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住房建设调研报告

2023-01-24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住房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农村住房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住房建设情况汇报(20111017)

古城街道农村住房建设情况汇报

古城街道辖61个行政村,1.5万户,总面积85.8平方公里。近年来,古城街道牢固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梯次推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村住房建设,目前,全街道有28个村参与社区建设,沙埠屯、尚家等8个村正在或完成整体改造,建成和在建公寓楼达170栋、5100户,以居住方式的大变革实现了农村居住环境的大提高,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一、创新思维,大胆尝试,闯出城乡一体发展新路 思路决定出路。古城街道地处市区北部,缺乏城中村及近郊村的区位优势,街道党工委一班人跳出常规思维,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大胆提出“打破村庄界限、合村并点建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新构想。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统筹规划村庄新的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居住组团化、住宅楼房化、服务社区化,不仅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还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减少重复投入,群众、村集体、政府都受益,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初,街道决定从沙埠屯、戴家2个村级班子强、群众基础好、村庄房屋普遍陈旧的村先行试点,在镇区规划建设了第一个大型农村社区—怡和苑社区,并结合“挂钩试点”政策,制定了旧房拆迁补偿、成本价购楼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旧房拆迁户平均补偿款和补助约7万元,群众花比新建平房还少的钱就能住上整洁舒适的楼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2009年6月,怡和苑社区17栋公寓楼、530户群众顺利入住新居,节余复垦土地260亩,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出了经验。

二、科学规划,稳妥推进,构筑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古城街道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统筹全街道新农村建设和社区推进工作,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是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村庄格局、耕地分布等因素,适度超前规划,优先在镇区、交通要道、中心村等位置规划社区,并结合土地修编,调整土地性质,确保规划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初步把61个村规划为13个农村社区。如汇祥居社区规划在古城镇区,既可享受镇区齐全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及各种商贸服务,又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因村制宜分步实施。对符合整体拆迁或成片拆迁条件的十里、尚家等13个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社区;对暂不具备拆迁条件的范沟、义和等村先引导部分群众建设楼房,由点到面、先局部后整体,分步实施社区建设;对久安等村采取先拆迁部分房屋腾出建设用地的办法,启动社区建设。2008年试点成功之后,古城街道又相继启动了怡尚苑、怡馨苑、汇祥居等7个社区,怡和苑社区、弥香苑社区还进行了规模扩张,全街道规模过700户的社区达到4个;去年启动的弥景苑社区规划公寓楼63栋、1770户,成为寿光市最大的农村社区。三是阳光操作稳妥推进。从街道主要领导做起任何人不得插手工程招投标和工程建设,每项工程都严格按规定、按程序招投标。在楼房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街道、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同参与,每项工作坚持全面公开、阳光操作,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未采纳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从社区启动以来,全街道已有5个社区、2400户居民入住,拆迁旧房2000多口,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做到了让上级放心,让群众满意。近年来,古城街道多次迎接了中央、省市领导和考察团的调研、视察,两次为山东省提供建设现场,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级媒全的高度关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预计到2011年底,全街道启动农村社区总数将达到9个,建设公寓楼总数达到230栋、7000户。

三、优化配置,完善管理,推动社区健康文明发展 古城街道坚持高标准完善社区管理与配套,优化利用节余复垦的土地,用居住环境的改善潜移默化地改变群众的居住生活习惯,实现了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新增耕地、城镇发展等多赢。一是完善管理配套。每个社区都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集中供暖,实行安全保卫和日常保洁,并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施;配置医疗、教育、购物等公共服务,引进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群众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基本需求,真正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怡和苑社区投资1300多万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处综合服务中心、一处省级标准幼儿园和两处大型游园,利用企业余热供暖,打造了低碳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集约利用土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旧村拆迁复垦的土地整体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怡尚苑社区节余的412亩土地规划建设了“菜中菜”蔬菜基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村民收入400多万元;常治花园利用节余的土地引进建设美微营养蔬菜基地,研发生产富含钙、铁、锌、硒等营养元素的高端蔬菜,户均增收6000多元。三是倡树文明新风。经常组织社区群众开展舞狮、秧歌、舞蹈、乒乓球等文娱活动和“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评选活动,健身娱乐、休闲养生成为农村新风尚,邻里更加和睦、家庭更加和谐。幸福和谐的社区生活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古城街道信访案件始终保持寿光市最低水平,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街道人民的广泛共识。

四、对农房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

1、有些适合规划建设社区的地块,由于占用基本农田而无法规划建设,对社区规划选址造成一定影响;

2、建设社区主要借助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资金为村民自筹,非商业开发模式,筹资压力比较大。建议省出台相关配套资金扶持,助推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大量建造新住宅,新建的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房屋则“人去楼空”,形成“空心村”现象,且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村房屋摆布杂乱无章,广大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空心村”的大量存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居高不下,土地被闲置;一边是不少地方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国土部门每年被迫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规划一部分,安排缺房户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破旧、零乱,与新房连在一起缺乏统一性、协调性。特别是有的“空心村”住房与猪牛栏、厕所混在一起,又缺乏给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倒、臭气弥漫的现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三是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已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不但容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情,由于规划落后,消防车无法进去,火灾难以扑灭,甚至会“火烧连云”。另外,“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遭遇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伤及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空心村”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一是“空心村”的旧房大部分为几户农民或兄弟所共有,由于经济能力不同,条件好的农户已建新房“挪窝”,条件差的农户还在居住,房屋共有者之间难以对拆除旧房的问题达成一致,使拆旧房实施难。二是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一些农户新房建了之后,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不动产”,再穷也不能拆“祖业”,动不得。三是在农民的小“算盘”里,“拆旧”不划算。许多农民将旧房用作堆放杂物以及圈养猪、牛,拆旧既费力又耗钱。四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许多农民对村建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规划所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没有此机构,造成村庄建设缺乏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的规划。

农村村庄建设中存在“空心村”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一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从教育上下功夫,提高农民对整治“空心村”的认识。搞好村庄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是区域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乡、村两级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识。

二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在治理上下功夫,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新建多占问题。国土部门应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建房用地审批程序,对乱占滥用耕地作宅基地,要进行大清查,加大对未经批准私自占地、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建房者的处罚力度,要从源头上控制耕地建房的审批,逐步减少耕地建房指标,放宽“拆旧建新”住宅面积标准,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在规划上下功夫,确保用地审批与村镇规划同步进行。乡镇党委、政府要担负起整治“空心村”的职责,协调国土、城建等部门依法履行土地管理和村庄规划职能,确保建房用地审批与村庄规划同步进行,杜绝发生国土与城镇规划部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整治“空心村”,全面规划村庄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从政策上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填实“空心村”。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确保住宅50年不落后,又要让农民建房时经济上都能承受得起。不但要使房屋排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而且要做到道路、给水、排污、电力等配套设施齐全,切实改善农民住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集龙乡人大主席团

2011年9月

第三篇: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在集体土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住房的建设活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遵循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要求,严格执行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建设质量安全标准,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明确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管程序,落实监管人员及工作职责。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统一领导和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实施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防震减灾等部门,依法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农村住房建设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对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

市(州)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村住房建设配套政策,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镇)、村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和巡查制度。

村民委员会可以选派代表参与农村住房建设监督。 村民会议可以组建村民建房委员会。村民建房委员会可以聘请有施工技术常识的村民作为巡查监督员,开展巡查和督查。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工作监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村民对农村住房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抗震设防措施,鼓励支持村民参与城乡住宅地震保险。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村住房建筑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学技术研究。

国家和省安排的农村住房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规划选址

第八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需要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避免占用耕地、天然林地、公益林地。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和行洪泄洪通道。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乡村规划和地质灾害普查分布图等,对重新选址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及其相邻区域的地质、地理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价。确需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水利、林业、防震减灾等部门进行安全性评估。

第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与公路建设相协调,与公路保持规定的距离。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禁止进行农村住房建设以及堆放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公路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经合法修建的农村住房,不得进行扩建和危害公路路基基础安全的改建。

第十条 在乡(镇)、村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农村住房宅基地进行农村住房建设的,申请人应当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申请人持以下资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乡(镇)、村规划审查,合格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原有宅基地批准文件或者宅基地使用证明;

(二)户籍证明;

(三)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或者施工图;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 第十一条 在乡(镇)、村规划区内需占用农用地或者未利用地作为宅基地建设农村住房的,申请人应当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申请人应当持以下资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依据乡(镇)、村规划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户籍证明;

(二)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或者施工图;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

(四)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拟占用农用地的情况说明。

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 乡(镇)、村规划区以外需选址建设村民住宅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在规划的村民聚居点建设。不能在规划聚居点建设的,可以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房建设,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勘察设计

第十三条 新建农村住房的,受委托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房地块的地质条件,选用适合修建农村住房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对地基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验证,依照技术规范要求选择房屋地基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 改建、扩建农村住房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不得危害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

第十四条 农村住房设计应当满足国家及省发布的农村居住建筑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农村住房设计应当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等技术导则的规定。

第十五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供建房村民选用。农村住房建设通用设计图集应当免费提供。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建房村民对拟采用的方案图或者施工图需要深化设计或者修改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化设计或者修改。建房村民也可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或者修改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计、修改的方案图或者施工图负责。 第四章 建设施工

第十六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技术巡查制度,组织提供技术力量支持。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乡村规划师或者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建房进行指导、监督。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七条 农村住房建设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建设、村民联合建设、村民自主建设等方式。乡(镇)人民政府与县(市、区)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许可占用宅基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包括建筑层数、附属设施建筑面积)标准,并作为村务公开的内容。

第十八条 村民新建、改建住宅达到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委托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企业承担施工,并向乡(镇)人民政府申报,纳入工程质量监督:

(一)3层及以上的;

(二)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

(三)6米跨度及以上的。

第十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选择经过建筑技能培训、满足技能要求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

农村建筑施工人员个人不得承揽3层及以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或者跨度6米及以上的农村住房建设。 受村民委托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企业应当按图施工,落实抗震设防措施,形成施工记录,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对承担的农村住房建设施工作业安全与质量安全负责。

第二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建房委员会应当指导、监督建房村民与承揽人签订施工合同,明确质量安全责任、质量保证期限和双方权利义务。 建房村民与承揽人应当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并明确农村住房竣工验收后的保修期限和责任。承揽人为施工单位的,应当执行国家住宅建筑保修期限的相关规定。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全省农村住房建设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第二十一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使用合格建筑材料。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监管。

农村住房建设承揽人应当协助村民选用合格建筑材料。鼓励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制度,对农村住房建设的勘察设计、现场施工和质量安全等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并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住房建设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屋面等重要部位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形成检查记录。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巡查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建房村民与承揽人应当签订施工安全责任书。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合同可以约定承揽人负责购买施工作业人员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建设档案管理的规定,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档案。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电子档案数据库。 第五章 技术服务

第二十四条 省、市(州)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指导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方案,开展农村住房规划建设技术指导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成立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组织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农村住房建设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鼓励注册执业技术人员免费为村民提供农村住房设计与现场施工技术服务,提供的免费服务可以作为其继续教育的学时。

鼓励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志愿者开展技术下乡服务,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住房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防震减灾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抗震设防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和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培训。 第二十七条 省、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乡(镇)、村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农村建筑施工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施工技能。 第六章 竣工质量验收与所有权登记

第二十八条 市(州)、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住房建设竣工质量验收具体办法。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村住房竣工质量验收。

第二十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竣工后,建房村民应当会同建设承揽人根据竣工质量验收办法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十条 农村住房建设的竣工质量验收应当根据施工合同、施工图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在查阅施工记录、检查记录的基础上,对农村住房的实体质量进行查验,形成验收结论。

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提供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一条 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竣工验收合格后,建房村民应当将建房资料在30日内报乡(镇)人民政府存档。 第三十二条 农村住房质量竣工验收合格后,依法办理农村住房所有权登记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 第七章 老旧农村住房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农村老旧住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组织提供技术力量,开展农村老旧危险住房安全排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安全日常检查制度,制定农村住房安全应急预案,逐步建立房屋产权人、使用人、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协调联动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三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以下农村老旧住房进行安全排查:

(一)房龄长、超负荷使用、年久失修的;

(二)损坏或者损伤房屋主体结构、承重结构的;

(三)位于自然灾害易发区、煤炭采空区等存在安全隐患区域的。

第三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应当逐一列出清单并通告相关村民委员会,建立隐患问题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第三十六条 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或者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农村住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启动实施。对不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或者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但短期内无法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的危房,要指导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七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老旧农村住房安全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杜绝影响和损坏房屋安全使用的行为,建立农村住房安全管理电子数据档案。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拒不受理或者未按规定受理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监管指导责任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反廉政规定的。 第四十条 农村住房建设承揽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对主要责任人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无图施工、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变更设计图纸的;

(二)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三)不按规定提供施工记录或者施工资料的;

(四)不接受监督管理或者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

(五)农村住房竣工后,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竣工验收的。 承揽人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依照建筑业管理法律、法规处罚。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住房建设,是指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之外的村民自主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与配套设施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村民聚居点按照法定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具体管理办法或者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农村住房调研报告

建设新农村 加速奔小康 ----农村住房调查报告

摘要:

2009年7月,我们迎来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利用好暑假,也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土木工程系利用了短学期组织了实践活动,我们土木0801第二小分队的活动名为“农村住房调查”,意在让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对农村住房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未来专业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切身的体验。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丽水市,本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经济发展相对于浙江省的其他市要有所靠后,但是丽水是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的天然大氧吧,是个修身养息的好去处。

此次调查,是我单独进行的,观察了丽水市莲都区近郊的黄泥敦村,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该村的大体住房状况以及环境、生活状况。

关键词:实践 农村住房 环境卫生 生活条件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专业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今年,土木系领导组织安排我们土木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农村住房调查的暑期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农村住房有所了解,对未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紧密结合土木专业的同时,更让同学们对农村建筑,建设新农村等有所关注。通过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锻炼了同学们的交流能力,又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农村、群众的了解。

一、农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郊的火车站附近。据该村村民介绍,进入90年代后,交通便利多了,近郊的农村随着市区的发展也渐渐的发展起来,村民许多都去了市区打工赚钱,农产品的销量也逐渐好起来,一些村民将祖先那留传下的土房子拆除,建起来新房。先富带动后富,一些发家致富的村民调动了其他村民,开始种植越来越多的水果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工作。村里的人们渐渐都富裕了,土房子越来越少,取代它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 而今,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舒适的房子,但是还是有很少一部分村民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

二、房屋状况

走进村落,首先观察到房屋分布非常整齐,主干道两边各分部房屋,户与户之间的前后间隔大约为5~7米。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是三层楼的,很少看见有两层的住户。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一般农村一户人家都是4口人,有的孩子多的也有

5、6个人住一户的。

据了解,该村大部分房屋是建于大约20年前的,由于那时候物价并不是很高,所以200㎡以上的房屋造价也不过是17000元到20000元之间,一些装修材料好的也就20000多。那时建成的房屋都是经过设计的,有的村民说设

计过的房子住起来安心且舒服,的确如此,有几户人家连顶层漏水都罕见。70%的住户的住房是全屋装修的,他们住房的外墙大多数用的是瓷砖,但是也有少数是马赛克和瓷砖同时使用,还有及少数是用砖。另外30%的住户外墙并没有经过特殊的装修,只是用水泥。 大部分的住户卫生间和室内地板均用瓷砖,根据他们所说的,瓷砖清洁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价格也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住户用的是水泥地。过去,他们在修建的过程中,房屋楼板材料均用预制板,且房屋层高大多数用户都设计为3.2m,每家每户都拥有两个或者三个厕所,方便家庭成员的使用。

三、农村居住的环境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这是走进黄泥敦村的第一印象,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村民处理垃圾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2003年以来,该村进行垃圾集中处理,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倒在垃圾桶里。但那时很多人不习惯用垃圾桶,他们习惯于将垃圾倾倒在自留地或是河边,有的村民甚至把垃圾扫到路上。为此,该村按照热爱家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创业致富、家邻和睦、生态绿化、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卫生整洁十项要求,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将村民中存在的陋习搬上广播进行曝光,让村民在收听中提高文明意识,改变村民的思想,渐渐地,垃圾桶里满起来了。 垃圾桶越来越满,带来的是村庄变得干净而整洁了。以前的黄泥敦,被形容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村民卫生意识极差,垃圾到处扔,污水随地流,村庄环境极为恶劣。而今,黄泥敦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道路两边整齐有序,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眼下,“干净整洁”已成为黄泥敦村民心目中衡量家庭文明的标准之一。

四、关于新农村建设 据新华社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10月26日发布《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10年初步解决并改善农村环境问题。

《行动计划》说,我国将在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新增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我市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房产业的持续发展。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各个部门,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原有的方针政策,总结经验、纠正不足,除此之外,我想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方面,一定要继续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努力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在医疗方面,相关部门应多组织村民,居民体检,开展传染病的宣传防治工作; 3. 在收入方面,需要为百姓提供多方面的收入渠道,特别是需要扩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4.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坚持实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空间”,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重视、强化这项工作。 5.在住房方面,要尽快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使危房住户尽快新搬入新建住宅。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抓紧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都市快报》、丽水信息港篇二: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号:***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3年10月02日——2013年10月03日 地点:*** 正文: 【关键字】

农村;住房;问题;工作 根据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我利用国庆假期,选择自己的家乡,开展了以“农村住房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家乡的基本情况。我的家乡位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家乡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地改善,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房屋是村民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了钱,首先要盖房,是中国农民的传统。住房在中国农民的心中有着较重的地位,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地解决住房建设问题是重中之重。

农村住房建设中的问题:

一、村庄布局相对散乱,

旧村面貌有待改善。目前,农

村住宅由于分散建设,没有形

成一个整体的村庄形象。村庄

四周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

布局散乱,形成了“空心村”。

旧村、空心村布局混乱,道路

不畅,配套缺乏,卫生较差,

与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新农

村建设面临着“年年建新房,年年不见新农村”的尴尬局面。

二、农民正常建房需求量大,建房用地得不到保证。近年来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私人建房用地从严审批,而相应配套政策却未及时跟上,导致一些符合建房条件的住房困难户无法申请宅基地建房。而这些农户当中许多又属于无实力到集镇和城区购房,迫于无奈在本来应该拆除整理复耕的旧村庄内,再次进行翻建加层,甚至未批先建,给村庄建设和宅基地整理复耕工作带来极大的被1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1 / 4 动。

三、违章建筑势头难控,“一户两宅”情况普遍。近年来,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但农民建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仍十分突出。部分农民违章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企盼在今后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的补偿,从而使得违章建筑越来越多。同时,农村建新不拆旧的情况十分普遍,部分农民建了新房不拆旧房。

四、农村建房用地困难,新农村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新农村规划点集中建造村民住宅,必然涉及农户之间宅基地调剂问题。由于群众“恋土”心态较为严重,村民补偿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村民之间难以达成调剂共识,导致土地征用、调剂难以实施,农民建房无法供地,无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难度。部分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拆迁安置提出过分要求,不给满足就不让征地,阻碍建设,也是导致农村建房用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做好路、排、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房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及时,提供配套后相应设施不完善或档次不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进入新农村生活

的意愿。

根据调查成果,结合老师的指导,我认为,农村住房建设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多层次推进农村住房集聚建设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关体系、机制。 特别是要加快完成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鼓励村庄整理,优化资源利用。加快改造步伐,允许以房屋置换土地,获取建房指标,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后增加的农用地要全部用于农民建房,把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农民社保和小区配套、物业管理资金以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科学合理分配建房指标,加大帮扶力度。用地指标分配,优先考虑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切实解决农民住宅建设难。对无力建房的困难户、危房户,可通过村集体统一调剂农户新建住宅后闲置的部分旧房,安置一批无力建房的无房户、危房户,确保其居住安全。

三是统筹协调,突破农民

住宅建设的规划制约。要在现

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

优化村庄规划点布局。坚持长

期性原则,为农村住房改造建

设和其他建设预留发展空间。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原则,统筹

考虑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和公共

服务配套,方便群众的生活。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公

寓的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原则,

在编制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的同时,抓好旧村改造利用规划和宅基地整理复垦规划,使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宅基地复垦工作得以统筹有序推进。坚持节约用地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村庄规划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努力实现农村住房建设新增用地与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总量平衡。

2 / 4 四是打造平安工程。坚持“凭图施工、内行人建房、凭合同审批”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加强施工队伍和施工环节管理,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从土地使用审批、登记延伸到建筑施工管理。加强农民建房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科学建房,提高农村房屋防灾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安全、工程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培训和资质管理,推行建筑许可证制度,坚持有图施工、持证上岗、按图施工,保证农民住宅建设的安全与质量。

五是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及法律监督作用。避免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破坏土地资源。依托旧村落的现有规模进行改造,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利用新农村建设政策,破坏土地资源,大搞房地产开发的政府部门和其他人员,坚决给以严厉的打击。确保党的农村经济改革路线顺利的进行下去。

最后,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农村住房建设问题的背后是深植于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切实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农村经济改革路线,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建设水平;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为城乡建设发展赢得空间;有利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案例应用版)[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2] 江华, 杨秀琴.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 韩俊. 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4] 马艳敏.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调研报告[r/ol]. [2013-11-9]. 附:实践日志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调查的实践日志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 3 / 4 4 / 4 签名:篇三:农村住房调研报告(报纸发表) 【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材料】

酒泉市农村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

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史 勇

(2009年4月5日) 农村住房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直观的反映,也是

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是全面实现小康、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房屋建设和管理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在当前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破解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困境、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农村房屋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农村各项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我市农村住房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市以新农村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为龙头,大

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取得了较好成效。

1、人均住房面积明显上升。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村群

众住房较为宽敞,基本上达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全市农村现有住房2798.11万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174.77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78平方米,部分乡(镇)超过50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近10平方米。

2、建设改造速度加快。2003年,我市全面启动新农村

建设以来,先后建成敦煌南湖乡、肃州上坝镇、玉门花海镇、金塔鼎新镇、瓜州环城乡等一批样式美观、结构坚固、抗灾性能好的小康住宅示范点工程,农村住房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6年来,全市新建改建农村住房4万户,其中新建2.8万套,占总农户的19%。全市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比重达到了33%,比200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小康示范村农户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重达到63%。

3、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以新农村建设、

集镇建设和“村村通”道路建设为载体,通过饮水工程建设、沼气推广使用、厕所圈舍改造、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农村旧貌换新颜,逐步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全市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居民点硬化率达到80.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7%,太阳能热水器用户突破2万户,沼气用户达到1.6万座。

4、住房大多以方便民生为主。我市大多农民都以土地

耕作为主,其住房一般都与耕地相邻,村民间住房分布相对零散,主要以方便农业生产为前提。

二、农村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住房结构以砖土木、土坯房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我市农村砖土木、土坯房的比例占农村住房总面积的67.42%。该部分房屋建筑标准低、使用年限长、维修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因隐患,防灾、抗灾能力极差。“5.12”汶川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资料显示,8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地震死亡人数90%也在农村。一旦发生地震,这部分房屋就会大量倒塌,给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建房超标准占地,土地浪费严重。目前,国家实行

“一户一宅”的私人宅基地政策,农民大多各自修建庭院式住房,前房后圈,占地面积较多。虽然我市规定宅基地使用面积最多一户不超过0.5亩,但实际上农村超标建房、违章搭建现象十分严重,群众戏言“前有广场,后有操场”。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还滋生了相互攀比的不良之风。

3、部分村庄布局不合理,村容村貌亟待改善。受地理

条件和传统风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庄房屋随地势而建,还有的在住宅的布局上论风水、讲朝向,有的村民建新房对上辈遗留下来的老宅舍不得拆除,致使村庄建设布局零乱乱、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整体居住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习

惯于把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合二为一,住房和畜禽圈舍建在

一块,使大部分的村庄卫生条件无法改善,脏乱差现象严重。

4、使用功能不尽完善,配套设施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大多数建房是自己摸索着建,外观虽一次比一次好,一家比一家强,但住宅设计不合理、质量无保证、设施不配套等现状,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浪费严重。同时,道路、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事业建设滞后,配套性、共享性差,普遍不能适应农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

5、住房普遍没有规划设计,整体质量欠佳。目前,农

村修建住房一般都是凭借传统经验和建筑施工常识进行,整个建房过程缺乏科学的施工管理、抗震设计和工程质量认定。农民建房几乎都没有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工匠组成,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加之部分农户建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质量整体欠佳,抗灾能力较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生产收入不高,

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收入水平是制约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主要因素;二是因近年建材涨价,建筑费用不断提高,造成修建房屋成本高,农民无力承受;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人

口逐年减少,加之,农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钱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重新修建房屋;四是住房规划缺乏指导,在住房建设上仍沿袭祖辈传统模式,风俗习惯难改,攀比心理严重,贪大求阔,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设计管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民自建住房仍是农村住房建设和供给的主要模式。因此,要结合农村住房建设实际和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村住房建设规划,把农村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布局,统一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严肃性。在具体操作中,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习性,在“节能、节地、节材、环保”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村未来发展趋势,使实用性和前瞻性有机结合。同时,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把握建筑与环境、人文、地理的协调性,营造和提炼农村住宅的建筑美,提高农村住宅的艺术品位。

2、尽快出台农村住房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制订出台符合全市实际而且统一的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强化乡(镇)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明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在农村房屋建设中的审批权限、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建立考核验收机制,把农村房屋篇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

一、调研目的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投身到学习领会“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到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节约型社会主义建设中,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此背景下我们对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圣灯山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具体情况统计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问卷33份。调查内容包括:

个人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食品支出、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家里是否用上自来水、是否有电视;

村民对当地政府情况的相关反映,如:对村干部的满意度、村里选举是否民主、村里的党员能否代表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意见、村里的党员在实际行动中是否起带头作用、村里的村务收支状况是否公开;

村民参加的活动方面,如:村民是否加入了医疗保险、每年有机会参加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家的指导次数、村里有没有活动中心、每年参加村里举办活动的次数;

村民对政府开办活动的满意度及评价,如:村民对当地政府在农民增收上做出的努力的评价、对村级公路况满意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满意度、对村的治安状况满意度、对指导或者培训的满意度、对活动中心的的评价;村民会对新农村建设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的相关问题有4道小题,在此引用两道小题,分别用表格形式展示:

例:

1、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除增收外还应从哪方面入手?

2、

瞧,那小河环绕的村庄,那片片绿荫中的小洋房,那穿梭于村道中的小轿车„„这巨大的变化,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一张笑脸中都充分体现。这是我对本村30户人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一起来看看我的调查结果吧:

一:马路宽了,汽车多了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二:经济好了,新房多了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 、“小别墅”,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

三:生活好了,环境变了

以往农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脏、乱、差”,然而今天村民们都开始重视环境的改善,村里成立了“保洁队”,垃圾集中处理,条条村道干干净净,以往的垃圾满地,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再也看不到了。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四:更加重视知识了

原先的农民,似乎只知道整天劳作。而今天的农民,开始懂得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文化程度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几乎100%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肓,21%的家庭把孩子送进了所谓”贵族学校”,70%的家庭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学习工具,如电脑、学习机等。

五:风气大有改善 过去因为穷,村里失窃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不少是本村人所为。而去年一年只有九户人家被偷(据事后调查,全为外地人所为。)现在全村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现象已蔚然成风. 六:生活更有保障 全村10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医了。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享受每月150元的养老金呢!

(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与要求

1、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而目前通元当地无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整个海盐的农业企业也屈指可数,海盐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2、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好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

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环境建设。目前道路硬化率仍然偏低,农民群众希望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目前农村河道常年淤塞,水质黑臭,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影响居民生活,反映强烈。

4、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5、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6、希望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7、希望以创建文明村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8、希望加强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户希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五)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是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村,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又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使具体操作中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2、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一是个别单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二是一些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3、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村级发展不平衡,各村差异较大。

4、农业增收压力大。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6、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7、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仅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费,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

(2)加强一般党员教育。在党员教育中,一是在党员中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活动,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二是实行党员责任区负责制,给每个党员划定一个责任区,明确党员在责任区的职责;三是建立党员帮扶制度。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具有现实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加强对村级公路的管护及绿化,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时时通畅无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

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优化品种品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五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调研结果 从以上调查中发现祖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新农村也在飞速发展!城乡差距正在缩小,相信在党和国家美好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新农村的建设会更加完善,明天的新农村会更美好!篇五:关于某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海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调研报告

科学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镇海区按照城乡一体化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住房集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借鉴意义。

一、镇海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主要做法

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07)107号)和《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的意见》(甬党(2009)7号),镇海区制定出台了《镇海区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先后编制实施二轮《镇海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案,将区域村庄布局结构确定为“2016”形态,即在生态带内保留改造20个村民集居点,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备用地上建设16个集中居住区。同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深化和完善原有村庄建设性详规,做到“二规合一”,使规划落地。目前16个集中居住区,已有13个居住区完成建设规划编制,20个村民集居点中,清水湖等10个集居点已完成建设性规划编制。“2016”工程全部完成后,可节约土地400公顷。

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镇海区在实践中摸索了几种不同建设模式。

1、整体拆建。对于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和规划撤并拆迁村,主要实施拆旧建新,建设多层或高层住宅,实施社区化管理。如调研组实地考察的蛟川街道“银凤晓月”安置区,该项目是为适应舟山连岛大桥、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需要建设的,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30万㎡,安置15个自然村1070余户拆迁户和住房困难户,可节约用地122.66亩。

2、集中改建。针对居住比较分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偏大、整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潜力的规划保留村,主要是拆并整合空壳自然村、小型自然村,按照农村社区标准进行集中改建,鼓励建设多层住宅,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逐步实现人口集聚。如正在建设中的清水湖村民集居点,将村庄改造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探索成本价购新拆旧,实行集体土地住宅就地集中安置,把13个自然村逐步拆并整合为一个中心村,可节约土地100亩。

3、特色创建。针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注重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和开发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巧借田园风光,塑造山水美景,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风格的特色乡村。如澥浦镇十七房村按照郑氏十七房景区开发建设需要,注重保护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实施既有多户联排、又有多层住宅的集居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郑氏十七房建设拆迁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安置和村庄迁建等问题。

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主要成效

调研发现,通过四年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镇海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群众建房难和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现。全区农村集中居住区人均用地控制在50-60平方米,村民集居点人均用地控制在90-110平方米,“2016”工程全部建成后,较好解决了农村宅基地粗放式利用和农民居住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问题。

3、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农村集中居住区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同时统筹考虑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工作,推进“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农村新社区文明程度整体提高。

4、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农民拆建安置后,一套集体土地性质的旧房,可置换2—3套有完全产权的等面积新房,可增加财产100-200万元,使农户得到了实惠。

三、镇海区农村住房建设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全省各地农村住房建设推进中,不约而同碰到土地、资金等各类问题:一是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2011年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农村住房建设用地保障。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二是总体推进不平衡。区位条件好、项目带动型的集中居住区,推进较快;地域偏远、自筹平衡的项目,受资金影响推进积极性不高。

三是征地拆迁难度不断增大。部分区块无法实现“清零”目标,延缓了项目建设进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镇海区在解决“谁来建”、“地哪来”、“钱哪来”等方面的做法,具有操作性、可借鉴性。

1、要解决“谁来建”问题,需做到多方联动建设。镇海区在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中,推进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建立了镇(街道)、村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开发建设体制。一是以镇(街道)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由各镇(街道)成立协调小组,负责本区域内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并成立农房集中建设投资公司,负责项目筹资、建设和管理。如九龙湖镇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九龙新天地”集中居住区项目开发建设,总投资7.47亿元,用地面积16.05万㎡,建筑面积29.38万㎡,两年内拆除勤山、河山、鸿岙桥3个自然村,拆迁安置农户877户,整理盘活宅基地239亩。二是以行政村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需经区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如骆驼街道清水湖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就采用这样模式。三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吸引区内一些实力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如庄市街道吸引镇海新城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开发建设建筑面积为36万㎡、总房数为2600套的锦绣曙光集中居住区,主要用于安置庄市区域内的农房集中改建拆迁户和新城各开发区块的拆迁户。

种方式落实农房集中建设所需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通过规划整合获得土地。在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集中居住区和村民集居点周边的零星土地进行合理归并和整合,为农房集中建设增加用地空间。二是通过土地改性生成土地。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适时通过变更部分产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性质,由工业用地调整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为农房集中建设用地拓展了空间。三是通过政策倾斜优先供地。对农房集中建设项目用地,在土地用地指标分配中优先予以保障。

3、要解决“钱哪来”问题,需坚持多方投入,创新筹资模式。在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中,需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镇海区除通过银行融资渠道,还创造性地通过bt代建,解决融资问题。“bt”代建,即由企业全额投资建设,政府在未来几年内分期分批回购,并支付一定额度的利息。镇海区通过bt融资的农房“两改”资金已达12亿元,蛟川街道的古塘丽景、银凤晓月、丰颐家园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采用这种模式,全部建成后可安置农户4000多户、10000多人。

农村住房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住房建设后,各级政府还需重视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集居后续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西宁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西 宁 市 人 民 政 府 令

第 132号

《西宁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6月26日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8月10日起施行。

市 长: 王予波

2014年7月8日

(公开刊登)

西宁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农村村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农村村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房(以下统称“村民建房”)及其管理。

村民建房包括个人建房和集体建房。个人建房是指单户村民自行建造住房的活动;集体建房是指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集中建设住房的活动。

第三条 农村村民建房,应当遵循符合规划、集约建设、注重防灾、安全施工、绿色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 县(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受市、县(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审核发放个人建房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个人建房进行开工查验和竣工验收;受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对个人建房安全质量的现场指导检查和农户建房档案信息录入工作。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的管理部门;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用地管理。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农村村民建房规划的管理部门;县(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规划管理。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村民建房建筑活动的管理部门;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建筑活动管理。

房产、发改、环保、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建设住房。 鼓励建设新村,引导村民建房逐步向规划确定的居民点集中。

城市规划区内应当建设新村,不得申请个人建房;城市规划区外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村民建房。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售、出借、出租、赠与他人,或者改作他用,申请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

第六条 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确定村民建房的用地计划指标。

农村村民建房将农用地转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的,市、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按计划分批次向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宅基地的农用地转用经依法批准后,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建房申请,应当符合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村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

第七条 县(区)建设、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将村民建房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用地计划进行公示。

第八条 村民建房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向所在地的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办理土地初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手续,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第二章 个人建房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村民建房,可以以户为单位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

(一)同户(以合法有效的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者建房批准文件计户)居住人口中有两个以上(含两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者,其中一人要求分户建房,且符合规定的分户建房条件的;

(二)无住房或者现有住房用地面积明显低于本办法规定的标准,需要新建住宅或者扩大住宅用地面积的;

(三)因国家或者集体建设、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拆迁安置的;

(四)因发生或防御自然灾害,需要安置的;

(五)向中心村、集镇或者农村住宅小区集聚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已有宅基地并达到本办法规定面积标准的;

(二)以所有家庭成员作为一户申请并被批准后,不具备分户条件,以分户为由申请的;

(三)子女分户,原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分户后各户限额标准总和的;

(四)原有住房被法院用于抵债,或者违法建房未处理结案的;

(五)接受有偿调剂住房者调剂后的宅基地达到或者超过规定面积的;

(六)跨户籍所在行政村建房的,但插花地或者经置换后土地所有权为申请人所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除外;

(七)不符合农居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规划的;

(八)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为不适宜,应做评估而未做或者已做评估未按照要求落实防治措施的;

(九)政府抚养照顾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申请宅基地的;

(十)其他不符合申请建房条件的。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应当在本村或者该户村民所在的村民小组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30日。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与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一并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公示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村民委员会报送的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和《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20日内,进行实地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拟建房位置、建筑面积等是否符合标准。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完毕后,符合条件的,应当签署审核意见,连同申请材料一并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建房用地,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20日内完成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在2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建房用地批准后,由县(区)人民政府发给用地批准文件;由乡(镇)人民政府发给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 县(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村民建房的审批结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四条 经批准建房的村民应当在开工前向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划定宅基地范围。

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10日内,到实地勘测丈量划定宅基地,并通知乡(镇)人民政府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实地确认宅基地内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层数和高度。

村民应当严格按照用地批准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施工。

第十五条 现有宅基地面积在规定标准之内,且符合规划要求的农村村民实施个人建房的,应当在原址改建或者扩建,不得易地新建。

第十六条 农村村民按规划易地实施个人建房的,应当在新房竣工后三个月内自行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原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依法收回。

县(区)人民政府在核发用地批准文件时,应当注明新房竣工后退回原有宅基地的内容,并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督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在审核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核定竣工期限。竣工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 个人建房完工后,应当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竣工验收。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15日内,到现场进行验收。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前通知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到实地检查个人建房是否按照批准的土地面积建设住房。经验收符合规定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验收结果送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集体建房

第十八条 实施集体建房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建设要求,并依法向市、县(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当征求环保、国土等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申请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用地申请书(含项目选址、用地和居住人口规模、资金来源、原宅基地整理复垦计划等情况);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

(三)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关于实施集体建房项目的决定;

(四)相关村民户符合个人建房条件且同意参加集体建房的有关材料;

(五)住房分配初步方案(含住房分配对象情况、配售面积、按规定应当退还的原宅基地情况等)。

集体建房用地选址涉及村或者村民小组之间的宅基地调整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用地申请时,除前款规定的材料,还应提交宅基地调整和协商补偿的有关材料。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市、县(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报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二十条 集体建房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二十一条 集体建房适用国家和省、市有关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住宅设计标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规定、配套设施设置等规范。

第四章 相关标准

第二十二条 村民建房应当遵守下列标准规定:

(一)选址:应避开地质复杂、地基承载力差、地势低洼不易排涝以及易受风口、滑坡、雷电和洪水侵袭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二)规划:集中建设的住宅小区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个人建房要符合村庄整治规划,靠近城市、县城、镇所在地住宅小区,引导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标准,建设住宅。

(三)建筑面积:农村个人建房的,容积率不得超过2.0并且建筑面积不得超过400平方米;农村集体建房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

个人建房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具体标准,由县(区)人民政府在规定的范围内予以制定。

个人建房超过规定建筑面积部分,一律视为违法建筑。

(四)间距和高度:村镇规划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有规定的区域,按照村镇规划执行。村镇规划尚未编制完成或者虽已编制完成但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未作规定的区域,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间距和高度。

(五)抗震要求:新建住房必须符合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六)建筑单体:应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满足面积、通风、采光等要求。房屋造型简洁美观,宜采用坡屋面,具有地方特色,外观应当一次性装修。

(七)配套建设:集中建设住宅小区的,给水排水、电力通信、道路、广电、绿化和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要同步规划建设。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取得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的,由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超过本办法的标准,多占的土地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新建房屋竣工后,不按规定拆除原有房屋、退还宅基地的,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二十五条 农村村民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擅自建房、严重影响规划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拆除。

农村村民违反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擅自扩大建筑占地面积、移位建房等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拆除。

第二十六条 集体建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拆除: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房的;

(二)擅自扩大建筑占地面积、移位建房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房等违反规划管理的情形。

有前款规定情形,不能拆除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农村村民已建成使用的有重大安全、质量、消防等隐患和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违法建筑,规划、建设、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证和认定,并对违法建筑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拆除。不能拆除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参与农村住宅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对住宅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侵害农村村民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西宁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4年8月10日起施行。2001年9月6日发布施行的《西宁市村民住宅用地管理办法》(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前,有关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建房管理的政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前,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已经建成乡村设施和村民住房的,按照西宁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意见》执行。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农村支部书记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