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05-29

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

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来源: 日期: 2011-11-29

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等领导带领下对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绩明显

为了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合作建房等一系列独具武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很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力度,将其列为市政府为群众所办的10件实事之一重点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竣工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建房等)1836万平方米,解决了20.3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累计投入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5.95亿元,共对6万余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了廉租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了人均月可支配收入6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下家庭的“应保尽保”,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初,中央提出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后,我市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总体目标作出相应调整,提出“十二五”期间供应各类保障性质住房1350万平方米,26.9万套,改造棚户区13.1万户,合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户)。仅2011年就承接了省政府下达的11.8482万套(户)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占全省目标的三分之一,超过我市“十一五”期间的保障房建设总量。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今年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迅速,发展态势良好。截止8月底,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已完成99352套(户),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4%,其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完成98%,廉租住房开工率70%,公共租赁住房开工(筹集)率81%,经济适用住房开工率80%,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率93%,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率82%,限价商品房建设开工率79%,农垦棚户区改造完成率84%,有望全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今年的目标任务。

二、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尽管推进迅速、成效明显,但也应该看到这是因为有过去长期的良好积累,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要求,我市要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急需认真研究解决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

1、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统一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层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程度较高,而具体到基层、到部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和同志始终认为保障性住房只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救助性质的公共产品,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是中央调控房价的权宜之计,不能站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创业人才的高度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长效措施。二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综合性、社会性认识不足。少数政府部门、基层政府和少数同志对国家“十二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空前力度关注不够,在工作落实上离中央要求的高度还有一定距离,仅仅把建设保障房当作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是个别部门的工作职责,导致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缺乏协同配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划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过去我市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依靠开发企业带地建设,政府专门的保障房建设供地近乎为零,表面看来用地问题并不突出,随着中央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仍然依靠企业带地建设已不现实。根据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完成保障性安居住房40万套(户)、1350万平方米,需要用地面积450.4公顷(具体数据见表

一、表二)。而目前我市由于尚未编制完成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规划,因此在宏观上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布局及选址缺乏整体的把握,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是见缝插针,地块分散且零碎,个别项目无法有效与保障性住房实际需求对接。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如果没有整体的用地规划和必要的土地储备,势必会影响明年乃至今后几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的完成。

3、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还需进一步突破

据初略估算(按户均50平方米,均价3500-4000元/平方米测算),我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住房40万套,总投资额将达到700-800亿元,年均需要投入140-160亿元。而2011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19.4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2011年投资补助8.92亿元、市级财政安排10.53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我市财政资金只能基本保障廉租住房资金需求,但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若不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体制吸引各方面的资本投入,要完成建设任务无疑是纸上谈兵。

4、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是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随着《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203号)的颁布实施,我市保障性住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实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模式,建设、分配任务都落实到区一级政府,但由于各区土地资源多穷不一,造成区际之间建设任务分配不均衡,有的土地资源紧张但保障房需求量较大,完成任务的成本和压力很高;有的土地资源相对宽松而保障房需求量不大,压力较小,加上中心城区区级政府没有相应的土地规划等权限,导致政府令的落实还比较困难,工作推进效率不高。二是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住房制度改革以前,从市到区有一支较强的住房管理队伍,但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支队伍已逐渐消亡,目前随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的扩大,涉及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核、租金的收取、房屋的维修等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力量,而目前我市住房保障中心和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虽合署办公,也仅有20多名工作人员,至于基层,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对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共租赁房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管理上的问题缺少超前谋划,至于应对预案、应对举措更无从谈起。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

1、尽快制定科学的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规划并改进项目审批工作

一是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目标,尽快制定并公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规模和布局规划,并将其作为“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同时责成国土规划等部门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编制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分实施计划,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安排“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和供应量,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量化各项指标。

二是建议市政府在按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下达给各区的同时,由市国土规划部门对其用地需求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积极研究以专项储备的方式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实行用地指标单列,优先安排,并纳入一级目标进行考核,确保保障房建设用地优先供应。

三是建议从规划审批入手,积极探索、完善在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商品住房开发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的支持政策,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

四是建议参照我市《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尽快研究出台《保障性安居工程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建立保障性住房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并积极争取省级土地、环保、消防等非建设领域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行政审批速度。

2、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筹融资模式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租赁房建设的投入。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建议市委、市政府除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的政策性资金扶持,以及确保土地批租收益的10%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外,还应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市区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投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并以此建立一支保障性住房投资基金。考虑到公共租赁房建设任务相对较重,完全依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恐怕难以确保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市区政府应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放大财政政策效能。

二是加快探索利用公积金贷款和住房维修基金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确定我市为全国28个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加快试点步伐,加大试点规模。此外,目前我市归集的住房维修基金已有相当的规模,长期以来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建议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对动用一定比例的住房维修资金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开展探索。

三是加快探索社保基金投入公共租赁房建设。可借鉴南京等市的做法,探索吸引国家和省市的社保基金以信托贷款的形式为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发放贷款。

四是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机构。建立全市统一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机构有利于实现全市保障性住房资金的统筹安排,也便于吸收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建议市政府在对现有的各投融资公司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指定一家公司作为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投融资公司,将中央和省级补助、本级政府投入、公积金和住房维修基金委托贷款投入、社保基金信托贷款投入以及保障住房建设债券和项目一起打包,由其向银行组织信贷支持资金。

五是从吸收社会资本入手,进一步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可借鉴上海、重庆等地的做法,探索“租售并举、产权共有”模式,分类鼓励有条件的公共租赁房申请对象,力所能及地出资购买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房的部分产权,回收部分资金再用于新的公共租赁房建设。还可通过资金市场运作,以信托、债券、中票等方式从资本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3、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社会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一是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细化税收、收费、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保障民间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收益率,鼓励、引导企业、学校等单位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

二是及时总结正在试行的有关做法,探索将“城中村”改造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多余安置房源,以政府统一包租的方式用作公共租赁住房。

4、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创新力度

一是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体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应在坚持203号令明确的“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原则下,进一步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市区之间的分工,具体做法是在保障房的“落地”工作上,市国土规划、房管、发改委等部门要及时加强统筹和协调,针对各区土地资源不平衡的实际,研究相关的补偿政策和措施,加强区际之间的调剂;在保障房的“落人”工作上,对保障性住房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核和分配等制度性建设,市直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加强指导和监督。

二是注重充实保障性住房管理力量。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的状况,相应地调整基层管理机构和增加工作人员,尤其是解决好街道、社区此方面的工作力量,确保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三是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信息平台。建议由市住房管理部门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拿出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的具体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以保证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篇2: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武政规〔201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关于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一二年二月三日

武汉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关于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

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的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办发〔2010〕22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现就推进我市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政府对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切实采取土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开发区(化工区)、产业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住房保障的投入,有序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要重点解决包括我市8个千亿产业、15个新兴产业在内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他鼓励发展的产业及领域的人才住房问题。除重点保障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高级人才住房供给外,还要考虑部分普通人才的住房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

(三)分层供应,形式多样。建立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人才安居工程供给体系,建设和筹集名人居(楼)、精英社区、人才公寓等住房,实行实物供给、租金补贴和购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的居住需要。

(四)科学谋划,供需结合。将住房的供给与人才的实际住房需求紧密结合,对各区、开发区(化工区)内人才类型和数量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结合现有房源和实际需求总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区、开发区(化工区)人才公寓的数量。要充分考虑人才自身对住房的需求,为其提供“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住房。

二、供给对象和住房标准

人才安居工程主要用于解决已纳入“黄鹤英才计划”和各区、开发区(化工区)人才发展规划的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供给对象和住房标准分类别分层次确定。

(一)领军人才。对已经认证并纳入我市“黄鹤英才计划”的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等领军人才,凡在我市无住房且没有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可凭《入选通知书》,按照200—300平方米的住房标准享受市人民政府免租提供的名人居(楼)。世界级人才团队可根据需要选择政府提供的历史名楼办公。连续服务满5年且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首次在汉购买自住商品房的领军人才,由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化工区管委会)按照5:5的比例一次性给予50万元购房补助。

(二)杰出人才。对已经认证并纳入我市“黄鹤英才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等杰出人才,凡在我市无住房且没有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可凭《入选通知书》,按照100—200平方米的住房标准享受区人民政府免租提供的精英社区或采取市场方式筹集的其它住房。连续服务满5年且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首次在汉购买自住商品房的,由开发区(化工区)管委会或区人民政府一次性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

(三)青年人才。已经认证并纳入我市“黄鹤英才计划”的青年人才以及各区、开发区(化工区)认定的青年人才,凡在我市无住房且没有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凭《入选通知书》或相应的认证文件和工作合同,可租赁由用人单位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或采取市场方式筹集的其它住房。所在单位无法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的,可向所在区、开发区(化工区)提出申请,由各区、开发区(化工区)按照我市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青年人才公寓供给和补贴标准,用人单位可按照市相关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

三、配置方式和规模

采取新建、回购、腾退、改造、租赁等多种方式建设和筹集人才安居住房,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建设。

(一)筹集名人居(楼)

此类住房提供给领军人才居住或办公。由市人民政府出资,通过回购、腾退、改造、购置等方式,将沿江地区、东湖周边区域和旧城风貌区历史建筑或部分高档楼盘建设成为名人居(楼),免费提供给世界领军人才居住或提供给创新团队办公。名人居(楼)房产属公有住房性质,按照市人民政府要求,由市住房保障房管部门统一调配管理。

(二)建设精英社区

此类住房提供给杰出人才居住。由各区人民政府出资,通过采取限价商品房政策新建精英社区,或通过购置、租赁等方式筹集人才安居住房,提供给高层次创新创业杰出人才租住。购置和新建后的精英社区房产属公有住房性质,为各区所有,由各区人民政府依照相关规定管理和调配。

(三)建设青年人才公寓

此类住房供青年人才居住。由各区、开发区(化工区)组织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利用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集中新建或购置。各区、开发区(化工区)、用人单位投资建设或购买的住房分别属各区、开发区(化工区)和用人单位所有,分别由各区、开发区(化工区)和用人单位依照相关规定管理和调配。

四、政策保障

(一)市人才工程管理部门要按照“黄鹤英才计划”的要求,统筹好各区、开发区(化工区)人才发展计划,提出各类人才住房需求。市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市住房保障房管、财政、规划等相关部门根据各类住房需求编制总体建设计划和计划,对新建项目下达立项计划。

(二)市国土规划部门要多渠道满足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的用地需求,制订专项规划,在实施计划及土地利用计划中落实项目用地;通过政府提供储备土地、企业自有用地和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用地等多种方式保障人才公寓项目用地。加大对各类人才安居工程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精英社区可按限价商品房政策供地、青年人才公寓参照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供地。

(三)各区、开发区(化工区)要将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市、区住房保障房管部门及各开发区(化工区)、用人单位要多管齐下,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收购回购、企业投资建设(购买或租赁)等多种举措,筹集房源。

(四)市建设管理等部门要加大人才安居工程周边环境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的要求,加快其周边安全、商服、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

(五)市、区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满足人才安居工程建设需要。

(六)市税务部门对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中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参照限价商品房相关规定和保障性住房有关政策执行。

(七)各级政府要采取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人才安居工程的建设。

五、工作机制

(一)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机制。全市建设人才安居工程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按照“统筹兼顾、条块结合、分工明确、就近配套”的原则,建立人才安居工程支持工作目标责任制。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解决领军人才的住房问题;杰出人才的住房问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主要由各区、开发区(化工区)负责协调解决;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主要由各用人单位负责解决,区人民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二)建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市人民政府统一要求,市、区人民政府设立人才住房保障专项资金。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人才安居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和计划,将建设资金和补贴纳入财政预算进行安排;各用人单位要将此项资金纳入本单位的资金计划,以确保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建立各部门共同推进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完善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的制度体系。市住房保障房管部门要加强住房规划指导工作,将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纳入计划,同时要加快制定人才安居住房的筹措、准入、使用和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积极协助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名人居(楼)和“精英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对“青年人才公寓”住房支持工作的监督管理。市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规划、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物价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人才安居工程的有关工作。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予批转执行。

武汉市住房和房屋保障管理局

篇3: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住房项目, 应以绿色建筑技术为导向, 避免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技术, 加快绿色建筑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通过绿色建筑建造技术确保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建造方式等方面尽可能的实现 (节地、节材、节水、节能、节时) 、一环保的绿色低碳目标, 为大量、快速的保障性任务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保障, 促进城市建筑从传统的“高消耗型模式”向“节能环保型模式”转变。

1 编制背景

保障性住房是从住房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出发, 适应不同收入、不同类型住房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 逐步发展起来的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具体形式。包括租赁型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是我国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也是我国住宅类建设相关设计、建造、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2011年至2015年) 中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3600万套, 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相继出台配套措施, 大力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

2013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该行动方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同时指出了目前全国大规模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住房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这些都有悖于绿色建筑基本要求。就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而言, 这些问题源于缺乏针对性强且可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支撑体系, 无法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

因此, 亟需从技术政策层面, 结合修订中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出台符合各类现行标准的、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标准及其建筑技术的指导文件, 明确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设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的要求, 制定出系列化的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等技术要点, 提出引导性的绿色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方向的适用技术体系和部品, 规范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标准的执行与适用技术的应用, 实现绿色保障性住房保质控价的预期目标。同时, 保障性住房采用绿色技术建设方面, 可采用以被动技术为主的技术体系;注重实用性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选择低运行维护费用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注重社区和谐建设等。保障性住房应以按照一星或二星标准设计建设为基础;以低增量成本、可复制、可推广为目的。

2 编制情况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是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建办[2013]185) 的研究成果,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委托,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 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杭州市城乡绿色建筑促进中心、中天建设集团、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市长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昆明万科房地产开有限公司、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地产等单位共同完成。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立足于国情, 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征, 基于面向全国重点地区的深入调研, 着重研究了各地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情况;梳理了相关绿色建筑标准、导则和指南类的技术文件;结合各气候区及保障性住房特点, 全面分析了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不同气候区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及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适用技术体系和部品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出台《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 (试行) (以下简称《导则》) 打下了坚实基础。《导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保障房的国家级技术文件, 明确了各地依此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政策, 已于2013年12月30日出台。《导则》从基本原则、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施工建造技术、产业化技术、实施保障与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指导, 将为我国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实施保障。

3 编制意义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研究报告》立足国情、关乎民生, 在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供指导。同时,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有效提高住房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 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了《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广泛的调研基础和技术支撑, 使得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得以全面实施, 既可大幅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舒适度、改善住房品质, 使普通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 同时又具有全社会的示范带动效应, 促进全国性的大规模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研究报告》填补了绿色建筑在保障性住房类别上的空缺。健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将指导不同气候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证, 以及保障性住房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符合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建筑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而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住房项目, 将为绿色建筑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研究报告》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转型。通过对已有住宅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的全面调研, 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住宅产业链, 以绿色建筑技术手段完全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 低效益的粗放型、浪费型的现状。研究提出了绿色保障性住房体系化技术, 强调产业化技术的保障作用, 制定出具有引导性的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 以及相关适用技术体系和部品技术支撑体系。开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崭新模式, 从而实现住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实现建成的全部保障性住房都是绿色建筑的宏伟建设蓝图。

4 发展建议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念考虑, 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建设任重道远。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从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源头把握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有效推动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健全绿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在住宅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 采用绿色施工建造, 促进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结构主体和内装部品体系同步升级。建立长期的监管和维护机制, 为绿色保障性住房提供长效的保障。此外, 就现状发展来看, 亟需通过示范项目综合落实绿色设计理念、建造技术及产业化, 由点及面的推进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

摘要:结合《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全国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与产业化实践研究报告》的编制出版工作, 从当前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情况下的可持续发展背景出发, 对编制情况和意义进行阐述, 以期通过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升级转型。

篇4: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调研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把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来抓,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快速推进”的工作局面。同时,结合山东省梁山县实际,相继出台了《梁山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梁政发【2007】27号)、梁政纪[2009]15号、《梁山县廉租住房工作实施方案》、《梁山县关于县城棚户区改造有关优惠政策的意见》(粱政办发[2009]127号)等文件,使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可操作性。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建设保障性住房1698套15.33万平方米,其中已完工入住的1054套1.88万平方米;正在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332套3.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12套0.5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00套1.31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3.36万元。通过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山东省梁山县解决了76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706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切实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想。

一、山东省梁山县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情况

1.积极落实资金支持政策。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安排的资金、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地方债券安排的资金等。在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山东省梁山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筹募社會资金参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的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截止目前,中央和省先后已审批山东省梁山县惠民小区廉租房(一期和二期)、怡民小区廉租房、惠民小区公共租赁房以及蓝天集团、机械总厂、天成商场片区、磷化总厂、皮件厂棚户区改造等9个廉租房、公租房项目和4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总投资3.7亿元,县财政在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资金配套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2008年配套464万元、2009年593万元、2010年354万元,2011年县级财政下达配套计划资金1977万元,已到位633万元。

2.严格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山东省梁山县一律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综合开发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教育附加费、价格调节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对于造价咨询费、招标代理费、工程监理费、垃圾清运费、设计图纸费、试验检测费等经营性收费本着从宽、优惠的原则,按照收费标准的1/3收取,对于涉及的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方面全部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第024号)的规定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了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2011年,共减免行政事业行收费614.09万元,政府性基金505万元,税收15.97万元。

3.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免交土地出让金政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坚持“高效利用、优先保障”的原则,及时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且建设用地全部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除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外,一律免交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计算,2011年减免土地出让金571.57万元。

二、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综合投入不足,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投入与自身财力不相匹配。山东省梁山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自给率低,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储备几乎没有或很少,普遍存在拆迁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财政支出存在很大压力。2008年至2010年三年的财政收入仅为8亿元,而保障性住房支出就达1411万元,平均占财政收入大约1.8个百分点。虽然经适房和棚改房建设除享受税费和土地优惠外,基本为社会投资,但廉租房建设资金除了中央每平方米200元的补助外,其余大部分需要地方资金配套,这部分资金目前缺口仍然很大。如2008年山东省梁山县廉租房建设投入须500万元,除中央补助资金100万元外,剩余400万元需要地方资金配套,落实困难很大。

建议中央和省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收入偏低县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认真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级廉租住房奖补资金、公共租赁住房奖补资金、城市矿棚户区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并做好县级资金配套预算,以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2.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渠道。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要量大,且回收周期较长,县本级资金支持难以到位,资金保障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和担保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性住房实行政府定价、限价,利润微薄甚至无利润,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低收益与风险不相匹配,无法形成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影响了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拓宽融资渠道,调动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土地实行封闭运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政府通过注入土地、商业地产等优质资产确保资金归还来源。三是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其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信托基金,委托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管理,四是要用好公积金结余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结余资金可以贷款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按照最新公积金贷款利率,即使上浮10%,五年贷款利率为5.17%,资金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优惠利率。五是应加快实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回笼部分建设资金,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3.保障性住房建设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县级地方财力困难,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财政支持资金拨付往往不到位或到位不及时;二是由于土地供应问题,致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和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进度缓慢;三是国家的各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建议各住房建设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财综[2011]41号)文件精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项目前期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及时按照预算拨付工程建设资金,提高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另外要加强保障性住房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篇5: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建办保[2011]77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高度重视,把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英吉沙县已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2915套,建筑面积18.98万平方米,在建保障性住房4792套,建筑面积27.37万平方米,合计7707套,46.3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4539万元。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廉租住房:按照英吉沙县廉租住房建设规划到2011年,计划建设廉租住房4909套,总建筑面积约24.54万平方米。2012年计划建设廉租住房603套,建筑面积30150平方米。目前我县已建设完成廉租住房2643套,17.92万平方米;在建3492套,20.84万平方米,合计6135套,总建筑面积38.76万平方米,总投资为45078万元,与08-11年4909套的建设任务相抵,超额完成1226套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实际上我县已完成了2012年、2013年的廉租住房建设1400套任务的87.57%。

2、棚户区改造: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年至2014年规划改造英吉沙县城镇九个社区,合计改造棚户区住房6003户,计划总投资11.4亿元。其中其兰巴格社区625户、英巴格社区625户、吾尔也提社区1000户、欧阿达阿勒迪社区553户、英协海尔社区750户、拉瓦社区500户、阿克巴格社区500户、克勒克霍依拉社区700户、阿依丁库勒社区750户。2011年计划改造完成1524户,总投资为26999万元。其中新建安臵住房400套,货币补偿改造1124-1-

户,完成年初计划的100%。安臵住房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投资为4337.83万元,目前主体已完工,工程款与安臵补偿资金合计支付9714余万元。

3、公租房:2011年到2015年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246户,计划投资4.61亿元。2011年计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148套,截止目前1172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总投资5122万元.完成年初计划任务的102%。其中900套,3.32万平方米,建设地点位于新城区,目前正在三层施工;另有272套,1.05万平方米,分别建于依格孜牙乡、色提力乡、托普鲁克乡、克孜勒乡、乌恰乡、苏盖提乡、萨罕乡、县医院,现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认真加以解决。

1、建设资金压力较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紧,资金需求大,但由于上级补助资金有限,资金自筹配套的压力较大,特别是拆迁成本高和居民小区的附属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保障性住房总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2、建设任务日趋繁重。总的看我县保障房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建成数量还不大,预期明年建设实施任务将是今年的3倍,保障房建设的压力日益加大。

3、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长远发展的规划、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建设标准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二是保障对象的政策制定、资格审查、收入核定、住房退出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离应保尽保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配套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员和经费等不足,给保障房的后续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几点建议

1、要提高和深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各级要增强大局意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把保障性

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设立绿色政策通道,认真研究破解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难题。房管、建设、国土、发改、财政、民政等主要责任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严格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形成快速推进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力。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重视完善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建成民心工程。各单位特别是企业、社区和劳动保障部门等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既要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申请工作,又要认真把关,严格审查,切实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做到应保尽保打下基础。

2、立足长远,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是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程,因此,要立足长远,科学论证,编制好建设规划,要优先考虑土地规划,提前做好土地储备,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建设规划既要尽可能选择市政设施健全,教育、医疗、交通便利的地方,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确保规划一批,建成一批,安臵一批,使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惠。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措项目配套资金力度。要把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一是设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专户,专款专用。把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认真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确保将土地出让金10%和住房公积金净收益足额提取。二是要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做好项目储备,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的时机,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三是要积极探索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途径,建立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投资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努力扩大建设资金来源。

4、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建设。随着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保障性住房保有量越来越多,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建设,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十分迫切和必要。一是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

职责,确定主管部门和保障对象的权利、义务,确立保障性住房稳定增长的机制,对限价房、经适房的管理、分配和审批,廉租房、公租房的使用、审核、退出及物业管理,保障对象 收入和住房状况信息监控等作出规定,从制度上保证我县住房保障工作规范发展。二是要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核定机构职能和编制,充实工作人员,保障办公经费。三是切实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保障的范围,适时向乡镇、农村延伸。

英吉沙县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抄报:县委高书记、政府祖县长、胡德生常务副县长、王建中副县长

喀什地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

----------------------------抄送:本局领导、本局房地产管理科(保障办)

篇6: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草 案)

根据州政协常委会年初重点工作安排,8月2至5日,由赛洛杰副主席任组长,州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专题视察组,就我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州住房与建设部门的情况介绍,并深入全州五县,采取听取汇报、进行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对各县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自2008年我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州、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有关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促进民生改善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把握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积极推进,大力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州、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各地区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深入学习掌握中央、省上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及时成立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督查机构,坚持经常性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同时,认真落实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了组织领导、目标责任、资金安全、质量安全责任全面到位。

(二)强化制度,大力推进。制定了符合海南实际的《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方案》和《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规

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了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房屋拆迁、补偿安臵、土地供应、房屋建设、住房分配等方面的20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一是落实了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落实渠道和方式。2008年以来,州县财政共落实配套资金1212.2万元,全州五县通过州融资平台,正在争取项目贷款资金11亿元;二是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优先供应和及时供地。2008年以来,实际供应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用地119.7公顷,保障性住房工程占住房用地总量的82.3%;三是明确了低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科学确定了保障对象的准入条件;四是强化了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监管和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工程的规范推进。

(三)狠抓落实,初显成效。由于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扎实工作,我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下达我州廉租住房建设任务249套,1.24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建成并入住。2009年下达廉租住房建设任务698套,实际完成916套,4.58万平方米,完成下达任务的131%,年底前可实现100%入住。2010年下达我州廉租房建设任务7710套,实际开工建设廉租住房7727套,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成主体封顶,年底前可全部竣工并实现50%入住。2011年计划建设廉租住房24350套,公共租赁房90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80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800户,国有垦区和林场危旧房改造1916户。目前,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万套,开工率达71%。同时,认真开展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至2011年5月底,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266万元,享受住房补贴家庭达4929户。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实地视察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和省州委的工作部署,决心大、信心足、力度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要求高、规模大、时间紧,在实施

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一是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紧缺。2008年廉租房项目实施以来,累计计划投资23.07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2.3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7.2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53亿元。截至目前,中央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到位率100%,省级实际到位5263.1万元,到位率仅7.3%,州县配套实际到位1212.2万元,到位率仅3.4%。随着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资金缺口不断增大,对顺利完成建设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很强,招商引资难度大,吸纳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能力弱,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格局一时难以形成。

三是保障性住房附属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无法落实。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项目完工后的水、电、暖、排水、道路,围墙、亮化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难以筹集,造成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全,保障对象无法及时入住。

四是税务、电力、供水、供暖、通信等相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应减免的相关税费执行难度大。由于受管理体制及企业性质等因素影响,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五是项目建设用地紧张,拆迁难度大。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地区环境、群众意愿等因素影响,拆迁难度较大,导致建设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同时,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审批周期长,程序复杂,用地计划编制过大,也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各县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认识,加强领导,严格按照《海南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方案》和《海南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同时,应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对广大群众讲清楚国家实施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意义,引导群众理解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应通过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通报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使之真正成为阳光工程。

(二)争取建设资金的多元投入。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动力在于充足的资金,压力也在于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向中央、省上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州、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工程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保证各级预算内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争取上级对工程建设、后期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更多资金扶持;二是切实增加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建议安排各地区上年财政收入增量部分作为建设配套资金,并确保各县当年土地净收益的10%和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租金净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方式。认真研究并落实用地、税费、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同时,利用国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信贷支持力度的有利机遇,通过现有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州、县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江苏省对口援建我州的大好机遇,加大与对口援建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争取对口发达地区对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支持。

(三)高度重视后续配套建设及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税费减免有关规定,真正把税费减免政策执行到位。州委、州政府应加强与省电力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解决电力增容费难以减免等实际问题。同时,把研究解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纳入重要日程,克服困难,争取落实资金,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制

度,由州政府研究出台全州统一的《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办法》,对配套设施建设、后期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廉租、公租房小区入住后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住户舒心。

(四)保证建设土地的及时总量供应。严格按照中央、省上相关文件要求,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对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实行单列,做到优先供应。对暂未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采取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先行供地等措施,保证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储备制度,设立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储备基金,并科学编制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收回的国有土地和储备土地应优先安排用于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年度土地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量70%。同时,针对群众普遍反映当前拆迁补偿标准过低的实际,建议由州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财政、民政、住房城建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新的符合当前实际的拆迁补偿标准,提高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篇7: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延庆社区网讯 保障性住房是党和国家为了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权、专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惠民工程。因此,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审核工作,既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也是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庆镇保障性住房工作基本情况

延庆镇镇域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45个街村,共有14个小区、2.1万余人。为了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延庆镇于2008年成立保障性住房办公室,主要负责镇域范围内散居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资格初审工作。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共受理经济适用住房68户、限价商品房51户、廉租住房13户,协助调查200余户次,成功乔迁新居的50户。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初步解决了我镇部分低收入散居城镇户籍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缓解了由于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对于我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群众基本住房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住房保障工作是继住房制度改革之后,随着房价暴涨而出台的一项民生工程,是一项新生事物,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策体系不健全,操作层面受到影响。

由于市政府发布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是针对全市的统一政策,因此较为宏观。各区县在经济收入、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口居住条件等各不相同,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收入准入标准与市场实际已经严重不符。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收入准入标准相对于快速飙升的房价已经严重滞后,更新不及时,致使许多住房确实困难的家庭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政策。比如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如果想买房结婚的话,按照政策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两个人的工资收入不超过30600元,申请限价商品房三个人的工资收入不超过58000元。而按照现在的工资标准,只有我市城镇居民最低工资以下的人才不超标,只要工资在1500元以上的,就已经超标了。就是说如果两个人都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那么就与经济适用房无缘。因各机关单位低于1500元工资的职工基本上不存在,而如果要买商品房的话,两个人恐怕要用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购房大业。由此可见,现行保障房政策尤其是收入准入标准不符合目前的住房市场,亟需进行调整。

2、按照户籍显示的信息审核申请人房屋记录的规定存在漏洞。按照现在我县初审政策规定,住房保障部门只核查户口薄上显示的三年以内申请人迁入、迁出地房屋记录,对于户籍薄上未显示的可以不查,这项规定存在漏洞。因为保障性住房是为没有房屋的群体提供的优惠政策,而房屋是不动产,如果没有买卖的话,几十年都不会变动。因此如果只是审核三年以内的房产信息的话,必定存在很大的漏洞。

3、产权制度不健全,给保障房审核带来困难。申请保障性住房,申请人需向申请地住房管理部门提交产权证明或证件。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有的住房产权证颁发不到位,或是房屋本身就是小产权房,这种情况给保障房受理带来困难。比如在农村,房屋产权登记混乱,农民手中证明房屋产权的证件种类不一,有1950年察哈尔省颁发的房照,有1984年颁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红本),有的有其中一证,有的两证都没有,有的两证都有。还有小产权房的产权认定问题,从1993年开始,延庆镇政府及所辖部分街村相继开发、建设商品住宅楼,而由于开发时手续不健全等原因,部分业主居住房屋未办理产权登记,这类房屋如何认定,是一个很大问题。按照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受理政策,没有任何房屋产权证件的房产,申请人只要能够出具乡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证明即可,这给执行政策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压力,不能够按照实际认定房产,存在很大问题。

4、空挂户人员不能申请保障性住房,存在不公平因素。在我县,存在许多空挂户家庭。由于空挂户在户口登记住址时并无实际房屋,所以不能进行入户调查,因此这类人群就不能申请保障性住房。但实际这类人群的产生当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以此为标准将他们拒之保障性住房之外,确实有些偏颇。

(二)审核机制不健全,部门协作不力。

根据目前政策,集体户人员如何办理保障房申请业务,没有硬性规定,造成审核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无法办理的情况。因为大量集体户人员是县内单位的正式职工,按照我县现行政策,户籍在哪个乡镇派出所就到哪个乡镇办理保障性住房业务,这个规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以延庆镇为例:户籍落在延庆镇派出所的人员几乎包括了县城内所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而办理保障性住房的职能部门除了延庆镇以外还有香水园街道、儒林街道、百泉街道三个街道,按照区域和职能划分四家都应受理集体户家庭。只是因为户口簿上都有“延庆镇”几个字,因此其他三家都托委不受理。但延庆镇又因这些家庭并非自己的管辖行政区域,也同样不会受理,就出现了集体户申请对象无人受理的局面。

(三)协助调查工作量不均衡。

对于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申请人员,申请地住房保障部门按照政策应向申请人居住地住房保障部门发协助调查函,要求当地住房保障部门对申请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住房状况等给予协助调查,并将申请家庭经济收入、资产等基本情况在居住地进行公示,期满后填写情况回执。延庆镇是县政府所在地,人口流动量大,协助调查投入的的人力、物力是其他乡镇的数倍,但这又是一项配合性的工作,造成了工作职能与实际不相符。

(四)信息体系不健全,诚信体系未建立。

目前,申请对象的信息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收入(资产)核查的部门协作机制缺失,使基层核查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审核难度较大,特别是对居民收入特别是隐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认定相对困难。如对于自由职业、无固定工作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以及失业群众等收入核查,只能根据他们申报的情况进行,无法真正审核其实际收入情况。其他的如工资提成人员(如商场售货员或售楼员)、建筑公司、汽车营运司机等浮动收入人员等的收入也无法核实,这给保障性住房的初审工作带来了困难。一些个别申请人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全,弄虚作假、虚报收入、出具假证明、企图蒙混过关的违规现象屡有出现,但处罚的力度非常小,只是追缴违法所得、列入黑名单等,远远达不到震慑效果。

三、解决思路

(一)建立各部门协作机制,在准入审核、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

针对部门协作不力、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形成住房、公积金、社保、民政、税务、工商、银行、公安以及车辆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初审阶段就形成有效的核查、合作机制,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准确掌握申请人的相关信息,为保障性住房的审核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更加科学的收入核查机制。

1、对于自由职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以及失业群众申请住房的家庭,建议按照不低于该区县政府对外公布的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年收入核定家庭成员收入,个别不能参照又无法核查的暂缓受理。

2、对于无固定工作的申请人可根据本人介绍的情况,分阶段由所在单位出具收入证明以及工资单等方式,分阶段核查其收入。

3、对于工资结构为保底工资加提成的申请人和建筑公司、汽车营运公司司机等申请人,一方面需要审核申请人与所在单位签订的劳务合同,查看其关于工资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参考申请人所在单位为其出具的工资证明以及本人提交的自申请日之前十二个月的工资单,还可以核实其税务证明、特殊行业规定,并通过市场行情等多方面信息来核查其收入的真实

性。

(三)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供需体系。

1、调整收入准入标准,满足特困群体需求。对于低保户、低收入户等家庭,建议仅允许申请廉租房、公租房。因其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无偿还能力,如果一手拿着政府的补贴,另一手却用政府的补贴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目前的收入准入标准,相对于住房市场来说,又明显偏低。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对住房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随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资水准,对保障性住房的收入准入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使得政策本身始终符合国情、县情,真正解决房价过高与收入偏低之间的矛盾。

2、对房产确权进行统一界定,堵塞政策造成的漏洞。对于只核查户口簿上显示的申请人迁入、迁出地房屋记录,户口簿上未显示的则不查,造成了对于申请人房屋确权的漏洞。因此,应该对申请人各个时期的居住房屋产权归属情况进行系统核查,才能真正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对于农村住宅产权管理的混乱状况,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行动,尽快对农村住宅产权进行全面核查,统一管理,颁发产权证件,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明确、规范的依据。对于我县已经开发建成的小产权房,建议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办理产权证,解决事实与法律之间的矛盾。

3、科学划分职责,达到住房保障工作的全覆盖。对于空挂户人员,应借助人口普查等机会,对户籍进行全面清理,按实际情况进行登记、梳理,确实是空号的,应在户口簿上注明“空挂”,以表示无实际房屋。同时,户籍管理部门应将空挂户人员的户籍迁到有实际房屋的家庭落户,当地片警帮助住房保障部门进行调查,以准确地核实实际情况。对于户籍是集体户的,建议县住房保障部门根据申请人所在单位的分布情况,明确受理主体,应该乡镇受理的由乡镇受理,应该街道受理的由街道受理,将这部分人群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来。

(四)科学核定工作量,根据实际在人力、物力上进行保障。

篇8: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住房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1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现状

武汉市于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并于2002年开始廉租房建设, 住宅保障供应体系的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累计竣工面积达1179.74万平方米, 改善了12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2000-2008年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面积逐年增加, 占商品房竣工面积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4%左右, 这一比例高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

通过以上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从武汉市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 还是与其他城市横向发展的比较中, 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是卓有成效的, 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现存问题

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 主要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给的体系, 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在下面的论述中, 笔者将围绕体系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问题, 分别展开分析论述。

2.1廉租房问题

根据武汉现廉租房的资金来源, 根据《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规定是有七种方式, 反映出廉租房的资金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有着较强的依赖效应。这种依赖无论是从廉租房持续运营、还是从资金利用效率的角度去考量, 都不能将其纳为一个最优的选择。首先, 廉租房的持续运营, 它所涉及的主要是房源的归集和修缮工作。就房源的归集这一项而言, 无论是重新构建的廉租房还是从存量房源转化而成为的廉租房, 都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的。这对于地方财政而言,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长期肩负着重荷, 政府在其他方面的职能的体现就会受到限制, 从而顾此失彼, 造成其他的社会问题。此外, 从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去考量, 由于政府的收入来自于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社会保障收入, 而地方政府的负债来源也只有发行政府债券, 因此政府运用的资金和融资的渠道都显得相对的有限。正是因为资金的有限性, 在对于政府资金的使用上更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 这样才能够使政府更高效的履行其职能。具体到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职能履行过程, 应该体现出更丰富的杠杆效益。通过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 吸引更多的资金涌入住房保障领域。这样, 住房保障作为一项福利性的制度, 也可能因为政府引导, 从而获得良好的外部支持。

2.2经济适用房问题

由于免交土地出让金以及市政性费用, 经济适用性住房在体现一定的商业特性的同时, 更多的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保障的功能。符合购房条件的购房对象在缴纳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房款后就能拥有一套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 真正的达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与此同时, 由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价值与价格之间背离所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也成了众多学者探究的对象。政府在提出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时, 是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从而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并非作为一种直接经济补偿给予中低收入群体。然而, 随着这项制度的演进, 经济适用住房的业主们在购置经济适用住房后, 将其按商品房价格出售, 从而获得一笔不菲的差价。

3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改善以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可通过以下思路来实行:

3.1廉租房问题的建议

基于笔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对于当下廉租房运作资金来源的分析, 认为廉租房资金来源是缺乏长效稳定性的。而根据廉租房运行过程所产生租金的稳定收益这一特点, 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对其进行支持。这种来源于第三方的支持, 可以从两种方式得到体现。第一种是通过发行证券筹集建设或收购廉租房项目的资金, 在证券存续期内用廉租房的租金收益以及政府部分财政资金进行偿还, 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政府当前资金短缺时保证廉租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政府将短期内的大量资金负担转化为长期的小额的负担。第二种方式, 对廉租房的建设引入BOT模式。

3.2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的建议

如前文所述, 经济适用房完全产权的转移, 相当于政府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者, 这与住房保障的初衷是有一定背离的。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在住房保障上投入的资金的效用没有最大化展现。其次, 经济利益的驱动还使得经济适用住房的指标在市场上非法交易, 从而使得应该保障的群体没有享受到这种权益。

参考文献

[1]高晓慧.对现阶段我国住房政策效应的分析[D].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0, (8) .

[2]高唱.对北京经济适用房政策调整的思考[D].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14) .

[3]关于解决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失控问题的博弈分析[D].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30) .

上一篇:日记课程调研报告下一篇:伤心长一点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