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2022-10-17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 以提高质量为中心, 不断深化改革, 切实加强管理, 努力办出特色, 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要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结合学校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 合理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的部属行业院校, 长期以来主要为信息产业特别是邮电通信行业的建设发展服务, 形成了信息通信学科的优势和与信息通信行业及企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近年来, 学校在体制划转、办学规模扩大、更名升格的发展进程中, 主动适应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提出了“坚持特色办学、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发合作、加强内涵提升”的发展思路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 确定了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以工为主, 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在我国信息通信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积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办学规律, 努力探索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重庆邮电大学于1950年在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旧址创办, 办学六十年来, 伴随着中国邮电通信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当年发轫于文峰塔下的东川邮政人员培训班, 今天已成长为我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两万余人, 其中研究生近3000人;有教职工1600余人, 其中具有高职称的各类专业人才500余人, 外聘了10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为我校兼职教授, 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我校名誉校长。现有信产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11个, 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社科基地18个。学校196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 2008年被列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6万余名各类高级人才。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建设, 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 在信息产业领域、邮电通信行业、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不仅是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成果获得单位, 而且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国家“653”工程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还被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育人为本, 培养“专业+信息技术”的创新人才

学校立足行业、服务地方, 确立了“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 既培养优势突出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人才, 也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背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 将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与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相统一, 将推进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 按照“适应需求, 深化改革, 完善管理, 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以“专业提升计划”为引领, 以改进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教学管理,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培养“专业+信息技术”的创新人才。

学校深入实施“1285”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力争“两个改革突破”: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两项创新为突破;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团队与名师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 建设,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等八项建设;努力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 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和评价奖励机制等“五项管理措施”。

通过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日益凸显, 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和软件工程等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余门课程被列为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 17个实验室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其中有5个实验室成为国家及重庆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近年来, 学校承担了上百项省部级及以上的教改项目, 共获得2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特别是在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我校一举获得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 获奖数列全国高校第39位。近年来,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模竞赛等比赛获得全国性奖200余项, 省部级奖800余项, 我校参加全国数模竞赛成绩优异, 连续五年在重庆地区高校名列前茅。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屡获大奖, 特别是2009年全国“挑战杯”竞赛中, 我校5项作品获奖, 其中包括一等奖, 总分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21位。在全国大学英语专业与非专业的过级考试中, 通过率较高,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通过率超过96%。目前, 学校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招生均在重点批次, 毕业生就业率在西部高校名列前茅。

二、坚持自主创新, 紧跟信息科技前沿

长期以来, 学校以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使命, 以发展国家信息通信事业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 发挥学科优势,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工业无线通信EPA等信息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按照“强化基础、推进合作、重点突破、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 努力推进科技创新, 学校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捷报频传。

学校深入推进“355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 即加强科研工作的三项基础性建设:一是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实施“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提升科技创新攻关能力;三是实施“重点基地提升计划”,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实现五个科研合作领域的突破:一是发挥学科优势, 探索合作模式, 实现产学研合作新突破;二是立足学科优势, 主动出击, 实现国防科研新突破;三是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 实现校际及学科合作新突破;四是加强科技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 实现国际合作新突破;五是加强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结合, 实现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不断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的五个工作机制:一是理顺科研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创新组织体系建设, 健全运行机制;三是更新服务观念, 优化服务机制;四是优化政策环境, 强化激励机制;五是探索科技创新投入模式, 健全投入机制。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工程, 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600余项, 特别是学校作为唯一一所高校, 承担了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核心芯片、协议栈软件、终端产品的研发, 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TD-SCDMA标准成为我国百年电信史上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国际标准, 为中国信息通信事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通信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被国际电工委员会认可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国际标准, 并获得2009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以来, 学校又承担了“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核、高、基”等国家重大专项15项。近几年, 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 年均研发经费过亿元。其中, 获得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 学校年科研经费数、承担项目数和获得成果数均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三、发挥优势, 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学校立足邮电通信行业, 依据地方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特点等实际校情,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努力实现从零散、小型、短期的项目合作向系统、规模、中长期的战略性合作转变,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

一是推进“校所合作”模式。学校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集团及所属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共同组建研发基地, 承担国家重点项目。

二是推进“走进园区”模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茶园新区、西永微电子园区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加强与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的传统合作关系;与华为、中兴、大唐、长安、中天、四联、惠普、甲骨文、思科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设立了中兴通信在西部的培训基地, 与大唐电信组建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研发战略联盟, 与中国惠普公司组建了“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

四是推进“校地合作”模式。与南岸、涪陵、綦江、垫江、璧山等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开展产业规划、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推进重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五是推进“自主开发”模式。支持重邮信科、重邮东电等科技企业面向市场,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校控股的重邮信科集团已成为拥有6家子公司, 年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成为我国几家具有通信芯片设计能力的信息通信企业之一。近年来, 学校转让推广科技成果200余项, 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 为企业取得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品牌时报等多家媒体做了专门介绍和报道。

四、开放办学, 全面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学校将坚持开放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积极开拓, 深化合作, 完善管理, 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 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管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 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队伍适应国际化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引进与交流, 积极建设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联合科研, 共建合作平台, 努力打造紧跟国际前沿、特色优势突出的国际合作基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迅速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学校全面实施“1165”国际化工程, 即要求各学院至少联系一所在相关学科具有领先优势且能实质性合作的海外合作院校, 要求各学科建设点至少聘请一名长期外籍专家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学校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六项任务和计划:一是努力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 三是积极实施“留学生教育拓展计划”, 四是全面实施“人才海外引进与培养计划”, 五是认真实施“管理队伍海外培训计划”, 六是抓紧实施“国际科研合作计划”;落实学校外事工作的五条保障措施:一是努力健全学校外事工作管理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学校外事工作管理制度, 三是积极落实开展外事工作的政策措施, 四是切实加大学校外事工作的投入, 五是加大外事工作宣传力度, 争取各方支持。

通过广泛开展对外交流, 近年来, 来校访问考察的海外代表团和相关人员年均超过200人次, 成功接待了国外政要、名企高管、教育名家、学术精英及师生来访千余人次, 与国 (境) 外3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主办或承办了包括全球移动通信大会、工业无线通信国际大会、中欧智能机器人会议、国际知识技术大会、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学校先后与海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9个联合实验室以及研究中心, 在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式软件、智能机器人和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域, 分别与欧盟、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国和地区的高校成立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研究中心、GIS中韩合作研究所、中欧智能机器人联合研究室等机构。开展了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并争取到一批外国政府科研合作研发项目专项经费。我校“基于多模人-机接口技术的智能轮椅”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项资助。近年来, 通过联合培养, 采取3+1、2+2和1+2、1+1+1等模式培养了2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选派了100余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深造, 定期派遣管理干部出国考察进修。2009年选拔了85名本科学生到美国等国家学习。通过各种引智渠道邀请海外知名专家教授300余人次来校交流考察、项目合作和讲学, 引进80余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校服务, 引进20余位海外专家教授到我校工作, 其中2名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获得重庆市政府“三峡友谊奖”。学校被评为重庆市直辖十年外事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外事工作先进集体。

五、坚持改革创新,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新途径、新方式。通过学习实践活动,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建设西部信息通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为载体, 以“坚持科学发展, 突出办学特色, 推进改革创新, 扩大开放合作, 加强内涵提升”为主题, 进一步明确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主要任务, 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反映突出的问题,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制度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切实加强反腐败治本抓源头工作。学校党委加强了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以“红岩网校”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不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我校“红岩网校”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红岩网校”还获得了全国“十佳思政类网站”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做法。校党委被评为重庆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 学校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六个“党的理论基层宣讲先进集体”之一。

2010年10月, 重庆邮电大学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庆典, 学校将通过校庆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回顾办学历史, 总结办学经验, 弘扬优良传统;凝练校园文化, 宣传办学特色;扩大合作交流, 争取各方支持, 以庆聚力, 以庆促建, 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努力把重庆邮电大学建设成为西部信息通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现学校新时期发展目标为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眉状示功图的分析与解释下一篇: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