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人身伤害

2024-06-14

隐性人身伤害(精选十篇)

隐性人身伤害 篇1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能够给参与者带来一种极为强烈的愉悦的情绪体验,能够减轻参与者的焦虑、沮丧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在校园中受到隐性人身伤害的时候,除了一些常规的预防措施(如学校教育应该人性化、减轻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增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等)。体育锻炼也会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1 对隐性人身伤害的认识

1.1 隐性人身伤害的类型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是由于外在的物质设施的不当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主要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引起的。

1.2 隐性人身伤害的群体及其表现形式

隐性人身伤害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孤僻、成绩较差、家庭教育有缺陷的、或不懂礼貌、不讲卫生的学生身上。隐性人身伤害主要表现形式:

(1)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惩罚

包括身体惩罚和心理惩罚。身体惩罚是指有意识的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方式,主要有罚站、罚跑、抄课文或作业等形式。心里惩罚指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的同时,使他们不敢违背老师的规定,包括讽刺、挖苦、嘲笑、排斥等。

(2)来自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

主要包括在校园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同伴欺负;另一种形式是给别的同学起绰号,特别是女生让她们内心极度难堪和痛苦。

(3)学习压力带来的隐性人身伤害

主要包括外加的压力或因时间学习过长、课业负担较重、老师对父母施加了过高的期望而造成的。

2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炼是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包括校内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他们的个体积极性、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通过科学锻炼以及课外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体育锻炼对隐性人身伤害的治疗作用的分析

从隐性人身伤害三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入手,讨论体育锻炼对隐性人身伤害的治疗。

3.1 教师身心惩罚造成的隐性人身伤害与体育锻炼

教师的身心惩罚会造成学生自尊心下降,自我评价不正确。学生们通过对体育锻炼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比如自己的努力不够或是身体素质较差,还是体育技术的理解不透,亦或是技术动作过难等,逐渐意识到遇到困难时,应该冷静对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通过努力锻炼逐渐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就能前进,最后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正是通过体育锻炼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的交换,来促进受到隐性人身伤害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健康发展。

通过这种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具体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因为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学的好坏,魅丽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通过体育锻炼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会自觉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及各种能力。

3.2 学生间伤害造成的隐性人身伤害与体育锻炼

在校园中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少、处理不好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缺少集体荣誉感、有一定的孤独自卑感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束手无策,表现出不善与人交往、不愿沟通,他们更易受到隐性人身伤害。

因此,通过让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来引导学生建立与他人的集体意识,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融为一体,自觉以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在与同伴交往和相互影响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参与竞争,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就在与同龄人的相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体育活动与游戏,中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如何面对社会,逐渐形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心理伤害。

3.3 学习压力带来的隐性人身伤害与体育锻炼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重的课业负担环境中,又加上老师和父母对他们施加过高的期望,更容易产生隐性伤害。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1)帮助学生减少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一味的增加学生的各种课业负担,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应各种繁重的考试、互相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例如:参加一些比较轻松的、愉快的体育活动,踢毽子、打羽毛球、跳大绳等都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转移不良的心理状态。

(2)帮助学生稳定情绪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运动,例如选择打乒乓球,可以改变球路来应对对方的攻球,还可以做出不同的假动作来迷惑对方。这样不仅可以使锻炼者引起注意,还可以提高反应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还有助于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天气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管困难,如胆怯、畏惧心理、疲劳心理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困难,也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摘要:隐性人身伤害在校园中的出现严重的危害的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正常的成长。造成隐性人生伤害的原因有很多种,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治疗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把体育锻炼作为预防和治疗学生隐性人身伤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隐性人身伤害,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周运春.学生隐性人身伤害及其预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

[2]戴斌荣,刘正萍.论教师对学生的隐性心理伤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2):49.

[3]李艳.小学校园中学生隐形伤害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

[4]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 篇2

交通事故赔偿数额计算

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

前款规定的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损害赔偿的标准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

(二)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营同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五)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八)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九)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六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扶养人扶养五年。

(十)交通费:按照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住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参加处理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按照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分担,但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

因交通事故损坏的车辆、物品、设施等,应当修复,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牲畜因伤失去使用价值或者死亡的,折价赔偿。

在事故处理中,财产损失,还应包括现场抢救(险)、人身伤亡善后处理的费用,但不包括停工、停产、停业等所造成的财产间接损失。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

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给予抚恤、劳动保险待遇。

医疗事故的赔偿数额计算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人身伤害赔偿数额计算

害人致伤他人,尚未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医疗费一般包括医药费、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必要的营养费等。侵害人致人残疾的,除应当承担医疗费、误工费等全部费用外,还应当赔偿残疾者的生活补助费、生活自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以及残疾者致残前实际抚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

侵害人致死亡的,除应当承担医疗费等全部费用外,还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死者生前实际抚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

医药治疗费的赔偿,一般应以所在地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的单据或病历、处方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法医予以鉴定。

所在地治疗医院,一般是指距离受害人住所或侵权行为发生地较近的医院。受害人先后到数个距离基本相等的医院治疗的,一般应认定最先就诊医院的医疗费,但该医院治疗失误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除外。

应经医务部门批准而未获准擅自另找医院治疗的费用,一般不予赔偿。受害人重复检查同一科目而结果相同的,原则上应仅认定首次的检查费用,但治疗医院确需再行检查的除外。如检查结果不一致,确诊之前的检查费用均应认定。

受害人擅自购买与损害无关的药品或治疗其他疾病的,其费用不予赔偿。受害人确需住院治疗或观察的,其费用应予赔偿。但出院通知下达后故意托延,或治疗与损害无关的疾病而延长住院时间的,其延长期间的住院费不予赔偿。

受害人进行与损害有关的必要的补救性治疗的费用,应予赔偿。

在诉讼过程中,治疗尚未结束的,除对已经治疗的费用赔偿外,对尚需继续治疗的费用,经有关医疗机构证明或者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可以一次性给付;也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告知受害人在治疗结束后另行起诉。误工费的赔偿

受害人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法医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等认定。

受害人的实际误工日期少于休假证明的,应以其实际的误工日期认定;实际误工日期多于休假证明的,一般应当根据休假证明认定。

受害人确需休养但无休假证明的,可在征求法医或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情处理。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的赔偿应当按照其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固定收入,包括工资、资金及国家规定的补贴、津贴,但不包括特殊工种的补助费。

奖金,以受害人上一年度本单位人均奖计算,超出奖金税计征起点的,以计征起点的,以计征起点为限。受害人受害前由于自身原因无奖金收入的,其次奖金不予计算。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或者受害人是承包经营户或个体工商户的,其误工费的赔偿,可以参照受害人前一年的平均收入或者当地同行业、同工种、同等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酌定。如依法应向税务机关纳税的,应以税单为据。

受害人依法从事第二职业的,其实际减少的收入,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是另谋职业的离、退休人员的,其误工费的赔偿可以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1)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其实际减少的收入应予赔偿;

(2)违反政策法律规定的,其赔偿要求不予支持。

受害人无劳动收入而要求赔偿误工费的,不予支持。如果受害人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因受害确实无法从事家务劳动造成其他家庭成员负担过重的,可酌情予以经济补偿。

受害人的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护理费的赔偿

受害人受害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应以法医的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认定。

受害人生活确实不能自理的,其护理费应予赔偿。

护理期限,可以委托法医鉴定;也可以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征求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定。

护理人员一般设一至二人,但确有必要的除外。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本意见关于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无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计算。交通费、住宿费的赔偿

受害人到所在地医院治疗或者必须转院治疗的,其本人和必要的护理人员的交通费应予赔偿。

交通费的赔偿,一般应以公共电(汽)车、火车的硬座、轮船三等以下舱位等的收费标准计算。但伤情危急,交通不便或当地无上述车(船)的除外。交通费的票据应与就医次数相符。标据少于就医次数的,一般可根据实际票据认定;票据多于就医次数的,应以实际就医次数认定。

必须到外地医院治疗的受害人,因医院无床位或其他原因的限制确需侯诊且伤情不允许往返家中,或者往返家中的交通费高于住宿费的,其本人和必要的护理人员的住宿费应予赔偿。

住宿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以住宿费的收据为凭。

营养费的赔偿

经法医鉴定或治疗医院证明,受害人伤情严重,确需补充营养食品作为辅助治疗的,其费用可以酌情赔偿。

营养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比例计算。应赔偿的期限,可以委托法医鉴定,也可以在征求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定。

侵害人探视受害失时携带的食品,一般应当视为赠与。

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生活自助具费的赔偿

侵害他人身体致其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应当赔偿残疾者生活补助费。

依照法医学的鉴定标准,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分为十级。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其生活补助费的赔偿,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残疾者的误工费的生活补且费不得重复计算。以残疾者定残之月为界,之前由侵害人赔偿误工费,之后由侵害人赔偿生活补助费。

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应当根据治疗医院的证明或法医意见,结合使用者的年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器具使用年限等因素,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赔偿数额。

丧葬费的赔偿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

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亡赔偿金,应当支付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年。死者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十年。

侵害人致人残疾的,应当支付一定数额的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残疾者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自定残之月起,赔偿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但最低不少于一年。

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的赔偿

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是指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实际扶养、赡养、抚养而无其他生活来源的人。

依法应当由受害人抚养的人,在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前不需要其实际抚养,而在受害人受害后至人民法院裁决前丧失了生活来源,其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的,应予支持。

受害人至人民法院裁决前出生的子女有权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受害人是唯一抚养人的,侵害人应承担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的全部的必要生活费;如还有其他抚养人,侵害人应承担受害人承担的相应份额。

论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少年儿童 校园 隐性伤害 存在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0-02

发生在校园中的少年儿童人身伤亡,事故类型多样。例如,体育课、活动课和运动会上出现的运动事故;实验课上出现的事故;劳动和卫生扫除时出现的事故等。面对这些常见校园事故,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都做了积极的工作来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但是当我们为这些显性的事故绞尽脑汁时,却往往忽视了另一类型的事故,即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少年儿童生理、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潜伏性的伤害,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生隐性伤害事故。

发生在校园中的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事故,往往具有预见性差、发生过程不太明显、事故效应产生的周期长等特点,因而容易被忽视。但是它和其他事故一样,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在少年儿童身上发生隐性伤害,我们必须要探讨隐性人身伤害存在的原因。

一、隐性人身伤害存在的原因

探究隐性人身伤害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生活中的严重压力。在面对升学的压力下,学生要面对来自学校生活中的重重压力,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班级或学校名次,成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学习是否努力,智力如何,个人可否造就的最终标准。一切都围绕着以分数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是单调枯燥的,少年儿童无形中成了这种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陀螺,无奈的旋转,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郁闷消极的心理。

第二、教育过程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不當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处理各种学生的不良行为时,使用体罚或滥用各种粗暴的惩罚方式,对成绩高低不同,遵守纪律、听从指令方面表现优良不同,家庭条件优劣不同的学生分类分别对待,缺乏教师惩罚学生应有的依据和标准,使得学生丧失了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感。

第三、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由于现代社会中的少年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基本是被大人包办,他们很少经历生活上和心理上的磨难,导致孩子自尊心强,受挫能力欠缺,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在校园环境下难免遇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语言上的伤害,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下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偏低的学生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伤害,而在同样的伤害经历中,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受到的隐性伤害更大。

第四、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尊崇的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儒家思想,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的背景下的教育不免也沾染上师尊生卑的思想。其后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校园情景中的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的一个诱因。

二、面对校园中存在的隐性伤害应采取的适当措施

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是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少年儿童面临隐性伤害的危险,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第一、学校教育方式应当正当。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和谐宽松的氛围与环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惩戒和批评时,应该尤其突出教育性,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慎用各种简单生硬的强迫式教育方式和方法,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而且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适当的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伤害和挫折,树立自信心;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最大可能地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第三、素质教育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减压。进一步深化减轻少年儿童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让学习成为一件有乐趣的事情,而不再是成为少年儿童的负担,减轻学习和考试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追求素质教育、为少年儿童减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工作的负担,将教师工作过劳的现象减至最低,减轻教师的压力,防止教师在过劳或者压力过重的情况下工作而对学生造成伤害。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赔偿责任探析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由于学界关于校园人身伤害纠纷的性质、处理原则和规则尚未达成一致, 导致了实践中相同事实的处理结果往往不一致, 不仅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也有悖于法制统一的原则。本文试图从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理出发, 分析和研究高校校园人身伤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和特征, 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以便更好地理清事故责任, 稳定校园秩序, 实现和谐校园目标。

1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之债

所谓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 就是指发生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或发生于高校管理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设施或生活设施内的人身伤害事故。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

(1) 从债法基本原理出发, 债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2) 伤害事故作为一种事件, 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和突发性, 其本质上为一种侵权之债, 债权人为在校人员, 债务人为所属高等学校, 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其主要表现为财产损失。具体来看,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之债的构成要素如下:

第一, 有损害事实。“无损害即无赔偿”已成为罗马法以来的格言。高等学校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是有人身损害这一事实。人身损害可以具体表现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害, 导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的后果;也可以表现为上述权利被侵犯后产生的精神损害。第二, 高等学校的行为与人身受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高等学校的行为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所谓消极的不作为, 是指行为人在某种情况下, 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作为而不履行其义务, 并致他人损害。 (3) 如高等学校的校舍、设备、体育器材不符合安全规定, 或者教学管理活动存在漏洞等。而这些不作为正是导致人身遭受损害的原因。第三, 高等学校存在过错。过错是高等学校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重要因素, 虽然有人身受损害的事实, 且有因果关系存在, 但若没有过错, 高等学校仍然不承担责任。过错的形式有故意和过失两种, 通常情况下, 高等学校的过错表现为放任损害事实的发生或表现为过失。

2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之债的特征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之债, 因其主体、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定性, 故与一般的侵权之债相比, 在主体、损害时间、损害地点、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1 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多为在校人员, 既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 涉及面和影响面较广。另外,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在学理探讨和法律适用上应排除监护人制度的规定。

2.2 损害地点的特定性

因校园伤害导致的人身损害事实应是发生学校管理范围内的地点, 如操场、校舍、食堂、生活设施等, 即使在校外活动, 也应当是学校管理职责控制的范围内。而在学校管理范围以外的地点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则不能纳入校园伤害事故的范畴。

2.3 损害时间的特定性

法律对于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和限制, 只有发生在在校学习或生活这一时间段的人身事故才属于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而当人身伤害事故主体离开学校, 在离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则不属于校园人身伤害事故。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 即使事故主体为在校人员, 也不应纳入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范围内。

2.4 损害发生的原因是不特定的

高校在进行日常管理时, 通常难以兼顾方方面面, 其管理存在一定的疏漏。就高校校园人身事故伤害而言, 其损害发生的原因是不特定的, 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通常无规律可循。

3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赔偿解决建议

3.1 完善相关立法

目前, 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法律法规以解决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 在高校校园人身事故伤害赔偿方面更是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其中, 教育部关于高校校园人身事故伤害的处理办法的效力层次较低, 是一种部门性的规章制度, 并不能作为处理类似纠纷的法律渊源, 只能参照适用。《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一般性适用规则, 但在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人身伤害赔偿方面也难以面面俱到。为此, 建议提高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的立法层级,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相关法律, 也可以由国务院出台行政法规, 使处理该类纠纷做到有法可依。

3.2 准确界定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中责任主体与高校间的关系

在界定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关系时, 学校首先应该了解事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事故性质和责任双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并积极履行其相应的义务。与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相比,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中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其独特性, 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双重属性。因此, 要想进一步理清事故中的法律关系, 就必须明确双方争议的问题焦点和事实性质。高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 但高校的一些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都就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作出了相关规定, 肯定和赋予了学校在事故中应尽的教育和管理职责, 这些关系体现了学校管理的行政性特点。在对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进行赔偿处理时, 学校首先应该明确事故中的民事法律关系, 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利益。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学校的管理和职责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所包含的民事关系中, 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必须依法承担起法律责任, 并履行其法律义务。

3.3 严格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我国法律对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则性规定。相关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事故责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明确了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中高等学校过错的认定, 首先要分析学校在依法履行其教育管理职责时有无失职和不当之处, 若存在, 且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则学校必须依法行使其责任和义务, 加强管理力度, 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处理措施, 以减少此类事故的不良影响。此外, 学校还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力度, 强化在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引导其自觉调整自身行为。综上所述, 面对日渐频发的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 应当综合运用各种矛盾调处机制, 正确处理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伤害赔偿纠纷, 理清高校和事故责任人的责任界限, 以维持校园教学秩序的稳定, 维护学校和在校人员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江平.民法学[M].2000 (1) .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2010 (7) .

[3]李景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及处理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7) .

人身伤害的预案 篇5

一、目的:为了维护广大职工的人身安全,保证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能够及时处理,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公司及下属各单位员工。

三、职责:本预案由综合部(各单位办公室)负责监督实施

四、程序:

(一)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二)主要职责

1、组长负责召集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处置工作,安排、检查落实收费所人身安全重大事宜。

2、副组长负责收费所人身伤害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处理突发人身伤亡事故,完成收费所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3、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收费所各部门突发人身伤亡事故的处理、监控、报告等事宜,并保证领导小组指令的畅通。做好人身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落实、检查、处理等,把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应急措施

1、若在工作期间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视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请本单位值班员通知应急小组,应急小组救护受伤职工。根据情况由应急小组副组长将受伤职工送往医院。应急小组组长负责维护现场,并报公司人力资源部。

2、各所及机关各部选出一名安全监督员,制止不安全行为。

3、职工有病有事须请假,无故不到者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办公室处。若查实职工不知去向,由各单位相关管理人员通知职工家里,所办公室该报案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4、组织职工外出活动和所内大型活动的安全由各单位各负其责,若发生意外伤亡事件,由各单位专人处理,并及时上报。

5、室内用电及电器安全由所综治办组织人员每月检查一次。若因用电等原因引起火灾,应立即通知电工切断电源,拨打119报警,组织人员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拴进行扑救。管理人员迅速组织职工按规定楼梯口下楼疏散。

6、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夜间巡逻。来客进单位执行登记制度。

7、实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四)宣传教育,确保安全

1、认真落实“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和救护措能力。

2、利用墙报、板报、广播、二、五学习时间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3、加强安全工作检查,坚持每月一查,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改。

4、结合时令和季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通、饮食、防火等专项教育。让职工学会生存,掌握自救本领。

5、机关与各站密切配合,加强联系,做到群策群力,齐抓共管。

隐性人身伤害 篇6

在合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事由或条件,当违约符合所约定的事由或条件时,可免除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免责条款符合合同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是,这种约定不是任意的,不能违背法律,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杨某与徐某的合同中实际上规定了一个免责条款,但这一条款是无效的。我国《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是违反治安法规甚至刑法追究的行为,以此作为免责条款当然无效。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是国家和社会严加谴责的,也不得协议免除责任。本案中杨某与徐某约定的免责条款属于第一种情况,是无效的。最后,法院判决杨某犯故意伤害罪,并判决杨某赔偿徐某医疗费等。 (编辑/林春山)为治病而种植罂粟也构成犯罪程 成

李红花的丈夫身患皮肤病久治不愈,听说罂粟壳可以治疗且能断根,便弄来一些种子播种。正当罂粟陆续开花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并将833棵罂粟铲除。她的丈夫的目的是为了治病,也没有危害他人,事实上罂粟并没有结果,可法院却对他判了刑。这是怎么回事?

李的丈夫的行为已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该罪是指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额较大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

一是李的丈夫侵犯了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制。毒品原植物是指用以提炼、加工和制成毒品的原生植物。罂粟即为其中之一,对毒品原植物的种植进行管制是国家对毒品的提炼、加工、制成进行管制的重要前提;二是李的丈夫在客观方面已实施非法种毒品原植物的行为。一般来说,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即构成犯罪:种植罂粟 500株以上或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抗拒铲除。李的丈夫种了833株,当属其列;三是李的丈夫具有主观上有故意,即明知是罂粟而故意非法种植。至于目的如何、是否造成后果,只是量刑时考虑的事情,但并不影响本罪的构成。(编辑/林春山) 这样的赠与有效吗洪 剑

张先生和何小姐通过一家婚介机构相识,不久两人便开始谈婚论嫁,张先生要同何小姐一道去办理结婚登记,何小姐则提出了一个条件:张先生必须把他的一套两居室住房赠与他,并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结婚心切的张先生答应了何小姐的要求。于是双方签订了一份赠与协议,张先生将自己的一套两居室住房赠与何小姐,并在公证处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之后张先生再次要求同何小姐一道去办理结婚登记,何小姐则说他认识婚姻登记部门的人,手续她一人去办就可以了。不久何小姐真的拿来一份结婚证,这时张先生留了一个心眼,他将结婚证拿去验证,发现这是一个假证。感觉受骗的张先生决定终止与何小姐的恋爱关系,何小姐表示不谈恋爱没关系,但房子已经是她的了,要张先生立即交房,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张先生认为当时签订赠与协议是有条件的,已说明是婚前财产协议,两人既然没有婚姻关系,协议当然就不能成立。何小姐见张先生拒绝交房,一纸诉状将张先生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张先生履行赠与协议。

法院认为,张先生和何小姐虽然签订了赠与协议,并进行了公证,但按照双方公正协议所使用的词句、有关条款及此次公证的目的、婚前财产约定的通常习惯做法,法院推定该公证的真实意思并非单纯赠与行为,而是以双方婚姻作为实质附加条件的含有赠与行为的婚前财产约定。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62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由于双方当事人至今尚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致使该协议无法生效并实行履行,原告要求被告履行赠与及过户义务,没有法律依据。据此,法院驳回了原告何小姐的诉讼请求。

(编辑/林春山)儿媳的继承地位被提升叶和礼 连永燕

赵氏夫妇生前生育一女一男,大女儿赵娟在广东深圳打工时结识一四川青年,于1990年远嫁他乡。小儿子赵小宝于1996年5月与同村同学林丽结婚,次年6月生一男孩赵斌。时年,一家五口虽不算十分富有,也算过得和和美美,两位老人也正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晚年生活。

然而,1998年春节刚过,儿子赵小宝在前往广东打工途中因车祸不幸身亡, 留下妻子林丽和二老一小,倾刻间给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林丽面对二老一小的家庭现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五年来赡养二老、抚育幼子,还经常为年迈多病的二老请医抓药。

2003年四五两月二位老人相继去世,遗有住房5间及价值近3万元的金手镯一对等财产。林丽与赵娟料理完二老的丧事后,双方因遗产继承问题发生了纠纷。起初,林丽提议金手镯归赵娟,房子归自己和儿子,但赵娟不同意,她既要金手镯也要得房子,还说林丽无权继承她父母的遗产。由此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协议。为此,林丽把赵娟告上了法庭,请求继承公婆的遗产。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林丽虽为被继承的儿媳,但被继承人的儿子赵小宝因车祸死亡后,确实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依照我国继承法第12条的规定,应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其公婆的遗产。于是,判决金手镯一对归被告赵娟所有,住房5间及其他遗产归原告林丽及其儿子赵斌所有。

在一般情况下,儿媳对丧偶公婆既没有赡养的义务,也没有继承其遗产的权利,而本案原告林丽为何可“提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而继承其公婆的遗产呢?其理由是她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

我国《继承法》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浅析兼职大学生人身伤害现状及对策 篇7

一、兼职大学生人身伤害现状

近日, 深圳媒体曝出了这样一条新闻:2012年寒假, 大学生小蒲到深圳某工厂勤工俭学, 工作时被工厂机器压断手臂后被截肢。后经司法鉴定, 小蒲为六级伤残, 小蒲索赔遭拒, 将该工厂告上法庭, 索赔93万余元。一审法院认为, 小蒲尚未毕业, 事发时处于学校寒假期间, 其在锐豪公司的用工事实不应视为就业, 双方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 而是一种雇佣关系, 由雇佣关系而导致的因工致伤应认定为一般侵权, 按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处理, 最后判决该工厂应承担赔偿责任, 共计应赔偿小蒲87.8万余元。

大学生在兼职期间因工受伤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比起其他许多受工伤较小却得不到有效赔偿的大学生, 小蒲是比较幸运的。现实中, 许多大学生坦言, “学生兼职的时间一般都很短, 很多单位都不愿意用, 能找到单位就不错了。”“即使在工作中受了点小伤, 一般都是自己去医院看看。如果受伤非常严重, 也是先找老板协商, 协商不成才会想到打官司。”

然而, 即使打官司, 也得不到《劳动法》的法律支持。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之规定, 在校生勤工俭学的,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条实际上已经否定了大学生的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 因此, 像小蒲那样作为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与用人单位所建立的兼职关系应不属于劳动关系, 小蒲等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不受《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调整, 小蒲等在校大学生因工受的人身伤害不能认定为《劳动法》上的工伤, 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只能引用雇佣关系或劳务关系进行人身损害赔偿。比起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劳动关系的全额赔偿, 在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的人身损害赔偿中, 不仅大学生要承担过错责任, 而且只能得到部分赔偿。

二、兼职大学生人身伤害原因探析

(一) 法律救济途径和效果的有限性

正如前所述, 劳动部关于《劳动法》相关意见否认了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 兼职大学生得不到工伤赔偿待遇, 只能得到一般人身损害赔偿, 即使一些大学生选择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但由于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 劳动部门也无法给予帮助, 这不能完全保障大学生劳动权益。对于诉讼, 通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大多兼职学生并不愿意采用这种成本巨大的救济途径。

(二) 大学生经验浅, 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大学生本以学习为主, 去做兼职就是为了增加社会工作经验, 由于社会工作经验不足,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过错使自身受到伤害。同时, 当前在法律教育上也存在着不足。目前的法律教育只有法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 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很少普及这样的专业法律知识。大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劳动争议仲裁, 加上诉讼的冗繁, 对于较小的因工伤害, 只好忍气吞声。

(三) 用人单位推卸责任

现实中, 用人单位总以大学生工作时间短, 具有临时性, 或担心承担责任等原因而避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相关单位大多会因兼职大学生并不是本单位的正式员工为由而拒绝对大学生的工伤进行赔偿, 兼职大学生的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单位安全教育不到位, 缺乏安全防护措施, 生产环境卫生相对恶劣等等。这些因素都威胁到兼职大学生人身安全。

三、兼职大学生人身伤害救济对策

(一)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将学生兼职人身伤害事故纳入“工伤”范围

相对于兼职单位, 大学生都处于弱势地位, 跟一般劳动者相比, 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社会能力都有所欠缺, 而且自我保护能力和责任能力有限, 应当对其权益给予适当的保护。按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 大学生在举证责任、承担过错责任等方面处于弱势, 既不利于大学生维权, 也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其他劳动者一样, 大学生勤工俭学不仅是为了锻炼自身的能力, 更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根据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劳动就属于有偿劳动,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应当受劳动法调整。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劳动法适用范围符合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 兼职大学生加强法律学习, 提高维权意识

首先, 在大学学习中应加强法学尤其是《劳动法》的学习, 提高法律意识, 使自己在面对兼职中的法律纠纷时指导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 要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 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实在不愿签, 大学生也要注意保存曾经在这个单位工作过的证据, 包括工资记录、上班记录、证人、工作服、重要对话的录音等, 以便用证据说话, 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最后, 大学生应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严格遵守工作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和规程, 谨慎操作, 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 加强监管, 用人单位保障兼职学生人身安全

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 具备应由的安全措施和良好的劳动环境, 对兼职学生进行培训与安全教育, 按照法律规定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在大出现人身损害事故时, 勇于承担单位责任, 保障大学生人身健康。政府相关部门如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 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严惩侵害学生劳动权益的不法现象, 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最大限度的保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 勤工俭学。然而, 在兼职过程中人身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本文从劳动法、学生自身、用人单位等方面, 对兼职学生人身伤害现状及救济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兼职学生,人身伤害,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薛为华﹒学生假期间勤工俭学, 期间受伤算不算工伤﹒南方周末「J」.2013-03-14﹒

「2」温倩茜等.试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护.法制与经济「J」.2012-01.

隐性人身伤害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1 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 学校成了人身事故的多发地带, 学生人身事故伤害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2013年9月某日晚, 某高校学生王某 (19岁) 与同学张某 (19岁) , 因痴迷网游, 在宿舍楼道内模仿游戏内的情景打闹。王某在奔跑途中, 突然摔倒并滚下楼梯, 造成右脚粉碎性骨折。后经医院诊断, 王某需要进行手术, 并植入钢板。花去医疗费5万余元。

在本事例中,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讨论:王某的事故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若果说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由谁来负责出具事故原因的证据。

2 高校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相关法律问题

2.1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定义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项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定义什么是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只有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做出评定, 其中提到: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者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高校承担管理职责的场地、校舍, 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导致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

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规定, 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件, 是在学校负责管理的场所受到的伤害, 因此就可以定义为学生意外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要为这个事故承担一部分责任。

2.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性质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了校园内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范围, 但是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以划分责任到人。分析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 要依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明确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事故责任人的责任性质, 然后才能确定事故中责任归属。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故定义为侵权责任事故。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权责任是任何人都对他人承担这样一种义务, 即不因为自己的错误 (过错) 行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否则即能构成侵权行为, 要对受害方承担责任。在高校学生安全性事件中, 当事方违反的是法定义务而非约定义务, 在学生的人生健康受到损害的时候, 事故引起者必须要对受到伤害的学生赔偿一定的损失, 主要的赔偿形式是资金, 具体赔偿的数额要根据受害者受到的损害的程度来定, 事件的性质是对学生的权利的侵害。

2.3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

越来越多的校园安全事故与惨案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在具体的分析研究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夺。本文作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的根本原则,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坚持公平有效性。

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 由于王某和张某均属成年人, 他们与学校建立的是平等的民事关系, 而王某受伤也系他本人的过错导致的,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打闹可能会摔倒而受伤。王某受伤, 应定性为学校无任何过错的意外伤害事故, 作为学校方不应承担责任。当然, 如果王某家庭条件较差, 无力承担医药费, 学校出于公平或人道主义, 可以资助王某部分费用, 但是, 这部分费用的性质与因学校过错而要承担赔偿责任产生的费用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2.4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在这里指的是构成这种侵权责任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所有的因素都齐全的情况下才能算作是这种类型的侵权责任;不管缺少了哪种形式的因素都无法在最后形成这种责任。在具体的构成过程中还会受到不同的规则的影响。在过错责任原则下, 必须要由责任人违反规定的证据;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 不用考虑责任人是不是主动的违反了法律规定。不管是哪种形成的准则, 都需要有行为、侵权事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三个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 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无论有无过错”, 都要以过错理论作为分析基础上。

2.5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形式

在明确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事故的诱因, 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分为以下集中情况: (1) 责任一方为学生自己。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学生自己的疏忽大意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在这种事情发生以后所有的不好的后果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承担,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例子中, 王某就属于违反高校规章制度, 在校园内打闹而导致的伤害, 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2) 高校承担责任的情形。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之所以会受到伤害是因为学校及其学校管理人员看护不当造成的, 所以学校及其看护管理人员应该负全部的责任。 (3) 混合型责任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事故发生的主要是因为学校以及学生共同造成的, 所以学校和学生都得担负后果。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启动农机时预防人身伤害的几项措施 篇9

2.采用起动绳启动汽油机时, 最好在绳子的一端绑扎1个短木棍作为手柄, 不能将起动绳缠绕在手掌上, 否则万一汽油机发生反转, 起动绳又不能及时从曲轴飞轮的卡口上脱出, 很可能将操作者的手臂卷进机器内, 造成折断手指或手臂的严重事故。

3.启动单缸柴油机时, 要注意掌握摇转曲轴的节奏以及松放减压手柄的时机。当摇转曲轴至活塞接近压缩上止点位置, 感觉阻力明显增大时, 千万不能降低摇转曲轴的速度, 否则在气缸压缩压力的作用下, 曲轴很容易发生反转, 所以应当继续用力摇转, 使活塞尽快越过压缩上止点位置, 并随即放松减压手柄。有的新机手摇车时被手摇柄打破脸面或者牙齿, 就是因为不能掌握手摇柄的摇转动作与减压手柄放松时机, 加上新机器的各部位装配较紧引起的。

4.用手摇柄启动农用汽车时, 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操作姿势:站稳脚跟, 右手握紧手摇柄, 4指并拢, 将手摇柄插到底。当手摇柄的头部与起动爪的卡口接触后, 再用力往上提拉手摇柄, 借助蹬脚的力量, 沿顺时针方向摇转曲轴, 这样操作比较容易使上劲。若启动未成功, 应当抽出手摇柄, 重新插入, 使顺时针方向摇转曲轴时手摇柄处于向上提拉的位置。千万不能采取往下压转手摇柄的方法, 因为一旦曲轴反转, 手摇柄会迅速向上运动, 很容易击伤摇车人的胸部或者手臂, 这种方法不可取。

有的发动机的启动爪爪口位置不合适, 当手摇柄摇至活塞压缩上止点位置时, 手摇柄处于往下行的位置, 此时由于摇车者使不上劲, 所以摇转启动很难成功, 而且容易造成曲轴反转伤人。如果经过多次试插找不到这一位置, 可以拆下曲轴上的启动爪, 在其螺纹根部加一个适当厚度的垫圈, 以改变爪口在曲轴圆周方向的位置, 直至当摇车至压缩上止点位置时, 手摇柄正好处于由下向上提拉的位置。

5.有时发动机已经启动, 但是手摇柄未能及时抽出而随着曲轴一起高速旋转。遇到这种危急情况, 操作者不要惊慌失措, 要让周围人员离开手摇柄的旋转平面, 然后设法迅速关死油门, 让发动机逐渐熄火, 防止手摇柄高速甩出伤人。

6.平时要注意检查曲轴上启动爪的卡口上是否有毛刺、磨损或者其他缺陷, 如有应及时修整, 以免手摇柄在摇车过程中滑脱伤人, 或者妨碍手摇柄的正常退出。

7.无论启动拖拉机还是启动农用汽车的发动机, 务必使变速器挂空挡, 拉紧驻车制动器。在斜坡上启动机动车, 还应当用硬物塞住车轮。

8.启动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作业机组前, 必须检查机器四周和传动带附近是否有人或者其他阻碍物品, 严防工作人员的衣服或者发辫卷进机内而酿成人身重大伤害。

人身伤害案中伤情鉴定的常见问题 篇10

1对鉴定标准把握不到位

最常见的是对鉴定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不准确, 放宽使用标准, 草率地做出鉴定结论, 改变事件的性质, 致使简单的民事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如鼻骨骨折和眶壁骨折的鉴定, 只有鼻骨的粉碎性骨折、鼻部塌陷变形、影响通气功能、需复位矫正的或眶壁明显骨折才能达到轻伤的鉴定标准;而鼻骨骨折无塌陷变形、不影响外观、无需复位矫正或眶内壁挫伤、细微骨折裂缝则达不到轻伤标准, 但在实践中, 容易把轻微伤鉴定为轻伤, 出现不公正的结果。

2鉴定资料采集不全面

仅依据被鉴定人提供的病例及影像资料, 不做详细的检查和复查, 由于不同医疗单位的水平不同、医务人员经验和层次的差别造成病例资料不完整, 与实际有出入, 且不乏有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依据这样的资料做出的鉴定结果自然有失科学性。如鉴定胸廓损伤肋骨骨折的情况, 直观的结果靠X线检查显示, 但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检查方法出具的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有无骨折、骨折的类型和骨折数目的差异, 直接影响鉴定的结果, 对于这种情况, 须按照伤情鉴定的要求进行多体位、多角度X线平片复查, 才能得出准确的检查结果, 避免漏误。

3对资料缺乏认真的甄别

对已有的病历和影像资料不进行详细鉴别, 而盲目做出鉴定结论, 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如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和肋骨骨折, 须鉴别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性骨折, 尤其被鉴定人是老年人时, 老年性、退变性压缩极为常见, 只需经CT或MR检查即可鉴别骨折的新旧程度, 不做鉴别就易出问题。例如, 78岁老年人的椎体陈旧压缩骨折被错误地鉴定为轻伤, 致使民事纠纷变为刑事案件。

4随意放宽标准及不当鉴定

一些鉴定人受各种关系和人情的影响, 随意放宽鉴定标准, 做人情鉴定, 更有甚者, 个别鉴定人违背职业道德, 亵渎司法神圣, 贪图蝇头小利, 不择手段, 不惜借用假资料做虚假鉴定, 从而干扰司法公正, 严重损害司法鉴定人的形象和案件当事人的权利及利益, 给司法鉴定工作造成极坏的影响。

总之, 在司法鉴定过程中, 司法鉴定人一定要以科学公正的态度, 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要认真学习和把握鉴定标准, 本着对被鉴定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维护司法公正的精神, 对鉴定资料进行严谨科学的分析和甄别, 杜绝虚假鉴定, 防止各种问题及不当鉴定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军, 夏文涛.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67.

[2]王延福, 秦秀红, 王旭.数字化摄影与胸廓创伤[J].影像技术, 2010.1:55-56.

上一篇:植树造林方法下一篇:地震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