.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4) :202-203.

[2]严素敏, 韩月明, 吴惠冰.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的护理[J].海南医学, 2010, 21 (3) :147-148.

[3]董竹林.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56-58.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235例病例, 其中股骨干骨折106例, 胫腓骨骨折91例, 肱骨干骨折34例, 尺桡骨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51例, 闭合性骨折184例。男患者176例, 女患者59例, 平均年龄37岁。伤后治疗时间在2h~7d内。对本组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干预, 并与本院收治的常规护理200例四肢长管骨骨折的患者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系统康复护理组235例手术前禁忌过多搬动患者骨折肢体, 并应用夹板固定制动, 以避免进一步损伤组织及骨折近端的血管神经。术前对骨折肢体严格备皮, 彻底进行伤口清创, 避免术后伤口感染。手术麻醉选择臂丛神经或硬膜外麻醉。用骨器固定骨折端, 进行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依据骨折部位和特点, 选择外固定进钉部位, 避开血管、神经, 以免造成损伤;外固定支架进钉方向应与骨干纵轴垂直。术后钉眼采用无菌敷料包扎每周更换2次, 并用抗生素治疗5~7d, 避免术后感染。上肢骨折卧位时可适当垫高患肢, 术后7d远近关节可以功能锻炼, 4周后扶拐下床活动。

1.3 护理干预

术前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建立2条经脉通道, 并对患者取血标本, 并完善患者术前的相关准备, 停驶对患者进行解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术后患者进行平卧, 同时将患肢进行抬高20~30cm, 以防止患肢出现肿胀。并对患者术后24h内的生命体征以及尿量等变化, 由于患者骨折后会出现疼痛等, 在术后对患者疼痛部位、时间以及性质、伴随症状进行观察, 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进行口服阵痛药物, 并鼓励患者术后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 并防止患者便秘。同时在术后鼓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以及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防止其出现座疮等, 并根据患者受伤部位对患者适当调节运动强度和次数。

1.4 骨折治疗标准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 局部无异常活动。 (3) 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 骨折线已模糊。 (4) 拆除外固定后, 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min;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min, 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 认为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本组报告235例, 其中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的正常愈合211例, 有7例发生骨折移位 (3.0%) , 有8例发生钉眼感染 (3.4%) , 有9例发生钉眼渗血 (3.8%) 。其中24例未到到临床愈合标准的, 有11例发生骨延迟愈合, 有13例发生骨折不愈合。本组报告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与对照组临床愈合率7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SDS以及SAS评价比较结果

如表2、表3所示, 结果显示, 系统康复护理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3 讨论

3.1 术后护理

四肢长管骨骨折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时手术操作要精细, 同时术后护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检查外固定钉有无松动并及时纠正, 以避免外固定支架松动引起骨折部位的移位, 影响骨折愈合。 (2) 观察患肢有无肢体肿胀, 指、趾端血运及神经状况, 避免压迫神经血管引起血运及神经功能障碍, 影响骨折愈合。 (3) 密切观察钉眼是否渗血, 有否感染, 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或应用抗生素。术后钉眼采用无菌敷料包扎每周更换2次, 并用抗生素治疗5~7d, 避免术后感染。 (4) 嘱患者在治疗期间, 饮食应引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 忌食辛辣食物, 避免增加血液黏稠度, 引起患者患肢血栓形成, 加重病情。

3.2 术后功能锻炼

在护理骨折外固定治疗患者时, 应给予患者及家属正规的护理及骨折愈合功能锻炼指导, 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明确功能锻炼和护理的意义, 并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患者卧床时间因个体及病情而异, 但一般在10d以内为宜, 抬高患肢有利于组织液血液的回流。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夹板牵引固定范围内的肌肉要做收缩运动;没有被固定的关节要尽量活动, 并逐渐达到正常的活动度;骨折早期主要进行患肢血液循环的肌肉收缩活动, 中期逐步恢复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活动, 后期恢复患肢负重及活动功能。功能锻炼要循环进行, 不可急于求成, 锻炼应遵循从小关节到大关节, 锻炼次数由少到多, 时间由短到长, 强度由弱到强,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 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2,3]。

遵循严格、系统的护理方式成为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护理, 可以减少四肢长管骨骨折并发症[4], 减轻手术后患者创伤的痛苦。同时, 患者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 减少痛苦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

摘要:目的 探析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235例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观察, 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结果 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的正常愈合221例, 其中24例未到到临床愈合标准的, 有11例发生骨延迟愈合, 有13例发生骨折不愈合。235例患者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 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 可使患者预后得到良好的改善。

关键词: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系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达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骨折[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3 (21) :147-148.

[2]农玉白, 饶福娣, 严雪婷.何秀芬.系统综合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2 (31) :2001-2002.

[3]严素敏, 韩月明, 吴惠冰.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的护理[J].海南医学, 2010, 3 (21) :147-148.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骨科2010年7月~2012年4月四肢骨折住院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为 (30±12)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7例,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 (32±8)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8例, 高处坠落伤10例, 重物压砸伤6例, 摔伤6例, 其余10例。

1.2 骨折诊断标准

有明确外伤史, 均为新鲜骨折, 2周内就诊;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触及骨擦感, 反常活动存在, 畸形外观;X线及CT显示骨折线清晰, 无骨痂形成;排除病理性骨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治疗和口服维生素D咀嚼钙剂 (一天一次, 一次一片) , 同时配合适度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骨肽注射液。具体用法:复方骨肽注射液1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 (1次/d) , 持续6周为一个疗程。

1.4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骨折部位无压痛和轴向叩击痛, 无反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 有连续骨痂存在;拆除外固定后, 上肢向前平举1kg持续时间1min, 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3min, 且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1]。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卡方检验处理两组数据,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8.1±1.5) 周, 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11.4±2.0) 周, 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说明复方骨肽注射液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可以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组中有患者出现轻度皮疹, 停药后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3 讨论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机体的多层面和多途径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生长因子和有关元素参与。骨折的愈合是指骨组织再生而获得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全恢复, 受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调节和诱导作用[2]。其中骨生长因子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骨形态生成蛋白 (BMP) 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均具有诱发组织修复和细胞繁殖, 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增殖, 两者在生物功能上形成互补, 加速骨诱导和骨形成的过程。

复方骨肽注射液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的复方肽类制剂, 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和修复所需的无机元素、微量元素及复方肽类物质, 具有调节骨代谢和生长作用, 参与骨钙的吸收和释放, 促进骨痂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从而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目前证实复方骨肽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钙、磷、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可以补充骨骼修复过程中所需的钙、镁、铁、锌等, 同时还含有多种与骨代谢有关的生长因子, 包括BMP、FGF和骨源性生长因子 (BDGF) 等, 参与骨代谢的调控, 诱发组织修复, 刺激和促进骨组织细胞合成, 使骨的形成与吸收形成良性循环[3]。能够加速合成胶原的细胞数量, 促进骨胶原蛋白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 增加骨钙素的合成, 使骨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 对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都起到促进作用, 使骨折部位快速生成新生血管, 从而达到缩短骨折愈合期, 提高骨折愈合的质量[4]。

本研究证实了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缩短,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复方骨肽注射液的确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积极作用, 而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没有明显变化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目前, 资料显示复方骨肽注射液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出现少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且研究证实复方骨肽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会出现较多的微粒, 影响患者的健康与安全[5]。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合理应用和合理配伍, 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 积极救治,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田心义, 肖四旺.骨折诊断与治疗选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00.

[2]Kokubu T, Mat sui N, kurosaka M, et al.Healing process of fracture[J].Clin Calcium, 2003, 13 (10) :1243-1349.

[3]顾林华, 高金星, 李小军.注射用骨肽辅助治疗颌面部骨折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12) :763-764.

[4]施莱.骨肽注射液在骨科的应用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7) :38-39.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不连的诊断标准:术后9个月仍无愈合征象或者治予6个月后连续观察3个月无愈合进展[2]。本组1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4~58岁, 平均40.5岁。骨折部位:肱骨6例, 股骨4例, 挠骨3例, 尺骨2例。分类:闭合性12例, 开放性3例。初始内固定:髓内钉3例, 钢板+螺钉10例, 外固定架2例, 辅助外固定 (石膏托) 5例。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次, 1例行2次手术仍发生骨不连。内固定失效:钢板断裂2例。螺钉松动6例, 螺钉断裂4例, 髓内钉断裂2例, 锁定钢板断裂1例。骨不连类型:肥大性骨不连3例, 萎缩性骨不愈合8例, 感染2例, 无骨缺损。

1.2 手术方法

麻醉后, 取原手术切口, 暴露并取出原内固定物, 注意勿损伤骨膜及软组织血运, 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患者一定要保护好挠神经。分离两端少许骨膜, 暴露骨不连处, 清除骨不连处瘢痕组织, 凿除骨折断端处骨痂, 坏死骨及纤维增生组织, 咬除两端硬化骨, 用粗钻头打通两端已闭合的骨髓腔, 用细钻头在骨两端分别环形钻孔直至骨端渗面, 使骨折端新鲜化, 修正断面, 保留肥大骨痂中优良骨质。将骨折远近断端髓腔内分别嵌入自体髂骨植骨, 然后在尽可能保护骨膜情况下, 依据AO原则, 选择骨折与钢板比例合适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 放置在理想位置。在靠近骨折两端安装2枚加压螺钉, 使骨折端对位不留间隙, 按常规安装钢板上其他锁定, 每例4枚螺钉。冲洗伤口干净, 骨折端行环行植骨, 所有病例均采用自体髂骨及骨折肥大骨痂植骨, 逐层缝合。术后拆线后出院, 其中2例感染合并内固定或处固定架的病例先拆除, 清除骨不连处瘢痕组织, 坏死骨及长性组织, 重新安装外固定架, 术后加强换药及抗生素治疗, 3个月后复查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 然后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放置引洗管,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根据骨折不愈合分类及患者年龄体质不同, 辩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 补肾接骨中药口服, 拆线后骨折局部给予中药外洗并配合理筋手法治疗, 平均住院时间为16.1d (9~27d) 。

2 结果

本组随访6~28个月, 平均14个月, 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10~18个月, 未出现感染及骨不愈合病例。10例术后1.5~2年取出钢板, 未发生再骨折。

3 讨论

临床上骨不连的原因有很多: (1) 骨折端的血运:骨折合并软组织的严重损伤; (2) 感染:局部感染能破坏软组织及骨质吸收, 尤其是开放伤口的感染是一个重要原因; (3) 长骨骨折不愈合多发生在肱骨、股骨、尺骨, 这与其本身的解剖因素密切相关, 肱骨中下1/3;尺骨远端背侧是血运薄弱点, 容易发生骨不连。而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多因固定不够坚固所致; (4) 内固定不稳定:可否认的是手术医师的技术及对首例现有条件和内固定物的选择与骨不连的发生是有密切关系[3]。钢板选择太短, 强度不够, 髓内钉太细, 固定不牢固, 骨折端出现微动, 导致骨不愈合, 严重的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 (5) 适当功能锻炼:术后避免过早负重或大幅度活动, 否则会影响骨折的稳定性, 影响骨折愈合。早期功能锻炼应以非负重活动为主。

内固定方式选择与内固定应用失当是造成手术治疗骨折后长骨骨不连的局部因素中的主要原因, 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发生的[4]。手术治予四肢长骨骨不连方法很多, 外固定架加植骨, 保留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 重新手术内固定加植骨等治疗[5]。本组因内固定应用不当导致骨不连, 无一例外X线片均表现为骨折断端吸收骨痂萎缩或未生长, 另钢板应用过短, 全面了解骨髓的生物力学特性, 内固定物的原理, 严格掌握内固定物的应用适应证是骨科医师必备的常识。经手术治疗长骨骨折发生骨不连的原因不尽相同, 因此处置方法的选择应呈“个体化”特征。随着近年来抗应力强度更强的锁定加压钢板长骨治疗中的成功应用, 长骨骨不连尤其是近关节 (肱骨近端, 股骨远端) 和经多次手术治疗长骨骨不连又多了一个可靠的重建稳定的选择方法[6]。长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由于长期患肢固定, 会产生废用性骨质疏松, 加压锁定钢板的设计克服了骨质疏松的难问题。钢板通过钉帽与钢板上的螺纹将螺钉与钢板锁定在一起, 使钢板与螺钉成为一体从而加强了螺钉的抗拔出与抗扭转的能力, 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 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7]。多年来骨移植一直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基本技术, 但自体骨优于异体骨[8]。目前自体松质骨移植被大量采用, 因为松质骨有很强的骨诱导能力。萎缩型不愈合表明愈合过程异常, 常需要增加生存学刺激, 同时进行稳定固定, 因此常规进行自体骨移植。没有证据表明肥大型不愈合植骨后有不良反应[9]。我们在植骨时, 骨折间隙均采用phemistet植骨方法, 即骨折端周围植以松后骨条, 骨条来源为自体髂骨和骨折周围骨痂中质量较好者。这种植骨方法有利于血运重建, 有利于爬行替代过程的顺利完成。而这种植骨术的成功与锁定加压钢板能够提供加压和稳定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除少部分完全因应力性不稳定引起长骨肥大性骨不连仅需要稳定外, 几乎所有的长骨骨不连的治疗都需要植骨[10]。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骨移植,骨干骨折, 长骨,骨不连

参考文献

[1] Borrelli J Jr, Prickett WD, Ricci WM.Trecol ment of nonunions and osscous defects with bone graft and calcium aulfat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3, (411) :245-254.

[2] Ekholm R, Adami J, Tidermark J, et al.Fractures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401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6, 88 (11) :1469-1473.

[3] 芦京和.长骨骨折骨不连[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8 (6) :438.

[4] Ring D Barrick WT, Jupiter JB.Recalcitrant nonun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40) :181-189.

[5] 王裕辉, 黄俊文, 胡曙荣, 等.锁定加层钢板结合骨移植治予四肢长骨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J].中国骨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5) :491-492.

[6] Marsh DR, Shah S, Elliott J, et al.The Ilizarov method in nonunion, malunion and infection of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1997, 79 (2) :273-279.

[7] Klink DF, Sampath P, Miller NR, et al.Long-term visual outcome after nonradical micro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parasellar and cavernous sinus meningiomas[J].Am J Ophthalmol, 2000, 130 (5) :689.

[8] Salkeld SL, Patron LP, Barrack RL, et al.The effect of osteogenic protein-1 on the healing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s treated with autograft or allograft bon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A (6) :803-816.

[9] 吴新宝, 杨明辉, 李庭, 等.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予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 2006, 8 (7) :609.

四肢骨隐性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单纯闭合性四肢长骨骨折患者,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并经X线检查确诊。经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血瘀气滞型, 症见骨折疼痛、肿胀, 局部瘀斑, 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或弦数。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26例, 女性14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2.35±11.85) 岁;体重48~86kg, 平均体重 (63.47±12.58) kg;受伤至就诊时间1~8h, 平均时间 (3.02±0.78) h;其中上肢骨折22例, 下肢骨折18例。实验组患者中, 男性25例, 女性15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 (43.23±11.54) 岁;体重49~85kg, 平均体重 (63.52±12.39) kg;受伤至就诊时间1~6h, 平均时间 (2.98±0.72) h;其中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受伤至就诊时间、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对接受的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相关文件。同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性骨质疏松、陈旧性骨折、精神异常、未成年人、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归骨活血胶囊治疗, 剂量为6粒/次, 3次/天, 餐后30min服用, 连续用药15天[2]。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肿胀和骨折愈合情况。

1.4 观察指标

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受伤至疼痛证候积分减少80%以上的时间;肿胀症状消失时间:受伤至肿胀证候积分减少80%以上的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受伤至骨痂形成时间[3]。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跌打损伤导致经脉受损, 离经之血溢于脉外而致气滞血瘀。气滞则痛, 血瘀则肿, 因此局部肿胀、疼痛是骨折患者的常见症状。骨折的修复是一个祛瘀生新的过程, 血不活则瘀不能祛, 瘀不祛则骨不能接。骨折后早期经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 治以活血祛瘀为法[4]。

归骨活血胶囊方用当归、骨碎补、丹参、血竭、延胡索、乳香、没药、三七、大黄等活血化瘀类药物, 具有补肾活血、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功效。方中以当归、骨碎补二药合为君药, 当归性辛温, 味甘, 功擅活血止痛、养血和营;骨碎补味苦, 性温, 功擅补肾活血、续骨疗伤。二药相伍, 增强活血化瘀、续筋接骨之功效。丹参为臣药, 味苦, 性微寒, 可活血袪瘀、养血安神, 助君药加强祛瘀生新之功效。佐以血竭活血散瘀、生肌定痛;延胡索行气止痛, 可治周身诸痛;乳香、没药活血生肌、消肿定痛。三七为伤科圣药, 有“金不换”之美誉, 功擅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 可佐助君药、臣药逐瘀止痛, 又可防攻伐太过而伤正。大黄活血袪瘀、泻火解毒, 其药性偏寒, 可制约君臣之辛温药性, 以防辛温太过而耗伤气血津液。纵观全方, 诸药合用, 温凉相制, 标本兼顾, 共奏活血化瘀、接骨续筋之功效, 具有祛邪而不伤正之优点[5]。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当归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骨碎补提取物可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促进骨痂形成。丹参提取物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促进软骨细胞修复。血竭含有血竭素、血竭红素等成分, 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延胡索中含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 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 其中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效果最强。乳香、没药主要含有树脂、树胶和挥发油等成分, 具有镇痛、抗炎作用。三七皂苷类成分增强造血功能, 改善局部微循环。大黄提取物具有止血、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可减少局部炎性介质渗出, 改善骨折端微循环, 可促进骨折复位和骨痂生长, 从而加速骨折愈合, 缓解疼痛、肿胀症状[6]。

本研究中辅以归骨活血胶囊治疗血瘀气滞型单纯闭合性四肢长骨骨折, 患者治疗后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治疗者, 结果表明:采用归骨活血胶囊辅助治疗血瘀气滞型单纯闭合性四肢长骨骨折, 有助于尽快缓解局部疼痛、肿胀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骨折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科明, 赖洪华, 陈国远, 等.补肾活血法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1, 17 (3) :395-397.

[2]林梓凌, 樊粤光, 赵京涛, 等.补肾活血方药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6) :305-308.

[3]涂泽松, 李逸群, 包杭生, 等.骨一方对胫骨平台骨折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 (10) :9-11.

[4]匡巍, 莫挺非.行气活血利水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形成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8) :124-125.

[5]杨丽影, 刘艳平.归骨活血胶囊治疗血瘀气滞型单纯闭合性四肢长骨骨折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9, 31 (10) :1468-1469.

上一篇:新闻传播思路下一篇: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