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感恩

2024-05-26

让学生学会感恩(精选十篇)

让学生学会感恩 篇1

关键词: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一个孩子如何健康成长才能被社会所认同, 最终取得成功呢?这也许是许多家长想知道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过度参与, 过度保护, 过度替代, 使得孩子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同时让孩子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责怪。所以, 要教育孩子, 就要让他拥有独立、勇气、承担、尊重、分享、感恩……优秀的品质。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感恩。

感恩,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这句话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 不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智慧, 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间交往关系的正确认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会真诚和善地对待他人, 成为一个大家所敬仰的人。

诸葛亮在感恩方面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在他的《出师表》中就有充分的表露:“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在个人传记中这样总结他的为人处世哲学:会做事不如会做人, 会做人不如会感恩。懂得感恩的人, 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在西方, 特别是在美国, 每年11月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那就是感恩节。这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 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在美国, 感恩节当天像中国的春节一样, 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 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大家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另外, 还有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都带有感恩的意思。感恩, 是人们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是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一个小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 要立足于社会, 在社会上获得认同, 最终取得成功, 感恩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教育中的主阵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社会是孩子接受公德教育的“大课堂”。德是中华文化之宝、民族精神之魂, 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

在育人工作道路上, 我们有过很多的思考, 使我们在共同的育人实践中有了深刻的感悟、感受和感慨。把德育放在首位, 以德育支撑教育, 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成长中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 它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这种能量一旦激发, 就会给人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与口头, 需要做小、做实、做细、做生动。渗透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 渗透在每个小细节之中, 只有这样, 德育才能更为生动、更为精彩。

感恩是一种情感, 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 就能够改变整个人生。在自然界中有“乌鸦反哺, 羔羊跪乳”……在整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传统美德中就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世界科学巨匠霍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与朋友;对了, 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恬静的微笑说出了这段话, 这使得他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 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因此, 开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是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感恩教育是一种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向上”的境界, 人生在世, 不可能一帆风顺, 种种失败和遗憾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 这是选择怨天尤人, 从此变得消沉;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 跌倒了再爬起来呢?这应该就是我们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要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具有抗挫折能力, 并具备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 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应积极争取, 赢得家长的配合, 请家长参加感恩教育活动中来, 让父母走进课堂, 举办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利用教师节为契机, 进行感恩师长活动等。把感恩教育与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接触过程中要做到“将心比心”。并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着想, 那么才会经常施爱于人, 拥爱于心, 从而理解爱的真谛和精髓, 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人生在世,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 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 感受平凡中的美丽, 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那么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

学会感恩, 就会自觉地承担起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无论面对任何人, 任何事, 都要带着感恩的心态。一旦拥有了感恩的心,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全力以赴, 最终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怀揣着梦想, 带着一种从容、坦荡、喜悦、感恩的态度去面对新的时代, 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建成.感恩心做人, 责任心做事.远方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一版.

让学生学会感恩 篇2

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父母单方施爱,养成了孩子自私、冷漠、狭隘、缺乏爱心、不知感恩。有许多孩子只知道自己的需求、要求父母为自己买礼物、过生日等,却不知父母的感受。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 首先教育学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早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美德。用典型的事实、史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理解感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其次,让学生了解父母、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的恩情与恩赐,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过程,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伙伴们的关心与帮助,更离不开社会与大自然的恩赐,让他们在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心存感恩。

再次,开展回报行动实践。要求学生不论在家里、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遇到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时,一定要真心说一声“谢谢”。还布置实践操练活动,如给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尊重并感谢值日同学的劳动等等。

最后,家庭教育配合。告知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了解感恩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过程,让他们支持、参与这项工作,给孩子做好榜样,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感恩意识增强了,在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文明用语多了,家长也普遍感到孩子长大了不少,一下子懂事了,“少爷”、“小姐”脾气改了不少。一位家长说,看着孩子给自己洗脚,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然而,要让孩子真正领悟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思想渗透,不断地实践参与进行强化,才能最终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呢?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水平、谈吐甚至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能真正起到师表的作用。

二、我认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这份事业是干好这份事业的前提,以身立教,树立为教育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觉得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更新知识,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学无止境,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常换常新的活水。所以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同事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应当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而不是捧着几本教科书,仍然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成为“落后”的象征,这必然与我们新时代的学生格格不入。

四、教育是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索,为使我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觉得总结回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进行冷静的回顾、分析,回想一天工作中的得与失,不足之处,认真反思,加以改进,闪光点加以放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充分运用。记录教学工作中珍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我以为这能使我们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我们的工作不同于一般,因为我们的劳动对象是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走到学生中去,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感情,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一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所爱戴、尊重的,情感共鸣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觉得不可疏忽。因此,我力求每一节课都创设轻松活泼氛围,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配合,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六、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团结协作。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人都离不开集体,一个好的集体可以带动所有成员的发展,闭门造车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当学会取长补短,形成相携互助的合作氛围,所以说,我觉得每一次课前备课都是我虚心学习的宝贵机会,是能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一个平台。珍惜参加的每次教研活动,把它当作取经,充实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篇3

关键词:学生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66-0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投桃报李”、“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中国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扼待建立,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

一、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

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要经常找适当的场合讲感恩的话题。慢慢地孩子意识里有了感恩行为上也就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如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

可能一开始的效果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大家应该记得濮存昕做的那条公益广告:“有人这样问我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生活中的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并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近的触手可及,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是十公分的距离,,有时候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有时候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就是多一份温暖。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好像奥运火炬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正如其中的道理一样,孩子只有将道德原则慢慢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自己的原则,越来越少的依赖成人给与他们的道德引导。反复讲道德行为付诸实施,德育目标就会实现。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初探 篇4

关键词:教育,学会,感恩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做人所应具备的 道德情操,也是每个 人做人的 起码修养,每个人做人的人之常情。既然感恩教育如 此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得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做法及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

1.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利用节日的氛围在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节日到来之际,让学生给父母送节日礼物并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回到班上发言。礼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来送,留守学生可以写信寄卡送祝福语,或电话问候说一声节日快乐等。父母在家的学生可以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贺卡、画、保暖袋、按摩器等。

2.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仅要让学生在节日 问候父母,还要鼓励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如回到家对父母说,“爸,妈,我回来了!”“您在干什么呢?”“您辛苦了!”“干活累不累啊?”“要不要我帮忙?”这样既能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

3.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如让学生回家做父母平时做的事。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到菜园去浇菜摘菜、到了农忙季节适当地挑谷抛秧等等。

二、教会学生感谢师长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 声。教育学生 学会感恩,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行动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学生。在言语 上,态度和蔼,为人设身处地,不乱用攻击性的语言。在身教的同 时,还需要言传。在教学个过程中,一些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作品,要尽可能运用。

2.教师节,送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儿 女应传承 的美德。古语 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导,非常尊重教师。然而,当今社会要反腐,拒绝收礼风。但有的人就撇去教师节送礼物的传统,我认为是有偏颇的,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给教师送自己做的字画、小饰物、小卡片,是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尊重的方式。完全可以发扬传承!

3.用行动,谢恩师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教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教师是学生的引航人,指明灯。教育学生感谢恩师,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向教师问好,迟到喊报告,下课喊教师再见。尊敬教师,不给教师添麻烦,为教师擦黑板,给教师让座等,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教师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感谢朋友

2014年11月7日腾讯新闻报道,湖北有一位男子中了大奖却拿一百万赠给曾经共患难的好友,被人们称赞“中国好哥们”。这就是感谢朋友的行动最大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有难同担,还可以有福同享。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多少都与朋友们的支持有些关系。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他人,抱着不求回报的心理帮助他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应该尽能力回报,做一个懂感恩、知图报的人。

四、教会学生感谢生活

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美好的一 面,也有痛苦 的一面。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的人,生活的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考验,生活的美好对他来说一直存在。教育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感激生活给自己的一切,不管幸还是不幸,都要感谢生活历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不必患得患失,你得到的是你应该有的一分,”不管美好还是苦痛都是每个人该有的。

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篇5

张令慧

上海崇明县民本中学

一、感恩父母,这一课不能缺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不了解父母的艰辛,体验不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求的多,体贴的少,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大声喝斥,甚至用其他的手段威胁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孩子们的这种现状,真的很痛心,难道我们几千年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要在这一代失传吗?

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高中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位同学小董,学习不太用功,人际关系上也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同学发生矛盾。我家访时了解到他的爸爸农闲时用人力三轮拉客贴补家用,妈妈在纱厂做临时工,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小董在家里的表现与在学校差不多,都是比较懒,不知道体谅父母。有一次,父母称稻子,让小董用本子记一下数,称了五次,小董却只记了三次,父母一说他,他就甩手不干了。从中可以看出,小董做家务时极不情愿,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做错了事,容不得别人批评,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暑假里,天热的时候在家看电视或者邀几位伙伴打扑克,凉快的时候出去打篮球,做暑假作业时也要开着电视,家务几乎一点不做,父母的话一句不想听。究其原因就是小董是他们家族同辈人中唯一的男孩子,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虽然小董家庭条件一般,但对小董溺爱有加,父母再苦再累也不愿意占用小董一点时间,生怕影响他的学习,岂不知父母为他挤出的时间,小董是怎么用的我们可想而知,小董对父母的艰辛及良苦用心没有深刻的体会,不知道感恩父母,更谈不上想着如何用行动去报答父母。对于小董的表现,父母束手无策,小董已经上高二了,年龄上已近成年,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刻不容缓。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了解到这种情况,我就在一个很热的中午约小董出来。小董如约来到后才告诉他,老师要和他一起去参观董妈妈工作的纱厂。我们乘的是人力三轮车,由于天气比较热,才走了一半的路,骑三轮车的师傅已经汗流浃背了。小董见状付了全程的车钱,说什么也不坐车了,很可能小董看着骑三轮车的师傅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步行赶往纱厂,纱厂的车间里没有空调,由于工艺的要求,甚至连风扇也没有,里面热得象蒸笼。我们没有跟小董妈妈打招呼,只是在车间里默默地待了一会。回来的路上,我没有问小董今天的感受,他也很少说话,只是在我俩分手的时候小董用极低的声音说了声“谢谢张老师”。从那以后我和小董谁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后来小董妈妈打电话来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小董在家里突然变得懂事了,学习比以前用功,家务活抢着干,跟换了个人似的。”我知道小董没有把参观纱厂的事告诉妈妈。

三、事后小结,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也不能全怨孩子。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艰辛,不少父母把生活艰辛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掩盖了,对孩子的爱只知道用行动去表示,却不知道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由于年龄的原因还理解不了,不知恩何谈感恩,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会孩子也学会爱,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爱。小董的父母是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只知道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给孩子以无私的关爱,却没有让小董在关爱中学会感恩。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

第二,苍白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烦感。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体验中成长起来的。从小,我们的耳边就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谆谆教导:“你要……”“你应该……”“你必须……”“只有……才能……”来自师长的教诲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些道理我们又能听进去多少?并且真的听了就能做到吗?研究表明,人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大约是10%;通过听,可以学习到15%;而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则能学习到80%。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因为我们讲的道理很有可能他们早就已经听过,再反复地讲只会引起他们的烦感。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父母关爱。

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父母。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体验生活,回报社会。我在教育小董的时候,创设了特定的场景,让他自己去观察,去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在他的心中引发震撼,而不是进行苍白的说教,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于是在以后的班会课中,我与同学们一块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中孝敬父母的有关语句和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紧接着我又在班里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至少帮父母做十分钟的家务,体验父母的辛劳,这项活动成功的关键是要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家长到最后还不一定知道有这件事,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让学生观察了解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每位同学写一篇亲情作文《走近爸爸妈妈》。这两项活动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家长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坚强后盾,没有家长的支持,我们教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进步,如果我们的学生都知道感恩父母,都听父母的话,我们的工作还会那么费劲吗?我们的教育离成功还会太远吗?

第四,感恩父母,只是感恩教育的起点

当然,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父母,只是感恩教育的起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何谈感恩周围的人,何谈感恩社会。孩子与父母接触最多,体验最丰富,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是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最好切入点。学会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教会我们的学生,感恩教育的就从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做起。

孩子们只有牢固树立起感恩的意识,才能把感恩的对象进一步扩展,正如一首诗歌中所说: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渡过难关;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应该独立。” 常怀感恩之心便对别人、对环境少了一分挑剔,多了一分欣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使我们的胸怀变得海阔天空。小董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感恩之心,没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周围的人和事。学生拥有了感

让学生学会感恩 篇6

为加强和改进家长学校工作,我们利用多种形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家访等)普及家教知识,推广优秀成功家教经验;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中来,保证家长与学校能够及时沟通,取得联系,对学生进行调查,确定不良行为发生的对象,并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分析不良行为发生的心理成因,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分类编成小组(如:情绪低落、意志薄弱、考试焦虑、心理自卑、学法不当、注意力分散学、交际障碍的同学)。通过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共同商讨怎样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化之以情“似校如家”。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我们每位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为了使我校的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校主动与社会上有名人士并且拥有一颗关爱之心的人联系争取捐资助学,近年来,我校先后受到了英语辅导报社包天仁董事长捐资30万元,2万余元辅导报;刘先生捐资1万元为学校添置计算机;通化市证券责任有限公司1万元的桌椅;通化市团市委电脑一台和书籍;大泉源阳光矿业老板捐资4000余元购置交通安全警示牌及标志;统一公司2万体育器材等等。有了这些有爱心的人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增砖加瓦,使学校的环境及工作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在每次的捐资助学活动中,都能激励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加倍努力工作和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字更浓了。

孩子们变得守纪了,行为规范了,校园里追逐打闹现象杜绝了,以前地上经常出现的垃圾不见了,楼道里安静了,教室里整洁了。更可喜的是,学生做作业认真了,课堂秩序井然了,成绩提高了,喜欢读书讨论问题的增多了。感恩教育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近三年。三年来,我们感受着学生感情脉搏的跳动,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快乐。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虽不是轰轰烈烈的,但却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社会关注的心,它很质朴,但却让每一个孩子懂得了怎样做人,并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地学着去感恩、去关心。

让学生学会倾听 篇7

一、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1. 身体力行做好倾听的表率。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学生通过观察几组数据, 听了教师的点拨后发现:当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时,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答案与教材中的表述一致, 生成了我预设的效果。当我正要往下讲时, 只见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好似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满足了他的愿望。“我自己举了几个较大的能被3整除的数, 将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合并成一位数后, 出现的都是3、6、9”。随着这个同学的发言, 同学们都投去怀疑的目光。但同学们按照他的说法判断了几个数, 证明这一发现是正确的。

可以想象, 如果教师平时对听的要求不重视或只注重听取多数人的发言, 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课堂也不会出现意外的精彩, 对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2. 潜移默化渗透倾听的意识。

当学生交流时, 我们不妨坐到孩子中间与他们一起倾听, 并注意观察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同学, 给予肯定和表扬, “××同学听得多认真啊!连前后鼻韵母这么小的差别都听出来了。”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对听得不认真的应及时提醒, “刚才××同学造了一个句子, 请你说说这个句子好不好。”这样的提醒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每次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之前, 应强调倾听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通过倾听, 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应提供展示学生倾听成果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学生因为教师多次未让自己回答问题而感到失望, 甚至散失信心, 没有耐性倾听别人发言。究其原因, 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只是发言的学生是否“读准”或“说对”, 忽略了其他同学是否在认真倾听, 只创设交流发言的空间, 未提供展示倾听成果的平台, 以致让学生形成能说会道才光荣, 专心听别人讲无用的片面认识。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对学生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 只要教师强化评价意识, 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听完学生朗读课文后, 老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评价, 除了评价读得是否有感情外, 还应让听的学生说说读错的音或多读少读的问题。用“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 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听得认真”也是老师所关注的, 一样能得到表扬, 久而久之, 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才能得到落实。

2. 把倾听能力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一项指标。

学生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在每周的评比考核中, 我把“听”作为学习是否认真的一项内容, 并专门设立“倾听之星”的奖励, 让学生认识听的重要性。一段时间之后, 全班改正错误读音、纠正错别字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努力营造生生相互提醒的良好倾听氛围。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持久性是有限的,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不失为有效之举。在小组或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告诉学生:当你的同桌或小组成员不认真倾听时, 你有义务提醒他。久而久之, 在学生的相互提醒下, 认真倾听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倾听活动,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1. 坚持每日听写训练。

听是写的前提, 写是听的结果, 只有听得准确, 才能写得无误。长期以来, 每天语文新授课前我都要让学生听写适量的词语,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天的数学新授课前也要让学生听算一定的练习题, 由学生轮流组织。通过这些简单的听写训练, 逐步使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 倾听意识也日渐增强。

2. 认真组织听后点评。

在“每日一读” (学生每天轮流读一篇文章或日记) 活动中, 我不仅要求读的学生读得准确、流畅, 还要让听的学生对读的情况作点评, 诸如:谈谈你听到的好词好句、好的修辞方法或从中受到的启发等。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上, 当讲述完后, 我会随机提几个问题, 检查孩子们听的情况。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养成了不仅认真听, 而且用笔记的好习惯。

3. 注重听读能力考核。

我在每一单元的检测试题以及平时的作业设计中, 专门安排了检验学生听读能力的题目, 切实把对听的考核落到实处, 增强学生对倾听习惯的重视。

让学生学会倾听 篇8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听知”能力训练, 不是指简单的“听觉”训练, 而是指学生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语言信息进而加工吸收的训练活动。“听”这种认知、理解语言的能力, 谓之“听知能力”或“倾听能力”。

学生的有效倾听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与修炼的能力。有效倾听需要集中注意、善以眼神与人交流, 需要借助分析、理解和判断等活动, 需要智力和情绪上的配合。

首先,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从现代师生关系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有鉴于此,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确保学生的主角地位, 尊重学生的意见, 用心与学生交流, 最终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些有识之“师”对此是颇有实践经验的。比如浙江的一位名师认为, 让当代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虽然有点困难, 但是确实很重要。他是这样教学《愚公移山》的。

老师问:智叟应该是智商很高的。面对愚公所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他假如作出针锋相对的回答, 可能会怎么说?学生们各抒己见, 如诘问愚公能保证子孙血缘不断吗?能保证后代移山的决心不变吗?等等, 随后, 老师又追问, 既然如此, 那么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对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津津乐道呢?学生们七嘴八舌, 各有各的说法, 但一言以蔽之:励志。最后, 老师总结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意义。

以上课例中, 老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智叟并非不智, 愚公并非不愚。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愚公移山》为什么百读不厌呢?学生们深入思考, 认真倾听, 思维活跃,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最终又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 同学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回应往往也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领的起点与阶梯。在对话过程中, 众多学生尊重、倾听, 利用他人的独特感受, 点燃了自己的思维火花, 从而激发了课堂的参与热情。

其次, 为了对学生科学地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 必须积极探讨和掌握听知训练的特点和规律, 应用暗示效应是有效地提高倾听能力的途径之一。

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定的诱导, 并做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那么, 暗示源来自哪里呢?暗示源是指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 包括语言、行为、外部的环境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凡是影响心理的都是暗示源。

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 是暗示信息非常重要而丰富的源头。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引发暗示效应, 使学生的思路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发展。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当官的人不得归, 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思乡之情。”“好。那老师就给你们讲述一个游子的故事: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蝺蝺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笔者低缓动情的描述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寂寞苍凉的秋思境界, 而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 表现出良好的听知注意力, 这样离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远了。这种训练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有利于学生对词作主旨的把握、意境的领悟。

应用暗示效应培养学生的听知理解能力, 则是运用了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当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达成目标间的空隙后, 教师要帮助他找到填补空隙的办法, 即应用暗示效应给予正确的启发, 使问题的知觉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尽量接近。这样, 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句。钱梦龙老师指导学生听读之后问道:“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先是一怔, 稍加思索后便答道:“他没有爸爸!”钱老师问:“你们怎么知道?”学生回答:“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正是值得学生探明蕴意的暗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听知理解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听知理解, 这里主要指对朗读的词语、内容或情节的理解。钱老师的暗示作用于学生的非理性心理, 使他们在倾听时能够把握要点, 概括内容, 领悟本意。

一般地说,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适宜具有限制性, 否则容易封闭乃至禁锢学生的思维。但是, 有的时候, 教师提问的限制性恰恰能有效地控制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 使课堂教学节奏更明快更简洁。

例如学生初读了郑振铎先生的《猫》之后, 有位青年教师提问:“本文写了几只猫?”学生有的说“三只”, 有的说“四只”, 争执不休。笔者认为在文本的细枝末叶上纠缠不清实在没必要。可以改为这样提问:“作者家里曾经养过几次猫?”这样就从空间上、对象上作了限制, 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暗示,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文本。

这是听知组合能力的训练, 学生通过“听”, 将教师提问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归类和逻辑地理序。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 既暗示了思维目标, 又训练了学生倾听能力的条理性。

新课改之后, 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题目多了。例如七年级《华南虎》“研讨与练习三”:“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 说一说, 它和课文同样是写虎,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设计本题的目的是, 引导学生对两首同一题材的诗进行比较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上课本, 聆听教师的范读。首先, 笔者指出:比较阅读具有多角度性。这里, 编者提示我们从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比较。其次, 笔者在朗读过程中, 特别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 (适度夸张) 。因为笔者认为, 只有大量运用情绪刺激, 才能发挥良好的暗示效应, 激发学生积极的探求欲望。而学生对教师的朗读, 大多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判断, 尤其是对那些赞叹老虎威武和力量的诗句, 作出了认真的辨析与品评。这种听知品评力是比听知理解力更高层次的能力, 它是以理解为起点和基础的, 同时还具有听知审美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 为学生创造了提高倾听能力的艺术环境。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情感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愉悦、欢快而又轻松的艺术氛围刺激与调动了人的情感, 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暗示效应, 很容易激发人的潜力、创造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

笔者教学《安塞腰鼓》时, 播放了两则配乐朗诵录音, 朗诵者读出了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从两个不同的朗诵者的语态、语调、语气中, 传达出了对文本语言理解的差异性。在音乐的旋律中, 学生的身心似乎十分松弛,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 他们的情绪在波动, 联想在腾飞。音乐引发了学生心灵的共鸣, 提高了学生的听知想象力。

当然, 音乐不是唯一的暗示方式, 教师课堂上一句幽默的插话, 一个即兴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或者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 这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营造轻松的气氛, 同时它们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等等发生变化。让人愉快的教学必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观察 篇9

一、学会有顺序地观察

我们应教会学生常见的观察顺序。否则,写出的文章将杂乱无章。观察的顺序有多种,常用的观察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观察。采用何种方式,需要根据观察的对象特点和教学实际来确定。如:在组织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借助多媒体“闪烁”的优势,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观察顺序说一说小狗可爱的外形特点。由于计算机闪烁显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孩子们的观察不仅有序,而且细致,描述起来大都具体有序。又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老师可以事先教给学生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强,所叙述的观察结果,所写的习作也就会言之有序了。

二、学会有重点地观察

有的文章重点突出,所写的事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关键就在于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的重点进行观察。教学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重点的观察。如:洗衣服的重点在“洗”,要观察别人是怎么洗的;种菜的重点是“种”,如何种要细致观察;记一次体育比赛,“比赛”的经过是重点,怎么“赛”要仔细观察。怎样把比赛写清楚呢?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观察重点。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把具体参赛队员、拉拉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观察仔细,“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得具体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抓住重点细致观察。

三、学会多种感官协同观察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时,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和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要写好一种水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睛认真地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其形状、颜色;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其软硬度、光滑度等;用鼻嗅一嗅其气味;用嘴亲口尝一尝其酸、甜、苦、涩的味道。我们只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并相互配合,才能把要观察的水果观察得全面、细致,这也是写好水果的前提。

四、学会边观察边思考

要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习惯。我们不仅要看事物是什么样的,还要联想它像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观察了这个“物”以后,自己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是喜爱,还是厌恶?想夸赞,还是想批评?比如,看到一个人在一边哭泣一边诉说时,除了仔细观察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五、学会在观察中及时记录

孩子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事物,家中的摆设,家具的种类、摆放的位置,各种色彩;家人的活动,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上学路上的车水马龙,大街小巷的喧嚣,十字路口的见闻……如此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可是到写作文时却模模糊糊想不起来了,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身边准备一个小本子,持之以恒地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及时记录在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习作时加以整理,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让学生学会“同情” 篇10

一、把同情心用言行表达出来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 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可塑性最强, 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模仿周围的事物, 自控能力较弱, 感性认识丰富, 但缺乏理性思维, 行为不计后果, 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 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 作为家长, 应该细心地教孩子学会表达同情与关爱, 如“你看上去心烦意乱, 有什么我能帮助你的”“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伤, 我也很难过”“像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不要怕, 我们一起面对”……良言一句三冬暖,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去做一种善意的表达, 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学生缺乏同情心, 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不幸没有亲身的体验, 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应该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养一些花草或小动物, 支持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关心和爱护, 并借此告诫学生不要攀摘花草, 欺负小动物;鼓励学生关心、体贴他人, 特别要关心弱势群体以及受欺负的同伴, 善待他人;让学生承担一些义务, 向他们讲述家长的辛苦, 让他们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务, 干力所能及的事, 让他们体验生活的不容易。教师及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 利用看电影、电视、广播、图书等各种途径, 积极宣扬真、善、美, 传播仁爱思想。通过这些体验活动,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感受, 使同情心和爱心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二、培养学生同情理解

同情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对他人所处困境进行认知、判断的能力, 对同情体验具有定向作用, 并能激发同情行为。要培养好孩子对同情心的理解能力, 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对他人不幸遭遇认识的敏感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 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我们应该引起学生对非语言感情线索的注意, 经常让学生思索别人的感受。二是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失明的痛苦;让学生体验不能说话的痛苦;让学生体验单腿上楼的艰辛等各种痛楚, 让他们从中学会同情他人, 并关心他人。

三、保护学生的同情心

上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下一篇:MATLAB软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