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创设

2024-05-06

生活情境创设(精选十篇)

生活情境创设 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生活情境是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 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能用8或9表示。学生积极观察, 很快他们发现教室中间摆放着8张桌子, 8把椅子, 有8个灯管, 黑板上方有8个字, 学习园地有9张照片,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9个字等等。这时, 教师接着问:“在你的家里有没有能用8或9表示的物体?”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家住8楼, 我姐姐9岁了, 我家有8把椅子, 我家有9个盘子, 我坐9路车回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创设生活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 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 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极探究, 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 教学“8的组成”前, 与体育教师联系, 在体育课上设置以下情境:踢足球训练。学生去领8个小足球, 给一个网兜装不下, 教师让学生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课后, 还是装入两个网兜送回。我将设计好的这一情境用在教学“8的组成”的一课中。上课后, 我开门见山地问:“体育课上领的8个小足球一个网兜装不下, 是怎样装在两个网兜的呢?”学生回答后我继续问:“只有这一种装法吗?还可以怎样装这8个小足球?请你拿出8个小圆片代替小足球摆一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与探究, 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按照不同的方法, 把小圆片分成两堆, 并把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 发现了8的组成。本节课利用了—个生活情境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体验与探究。

三、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 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让深奥的道理简单化,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 并很快参与其中, 集中精力, 乐于求知。

生活情境创设 篇2

设计理念: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最后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从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片段:

两个活动:一是学生手背上擦酒精,二是温度计演示,通过活动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手背为什么感觉到凉,温度计是示数为什么下降?”作为过渡,进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板书四个知识点:

1、蒸发的定义: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在活动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1和2,且针对知识点1要求学生反复审视该定义,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点“蒸发发生的部位”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适当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知识点2得出之后紧接着设计问题:“此知识点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

生1:发热时,可以用酒精擦拭额头降温。

生2:洗完澡上来后,感觉特别凉爽。

点评: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知识点3则由老师直接讲解,而对于知识点4则做了如下的设计:

创设生活情境:“农民朋友在晾晒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时,通常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选择通风较好的地方将农作物摊开来晾晒!”你能从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教师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但缺少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的思维过程。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希望学生能提出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有关。”

然而学生在略作思考之后的回答并没有走向自己预设的轨道。学生1:“为什么要摊开来晒?”学生2:“为什么要选择晴天?”学生3:“为什么要通风?”很明显学生的回答很表面,只抓住了事物的外在因素,思维的深度不够,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索,与自己的意图有差距,怎么办?

引导学生继续回答为什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为什么吗?”很多学生抢答“谷物晒干的快!”继续追问:“为什么晾干的快?”学生一下沉默了。

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只是改变方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分钟后,师生共同交流:“粮食晾干是粮食中的水分蒸发掉了,晾干的快意味着粮食中的水分蒸发的快。”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了“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师:“请你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几种可能的猜想。”

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猜想:①温度的高低、②表面积的大小、③空气流动的快慢、④阳光下晒、⑤风速----。学生的猜想有很多,对猜想进行整合、归纳是必须的,师生共同提炼①④可以合并、③⑤可以合并,最后归纳出三个可供探究的因素“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探究,教学顺利展开。

反思:教学中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然而如何让学生提出高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特别是提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对于他们更难。因此在问题的提出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归纳,与学生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让问题、结论能在学生的一次次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再的追问、探讨、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一个命题提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初步地体会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感悟整个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享受思考的快乐!

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篇3

让有余力的学生再用第一种方法解答,关键要先求出实际每本书要多少钱,只付三本书的钱,却得到了4本书,所以实际每本书用16×3÷4=12(元),再与原来每本书的价格相比。

接下来,又让学生解答了:“商场搞了一次促销活动,每袋洗衣粉20元,买6袋送2袋,妈妈买了6袋,每袋便宜多少元?”学生也很快做出了正确的解答。

创设生活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篇4

一、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 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这种体验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创设情境, 特别是生活情境, 能使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激起情感体验, 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 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 教师可预先对教室进行布置, 如摆放鲜花、贴上小草、垂柳、小燕子图片及赞美春天的诗歌、挂上风筝等, 然后把学生带出教室, 让学生置身于春天之中。然后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 用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通过这些感知、操作、体验, 一种爱春天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结合看到的乱砍滥伐树木等不良现象, 引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情感, 从而进行课后延伸, 开展“我爱小树苗”的爱绿护绿活动。

二、融入生活情境, 进一步体验生活, 深化感悟

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 在品德与生活课上, 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 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 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如, 《帮助残疾人》一课要使学生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 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 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 课件出示一位盲人老爷爷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 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 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 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 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 就不再乐了, 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 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 什么事也干不了。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 有的说, 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村的瞎子叔叔, 现在想想, 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 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 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 那你们以后遇上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老爷爷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 纷纷举起小手, 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 会主动帮助残疾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初步学会换位思考, 初步体验到别人的难处, 意识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是对的, 应该做的。

三、超越生活情境, 升华生活体验, 内化感悟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 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教育的首要职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学会生活。什么是学会生活呢?就是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 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 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 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把学生放回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达到知行统一。再者, 道德认识、道德观念,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 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 当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教学结束时, 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 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 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 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 在《品德与生活》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课程教学中, 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 感受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习动机, 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 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 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想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创设适合孩子活动的情境, 必将会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麦克菲尔.生命线[Z].

创设情境_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5

提 要:语文教学的至境是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样,将“问题”摆在关系语文技能发展的动力位置,切合了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突出语文生活化,强调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直接把语文学习的情境置于生活实际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氛围,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并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活跃思维,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语文素质和问题的发现、解决能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Halmos P R:《数学的心脏》,数学通报,1982(4)2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里提出几条,请大家指教。

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例如,课文《赵州桥》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了解,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收看图像、视频和电影片断,介绍赵州桥和其他大桥的景况,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桥梁印象,同学之间讨论就增多了对桥的印象和感悟,使他们进入实境,获得了认知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可加大阅读的量,既要阅读课文,增加间接体悟,又要追加一些校本材料给学生阅读、摘抄,阅读、抄录与体悟,例如在教学《四季》后,可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秋娃娃》、《冰花》、《花朵》等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四季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

语文贵在积累。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语文技能的学习训练,就容易积累和掌握知识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充分利用公共读物,让学生阅读,提出阅读目标,须知“阅读就是感知。”2这就给出了积累的任务和压力,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阅读和做笔记,容易进入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了解阅读的效果。如编板报、说话训练等。还可利用晨会课或班会课,让学生轮流到台前来讲话,交流信息。内容可以是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小常识,或者是背古诗、儿歌,复述课文内容,读读摘录 2[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著 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第247页。的优美词句等等。讲得好的,除了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背古诗比赛”、“智力大冲浪”等活动,生活就是交际和竞争,生存竞争何尝不是生活?比赛活动也就展现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语文技能,又得到生活历练,好处很多。到学期结束,评选出“故事大王”、“背诵优胜”或“勤劳的小蜜蜂”,等等。这些融于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都能结合小学生实际,把生活内容搬到课堂上来,把语文学习穿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小就能运用多种感官去多看、多听、多读、多记、多背、多体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小养成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而且在实践锻炼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方式,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语文课既指语文教学,又指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理念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交际问题,倾斜于实际应用,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格局,力求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应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趋势之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营造出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闭塞或因循守旧是无法形成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的。这样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大语文的格局,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施语文教学的全方位的开放,就有了理论支撑,容易使语文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反映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就可以逐步实施包括时间、形式、内容等的全面开放。

学习时间上,增加学生自主训练时间。除了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与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利用早操前、课外活动、放学以后、晚自修和周末假日,布置安排语文学习训练,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评价,既重结果,也要重视参与,重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组合,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

学习形式上,允许多种体裁并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语文技能训练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大胆开放。小学生可以制作网页,写小科技实验报告,写调查报告,可以采访新闻,而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肯跨越雷池。其他如网上咨询、学术报告会、辩论比赛、广告词创作、会议记录、博克、通知、新闻、报道、采访、解说词创作等,也都可以安排参与或尝试实践,把语文学习实践放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二个项目自主练习,逐步掌握一、二项阅读与写作技能。例如国学内容、诗词知识、对联知识,都可以尝试在小学阶段学习,加大中华文化传统韵味的沁润熏陶。又如可以安排学生春节书写春联,或者帮助他人写贴春联,这就使语文学习直接置于生活实际了。在一堂课中,学生完成规定学习量和技巧掌握之后,可以自由选择一些项目。总的是开放专题、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开放范围。

全方位的开放,有助于学生增加兴趣,主动学习,形成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炼的活跃互动局面。

三、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 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探究情境 篇6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的欲望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的兴趣。卢梭认为: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数学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心智劳动,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激发探究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比如,为了让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教师用计算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在屏幕上演示这样的动画画面:两人骑自行车比赛,一人的车轮完好无损,骑行又快又轻松;一人车轮受损变扁,骑行既慢又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卡通人物加上动态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那辆变形的自行车为什么那么不好骑呢?这样,既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自然而巧妙地导入新课,效果极佳。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谯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发现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发现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问题而又具体生动的情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为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块梯形的土地旁边。告诉他们,农民伯伯要在这块地里栽种名贵花木,需到远处购买种苗。这时候,农民伯伯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给他出个主意。有的学生说先要确定花木的种类,有的说先要计算出栽种花木种苗的数量,有的说,先要计算土地的面积。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应计算梯形土地的面积,因为知道土地的面积,才能计算出需要花木种苗数量。那么,梯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就自然地发现并提出了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引探究的方向

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及其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重建过程,是一个新知顺应旧知的过程,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需要外部的行为实践,更需要内部的思维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小学生探究能力较差,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甚至迷失探究的方向。为使探究活动能顺利展开,提高探究效益,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某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就能让他们把已知与未知、经验与理性联系起来,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悟出探究的正确途径。在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大胆猜测,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是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猜测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学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这时,如果播放一段副食店售货员用酒提子(有柄的圆筒)舀酒倒进瓶子的录像,学生就可能从这个具体的情景中悟出验证的方法:用空心的圆锥盛水或沙到进空心圆柱。探究方向确定了,只要动手一试,成功就在眼前。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探究的成果

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四忌” 篇7

一忌:虚假编造, 欠真实性

[情境描述]“认识整万数”情境创设.

大屏幕出示一则报道:邳州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 城区人口约二十三万人.全市占地面积2088平方千米, 总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人, 几年来接待游客约一千零二十六万人次.

师:这些数中, 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哪些还没有学习?

[分析与对策]教者如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认识整万数是日常生活、阅读、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可仔细一读就会发现, 在同一个文本中, 居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记录数据的方式, 这显然违反了写作常识.这种设计, 看似艺术的处理, 实则给学生留下了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改生活现实、数学可以任意编造处理的不良印象.如此设计, 数学的真实性从何谈起, 我们教育孩子要求真务实, 岂不是苍白无力?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但不应违背真实性、科学性.学习素材的真实性不仅不影响学习效果, 反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

二忌:包装华丽, 欠实效性

[情境描述]“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的情境创设.

师:星期天, 小明到超市里买东西, 他先到了饮料柜, 饮料柜的熊博士说:小明, 先要做对这道数学题才可以买饮料. (三 (3) 班有48位小朋友, 分成4组, 平均每组多少人?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并在黑板上贴出熊博士的头像) 你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做, 交流反馈) 接着小明又来到了玩具柜, 玩具柜的猴妈妈说:小明, 先要做对这道数学题才可以买玩具. (8名同学分成两组做飞机模型, 第一组做了34个, 第二组做了30个.平均每组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平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 师贴头像. (生做, 交流反馈) 小明又到了文具柜, 文具柜的大象伯伯……化妆柜的小兔姐姐……黑板上动物的头像渐渐多了, 好多孩子开始转移注意力.

[分析与对策]老师此举的目的是用卡通形象, 配上教师的讲解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融入其中, 可是孩子们被这些美丽的卡通人物深深地吸引了.如此包装, 只能说给数学问题裹上一层薄纱, 使学生“一叶障目”, 注意力大大分散.这样的情境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这位老师为了增强灌输效果, 牵强附会, 忽略了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倘能脱掉这些外衣, 而把竞争机制带进课堂, 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学生们的精气神会更足.

三忌:全盘复制, 欠再加工

[情境描述]“认识年、月、日”情境创设.

师:观察手中的年历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生1:我发现有的年份是兔年, 有的年份是蛇年.

生2:我发现2010年是虎年.

生3:我发现2009年是牛年.

生4:我发现2009年是乙丑年.

……

学生的回答, 离题万里, 老师苦笑不已.

[分析与对策]之所以让老师如此尴尬, 是老师在课前复印年历表时, 那些无关的信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影响了学生对于大月、小月的规律发现.可见,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味复制“生活情节”, 就会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延长, 教学走弯路, 甚至走错路.很多老师认为,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 就要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原型不等于翻版, 生活化也绝不是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应有数学化的加工改造, 让有利于探究的东西, 充分彰显.老师只要在复印时, 把无关的信息处理掉, 也许就不会令自己苦笑不已了.

四忌:注重情趣, 欠数学味

[情景描述]“认识乘法”情境创设.

课始, 师: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徐州动物园好吗?生:好! (电脑出示“动物园的一角”) 师: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生观察.生1:我发现两棵大树, 一条小河, 一座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水很清!生3:我发现河边有小鸡在找食物吃.生4: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兔子, 它们真可爱.生5: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舞.生6:小兔是想跳着回家吗?……时间近15分钟了, 孩子们的兴趣高涨.

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提升英语课堂效果 篇8

一巧用教具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的能力有限, 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单词, 效率非常低。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教具, 创设直观情境, 让抽象的单词具体化、生动化, 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理解单词、记忆单词的能力。教具是指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实物, 利用实物进行情境教学, 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客观实物的存在。如我会拿一杯水, 让学生理解词组a cup of的含义;拿一瓶水, 让学生理解a bottle of;拿一副眼镜, 让学生理解词组a pair of;拿一片面包, 让学生理解a slice of等。又如在教学时把黑板擦、粉笔、书本等, 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让学生感受on、in、under、behind等方位介词的用法。利用实物教具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单词的含义, 辅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效果。

二创设绘画情境, 梳理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很难把一篇课文复述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没有把课文的脉络梳理清楚。图画是指一些用符号、颜色以及线条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用图画辅助文字, 可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同时还可以清楚表达语言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利用简笔画创设图画情境,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英语口语对话情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能力。在教学时, 教师不妨多设置一些对话环节, 积极创设语言情境, 让学生会说英语、敢说英语。如在教学时, 我在课前五分钟设置了一个“say”的环节, 让学生“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chool, your family, the weather or your study”, 每天都邀请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小型的演讲, 激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此外, 我把教师的每样物品如黑板、粉笔、桌子、电视等贴一个小标签, 写上这些物品的英文名字, 让学生生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时, 我会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些物品的位置、特点、用途、形状等, 引导学生把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又如我要求学生迟到的时候说:“May I come in?”如果学生有事情举手要说“Excuse me…”等。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的用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夯实基础。

四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 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之一。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情境, 能有效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边玩边学, 发散学生思维, 增强学习能力。如我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在教学一些水果单词时, 我在一个书包中放多种水果, 然后请一名学生当描述者, 当他从书包中拿出一种水果时 (别的学生看不到) , 要用英语迅速描绘这种水果, 可以是形状, 也可以是口味等。如当学生拿出香蕉时, 他可以这样描绘:“They are yellow and kind of long.”在拿出橘子时, 学生可以这样说:“It’s a fruit.And it is also a color.What is it?”在拿出荔枝时, 学生可以这样描绘:“Its coat is red and its body is white and its heart is black.What is it?”讲台前的学生描述这种水果后, 台下的学生就开始猜, 最先猜对的学生便是优胜者。创设游戏情境,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总之,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创设情境, 可以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 并且富有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进入轻松、愉悦的英语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应仔细研读大纲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利用实物, 创设直观情境;绘制简笔画, 创设图画情境;增加口语对话, 创设语言情境, 以及创设游戏情境等,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发散学生思维,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摘要:情境教学成了教师普遍讨论的课题,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情境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深思。笔者由多年教学经验,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创设直观情境、创设图画情境、创设语言情境以及创设游戏情境四个方面, 介绍了如何创设好初中英语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英语课堂 篇9

一、由境入情, 架起生活和英语课堂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现出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时,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通过各种生活化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平台。

(一) 创设“生活化”的英语课堂环境

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 就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们现在使用的PEP教材包含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材, 包含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食品、玩具、动物、旅游等话题, 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家庭生活内容、学校生活内容以及社区生活内容等紧密联系。然而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而,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使课堂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动物园等, 或根据教学需要变成一家超市、一座公园、一家麦当劳、一个农场……,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How much is it?”一课, 学习“pretty, cheap, expensive, colourful”和“How much is it/are they?”句型时, 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个商店, 并创设了为自己孩子购买服装作为生日礼物的生活情境, 教学中以让学生帮忙挑选服装和生日party用品为主线把每个环节串联起来, 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下, 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学生既对老师的生活感兴趣, 生日礼物也是最能激起他们共同兴趣的话题, 因此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全体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主动学习、乐于其中。这种生活化的英语情境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 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教PEP六年级上册“How can I get to…?”这一知识难点, 由于受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课堂布局很难突破该难点, 运用多煤体教学又比较抽象。因此我把桌子几张拼凑为一个地方, 在上面写上“hospital, bookstore, bus stop, cinema, school”等, 并且精心设计好各个地方之间的路线, 便于学生运用好“Go straight.”、“Turn left.”、“Then turn right.”等句子。如此区域化的课堂, 好比是一个微型的社区, 学生如亲临其境, 确实能为孩子创设比较真实的语言空间。

生活, 让英语课堂更丰满。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 把学生带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从而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动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创设良好的语境, 以情境激课

教育理论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更多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进行交际交流, 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促使学生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1、利用角色扮演, 模拟生活情境

教师在设计情境操练时, 不要被教材本身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创设出更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活”的情境, 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它们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情境, 让这些真实的情境发生在课堂上, 真实的语境也就产生了。因此, 我在教学课文每单元的Let’s talk时, 都尽量模拟生活片断, 让学生模仿表演。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表现自己的舞台, 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进行生活化交际, 体现在“学中用, 用中学”。让学生的交际活动贴近生活, 缩短教学与现实的距离, 使英语表演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运用多煤体创设生活情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创设的情境, 往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很难全部做到,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 将课文中的对话融入到情境当中, 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It’s warm today”一课Let’s talk时, 刮风、下雨等情景课堂上难以呈现, 我把刮风、下雨的声音用课件呈现在课文对话中, 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 自觉主动实践, 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时空有限的课堂上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多媒体和网络, 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语境, 把熟悉的生活情景再现于课堂, 活跃学生思维, 也给他们提供了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二、结合教材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材

多姿多彩的生活元素应用到课堂上能使英语课堂锦上添花。英语教师应该善于从生活入手, 努力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使课堂富有生命力。在设计课堂与生活的链接时, 不仅要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更要有效地开发、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 适当补充教材内容。使英语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完美融合。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的“半亩方塘”。

(一) 以学生为题材

我们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 挖掘学生自身的素材, 如外貌、爱好、性格生活习惯等许多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如:我在教学六上册“My hobby”的教学内容时, 书本上的教材内容有“make kites, play the violin, dive”等, 但实际生活中极少数学生有这些方面的爱好, 我通过对他们调查, 除了补充已经学过的watch TV, play computer, play basketball, read books, listen to music, draw pictures等, 还有很多学生喜欢乒乓球和羽毛球。因此, 我把这两个课外的单词ping pong/table tennis, badminton也教给学生, 并让他们制作一张个人的个性化卡片介绍自己, 并进行评比, 学生们都兴趣盎然。

(二) 以师生的家庭生活为题材

家是每个人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庭的等都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关于老师的私人生活学生尤其感兴趣。每一项内容我们都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What does she do”一课的职业单词时, 我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复习家庭成员, 并复习描述人的外貌, 再学习职业的单词、句型。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My holiday”, 我预先收集好自己去过的各地的旅游纪念品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照片, 并让学生也准备好旅游的照片, 让他们言之有物。

(三) 以学校生活为题材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学校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 每天在身边发生的事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Read and write”部分四会单词“home, room, classroom, school”这部分内容时, 我通过多煤体课件, 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新家, 使学生们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接着又将学生们熟悉的学校展现在他们面前, 看到自己每天背着书包进出的学校, 看到自己和同学每天一起玩耍嬉戏的校园, 看到自己每天上课的教室, 学生们都情绪高涨, 纷纷说句子“This is our playground/garden/library/school, I like my school/classroom”。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材, 把英语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延伸, 或补充教材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英语知识。

1、“说”生活中的英语

在课外作业中我经常布置“家庭学英语”的作业, 让孩子把当天学的知识回家对父母说一说, 分享学习的喜悦, 并做父母亲的小老师, 让英语在学生家里有一席之地, 也让学生家长更重视英语。另外,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日常用语, 早晨见到老师同学要道声“Good morning”, 向同学借东西要说“May I use your……?Thank you.”睡觉前要和爸爸妈妈说声:“Good night!”等等。久而久之, 学生的英语会脱口而出, 把英语和生活融为一体。

2、“读”生活中的英语

从学生身边生活的话题入手, 让他们养成习惯去“读”身边的英语。比如让学生课余去寻找生活中的英语标志和标语,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供了拓展教学的机会。又如让他们读一读街上中英文指示路牌, 商店里门上的“push”和“pull”, 商品上的“Made in China”, 并评比看谁会认的生活英语多。通过这一作业, 学生会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欣喜。

3、“写”生活中的英语

让他们把家里各个房间贴上名字“bedroom, washing room, study, kitchen等;在家里的客厅的墙上写上“No smoking”, 在卫生间写上“Don’t waste water”;书房写上“Keep quiet”;母亲节来临了, 孩子们在贺卡上写上“Happy Mother’s Day”等祝贺语……。还要求学生定期写生活日记, 记录身边发生的事。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活用了所学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当写作的内容具备了生活化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才可能真实自然, 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从而自然地理解、感知和运用英语。

四、创设英语氛围, 在生活中运用、巩固英语

“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英语学习的生活化,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 凭借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去观察、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 走向生活, 用英语交流。“learning in life, using in life”, 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极为重要。

(一) 创设充满英语气息的校园文化

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文化。教室及各功能场室的标牌双语化。校名、班名、名言警句、课程表等用双语表示。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 举办双语学习园地, 张贴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著名风景名胜、建筑物图片等。让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英语。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通过节日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西方的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的话题, 结合节日, 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 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学习的起点, 也是终点。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 是孩子们爱学, 乐学, 善学英语的奥秘所在。将英语教学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将语言融入生活, 一定会显示出英语课堂特有的魅力。也唯有将教学的一切跟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活力, 从而帮助我们的孩子尽早融入社会, 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教学叙事研究》乐伟国、梅妙聪.宁波出版社.2007年

生活情境创设 篇10

在高中生物教学怎样做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呢? 笔者认为创设生活情境是一种有效策略。教学情境创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在积极情感和优化环境中开展。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 ,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2]。生物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知生物知识的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生物知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对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例谈如下:

1.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到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生物学问题,使枯燥无味的生物学知识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如学习必修一“酶的特性”一节内容时,并不要急于讲授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而是设置如下问题情景:同学们,你们有发高烧的经历吗? 发高烧的时候身体有哪些不舒服呢? 学生各抒己见,完毕。教师从中提出:“发高烧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食欲缺乏呢? ”此时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我们消化不良才会食欲缺乏, 我们消化道中食物消化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消化酶。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温度可能会影响酶活性”。再如讲“免疫调节”一节内容时,笔者展示了“福建省儿童预防接种证里面的免疫疫苗接种记录”,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入课题,而且整节课都围绕这个话题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展开教学, 例如:“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要打各种各样的预防针? ”“免疫接种的原理是什么?”“接种一种疫苗可以预防所有传染病吗? ”“为什么乙肝疫苗往往要接种三次? ”“为什么小时候接种过麻疹疫苗可能终生都不会患麻疹了? ”整堂课以学生熟悉的经验创设情境,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课堂效果很好。

2.利用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利用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夯实课内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笔者在上《细胞分化》一节的时候,巧妙利用前两天报道“战士为患白血病的美籍华人捐造血干细胞”的视频新闻,在课前导入时播放该视频,不仅让学生了解白血病的知识和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骨髓移植, 以及造血干细胞和中华骨髓库的相关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对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战士产生崇敬之情, 很好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更重要的是创设这一新闻情境,利用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进入“细胞分化”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细胞分化的知识。

时事新闻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许多社会热点如低碳生活、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雾霾等与生物学科有密切联系,是生物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教师平时生活中要注意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将一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创设成教学情境,例如:水葫芦大量繁殖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入侵;神舟飞船乘载种子飞天创设成太空诱变育种的教学情境;利用雾霾可以创设成细胞癌变、环境保护的教学情境;温室效应可创设成碳循环的教学情境等。

3.用耳熟能详的生活广告创设情境

现在社会是信息化、经济生活高速发展的年代,生活中处处充满广告,而很多广告中的保健知识、医学知识、美学知识、营养知识等都可以归于生物学。生物课堂若能用这些学生熟知的广告创设情境,必能收到意外收获。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大宝SOD蜜的广告,学生一看熟悉的广告都很兴奋,教师及时提问:“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要用一些护肤品啊? ”这时学生争着回答:保持年轻。教师:对,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为不老而努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美容事业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想青春永驻,然而从生理角度来讲,青春不会永驻,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衰老是生命的一种正常现象,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会衰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本节课教学讲到细胞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学说”,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广告中的SOD,并且解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 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因此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通过广告语教学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了高潮。再如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利用广告语“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万丈高楼平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聪明伶俐,坚持补锌;有锌万事成;用心的妈妈会用‘锌’”“娃哈哈AD钙奶,AD搭配更易吸收”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常见无机盐的作用。跟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广告还很多,加酶洗衣粉、养生堂天然维E、添加维生素C的纳爱斯牙膏等,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取舍。广告有时候会有夸大产品的作用,因此利用广告语进行生物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辨别广告真伪,做到学以致用。

4.利用本土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由于本土资源取材于身边的事物与景物,离学生很近,为其所熟知,学生对此有切身感受,会产生浓厚兴趣,因此生物教学中除了采用教材资源外,如果适当采用一些本土资源,创设特定教学情境,与教材资源形成互补,则会发挥特有功效:活化书本知识,启迪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将直接经验迁移到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同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有助于“三维”目标实现。

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县城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吗? 你去过吗? 你知道该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什么吗? ”由于学生都是本县人,基本上都去过离这县城不远的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此有切身感受,都能回答出该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南方红豆杉。教师: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优良珍贵树种,从该植物体内可以获得抗癌药物—紫杉醇,本种在其分布区内种群数量稀少,若不加以保护,则有处于渐危状态的危险。如何拯救红豆杉这珍稀物种呢? 学生各抒己见:建立保护区、进行大量人工种植。教师: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高效快速繁殖红豆杉呢?学生根据必修一的知识可以回答:植物组织培养基技术。接下来整节课围绕“红豆杉”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为红豆杉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校园后山就有几棵,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通过这一情境创设,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领悟到生物技术的神奇之处。课后还有学生意犹未尽,提出:“我们能否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紫杉醇,而不是通过剥树皮的方式获得紫杉醇,从而拯救红豆杉呢? ”对此我建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上网搜集资料解决该问题。

同样利用“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本土资源,笔者在讲授必修三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设置了如下课堂练习: 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省乃至全国保持最完好的天然原始群落之一,其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方面?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红豆杉属于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 保护区有很多植物有药用价值;保护区被誉为“天然绿色基因库”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材料 ;梁野山风景秀优美提供旅游观赏的好去处;梁野山植被丰富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方面其者重要的作用; 以上四句话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一种价值? 通过本土资源设计的练习,不仅很好地实现知识目标,而且很好地进行对家乡热爱的情感教育,让知识学习有亲切感。

5.利用生产生活实践创设情境

生产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知识只有与人们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才会变得鲜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4]。如学完生态系统的这一章节内容后,创设如下情境:如果你是一个农场经营者,种植了一些农作物和果树,还饲养了一些家禽和家畜,那么你将利用哪些措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同时不会污染环境? 再如在完成“光合作用”这一节课后 ,可以创设一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情境:假设你是农民,你将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呢? 种植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既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又使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培养,也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总之,生物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加强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尽可能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生物知识”、“人人身边有生物知识”,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生物科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生物学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社会热点、生活广告、本土资源、生产生活实践这五个方面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活化高中生物课堂。

上一篇:视觉错觉下一篇:提升机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