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三位一体”综合中学的思考

2022-10-04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教育城乡统筹力度的加大, 顺势而为, 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和中心镇中学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度打造综合中学成为现实可能。

一、打造综合中学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一) 适应现代物质生产系统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按照多元弹性的原则和适性发展的原则, 建立一种适合培养多规格人才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调换, 有利于培养日新月异的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

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发展农村教育, 需要有综合中学这种适合农村子女就近入学、成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模式。

(二) 改革传统高中阶段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传统高中教育体制上的“两类 (普、职) 两元 (普高、职高) ”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需要, 将部分学生引入了学业失败、就业无望的漩涡, 需要有一种进能升学深造, 退有实现自我且能服务于社会的一技之长的新型办学模式。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 计划招生数629万, 平均录取率接近62%, 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391万人落榜, 加上84万拒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有475万高中生不能迈进大学的校门。这还没有包括升学无望的中途退出者。落榜生和中途退出者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毕业意味着失业”。综合中学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 在内部可以实现普高和职高学籍的灵活互转, 建构人才“立交桥”,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 学生可以升学或就业。见图1。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中学教育办学模式, 综合制高中既不同于普通高中, 又不同于职业高中,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诸如培养目标的多元性、教育任务的双重性、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丰富性等。然而它又不是全新的, 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以优化组合和创新建构的方式将两者统一在一起的[1]。综合中学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 实施全员、全程、全面教育,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 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封闭式体系, 形成教育自身职能与全社会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协调机制”[2]。

不同地方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间表, 但一定要谨防“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一方面, 有一些初中学校有意无意地将生源作为一种商品和筹码, 形成中学教育的一大内耗。初中学生如果是本校高中的生源, 综合中学不必去“买”学生, 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指导, 引导他们就读高中, 变“断头教育”为可持续教育。这样能避免初中学校只管毕业、普高学校只管升学、职业学校只管就业的体制弊端, 巩固“普九”成果, 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二方面是学生因家境不很好、文化成绩不理想等原因不愿读书。初中毕业生如能就近就读高中, 家长经济负担轻。大刀阔斧削减文化课, 开设专业技能课, 对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职高就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使这类学生学有所得, 自得其乐, 各得其所, 保持并增强继续学习的求知欲。另外, 家长能够就近监管学生, 可以放心送子女读高中。这样, 学生和家长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 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学生流失的人数必然大大减少。

二、发展综合中学的策略

(一) 调整中学布局, 改革中学管理体制。建“高中城”或“中学城区化”, 是不符合很多区县实情的。一个区县, 中学“星罗棋布”, 同样是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应经济地利用高中学校或中心镇中学扩容, 容纳周边中学, 办成综合中学, 逐步撤并小型中学。区县重点中学专心致志办成升学学校, 区县纯中职学校可以全力打拼区县的职教航母。区县其余高中学校或部分中心镇中学可以办成综合中学。即经济地利用区县高中学校或部分中心镇中学扩容, 容纳周边中学, 办成综合中学, 逐步撤并小型中学, 整合和优化中学办学资源。

有些区县教委为便于管理, 设有下一级机构 (教管中心) 来代管乡镇学校, 而教管中心管理单设中学, 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现阶段全部撤并小型中学还不具备条件, 可将暂不撤并的小型中学作为高中学校或中心镇中学的教学点, 用“强校”带“弱校”, 优化师资等资源。

(二) 规范招生秩序, 拓宽进出口渠道。高中招生中的买卖生源、无序竞争现象比较突出, “外卖”学生屡禁不止, 高中学校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高中学校对小型中学有约束力, 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将不会困难。报读重高的优质生源, 根据考生成绩严格按志愿录取, 分配到送生学校的重高指标也要求考生成绩达到一定水准;报读中职学校的生源, 严格按学生志愿录取;报读普高的一般生源和重高落榜生, 严格划片招生。

综合中学在抓好校本部的同时, 要重视与其他初高中学校、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进行“纵联横合”, 丰富和深化办学模式, 拓宽进、出口渠道, 间接增加生源,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即使都是综合中学, 也有合作的可能和前景。升学和就业是综合中学的两大出口。综合学校可以与高等院校联办高职专业, 学生就在本校学习。强化就业安置, 学生进校就签订就业安置合同, 解除其后顾之忧。综合中学之间要打破封锁壁垒, 建立学生就业信息网, 指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

(三) 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并加强学制、学籍、学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分流和学生“分层走班”的管理, 建立起“生源充足, 学生既能接受升学的预备教育, 又能接受就业的预备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特别要在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专业;要改革课程设置, 淘汰不实用的课程, 增加驾驶、计算机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增加动手技能强的课程, 增加综合课程;英语等文化课程实行替代学分制。初中、普高和职高“三条腿”走路, 有相当的难度, 一时还不会太习惯。学校一定要狠抓常规管理, 将结果落实在过程, 做到各项工作繁而不杂, 多而不乱, 有条不紊, 有序进行。

用前瞻的眼光科学地布局学校教学、运动和生活三大功能区, 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 添置必要的设备、器材。创新办学理念, 明确办学目标, 建章立制, 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和教育化, 落实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和艺术体育活动, 营造文化氛围, 积淀文化底蕴, 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功能, 做到环境育人。

(四)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结合国家、市的培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 重点培训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建立专业课教师进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挂职实践学习制度。力争“双师型”教师和骨干专业教师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要先接受专业实践学习培训。学校在编制内应有权招聘县内外优秀技术人员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的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在崭新的教育模式下, 用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科学评价教师和学生, 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功能。

摘要:中学办学模式百花齐放, 在新农村建设和教育城乡统筹的今天,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一种特定的办学模式。打造初中、普高和职高“三位一体”的综合中学是符合国情和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关键词:三位一体,综合中学,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利民.国内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整体观察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9.

[2] 江松贵.论综合高中的开放性.教学与管理, 2003.7.

上一篇:浅谈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艺术性下一篇:社区治安管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