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2024-06-20

让学生学会讲故事(共14篇)

篇1: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假如有一个问题这样问你:“那些失败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可能人们会习惯性撇清与失败的关系,而强调客观原因,比如被坏老板炒鱿鱼,比如受到同事排挤,比如竞争对手太强大,比如遇见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等。

这些糟糕的回忆和你所认为的障碍构成了你的答案,于是,你就只能表现的像个失败者一样垂头丧气,没有生机。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你就会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被失败的压力压垮,遇到了好机会也不敢去争取,这样下去,你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开始做某件事之前,心里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这件事这么复杂,到底我行不行?”没有谁一开始就具备处理一切的能力,能力都是在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的,短时间内根本修炼不来。可怕的是你认为自己不行。如果你一直给自己“失败者”的定位,那么,成功对你而言,比登天还难。

一位动物学家建议说:“虎是林中之王,园里只放一群吃草的小动物,怎么能引起它的兴趣。”动物园里的管理人员采纳了专家的意见,放进了三只豺狗,从这以后美洲虎不再睡懒觉了。它时而站在山顶引颈长啸,时而冲下山来,雄赳赳地满园巡逻,时而追逐豺狗挑衅。

人和动物一样,没有压力只会让一个人意志消沉。看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不是迫于“让公司活下去”的压力,根本不可能会有后来的辉煌发展。

想到一句老话:“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如灰。”面对压力,只有扛住“巨石压顶”的压力,才能保持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和生活淘汰。

篇2: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这本书精选了100个启迪心灵的好故事,最让我喜欢的是第三辑“没有自信等于失去力量”。文中引用了爱迪生一句话“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讲述了一个“4分钟跑1公里”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古希腊就开始了。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达到这个速度,有的奔跑者尝试喝下了真正的虎奶,还有的人居然让狮子去追赶奔跑者,以为这样做能使他跑得更快。然而这些都没有用,于是人们便断言,这是人类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然而有一个人,他独自证明了所有的科学家、教练员、运动员在他之前尝试过但没有获得成功的.数以万计的人都错了,他就是罗杰q丹尼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当罗杰突破了4分钟跑1英里的目标后,立刻就有37人打破了这一记录,而一年后能在4分钟跑完1英里的运动员已经达到300个。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尽的潜能,但这种潜能有时会被周围人和自己的怀疑声所抑制住。其实潜能的释放量是与相信自己的程度成正比的。只要相信自己能行,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的潜能就能无限量地释放出来。

篇3: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1. 身体力行做好倾听的表率。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学生通过观察几组数据, 听了教师的点拨后发现:当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时,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答案与教材中的表述一致, 生成了我预设的效果。当我正要往下讲时, 只见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好似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满足了他的愿望。“我自己举了几个较大的能被3整除的数, 将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合并成一位数后, 出现的都是3、6、9”。随着这个同学的发言, 同学们都投去怀疑的目光。但同学们按照他的说法判断了几个数, 证明这一发现是正确的。

可以想象, 如果教师平时对听的要求不重视或只注重听取多数人的发言, 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课堂也不会出现意外的精彩, 对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2. 潜移默化渗透倾听的意识。

当学生交流时, 我们不妨坐到孩子中间与他们一起倾听, 并注意观察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同学, 给予肯定和表扬, “××同学听得多认真啊!连前后鼻韵母这么小的差别都听出来了。”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对听得不认真的应及时提醒, “刚才××同学造了一个句子, 请你说说这个句子好不好。”这样的提醒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每次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之前, 应强调倾听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通过倾听, 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应提供展示学生倾听成果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学生因为教师多次未让自己回答问题而感到失望, 甚至散失信心, 没有耐性倾听别人发言。究其原因, 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只是发言的学生是否“读准”或“说对”, 忽略了其他同学是否在认真倾听, 只创设交流发言的空间, 未提供展示倾听成果的平台, 以致让学生形成能说会道才光荣, 专心听别人讲无用的片面认识。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对学生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 只要教师强化评价意识, 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听完学生朗读课文后, 老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评价, 除了评价读得是否有感情外, 还应让听的学生说说读错的音或多读少读的问题。用“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 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听得认真”也是老师所关注的, 一样能得到表扬, 久而久之, 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才能得到落实。

2. 把倾听能力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一项指标。

学生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在每周的评比考核中, 我把“听”作为学习是否认真的一项内容, 并专门设立“倾听之星”的奖励, 让学生认识听的重要性。一段时间之后, 全班改正错误读音、纠正错别字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努力营造生生相互提醒的良好倾听氛围。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持久性是有限的,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不失为有效之举。在小组或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告诉学生:当你的同桌或小组成员不认真倾听时, 你有义务提醒他。久而久之, 在学生的相互提醒下, 认真倾听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倾听活动,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1. 坚持每日听写训练。

听是写的前提, 写是听的结果, 只有听得准确, 才能写得无误。长期以来, 每天语文新授课前我都要让学生听写适量的词语,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天的数学新授课前也要让学生听算一定的练习题, 由学生轮流组织。通过这些简单的听写训练, 逐步使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 倾听意识也日渐增强。

2. 认真组织听后点评。

在“每日一读” (学生每天轮流读一篇文章或日记) 活动中, 我不仅要求读的学生读得准确、流畅, 还要让听的学生对读的情况作点评, 诸如:谈谈你听到的好词好句、好的修辞方法或从中受到的启发等。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上, 当讲述完后, 我会随机提几个问题, 检查孩子们听的情况。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养成了不仅认真听, 而且用笔记的好习惯。

3. 注重听读能力考核。

我在每一单元的检测试题以及平时的作业设计中, 专门安排了检验学生听读能力的题目, 切实把对听的考核落到实处, 增强学生对倾听习惯的重视。

篇4: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使用语言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在教学手段的利用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讲故事这种形式来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故事因其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等特点而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读给孩子听”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是最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形式,能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让孩子在故事体验中学习倾听。

比如,在教学6B Unit 5 Seasons时,如果简单地呈现单词教授天气和描绘天气特征的单词:sunny/rainy/windy/cloudy/cold/hot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体会不到这些单词的生动性。于是,我利用PPT 创设了各种情境,将它们放到一个动画故事中,讲述Jim一天经历的情境,描述了南方一天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来收听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地图来感受这些单词的用处和美,这样学生学起来非常有兴致。

二、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讲故事可以培养各种语言技能。故事阅读教学能提供各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为了获知故事内容,他们会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会尽力去推断和猜测,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根据语境猜词能力。另外,阅读之后再把它讲出来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只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训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完整的故事。例如在学习单词on, in, near, behind和under后,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编小故事,故事情节要求简单而有趣并运用所学的句型,在这之前我给学生做了个示范:“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 But,Where is the fish? Is it in the bedroom? No. Is it on the bed? No. Is it under the table? No. Is it near the TV? No. Is it behind the door? Yes. Look, it’s behind the door. Ha ha I eat you .”在教实践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故事。有的孩子能编出凶狠的老虎在找兔子吃的故事。“A tiger likes rabbit very much. But,Where is the rabbit? Is it on the bed? No. Is it under the bed? No. Is it near the tree? No. Is it behind the house ? No. Is it in the car? Yes. Look, it’s in the car. Ha ha I eat you .” 有的孩子还能编出有趣搞笑的漫画式的故事,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需要老师去开发。

三、读故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无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能实际应用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到底如何应用呢?不同的学生对故事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而选择不同的故事给予阅读。例如低年龄的学生喜欢情节简单和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而高年能学生则喜欢情节复杂,充满戏剧性、回味性的故事。

那么,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能够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通过阅读故事《The Three Little Pigs》可使学生增强学生遇事想办法的能力,以及人们对此所表现出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四、写故事,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与“读”相似,小学生“写”的水平有限,但又不能完全不写。要本着学以致用、边学边用、以用促学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加紧“写”的训练。如做造句、完成句子、连词成句、修改病句、翻译、看图写话、小日记、小短文等练习。而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则是最有意义的事。教师在要求学生动笔之前可以提示一些精美的词、句,再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词句,另编一个短小的故事,允许在不能够用英语表达时,用母语代替英语故事。如教学完交通工具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编去某地郊游的故事。学了shopping 的对话,可以编写和妈妈购物的故事。学了动物类的单词可以编写动物之间的趣味故事。可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简笔画把自己编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并将自己制作的故事画在教室里传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上的热情,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篇5: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诚实作文

前不久我看了一个故事叫《狼来了》,虽然故事不长,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天天在山上放羊感觉很无聊就想了一个恶作剧,便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呀!”在山下干活的村民信以为真急急忙忙地拿起锄头向山上跑去,可是当人们赶到山上后一只狼也没有,羊儿还在山上静静的吃草,当村民知道了是小男孩在说谎都气呼呼地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连续几天小男孩都这样叫着喊着,村民们慢慢地不再相信他了没人再去管他了。终于有一天,狼真的来了,他吓得大喊大叫:”狼来了,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救救我呀!“可是没有一个人来救他,狼就把羊和小男孩一起吃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应该用恶作剧欺骗别人。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不说谎话的习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吃饭的时候,妈妈问我洗手了没有,妈妈的原则就是吃饭之前必须洗手,我说谎骗了妈妈,“我刚洗完手”。妈妈让我把手伸出来看,我的小手很脏,我的谎言被妈妈揭穿了,从那以后我一句谎话也没说过,怕妈妈再也不相信我了。

篇6: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这是一个很热的下午,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边。姐姐在看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所以一点也引不起爱丽丝的兴趣。她正盘算着编一个雏菊花环时,一只粉红色眼睛的兔子,贴着她的身边跑过去了。

突然她听见咚的一声,好像有东西落水了,她仔细一看,原来是刚才那只小兔子掉进河里了。爱丽丝连忙跑过去,可是她从小就害怕水,她不敢下去救那只落水的小兔子,虽然水很浅。爱丽丝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心想去叫姐姐肯定来不及了,于是,爱丽丝鼓起勇气,跳了下去,救起那只奄奄一息的小兔子。

这时,姐姐走了过来惊讶地看着爱丽丝。对爱丽丝说:“哦,我的天那!爱丽丝你下水了。”爱丽丝说:“是的,我不在害怕水了。”姐姐说:“你真勇敢。”她们开心得笑了。

篇7: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锄禾》这首诗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讲的是农民伯伯顶着炎炎烈日种地非常辛苦,让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有一次我在姥姥家吃饭,桌上有我不爱吃的炒柚子皮,我不想吃,只挑肉吃,爸爸看我挑食就夹了一些放在我的碗里。我很不高兴,不想吃,只把我爱吃的菜吃光了,柚子皮剩在哪里。这时候妈妈跟我说:“不要挑食,就算不爱吃也是姥爷辛辛苦苦做的,要把它吃完。”妈妈还跟我讲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吃不饱穿不暖的故事,我听了以后觉得我做的不对,跟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比我真的已经太幸福了!

现在我上二年级了,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把挑食的坏习惯努力地改掉,我要大口大口吃青菜,什么菜我都要吃一些,这样才能营养均衡,我要好好珍惜做饭师傅们的劳动成果!

篇8: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听知”能力训练, 不是指简单的“听觉”训练, 而是指学生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语言信息进而加工吸收的训练活动。“听”这种认知、理解语言的能力, 谓之“听知能力”或“倾听能力”。

学生的有效倾听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与修炼的能力。有效倾听需要集中注意、善以眼神与人交流, 需要借助分析、理解和判断等活动, 需要智力和情绪上的配合。

首先,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从现代师生关系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有鉴于此,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确保学生的主角地位, 尊重学生的意见, 用心与学生交流, 最终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些有识之“师”对此是颇有实践经验的。比如浙江的一位名师认为, 让当代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虽然有点困难, 但是确实很重要。他是这样教学《愚公移山》的。

老师问:智叟应该是智商很高的。面对愚公所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他假如作出针锋相对的回答, 可能会怎么说?学生们各抒己见, 如诘问愚公能保证子孙血缘不断吗?能保证后代移山的决心不变吗?等等, 随后, 老师又追问, 既然如此, 那么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对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津津乐道呢?学生们七嘴八舌, 各有各的说法, 但一言以蔽之:励志。最后, 老师总结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意义。

以上课例中, 老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智叟并非不智, 愚公并非不愚。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愚公移山》为什么百读不厌呢?学生们深入思考, 认真倾听, 思维活跃,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最终又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 同学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回应往往也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领的起点与阶梯。在对话过程中, 众多学生尊重、倾听, 利用他人的独特感受, 点燃了自己的思维火花, 从而激发了课堂的参与热情。

其次, 为了对学生科学地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 必须积极探讨和掌握听知训练的特点和规律, 应用暗示效应是有效地提高倾听能力的途径之一。

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定的诱导, 并做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那么, 暗示源来自哪里呢?暗示源是指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 包括语言、行为、外部的环境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凡是影响心理的都是暗示源。

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 是暗示信息非常重要而丰富的源头。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引发暗示效应, 使学生的思路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发展。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当官的人不得归, 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思乡之情。”“好。那老师就给你们讲述一个游子的故事: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蝺蝺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笔者低缓动情的描述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寂寞苍凉的秋思境界, 而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 表现出良好的听知注意力, 这样离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远了。这种训练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有利于学生对词作主旨的把握、意境的领悟。

应用暗示效应培养学生的听知理解能力, 则是运用了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当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达成目标间的空隙后, 教师要帮助他找到填补空隙的办法, 即应用暗示效应给予正确的启发, 使问题的知觉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尽量接近。这样, 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句。钱梦龙老师指导学生听读之后问道:“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先是一怔, 稍加思索后便答道:“他没有爸爸!”钱老师问:“你们怎么知道?”学生回答:“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正是值得学生探明蕴意的暗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听知理解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听知理解, 这里主要指对朗读的词语、内容或情节的理解。钱老师的暗示作用于学生的非理性心理, 使他们在倾听时能够把握要点, 概括内容, 领悟本意。

一般地说,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适宜具有限制性, 否则容易封闭乃至禁锢学生的思维。但是, 有的时候, 教师提问的限制性恰恰能有效地控制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 使课堂教学节奏更明快更简洁。

例如学生初读了郑振铎先生的《猫》之后, 有位青年教师提问:“本文写了几只猫?”学生有的说“三只”, 有的说“四只”, 争执不休。笔者认为在文本的细枝末叶上纠缠不清实在没必要。可以改为这样提问:“作者家里曾经养过几次猫?”这样就从空间上、对象上作了限制, 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暗示,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文本。

这是听知组合能力的训练, 学生通过“听”, 将教师提问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归类和逻辑地理序。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 既暗示了思维目标, 又训练了学生倾听能力的条理性。

新课改之后, 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题目多了。例如七年级《华南虎》“研讨与练习三”:“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 说一说, 它和课文同样是写虎,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设计本题的目的是, 引导学生对两首同一题材的诗进行比较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上课本, 聆听教师的范读。首先, 笔者指出:比较阅读具有多角度性。这里, 编者提示我们从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比较。其次, 笔者在朗读过程中, 特别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 (适度夸张) 。因为笔者认为, 只有大量运用情绪刺激, 才能发挥良好的暗示效应, 激发学生积极的探求欲望。而学生对教师的朗读, 大多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判断, 尤其是对那些赞叹老虎威武和力量的诗句, 作出了认真的辨析与品评。这种听知品评力是比听知理解力更高层次的能力, 它是以理解为起点和基础的, 同时还具有听知审美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 为学生创造了提高倾听能力的艺术环境。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情感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愉悦、欢快而又轻松的艺术氛围刺激与调动了人的情感, 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暗示效应, 很容易激发人的潜力、创造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

笔者教学《安塞腰鼓》时, 播放了两则配乐朗诵录音, 朗诵者读出了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从两个不同的朗诵者的语态、语调、语气中, 传达出了对文本语言理解的差异性。在音乐的旋律中, 学生的身心似乎十分松弛,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 他们的情绪在波动, 联想在腾飞。音乐引发了学生心灵的共鸣, 提高了学生的听知想象力。

当然, 音乐不是唯一的暗示方式, 教师课堂上一句幽默的插话, 一个即兴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或者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 这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营造轻松的气氛, 同时它们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等等发生变化。让人愉快的教学必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9: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父亲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她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此外,体育锻炼也是董卿小时候的一个负担。有时天没亮,父亲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了起来,让她到家门口中学的操场上跑1000米,“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董卿说,有时候她抖小机灵,下楼以后就找个门洞躲着,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再喘着气跑回家,假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跑完了”。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父亲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对方也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60块钱。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最有难度的就是给床换床单,“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地干着。”当时董卿觉得特别委屈,父亲还特意到宾馆看了看她,“我一见到他,哇的一下就哭了起来,说太累了,我不干了,他还很难得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坚持一下’”。这种苦涩的经历曾让董卿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董卿上大学。大一放假回家,一家三口在父亲的提议下,难得出门去餐馆吃了顿饭。“我们坐在一个安静的小角落,吃着吃着,父亲突然举起酒杯,说,我敬你一杯吧。我当时有点意外。他说,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那顿饭,从来不喝酒的董卿和父亲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父亲的教育,让董卿学会了坚持和忍耐,毕业后经过10年的打拼,最终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那一刻,她彻底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不仅是董卿,其实,可以说,绝大多数成功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为成功“准备起跑”。

连续主持15年央视春晚的“金牌女主持”周涛,也从小在奶奶的各种严规下长大——怎么待人接物,怎样坐怎样站怎样笑,吃饭时有什么规矩……总之,“许怎样不许怎样,奶奶都要求得很严格”。而且,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动手,刚刚10来岁的周涛居然学会了杀鸡、剖鱼、洗衣、钉纽扣。上学和放学,自己把自行车从四楼扛到一楼,再从一楼扛到四楼。

有一年冬天,周涛在水池边洗衣服,小手冻得通红,棉袄的两只袖子也被浸湿了半截。妈妈进屋看见了,眼眶一湿,一把夺下女儿手中的衣服就要自己洗,奶奶不紧不慢地发话了:“袖子湿了我会替她烘干,孩子早晚有一天要出门自立,你不能跟她一辈子,让她多吃点苦好!”

“当时很烦,现在看来,这种教育实在太必要了,一个人的能力、修养,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来的。”这是周涛的感慨。正是这种严格要求,让周涛稳稳地站在了主持的最高舞台……

央视著名主持朱军、撒贝宁、王小丫等的脱颖而出,也无不得益于他们从小严格的家教……

是的,世上没有努力是白费的!没有经验是浪费的!任何或困难、或痛苦、或成功与失败的经历,都是在为未来架设成功的桥梁。

当然,其间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很多时候,也可能是父母逼着走过来的。这有时会让我们很不舒服,很逆反。但,世上真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就像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很多人目睹过雄鹰翱翔的大气,却不知它为此受到过多少次折翼的伤痛;领略过鱼跃龙门的精彩,却不知一次的成功后面是999次的失败;欣赏过蝴蝶的翩翩起舞,却不知为了生命的闪光它在自缚的茧里受到的煎熬。

光荣与成功的背后,是为此付出的充分的准备。

乔布斯也说:要成功,就要“保持愚蠢,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像《阿甘正传》里的主人公一样,执着坚定,不为闲言、恐吓、诱惑所动,“一根筋”地坚持向前跑,最终“愚笨”的他比大多数表面聪明的人,成就更伟大。

当然,很多努力,可能刚开始没法看得出来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量变到质变,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根本的问题是:你真的渴望成功吗?

篇10: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小灰熊盖尔在大象波比的超市工作了一年,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资准备回家。但是他回家的路很不太平,大象波比给了它三个忠告,盖尔把波比的忠告牢牢记在心里,平安到家。

跟妈妈一起读完这个故事后,妈妈告诉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好药虽然苦,但是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端正行为。

篇11:让学生学会创造

制作打击乐器。学生制作乐器的方法很多,可以说只要想去做,任何东西都可以做成乐器,既经济实惠又体现地方特色。如铁皮文具盒内装入小刀、笔等小物品,盖上盒子摇晃,其作用可替代沙球;用酸奶瓶、可乐瓶、易拉罐等,装进小石子、沙子或米粒,同样也可做成沙球;将废旧的.自行车铃盖焊上把柄,用小金属棒敲击,能发出悦耳的铃声;用一双筷子敲击瓷碗的边缘,也能发出泉水般叮咚的响声。

即兴舞蹈。学生的创造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喜欢自发主动地做一些事来表达某种感受,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思维尚不能完全内化,而是以动作的形式外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训练:自编自舞,在教唱和讲解完一首歌曲或欣赏完一段音乐后,学生基本上能感受到歌曲(乐曲)的音乐形象,这时候教师可示范一套动作,但不要求学生千篇 一律,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音乐,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感受美、创造美。诗舞,给学生读一首诗,然后学生自己朗读几遍,不强求一定准确地理解诗的意思,然后边抑扬顿挫地朗诵诗,边随意地表演舞蹈动作,在一次次的舞蹈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越来越深,舞蹈表演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也得以发展。画舞,给学生看一幅画,然后要求学生随意地根据看画的感受做舞蹈动作,力求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他对画的理解。

音乐创作。用音符通过一定的节奏和结构表达对环境和内心的理解和感受的创造过程就是音乐创造。具体方法:音符组合,用不同音符结合不同的节奏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音乐。刚开始向学生演示一下音符的组合,如最简单的1、2、3三个音,如果采用XXX这种节奏,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然后再变动音符,变换节奏型,试着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不自觉地流畅起来。

篇12:让学生学会感恩

《中小学生守则》中规定了学生要“孝敬父母”,学生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对父母的爱心,它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感恩”。当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离不开父母百般呵护,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才会产生感恩的心,才会孝敬父母。

一次我放学送队时,看到有位女士来接我们班的徐卫东同学,我就对他说:“你妈妈来接你了。”他随口便说:“她不是我的妈妈。”事后我从侧面了解到,原来徐卫东的妈妈去世了,那个女士是他的爸爸后来找的妻子,虽然这个后妈对他很好,可徐卫东就是不愿意称呼她为“妈妈”,这也让他的爸爸非常头疼。过了不久,我将徐卫东找到了办公室,跟他谈心,问他是谁天天为他洗衣、做饭;是谁每天接送他上学、回家。他的回答都是:“是她。”然后我又问他:“她对你还有哪些帮助?”,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她每天晚上都陪我把作业做好;每天想着法子做我最喜欢吃的饭菜。而她却不舍得吃。”看他有了转机,我便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对他说:“你觉得她跟你亲身的妈妈有区别吗?”他又沉默了一会儿,说:“记得有一次夜里我发高烧,爸爸出差了,是她背着我去医院的,并陪我输液,等我醒来的时候,天已蒙蒙亮,而她依然守侯在我的身旁。”这时我发现,他的言语中已流露出对这位后妈的感激。等他刚说完我又问:“她配做你的妈妈吗?”他流泪了,对我说:“老师,我错了!”从那以后,他跟后妈相处和睦,每次都用甜甜的声音称呼她为妈妈,作业做好后围着她转,帮她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特别在一次作文中倾吐肺腑之言,决心长大后一定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二、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

《中小学生守则》中规定了学生要“尊敬师长”。当学生知道了老师存在的价值,知道了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他们必将对老师产生爱,对老师的付出产生感恩的心,从而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这学期的第二周,我准备了一部配有解说的短片:主要展示了在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教师的事迹。平武县平通镇的李宏勇老师,当时还不满24周岁,当地震发生时,他没有课,他完全可以到安全地带躲避灾难,当他看到一名学生被拌倒时,他义无反顾,立即折回,就这一折回,就再也没有回来,救援人员扒开废墟后,发现他用身躯护住了一名学生;“同学们,不要慌,跟我排队顺楼梯跑,快,快!”地震发生时肖明清校长一趟趟飞奔进危楼,救出孩子。获救的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喘息,教学楼便轰然倒塌。“老肖,救命啊!”那一刻,教师宿舍楼上的妻子正在挥手呼救。此时的老肖距离宿舍楼不到10米,妻子的哭喊让他心如刀绞。是营救相伴20多年的妻子,还是保护孩子们?他没有犹豫,舍弃了自己的妻子,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

学生观看时,全场一片寂静,学生们已泪流满面。于是,我出了一个话题:用一段话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在交流时,同学们激情满怀,竞相发言,各抒己见。班里平时不爱发言的周平平说:“当灾难来临是,是老师不顾个人安危,不

顾自己的亲人,首先选择了保护自己学生的安全,老师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说了之后还竖起了大拇指。班里最调皮的黄维说:“当我犯了错误,是老师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班里最怕做作业的祝春龙说:“再多的话语都无法表达我此时对老师的感激,我将自觉做好每一次作业,迎难而上,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恩情!”

听了孩子们的肺腑之言,我感动了。作为老师,我们从没有想得到学生的回报,我们也许不能像英雄教师们那样惊天动地,但我们可以像他们那样无私奉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教育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那么我们的付出应该是全部,付出辛勤的汗水,付出青春年华,付出毕生的精力。我认为,这种付出应该是用心的,是持之以恒的。在日益腾飞的经济时代,在喧嚣的尘世中,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刻保持无私奉献、以教为乐的良好心境。

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对学生的爱均匀地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努力做到爱与严的结合。对学生严格要求,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积极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我们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

三、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亲朋的相助之恩

大灾显真情,大灾见大爱。当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主动要求到一线去参加营救伤员,有的自觉捐钱、捐物,灾区人民无以为报,他们手捧亲笔书写的纸片:谢谢你们,一句简短而平淡的话语,但道出了灾区人民无限的感激。

为了抗震赈灾,我们班举行了“为灾区献爱心”活动,有的同学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或零花钱,有的同学捐出了心爱的学习用品和课外书,有的同学捐出了刚买的新衣服,最令人感动的是班里的苏小明同学把自己省吃俭用的6元钱也捐了出来。我们知道,他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离他而去,目前跟爷爷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他捐钱时,我迟疑了一下,他却坚定地说:“老师,你帮我收下吧,当我有难时,八方来支援,灾区的小朋友此时比我更需要。”

看了眼前这一幕,全班同学肃然起立,为他行了一个队礼。这次活动收获的不仅是为灾区献了多少“爱心”,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小学生具有天真、幼稚的特性,那就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有了感恩,对老师的教诲有了感恩,对亲朋的相助有了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心。对家庭来说,他们就会自觉孝敬父母;对社会来说,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的教育只通过一两次的活动,效果是不明显的,班主任老师应把感恩教育作

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主题活动,正确引导,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努力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也可以说,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感恩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由于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定位的偏误,使当今的学生过多地关注自我,不在意和别人的交流,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意识,对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父母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对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学会奉献社会……通过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感恩教育包含的内容

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包含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三、思想品德课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把握教材中感恩的具体内容

科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向学生传授走进父母与理解老师的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什么恩,为什么要感恩,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养育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感恩老师,要知道老师交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国,要明白祖国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赋予万类生灵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授知识,这一切都是恩情。

2。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恩的情感

生活是最好的例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书中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感恩内容所蕴涵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如临其境、耳濡目染,这就要求把教师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还应注意与其他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进行感恩教育中做有心之人。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似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篇13:让学生学会观察

一、学会有顺序地观察

我们应教会学生常见的观察顺序。否则,写出的文章将杂乱无章。观察的顺序有多种,常用的观察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观察。采用何种方式,需要根据观察的对象特点和教学实际来确定。如:在组织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借助多媒体“闪烁”的优势,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观察顺序说一说小狗可爱的外形特点。由于计算机闪烁显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孩子们的观察不仅有序,而且细致,描述起来大都具体有序。又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老师可以事先教给学生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强,所叙述的观察结果,所写的习作也就会言之有序了。

二、学会有重点地观察

有的文章重点突出,所写的事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关键就在于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的重点进行观察。教学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重点的观察。如:洗衣服的重点在“洗”,要观察别人是怎么洗的;种菜的重点是“种”,如何种要细致观察;记一次体育比赛,“比赛”的经过是重点,怎么“赛”要仔细观察。怎样把比赛写清楚呢?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观察重点。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把具体参赛队员、拉拉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观察仔细,“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得具体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抓住重点细致观察。

三、学会多种感官协同观察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时,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和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要写好一种水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睛认真地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其形状、颜色;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其软硬度、光滑度等;用鼻嗅一嗅其气味;用嘴亲口尝一尝其酸、甜、苦、涩的味道。我们只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并相互配合,才能把要观察的水果观察得全面、细致,这也是写好水果的前提。

四、学会边观察边思考

要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习惯。我们不仅要看事物是什么样的,还要联想它像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观察了这个“物”以后,自己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是喜爱,还是厌恶?想夸赞,还是想批评?比如,看到一个人在一边哭泣一边诉说时,除了仔细观察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五、学会在观察中及时记录

孩子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事物,家中的摆设,家具的种类、摆放的位置,各种色彩;家人的活动,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上学路上的车水马龙,大街小巷的喧嚣,十字路口的见闻……如此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可是到写作文时却模模糊糊想不起来了,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身边准备一个小本子,持之以恒地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及时记录在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习作时加以整理,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篇1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那么,如何在高三进行记叙类文章的指导与训练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一、选择故事

选择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的两大原则是真性情和有意义。如下面这个习作片段:

十一点三十五分,我到家,饭桌上还是什么也没有,奶奶还在厨房手忙脚乱着。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能早点把饭做好,可耐着是奶奶,我也不便说什么,只是在电话里跟在外打工的妈妈说,我中午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动作太慢了。

“外面的饭菜能有家里暖和吗?奶奶天天都赶在你回家前几分钟才烧菜,为的就是你能吃上刚出锅的热菜呀。”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要挤在那几分钟里拖着臃肿的身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一阵酸楚,这份等待却是满满的爱啊。

奶奶给我做饭,但因为行动迟缓,又想让孩子能吃上热菜,总是在那几分钟内显得格外地忙碌,而这一情景起先却使我产生了误解,文章通过叙述写出我由不理解到理解、感动的过程,所写事例真实,情感表达真切,自然能打动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写入文章中,选材要真实,还要有价值、有意义。比如,有个学生写自习课上,老师发现有人讲话,很是生气,于是说谁承认自己说话的就有体育课上,不承认的就抄写课文。这个事例虽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这位老师的做法显然有不妥当之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她辍学了,因为一次63分的考试成绩。放学后,我来到她家,听她讲述着自己逃学跑到南京,选择了打工的道路。我对她的选择感到了庆幸,看到她的生活状态自由洒脱,我真心羡慕啊。

这段文字所表明的观点是对同学辍学做法的肯定,但辍学并不是因为家境等客观原因,而是因为自己主观上对学习的厌弃,这种逃避困难、放弃学业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这样的作文当然就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了。

二、写好故事

写好一个故事要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也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要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还要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比如,刚才写奶奶做饭的文章,就是写对奶奶做法的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再比如,有一个学生写的人物是隔壁的胖女人,对其身材的特点首先就表露出一种厌弃,

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赵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如此,作文教学亦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人”和“立言”的高度,眼中有文,心中有人,把学生健康的言语人格、态度、趣味置于第一位,呵护学生的作文兴趣,保护学生本真的言语表现方式和原发的言语热情,让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一、生生互动激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提出的学习理念,也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领会写作要领的自信,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写的一些肯定性的、赏识性的评语以及教师宣读评语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饭吃,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 但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对她的感情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道是缺憾却完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缺憾,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 针对情节波澜不够,笔者展示了一个学生作文片段,让大家尝试修改升格,让情节变得有波澜。

(原文)就这样,外婆被推进了手术室,病房外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可手术室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各种猜想涌现在我的脑海,手术是不是出问题了,肿瘤切除了没有,可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默默地祈祷上天不要将亲人从我身边夺走。

手术的门打开了,外婆安然无恙地出来了,手术很成功。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修改:

我焦急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医生穿着手术服走出来了,面色凝重,她缓步地走到我面前,说出几个字,可是我却怎么也听不清,脑海里突然响起许多声音,外婆昏倒前众人的惊呼声,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护士们齐推着外婆进手术室的脚步声……可是医生转身就走,我急着想抓住他,却抓不到。突然我发现手术室的灯还亮着,这才意识到刚刚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我站起身,门突然打开,医生从里面走出来,那情景简直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用力握紧拳头,指尖深深刺进皮肤里却感觉不到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听到他口中说出一句话:“病人已经没事了。”我那高度紧绷的弦终于在那一刻松开了。

这段文字相比原文来说,增加了对“我”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心情的描述,穿插梦境的描述,使“我”的焦急心情更加真切可感,也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给情节造波澜,并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应该遵循事情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的学生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有的情节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叙写故事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中小学生习网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下一篇: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度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