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2024-04-09

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精选8篇)

篇1: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本真;母语;生活;天

性;真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2―01

笔者曾在全国小语会甘肃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了久违的声音――在尝试新教法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好的讲授方法,在放手给学生空间的同时,要先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教育又一次呼唤回归自然。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要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的东西,再谈创新。这无疑在传递一个信息,教育最终还要回归自然态、原生态。而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在学生激动不已时,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学生在台上朗读,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也正是如此,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久而久之,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谁说的答案更合理,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蜜,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的说:“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时,我们不能嘲笑他,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人这个本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无论多么崇尚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体制,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教育是离不开人的。和谐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群,高素质的人群需要优质语文课堂者的建设,所以教师应该让教育回归自然,给我们的教育对象以愉悦的人生。

编辑:马德佳

篇2: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让听写训练回归语文课堂

淳化县方里学区中心校

宫迎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事实上,“语”乃“文”之本、“文”之源,口语交流才是人们日常信息交流的主渠道,而良好的日常交流需要正常甚至较强的听力。作为语文教师,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运用网络、运用多媒体等来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时,更不能遗弃一些传统的有益的教学手段,如最基础的听写训练等。我们不妨在日常教学中见缝插针,使出花样,予以巩固,让听写更有效。

一、变身内容,增强听写的趣味

传统的听写一般都只听写生字或词语,但这样仅仅只复习了语文的字词,功能太过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听写的作用。而我们的语文也不仅仅是学习几个字、几个词语而已。所以听写作为一种检测方法,也不应该仅仅用来听写生字词语,小小的听写照样可以大有作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听写的内容上花了一些心思——给它变变脸,让听写更有趣。

1、借助词义听写

顾名思义,就是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书写,还可考查了他们对字词的理解,更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学生的听写兴趣也很浓厚。如我在听写时经常这样做:

师:有这样一个词语,人们常常用它来形容一件艺术品非常逼真,就像真的一样。你想到了吗?(栩栩如生)

师:看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到处是黄色,除了黄色还是黄色,实在分不出界限。想到的同学请赶快写下来。(浑黄一体)

师:有人为了学习、工作到了顾不上吃饭,也忘记了睡觉的地步。人们经常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样勤奋学习的人?(废寝忘食)

师: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沉默不语,一句话也不说。(一声不吭)师:革命战士遇到危险,丝毫不改变脸色。(面不改色)

就这样,学生通过听“此”写“彼”,既掌握了词语,又理解了词义,还培

养了语感,真是一举三得呀!

2、根据近反义词、音同音近词听写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同音字、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交叉出现在课文里,给学生熟练掌握字词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也出现了畏难心理。为此,我就结合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设计与此相关的听写内容。如我在听写三年级上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就用了这种方法。

写出:发抖、抽泣、哽咽、尽力的近义词。(颤抖、啜泣、呜咽、竭力)

欢乐、揭露、缓慢、失血的反义词。(痛苦、掩盖、迅速、输血)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有趣的汉字”这块内容中出现了“枇杷”和“琵琶”两个同音的词语,我先报读音,接着对学生说:“一种水果。”然后说:“一种乐器。”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两个词语。

再如听写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爱慕”和“分辨”时,我紧接着说了“屏幕、日暮”和“辩论、辫子”,在比较中复习旧知,掌握新字。

3、结合课文内容听写

语文字词教学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听写可以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在处理词语听写时,就是这样做的。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是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蒋老师用自己叙述性的语言,让听写的词语在和课文有关的语境中出现,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又降低了听写的难度,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扩大听写范围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专题,在听写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两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以后,我要求学生写出与专题有关的名言警句(课内、课外各两句)。

事实上,听写的内涵可以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课文潜在的语文因素,把听写的范围拓展到文中或与课文知识有关的名言佳句、唐诗宋词、精彩片断,甚至选择短小精悍、生动精彩的文章,让学生高速

度高质量的听写下来。可以说“听写”是听的强化,是写的检验,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前提,一种形式。经常练习,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既扩大了听写的范围,又增加了学生进行听写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长久坚持,还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变身形式,激发听写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生来就有喜新厌旧的本能,对于好奇刺激的东西,儿童一心贯注;对于枯燥平常的正事,儿童自然逃避。根据儿童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我在听写时经常变变花样,激发孩子听写的兴趣。

1、动作演示法

文中一些动词或表示某种神态的词,可以采取动作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猜,然后写下来。这不仅使听写变得生动有趣,还是一种语感训练,以后学生想到这个词,自然而然会在其脑中浮现具体画面,这些词就不再是生硬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形象了。

如:听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词语时,当学生看到我略显夸张的“大喜过望”和“垂头丧气”两种截然相反的神态时,露出一脸的自信的微笑,迅速落笔写下这两个词语。

2、猜谜法

学生都喜欢猜谜,把一些常见的字谜和学生在课堂上即兴编的字谜收集起来,在听写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如师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生写:缺衣少食。

3、借助工具法

借助录音的手段,以旧知识引路,导入新课。课前,教师精心组织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组成一段话,录好音,再让学生根据录音听写下来。这样的听写,通过形式多样的旧知复习,顺利地导入新课的教学,丰富了课堂训练的内涵,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我让学生听写了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听写完毕,我在大屏幕上打出这句话,然后说道,这是十九世纪一位伟大总统的心声,想知道他是谁

吗?这样的听写巧妙地引出课题,又让学生对林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课文《鞋匠的儿子》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听写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或中心。

4、特殊奖励法

就是每次请连续三次听写全对的同学来代替老师报词句,自己当然就“免考”了。如果同时具备条件的同学比较多,就让他们在听写前玩个游戏,决出胜负,最终的胜利者往往忍不住高声欢呼,来享受这次特殊待遇,一旁的学生个个投来羡慕的眼神,都暗自下决心要努力争取呢!这样,在相对枯燥的教学中,既放松了心情,又激发了兴趣,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努力达到预设目标。

三、变身批改,提高识错的能力

传统听写后一般都是老师一人埋头批改。一个班人数若45人以上,教师批改所花费的时间不会少于1节课。长时间的大量的批改也容易造成老师“视觉疲劳”,有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甚至错的题批得多了,自己也搞糊涂了。这样的批改费时费力,而且批改准确度不高。那我在平时的听写后一般让学生批改,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批改,严格要求。

听写本收上来后,让学生改同学的作业,他们往往会特别仔细,恨不能多揪出几个错别字来。而学生在找错别字的过程中,自己也进行了一次复习;在找出错别字的同时,对自己更是一种提醒。具体做法:全班8个小组,每小组轮着批改。比如,今天第一小组批改,明天第二小组,也可能是随机让某一小组批改。批改时要求每个字都要打小勾,防止一目十行不仔细,也防止大勾影响卷面整洁。错的地方圈起来,漏的地方打问号。批好后,批改页右下角写上几组几号,表示谁批改谁负责,责任到人。

2、及时订正,教师把关。

学生拿到自己被批好后的听写本后,要求及时订正。订正批改好后,由我来打成绩。也是最后把关学生的批改和订正。错字要连词订正3遍。如发现有错误未批改出来,批改的那位同学不仅要把那个词写三遍,他的总成绩也要扣分。

四、变身评价,不忘锦上添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叫足额中要不断鼓励孩子,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才能有动力不断做得更好。我的做法是:

1、每次听写,只要孩子得满分,我就立马在孩子的听写本封面画上一个红艳艳的“☆”。这看似简单的小小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肯定,一种夸奖。每得到3个“☆”,就可以换一张听写奖励卡,每得到3张奖励卡,就可以领一张写给家长的“喜报”。这个奖励制度,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大家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

2、对于个别学困生,我也适当放宽要求。比如,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经常听写不合格,有次听写竟然得了60分,我马上表扬说:“你的听写进步很大,说明这段时间你很努力,要表扬!如果接下来2次听写你也能拿60分,你也可以获得一张奖励卡。”他一听两眼都放光了。果然,以后的听写,他都积极准备,只要有3次听写达到60分,我就郑重其事的奖励他一张奖励卡。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积极性,不断肯定和鼓励孩子,孩子才会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好!

听写,作为语文练习的轻骑兵,在其身上巧妙地实施一些变脸,通过对其内容、形式、评价、批改的变变脸,使听写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进行这样的听写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避免提笔忘字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盘活学生的存量语言,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语言变得丰富起来,语文的素养也必将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3: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一、要把精彩留给学生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应该简洁、明快, 成为学生的展示舞台和训练场地, 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诗意天地。让真实回归课堂, 把精彩留给学生,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个性的精彩, 教师才会拥有每一堂课成功的精彩!

(一)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习过程中, “读”是第一位的, 也正因为有了它, 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充分朗读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融。特别是有些课文, 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效果很佳。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教学中我笔者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教师范读等, 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 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犹如亲临其境, 诗中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和“如烟、如雾、如尘……”等画面跃然出现在眼前, 展现出一幅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的壮观又美丽的图画。

(二) 让学生自由地说

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容器, 教师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知识, 课堂生趣没了, 教学张力没了, 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把精彩留给学生, 就须打破一言堂, 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

(三) 让学生勇敢地问

学则须疑, 真正的学习不可能不发现问题, 有疑才有问, 知问才有得。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的时候, 就给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1) 为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 为什么爸爸说的话让我感觉比“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还可怕呢? (3) 我是怎么跟太阳赛跑的呢? (4)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后, 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 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 自由分组开始研究和讨论, 通过积极发言、提问和思考, 让学生对课本中作者提出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中心思想有了深刻认识。所以说,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 让每个学生都心存疑惑。

(四) 让学生大胆地做

语文教学的真实性, 应植根于生活的真实, 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境, 组织学生游览、观光, 走进大自然,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回忆、记述、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以及游戏等。

二、教学形式讲究实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学载体来到了我们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 只有教师干巴巴的讲解了。不可否认的是, 多样化的教学媒体, 在提高课堂质量上,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 而且让学生喜闻乐见, 更愿意上语文课。但是, 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是否得当, 只有一条评价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一) 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图片和美丽的文字, 这些知识只是靠教师来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添加一些音乐, 让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感悟优美的课文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但是, 教学过程中采取哪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不是凭空而定的, 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率来确定教学载体的。否则, 有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面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注意每一个情境都要有助于学生学习, 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 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正确运用。

(二) 课堂表演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好几个角色, 非常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会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比如, 在学习课文《征友启事》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牛、小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 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小牛想找到朋友时的急切心情和小伙伴们的热情和积极。

(三) 讨论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站在倾听的位置, 即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中, 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但是有时候, 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活跃, 而造成“假主体行为”。其实, 教师可以运用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正确的讨论应该注重讨论的效果, 不能什么内容都讨论, 而且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发挥讨论的最大作用, 让讨论发挥自己的实效性。

(四) 朗读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而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朗读大体上应该带着问题去感知和思考, 品赏课本内容。教师要对文本整体把握, 抓住重点,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注重朗读, 让文本立体起来, 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再让学生带着感受读, 进行语感的训练, 同时应关注默读、速读、跳读等, 有速度、方式的要求。

篇4:让语文课堂回归真实

一、从“高峰体验”到“简单语文”回归,还语文教学的本色魅力

前一段大家都追求语文的高峰体验,出现了诗意语文啦,情感语文啦,简单语文啦等等。只要你(不论是观摩者还是学生)进入她的课堂,你就会深深地“走进去”,走进情感丰富的世界,走进思想碰撞的海洋,不知不觉你就忘情了,“沉醉”了,这就是一种“高峰体验”。这种课堂会它让你发现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美妙,学习原来可以如此愉悦,思考原来可以如此幸福。我个人认为高峰体验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学生的体验,学生有否高峰体验了,不是我们说了算的,甚至也不是学生说了算的,这种高峰体验有时是自己不察觉而深入其中的,所以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具有高峰体验所包含的某些品质)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它们起到了使学习变得真正令人兴奋的作用。”这样看来,高峰体验是教育性之所以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请关注“以至学生在多年以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这几个字,一时的情感体验不一定是高峰体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动人的场面,老师流着泪,学生流着泪。我们不是说不需要流泪,问题是学生流泪了,老师所激发出来情感会真的深深地铭刻在心了吗?相反有些课堂淡淡然,学生多年后依旧能清晰回忆。阅读过《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这篇课文的人都该知道:在分别28年后侨居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宝生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是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种思想的启迪……高峰体验,它应该是我们所有的语文课该努力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但一味的追求这种高峰体验,他势必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这些现象:“虚”,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花里胡哨。所以语文课该怎么教,我想:“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与时俱进”!我们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还语文教学的本色魅力。

二、从“弱势语文”到“本原语文”的真实,显语文教学应有的活力

中国小语会崔峦会长指出“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我们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要“把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新课改已经搞得轰轰烈烈,已经深入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个课堂。其实不然!进入新课改以后,走课、赛课活动是层出不穷,而专家学者大多听得都是这些课,一些经常外出听课的年轻的骨干层面的老师,接触的也是这些课。说实在的在这些课堂里,很多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得到了更新。这样的赛课也由此也带来许多不足,诸如前面所讲的“虚、闹、杂、偏”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思,思索语文的是否该“简单回归”。可以说他们压根也还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还深刻感受新课改的种种困惑与不足,这边就喊着让“回归”了!他们需要回归什么,我想他们不应该是从“高峰体验”到“简单语文”回归,我们提倡回归就是提倡让那些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回归到课改目标的真实的本位上,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能实践学习语言,使得这些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三、依“标”附“本”让语文回归应有的真实

篇5: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郯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郭凤侠

综观现今聋校语文课堂,大多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评析、提问,学生的回答问题、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所替代。至于背诵,则大多被挤出课堂,要么让学生课后去背诵,要么课堂上挤出两三分钟时间走走背诵的过场。这些做法使得学习语言文字本来就存在困难的聋生对学过的课文大多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四、五年级还写不出多少通顺的句子,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认为,让背诵真正回归聋校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赏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对背诵的要求更多的是“背诵课文的几个自然段或全文背诵”我们不妨把它改为“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对自己越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主动性越大,在大脑记忆库中留下的印象也越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并且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也更牢固。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这样的背诵要求,有的学生根本不去背诵,理由是自己都不喜欢;有的学生专挑那些短小易背的段落(有的学生专挑文中只有一两句话的段背,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结果出现的正常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品析重点语段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段落背诵的更有价值。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以下句段。

1.描写形象的部分。《翠鸟》作者在介绍翠鸟时,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描写。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

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作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沫,“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类似这种描写生动形象的部分,应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反复诵读。

2.情感浓郁的部分。如《师生情》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三位女同学不能进病房看望王老师,在病房外的举动和心情。语句含义深刻,感情真挚强烈。文中最后一句用“也许看到了……”“也许看到……”“也许看到……”,似实似虚地表达了她们内心渴望见到王老师的心情。紧接着,又用“深情地看着、等着”“默默地祝愿着”,进一步表达了同学们对王老师的爱戴、深情达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这种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段落是文中的重点段,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

3.蕴含哲理的部分。《两只小狮子》一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文中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以及狮子妈妈的话都值得反复诵读、体会。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背诵有价值的段落,体现的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上教师把希望学生背诵的提出来跟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引导学生喜欢这一部分,发现这一部分值得积累。这样做既尊重了主体,又固本强基,自由而不失度。

二、因文而异,多种方法指导背诵

背诵也是有方法可循,有窍门可依的。只要掌握了背诵方法,背诵起来就轻松得多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背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背诵呢?

1.抓关键词句背诵。背诵《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的水时,引导抓住“大海、西湖——静、清、绿——感觉”这些词,因为这些词语起着提示每一句的关键作用。第一句通过大海和西湖比较,衬托漓江水的美;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水的三大特点;最后写了自己坐在船上的感觉。让学生一边想这些关键词,一边背诵。

2.理清条理背诵。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描写外形特点部分,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进行描写,对照翠鸟的图片,理清描写的顺序,然后分别背诵描写这四个部位的句子。其中写羽毛颜色的四句话是背诵的难点,引导学生再理清写羽毛部分的顺序: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总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的……。腹部的羽毛像……的……。(分述)这里的“头上”“背上”“腹部”是按翠鸟的外形从上而下的顺序来描写的,而且语言的表达形式基本是一样的:从“色”到”“形”。色——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形——像头巾、像外衣、像衬衫。这样记住部位顺序,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想象画面背诵。借助有关的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或者让学生画一画等方法,把要背诵的内容转换成画面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背诵。背诵《富饶的西沙群岛》鱼多一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文中描述的各种鱼的样子,在课本的插图上,画上各种鱼;然后放录像,让学生认识那些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的鱼,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的鱼,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等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4.表演体会背诵。背诵《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先板书关联词,让学生抓住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座桥不但……而且……。有的刻着……所有的……。”再让学生表演“双龙缠绕吐出水花;

前爪相互抵着、回首遥望……”指导着学生回忆表演背诵,或边做动作边背诵。背诵《课间十分钟》第四自然段丢沙包活动时,让学生亲自表演体会一下,然后再背诵,效果好很多。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方式,在演中练习背诵。

5.读背结合背诵。就是学生对背诵的课文熟读之后,要求合起书本进行试背。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读几遍。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课堂上既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背诵,还要通过同桌对背、接龙背诵、齐背、以默写促背诵等方式检查背诵效果,也要遵循遗忘曲线,合理安排复习。既要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

篇6: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我心目中生态课堂 “邮政便民服务站,缴话费,购车票。。。”这是学校对过墙壁上的广告语。那天上课,正在给学生讲解字音、字形、字义的问题,教室在三楼,偶一抬头就发现了这句广告语,就地取材让学生展开讨论:缴话费与交话费有什么区别?广告语中的这种写法合适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况?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学生兴趣一下高涨,各抒己见,语言表达既恰当又接地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完成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

通过这节回归生活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完全生态化,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首先,认真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阔大视野,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然后,情景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其次,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最后,生活中孕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篇7:让国学回归课堂

国学的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对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性格养成都有很大帮助。让国学经典回归课堂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还可以引领我们回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善良风气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教学的国学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平日里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国学启蒙经典;也有《声律启蒙》、《古代名句选读》、《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经典书籍,此外还有著名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国学回归课堂让我们来了解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何其重要,它能为学生点燃一盏智慧心灯,能雕琢孩子温文尔雅的气质,能塑造孩子知书达礼的童年,能奠基孩子德行高尚的一生!

在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今天,让国学回归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知识、国学思想,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尝试。现浅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浓厚国学氛围。

国学回归课堂,老师的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文——背诵默写”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国学经典点滴渗透,加深兴趣。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家之计在于和”,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是春天,一天之中最好的时间是早晨,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勤劳,一个家庭中最宝贵的是和谐。好多孩子都知道这句俗语,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们再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需要懂得有很好的规划,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并且努力去实施,这样的人生才会过得充实 而有意义。

三国刘备文曰:“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班级里开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班会活动课,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使同学们能更好的分辨善恶,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抑恶扬善,让孩子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主动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做智慧之人。

三、让经典诵读成就学生的人文气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像这样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班为单位利用跑操前整队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

四、通过诵读国学激发情感,悟出道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呵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从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认识障碍就成了作文训练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谚语有:说个篱笆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五、让诵读经典进入习惯。

篇8: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

自新一轮课改开始, 初中语文教材内就增设了一项内容, 即名著推荐阅读,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 以弘扬主流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 促进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体验, 培养人文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之相应, 语文试卷中也开始出现了各种与名著阅读相关考查题。对于这一变革, 语文教师曾为之叫好, 认为现行语文终于开始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阅读经典名著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一两年下来, 我们期盼的名著阅读却没有沿着期盼的方向发展, 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学生不读名著, 照考名著阅读题;教师整理归纳, 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因为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 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了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为此, 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 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 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 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 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 而没有林冲, 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 错误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 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 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 以前的名著阅读题, 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 而名著题“变脸”以后, 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 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 (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 。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 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 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 名著题的“变脸”, 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 (见上例3) 为例。虽然, 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 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 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 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 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 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 如此考查名著阅读,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 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 笔者以为, 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 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上一篇:代购房合同下一篇:5月12日护士节演讲稿与5月19日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