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点看法

2022-09-10

公共场所是供人娱乐、休闲的地方, 是人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地方人群聚集, 流动性大, 加之人们卫生意识淡薄, 如果监管不利, 存在较大的隐患, 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下称条例) 就是卫生监督机构依据《条例》规定对危害公共场所卫生, 损害人体健康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行政管理, 因此《条例》贯彻实施, 是保证创造良好公共场所卫生的基本条件。

自1987年4月1日《条例》发布实施二十余年来, 在预防疾病, 保障人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过多年工作实践, 特别是“非典”疫情及突发性事件的出现, 依据现行《条例》及其《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实施细则》 (下称实施细则) 做出行政处罚决定难, 已成为卫生执法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卫生监督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威望, 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此, 就我们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1 行政处罚规定不具体, 处罚决定难

(1) 按《实施细则》中第二十三条第九款二项规定“缺乏基本卫生条件, 责令给予7d以内停业整顿处罚”。就理烫发业而言, 紫外线消毒器 (指工具消毒) 、消毒锅 (指毛巾消毒) 、皮肤病专用工具箱均可以理解为属其基本卫生条件。由于应用含糊词“基本卫生条件”, 而未直接规定基本卫生条件具体内容, 致使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时常产生分歧, 难以执法或不利于执法。

(2) 在检查用具消毒过程中, 发现用具未经消毒使用现象, 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因为《条例》规定, 只有经采样检验超标后, 方能依据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三、四、五、六款”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此项工作容易使业户造成错觉, 认为采样合格就不能受处罚, 导致消毒工作不能很好的落实, 不利于消毒工作的开展。

(3) 在监督检查工作中, 发现公共场所设施不健全, 如旅店无消毒桶、无消毒柜、或拖鞋数量不足等, 不能给予行政处罚。因为《条例》及《实施细则》中无具体条款规定可依据, 其理由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应当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 被诉讼的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负有举证责任。主要原因: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 必须要有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 才能证明做出的具体行为时正确、合法的, 否则因证据不足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2 现行法规不健全, 可操作性不强, 失去震慑力

(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类公共场所也急剧增加, 且种类繁多。除《条例》规定的7类28种外, 又增加许多不在《条例》管理范畴之内的产业, 如网吧、减肥健身中心、桑拿浴室等, 上述公共场所均不在条例管理范围之内, 且这些场所卫生条件参差不齐, 卫生状况不佳, 是某些传染病传播的隐患。同时室内也存在影响人体健康危害因素, 如某些物理因素及装饰材料带来的化学因素等, 均不能依法对其进行相关内容的卫生监督监测, 成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死角。

(2) 有些行政处罚必须在警告之后, 才能给予行政处罚, 而且在对可能造成健康危害者实施处罚前不能采取行政控制措施, 包括扣押或没收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的工具及用品, 按规定给予行之有效的行政处罚, 达不到惩戒少数, 教育大多数的目的, 使法规失去震慑力, 致使违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行为时有发生。

(3) 《条例》规定的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细则》规定除发生危害健康事故外, 日常监督工作中对经营者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最高为八百元, 且对于一些无证经营的公共场所, 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手段 (如没收工具、取缔查封等) 终止其违法行为。特别是一些投资比较大的业户, 几百元罚款完全不能阻止其违法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 公共场所行政处罚决定难的主要原因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不具体、现行法规不健全, 可操作性不强造成的”。在执行卫生监督工作任务时, 为制裁违法行为, 维护行政处罚的严肃性, 相关部门应尽快修改、完善公共场所法律法规, 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可操作性强, 保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尽快修改现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摘要:目的 通过公共场所实际工作中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存在问题的探讨, 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存在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不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建议尽快修改现行的公共场所管理条例, 完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

关键词:公共场所,管理,问题

上一篇:浅谈银行绿色信贷产品面临的创新问题下一篇:小学高段“情趣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