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财务

2024-06-19

高校管理财务(精选十篇)

高校管理财务 篇1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财务管理一体化

近年来,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基地,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中高校的运行管理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一体化管理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进而实现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挑战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各项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由其衍生的各项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信息化社会中的核心技术力量, 信息技术将会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我国高等院校普遍认识到了这一形势, 在内部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但是很多高校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不高, 难以有效运用新兴技术, 加之高校缺乏针对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使得信息技术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受到了较大限制。同时很多高校对于财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处理财务工作只是在哗众取宠,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没有多大意义。另外, 很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应用的仅是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 对于学校管理并没有形成多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高等院校管理运行改革的不断深入, 校园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变得愈发的冗繁、复杂, 还依靠传统的人工处理或是仅浅显的利用信息技术很难得到解决, 进而造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1]。

(二) 经济环境对高校理财的挑战

民办高校进行自主办学, 其本质是社会法人, 具有一定的盈利性质。办学模式的突破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进而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各项工作。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对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体制等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而有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冲击, 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需要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否则将会面临淘汰的风险[2]。

二、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第一, 会计核算层的缺陷。当前许多高校的财务会计流程还存在一定问题, 事后保障、事后算账仍是很多高校主要的会计工作, 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信息共享远未实现。第二, 财务控制层的缺陷。当前高校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工作, 但是并没有使这些工作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部门对实际业务信息核实不到位, 进而引发了财务失控现象。第三, 财务决策支持层的缺陷。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报告体系主要为国家统计活动服务, 真实的高校办学竞争力和效果很难反映出来[3]。

三、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一)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构架

B/S技术构架具有进行点对点的远程通信, 保存数据等功能, 是构建一体化管理IT技术构架的不二选择。建立一体化管理技术构架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第一, 通过将业务数据存储到校园数据库中实现了“口径一致, 数出一门”。第二, 能够实现信息的跨部门精确提取, 有效的延伸了管理价值。第三, 利用科学的权责划分明晰了管理的层次。第四, 能够动态、实时的监督和查询正在开展的各项任务。第五, 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高校财务工作在一体化管理技术框架的支持下, 不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有效性, 还能够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对其他管理活动的积极影响, 进而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 财务一体化的主要管理步骤

高校实现财务一体化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 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发展。高校中校园一卡通的运用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 它有效地整合了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并提升了校园信息的标准化水平, 这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管理问题, 其产生的信息成为高校管理活动和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其次, 构建全面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构建网络财务系统, 并在完善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贯彻集中管理细想。最后, 动态控制资金。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 通过资金的有效控制实预防财务风险[5]。

(三)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应当建立能够自身发展要求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绩效指标, 其最早应用于西方, 西方高校通过运用简洁、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和管理。不仅高校能够从指标测量中获得益处, 政府部门还可利用这些测量数据进行相应决策, 并提升教育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拓展高校绩效指标评价的范围, 应当在财务指标中融入高校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高校财务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多为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高校只有综合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 才能够使高校的整体情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来[6]。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 还应当构建合理的评价主体, 使其根据科学制定的评价规范真实的展现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效。

四、结语

相对于公立高校, 民办高校在运营管理上面对着更大的资金压力, 这就要求民办高校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财务管理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需求, 高校应当顺应这一形势, 积极改革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然, 肖敬, 高雁.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4) :216-217.

[2]蒋珊.浅析“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教育财会研究, 2015, (03) :55-58.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2

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并结合发展战略以及运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以及岗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第一,明确财务发展战略。新时期下,高校不但要做好基础教学与科研设施的建设与购置工作,还要不断提升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有效配置各类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利用效率。当前,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以及经费分配工作的质量不高,导致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高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思想,认真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运营实际的财务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以及院系的财务管理积极性,提升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进而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效率。

第二,巩固会计核算基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巩固会计核算基础,确保记录的所有会计信息都是学校经济事项的真实反映。首先,明确会计原始凭证要素,所有会计记录必须附带原始凭证,如原始凭证不慎遗失,则需要开具原始凭证的单位提供复印件;其次,高校应结合自身运营情况以及教学科研特点设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相关会计法律以及法规的要求;第三,明确会计核算主体,由校财务处统一核算所有的收入、成本以及费用;第四,应用网上报账与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所有报账事项都需要在网上完成部门或者院系审批环节之后,再提交至校财务部,校财务部逐项处理预约的报账业务,可以报账之后就在系统中给出提示,报账申请人就可以按照系统提示到财务处办理相关的报账事宜了。

第三,改变预算管理方法。预算是高校对未来年度经济事项的预测与控制手段,科学合理的预算能够帮助高校更加合理的配置有限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提升高校的资源利用率。首先,更新预算管理理念,基于学校的发展战略确定预算管理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到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院系之中,再由他们结合自己的运营情况将预算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员工身上;其次,使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都非常简单,就是以前一年的实际经济记录为基础进行简单的加成之后,得出下一年的预算方案。虽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非常易于操作,但却忽视了学校的运营实际。高校应使用更加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案,保证预算方案与自身的运营实际的贴合性。第三,协调各预算分项之间的关系。虽然高校的主要办学任务是做好教学以及科研,但保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很多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编制预算方案时,必须协调好各预算分项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预算主体都得到相应的运营资金。第四,加大预算执行力度。高校应加大预算执行力度,要求所有预算责任主体都严格按照给定的预算方案实现预算目标,所有的收支项目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审批手续以及原始会计凭证。第五,加大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高校应积极做好预算执行的考核工作,检验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收效,及时发现当前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不断提升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第六,严格专项经费预算管理。高校每年都会支出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所谓的专项经费就是只能用于固定用途或者项目的经费,为了提升对这类费用的管控程度,笔者建议高校严格预算管理,所有的专项费用都必须按照预算限定的方式申请以及使用,一旦发现将专项费用挪作他用的情况,则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第四,建设新型财务组织。高校要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就必须建设新型的财务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流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结合自身运营实际以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框架设置财务组织。第二,明确财务组织中各科室的职责,并由科室将具体职责落实到岗位员工身上。第三,将会计核算权力集中起来,由校财务处统一负责所有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高校的职能部门与院系众多,但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各会计管理对象就可以按照系统给定的流程逐项完成报账程序,校财务处只要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即可。第四,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仅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要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毕竟财务工作实际上就是与金钱打交道的,如果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那么舞弊以及监守自盗的现象就很容易发生。

第五,优化财务治理结构。高校还应优化财务治理结构,明确各层级管理人员拥有的财务治理权限以及承担的财务责任。在我国,高校校长都是由政府任命的,所以在管理上受到一些行政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强化校长责任制。校长作为财务治理结构的最高层,需要承担最主要的财务治理责任。第二,设置总会计师岗位。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岗位,由总会计师把握财务工作管理全局,并定期向校长以及学校高管层汇报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反映当前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强化各管理层人员的财务管理责任。高校的各管理层人员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管理责任,按照学校下达的财务管理规范开展各项业务,所有财务事项都必须得到有效审批之后开展。

第六,健全财管理务制度。实际上,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重复性与规律性,如果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能够明确限定每项具体工作的操作规范,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行为,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都必须符合会计法以及相关教育法规的要求,既要保证学校各项教学与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又要满足学校的内部管理需求;另外,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具有良好的实操性与规范性。高校建设的财务制度体系必须与自身的运营实际保持高度贴合,而且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有粗有细,也就是既要有总体的管理方针与办法,又要针对具体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规范。高校应将财务处作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牵头组织,并让各职能部门以及院系的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当然,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高校内部结构以及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得低效,因此,高校必须定期检查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一旦发现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与当前运营实际脱节或者不符的地方,就要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正,以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 统一领导 二级学院 分级管理

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弊端

①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僵化,资金使用平均主义严重,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②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缺乏足够的财务自主权,缺乏办学积极性与活力。③预算编制不精细,对分配给二级院系的经费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④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尚未建立或完备,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财务的监督和管理。⑤尚未形成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评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⑥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方面,该收的钱没有收上来,该省的钱没有省下去。

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势

①分级管理体制下,二级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享有对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以及经费的相对较大的管理权,也就是享有了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真正意义上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②有利于使二级学院树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和经费使用意识,合理地使用和调配资金,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项目上,也能够防止二级院系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增强其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发挥资金使用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如何有效实施财务分级管理模式

3.1 分配内容 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其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自主创收留成等四大部分。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及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两大块。其中,基本经费包括各类人员的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教师超课时工作量等经费;各二级院系招聘的一般都是专业人才,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因此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二级院系自由调配更能体现其使用效益,二级院系对于这项经费应该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经费支出要做到预算明确、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②教学经费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公务费和业务费。公务费是指按照学校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规定核定的经费,包括办公费、邮寄费、电话费、差旅费等;业务费是指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专用材料费、文印费、体育维持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期刊订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预备费等,二级学院要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独立核算。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包括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二级院系对于科研经费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审批,防止出现虚列支出、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虚开发票等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④自主创收留成。二级院系通过开设专业辅导班、合作办学、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一般学校规定上交比例,其余留作二级学院自有经费,用于学院建设及日常开支,但是这部分经费往往沦为二级学院“小金库”,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使二级学院要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预算和支出审批,防止贪污腐败、挤占挪用行为的出现。

3.2 分配原则及方式 首先要以二级院系的基本情况为依据,考虑二级院系职工人数、学生数、专业性质、专业数、教学任务、学费收缴进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次要体现二级院系学科的发展状态,按照其发展阶段来安排资金量的大小,并要给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等一定系数的倾斜;再次要体现不同院系的特点,比如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以及基础学科院系要在定额标准上体现差异;第四,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导向,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建设。

3.3 核算原则 高校要按照“集中核算”的原则,由财务处对核定的二级学院经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管理,统筹安排高校各级各类资金。二级学院经费的使用、发放和报销手续全部集中在学校财务处进行,财务处还要负责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处要负责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体现“经营学校、全员参与”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大财务”的全局观念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搞好统筹和资源共享,注重外延建设,保障全局重点项目,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也能够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财权,给予其充分的资金使用和调配权,变单纯用财为自我理财,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自主安排资金,搞好学科内涵建设,激发起服务社会增加创收的积极性,使各二级学院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实体,增强其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任义.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

[2]周勇.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新的财务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高校管理财务 篇4

一、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衍生产业也随之壮大起来, 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中。高等院校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先行者与带头人普遍认识到了在学校运行管理中实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逐渐引进各种现代化操作系统参与日常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很多高校的管理理念仍相对落后, 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 相对于市场化较高的企业来讲缺乏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 加之在岗培训制度不健全, 使得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受到了限制。同时, 高校很多财务工作者已经习惯传统办公方式, 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不主动学习新软件、新理念,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 财务管理活动效率低下。

(二) 经济环境对高校理财的挑战

高校虽然接受国家财政支持, 有部分政策拨款, 但其科研、教学等基本运行很大程度上仍需靠自身财政能力维持, 尤其是自主办学、有一定盈利目的的民办高校其更需要依靠自身良好的财务管理支撑。这一根本上的经济问题决定了新时期高校必须做好理财工作, 对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帮助高校应对各种资金支出, 提高财务自由度。

二、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第一, 会计核算层缺陷。事后保障、事后算账仍是很多高校会计工作的主要流程, 财务管理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 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仍未实现;第二, 财务控制层缺陷。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在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环节引入了信息技术, 但实际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究其原因在于财务部门对业务信息的核实不到位, 财务失控现象较为普遍;第三, 财务决策支撑层缺陷。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仍是国家统计活动的附属, 真正辅助高校发展, 反映高校财务各方面情况的财务报告体系尚未形成。

三、e时代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一)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基础, B/S技术能够实现点对点远程通信、数据存储等功能, 基本实现了主要财务管理环节的覆盖。具体来讲, 构建一体化的IT技术架构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一是, 利用校园数据库存储财务数据, 实现财务数据“数出一门, 口径统一”;二是, 加强财务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 实现数据跨部门精确提取, 衍伸财务管理价值;三是, 建立权责清晰的财务管理层次, 职能落实到个人;四是, 分配财务系统权限, 方便动态、适时监督及查询;五是, 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财务数据, 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总的来讲, 在一体化技术框架支持下,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同其他管理活动的配合与促进作用更加显现。

(二) 财务一体化的主要管理步骤

要想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 整合校园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 提升信息的标准化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设施环境、系统环境问题;二是,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体系和全面控制体系, 财务管理人员要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构建以网络财务系统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系统, 贯彻集中管理的思想, 完善财务控制体系。三是, 做好动态资金控制, 高校要对资金的流向、使用情况、收益反馈进行集中管理, 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提高使用效率。

(三)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要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自身财务指标情况, 还能通过系统、简洁的指标变动及时发展管理及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政府主管部门了解高校发展状况, 从而提高教育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高校一方面要拓展财务绩效指标评价的范围, 在指标中融入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定性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类, 综合两种指标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

四、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在运营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日益突出, 做好财务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利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摘要:信息时代下, 各行业各领域都引入了现代化的办公方式, 高校财务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对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研究了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进而探索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思时代,财务管理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郭然, 肖敬, 高雁.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4) :216-217.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高校; 财务管理; 现状; 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与高校财务管理相关概念解析

(一) 新会计制度概念解析。

新会计制度, 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传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 针对传统会计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 进而对预算、绩效以及财务资产等方面财务管理环节能够做到全面兼顾。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而言, 新会计制度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资薪酬、国库收支等相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需要核算的财务内容; (2) 对某些固有的财产进行处理时遵循不浪费的原则; (3) 基建会计在新会计制度中被列为重点行列; (4) 对收支科目进行部分的调整, 从而更好地反映其具体的收支情况; (5)平衡财务的预算与收支; (6) 改进了传统的财务报表, 取缔了一些不完善不健全的体系, 确保各项收支预算的正确性。新会计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的变化, 它更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它不仅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还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与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 高校财务管理概念解析。

高校财务管理, 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党的方针、政策与路线下, 参照国家财政与财务制度, 根据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财务活动规律与事业发展的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财务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从而合理且有效地对高校的资金进行筹集、分配以及使用, 正确处理高校财务相关的各种经济关系, 对高校资金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监督, 确保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改善、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法治校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升以及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 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它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正常作业的保障,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自古打仗, 都是“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这充分地说明了资金的重要性。与古人打仗道理相同, 高校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正常作业的保障。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是由各大高校的会计制度所决定的。没有一套良好的会计计算方案, 高校的财政管理可能就会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新会计政策的影响下, 高校的财政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弥补了先前会计政策下的一些不足, 但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存在着一些有待优化的方面。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 财务管理政策不健全。

目前, 高校的财务管理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以资金使用预算方法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合理等为主要问题。在出现问题时, 各个负责人相互推诿责任, 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的源头, 而这则可能使得问题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作为高校财务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般只负责资金的投入, 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 这进一步弱化了在现有会计政策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二) 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符合新会计政策对业务员的要求, 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体制要求下,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应该进一步的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各大高校的财务应用范围进一步的扩大, 财务的活动内容日益增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应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硬件设施的装配以及更新等。自古以来, 高校都在时刻的突出强调以教学、科研、发展为主线, 这一行为不可避免地忽视了财政管理在高校发展、正常运转方面的巨大作用。而部分高校在选用财政人员时没有把好人才引进的关口, 使得一些不擅长财务管理或者缺乏必要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进入财务部门。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财务使用和管理情况, 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水平的提高。因此, 为了高校财务能够被高效地利用, 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 缺乏比较系统的财务考核机制。

在现有的新会计制度中, 没有具体的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划。在高校的财务考核方面一些高校仍然属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财务人员养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习惯。考核, 永远是鞭策人们前进的有效手段。同样的进行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当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案时会产生不同的资金使用结果。那么, 在此过程中就会存在“最优解”的方案。选择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个长期受益的过程, 尤其对于国家资金投入不多的高校来说, 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没有足够的财政做支撑, 发展起来会很难。这就更需要一个优秀的财政管理“团队”来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三、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 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管理的体制具有其不完善性, 因此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的风险。为此, 国家不断地改进教育制度, 使其教育管理方法与筹集教育资金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国与外国在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上具有很大的差别性, 我国的教育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 而国外则不同, 他们的教育资金来源具有很多渠道, 不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由此可知, 我国的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入, 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的会计制度是在原有的传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 针对传统会计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 进而对预算、绩效以及财务资产等方面财务管理环节能够做到全面兼顾, 它有利于促进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高校的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占有较大的分量, 传统的会计制度只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给高校固定资产提取很小一部分的维修资金, 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 在折旧固定资产时, 由于没有将其进行妥善处理, 或是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这些都会造成高校实际的资产与财务账面不相符的情况, 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现有的资产。因此, 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创建出新的会计制度, 在新会计制度下, 它具体的规定了每月按时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 从而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整体估算, 将其成本进行分摊。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会计制度下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准确无误的计算, 进而准确反映出高校资产。由此便知,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式转向大众式, 高等教育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 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踏进大学进行学习, 而高校的收费标准将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要想让人们对高校的收费方式与收费标准予以认可, 就必须拿出一套完整且准确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当前, 高校具有不同的类别与不同的专业, 如专科、本科, 本科又可以分为本一、本二, 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等。培养的成本都不尽相同, 传统的会计制度是无法将这些准确无误的计算出来的, 新会计制度将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运用到会计制度之中, 并将不同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分类, 从而清晰地将其人才培养的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由此可知,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借鉴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J].教育财会研究, 20xx.5.

[2]吴力佳.基于经营理念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xx.1.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篇6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代表性观点

(一)投资效益最大化 朱炜(2001)、曲岭(2003)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是“投资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重视投资效益,即投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和提供大量科研成果。高校应对每项投资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最小化 李瑛(2004)认为高校财务管理要利用价值管理手段衡量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可以参考以下指标进行衡量:年教育成本最小化、在校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刘兆云、薛平、修慧明(2006)进一步指出,将“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最恰当的。

(三)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 林国泉(2006)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实现“高校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该目标指出高校整体价值包含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有形资产可以量化,无形资产可以采用一定手段进行评估后加以量化。

(四)高校价值最大化 岑梅(2005)、黄兰霞(2008)认为目前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高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高校价值的具体计量可以考虑采用未上市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即高校预期净现金流量的总和。

笔者认为,成本最小化观点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且该观点提出的指标无法评价高校整体功能,缺乏系统性。投资效益最大化观点、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观点及高校价值最大化观点的共同缺点是衡量方法的现实可操作性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确定原则

(一)与高校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要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1)高校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法律环境。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教育法》,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教育经费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体制。1997年财政部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见,我国正在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学校在事业发展中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实现教育由政府包办到国家、社会、群众共办的转变。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应需要发生改革。二是社会阶段环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也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转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模式,由此也扩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也要随之丰富和完善。

(2)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摆脱对国家的行政依赖关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以自身社会使命为基础,市场价值为导向,按产业化方式自主办学、自我发展。但是高校产业化这一模式带来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短缺与高校资源浪费并存、教育经费资金的供需矛盾等。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多渠道融资,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高校扩招。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6年已达到546万,为1998年的5.06倍。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教学质量提高与校区硬件建设的矛盾、招生规模扩大与师资供应不足的矛盾等问题,这需要高校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管理。

(二)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特点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

(1)整体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一是符合高校总体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其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整体目标,因此应当适应高校总体管理的需求,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高校的总体目标为:维持组织生存发展。高校的业务运营活动必须依托于某个实体,生存成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持续发展,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高校要通过有效财务管理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运营能力,增强偿债能力,保证所获得的资源数量稳定增长;实现组织社会使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二是符合高校具体财务活动的要求。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的外在表现,为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的财务活动含义及目的。高校财务活动按资源的来源和资源的使用和控制分为筹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投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筹资活动是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筹集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使命所需要的资金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内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完成内部社会责任的活动,包括直接培养教育活动和间接培养教育活动,前者如课堂授课、组织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等,后者如引进和培养优质师资队伍、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对外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际交流、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投资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即高校为了实现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而利用自身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对内投资活动,即高校内部以满足管理和日常教学活动而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是指维持高校日常经济运营和实现社会价值所消耗成本的活动。

(2)分部目标的确定要求及类型划分。分部目标是整体目标的子目标,是实现整体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确定时要随着整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类型划分,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可分为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

(三)有机协调各种矛盾 主要包括:(1)协调资本的寻利性与组织的公益性的矛盾。高校满足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三大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其组织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环境下,高校作为理财主体,其资金来源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必须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追求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财务管理目标应正确处理资本寻利性与组织公益性的矛盾,将二者关系有机协调。(2)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短期目标侧重于近期和小范围利益的实现,而长期目标则着重长远利益和发展。因此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应局限于近期利益,要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进行科学决策。

三、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性表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满足经济效益基本要求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处于不同发展期的高校其经济效益的追求目标不同,但是所有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方面都应有一个最低保证,即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其目的是维持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体现为一定的营利性,但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给组织的财务活动提供安全边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手段。社会效益分为效率和效果。效果是指高校提供的服务是否与其组织的宗旨相一致,即能否实现其社会使命。效率是指用最少的财务资源投入来获取最优利用资源的能力,实现高校的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高校只有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善硬件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拓宽办学规模,转化科研成果,加大学术交流,促进高校更好地生存发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价值,这也是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量表述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协调理论的复杂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可计量性,以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财务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其目标的衡量主要以货币单位表述,但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他计量单位辅助使用的必要性。

(1)经济效益基本要求的定量表述。所有高校经济效益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表述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即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高校筹资来源多样化的环境下,高校贷款融资办学日益增多,由于贷款的有偿性会出现年度支出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值,导致收支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贷款资金的到位,现金流入量增加,现金流量依然平衡。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容易忽视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影响财务管理决策。二是高校事业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集中性,导致大量事业收入时间滞后。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思想很容易导致事业收入到位前的隐性赤字和事业收入到位后的突击花钱、被动还债现象。三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基建基金等不纳入财务收支预算,因此采用收支平衡思想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会导致这些专项资金闲置,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收支平衡应改进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平衡。采用现金流量平衡的方法,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真实、及时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体现高校持续经营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财务决策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

(2)社会效益的定量表述。具体包括:

一是社会效益的效率方面。效率,即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数量和质量的使用财务资源实现高校使命的能力。高校各种财务活动均围绕社会贡献活动展开,是实现高校社会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衡量社会贡献将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衡量方式。社会贡献可用高校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向社会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来衡量,可用接受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人数来确定,还可用高校投入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数量来表示。第一种方法,由于高校提供服务的行为缺乏完全的活跃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价值的衡量办法较难确定。第二种方法,一方面受益人数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间接受益人数的估算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高校提供社会服务时采取短期行为,盲目追求数量,忽视长远效益。第三种方法,在克服以上缺点的同时,还有助于高校积极采取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争取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的社会贡献投入资金数量可以用未来年度社会贡献投入的折现值之和表示。简化公式为:

其中,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的流动资金+生产性长期资金投资年折旧-无效服务成本。贴现率表示对高校风险的评估水平。此公式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协调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在信息时代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资料取得、数据整理等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实际导向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高校的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不能仅对社会贡献活动从价值投入方面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到投入之后产生的对社会贡献的实际效果。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中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应定位于追求最大程度地完成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社会效益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成果、人才、效益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系列非货币指标进行评价:合格学生比例、就业率、招生计划完成程度、教职工科研成果率、师生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社会公众认可度等。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两方面因素。如果只注重效率,则容易陷入忽视服务质量和效果,盲目追求数量优势的误区;如果只注重效果,则容易导致资金筹集不足、投资缺乏可行性、资金使用浪费严重、过度分配等诸多不合理现象,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只有坚持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故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定位为: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

(一)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高校的主要筹资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和杂费、银行借贷等。筹资管理的主要问题为筹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负债偿还风险。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窄等特点,不少高校由于对筹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盲目举债,给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引起高校陷入财务危机;资金筹集风险。可能引起资金筹集风险的主要原因有无法争取足够的财政资金、筹资渠道不足、生源不足和学生欠费导致以学费为主的事业收入匮乏等。因此,高校筹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降低筹资成本和考虑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规避筹资风险,按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多方筹措满足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资金。

(二)投资管理目标 高校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投资项目论证不足。如立项前对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不能进行充分量化的可行性分析,忽视高校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只重立项不重效益等;某些重大项目投资资金不足,无法有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的投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综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收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在保证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实现投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成本管理目标 高校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合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教育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等教育法》提出,要根据生均教育成本确定高等学校的年经费标准和经费筹措原则,高校追求自身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使命也必须建立在教育投入能够得到补偿的保障下,因此,准确地测算教育成本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在保证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支出,运用合适方法衡量教育成本,争取在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分配管理目标 高校分配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设计分配模式,以充分实现分配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激励推动作用。因此,分配管理目标可描述为:科学设计收入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实现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曲岭:《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李瑛:《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理论界》2006年第3期。

(编辑杜昌)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探析 篇7

(一) 绩效

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的有效输出, 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及每一个人的时候, 只要每一个人都达到了组织的要求, 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 绩效与薪酬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对等与承诺关系, 绩效是个人对组织的承诺, 而薪酬是组织对个人所做的承诺。当员工完成了对组织的承诺时, 组织就兑现对员工的承诺, 这种对等承诺关系的本质, 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 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按着社会分工所确定的角色承担他的那一份职责。他的生存权利是由其他人的绩效保证的, 而他的绩效又保证着其他人的生存权利。因此, 出色地完成他的绩效是他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 他受惠于社会就必须回馈于社会。

本文对绩效的定义界定为:人们在特定场所完成任务的成就或成果。

(二)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就是力求打破现状、实现管理突破、挑战更高前景目标的过程, 通过指导、奖励与发展、诊断与协调来发现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个人因素, 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协调员工及部门关系, 从而提升组织团队精神。

即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我们不应该孤立和偏废绩效管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因为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指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中, 树立以绩效为目标的思想, 实现预算和绩效的匹配。只有如此, 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目标控制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为加强绩效管理,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 在财务预算编制中应开展摸底调查, 掌握基础资料。通过对各院系、部门人员的编制与结构、院系学生数量和分类、部门科室设置、材料消耗、资源配备等基本情况摸底调查, 核实和掌握基础数据, 为细化收支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同时应合理测算各项可能收入, 不仅应测算高校可控制财力, 还应将院系的创收、横向科研收等不可控收入纳入预算中。

(二) 在财务预算执行中, 应加强支出过程监控, 尤其是注重基本建设经费、实验室经费、基础设施改革经费以及大宗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采购等管理

(三) 在财务绩效考核中, 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使其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立体结构。针对教学单位、行政管理单位的不同, 设立生均事业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经济指标, 设立师生比、校友捐赠率等社会效益指标等。

同时, 应重视支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 扩大评价结果对往年的影响,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联系, 真正实施对资金的追踪问效, 以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的有效的使用。

三、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高校的地位与影响, 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而且取决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维持高校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也是学校管理机构管理效率的集中体现。预算作为高校预先设定的目标、策略和行动方案的数量化表达,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按照预算所描述的模式进行, 就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对于财务管理本身来说, 资源的合理安排是必不可少的, 往往在下达财务指标的同时就对资源的配置提出了要求, 高校必须按照预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 有效控制各部门活动

从控制论的角度分析, 财务绩效管理是一个控制系统, 这一控制系统首先表现为员工、部门、组织绩效因果链中前一环节对后环节的控制。就员工绩效管理而言也是一个因果链控制系统。财务绩效管理首先有预期的结果——财务绩效管理的目的, 要达到财务绩效管理的目的, 就必须有财务绩效评估, 进行绩效评估的前提是必须对财务绩效进行沟通, 财务绩效沟通的基础是财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财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财务绩效沟通的因, 财务绩效沟通是财务绩效评估的因, 财务绩效评估是财务绩效反馈的因, 财务绩效反馈是下一轮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因, 于是不断循环往复直至达到提高员工和组织绩效的目的。

财务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 反馈和前馈存在于财务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财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是对员工绩效的前馈控制。财务绩效沟通中既包括前馈控制又包括反馈控制, 财务绩效沟通通过分阶段检查员工的工作绩效, 提供反馈意见, 同时将总结的意见用于下一阶段的前馈控制。财务绩效评估反馈的信息则用于下一轮的绩效改进。

控制是财务管理所具有的基本职能, 财务绩效管理系统的控制作用贯穿于整个管理的过程, 财务编制是一种事前控制, 财务执行是一种事中控制, 财务的差异分析与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控制作用体现在为了使被评估者达到提高绩效水平的目的而展开的活动中。财务评估者作为施控》主体, 被评估者作为受控客体, 评估者通过与被评估者共同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保持绩效沟通、进行绩效评估与反馈来控制被评估者的工作行为或工作结果, 提示实际工作与财务预算存在的偏差, 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以保证预算的完成, 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对高校各部门及其员工的日常活动进行了规范, 使得有章可循, 有制度可依, 从而加强和完善高校财务控制工作。

(三) 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高校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需要对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进行核算, 计算高等教育成本, 并作为价值补偿的依据。同时, 高校成为了独立的主体, 高校同样面临着诸多风险, 其中对高校影响最大的是财务风险, 如高校负债风险。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适度举债可以更好地用活资金, 解决资金临时周转的困难, 使学校能抓住机遇获得超前发展。但举债在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因为负债的资金不是收入, 负债首先要考虑偿还的问题, 权衡得失, 关键在于举债规模应适度, 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开支, 不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为宜。因此必要的财务评价指标, 就可以考核和评价高校的财务发展潜力, 衡量高校在负债和风险承受的能力, 在真实、可靠核算的基础上对高校的财务运行边界进行预报, 从而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损失。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和代表性。同时, 要防范财务风险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 高校制定的财务指标值应留有一定的弹性, 为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 减少过大的财务预算刚性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

因此, 以绩效管理作为实现财务的约束激励手段, 能促使高校的各责任单位提前制定计划, 避免高校盲目发展, 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而且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计划。二者的结合就是促进高校用量化、非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高校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

(四) 促进校内部门间的合作

高校财务部门与各学院及其他职能部门之间是通过经费的统筹安排、预算分配、投入使用而形成的, 所以财务部门与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的关系状况会影响到学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益。所以协调力是学校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任务, 它不仅是领导者应有的管理职能, 而且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使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取得组合效益的关键前提。财务绩效管理可以使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全盘考虑高校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便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相互推诿的事件发生。

摘要:目前,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使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 原有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主要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绩效信息, 忽视对预算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 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需要。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理念, 重视绩效管理在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地位。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 继而分析了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 最后阐明了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吕炜, 王伟同.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绩效内涵和教育支出过程特性的构建思路[J]财政研究, 2007, (08) .

[2]、魏乾梅.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8, (01)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1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和目标

1.1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 非盈利的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作为非盈利的事业机构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事业目标而非经济目标, 具体而言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其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的。因此高校并不是完全自负盈亏, 更不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但高校要更好的实现其事业目标就不可以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不然高校将不能完成其教育工作, 因此高校也必须重视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等财务问题, 以便确保其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 财务管理性质的多重性。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属于政府办学, 其主要的教育经费来自政府拨款。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的财务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如收入多元化, 经济活动多样化等。高校的财务管理既要保证高校办学成本的最小化也要追求科研活动的科研成果。

(3) 高校筹资渠道多样化。

高校筹资渠道包含了财政拨款、学校收费、社会捐助、科研收益、银行贷款等。

1.2 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资金的筹集、使用来更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2 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财务管理意识落后、效益观念淡薄

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使大多数高校的领导存在“等、要、靠”的思想, 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2.2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其实只是局限于简单的账务处理问题, 而没有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监督和分析等, 这一状况也使高校的财务人员也只是具备了简单的账务处理能力, 而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算、事中监督和事后的分析能力, 大大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管理效果。

2.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监督不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基础,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经过多年的发展, 但仍不是很完善, 具体表现在:

(1)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

有些高校对于许多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 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 为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 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

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 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 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来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 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 致使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

(3)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 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2.4 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产价值反映不实

例如固定资产的管理, 目前大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严, 在实物管理过程存在下列问题;在资产购买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固定资产购买的必要性和使用效益甚至导致了重复购买现象, 在固定资产验收上不负责任不能很好的对固定资产的各个性能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验收, 对固定资产的保管不力不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 使用时不爱惜甚至违规操作。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上, 因资产盘亏、报废、毁损、房屋拆除等正常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 造成账面价值大于实物价值。另一方面,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基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 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手续, 也未按暂估价及时入账, 确认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周期过长, 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 入账价值不准确, 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使固定资产有实无账、账实不符, 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账实不符与无序。

2.5 预算管理不完善, 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 往往因为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或是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 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

3 解决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些建议

3.1 树立高校财务管理意识, 强化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应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拨款这一主要的资金来源, 还应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来更好的筹集高校资金和合理的使用高校资金,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保障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财经工作, 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 确立财务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必要地位, 改变财务工作是“二线工作”的观念。加强领导班子的财经法纪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 加深领导成员对财经责任的意识, 在班子成员中形成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观念, 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和执行到位。

3.2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财能力, 更好的将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监督、分析等职能运用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去。当然, 高校也可以通过对财务人员的清理整顿和招聘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来快速的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考核方法与人才评价体系, 完善业务考核和任免提拔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 选拔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重要职务, 对连续考核为优秀的人员予以必要的奖励, 积极引进竞争上岗机制, 对确实不符合会计任职资格的人员予以转岗或下岗。

3.3 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财务管理主体为维护其资产的完整性, 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首先,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相一致。其次, 进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要有分门别类的甄别关口, 属于某一类型的数据, 按照历史经验和今后的趋势规定赋值范围和相关范围。再次, 还要考虑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耗费负担, 当某项内部控制措施执行总耗费超过或相等于取得的级差收益, 就得修改或舍去此措施。有效的外部监督至少要包括完善的财务制度、有效的监管体系、严厉的执行机构。高校的财务制度有内外之分, 外在财务制度是有效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基础, 内部财务制度无法取代外在财务约束。鉴于高校的特殊性, 建立与政府、社会之间互动的监督机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非常重要。高校要建立有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的机制, 从而使高校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 从而为高校的发展与公信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强化高校资产管理

高校应对学校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采购前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 采购使要多询价多比较, 收到资产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 验收合格后及时做账务处理, 使用时要按规定操作且不可违规操作, 注意日常的维修保养, 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对盘点结果及时做账务处理保证帐实相符。

3.5 构建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新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新体制的重点是处理好财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集权是保证学校整体朝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的需要, 分权是通过实行分级管理来调动院系等基层组织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在“统一领导、资金集中、分级管理、内部核算”的新财务管理体制下, 学校保留统一制定学校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经费分配政策的权力, 通过适度分权、授权, 将人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学院, 同时,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也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院分级管理。学校财务管理适度分权, 实行分级管理, 必须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主线, 加强对全校财务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 引导各学院按照学校发展目标来安排使用好经费。并对各学院全面预算的制定、执行控制和业绩考核进行组织协调和全过程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乌海馨.浅议高校财务管理[J].内蒙古统计, 2005, (2) .

[2]杨子辉.论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5, (4) .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篇9

(1)缺乏整体性。在所开展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时,由于高校的采取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管理时也常常会出现预算不够精准的情况,将预算结果投入使用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所开展的财务预算管理并没有形成整体性,而是各个部门各个单元独立进行的,这样所得到的预算管理结果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财务管理是一项整体化的管理任务,各部门之间加强预算管理控制,只有形成整体性才能够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调动,目前的管理模式在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中很难确保财务系统的稳定,也容易引发资金浪费的严重问题。

(2)财务预算不及时。预算是在财务活动开展前进行的,这样才能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但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大部分预算都是在资金已经开展投入使用时进行的,这样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标准,甚至造成了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误差,并不能解决常见的隐患内容。财务预算不及时还会造成资金使用规划不能确定,常常在项目建设或者资金调动期间,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逐渐导致财务管理缺乏规律,很难在下一阶段的财务管理中,将经验应用在其中,也增大了系统投入使用后的不稳定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财务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地突显出来。

(3)缺乏绩效评价考核。高校所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是针对各个部门来进行的,在其中并没有体现出工作任务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且在财务预算管理结束后,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也增大了系统使用的隐患性,如果不能合理地控制这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也必然会造成财务资金使用浪费,教育经费不能发挥其作用。工作绩效评价关系到财务工作人员的预算积极性与态度,评价考核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很难达到这一标准,这一问题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需要进一步解决完善的内容。

2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整体性的预算编制。对于预算管理期间存在的整体性体系缺失问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相互配合,达到更加理想的管理形式。预算编制体系的完善,需要配合各个部门的具体管理细则来进行,将其更好地体现在管理制度中,并通过技术性方法来更深入地对其进行完善,当发现其中存在隐患内容时,也要更深入地解决,并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在管理期间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对财务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预算开展前要统计全面的财务管理规划,观察在管理期间是否存在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内容,基于财务信息之上所进行的管理计划完善,也能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效果。

(2)创新预算编制模式。高校的发展经营理念是不断完善的,在所进行的管理计划中,需要继续深入地探讨在其中是否存在需要继续深入完善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传统预算管理中所总结出的经验,来实现创新财务预算管理编制的落实,在现场实现更具有稳定性的管理计划。预算管理编制创新完善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计划完善,并在现场进行稳定的创新管理,促进管理计划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在开展预算编制管理期间重点完善落实的内容,关系到财务预算管理开展的稳定性以及现场设计方法,对于常见的隐患问题,可以通过体制约束来得到更好的解决,并避免相关问题继续深入影响到建设计划的顺利进行。

(3)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充分的完善,观察在预算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深入完善解决的内容,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使之形成整体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各个部门之间在资金使用形式上也能够达到理想的管理标准。细化预算管理体系,需要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完善,并促进管理计划在现场得到更好的落实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场可能会出现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解决现场常见问题,各部门之间交流经验,有关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也更加明确,能够达到理想的经营使用效果,为高校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创造稳定的财务管理体系,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保障。

(4)加强教育经费的预算使用管理。高校运营管理期间的教育经费,大部分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统一拨款,在此过程中,高校自身也会有一部分经济收益,对教育经费的来源进行科学的划分,能够避免出现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并通过技术性方法来进行更深入的解决,这样才能够避免财务预算管理资金混乱的现象。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观察在现场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对管理计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落实解决,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通过制度体系来确保财务资金的使用安全性。

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可以称之为是财务管理中重要的部分,通过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系统优化,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经费使用形式,并避免在现场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也能逐渐深入地解决现存隐患问题,促进教育经费得到更加高效的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育经费不合理运用的情况。

(5)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在对高校财务资金进行预算管理时,要从不同的方向来进行。对资金的收益来源以及使用方向进行合理的探讨,通过这种方法也能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在现场得到全面落实应用,为实现全面管理建设计划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避免在管理制度中出现不合理的内容,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更好的优化解决。划分出专项资金,这样在管理期间,即使出现了资金管理使用形式不科学的现象,也不会造成现场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建设计划开展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财务系统资金保障,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可行性研究方案,这也是应用期间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解决。各部门都需要成立专项资金管理体系,观察在最终的结构中是否存在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问题,对于财务信息中所存在的虚假内容,更要科学合理地解决,为工作计划开展打下稳定的基础。

教育经费管理也需要在统一的原则制度基础上来进行,观察系统中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根据管理计划的开展来创造有利条件,观察在结构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来进行财务资金管理完善,并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在现场得到更好的应用落实。专项资金管理可以从使用方面来进行,观察在系统中是否存在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内容,当发现财务管理资金中存在不合理的内容。则要继续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避免专项资金的使用出现不合理现象,为实现全面建设计划创造有利条件。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计划需要财务管理体系的支持。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地完成;校内预算项目,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应对已完成项目专项经费结余挂账进行及时清理和调账归零。

3 结论

通过文章中的论述内容可以了解到,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实现建设计划高效进行的有利条件,也关系到教学任务开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虽然目前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应用期间仍然需要管理人员的继续努力,实现创新管理计划。相信高校在安排学校预算时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地安排和编制学校财务预算;相信高校在安排预算时会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积极稳妥,勤俭节约”的原则,在确保人员经费、水电经费、医疗经费、教学科研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前提下,重点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公共设施平台建设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如何防范财务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

高校财务管理探讨 篇10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财务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对财务管理发展方向有着指引作用。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但是高校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仍旧沿用传统中的财会核算或者是报账的模式, 并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换而采用经营型的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人员本身并没有形成经济效益的概念, 导致财务工作重心无法调整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导致财务管理的层次不是很高。

(二) 财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高校领导者并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高校管理者并不懂得财务工作, 更不会从成本核算出发考虑财务工作。虽然高校一般都设置有财务管理部门来辅助高效领导者管理财务, 但是由于财务部门的决策力度不够, 无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很多高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向银行贷款, 很多高校领导对贷款风险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识, 把全部的希望寄托给国家政府, 从而导致高校的生存压力逐渐加大;另外, 很多高效领导者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只注重设备等内容的引进, 不重视设备是否真正地被利用, 从而导致高校中的大量资源被闲置浪费。

(三) 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

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并没有预先计划好, 比如没有确定明确的预算目标, 把预算编制、评价等工作都推给财务部门, 然而如果没有其他各部门参与到财务预算中, 那么财务预算工作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合理。在预算的编制中, 高校主要将非税收的收入全部计算入预算当中, 导致反映的财务情况不全面。另外, 预算没有建立完善的跟踪、分析以及评价制度, 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 加大了资源的浪费, 进而影响高校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 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 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财务工作人员依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观念相对淡薄, 很多财务工作人员仅是对资金使用等进行记录以及上报相关部门, 并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以及监督, 导致资金的使用缺乏规范无法产生实际效益。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纪问题,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但是很多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这些能力相对缺乏。另外, 高校在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上并不是很合理, 没有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 导致很多财务人员身兼多职, 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路径

(一) 转变观念, 重视财务管理。

高校在计划经济时期属于是政府部门主管, 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主要是是靠政府部门的划拨等实现, 因此导致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缺少积极主动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 高校也逐渐朝着自主办学的方向发展, 目前高校相关教育投入还主要以政府部门支持, 而高校可以向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高校的领导者以及财务管理者能够不断的转变观念, 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首先, 高校的领导者以及财务工作的管理者要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看到财务管理对高校发展的助推作用, 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促进高校的发展;其次, 高校财务工作要改变传统的核算型模式, 朝着管理型模式转变, 并要平等对待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 从而提升财务工作的经济效益;再次, 高校要完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从而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承担起应有职责, 比如说成本控制等。另外, 高校还应该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依据逐步调整各部门分配比例, 从而调动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为高校开拓经济收入来源, 不断增强高校的财力。

(二)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对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要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全过程。财务预算对于高校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能够反映出高校财务收支的实际情况, 为高校支出计划顺利完成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利于高校使用资金的管理, 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高校的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科学的预算编制来严格地执行;高校可以采取零基预算法与滚动预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在预算执行中要做到对权限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并在强化预算执行的基础上, 完善奖惩机制, 而且要奖惩分明;在对大型设备以及物资采购上要加强监督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预算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预算分析能够发现某段时间内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地规范财务管理。

(三) 提高经济决策效益。

高校做出经济决策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资金的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资金运作的规模不断加大, 但是如何更好地使资金发挥出更高的效益, 是高校在经济决策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高校财务方面来说, 高校的资金主要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预算内资金主要包括了政府部门的划拨, 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高校的创收。预算内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周期性过长, 难以回收, 教育资源所占比重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内使用资金的效益, 因此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才能提升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外资金受管理权限以及体制因素影响具有分散性管理特点, 这不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同时也使资金的利用效率下降, 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因此高校可以将预算外资金进行汇总并对资金的总量进行控制, 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总资金的控制能力, 促使资金的利用效益逐步得到提升。

(四)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是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可以采取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促使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得到提升。另外, 高校还要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从而促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高校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责任机制, 明确高校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 减少违纪情况出现的概率, 提升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 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后, 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与高校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关系, 只有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高校事业的发展, 高校要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力度, 提高经济决策效益等各种手段来不断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高校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只要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本文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探析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鹏.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 2016.4.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下一篇:军队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