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源头活水流进语文课堂

2022-09-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不浓, 知识获得比较被动;语文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我觉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学生的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像生活一样, 不断揭开新的一页, 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时时用语文,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 与生活同在。

1 营造“生活化”环境,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标也强调学生应“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习才有动力, 才能全神贯注。这样, 孩子们的内心才能愉快, 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 才会积极主动而有效。因此, 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重要的因素, 只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充分展示自我, 体验探究的快乐,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 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作为教师, 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另外, 还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是喜欢依赖老师, 很少有同学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的形式、鼓励学生上课时也可以像下课一样放松, 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环境, 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走, 我们去植树》这一课时, 课前在墙上贴了一些有关树的图片, 让孩子觉得身临其境。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 笔者又把一盆盆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菊花摆放在教室里。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活动, 和好朋友一起去观赏菊花,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环境中, 这样学起课文也就更自然了。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把课文中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笔者通过形象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与文本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2 进行“生活化”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2.1 认一认, 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 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夕阳真美》一课, 夕阳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 在上课前, 笔者就上布置学生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从而让孩子了解了夕阳的特点。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和变化多端。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轻松有趣多了。

2.2 演一演, 再现生活

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而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另外还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时, 笔者就借助多媒体, 先播放一段录象,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人物内心的揣摩, 以及情景的编排, 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来领悟当时的历史背景, 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2.3 做一做, 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去感悟, 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文时,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学着青蛙跳一跳, 来体会青蛙为了看海的艰难。这样, 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 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激起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 只有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享受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处处桃花盛开, 硕果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作文教改“改”在必行下一篇:脑膜瘤术后护理6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