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作技艺

2024-06-20

传统制作技艺(精选四篇)

传统制作技艺 篇1

“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 (公元1686年) , 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主营北京烤牛肉及北京清真风味菜系, 是北京建店时间最早、资历最深的老字号之一。烤肉宛原址是在北京南城宣武门附近的安儿胡同 (现绒线胡同) 西口, 因店主姓宛, 故称“烤肉宛”。第三代传人宛玉魁正式立“宛记”字号, 至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时, 已成为驰名京城的清真大馆, 并改称“烤肉宛”, 并由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题写匾牌。“烤肉宛”烤肉继承和保持了传统特色烤肉技艺, 并不断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在京城烤肉中独树一帜。

“烤肉季”最早是北城什刹海银锭桥畔的一家烤肉摊, 后由季阁臣买下了银锭桥畔一座坐北朝南、古朴小巧的楼房, 继续经营烤肉, 立字号“烤肉季”, 并盛誉百余年而不衰。烤肉季与烤肉宛不同, 其以烤羊肉为主, 其特点为:选料精、烹饪工艺严谨、烹法独特。烤肉季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烤羊肉和芝麻烧饼被认定中华名菜、中华名小吃。

鄂中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探析 篇2

关键词:潜江传统竹器 成篾 编制 造型

1 潜江传统竹器基本情况概述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大量廉价耐用、节省人力的塑料制品大量涌入市场,竹器产品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许多竹器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如何让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世代传承,满足现代人科学环保的生活需求,如何运用新的艺术语言,从古老的文化精神中提炼新的美学元素,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民间不可分割的共同责任。

潜江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东西横距51.3公里,南北纵长64.4公里,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潜江原为古云梦泽一隅,历经长江、汉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平原水网地区,境内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在26米至31米之间,土地肥沃,河湖交织,作物茂盛,素有“水乡园林”的美誉。潜江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潜江自古就是产竹的胜地。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是潜江农村随处可见的靓丽风景。据清康熙《潜江县志》所记载,本地出产的竹类就有桂竹、慈竹、凤尾竹、淡竹、苦竹、紫竹、斑竹、水竹8种之多。丰厚的竹类资源,为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竹器工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就开始用竹子、藤条编成篮、筐等器物。中国早期陶器编织纹,有些便是模仿竹藤编织的。到了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编织也日见精细。这一时期楚国编织技艺最为先进。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宋代对竹编和藤编实行专门的生产管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小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潜江传统竹器制作也迎未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杨市办事处黄脑村户户以此为主业。鼎盛时期,形成了以黄脑村为中心,辐射渔洋、老新、熊口等周边地区1万多人口的竹编产业群。各种篾器堆积如山,远销至洪湖、监利、宜昌、孝感、荆门、武汉等地。“篾货杨家场”的辉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廉价美观、节省人力的塑料制品大量涌入市场,竹器产品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许多竹器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竹器工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在从事此项技艺,已面临濒危状况。

2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工艺分类流程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捕鱼用的鱼笼、鱼篓,装饰用的屏风、竹帘、花瓶等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编织技法以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为主,十分强调作品的立体感,在编织过程中又巧妙地融入极具荆楚风格的纹饰,花式多样,精巧耐用。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和龙灯、彩船、花灯等民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坚固实用,美观大方。

2.1工艺流程

(1)采竹

砍竹时从竹林中间开始,选择竹节较长的青竹,要求无伤纹,色斑,并将新鲜竹子浸泡24小时使其缩水。

(2)刮青

将浸泡后的原料竹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胶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刮青时,先将刀口放在竹节上,顺时针方向,将竹节刮掉。然后将竹子上方顶住并固定,将刀子放在竹子上面,进行刮除外皮(竹青)的工作,刮竹青时,要由上往下刮,才不会破坏竹皮。

(3)劈篾

即竹子加工成篾丝或篾片。劈篾要洗干;争竹子、绞平节疤。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劈篾时,要将劈刀由中心点向下用力劈成两半,再依竹编器物的要求,平分宽度。劈篾时,要坐着劈,并将劈刀和竹子呈垂直状态,否则劈出来的篾会是斜的。为了防蛀、防霉、还要高温煮篾。

(4)劈薄

首先使用拇指跟食指把竹子握短些,然后将刀口跟竹子先接触好,如果没有接触,是很危险的。刀口接触好之后,再使用拇指用力压,劈薄时,可以使用脚趾,用拉的方法把竹片撕开。

(5)分丝

以编织用篾丝的宽度需要为准,用剑门将竹篾分成宽度一致、丝数精确的竹丝,并去掉篾丝上的竹纤维丝,保持篾丝的光洁。

(6))竹篾整厚

将定好宽度的竹篾,放在工作台上,使用劈刀压在竹篾上方,将竹篾向后拉,便可将想要的竹篾厚度编修完成。

(7)编织

竹编的编制技法很多,内容丰富。根据所编器物的特性和要求,篾匠艺人会选择适当的技法进行编织。在特殊产品的编制过程中,对篾丝或篾片还要进行漂白和染色烘干喷漆。

2.2编织方式

竹类编织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根据编织技法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用薄篾层编织出平面图形的叫平面竹编;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竹丝编制立体造型的竹编叫立体竹编;将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编织工艺揉合在一起编制成既有平面质感又有立体形状的竹编叫混合竹编,潜江竹编主要为平面编织与立体编织两种编织方法。

2.2.1平面编织

(1)十字编织法

这种编制方法是竹器编织中最为普通也是最容易上手的编制方式,适用于初学者学习,原理也十分简单。先将经材排列整齐,纬材与经材保持垂直交织。经材和纬材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增多,此编织方法制作出来的竹器,纹样为十字纹。

(2)斜纹编织法

斜纹编织的原理也是基于十字编织的基础上完成的,有所不同的是此编法是当横的纬材第二条穿织时,必须间隔直的一条,依二上二下穿织,第三条再依间隔一条,于纬材方面呈步阶式的排列。

(3)梯形编织法

经材排列好备用,第一条纬材以六上二下编织,第二条用五上三下,第三条纬材以四上四下,第四以三上五下,第五以六上二下编织,即成梯形步阶式图案,以五条纬材为单位,依序增加编成。

(4)三角编织法

三角编织法是以三条篾起编,第一条在底,第二条在中央,第三条在上交叉散开,而且角度相等;第二次再以六条竹篾,分别穿插,而后依次逐渐增加。

(5)菊底编织法

八条竹篾以中心点为主,排成放射状,如菊形;再以篾丝做—上一下绕圆编织,注意!于第二圈开始处,先做一次二上于第一、二竹篾之上,而后再做一上一下绕编,第三圈开始是在第二、三竹篾处做二上,依此类推。

2.2.2立体编织

编织的流程大致是起底、开编和收口。编织开始时要选择所需立体造型模具,根据所选模具来编织。制作地盘,用若干竹篾编织成平面形状,根据模具大小编出底子面,根据底面再来编织立体部分。起底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圆形、矩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其中包括:圆形中空起头、圆形放射起头、椭圆实心起头等。收口是在编织物边缘加固较厚的竹片或者用藤木索绕固定,收口的方式主要有倒口上插、斜缠法、直缠法、倒缠式、倒插式等,在封口之前要将可拆卸的模具取出。

3重要价值与工艺特征

(1)历史文化价值

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到楚国竹简的记事传书,竹与竹器就一直伴随着先民的生息。潜江这片古楚之地,承载着竹器传统工艺的千年演绎。从生活习惯到民俗风情,都有竹的物态和神韵,融合了朴素、纯洁的乡土情缘,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2)艺术价值

精美的竹器制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潜江手工竹器制品集实用、环保、艺术、审美、观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尤其是竹器工艺在民俗道具中的运用,可制作出与历史文化相匹配的各种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科学价值

从潜江竹器工艺的纵深探索,生产环节中的编制、结构、造型过程是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也是美学、工艺学、建筑学在竹器制作中的综合应用。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绿化物种,潜江竹器产品也因其绿色环保深受大家的欢迎。潜江竹器产品是纯手工的,它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及使用后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燃料,不会污染环境。可见,潜江竹器制作工艺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环保价值。

(4)工艺特征

潜江传统竹器分为生活类、生产类、艺术类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一件竹器,成篾是基础,编制是关键,造型是绝活。编制成品的花式多样、疏密有致、做工精细是竹器编制工艺的特征。竹器艺人十分讲究结构艺术,除竹席类产品外,大多数都是立体形态的竹器,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的综合使用需要结构的支撑,结构艺术渗透到每一个工艺环节。非编织类的竹器,还需要借助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结构严谨,坚固实用是竹器工艺的叉一特征。4结语

楚文化以其灿烂辉煌的成就举世瞩目,竹的应用十分广泛和久远。据高至喜《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1999年6月出版)中记载,“竹”在《楚辞》中拥有多重意蕴:或用于占卜与占.工具,或反映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尚,或作为比美之意象,反映了楚地迷离浪漫的文化特点及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文物,更是凸显了楚地竹编编织技艺的成熟与发达。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篇3

2008年11月南京长干寺地宫,惊现七宝阿育王塔,是佛教圣物,其制作技艺精美绝伦,是金银细工技艺的典范之作,有六处“扬州”一处“高邮”等字样,并有“扬州造”字样。进一步说明扬州一带在宋代金银细工技艺已达到最高境界。清初,经济发达使扬州一度繁荣,俗尚华美,富商大贾“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市民佩戴金银首饰成风,故首饰店铺甚多。《扬州画舫录》卷九有“翠花街,又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宝首饰铺也”。民国至解放初,扬州、江都一带有五十家银楼、作坊,其中较大的有“天宝”、“同丰”、“庆云”、“宝盛”、“宝成”、“宝昌”、“戚顺宝”、“刘宝源”等,还有“凤祥”、“锦源”、“祥源”、“恒源”、“万祥”、“瑞昌”等银匠店,足以说明当时银楼业的繁荣昌盛。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创汇生产,江都成立了金属工艺厂,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汇聚在一起,他们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细工传统技艺,设计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金银首饰和金银器作品。品种有仿古文物、人物、动物、车船、杂件等系列。从此江都金银工艺开始了新的飞跃。还从上海聘请了三十多位老艺人,其中有在裘天宝银楼掌作的大师沈培坤,人称“安庆矮子”,是有名的“人物,菩萨”师傅;有在上海金属工艺二厂,名冠全国的雕錾大师费灿生。通过与本地名师杜方等合作,设计制作了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从《嫦娥奔月》、《金龙烟斗》、《侯风地动仪》、《浑天仪》到《九龙酒具》。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传统的弹、錾、雕、镂、镶嵌、珐琅、砑光等技艺制作完成。1978年后相继赴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轰动京师,中外瞩目。香港《文汇报》说“这次展出的“地动仪”是一件手工精巧的金丝宝石镶嵌的工艺品”,“每条龙的银球跌到蟾蜍嘴里,便会奏出悦耳的音乐,既是工艺品,又是精巧的音乐箱”。香港《今晚报》、科威特《新闻报》和北京《天文爱好者》也都以专题文章介绍,赞美“用730粒宝石镶成的“浑天仪”价值连城”,“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彩的文物复制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后连连赞好,作品照片被收入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并在《人民画报》发表。

七、八十年代,由这些老艺人精心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吸收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尤其在造型艺术、产品品种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3年至1986年由设计创作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等作品,以造型优异,技艺精湛的艺术效果,连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纯金摆件《八骏马》、金银大摆件《三龙拉车》等1989年8月获轻工部部优产品奖。多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示活动,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作品“浑天仪”获“六艺节”工艺美术精品奖。2003年作品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2003年在扬州成功举办“方学斌金属艺术展”。2005年应新加坡唐城坊手工艺品艺术中心之邀,赴新参加工艺美术精品展,受到媒体及业内人士广泛赞誉。同年金属雕塑《超越》获第六届省体育美展佳作奖。

享誉国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相继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和殊荣。“江都金银摆件”也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版)、《扬州工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版)等专业典籍。1994年1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复,“江都金银摆件”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苏政复[1994]79号)。近年来,“江都金银摆件”入编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是全面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如今,以江都方源金属艺术研究所和方学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一批年轻艺师,拓展思路,不断进取。并将金属工艺古老的技艺,运用到多种公共环境和家居装饰及乐器、文具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传承、发展传统特色技艺,做着不懈的努力。

传统制作技艺 篇4

陶瓷首饰制作技艺发展概述

陶瓷经历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化,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创新。陶瓷首饰的出现与风靡,以及它的创新,加入了许多现代的新鲜元素,在绘制、编织、以及综合材料上的创新开发都是别具一格的。而现代陶瓷首饰是在陶瓷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且紧跟着现代艺术思想的步伐,以及自身在制作工艺上的迅猛发展进步而来。在现代艺术文化发展、促进、以及带动下,现代陶瓷首饰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不断的创新。在这场漫长的发展道路上,陶瓷首饰不断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陶瓷的优秀曼妙之处的同时逐渐摆脱了禁锢和约束,成就了新的陶瓷首饰。更与现代的社会发展创新浪潮与制造工艺水平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十分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对陶瓷首饰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多的人懂得去欣赏和购买。现代陶瓷首饰也在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开发。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吸取经验养分,融入更多现代的艺术设计元素,使得陶瓷首饰的样式更加的丰富,更加独特。更是结合现代创新技术的创新开发来发展自身的特色,加入了现代设计的设计方法。运用绘制、编织、综合材料等设计。加入现代首饰的特点又继承了传统首饰的优点,而且在传统基础上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所以现代首饰具有自己的创新特点,其新颖的设计、多样的材料、精良的方法,保留了传统工艺的一些特质和基础。

陶瓷首饰制作技艺创新开发

陶瓷首饰的多样化设计使得首饰作品出现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效果,从陶瓷首饰的外部形状出发,制作出什么样的几何形状,在上面绘制怎样的图案,加入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方法,怎么样去设计会更具魅力,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自由组合,才能制造出特殊风格的陶瓷首饰,迎合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陶瓷首饰制作技艺的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开发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绘制工艺的创新开发

绘制工艺的创新开发就是在首饰的陶瓷配件上绘制精美的图案。例如可以绘制传统的图案或者是加入现代设计绘制别具一格的图案,使得陶瓷首饰更有艺术魅力。结合传统的方法和现代设计的方法,把传统的图案放到现代设计中去,进行有趣的夸张变形。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更有现代的艺术气息。可以利用各种线条的美感去进行设计。在瓷片或者瓷珠上绘制好看的图案,也可以利用现代设计以插画、简笔画、平面设计、传统国画等表现形式去表现抽象、写实、夸张变形等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装饰对于陶瓷首饰设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得到首饰时,首先看见的就是首饰的整体设计以及颜色的搭配,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有什么特别的装饰效果。然而设计一款新的陶瓷首饰,要对整体的装饰造型和外表纹理进行反复的对比研究,通过运用各种颜色和造型的搭配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运用青花釉里红、祭蓝、黑色等各种各样的颜色绘制出独特漂亮的图案。做出一个设计感强,风格独特,颜色搭配合理陶瓷首饰品。

2.综合材料创新开发

综合材料的应用,是指采用纤维、皮革、金属、木材等多种材料,运用美学原理,通过质感对比、材料对比等造型语言,充分展示不同材料的质感美、色泽美和造型美。陶瓷饰品种类很多有手工制作和贴花工艺等,很多饰品都是有收藏价值的,综合了时尚、流行、传统手工等原创文化元素。陶瓷饰品,正以其创新的个性,让就业的人群更加年轻化、多元化、时尚化和国际化。设计者可以从石头、木材、纤维、金属、树脂、塑料等材料中得到启发,用不同材质的性能和情感表现特征,传达设计者的艺术追求和情感思想。 现代陶瓷首饰综合装饰常用的装饰手法有金属与陶瓷、纤维与陶瓷、皮革与陶瓷、玻璃与陶瓷等,这些综合装饰手法也可以相互混搭,在视觉上寻求不同材质共同体现的和谐美感。

3.编织工艺创新开发

编织工艺主要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手工技艺。在陶瓷首饰中就是以编制的形式去和陶瓷片或者是陶瓷花、陶瓷珠串联起来,编织出别具一格的陶瓷首饰品。编织与陶瓷配件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既美观又大方的感觉。例如在陶瓷戒指、手链、项链、挂饰、耳环、扣饰等首饰上编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万字结等,加入一些传统民族特色和佛教艺术的纹样,再结合麻线、皮绳、土布等材料,这样结合了编制工艺的陶瓷首饰看起来就具有浓郁的文化元素,让人赏心悦目。

现代陶瓷首饰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

陶瓷首饰设计的发展变化紧跟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新的文化市场。伴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创新发展,陶瓷首饰融入了大量的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以此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陶瓷首饰在制作技艺上的创新开发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和佩戴陶瓷首饰,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陶瓷首饰会像其它装饰设计一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框架房屋下一篇:声辐射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