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主管理

2024-05-16

高校民主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民主管理 篇1

1 研究生群体特点

与他在校大学生的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1 思想日趋成熟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学习以及工作历练后,拥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为成熟,人格趋于稳定,能比较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1.2 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理论修养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内容,使得他们具有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除了掌握了本学科的科研方法,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视野,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较多,拥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综合能力。看待问题善于从多维度、多角度加以分析。[1]

1.3 独立性较强

研究生在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除了在一年级时有部分公共课外,二三年级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科研、实习以及论文写作工作,流动性较大,这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和独立意识较强,相对于同龄人,他们对事物分析能力也更强,对问题把握也更精准,理解的也更为透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更强。

1.4 政治思想、社会心理稳定

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和成熟的世界观,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也较强,社会心理比较成熟,因而,他们的个性特征往往比较稳定,能够较为冷静客观的分析社会领域内发生的各类事件。

2 研究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现状

2.1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和缺少必要的政治知识的学习

研究生阶段要求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以及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就必然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而忽略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缺乏民主知识,缺少政治参与的热情,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因此,民主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是实现研究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参与民主管理和政治实践的内容有限

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比起政治社会化的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2]高校是提供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实现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技能的平台。目前,研究生参与的高校管理一般都停留在学习、生活、娱乐等一般层面上,而在学校的发展建设、所在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导师管理考核等层面上基本都未涉及。

2.3 缺少完善的参与管理的机构和制度

研究生参与学习民主管理,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体制给予保障,在涉及到关键问题时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高效率的参与管理。

3 研究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途径

3.1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与学校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学习方式,一般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因为与导师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也较多,而导师作为学校里学术科研方面的带头人,在学校里的政治地位较高,在政治参与和民主管理学校事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导师可以一方面为研究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了解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学校重大事件上的意见,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

3.2 充分利用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政治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会可以通过座谈会、开设征集意见邮箱等方式征求广大同学的建议,同时研究生会的成员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深入到广大同学中间,随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想法,将收集整理的意见向主管研究生会的部门和老师反映。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也应充分重视这些建议,从制度上

3.3 充分发挥新媒介、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依靠网络来实现,网站、微博、微信、BBS论坛等方式为广大青年所推崇,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或老师的工作室进行科研和学习,这些地方基本都实现了网络覆盖,便于研究生及时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校各项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并收集意见,由学校设立专人进行管理,定期向学校领导层反馈意见。

3.4 加强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研究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门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同时也未充分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制度对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确立予以明确,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学校的责任感。同时赋予研究生会和其他学生团体一定的权力,指导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物质保障,给予物力、财力和人力方面的保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有充足稳定的物质保障来保证学生参与管理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3]

摘要:高校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高校管理的核心。研究生作为高校中教育层次最高的群体,在实现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分析研究生群体特点,通过对研究生参与民主管理现状分析,提出当前研究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拓宽参与渠道,对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优势,提升其参与热情,实现高效民主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高校,民主管理,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巧玲.结合研究生特点探究高校研究生党建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27-31.

[2]王浦劬.政治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校民主管理 篇2

摘要:无形资产是高校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还存在观念淡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有待研究并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没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企业或者事业组织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权利、技术等特殊性资产。在高等学校中,无形资产的比重更是越来越大。高校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没有具体实物形态,能为高校长期发挥作用的某种特有权利、技术知识、信息、声誉、形象等要素的资产。其主要种类有高校声誉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等。但是,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随着科技成果资产属性的日趋成熟,我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并相应发布了有关法律,使知识型无形资产在我国得到了有效保护,对鼓励发明创造及公平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无形资产的管理来说,无论是从宏观管理还是从微观管理来说,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特别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中,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使无形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以实现无形资产的最大价值,成为无形资产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现象也很严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无形资产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民股额的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也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无形资产的认识、取得、转让计价、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也没有无相应的监督体制和明确的规定,因而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在以往的高校国有资产清查中往往漏掉无形资产的清查。无形资产也是国有资产,清查合资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是高校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数据不真实,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这将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由于人员流动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带来的无形资产流失

科技和人才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下,人才作为智力资源的主体,更显示其重要性。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和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随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技术合作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在对外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产权管理不严,致使一些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在技术转让和对外投资入股以及对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由于缺乏对无形资产巨大获利能力的充分认识,对转出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转让价格往往偏低。有时,高校投入校办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不计价,无偿提供给校办企业使用,造成无形资产产权的流失。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合同内容中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产权的保护不明确,往往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权益遭到旁落或瓜分,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而人才的流动一面促进了学术和科技的创和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高,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的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流失。高等学校许多教师、科研人员在外业余兼职,或由于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有的自己投资兴办公司。他们往往把自己掌握的属学校所有的技术成果、图纸、信息甚至客户关系转移到新的单位,将本属于学校所有的无形资产转为他人所有。这种不正当的无形资产产权转移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合法权益。

3.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无形资产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必须将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有效结合。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科研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取得的技术资料、数据等科研成果缺乏保密意识,造成一些专有技术等技术秘密被泄露。高校对一些专利权的申报也缺乏严格的管理,在申报过程中,对专利法的有关规定理解不够深刻,一些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不高,致使专利申请失败,使学校丧失享有专利的权利。有些甚至由于专利申请手续复杂,专利申请费用较高而放弃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后,由于每年需要向国家专利局缴纳的维持费、审查费和专利年费数额较高,高校放弃了一些具有未来市场潜力的授权专利,致使学校丧失了应获的收益。高校的一些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较差,当高校无形资产产权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进行有关的法律诉讼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作为学校也是负担不起的,有时只好放任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受损、流失。

二对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的建议

上述种种的问题,都是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为了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防范,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准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高校要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必须明确无形资产管理的部门,对无形资产管理高校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分工管理。对于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用高校的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高校作为无形资产所有权人,有权对其收益进行核算管理。如利用高校名称及土地使用权从事经营活动,或利用高校校荣誉进行办学活动的,均应将所取得收益按规定比例上缴高效。

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核算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制定可供操作的条例和规则。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制和形成是利用教学科研经费完成的。对于科研所取得科研成果的申报、申请和对外转让都必须由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在对科研成果的审核中,应当严格区分非职务智力成果和职务智力成果,防止属学校所有的职务智力成果被个人占有。当高校无形资产发生转移时,如技术转让、投资入股和校办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学校应当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估,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2.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防止人才和技术的外流

高校要进一步创新用人体旨在吸引人才方面,正确处理好各种人才的利益关系。高校应在制定完善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细则中,建立相应的有利于维护高校无形资产合法权益,杜绝无形资产流失的管理制度。特别要明确无形资产的权利主体和产权界限,使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等过程中可能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和缺陷。通过相应制度,增

大科技奖励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在维护学校利益的同时,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真实体现,从而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

3.增强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对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不被广泛重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高校广大教师对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学校学术水平,发挥无形资产价值,做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个人和学校达到双赢。加强宣传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手段。宣传的内容,首先应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如《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从而使广大教职工都知法、懂法,进而做到守法不侵权,用法律维护自己及学校的合法权益;其次应是学校关于无形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说教,还应通过具体实例的现身说法,让事实说话,加强宣传效果。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经济和社会效益说话,让教学科研人员在得到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深切体会到学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后,能让他们节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与降低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给学校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到双赢,从而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4.要保持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保持和增值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种无形资产———品牌、知识产权、软件、媒体内容和技能的价值迅速升值。一方面,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刺激世界各地对国际名牌的消费需求扩大,更加速了无形资产在全球的扩张。因此,在资产经营中要通过无形资产经营,减少有形资产经营的投入,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文化融合、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制度创新等确保高校规模和效益的提高。这就是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对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3)

2.刘冬荣,钟荣.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及防范[J].事业财会,1999,(5)

3.蔡荣芝.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初探[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6·12·下半月刊

4.雷莹卿.高校无形资产核算初探[J].事业财会,1995,(3)

5.张金贵.高校无形资产积累的途径选择[J].事业财会,1997,(5)

6.张俊玲.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7.靳淳龙.浅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2)

高校民主管理 篇3

[关键词] 人事档案 管理 人员素质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事档案都是依赖人员去进行收集,整理与编辑等工作,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在探讨员工素质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怎么去提高之前,就要先明确作为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技能:

(一)政治素质是基本要求

在众多的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素质应当是前提。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立志将个人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档案管理事业,努力做到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遵守保密制度,据实立档,维护档案的完整与真实性。

(二)文化素质是时代需要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和数据系统,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作为整理和编辑这些信息的人员一定要有文化的积累作为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应从档案工作涉及的单位和各类工作的方方面面,适应各方面需要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争取成为既精于档案业务,又能适应各方面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的多面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来管理人事档案并提供相关的网络化服务,已成为了新时代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三)专业素质是必备技能

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其工作内容,工作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对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撰学,档案保护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专门的研究。此外,现代化技术的开发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一些档案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档案网络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采用,将为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处理、传递,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完整的服务,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掌握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还不是一个较成熟的团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人员职业心不强

人事档案管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很多管理人员将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枯燥和繁琐的任务,没有意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一味地厌烦与抱怨,导致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与职业心,对待工作常常敷衍了事,不做反复的核对与验证,导致很多信息资源失真的现象。还有部分的领导与人事档案的工作也缺乏重视,认为它只是信息的收集,没有创造实际的利益,所以对工作人员也不做过多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没有给予人事档案管理支持,不重视其发展,这也间接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对信息的开发部分缺少积极性,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最终影响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人事档案的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其对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技能,并且不断去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不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素质总体上来讲不符合工作的要求,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聘用临退休或者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来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认为他们可以胜任,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许多管理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用法或者对海量的信息核查容易疏忽,在工作上无法取得更多的突破。第二,在管理人员上岗前,并没有严格的系统化的培训与测试,很多人员都是工作后再去慢慢熟悉业务内容,并且在工作中学校也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定期的专业的考核,导致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精,而且缺少不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尤其是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至今都还没有掌握,甚至是知之甚少。第三,在高校中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人员的流动频繁,很多时候,新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便已调离岗位,这会给总体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管理人员缺少竞争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也在无形中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也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缺少进取意识,观念僵化保守,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方法中,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新的方式不去认真学习,一部分人还不懂得怎样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一味地逃避新时代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将自己放在原有的模式中固步自封。因为不积极去应对时代的压力与竞争意识,导致其工作没有创新价值,在提升自身业务和文化素质上以及转变管理手段上缺少动力,对待工作失去了事业心和积极性,这样只会让自己在竞争的大环境下落在后面,最终被淘汰,更会让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止步不前,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策略

为了确保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便他们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上的挑战,具体策略有:

(一)增强竞争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者应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应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在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开拓进取,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对待工作的态度,适时宣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因为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加认真的对待,注重信息开发的每个环节,带动工作情绪,从而实现其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推行持证上岗,重视业务培训,多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高校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实行认证上岗制,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专职的档案员很少,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亟需采取认证制度,一方面避免管理人员队伍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认证上岗,有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的进行。

2、将岗前培训与针对性培训、定期培训与拓宽性培训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系统的将高校人事档案的工作内容与范围等传达给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党史、形式逻辑、古代汉语、文书档案管理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开拓管理人员的视野,扩大其知識面,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业务技能不熟练的人员给予特殊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各个方面提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素质

1、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档案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努力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做到求实创新。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的检索编目、统计、应用等功能,积极开展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档案材料网上公开,便于查阅利用、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信息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自觉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借鉴、汲取其它新学科的成果,掌握新技能,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始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其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对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处于偏低的形式,职业心不强,业务素质不够,竞争意识薄弱等现象存在,但是作为高校档案管理者应当积极制定对策,通过组织培训,鼓励创新等多种途径来以此帮助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翠松.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队伍建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李桂芳.浅谈档案人员素质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

[3] 焦东华.信息时代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刍议[J].办公室业务,2004

[4] 李伟时、罗红秋,关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 张玉琴.对提高基层档案人员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档案,2008

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与高校发展 篇4

一、高等院校无形资产的价值界定及管理

高校无形资产是一种隐性的资产,由高校专有并具有长期使用权,不具有独立实体形态,在高校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并可带来收益的,以经济资产和相关权利总和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2]。

无形资产虽然相对于有形资产在某一时期似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一些无形资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与物质相结合才能得到价值的体现,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连续性的资产效益。高校的无形资产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其基本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各有其特点,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等学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3]。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后,在很大程度上从企业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变为促进有限的教育资产优化配置。由于高校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是高校研发完成的,但由于高校无形资产意识不强,管理不善,又由于无形资产的无形,价值不易确定等特性,很多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边界不清晰,法律也不健全,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4]。无形资产流失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人才流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科技合作中的无形资产流失。无形资产的滥用,造成学校信誉受损。我国有些高校有过百年的发展史,已经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有些学校对学校品牌缺乏管理,使得某些部门有空子可钻,以学校的名义在外注册经济实体,搞得不好,反过来又损害学校的形象,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损失。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高校的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的收益规模从长远来看是巨大的、不容低估的,它会大大超过高校的有形资产。尤其是近些年几所高校合并成一所高校后,通过合并进行了资源整合,办学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在无形资产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并加强对它的管理,是当前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的资产管理理念意识不强,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观念

高校普遍存在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的现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把无形资产计算在内,固然这一问题有传统观念的问题,但也显现出对高校无形资产存在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智力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例如,历年来缺乏对学校师生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重视,因而具有影响力的较少,国内权威期刊论文总数也不多;各高校获国家专利,横、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影响的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发表,汇总起来总数都很多,大都集中在工程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在工科院校,师生努力开发了很多丰硕成果,但没有很好地归档管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权限不明,尤其是由于对无形资产没有足够的认识,大多数的教师在评职过程中,申报课题,著书立论,发表论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具有了许多创新性的技术和观点,但是,论著和论文等一经发表或用于职称评审后,大多不再继续进一步研究,也不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也不进行评估入账,当然也就不被视为学校有价值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设置专门的规章制度

目前,有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职的管理人员,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在无形资产的认定、取得、转让计价、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均无相应的监督体制和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在高校有必要成立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落实到人”的管理[5]。学校要由学术委员会制定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全校师生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术委员会要严格执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规范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制度,开展有偿对无形资产转让。通过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要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效杜绝无形资产流失。

传统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兼管,管理的项目局限于对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没有涉及著作权、商标权、学校“冠名权”管理等方面,虽然在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方面也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但在组织上机制上还是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势必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再加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这方面的规定欠详细,所以导致高校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不统一、欠规范。如高校合并时应对并入院校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对评估价格大于有形资产的增值部分,则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可现在大部分院校合并时都未进行评估,也就无从进行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6]。

(三)缺少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必须加强法律意识

高校无形资产的侵权现象严重,大部分高校缺乏品牌意识,社会上有关企业和个人剽窃学校科技成果已司空见惯,甚至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可以擅用学校名誉谋利,尤其是借高校的名誉办校和技术转让的现象不是少数,使高校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高校每年在机械、材料、化学工程等行业承接了许多科研或开发项目,成果相当丰硕,但这些成果并没有成为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不是掌握在研究者个人的手里,就是被社会上一些企业擅自利用。正如人们所看到的,科研项目完成后,完整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性的技术诀窍仍掌握在发明人手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人员流动,科研成果就有流失的可能。尤其是在当前还不规范的市场,有的人只重视个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校的长远利益,这一倾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加上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高校的无形资产将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商业价值,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非法盗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造成侵权与资产流失的后果,但是这种非法行为却不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更不要说进行对其经济索赔。近年来,对高校企业使用校名的问题已经司空见惯,常常就会冠以某大学有限公司,高校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即使是由高校孵化出来的企业也不应直接冠以校名,已经冠上校名的企业必须从法律程序上撤消。高校一定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校名权,维护“校名权”的神圣尊严。只有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切实的保护,才能管理好高校中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就应该有一批熟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制止不正当竞争法及有关民法和诉讼法等各类法律法规的专门法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法律意识,还要掌握管理规律、讲究管理艺术、善于处理和协调知识产权活动中复杂矛盾和纠纷。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对无形资产预防和减少流失现象的发生,发挥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效益,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来自整个社会的支持。要强化高校的服务意识,主动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网络。要与广大校友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通过整理历届校友录,建立校友信息库,特别是建立功能齐全的校友网,加强学校与校友以及校友之间的联系,在帮助校友了解学校建设发展的同时,方便学校了解校友的社会地位与贡献,增加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煜,王义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6,(5).

[2]王维平.企业无形资产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棣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 2007,(6).

[4]吕洪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6,(5).

[5]曾秋香.关于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高校管理方案 篇5

一、开展明离校教育

各学院要制定毕业生明离校工作方案,耐心细致、热情周到地做好20xx届毕业生明离校教育和服务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指导。各学院学生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关注未正常毕业、未就业、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通过开展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和措施帮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加强考风考纪教育

各学院要积极组织开展“诚信做人,从诚信考试做起”主题教育。

1、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考试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板)、网站等宣传阵地,向学生发出“诚信做人,从诚信考试做起”的倡议,让广大同学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2、召开“诚信做人,从诚信考试做起”主题班会。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管理和违纪处分等相关制度、典型案例警示及考前温馨提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诚信守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培养诚信守纪的品德。

3、开展“诚信做人,从诚信考试做起”主题讨论和签名活动。可组织学生针对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展开讨论,使广大同学自觉维护考场秩序,克服麻痹思想,避免侥幸心理。也可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等书面承诺的形式,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做一个对学问诚实对自己守信的人。

4、通过考风考纪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诚信做人,严守考试纪律,形成良好的考试环境,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三、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各学院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放假前各班级要专门召开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1、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回家或出行要搭乘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不得乘坐无证、无照的车、船等交通工具。

2、防溺水教育。积极开展学生防溺水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游泳安全常识,掌握自救救人基本技能;特别要求学生不得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等。

3、求职(兼职)安全教育。各班级要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短信等形式,教育学生警惕各种以找工作为名的诈骗行为,严禁参加各种形式的传销活动。

4、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学生多参加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个人成长的社会公益或实践活动,不参加迷信、邪教等活动,不做违法违纪之事。

5、切实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放假前,各班级要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酗酒,不寻衅滋事、不晚归、不留宿外人员;严禁在宿舍内使用电饭锅、热得快等违电器,严防火灾、盗窃等各类事故发生。

6、除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外,原则上不得以组织的名义开展集体出游活动。各学院、相关部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报经分管校领导审批,并做好活动安排和应急预案,安排专门的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

四、做好留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1、暑期需留校住宿的学生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其中勤工助学同学向用工部门申请,参加竞赛类培训、考研等同学向所在学院申请,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同学向团委申请,获得同意并报后勤管理处公寓管理中心备案后,方可留校住宿,学校一般不接受个人申请。

2、各学院、相关部门要与留校学生签订安全自律协议书,要关心留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尽力解决,无法解决的要做出妥善的解释。

3、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公寓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宿舍违规用火、用电的管理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立即处理,彻底消除隐患。

五、有关要求

1、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离校或留住学校要心中有数,要求学生保持与老师、家长或同学联系;学生离校时务必把贵重物品随身带走或妥善寄存,避免丢失。

浅析高校后勤管理 篇6

关键词 高校后勤工作 后勤管理 后勤人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普遍存在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管理体制不畅、队伍结构不合理、员工素质偏低、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更显得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高校后勤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高校要高度重视后勤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高校领导要重视后勤工作。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选择爱岗敬业、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其次,学校领导应将后勤人员职称分级考核纳入学校评价的工作范围,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要注重提高后勤人员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在学校要形成尊重后勤管理人员劳动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妥善处理后勤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2)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健全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虽然在服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关系只是间接的辅助,但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一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相反,高质量的后勤管理服务,可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

面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教育法律和经济规律,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与此同时,还必须从学校管理改革的大局,认真探索建立符合校情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完善后勤管理机制要从激励机制、引导机制、制约机制、监督和反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引导机制为高校后勤管理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身的发展符合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不偏离轨道;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并发挥后勤管理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机制确保后勤管理活动有序,按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监督反馈机制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后勤应该设置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纪律检查、监察、审计部门相关人员和大学生代表组成,整体监督后勤服务活动的操作,并提供定期的反馈信息。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工作实行的是学校办后勤,形成了封闭的、庞大的后勤结构,目前已无法满足高校扩大招生,实现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可以参考其他管理,实行责任制,实现责任的划分,以此提高后勤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2 后勤部门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管理

(1)建立奖罚机制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有效地发挥财力和物质设备条件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各项工作服务。①推行责任制务必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②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测算,确定比较合理的定额、指标,在承包单位的内部,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多劳多得;③要相应地改革工资、奖励制度。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物质保障,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自身的优质服务取得师生的信赖、支持和赞誉,促进后勤部门工作更好地开展。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考核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为后勤工作人员考虑,关心和解决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他们工作起来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3 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培养和树立后勤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增强事业心。在日常工作中,后勤工作人员要注重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后勤工作人员要具有开拓精神,要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技能,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总之,高校后勤工作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持,直接服务于广大师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要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后勤部门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管理;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后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 赵宗泽.试论一流外语大学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2] 唐志成.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美化明天[J].高校后勤研究,2005(2).

[3] 钟顺虎.高校后勤系统重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高校民主管理 篇7

行政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单位的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行政管理运行的过程中, 加强行政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行政监督在国家和法律监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在高校工作中也是一样, 行政监督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 由于行政监督体制不健全, 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 监督工作十分薄弱, 导致行政管理弊端丛生, 行政效率低下, 官僚主义盛行, 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 加强行政监督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行政监督是加强老师、学生民主建设的需要, 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尚十分艰巨, 高校学生行政管理领域还存着高度集权、瞎指挥、一言堂、决策程序不健全、不民主等现象。各别人员或部门握有很大的行政权力, 而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 总会被滥用, 这不仅是政治生活中的规律, 也是高校学生行政管理领域经常遇到的现象。所以, 在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领导、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同时, 必须对行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和外部监督。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作为单位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如此。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 学校作为一个行政系统, 事务和机构众多。对该校在内部纪检科的监督, 通过对学生的监督,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使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学生管理领导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减少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通过理论探讨, 制度对比和问题原因分析, 发现和改进学校内部机构的不足, 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 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再从高校班级的角度来看, 班主任大多通过班委来管理班级, 收集班级信息, 单一的方法很容易忽略班级的一些内部问题, 造成班级内部出现问题。而通过监督, 班主任便能从不同方面了解信息, 利于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政监督的目的

单位行政决策是单位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监督的目的就是保证单位行政决策的制定、执行的准确无误。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作出不科学的决策, 目的一是要进行事先监督。在开展工作前事先展开调查, 明了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预期目标, 明确掌握开展工作所具备的的条件和不足, 及时发现, 适时补充。

二是要实行事中监督。在执行决策过程中, 为了保证决策顺利地、准确无误地得到贯彻执行, 就要实行事中监督, 其作用是及时查明妨碍在规定期限内圆满地执行决策和缺陷的偏差, 随时随地检查、考核决策执行的情况。三是要事后监督。主要是检查是否达到了决策所预期的目标, 其任务在于查明是否正确地执行了行政决策, 全面完成单位计划。发现问题是行政决策活动的起点, 决策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 发现问题后, 就要拟定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拟定可供选择的可行方案。特别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要引导学生形成监督意识, 对班级工作有计划、有把握的开展。

行政决策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 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 而行政监督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反馈行政决策的结果, 鉴定决策的有效性。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 学生宿舍发现有人使用高功率电器, 学校为了防止发生用电事故, 规定了学生宿舍内不能使用高功率电器, 一经发现就没收;然而, 经过后来的调查发现, 这规定的效果并不佳, 学生们还是偷偷在宿舍内使用该种电器, 起不到威胁的作用。后来, 经过学校有关机构的再次商讨决定, 由学生会的人专门去宿舍检查有无藏有高功率电器, 发现的话不止没收还要扣学分。这样一来, 学生宿舍就自然地减少了使用高功率电器的行为, 起到了震慑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工作的实施效果监督发现问题, 才能及时解决, 做到有效管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政监督的方法

(一) 以依法行政为基础

行政监督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础, 依法行政是高校平稳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也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如果没有法律规范的限制, 就很有可能出现滥用权力、腐败乃至独裁的现象。从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来看, 以学生会检查宿舍的行为为例, 进宿舍检查是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 检查宿舍是对学生安全的保障, 也是对教学工作以及学校决策执行的检验。但是为了检查是否藏有高功率电器二私自拿钥匙开学生的衣柜的这种行为我表示非常不满, 这种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隐私问题。国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而私开学生衣柜的行为无疑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 这种监督手段是不正确的, 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不满, 对日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 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二) 以行政执行为重点

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的过程, 行政执行的结果是判断测量一个行政单位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行政执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往往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走样不得不适时应变。例如,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下达教学任务给各系办, 各系办就要按时完成其教学任务;教务科对各系办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 在肯定各系在成绩及努力的同时, 可以披露各系在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缺失与错误。这种监督手段有利于及时反馈行政工作的执行成果, 检验决策的可行性, 有效的收集信息并加以改正。以行政执行为落脚点, 直接反映高校行政工作效果。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 要注重实际操作, 引导同学进行有效的班级活动。

(三) 以绩效管理为手段

绩效, 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实际效果与业绩的确认。从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 绩效管理制度有其优越性的一面, 同时又有其弊端。就优势来说, 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让高校不断改进职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 提高绩效的方法。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工作管理中也要善于利用绩效, 当付出与回报形成正比时, 自然而然的保证了公平, 避免了因分配而产生的摩擦, 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融洽。有优点就必然有不足的一面, 绩效管理鼓励竞争, 绩效体系在另一方面就可能破坏人员之间的信任和团队精神。具有竞争关系的人员之间会造成信息封锁, 经验保守等一定的隔阂。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产生好的成果的工作, 绩效管理的手段就无法发挥出理想的作用。绩效管理鼓励追求高绩效, 但绩效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方面, 并且这两方面并不是始终具有同一性的。一旦个人的绩效所得同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 就可能发生为了提高个人绩效损害组织的绩效, 组织的实际所得反而降低的情况。这时候绩效管理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在进行高效学生管理工作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 也要注意既要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 也要注重对班级的整体作用。由此可见, 以绩效为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行政组织, 广泛运用行政监督的方式贯穿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 对提高学生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文章从行政监督切入, 强调了行政监督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进而由其目的探讨衍伸到方法运用。

高校民主管理 篇8

一、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衍生产业也随之壮大起来, 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中。高等院校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先行者与带头人普遍认识到了在学校运行管理中实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逐渐引进各种现代化操作系统参与日常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很多高校的管理理念仍相对落后, 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 相对于市场化较高的企业来讲缺乏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 加之在岗培训制度不健全, 使得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受到了限制。同时, 高校很多财务工作者已经习惯传统办公方式, 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不主动学习新软件、新理念,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 财务管理活动效率低下。

(二) 经济环境对高校理财的挑战

高校虽然接受国家财政支持, 有部分政策拨款, 但其科研、教学等基本运行很大程度上仍需靠自身财政能力维持, 尤其是自主办学、有一定盈利目的的民办高校其更需要依靠自身良好的财务管理支撑。这一根本上的经济问题决定了新时期高校必须做好理财工作, 对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帮助高校应对各种资金支出, 提高财务自由度。

二、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第一, 会计核算层缺陷。事后保障、事后算账仍是很多高校会计工作的主要流程, 财务管理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 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仍未实现;第二, 财务控制层缺陷。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在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环节引入了信息技术, 但实际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究其原因在于财务部门对业务信息的核实不到位, 财务失控现象较为普遍;第三, 财务决策支撑层缺陷。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仍是国家统计活动的附属, 真正辅助高校发展, 反映高校财务各方面情况的财务报告体系尚未形成。

三、e时代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一)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基础, B/S技术能够实现点对点远程通信、数据存储等功能, 基本实现了主要财务管理环节的覆盖。具体来讲, 构建一体化的IT技术架构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一是, 利用校园数据库存储财务数据, 实现财务数据“数出一门, 口径统一”;二是, 加强财务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 实现数据跨部门精确提取, 衍伸财务管理价值;三是, 建立权责清晰的财务管理层次, 职能落实到个人;四是, 分配财务系统权限, 方便动态、适时监督及查询;五是, 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财务数据, 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总的来讲, 在一体化技术框架支持下,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同其他管理活动的配合与促进作用更加显现。

(二) 财务一体化的主要管理步骤

要想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 整合校园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 提升信息的标准化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设施环境、系统环境问题;二是,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体系和全面控制体系, 财务管理人员要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构建以网络财务系统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系统, 贯彻集中管理的思想, 完善财务控制体系。三是, 做好动态资金控制, 高校要对资金的流向、使用情况、收益反馈进行集中管理, 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提高使用效率。

(三)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要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自身财务指标情况, 还能通过系统、简洁的指标变动及时发展管理及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政府主管部门了解高校发展状况, 从而提高教育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高校一方面要拓展财务绩效指标评价的范围, 在指标中融入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定性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类, 综合两种指标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

四、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在运营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日益突出, 做好财务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利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摘要:信息时代下, 各行业各领域都引入了现代化的办公方式, 高校财务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对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研究了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进而探索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思时代,财务管理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郭然, 肖敬, 高雁.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4) :216-217.

美国高校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 篇9

一、美国高等教学评估概况

美国高校教学评估由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t he Counci on Higher Educat ion Accredit at ion, CHEA) 进行[1]。CHEA是非官方性质的教育认证机构,负责对美国范围内的大学、学院以及项目进行评估。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对学校的办学目标、物质条件、经费来源、师资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学生工作、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办公及体育设施、各级管理水平、总体办学效益、多元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美国的高等学校之所以自愿参加这种非政府行为的教学质量评估,是因为美国的大学都想通过外部的客观评估向公众和社会表明其教学质量,扩大社会知名度和提高学校的声誉,吸引社会的投资和赞助,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同时,更重要的是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因为评估结果是联邦政府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重要依据。联邦政府依靠评估机构确认学校或专业的质量,然后决定是否给予学校或专业资助金和其他一些资助,这种资助对于学校十分重要。CHEA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了评估结果数据库,数据库中列有大约7000个高校及1.7万多个项目的评估结果。

美国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十分丰富,内容可以为国内的评估指标体系所借鉴,其中包括以下五点:

1. 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通过对校长、教务长、招生主任进行调查而量化出结果。调查表明,声誉高的学校大部分是那些入学标准高、财源丰富、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学术声誉一般能反映学校的实际学术水平,此项权重最大,达到25%。

2. 保持率 (Ret ent ion) :

主要指四年内读完学士学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著名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特别的指导和经济援助,学生一般在入学后四年内能够毕业,但一般院校却做不到这些。

3. 师资状况:

此项指标主要通过班组规模、师资薪酬、师资学位、师生比、全日制师资比等指标来反映。

4. 学生选择:

主要指入学录取标准,这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尺度。入学录取标准是以录取率、学术能力测试 (Scholast ic Apt it ude Test) 或美国大学测验评估 (American College Test ing Assessment) 的平均成绩,以及高中时在班级中的名次等几项指标来综合评定的。

5. 财务状况:

主要用以衡量学校在学生学业成功方面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发挥效能等。此项指标是以教育费用和其他费用等要素来综合评定的。另外,还有校友捐赠比率、附加值等指标。

二、密歇根州立大学档案管理工作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国内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主要是在各种档案材料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形成评估材料。可见,高校档案工作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那么在美国,这种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谈谈美国高校档案工作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密歇根州立大学并不是美国大学中教学质量最高、科研水平最强、知名度最高的学校,笔者之所以选择密歇根州立大学作为例子,是因为密歇根州立大学是政府设立的公立性质大学,而其在公立大学中其档案工作又是较具特色的,因而由其入手可“窥一斑见全豹”。我们从上述五个基本评价指标入手,谈谈高校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1. 学术声誉。

可以说,学术声誉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谓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但是这种学术声誉在现实工作中很难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量化得出。因而,一个学校的学术声誉很多时候要靠基础的档案作为信息支撑。针对学术声誉,密歇根州立大学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要求以下文件的齐全完整[2]:(1)广泛传播的学术性文件。院长的主要文件;院长的交流信件[3];院内其他员工的正式公文;学术报告(包括年度报告);院内教职工公开发表的文章。这些文件在工作过程中流通、出版,因而能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提高大学的学术声誉奠定基础。(2)教务工作中的文件。学生的入学成绩单;学生入学的自荐信和推荐信;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单;学生的课程、学年、毕业论文。这些文件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3)社会活动方面的文件。学校董事会的文件材料;各公司与大学的往来书信;签订的奖学金合作协议、合同;公司对学校的投资合同;公司对资金贯彻情况的统计结果;关于学校公开发布的新闻。这些文件能够充分体现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而学术声誉和知名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2. 保持率。

保持率是学校教务工作与学生工作的重点,一个学校的保持率能充分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高质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而高知名度的学校能够为学生争取到足够的奖学金,保证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保证以下文件的收集进馆来体现大学的保持率:(1)学校的政策性文件。学校的年度总结和计划报告;学校的科研规划和总结;学校的教学规划和总结。这些文件能够充分印证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而作出的努力。(2)教务执行文件。学校各学年的课程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数量统计;教学计划文件;各专业学分的统计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校期间所需学习的课程,保证教学质量。(3)在校学生统计文件。历年在校人数、各专业在校人数统计文件;转学人数统计文件;升学人数统计文件;休学人数统计文件;退学人数统计文件。这些文件是高校教学评估指标最原始、最直接的数据资料,能够最准确地反映保持率。

3. 师资状况。

高校的主体由学生和教师构成,教师的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世界上凡采取教学评估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一指标体系。密歇根州立大学档案中反映这一指标的档案材料主要有:(1)人事档案。能反映这一指标体系最典型的文件莫过于人事档案。密歇根州立大学人事档案卷中的内容一般包括工资/福利记录(社会和医疗保险交付情况)、受雇日期、病假/休假和奖惩记录。个人档案袋中的材料不断更新,教职工的工作每半年评估一次,年底由上级作出鉴定,并形成相应的文件放入个人档案袋中。这些材料为评估过程中基础数据的提供奠定了基础。(2)教学管理文件。历年的各科考试卷、教学计划等教学管理文件。这些文件不作为长久保存的档案材料进入档案馆,但这些材料也因为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工作服务而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反映师资状况这一考核项目的文件大部分需要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因而,档案馆也相应承担了一部分职责,成为密歇根大学教学评估的中坚力量之一。

4. 学生选择。

学生选择这一项指标在国内评估中很少出现,但在美国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中保存的相关档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材料随着学生的学籍共同进行管理,虽不进入到档案馆中进行长期保存,但档案馆对这些档案材料的管理负有监督指导职责。如果发生学生中途辍学或休学的情况,学籍部门要继续将其档案保存10年。学籍档案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入学成绩单,在校期间成绩单,学生课程、学年及毕业论文等能反映学生在大学期间状况的文件材料。

5. 财务状况。

财务状况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要靠最真实、最可靠的财务对账单、账簿和报表来体现。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财务对账单、账簿和报表都是长久保存的。这些文件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州立大学在资金使用上的审慎性和效益最大化原则,保证纳税人钱的合理化使用。可以看出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档案工作在教学评估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它所提供的是最真实、最可靠,也是最能体现大学特色的信息资料,为教学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注重档案工作为教学评估工作服务的同时,密歇根州立大学档案馆也非常重视在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收集与积累。在历次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最终都以特定项目的名义归档保存,为日后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三、美国高校档案管理在评估工作中的作用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2003年正式实施,5年一个循环,今年恰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施的第五年。从目前的高教评估结果来看,各高校已经达到了当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标。在高教评估过程中我国的高校档案馆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利用档案资料为评估工作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中美之间在评估指标体系上的差异,所需档案材料基础有所不同。但从这种比较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美国高校档案部门所收集、管理的档案有如下特点: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学生档案的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起到重要的辅助性的作用。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档案材料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收集内容的丰富性上。同时,丰富的学生档案也为教学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拓宽了道路。

2. 以教学为主体的档案管理工作。

教学档案是学校实现教学管理的必要依据。教学档案的妥善保管、合理利用保证了学校工作的顺利运行。美国高校档案工作非常注重教学档案的管理,凡涉及学校发展情况的教学文件,如学校的教学规划文件都进行长久保存。

3. 注重交流性文件的存留。

由于美国大学经费来源往往来自企业资助,因而学校要与资助企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交流性的文件也能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学校的发展史,因而学校非常注重这些交流性文件的长久保存, 而这些交流性文件往往也能够成为教学评估中重要的参照信息。

参考文献

[1]笔者通过访问以下网站得到信息:http://www.chea.org.

[2]《RECORDS POLICY AND PROCEDURES MANUA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 篇10

一、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违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目前,我国高校均只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年度预算,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预算仅仅预计预测一年的收支,不考虑未来几年的资金需求以及各时期资金的差异性,并且要求年内形成的预算一律不得留有结余。这种资金安排和使用的短期行为,没有考虑高校发期的长远目标和最高目标,更没有考虑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绩效评价及奖惩机制

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它强调预算支出的结果导向,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重视预算支出成本的节约和单位效率的提高,使资金处于全过程监控与高效率使用之下。由于绩效评价机制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工作尚且停留在编制与执行的阶段,很多高校往往只是形成了一些预算管理的文件,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与预期效果的评价与奖惩追责工作尚未启动,造成了一定层面的资金浪费。

(三)预算执行的管理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的管理效率普通偏低。主要表现在:财务部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花钱进度的记录上,把主要工作都投入到记帐、算帐和报帐等日常事务上,没有随时关注预算执行进度,不注重收入、支出和效益的实现;各职能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性,认为预算执行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各职能部门只是形式上参与。在其使用预算资金的过程中,存在资金、资源浪费现象。在预算执行中常常出现无预算、超预算列支经费、预算随意调整、超范围、超标准使用经费的现象。

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拙见

(一)中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相结合

根据资料显示,加拿大高校以学生的学制为期限编制预算,这样不仅对测算和控制教学成本有利,还对制定教学系部的拨款定额和学生收费标准有利。作为高校预算编制者,我们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学制与学校的远期规划编制出适合学校发展的中长期预算,还要注重眼前,将中长期预算划分成以年为单位的短期预算,即年度预算。在中长期预算的框架中,年度预算要打破现在的“收支平衡”原则,允许其在中长期范围内有结余。这样既保障了学校日常运转所需资金,又能将结余下来的财力集中起来,保障学校重点项目的发展。

(二)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首先,根据预算经费与使用经费要达到的工作目标,设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设置如专项经费产出比率,仪器设备利用率,资产创收率,预算收入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等评价指标,部门申报预算时,申报绩效工作目标,财务部门审核后,与预算文件一同下发;其次,为了避免为评价而评价等不规范做法,财务部门要对绩效目标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发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要暂缓或停止该项目的执行。最后,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部门经济利益挂钩。

(三)转变预算执行管理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力,切实提高预算的管理效力

笔者认为,学校预算应当明确各类经费的开支范围及支出标准,应当成为一项具有权威性的约束文件,成为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财务制度。对于实际工作中,一些确需调整或追加经费的预算项目,应当制定一套严格、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明确调整范围、调整金额及审批程序。

同时,学校各部门要把对项目执行进度的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做到项目有预算、管理有专人、使用有审批、进度有检查、实施有效果、全局有统筹。对预算经费的管理模式要由过去的包干管理向项目管理转变,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及时的总结与分析,通过对比有关财务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完成情况,找出偏差,撰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分析,找出执行进度慢的原因,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效益的分析,通过量化的指标来分析资金金投入所取得的成果。

三、结束语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更新预算管理理念,细化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规范调整预算,加强预算监督控制,完善预算执行分析与绩效考核,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维持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先德:预算绩效管理要抓住六大关键点[J].中国财政,2013(07).

[2]王小兰.浅谈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李林秀.高校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谈[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1).

[4]梁伟民.浅谈高校预算执行管理[J].经济师,2014(4).

上一篇:下沉式排水下一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