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相视一笑时──对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2-09-10

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 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中国诗歌的鉴赏早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以她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及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陶冶感染着莘莘学子。我们学习她、鉴赏她, 是为了感受她的美, 那么如何学习鉴赏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灵活而深入的把握她的要义, 体会她的韵味, 传承她的精髓呢?这个问题让语文教学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此, 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明确鉴赏教学的目的是欣赏作品的美, 而不是机械的应试得分

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引, 有些教师的诗词鉴赏教学目的机械而又单一, 那就是如何应试得分。美的体验, 情感的陶冶, 心的交流这些本质的关键的东西全部淡出课堂, 代之以所谓的鉴赏公式、鉴赏捷径、答题规律等表面化、肤浅化的穿凿附会的内容。

比如, 作品一提到秋景, 就盖棺定论式的称其代表肃杀的、萧索的意境, 体现孤寂凄凉的心情。那么,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显示出的作者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该如何解释?又如, 作品一提到“客中”, 就千篇一律的理解为思乡, 那么, 李白《客中作》里“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那完全忘记身处异地的喜悦而热烈的抒情又怎样体现其思乡之苦呢?看到“春去花落”, 就统一定格在“惜花伤春”的浅近层面, 那么屈原“惟草木之凋零兮, 恐美人之迟暮”那深沉的忧国忧君之意又该从何说起呢?如此的符号化、狭隘化、庸俗化的教学方法恐怕要与得高分的“美好”教学目的南辕北辙了。

2 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与写作背景, 熟悉作者的写作风格是诗词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经历遭遇, 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 反应他们心情与感悟的, 尤其是诗词歌赋, 更是集中而精炼的表达作者思想的精华之作。在长期的创作中, 他们往往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 熟悉他们创作的主要风格与写作背景, 有力于理解他们的作品的整体内涵。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相关信息, 并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 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这些条件, 对准确而深入的鉴赏诗词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 我们鉴赏杜甫的作品《旅夜书怀》, 在鉴赏作品之前我们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永泰元年 (765) 正月, 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 返居浣花溪草堂。四月, 严武去世, 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 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 作品即为此时所作。

了解这些信息之后作品中萦绕不去的对身世浮沉, 前途难卜, 飘泊奔波, 忧国忧民的深沉感叹就有了落脚点;作者于旷远的自然景观中显示出的傲岸气魄与阔大胸襟为后人所钦佩;作者常以鸥鸟形象自喻的缘由也能寻出答案;从整体来看, 作者一贯的“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更容易为读者所深刻理解。整合信息, 再体味老杜于其作品中留给后人的“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 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的人生态度又是多么的耐人深思。再去领略杜甫其它作品所勾勒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传达的美感, 便觉不难理解。

3 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多角度的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作品蕴含的美感, 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演绎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教学中, 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讲解的精彩性与感染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领悟作品的真谛, 欣赏作品的优美意境从而积极主动的谈出自己的体会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课堂是热烈的, 充满研讨气氛的, 还是压抑的, 单边灌输性的, 与情境有直接关系。课堂情境问题在诗歌鉴赏课里不可小觑。传统诗歌鉴赏课上那种“先读后讲, 念答案”的陈旧苍白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氛围应该摒弃。

那么如何创设有浓厚的诗意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徜徉其间, 畅所欲言, 带着热情与激情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体会呢?现举本人教学实例说明, 以鉴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为例。

首先, 借助多媒体, 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一剪梅》吸引学生的注意, 渲染气氛, 同时大屏幕演示梅花的图像, 将梅花这一主体意象定格在他们的思想里。

其次, 请学生谈谈他们心中的梅花形象, 引入中国古代文化中“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概念, 暗示梅花这一意象久远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之后与陆游同名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从而理解本诗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博大胸襟张本,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步奠定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

再次, 介绍写作背景, 引入主题, 课堂情境基本奠定。1961年, 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 遭到严正拒绝后, 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 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 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 毛泽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根据背景, 通过研讨, 学生完全有能力解析作品内涵以及梅花这一主体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那革命家的气概。

摘要:中国诗歌的鉴赏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她、鉴赏她, 是为了感受她的美, 那么如何学习鉴赏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灵活而深入的把握她的要义, 体会她的韵味, 传承她的精髓呢?首先, 明确鉴赏教学的目的是欣赏作品的美, 而不是机械的应试得分。其次, 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与写作背景, 熟悉作者的写作风格是诗词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最后, 努力创设, 多角度的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作品蕴含的美感, 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演绎内心感受。

关键词:诗歌鉴赏,课堂情境,内心感受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1.[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1.

[2] 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2-1.[2]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2-1.

[3] 万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7-1.[3]万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7-1.

[4] 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7-1.[4]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7-1.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3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3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上一篇:新形势下路桥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究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损伤事故的发生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