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2024-06-14

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共9篇)

篇1: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思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31 18:38:44

城关中学开展校本教研主要工作思路是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研组(备课组)的合作教研为载体,以教师教学过程所产生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研讨为平台,以教师间共同学习与研讨为主要形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一、立足学校实际,统筹校本教研资源1.组建校本教研网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与培训领导小组,由学校只能部门分工负责,又协同开展工作。同时,又在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下设立“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组,以校长为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校本教研体系结构如下:2.整合校本教研资源

(1)记过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师范作用。创设条件促进骨干教书深入教学研究、把握教育新理念、获得新发展,在校本教研中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带头作用。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利用学校名师资源开展“教学导师制”活动。(2)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合作教研机制。加强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采用定期教研与不定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集体备课制度和学习制度,开展同学科或同教材的教学研讨,通过创设新课程的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教学观摩活动,在平等的合作探讨中互相学习简介,提升教学技能,共同提高。(3)专家引领与校际间学习交流。通过专家引领与校际间交流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借鉴兄弟学校教师校本教研与培训的先进经验。3.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学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校本教研的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如《城关中学教研组工作制度》、《城关中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城关中学教师“五个一”活动考评制度》、《城关中学教师公开课教学实施意见》、《城关中学学习型教研组考评细则》等等,促进教师间互助合作,促进校本教研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围绕课堂教学,搭建校本教研平台1.注重集体备课学校在教师间自主开展的教学探讨基础上,形成集体备课制度。其主要流程:确定主题——自主备课——开展多次研讨、形成指导性教案一自主形成教案、落实课堂教学一教学反馈。这种体现共性与个性的教研方式,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合作的魅力。2.注重课堂教学研讨(1)实施“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实行同学科同教材不同教师的同步会教,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和评课的活动。其主要操作流程:几位教师自主备课一课堂教学展示与听课一教师评课比较研讨、专家指导一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借鉴与提高。(2)开展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发挥学校名优教师示范作用和备课组整体协作优势,集中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其主要操作流程:自主备课与共同备课相结合,形成教案一初步听课研讨、修正一公开教学展示、听课一教师评课研讨、教师学习借鉴与提高。(3)开展“行动跟进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教学比武活动,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诊断,促进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主要操作流程:教师自主备课,首度施教一组内教师听课、评课,提出问题及改进建议一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二度施教一组内教师二度听课、评课,提出二度修改意见一教师反思并改进(或三度施教)。3.注重课题研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参与教学科研,订立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在学习科研上作贡献。以省教研系统立项课题《基于新课程下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研究》为龙头,围绕新课改设计合作教科研课题方案,开展教研组与备课组的课题研究。

三、探索校本教研下教师评价机制1.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制度开展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的探索,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各个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功能。2.完善公开课评议制度以对课堂评议的转变促使教师

专业水平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研讨中,实施公开课书面评议和集体评议相结合的制度。凡是本校教师开设的教学公开课,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要认真填写听课评价意见,由听课组长对听课反馈表进行汇总并综合意见与建议,及时与教师沟通探讨反馈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一新形式使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真正互动,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以学生的评价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新课改中,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4.实施“捆绑式”教师业绩奖励方式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整体目标的达成为前提条件,鼓励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作的优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原文载于《上海教育科研》2007.

篇2: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韩郢中学徐保峰

摘要: 语文校本教研是实践语文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语文教师的能动性,保证语文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崇尚学术研究、崇尚教学探索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集体,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学生活方式,精心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搭建优质、高效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校本教研;探索;实践

校本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史上一次全新的课程体制变革,不仅是课程门类设置、教材内容体系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同时也是教学方式、学习理念、管理策略和课程评价内容方法的多维度更新。为了充分发挥机遇,迎接新课程实验带来的挑战,学校领导的重视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措施,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按照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核心,狠抓校本教研,创新教科研方式,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以科研促课改的思路,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已经形成自己的经验特色,对我校的教育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语文校本教研的探索

1.抓好教研组建设,完善常规教学

加强本组教研,落实教研实效,我们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一是优化集体备课,发挥年级组集体智慧,每周能够按计划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或集体备课活动,定时、定点、定内容,学习有主持,各人的交流发言有内容、有记录;二是教研活动组以织学习新课程理念、观摩优秀课堂案例、外出学习与听课交流、课题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等;三是严把“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听课”六个关;四是以“教学六认真”为中心,把教学工作抓实、抓细,认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五是教研组协同教导处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规范教学工作;六是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将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定期交流,阶段小结,组内每位语文教师确定自

己的研究任务,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实践,把科研课题落实到每堂课中,努力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七是教研组成员及时进行教学点评,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一份教学论文;八是教研组老师在作业方面严格执行学校和教研组制定的“三个一”,统一的作业种类;统一的作业要求;统一的批改要求。通过这些教研的手段,进一步促进组内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平时多汲取其他教研组的优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2.积极开展本校语文校本课程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课时安排、活动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和标准等方面的改革实验,结合学生的实际,笔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语文校本课程系统工程。通过开发研究,总结出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校本课程规划(如下图所示)

二初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实践

在语文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我们也认真地研究其他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积极探索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以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调整、改进和提升。我们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人数少、教学经验不足,95%以上的学生是农民子弟,学困生占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校现状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修改和提升。

1.做好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我们经过总结多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在借鉴其他学校语文校本教研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一般进行三个反思来完善我们的校本教研:一是预测性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难重点及语文感悟功能等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学中更具针对性;二是过程性反思,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思考和处理突发性的教学问题,采取切实的策略,使教学高效、有序地顺利完成;三是课后反思,教师在上完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反思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有无突破,教学方法还有哪些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如何,今后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通过这些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2.做好语文校本教研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大的校本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和解决解决语文科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叙事研究教学叙事研究和教学叙事研究两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这种活动并不直接规定日常教学应该如何,而是给学生讲一个有关的语文故事或多个语文教育知识点,让学生从语文故事中体悟语文的真实和内涵,再辅以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故事和种种感悟,从学术和学科的角度通过教师的总结,进而提升推广和应用。同时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同课异构的校本研形式,通过学生角色表演语文课本中的人物,运用材料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设计学生讨论、辩论化解难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实践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语文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知识水平等

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选取学校所在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且有利于本地区的语文和文化,提高学校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符合多层次的学生群体和多方面的学习要求,更符合学困生的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仅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唤醒学习热情,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同时能寻找回来应该有的自尊自信和自由的天性。

三设想和提升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进展的关键因素。校本教研活动,就是是应对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

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就非常有必要构建适应学校切未来发展的校本教研体制,将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隔为一体,为新课程深度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1.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和省市县的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校本教研开展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实际,继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大教学反思和校本教研课程开发的工作力度。努力营造开放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氛围,积极推进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扎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2.加大科研力度,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模式。依托“团队研修”这一主阵地,在教研组内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风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引领和指导,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积极开展教学专题性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或不足,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总结出其中的一般规律,营造了教研氛围,加大教研力度,使教师树立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教研观念。

篇3:校本教研的探索和实践

1.校本性

校本性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开展,这就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问题,要由学校教师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部门和全体教师。

2.科研性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3.人本性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师生的和谐进步。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的教研、一种变质的教研,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正含义。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是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去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4.牵引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都必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5.依托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都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也具有优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尤其是在校本教研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项试验刚被提出和实施的时候,教研室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

1.选题求大

校本教研始于课题选择,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课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对象呢?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校本教研课题的选择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种追“大”求“尖”的“嗜好”,他们对于那些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往往“情有独钟”,而对那些“小”而微观的课题则无兴趣,甚至嗤之以鼻。由于前者难度较大,周期也相对较长,尤其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小学教师无论在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科研水平上都相对薄弱,他们要对此类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勉为其难之嫌的。

2.主体移位

谁应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外请专家还是本校教师?在实践中可以看到,许多学校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外校的一些专家,并不惜代价请专家为他们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思路,请他们做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研究就如此这般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而在有些学校,其校本教研虽然没有异化为校外专家的研究,但也依然没有成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些学校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将课题交给一些有所谓丰富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他们提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便利,由他们全权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于是,校本教研又变相地成为了校内少数几个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的任务。这样的教研是游离于广大教师之外的,全体教师并没有被动员起来进行校本教研,广大教师还是停留在“只教不研”的层面上。

3.为研究而研究

毫无疑问,许多学校对校本教研是有“全民参与意识”的,他们十分注意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参与,为他们创设平台,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有的学校甚至还制定了一些制度与措施。然而,由于一些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思想认识落伍,他们对校本教研持有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于是,一个学科的教师虽然集中在一起备课、一起研究,但实际上是大家各干各的,时间一到,教研活动便宣告结束。每周一次的教研课,又演变成了一种“表演课”,轮到上教研课的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多次试教,待到上教研课时,在台上尽情展示其“教学风采”。课毕,执教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轻描淡写,就事论事,仅此而已。而所谓的自我反思,就是写教学后记,教师们或是课后不假思索地草草写完,或是在检查前匆忙补上;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从网上摘抄拼凑出教研论文或反思文章来。这样,校本教研活动演变成了一种应付性的活动和抄袭性的工作,从而陷入了徒有其形而无其实的窠臼中。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1.以问题为中心,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改革与问题同在,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每个教师、每所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及时反省,拥有“慧眼”,发现问题。其次要把问题提炼成“主题”。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进行筛选、提炼,形成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主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因为关键性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我认为主题提炼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具有真实性;第二,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第三,这些问题应该是教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四,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迫切性。

2.优化三个“要素”,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1)实践反思。实践反思能使教师得到自我修正,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充分利用了“差异资源”,它是教学研究的中心环节,将研究置于集体参与中,是集体智慧撞击的具体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要成为教师教研的主旋律。如我校在活动周中就采用了合作教学。由年级教研组集体讨论定主题、定内容、定计划,然后上报教导处批准,由教导处组织教师参与听课。内容统一,教法不一,集体备课。听课后,由教师们集体评课,讨论出“同教材异教法”的优缺点,再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最后教研组长把本次活动的主题、计划教案、评课内容、教学反思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学习借鉴。

(3)专业引领。专业引领主要包括理论学习的引领和能者为师。在现实中有许多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的瓶颈?“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等都是较好的形式。专家名师引领,如我校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李清做讲座指导,教师的观念转变很快,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每个学校教师的发展水平都参差不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能者为师,有效带动教师的发展。我校有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县教坛新秀多名,他们每学期开示范课,做讲座。在名师的引领下,很多年轻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多次在省、州、县开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等,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

3.健全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

篇4:中学一体化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实践;思考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学校要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提升学校整体品质与实力,为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研训一体”校本教研,是指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它立足本校实际,以教育科研作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达到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探索者、思考者和研究者,走出“教而不研”的误区。

二、“研训一体”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是将研究重心集中到学校内,尊重教师研究主体地位,有效探究教育发展规律,有效解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则是需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研究,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校本培训则是结合学校需求以及教师需求,学校作为发起者,承担组织以及规划工作,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为学校更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由于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二者之间存在着结构相同意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二者在概念方面的分离,因此被称作校本教研的研训一体。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学校管理者将教研与培训孤立起来,教研还是按老套路以听课、评课为主,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广大教师较为抵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与继续教育学时相挂钩的在职培训、学校组织的讲座等培训,有些培训内容偏离实际需要,有些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对这些培训内容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当成任务去应付,很难收到成效。

因此,学校需要明确责任、提高思想认识,立足本校实际,以解决困扰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研训形式、丰富研训内容、激活教师需求、提高研训实效,积极探索“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实践模式,不断完善“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工作机制与评价机制,实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效结合,为开展教师研训工作提供有效支持,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训一体”校本教研的思考

(一)创新研训一体工作模式

1.搭建学习平台,创新研训模式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需要创新研训一体工作模式,鼓励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在活动中,学校要通过搭建“读书俱乐部”、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学习平台,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相关理论、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课例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运用能力、激活课堂能力等综合素质。

2.调和人际关系,形成工作合力

鼓励教师通过工会组织、教代会提案、校长信箱等渠道,就校本研训活动方式、内容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他们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允许各个教研组有个性化的研训实施方案,这样能化压力为动力,挖掘教师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形成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鼓励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引导教师从学校大环境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使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还可以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开展插花、养生讲座、教师礼仪以及烘焙等培训,既能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又能有效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二)整合研训一体教育资源

1.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大整合

一所优秀的基础教育学校背后,定然有一批研修品位很高的教师群体。学校要善于挖掘这些优秀资源,并重视优秀教师在“研训一体”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内在上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优秀教师作为学习和模仿的标杆,学校组织优秀教師先进事迹报告会为其他教师介绍他们的相关经历、工作业绩,通过这些身边的典型事迹来感染、鞭策其他教师。同时,还利用示范课、讲座等多样化形式,鼓励优秀教师向其他教师传授个人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模式,让其他教师发现差距,激发他们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从“形合”走向了“神合”,构成了一幅“教学研究——教师研修——教育技术”“三整合”的教师教育教学生态图。

2.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双推动

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需要在中小学实践中“落地开花结果”,中小学教师需要高校教师教育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先导,推动高校教师教育创新,促进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区域教育发展储备优质教师队伍。我校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内有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州教育研究院等师范院校。学校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研训一体的高起点研究活动。名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更是具体。学校通过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帮扶共建关系,通过行政干部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通过附中教学专家指导组来我校进行经常性的“专家诊断”、青年教师与附中名师结对培养、教学观摩等活动精心、精细、精准地提升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高校与名校的双源推动,为研训资源开拓了新的局面。

(三)构建研训一体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研训一体”校本研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落实,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有效机制,把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建立教师校本研训工作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帮助优秀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起好引领作用。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师晋级、评聘任用、选送学习、提拔干部的必要条件。加大校本研训工作的经费投入,结合教育教学需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指导;选送教师到市内、外省市参加学习进修,帮助教师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确保学校每学年用于校本研训的经费师均不低于300元。

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多元保证

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确立培训专题,为教师探讨课改策略搭建平台。每两周教务处要安排一次校本研训主题,每次确立一位主讲人,适时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切实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为保证教师的有效学习和适时发展,学校实行多方法(自学和组织学习相结合)、多时段(学期内学和假期内学相结合)、多形式(教研组学习和集中业务学习相结合)、多内容(规定内容学习和自选内容学习相结合)、多渠道(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多层面(学历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等校本研训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语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校本研训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传统教研方式。鼓励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为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运用课题带动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寻求突破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强化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养成创新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引导教师针对自己实际情况制订自我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高超的教学手段、方法与艺术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琴,张勇卫.对研究、训一体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08(02):17-18.

[2]卢益平.构建“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J].华人时刊:校长,2014(Z1):115-115.

[3]张诚.构建“研训一体化”教研模式的思考[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05):42-42.

篇5:中学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实是激活学校组织潜能、持续创造经验、系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涉及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集工作、研究、学习三位于一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使教师或教师群体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特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民贤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创特色名校。

二、教研目标:

1.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自己研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校本教研,让教师由被研究者变成教研的主题,由教书匠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我校建设成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品位,树立学校形象。

4.以新课程实施为龙头,一并狠抓国家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

程的开发,通过自我反思,同伴协作,专业引领三个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水平,培养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是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校本教研的切入点开展活动。

(1)开放课堂:学校各行政领导,教研组长都可以推门听课,要求值日行政领导当日必须听一堂课,学校行政领导全学期按我校《听课制度》要求执行,通过听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坚持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探究课堂艺术和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配置课件,使整堂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扎实有效。

(3)抓好组织教学。探究有利于整体提高的班级组织文化,教师精心研究每一堂讲义,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针对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班各位学生的实际,探讨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查缺补漏,解决知识盲点,全面提高。

(5)注重小课题研究。各学科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自己创新的方法作为小课题,通过协作性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6)“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研出成果。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各校观摩取经,请进相关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内外联动,互相合作,使我校教研工作取得成效。

2.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以科学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树立资源意识,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明白:时时处处皆资源,关键在善于去发现,去利用。积极鼓励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的需要亲自开发制教具,做课件。

(2)充分发挥省市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请省市教研员做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每位教师须积极与他们多联系、交流、咨询和合作。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各教研组长作为第一负责人,负责抓好该组课程资源的开发。

(4)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结合本地优势,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及选修课。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根据新课程高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求,探究综合素质评定的目标要求,评定要素,操作流程,相关评价技术等,确保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进行。

4.教师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各学科,各教研组在备课,上课,课后要经常性的进行自我反思,唤起教师的提问意识和解题意识,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通过解决小问题来解决大问题。

5.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研究。根据我校生源状况和地理环境,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主体德育模式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培训和通识培训及省市组织的继续教育之外,学校构建校级、教研组内、个人三级学习机制,努力把教师培

养成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专业引领。请省内外专家来我校指导,进行专题讲座,请各校名师亲自上示范课和指导,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

2.外出参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交流培训。

3.个人研修。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继续解读新课程标准,通过与原教学大纲比较,找出差异,针对性互相讨论,以求得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4.注重校本教研的丰富性、多重性,使校本教研 “可持续”发展,随着活动的深入,使校本教研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

5.学校设立图书室,教师要定期借阅,并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研活动。要制定各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6.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出教研活动计划,并制定小课题活动研究方案,通过解决小问题突破大难题,探究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

五、预期结果:

1.将培养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发挥主渠道的大效益。

2.转变教师的工作作风,转移教研重心,改变教研模式。

3.丰富教师的个性与精神生活。

4.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

仅使教育科研取得一定成果,更要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领导组。组长:组长:,成员:。

2.组建校本教研机构。结合我校实际,全校划分为文科教研组、理科教研组、综合科教研组。上述三个教研组同时承担校本课程开发和集体备课职能。

(1)文科教研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所有任课教师)

(2)理科教研组,组长:括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的所有任课教师)

(3)综合科教研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综合科: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

3.为加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组建德育研训组,组长:组长:,成员(包括所有政教人员和班主任)。负责探究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和措施,承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行为习惯评定工作。

4.领导组及时对教研组提出可行性的激励目标,把握活动契机,经常进

行形成性评价,激发教研活力。

5.综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校本教研计划、教研激励制度、实践反思制度、听课观摩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保障制度、校本教研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等。

七、实践反思:

篇6:中学校本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坚持以区教研室工作要点为依据,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听、说、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通过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的模式,力求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解决我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变教研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现状。

2、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观看优秀的课例和案例,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汇总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教学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4、抓好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和课题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三、工作措施及方法: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1、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式。加强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强化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具体问题的意识。集中学习由教科室统一组织全体教观看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优秀课例、案例的光盘为主,时间为每双周周二第五、六节课(详见培训安排表)。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经验总结和校与校之间的学习、参观和培训,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再通过利用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良性循环。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能早日成长起来。青年教师要多听课、多学习,引导教师勤辅导,常钻研,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二)以“听、说、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学校组织校本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最终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

2、积极组织开展“每周一课”活动,加大听课力度,强力推进教师说课制,形成讲课必听课,讲后必说课,说后必评课的教研氛围。要求任课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得少于15节,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得少于20节。通过“听、说、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研究、探讨适合课改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3、继续贯彻落实“起点低、底面宽、要求严、训练实”的十二字方针,加强毕业班复习课的指导,提升毕业班的教学成绩,确保中考重点高中上线人数居全区前列。

(三)全面落实教研活动,注重教研的实效性。

1、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长要认真研究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集体备课时先由本组的教师写预案,同组积极教师参与研讨,最后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教案。

2、落实主题研讨活动。教研组长结合本组的集体备课情况、课题研究内容,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主题研讨。主题研讨采用先进行集体备课、学科带头教师讲课、讲课教师说课、本组教师进行主题研讨、课例研讨的形式进行,把主题研讨落到实处。

3、完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本着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确立的课题必须源于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问题即课题,注重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课题要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通过课题的立项、研究,最终要形成科研成果。

(四)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打造符合现代化教育形势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使上课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的利用率,建立校园网络系统,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和优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再上新台阶。

2、规划建立属于教师自己的博客,促使教师努力学习电脑技术。定时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电脑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学习借鉴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将每一位教师的校本教研工作成绩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2、立足实效,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落实到位

(1)组织到位。学校形成校长亲自抓、教研副校长负责抓、教研组长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四、主要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它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教本教研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指导,以教育理论为指南,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创新为动力,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为此,马场垣金星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以本校校情为基本点,以推动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促师资、促质量、促校风、促声誉为根本点,向教研要质量,靠教研上水平。因此我校特制定校本教研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大力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理论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校本教研理论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

2、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优质课、新课程展示课、公开课为载体,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案例研究,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继续加强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强化以备课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组织体系,健全备课的校本教研功能。

(1)注重对跨学科、跨年级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使其真正发挥学科综合的校本教研作用。

(2)重视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力争使我们的校本研训发挥长效作用。

三、工作思路

1、以自我反思为依托,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

教师的自我反思包括课程实施前的反思,课程实施中的反思,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包括课程实施者的反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对自己的课程有较高的理论分析,这就促使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组内组织的校本培训,同时自己积极学习有关理论。

2、以同伴互助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实践能力。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实践能力的目的。

3、以专业引领为契机,提升教师校本理论研究与校本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水平。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的教师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校本教学实践经历,也都具有一定的校本教研理论水平。但在如何将校本教研理论较好地运用于校本教学实践,在校本教学实践中如何总结概括出自己的校本教研理论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专业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具体措施

1、健全业已存在的良好的学习机制,加强教师的校本教研理论学习,夯实教师的自我反思的理论基矗

坚持每周三下午的学习时间不动摇,平时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校本教研理论。着重把握、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学通、学透,力争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2、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实践,提高校本教研实践能力。

(1)积极参加学校校本研讨。通过研讨,教师们交流校本教研心得体会,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展现我校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成果。

(2)大力推荐富有特色的新课程教学课和优秀远程教育资源课程,参与学校的新课程展示。形成展示课设计、案例、反思等多样形式的呈现。

(3)以示范公开课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撰写,教育叙事研究以及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同时注意保存研究资料,及时上交教导处,真正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发挥长效作用。

(4)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同伴互助效能。每次重大的校本教学活动(如优质课、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论文等)都应该以备课组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至少本备课组的成员都应该参加,必要时可以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务必使每次集体备课都能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成员之间的思想相互交流,互相碰撞,产生集体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真正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效果。

篇7:安国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是促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为了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只“等”(等专家指导)、“靠”(靠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现象;三是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度职责: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教研工 1

作在校长和教务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以校长为核心的教研指挥系统,形成“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班主任”多级管理的教研网络。各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校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校长、教务处主任、必须深入课堂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平均每周听课1课时以上。做好听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和听课之后的评课、议课工作,以促进教学。

2.校长、教务处主任要经常深入参加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学校班子成员必须下学科组参加教研活动,并督促做好点名、记录工作。(校长负责语文组、教务主任负责数理组、政教主任负责外语组、总务主任负责政史组)

3.做好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

4.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气。

5.鼓励、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6.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7.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二、教务处教研室校本教研制度:

1.教务处、具体负责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必须深入学科的教研活动中,认真记录活动时间、内容等活动情况,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情况。

2.每学期结束时,应统计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和教师参加活动情况并上报学校。

3.学校每学期对教研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搞得好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差的提出整改意见。

4.每两年举行一次校内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

三、教研组教研工作制度: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教研组学习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组织进行教学反思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

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4.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5.每学期组内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通过以上形式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提升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达20节以上。

7.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期结束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8.每个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组织组内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共同研究:(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3)作业或练习;(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9.每个备课组必须有专题的课题研究。

10.各备课组应制定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实验、表达、创造等)的目标要求及培优扶差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及总结。

四、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

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教研组交给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论坛活动。每学期听课15课时以上。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制作1个多媒体课件,完成一份典型教案,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篇8: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

然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校本教研扶持力量不足, 教科室作用发挥不力, 教研经费投入不足, 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低水平的教研活动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发展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因此, 我们要积极探索, 寻求对策, 使校本教研制度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基本原则

1. 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的订立必须符合本校实际, 使教师作为制度执行者能清晰地认识它的理念和意义, 进而认可、接纳它。校本教研制度是需要教师在领会校本教研理念的基础上践行的, 如不能付诸行动, 就不是可操作的“制度”。

2. 以教师为本原则。

制度不在于约束教师, 而在于为教师的教研提供指导与服务。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 搭建平台。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参与, 避免过于量化、细化而导致僵化, 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 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共享经验的氛围, 是有利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和氛围下, 教师间关系和谐, 互惠、双赢, 共同提高。

3. 公平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不能有特权。如只有少数教师有外出学习机会, 只有骨干教师才能做课题研究等类似这些现象就不符合公平性原则。当然, 公平不排斥竞争, 良性的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如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奖励制度等, 这些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4. 开放性原则。

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而不应仅局限于部分骨干, 还应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外界因素包括学生家长、校外的专业研究人员等, 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 将他们整合在校本教研制度之下将有利于这项制度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完善校本教研组织领导机构。

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校长是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 但校本教研并不是事无巨细都由校长过问。校长应充分调动其他领导成员, 分学科、分课题, 参加活动, 分工明确, 各尽其职, 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理念, 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 要整合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 建立校本教研立体组织体系, 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格局。

2. 完善校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确立教科室的教研管理职能, 加强教科室对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 组建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组, 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 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和指导, 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先进经验, 树立先进典型。

3. 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

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 制订详细的工作要求。还可以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 改变学科本位的倾向,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 形成学习共同体, 加强集体研究, 分享经验与成功, 让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快速成长起来, 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合作的教研组文化, 建立真诚的沟通, 形成团结、向上的教师文化。

4. 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 为进一步凸显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 学校要建立具体、明晰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等。

5. 建立课题规划及管理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要求学校建立起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课题规划与管理制度, 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过程管理、结题、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管理制度, 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 深化学校教研的交流制度和师徒结对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 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帮带青年教师, 明确规定师徒的义务, 建立师徒档案, 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老教师在与新教师的交流中学习新思路。强调教研组的学术研究职能, 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阵的状态, 组织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校际观摩课、沙龙、教师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

7. 强化教研服务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必须建立在学校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 包括校本培训、专业支持、信息、经费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外出学习经费和奖励经费, 建立教研网络平台, 设置教研活动专门场所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和专业研究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聘请专业研究人员做学校的教研指导, 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 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 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8. 改进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篇9: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一、建立教师读书制度,促进教师的理论提升,夯实教研基础

校本教研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又要注重理论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每学年都给教师订多种教育教学刊物,如《教学新模式》、《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策略》、《成功少儿培养方案》等。要求每位老师通过初读、细品,每学年写出不低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组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合作培训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环节。从2005年9月开始,每学期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其操作流程是:集体选题——集体说备一主讲教师备预案——主讲教师说课一集体修改预案——主讲教师首次授课——集体反思——再备课——再反思——推出精品教案——供下一轮教师备课参考。通过集体备课,可达到资源共享、个性互补的目的。在具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对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可见,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培训的一种好方式,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好形式。

三、建立教育教学反思制度,提高教师认识自我的意识,实现教师个人反思与同行反思的经验共享

教学反思,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进行的分析。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宛水二小从2005年就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尝试。我们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和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成长公式“优秀的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为依据,在全校推行教育教学反思制度。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从教学成功、教学败笔、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反思几方面来写);规定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从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几方面来交流);规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研讨回来后,都要认真写一篇把理论内化成行为的教育或教学反思文章,作为教师个人成长的档案材料。

四、组织课例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解决教师心中的犹豫与困惑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采用“多人同备一人上”和“一个课例多人上”的形式,进行观摩教研的一种方式。课例研究在宛水二小已开展了三年时间,通过集体备课和分类评课的形式,由各学科教师进行探究尝试,其操作流程是:确定课例主题—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献课者——献课者授课,教师集体听课——献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一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献课者再次授课一其他教师再次评课。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指导性教学方案。对课例研究的探索实践,老师们感悟很多,收获很多,正如有位教师在反思日记里写到的一样:“课例研究,让我们明白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解决心中的犹豫与困惑,促使我们进步、成长。”

五、开展专题研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所谓专题研究,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宛水二小于2005年10月开始对此教研活动进行了探究,如“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实效?”“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发生矛盾时教师怎么办?”“如何进行低年级组织教学?”等多个专题,并将此活动的步骤浓缩为:1.教研组经过商讨研讨,确定专题;2.教研组成员发表对专题的见解;3.教研组成员将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初步的方案;4.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上研讨课;5.上研讨课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6.教研组进行评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使专题研究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个亮点。

六、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效果好。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需要,近几年来,学校始终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来抓。我们以“理论——实践一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课例研讨形式,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各个学科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尝试,具体步骤为:1问题的收集;2.主题的确定;3.资料的收集;4.专题的学习;5.集体备课;6.走进真实的课堂;7.课后研讨;8.再次整理教案;9.再次走进真实的课堂;10.再次研讨;11.教研反思;12.找出存在问题。对此研究活动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学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认识的行动研究,很有实效性。

七、示范观摩,提高教师教学技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示范观摩,就是先由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然后由同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这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徐菜芬老师的“应用题教学”观摩课、沈彩琼老师的“作文教学”观摩课等。其具体步骤是:优秀教师上课——上课教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题研讨交流——达成共识,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此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

八、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优化集体备课和有效课堂教学,实现教师每堂课的精彩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总结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经验,检测教师集体备课和有效课堂研究的成效,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宛水二小在2008年10至12月举行了“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具体流程为:执教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选课题——集体备课——执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执教教师上展示课——各年级各学科研讨(按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步骤)——各年级各学科组写出研讨总结。教师课堂教学展示能让学校集体备课更有实效,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

九、视频会诊,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实现“集体备课、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研究”研究方式的整合

视频会诊,是先将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教研组回放录像,进行微格分析,专题研讨。为把“集体备课、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研究”几种方式有效整合,获得以教促研、以研推教的效应,学校遵循“实效性、开放性、针对性、整体性、主体性”原则,对此教研方式进行探索。我们按“诊疗课例(寻找病状)——集体会诊(分析病情)——归因分析(寻找药方)——再次执教(验证药方)——二次会诊(分析药方)——反思研讨提高(治愈病情)”的会诊流程分别对各学科的教研方式进行探究,取得一定成效。

上一篇:《西方文学欣赏》选修课考核要求(2014年上下一篇:《听听声音》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