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2023-02-13

第一篇: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做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

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城市圈西部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天门的影响,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着重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

(一)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以天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二)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具体合理的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成立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市长张爱国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小平同志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物价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招商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财政局、市经委、市交通局、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体育局、市农办、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水产局、市粮食局、天门经济开发区、仙北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皂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主任廖云霞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日常工作。

(二)编写组。成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写组,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水亭任组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吴慧斌任副组长,从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农办、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和天门经济开发区各抽调一名同志为编写组成员,负责“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材料收集和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基本思路、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规划前期调研课题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二)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政策措

施。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建议》。

(三)编制总体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精神,按照天门市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规划纲要(草案)

(四)编制专项规划。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组织编制全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提供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领域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目录及责任分工表附后)。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规划管理办法,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创新规划编制方式,不断总结规划编制中的新经验,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由市发改委负责统筹推进。

五、时间安排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已于10月底前完成了动员、部署等相关准备工作。从11月开始进入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初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12月底。11月中旬完成各项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各部门于11月25日前将调研成果报市发改委汇总。12月底前形成“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发改委;各部门研究确定需编制的专项规划,初步确定各领域“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并报市发改委汇总。

第二阶段为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建议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2010年1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培训,4月份以前,相关部门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5月份研究讨论各专项规划,并进一步修改完善。6月份,市发改委根据市“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起草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0月底。市发改委起草完成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乡镇、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报批阶段:2011年初,完成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省发改委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统筹兼顾,突出规划重点。“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突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责的基本职能。对一般的竞争领域,规划内容主要是研究制定政策导向,依靠市场调节,引导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根据国家、省规划的发展方向,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研究确定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报国家和省审核批准的重大项目,要搞好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和省总体规划。

(三)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充分反映群众呼声,凝聚集体智慧。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的衔接、论证、发布和评估制度。

(四)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切实搞好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把我市的规划内容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规划。加强各类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与衔接,特别是要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增加规划在解决重大问题上的合力。

(五)强化时间观念,分阶段有序推进。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和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组织强有力的队伍抓紧进行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时段的规划编制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把编制“十二五”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研究部署本部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要成立专班,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必须的智力和财力支持。

(二)落实专家咨询制度。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纲要草案以及相关专业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咨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论证和评估。

(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第二篇:==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业固本、工业强基、商贸活源、文化旺市”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自我发展和引进提升相结合,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改造,重点培育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我市建成豫皖两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性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市区商贸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市场的投入,巩固提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适当增强新区的商业功能,建设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和现代零售企业,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县市的商贸中心。

(二)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

1镇、农村和工业企业连锁延伸,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比重,建立起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体系。

(三)着力提升传统商贸业。坚持引进、扩建、连锁、改造并举,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创新新型营销模式,推进批发零售、特色餐饮、商旅住宿、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建设。做好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区和人流集散区域商贸流通业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总体水平。

(五)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利用高速交汇、沙河通航、铁路升级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批物流企业,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际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每年在批发、零售、餐饮、专业市场、物流、汽车销售等业态中,根据经营规模、效益、市场信誉度,综合评定行业龙头企业,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

2、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

化经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3、切实推进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合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资、药品、餐饮、住宿、汽车销售、农产品等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积极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到社区、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尽可能提供城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4、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根据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建设、交通、工业经济、农业、粮食、供销社、烟草、邮政等部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搞好物流规划,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港口货运中心、阿深高速货运中心和铁路货运中心建设;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直接用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项目用地同等对待,相关规费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其用水、用气、动力用电同价;整合物流资源,努力构筑跨企业、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机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政府设立促进物流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建设。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流通现代化水平。商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机制。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网上交易。

(二)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1、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发改等部门,根据我市商业经营实际,完成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城区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发改、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质监、商业企业、社区代表和专家组成听证委员会,对新建 3000平方米 以上的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举行听证,促进大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设立危险化学物品经营网点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选址和建设,对违规建设和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商务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外贸发展规划。

2、加大城区商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区商业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商业区、购物中心、步行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城区江南步行街、仁和商业步行街、商城服装市场、大象购物广场、秣陵镇古槐商贸城、孙店综合大市场、李寨综合商贸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建材、摩托车、家居用品等专业市场的发展。适时发展汽车、农产品、农资等专业市场,在巩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物流配送功能,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向现代化批发中心转变。在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我市也要出台扶持专业市场建设的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实行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努力提升城区聚集效应。

4、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

支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超市、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废旧物资回收和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新开发建设的居民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三)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1、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承办企业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并整合移动、电信、烟草等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着力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扩大农家店商品和服务经营范围,消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增加农家店销售额;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型流通企业的配送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组织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确保农村流通的商品质优价廉。

2、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材大世界、粮油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农贸市场,===鞋业市场、龙城家俱广场、==皮革皮毛市场、==劳保服装市场、==芝麻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等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商务部门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工商两费返还资金,支持对农村集贸市场水、电、棚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3、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4、全力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真正体现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二)注重规划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生态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对市政府重点扶持业态中的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或“一事一议”政策。

(三)发挥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向有关企业通报信息,做好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外经贸区域促进资金等的申报和争取工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调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积极性,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发展。

第三篇: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发展,为建设现代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根据《xx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xx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xxxx省及xxxx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0.5%,占服务业比重33%。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服务业创新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从吸纳就业看,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 17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8年的41.8%,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9.2%;到2009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xxxx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业占7.4%、房地产业占5.8%、文化产业占7.47%、物流业占11.5%,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

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对第

一、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xxxx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历史性机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一、

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xxxx、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5年,初步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15.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实现服务业三年晋位。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31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实现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xxxx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推动IpO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大重组,构建5-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并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

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暖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全力打造松北xxxx市金融中心。以OTC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工作。在松北辟建xxxx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xxxx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进一步发挥冰雪、避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国际冰雪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xxxx国际冰雪节”、“中国·xxxx国际滑雪节”的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进一步夯实国际冰雪旅游名城产业基础。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文化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中西合璧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xxxx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节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12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45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xxxx龙运物流园区、xxxx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xxxx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xxxx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和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异域风情、金源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xxxx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582.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xxxx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xxxx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xxxx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用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把xxxx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将xxxx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士尼,提升“coolxxxx”冰上演出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xxxx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xxxx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2亿元,2015年28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提高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的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的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

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提升xxxx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xxxx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2015年1105亿元,年均增长17%。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2015年8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争创xxxx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的信息服务业。2012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146.6亿元,2015年2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xxxx”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xxxx(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xxxx市云计算中心。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建设xxxx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新材料、装备产业设计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运算和海量存储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感知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xxxx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R&D占GDp比重达到1.4%,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三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

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的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现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和中介等产业的组织协调,明确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的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xxxx。

(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以调整、改造和提升为重点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营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六)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篇: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编号(2011)第62号

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完小、教学点、成教校、幼儿园: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市、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请各校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学习,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申报评审书、活页及申报指南可到“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下载)。请于2011年9月26日前,将课题申报材料(评审书1份、活页4份及电子版)报中心校教科室。

罗阳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九月六日

第五篇:市保密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保密管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密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保护和应用对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窃密与反窃密越来越具有高技术抗衡的特点。面对保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为加快“十二五”期间保密技术的发展,促进全市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确保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提高我市保密技术工作的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技管并重、保障发展”的方针,围绕保密工作的中心任务,开拓创新,加快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市的保密技术防护和检查体系,为确保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

基本原则: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以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保密安全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党政机关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保密技术工作,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积极推广实用的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保密防护和检查技术,健全安全保密监督机制,完善措施手段,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涉密信息从产生、存储、处理、传输直至销毁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整体推进我市保密技术工作的发展。

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保密技术防护和监管体系,提高保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保密技术防护和检查能力明显增强,保密技术产品应用更加广泛,宣传教育及培训更加普及,保密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保密技术防护工作

1、按照国家保密局实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的要求,各级保密部门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

2、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管理,配合省保密局监管资质单位承接涉密信息系统工程的投标和集成工作,监督和指导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单位的涉密网络建设。

3、指导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做好对保密技术防护设备的规划建设,重点做好四大班子机关和重点单位保密技术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加大对保密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服务力度。同时,做好对重要涉密会议和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技术保障工作。

4、积极为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工作服务,加强保密技术监管和指导。

(二)加强保密技术检查工作

1、保密工作部门要按照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的要求, 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对所属涉密信息系统的保密技术检查。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保密技术检查,对本辖区内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重要涉密会议和重大涉密活动实行保密环境检查,提高泄密事件发现能力。

2、各级、各部门保密工作机构要定期开展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保密检查,特别要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运行和有线、无线通讯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管理的保密技术检查。

(三)强化保密技术法规、标准的执行和制度建设

1、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安全保密管理的法规制度,按照国家标准体系规范我市涉密信息系统和通信、办公自动化等设施的建设。

2、贯彻执行国家保密局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技术防护要求、涉密信息系统分级测评指南、涉密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存储介质防护技术要求、保密技检查规范等国家保密标准及部门规章。

3、修订和完善地方性保密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使其更加明确和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四)加强保密技术基础建设

1、加强和完善市、县(市、区)保密技术基础建设,配备保密技术检查设备,对我市党政机关、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及要害部门的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和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工作环境开展保密技术检查检测。

2、加强涉密载体的销毁工作,集中销毁涉密纸介质、音像制品、磁介质、光介质等涉密载体。保密工作部门应确定相应的涉密载体的销毁点。

3、建设市保密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与省保密局、县(市、区)保密局的联接。

4、加快建设并完善“三大平台”,强化保密技术监督检查的能力。

(五)努力推广应用保密技术产品

1、加快建设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2、加快推广和应用网络漏洞检查工具,特种木马查杀工具,涉密存储介质清除、恢复工具等保密技术常用检查设备。

(六)开展保密技术教育培训

1、统一保密科学技术管理办法、法规、标准、制度。

2、利用保密科学技术展览、演示、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直观形象的保密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3、开展对保密技术干部和涉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和提高保密技术管理、检查和防护能力,做

到对保密技术要求应知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保密技术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保密技术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关心和支持保密部门依法开展保密科学技术工作,确保保密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保密技术队伍建设

要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对保密技术干部的培训,提

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指定专人负责保密技术工作的日常督促检查和防护工作。

(三)保障落实保密技术经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加大对保密技术的投入,切实解决发展保密技术必要的经费。将保密技术术基础建设和保密技术装备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十二五”期间的保密技术基础建设、保密技术检查和防护设备的配备落到实处。

(四)加强保密技术工作目标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完成保密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保密责任书,切实抓好落实,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密技术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具体相关人员的责任,在同干部、职工签订保密责任书中应包括保密技术工作目标管理内容。

(五)加强保密技术工作检查落实

各级保密委员会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密技术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督促做好保密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

1、“十二五”主要保密技术装备配备规划表

“十二五”主要保密技术装备配备规划表

一、四大班子、市级各部门

序号名称说明

1文件保密柜原则上预算经费四大班子不少于100万,市级部门不少于30万。

2、涉密会议移动通信干扰机

3保密要害部位计算机终端信息防护系统

4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单向导入系统

5涉密载体销毁设备

6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二、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备配备

序号名称计划与预算(万元)

20112012201320142015小计

1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7070

2网络漏洞检查工具、特种木马查杀工具、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清除、恢复工具5050

3网络运行、保密软件应用和维护101010101050

4涉密信息设备电磁泄露发射检查设备303060

5涉密场所保密环境检查设备30303090

6移动式车载保密技术检查设备40303030130

7涉密信息系统保密防护检查设备5050

合计1308010012070500

上一篇:三八红旗班组事迹材料下一篇:设备部副部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