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质

2024-05-27

电影特质(精选七篇)

电影特质 篇1

1 题材:真实性的艺术追求

中国电影百年间经历了探索与成熟, 发展与停滞, 复苏与繁荣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在每个阶段电影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

左翼电影的优秀影片都意在描写真实的生活, 塑造真实的人物性情, 达到以情动人。此时期的电影继承并积极发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现实主义手法展现繁复的社会现实, 细腻的情感描绘人物的真实境况。平衡了电影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真实统一, 电影艺术的真实观具体运用在影片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此时, 积极涌现出一批批堪称经典的展现新的艺术风格, 审美领域的优秀作品。如《狂流》、《小玩意》、《民族生存》、《神女》等进步思想, 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得到观众的欢迎和响应。

可以说, 左翼运动的开展打开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 本于现实的创作方法能够再现社会真实, 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中国电影能够真实的面向现实, 接受群众、时代的考验离不开左翼电影人的杰出贡献。

2 内容:民族文化意识的精神体现

中国电影的起步要源于国外电影观念及电影作品的传入, 初期的中国电影事业方面处于空白状态, 对于外国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电影理论的引进是一种自然地发展趋势, 这门新兴的电影艺术的魅力颇具新鲜感。电影的引进和放映也被广大民众逐渐接受。

20年代关于电影与民族主义的研究已经逐渐从情绪化走向学术化。[1]三十年代初, 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难局面, 电影艺术家一致要求电影创作在民族危机下从实际出发, 宣传电影文化下的抗日救亡的新声音。相继拍摄出《民族生存》、《时代儿女》、《挣扎》、《新女性》、《渔光曲》等一批批从现实题材出发表现抗日主题, 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顽强精神,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 顺应民心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为了更好的加入抗战行列, 电影此时此刻成为了宣传爱国热情, 激发群众民族精神的文化工具。

左翼电影创作者多以情感生活为题材感动观众, 注重电影艺术的教化功能。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更多的是从真情实感出发, 融入民族精神的独特视角再现了时代印记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精神所需, 中国电影的艺术进步展现出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 坚持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电影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国电影与本国民族意识、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3 影像:严肃平民化的艺术风格

中国特色民族化的精神品质是电影文化的核心。影视艺术的民族性, 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 并且注意到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2]左翼电影正是在民族主流价值观的热潮中, 将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影像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其强烈民族意识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影像形式要服务于电影的主体价值。

在左翼电影的特殊背景下, 中国电影的理论和艺术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呈现出了一部部堪称中国经典的民族电影。《民族生存》的抗日主题, 激起了人们的爱国情绪, 从个体的人物命运来强化抗日运动的民族色彩。《十字街头》都市风格的青春电影, 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 在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 不同的人物命运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严峻形势, 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焦点。影响之深的如《狂流》、《民族生存》、《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等影片。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 赋予了左翼电影严肃、深刻的影像风格, 意在突出积极进步的民族意识、社会生活、人物命运的时代主题。

左翼电影表现的现实主义风格体现在时代背景下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严肃化的民族精神和平民化的大众艺术的影像风格, 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社会生活、复杂情感, 人成为电影表现的主体。在民族危机起伏的时代, 电影平民化的表现形式, 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 深入底层民众的精神需求, 关注民族命运和个人的命运、出路及社会地位。人性的深度挖掘, 人物命运对观众的启示成为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左翼电影的影像风格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彰显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美学体系和美学影像风格。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忽视的要从电影精神的本质入手, 这是电影积极进步的可行手段。回归到电影的主体精神, 经久不衰的道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观念里, 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正是中国电影在发展中摆脱困境的精神实质。

4 结语

无论是创作内容的真实写照还是电影本质民族精神的展现, 致使电影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和创作高度。至今, 中国电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文化观念和民族气质不可避免的会渗入到电影本质的最深处。

参考文献

[1]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86.[1]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86.

电影特质 篇2

电影的叙事学性质

1.1 结构的交互性质

影片采用交互式叙述结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线相互交织而互为因果,强化主题且形成善恶对比,为复杂情节增添“曲径通幽”之美。

影片还采用回忆与现实交叉的叙事结构。先讲医学院学生研究病历,通过日记追述桑杰的爱情之路,构建时间跨度来激发观看者好奇心。顺叙和追叙时间点在影片开端有所重合,之后以女学生为线索串联桑杰的过去和现在,使影片成为融会贯通的主体。

1.2 层次和悬念的设置

桑杰和卡尔帕谢蒂的爱情故事属第二部分叙事文层面,桑杰复仇的故事属第一层次叙述。热奈特在《叙事的话语研究》中提出“叙事文讲述的任何事件所处的虚构域层次都直接高于产生该叙事文的叙述行为所处的层次”,所以影片中爱情故事是关键,对第一层次进行解释。

每个层次进行时都暂时搁置另一层次,悬念就应运而生。影片借助桑杰日记本断裂的纪录时间制造悬念,让影片叙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充满不定点,在增加观众欣赏趣味的同时让影片有立体感。

1.3 叙事空间的安排

现实空间是人物基本活动场所,如桑杰的家既有爱情的美好回忆,又是女友惨死的地方,巨大反差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电影艺术魅力在于它可构造非现实幻想空间。影片中歌舞场景通过奢华场面幻想男女主角的浪漫婚姻,人物身着鲜艳的衣服随空间转换到海边、沙漠等自然美景中,让观众沉浸在欢快有爱的氛围中。电影的形式主义特点

2.1 差异性

形式主义者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推广到电影里即“电影语言”,它和日常语言迥然不同,用艺术语言的方式创造着新词语,有明显人为痕迹。《未知死亡》电影语言通过照片连接,用审美化语言把人带入幻想境界。

2.2 自主性

形式主义语言学剥离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因素而单纯考察语言本体特性,借鉴到电影中即指电影独立地位的确立――电影不再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而凸显自身,而是接纳其他艺术。影片《未知死亡》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统一体,里面的人和物是艺术加工创造的结果,摆脱了外在社会的情景意义而获得影片独有内涵。

2.3 系统性

形式主义者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自成系统,而且电影属“寓言体系”。《未知死亡》用时间序列方式将各镜头的意义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表现,全片用“寓言”的方式启迪人们关注印度不合理社会现实。

2.4 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埃亨鲍姆等人借用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指代电影产生的陌生化效果,《未知死亡》运用特写、仰拍、俯拍等拍摄方式使影片摆脱自然主义束缚,用假定性和符号性意义构建电影修辞基础,用“陌生化”体验渲染其“电影性”。

2.5 电影修辞

电影修辞主要体现在影片的灯光、景象、蒙太奇、剪辑等方面。

巴拉兹提出的“微相学”即指电影修辞中的“特写”,《未知死亡》多次特写桑杰家墙壁上的纸条,营造跃动而紧张的氛围,让观者猜想纸条的内容;桑杰生活的地方灯光昏暗,预示着隐藏的秘密――用灯光修辞达到隐喻效果;影片中梦幻的歌舞场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过渡用蒙太奇手法实现,将电影剪辑技术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利于电影话语连接。

电影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因素

3.1 二元对立思想

首先是美丑对立。女主角善良而美丽,与失忆后桑杰的“丑陋”形成鲜明对比,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而推动情节发展;其次是善恶的对立,模仿了好莱坞电影以欲望推动剧情发展的方法,进而展现善恶二元对立式的叙事模式,卡尔帕谢蒂和chajini的善恶交织强化惩恶扬善的主题;还有悲喜对立,男女主角的爱情时光和女主角被杀害的过程给观众完整的审美情感体验;最后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对立,使影片发展时序纵横交织而更加完整。

二元对立模式的运用可强化两级冲突,造成情节的急速转折,调动观众胃口而为因果式的喜剧、正剧结局奠定心理预设。

3.2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未知死亡》表面上是爱情故事片,深层次上是对印度社会现实的批判。首先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提倡年轻人自由恋爱并抛弃种姓制度;其次批判印度的阶级对立,不同阶级完全可像桑杰和卡尔帕谢蒂一样平等相处;再次批判印度社会混乱的秩序,坏人可逍遥法外而好人却无辜丧命,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最后批判贫富悬殊的现状,虽然有宗教进行调节,但不是长久之计,还需改造社会。

3.3 象征符号的借用

影片《未知死亡》使用了大量象征符号。歌舞场面中颜色符号的使用象征印度民族活泼与乐观的精神;桑杰刻的纹身是正义与邪恶势不两立的象征,邪恶永远不会被掩盖;日记本是美好回忆的象征;甚至连桑杰十五分钟的短暂记忆也是象征,象征在追求正义道路上密布的重重障碍„„电影用象征可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主人公睹物思人,观众通过象征物猜测剧情,含蓄地加强电影深意。

3.4 想象的能指

“想象”一词来源于拉康“镜像理论”,电影符号学宗师麦茨把“想象”和“能指”放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把精神分析和语言学方法融合起来研究电影。《未知死亡》的故事是想象的产物,这种想象是能指的想象,用不在场的方式表达在场的社会意识,从而构成能指空间,观众能在在场的道具、人物、风景中体会不在场的能指――社会问题,从而以电影为“镜像”引发对世界的思考。

结语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与艺术价值 篇3

一、 电影音乐《匆匆那年》的美学特质

电影音乐也被称为“画面音乐”,指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配乐、插曲、主题歌(曲)之类,它是人们主观创造用以表达和促进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的音乐。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而音乐大师贝多芬说:“我在作曲时,思想中总有一幅画面,我照它来创作。”这从某种意义上使影视音乐获得了现代诠释。[1]电影音乐《匆匆那年》也是如此。其美学特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音画合一—表现内容的确定性

影视音乐《匆匆那年》作为一门独立艺术时,其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表现。而一经进入影视艺术,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影视音乐《匆匆那年》较之纯音乐更容易理解,也是因为在欣赏影视音乐的同时伴随有表现内容的具体画面。优秀的影视音乐应该是不突兀地引人注意,却强有力地支持画面,使观众在艺术感动之中觉察不到是音乐在起作用。影片《匆匆那年》的主题曲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音乐与画面自然合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内容,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电影音乐特性的形成,基于它与画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离开了画面,音乐就称不上是电影音乐。离开这一点,影视音乐的特性就无从谈起。

(二)与情节互动——结构形态的间断性

一般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连贯性,而影视音乐的一大特质却是时间上的间断性。这是由影视作品情节的变换、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情节画面相对的从属关系造成的。另外,影视音乐随着不断变化的情节内容,题材风格表现形式也会不断变化。如近期热播的影片《匆匆那年》中,不同的场景配以不同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唯美的音乐与曲折的故事情节完美地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尤其是主题曲《匆匆那年》在电影《匆匆那年》中播放后,无数网友拍手点赞,歌曲与电影情节完美契合,直击人心,使得众多观众迅速被带入电影剧情当中,并使其对电影的期待值爆增。

(三)特殊技术形式——传达过程的中介性

影视制作中有一个特殊的过程:录音。这就使得影视音乐和音乐厅演奏的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影视录音时还有一个混录的过程,即把音乐、对话、音响效果混合起来录制。其结果,音乐可能被放置在较弱的背景上,也可能会突兀于其他声音之上,一般根据剧情的总体情绪而定。通过录音、放映等特殊技术形式为中介传达给观众。

二、 电影音乐《匆匆那年》的艺术价值

一个时期,人们曾经对电影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存在着很大的怀疑。西方著名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谈到音乐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曾讲过这样一句刻薄的话:“电影中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同餐厅中的音乐同餐桌上的谈话的关系没有什么两样。”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有杰出造诣的德国作曲家汉斯·艾斯勒对于电影音乐的美学的、理论的研究本身持保留态度。他只承认实践经验积累的价值,而认为理论的“推测”是不实际的,它与电影音乐的创作实践之间总是有很大距离。[2]

电影音乐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而且它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并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电影音乐《匆匆那年》的艺术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音乐之中蕴涵着情感色彩

电影《匆匆那年》讲述了中学时期的青涩恋爱故事。在本片的音乐下,我们也能领悟到那种青涩的感情。影片表现出了中学阶段那种彼此纯真的喜欢,却又没能守住彼此的诺言而在心中留下无限悔恨的味道,本片音乐也充分体现出了与影片相契合的无奈和悲伤的情绪。在本片中,配乐前后连接紧密,各种乐器交相辉映,转换自然。影片中将音乐与影片的节奏相契合,不同乐种的紧密结合,将影片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赋予了影片新的情感。让观众看过之后,就对这部电影有了执念,想起在学校的日子,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

(二)电影音乐真切地演绎影视剧情

电影音乐《匆匆那年》依托剧情和画面并为之服务,画面中演绎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场景、氛围都具体而真切,使人们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剧情来感受音乐,产生较为明确具体的感受和理解。由此,电影音乐所含有的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受电影本身的牵制,其艺术价值在音乐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客观来说,电影音乐不能产生直接的功利作用,对于现实来说,它既无约定性也无对应性,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电影音乐由于内容的确定性,所反映的现实与电影画面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当今的电影音乐一般均是为该影片量身定做的,这本身就反映了电影音乐要与影片做到最大限度的契合。正如,影片《匆匆那年》中的音乐令每一位看过此片的观众挥之不去,片中对音乐的运用采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与画面丝丝入扣、紧密结合,甚至发挥了语言和画面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清楚的中学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

(三)电影音乐赋予了电影遐想的空间

电影的意境是依靠审美主体的想象和联想达到的,而想象和联想的依据不仅包括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情感内容,还包括一些非音乐因素,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借助这些非音乐因素,使自己在感情体验的同时,沿着非音乐

因素所制定的方向做定向联想,使音乐中概括性的情感内容具体化,从而感受到特定的意境。对于电影音乐来说,这种非音乐因素显得更为明显。一方面,电影的歌曲是有歌词的,歌词具有一定的内容;另一方面,电影音乐中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场景音乐等等不同于一般的纯音乐,它与电影内容保持一致,它会推动剧情的发展,发挥其补充的作用,甚至表达画面的未尽之意。当音乐出现于电影画面之外时,人们在“听觉蕴积”的基础上,沿着非音乐因素指定的方向联想、想象。“听觉蕴积”就是具有相当丰富的音乐积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个人趣味等。因此,电影音乐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任你驰骋,任你翱翔。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影音乐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虽然它同剧院中传统的歌剧和音乐厅中传统的交响乐等历史悠久成熟的艺术形式相比,往往显得比较幼雅,况且平庸、乏味、低劣的电影音乐也确实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影音乐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开创的阶段。当前,电影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这方面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已经问世。只有对各种不同的音乐门类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深入的考察,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特性,它们内在规律性才能最终被全面、深入地揭示出来,音乐美学本身才能不停留在笼统的、一般性的范围而向纵深发展。电影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在理论上的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当然,这门学科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的实践性。这表现在它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实践,对广大群众对电影和音乐的欣赏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的电影音乐已经经历了一段不算短的发展过程。电影艺术在当今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我国影院每天的电影观众数量庞大,电视还重复播放,所以数目更为庞大。观众看电影是来看故事、看表演的,但是只要来看电影就得听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听众是极为广泛的,歌剧院、音乐厅所拥有的听众在数量上是无法同它相比拟的。因此,电影音乐为广大群众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对群众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趣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广大群众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反过来带动电影音乐创作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可以推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对电影音乐美学的研究都应该提到日程上来。这门学科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原因也比较复杂,它同我国音乐领域中长期以来满足现状,忽视认真的理论研究有关。近年来,影片从对现实的幼稚描写随着电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明显地向社会心理深度发展,与此同时,画面与音乐之间的同步化原则也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前形势下,完美的配合电影与电影音乐,音画对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音画对位时音画同步化的对立物,它是指导演和作曲家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与音乐之间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甚至内容等方面的对立,从而产生某种新的含义或潜台词。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只有在音与画的对立性结合之中才能产生。影片中的音乐在同画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影片戏剧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参与到情节中去,直接影响剧情的发展,深化影片的内容。不仅仅是歌曲能在影片中发挥剧作作用,一首乐曲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起到这种功能。

论国产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 篇4

喜剧电影, 顾名思义, 就是可以使观众“笑”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词典》中, 对喜剧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喜剧电影是娱乐性很强的电影类型, 一直以其轻松、幽默的表现方式感染着观众。对现代生活压力过大的观众来说, 观看喜剧电影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娱乐活动, 观众可以在观看电影过程中, 暂时脱离现实, 忘记烦恼和压力, 跟随着影片中人物的脚步欢快的前进, 得到心理上的欢乐和放松。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长, 喜剧电影也越来越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 我国喜剧电影的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近年来,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 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传播, 喜剧电影也带有了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传统的喜剧电影以其幽默性吸引观众, 而现在的喜剧电影, 大多通过反讽、调侃、游戏等方式进行表现。特别是从2006 年, 宁浩导演执导的《疯狂的石头》播出以后, 我国国产喜剧电影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无论是宁浩的“疯狂”系列;还是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系列;还是徐峥的“囧途”系列, 都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 虽然, 这类电影也受到了批判, 但是, 喜剧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的一种, 它是成功了的, 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而且, 获得了惊人的票房。

二、国产喜剧电影的美学观

随着大众文化, 以及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 我国喜剧电影也有了新的美学概念, 下面, 我将从主题内容、人物设计、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我国近代喜剧电影的美学分析。

1、主题内容

喜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主要以其幽默的特性得到观众的喜爱。喜剧电影一般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巧合、误会来吸引观众, 通过故事中人物的遭遇引观众大笑。喜剧电影一贯遵循娱乐第一的原则。

近年来, 国产喜剧片都在里面加入了“黑色幽默”, 通过反讽的方式将影片的娱乐性表现出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06 年, 宁浩导演指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影片中, 导演总共设计了三条线索, 第一条是保安队长包世宏领导一群保安保护宝石, 第二条线索是以道哥为首的三个小偷偷宝石, 第三条线索是冯董派去的国际大盗盗宝石。这三条线索相互交叉, 里面不仅有正义方, 而且有两派反方, 这三方在一系列的巧合、误会中相互穿插。特别是, 国际大盗不知道自己的老板到底长什么样而将其误杀, 黑皮因自己的同伴而被困下水道等, 这都是因为误会、巧合而造成的。特别是影片最后, 包世宏阴差阳错的得到了真的宝石, 影片中, 只有包世宏对宝石没有邪念, 但是, 最后, 他却得到了真的宝石, 通过这种反讽的表现手法, 使影片的娱乐性更加强烈。

冯小刚导演擅长用“游戏”的手法进行电影创作, 如电影《非诚勿扰》, 冯小刚用相亲游戏来表现整部电影, 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像是进入了一场游戏一样, 更能使观众接受。无论是宁浩的“黑色幽默”, 还是冯小刚的“游戏式”电影, 都能是观众快速的进入影片当中。

国产喜剧电影不像好莱坞大片有宏大的故事, 国产喜剧电影都是讲述小事情, 将故事放缩小, 通过对小事件的“游戏”化、“戏仿”化, 表现出电影的幽默。并通过反讽的创作手法, 使观众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印象的深刻。

2、人物设计

国产喜剧电影中, 导演大多都把主角设定在“小人物”当中。与好莱坞大片不同, 没有大人物,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都是通过一些“小人物”表现影片的故事, “小人物”的可爱、可恨、可怜、可悲都一一的呈现在大荧幕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 所以从生活中提取艺术, 才能更被观众认同。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国产喜剧片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如《疯狂的石头》中, 主人公就是一个保安队队长包世宏, 保安队队长, 基本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 导演对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保安队队长的刻画确实忠厚、善良、本分, 与有钱的冯董呈鲜明的对比, 导演把“小人物”塑造成高大的形象。徐峥导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 同样是一部公路片, 主要讲述的是徐朗与王宝在阴差阳错的一起去泰国的故事。影片中, 导演将王宝塑造成一个卖葱油饼的小商贩, 而徐朗、高博都塑造成了事业有成的商人。在去泰国的路上, 虽然王宝引发出了一系列搞笑的事情, 表面上看, 王宝是无知, 甚至都可以说是笨, 但是他很善良。也是因为看到他身上的善良, 徐良才开始反省人生, 最后事业、家庭才能双丰收。王宝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导演设计这个人物不仅没有给观众距离感, 反而给观众亲切感。再如, 《非诚勿扰》中葛优饰演的海归秦奋;《心花路放》中黄渤饰演邓超饰演的二手音响店老板耿浩;《分手大师》中服务业的梅元贵等, 他们都是小人物, 他们没有大事业, 没有大梦想, 但是, 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的“小人物”。因此,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光芒。

国产喜剧电影中, 人物的设计是一大突破, 这些“小人物”, 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光环, 甚至有一堆缺点, 这样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更能感同身受, 影片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 使观众更有贴切感。

3、叙事结构

近年来, 我国国产喜剧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也有改变。电影的叙事结构应该是具有缜密的逻辑性, 围绕一个中心。但是, 在近年来, 电影的叙事结构打破常规, 不再是讲究缜密逻辑性, 特别是国产喜剧电影, 叙事上具有零散性。许多导演在电影创作的时候, 用零碎的拼贴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叙事。

零碎的拼贴方式是从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特别是现代导演, 都与时俱进, 一般都会对少将零碎拼贴运用到影片中。《疯狂的石头》中, 导演宁浩将影片分为三条线索, 将三零碎的的线索相互穿插在一起, 相互影响, 相互干涉, 也正是因为有这三条零碎的线索, 才使得影片的情节环环相扣, 使影片变得更加精彩。如筷子兄弟导演的《老男孩》, 这部影片的零碎程度更加明显, 这部影片不仅表现在叙事手法上零碎, 画面的剪接也相对零碎, 使影片具有很好的节奏感。

用零碎的拼贴式手法完成一部影片, 是近年国产电影运用的常见的手法。这种叙事方法虽然与以往的电影叙事结构不同, 但是, 这种叙事方法可以使影片包含更多的信息。并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观众能适应影片这种零碎的拼贴, 这样影片会节奏感更好, 更加适合喜剧电影的创作。

三、结语

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 从传统的单一幽默性喜剧电影, 到现代具有反讽、调侃、游戏式的喜剧电影, 无论是在内容表现上, 还是在人物设计上, 还是叙事结构上, 都有了质的变化。但是, 现在的国产喜剧还是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如影片故事的统一性、完整性等, 这还是需要我国喜剧导演更加的努力。总体来讲, 我国国产喜剧电影虽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但是, 还是要注意观众需求, 依据观众的需求创作出更好的喜剧电影。

摘要:喜剧电影一直用其轻松、幽默的方式感染着观众。但是, 随着大众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语境传入到中国以后, 我国戏剧电影从传统的幽默叙事, 转变成了用反讽、调侃、游戏的方式进行变现。其美学特性也有新的变现, 文章从主题内容、人物设计、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对近年来, 国产喜剧片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喜剧电影,明星制度,喜剧美学

参考文献

[1]《电影艺术词典》[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2]罗显勇, 《论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及缺憾》, 北京:《当代电影》, 2011年第9期

电影《白鹿原》的西部文化特质 篇5

一、导演风格的变化强化了西部文化色彩

上世纪80年代初, 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最为原始和苍茫的中国西部地区, 开始了寻根文化之旅。被黄河滋润和养育的、承载了千年记忆和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西部土地, 成了文化人最好的创作土壤, 引起第四代、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共同兴趣, 西部题材被彻底的打开在世人面前, 陈凯歌用《黄土地》、吴天明用《人生》等电影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西部这个广袤而不为人熟知的地域, 展现了深厚博大的西部文化内涵。他们探索性的风格、夸张的画面、凝重的声音以及对于空间的掌控, 展示出了空前的创造力和前卫性, 特别适合表现西部题材的厚重、朴实与粗糙。但当第五代导演风头逝去, 电影市场风云突变之后, 原本蕴藏着哲理意象、悲情故事、扭曲人性和苍凉风格的西部电影的表达主体, 不再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这时的西部片, 它承担的文化表达,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优等提醒, 缺乏了平等的对话感,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 文化的反思不再是贫穷的坦露、苦涩的无奈, 而是在温情的叙事脉络中, 变得立体和前卫起来。导演王全安对陈忠实的原著重新打造, 也是对西部文化的进一步反思、发掘与弘扬。电影《白鹿原》展现的不再是第五代电影里被贫困、封建与传统包裹的城堡, 而是侧重讲述一个人伦、人性和时代的悲剧, 重在表现人的精神内涵, 西部人也在对话中达到了更为深沉、美好的状态。导演在《白鹿原》的总体风格中求新求异, 所表现的这片土地, 虽贫苦落后如常, 但却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所呈现的生机显得异常生动。作为最新的一部西部电影大作, 《白鹿原》承担的责任既是文化的旗, 又是电影的旗。

二、剧本的改编突出了西部文化精髓

一谈起西部, 人们就会联想到辽阔、贫瘠与落后, 一说起西部电影, 人们也会想到沉重、情欲与偏执。而电影《白鹿原》的改编, 不像《黄土地》那样根本没有完整故事, 也不像《老井》那样过分注重故事情节。而是既注重故事, 又重在表现黄土地上的文化内涵。一方面, 它砍掉了原著的大量人物, 只保留了核心几位并且各有侧重, 它也砍掉了原著中大量的性爱场景。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 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需要, 都已经不再是第五代那个用性去解释伦常的年代了。如今, 性更多地被还原到了它的本质:与爱有关的行为。所以, 《白鹿原》没有情色的过多展现, 应当说是相当理性和时代化的一个改变。另一方面, 《白鹿原》也保留延续了第五代导演的影像风格。这些加法和减法的运用, 保证了《白鹿原》作为西部大片的文化气质。

三、视听语言的运用具有浓郁的西部文化特色。

电影《白鹿原》所展现的广阔的高原, 黄土坡上的窑洞以及金黄的麦浪和麦客镰刀上的光芒都渗透着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征, 而演员们一口原汁原味的西部方言更是加深了这一特点。

电影平铺直叙地讲述陕西一个叫白鹿原的村庄,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一段历史, 基本不见闪回、插叙和倒叙。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麦地、空旷广漠的雪原以及那座孤零零的百年牌坊, 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的场景对观众有着强烈的震慑力。电影语言上多使用固定镜头和横移镜头, 前者让故事略为沉闷地往前推进, 后者则让整部电影呈现舞台化效果, 有着被观看的形式感。恰好影片大量冲突都发生在戏台上, 各路人马在历史洪流中粉墨登场。导演王全安曾说过“陕西这块地承载了13个王朝, 是块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如今有点没落的土地, 有点像当年罗马的竞技场。陕西人是秦人之后, 秦人之勇在秦腔里有一些体现。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 散落在民间的墙缝里, 麦客的镰刀上。这个运用对历史空间的延伸是有帮助的。”因为《白鹿原》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展示, 于是片中道具、置景都有着历史的味道, 无论是田小娥夫家的那座老宅子、白鹿原的祠堂, 甚至黑娃、田小娥住的破窑洞, 恍惚间都让人感到时空穿越。电影中“窑洞”的象征意味尤其明显, 田小娥与黑娃所住的窑洞是故事的重要场景, 它代表了爱和欲的交织, 它的破败衬托了情欲的旺盛, 当轰然倒塌之时, 意味着人欲被埋葬。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场景, 一是祠堂, 一是戏台。祠堂是族人开会的地方, 是传统的象征, 白嘉轩是这里的统治者, 尽管这个地方曾经被黑娃破坏, 但始终没有被废弃。而戏台是官方办公事的地方, 它见证了多次革命的发生, 鹿子霖总想借助这个地方压倒白嘉轩的权威, 但一直没有成功。戏台和窑洞一样, 在影片最后都毁灭了, 唯有祠堂还存留着。这是对传统的留恋, 也是对时代革新的绝望, 显示出导演的独具匠心。

影片音响的设置具有浓厚的西部文化特点, 秦腔、老腔在《白鹿原》中被多次使用, 黑娃刚当麦客不久, 农民们在吃饭间隙的那一大段老腔表演——《将令一声震山川》将韵味浓厚的陕北文化端到观众眼前嘴边, 让观众品味地道的西部特色。张丰毅、吴刚、成泰燊等演员的台词表现也相当出色, 他们说着地道的陕北方言, 用着土味十足的方言词汇, 让人感觉就如同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连演出经验不太多的张雨绮, 也将田小娥这个西部农村妇女的方言俚语运用得比较到位。

电影《白鹿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用史诗般的叙述方式表现了一段深厚的乡土历史, 还在于它延续了中国西部电影的某些传统, 展现了西部文化特色, 让西部电影在国内重新进入了观众的视野, 引起人们对西部文化的关注, 并且为中国西部片的发展, 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向。

摘要:本文从导演风格变化、剧本故事改编以及视听语言运用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电影《白鹿原》所蕴含的西部文化特质, 探索了西部影片改编拍摄制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影《白鹿原》,导演风格,剧本改编,视听语言

参考文献

[1]陈忠实著:《白鹿原》,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版

[2]谭玉喜杨洁著:《“故事性”下的缺失——评<白鹿原>的人物误置》,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版第1期。

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精神特质 篇6

尤其是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喜剧电影已成为了人们舒缓压力的一个良好契机和渠道, 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让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用它们独有的精神特质影响着中国人的喜剧观念与乐观精神。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中国当代的很多喜剧电影都在尽可能地向大众展示喜剧精神,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都在连接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执着地奔跑着, 一方面想要告诉所有人他所经历的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跨越和挣脱现实的枷锁, 利用凌驾于现实生活上的巧合来阐述影片所拥有的深刻道理。事实上, 绝大多数的喜剧电影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影片的参与者们总是在轻松加愉快地告别自己过去的天真和滑稽, 以一种跳脱在外的超然态度来面对并接纳自己所做出的所有荒唐举动, 从而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充满理想和信心的正能量。在中国式的喜剧电影中, 随处可见的是各个领域中的经营和发展理念, 例如新形势中的市场理念、行业中的竞争观念、环保观念以及和平观念等。除此之外, 一些喜剧电影还会专门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展开不同程度的批判与反思, 在传递乐观精神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二、矛盾冲突的创新力表演

说到中国的喜剧电影导演, 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宁浩, 这位喜剧文艺界的鬼才导演。他始终认为喜剧不应该“随波逐流”, 而是选择一种更加复杂和困难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示与众不同的电影喜感。事实证明, 宁浩成功了, 他打造出了带有人性弱点且不乏矛盾冲突的创新喜剧精神。

例如《疯狂的赛车》,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线路异常复杂, 有超过五个以上的事件脉络在同时超前推进, 并且每个事件中又安排了非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 这些人的爱恨情仇穿插交织在一起, 相互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因果关系。在如此紧凑的故事情节中, 所有电影主人公都无法放慢自己的节奏, 为了自己或忙碌或慵懒的平凡生活起劲儿地奋斗着。在这个大背景下, 电影人物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狭路相逢不知谁胜”, 在一次又一次的出招后激发出了火花四溅的化学反应, 根本不给旁观者以冷静和端详他们真正面貌的机会和时间。在这段热闹且繁忙的故事真正落幕后, 这些影片中存在的小人物们又冷不丁地将他们内心的想法告诉给你。相信所有了解宁浩喜剧电影的人都知道, 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小人物和反面人物来诠释幽默, 从而让观众很难猜中这个坏人要怎样才能有一个合理的收场。

三、游戏式狂欢

仍然以宁浩的疯狂电影系列为例, 《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这两部电影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反讽精神, 并且利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游戏化的喜剧狂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让所有观众都可以在开怀大笑之余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简单解释, 黑色幽默式的喜剧电影大多都是以稍脱离现实的犯罪故事作为切入点, 并且在其中设计很多令人猝不及防的搞笑包袱, 让观众感受到紧张情节的同时还不失轻松与诙谐。两部影片中, 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小人物, 要么是生活在肮脏简陋的贫民窟中, 要么就是“隐匿”在黑暗逼仄的下水道里。这两部影片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与好评, 主要是由于他们能够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 通过一个又一个并不突兀的巧合联系到一起, 从而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的幽默观影氛围。然而, 即使是在游戏人生的背后, 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们也都在默默承受着他们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感受到些许的感慨和悲伤。除此之外, 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命运与残酷生活时总会表现出些许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更加激发了观众对这些小人物的同情之心, 进而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身上所要发生的各种有趣情节。

四、结束语

中国喜剧电影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喜剧的真正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换取观众们无意义的大笑, 而是要让所有观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够在开心的氛围中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产生最为真诚的思考和感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喜剧电影也一定会建立起独有的审美风格, 在为千家万户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提高观影者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2]王志强.回归背后的深度出走——对《非诚勿扰》的深层结构解读[J].电影文学, 2013, (13) :64-65.

电影特质 篇7

一、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美学特质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理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简单的认为就是将音乐放置到了电视剧和电影当中。其实,电影电视剧中音乐的设置并非如此简单,音乐是按照故事情节和情境氛围而设置的,观众也只有通过音乐才能感受到电影或者电视剧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巧妙的设计,使得电影电视剧音乐与一般的音乐相比有着不同的美学特质。我们必须从大众文化角度和艺术美学角度入手来挖掘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美学特质,而不是将音乐与电影电视剧的情节分离开来进行分析。

在很多的都是言情剧中,音乐的使用是为了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当主人公心情愉悦时穿插的是欢快悠扬的音乐,当恋人即将分离或者是出现矛盾而争吵时穿插的是悲伤委婉地音乐。观众通过画面的观看和音乐的聆听,有如身临其境,一同感受电视剧或电影中主人公的心理,电影电视剧音乐传达着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愫,引起观众共鸣。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选择非常灵活,在情节设计中,要选择合适恰当的音乐背景,使音乐不知不觉的浸润到画面当中。音乐的完整性没有较高的要求,要将其进行准确的切割从而彰显意境的完美, 凸显剧情,增加电影或电视剧作品的生活灵活性。

电视剧《甄嬛传》故事情节的丝丝入扣,演员的精彩表演,再加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将后宫斗争这一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甄嬛初入宫跳惊鸿舞时的插曲《双侠》尽显活泼欢愉的氛围,将甄嬛初入宫与皇帝之间的情愫与音乐相融,给观众温暖惬意的感觉; 当皇帝为了要甄嬛把毒酒端给果郡王时,甄嬛不忍爱人死去,欲喝下毒酒,却不想毒酒被果郡王调换,口吐鲜血告诉甄嬛,她才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妻子,此时的音乐是极其悲凉的,将二人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感情灵活的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也深有同感。

二、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方式

电影电视剧的审美活动是不能离开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审美而进行的,要想将电影电视剧的音乐审美达到想要的效果,存在一定的难题。第一,观众音乐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效果,因为音乐的设置是根据故事情节来选定的,音乐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是需要观众凭借其音乐修养来感受的;第二,要想使观众能够透彻的欣赏和领悟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美,就必须使其对该作品的音画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做好智力和感受能力的同步发展工作。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发展会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凸显其独特的价值,音乐的设置要想为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必须体现出其与普通音乐的不同之处。电影电视剧音乐要通过剧情来体现,在保证故事情节完整性的同时要赋予音乐更多的感情,使音乐与剧情相互照应,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三、电影电视剧音乐审美的发生和影响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社会背景、 观众的文化学识、知识底蕴、文化心理以及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心理情绪密切相关。

观众对电影电视剧音乐审美层次差别很大,尤其是观众要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对电影电视剧音乐进行聆听和感受,无论何时, 都与观众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相关。对电影和电视剧中音乐美的感知需要观众对电影和电视剧中讲述的故事和情感进行透彻的分析,如果观众本身不能完全理解电影电视剧的多重意义,就很难对音乐发生直觉审美。

近些年来,电视剧和电影在排演的过程中借助剧情大众化处理的这一条件,将音乐渗透到画面的各个角落,使画面与音乐融为一体,共同提高电影电视剧的放映效果。比如,在很多大型古装宫廷剧中,音乐的设置极力渲染了当时的场景。电视剧《唐明皇》中, 姚崇江边送宋憬时,天气晴朗,天空高远,画面如诗如画,此时选用的就是《梅花三弄》,表现力古代文人雅士迎风傲雪、冰清玉洁的高尚气质,与电视剧中两人牺牲自己而顾全大局的高贵风气相照应,增强了电视剧画面的说服力;又如,周星驰的很多搞笑喜剧电影中,大多会穿插幽默、风趣的音乐作为背景,目的是衬托剧中人物欢快的心情,使电视剧的剧情和音乐相互配合,增强表现效果。

四、结语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高速发展,使得音乐不单单是为了增强剧情效果,也成为了我国经典文化传播的重要。电影电视剧音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对我国艺术的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画面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使电影电视剧带给观众视觉冲突的效果。如果说画面是电影电视剧的身体,那么,音乐则是整部电影和电视剧的灵魂。电影电视剧音乐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被艺术界所重视,成为了电影电视剧艺术的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评价进行了探究分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影特质】相关文章:

论国产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09-11

论微电影剧本的特质09-12

特质04-19

特质培养05-03

产品特质06-17

领导特质06-22

教师特质06-30

诗歌特质范文05-17

媒体特质分析06-13

中国文化的特质05-27

上一篇:集束泌乳护理下一篇: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