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24-06-04

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共9篇)

篇1: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XX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XX年上期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细要(试行)》要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进步,二、目标与任务

1、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学习新课程理念,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理论。

3、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地方发展、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4、挖掘、开发地方教育资源。

5、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

6、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三、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实验教师:

学生:七、八、九年级学生

学科:

四、方法措施:

1、坚持进行业务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理论,统一认识交流学习体会,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结合,发展素质,培养创新,训练实践能力”的课堂教改指导思想。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有益于教学改革的培训,将新大纲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备课及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要体现课堂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3、分语文、英语、综合文科和体艺科备课小组,每学月进行二次集体备课。

4、围绕集体备课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做到及时总结、评价。

5、抓好“杜郎口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语文科以“增强主体和训练意识;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开展作文训练指导与评点课,以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如何构思文章。综合文科以“问题解决法”为主题,以“引导——发现”,“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和“自读自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注重知识迁移,给学生主动学习铺平道路,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6、全体教师积极体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积极听课,及时评课,人人发言,交流得失,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7、每期评选校本优质课、优秀教案及优秀论文。

8、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各种地方教材,开展各种文科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以“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9、积极挖掘、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补充乡土地理、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2: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实是激活学校组织潜能、持续创造经验、系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涉及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集工作、研究、学习三位于一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使教师或教师群体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特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民贤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创特色名校。

二、教研目标:

1.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自己研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校本教研,让教师由被研究者变成教研的主题,由教书匠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我校建设成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品位,树立学校形象。

4.以新课程实施为龙头,一并狠抓国家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

程的开发,通过自我反思,同伴协作,专业引领三个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水平,培养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是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校本教研的切入点开展活动。

(1)开放课堂:学校各行政领导,教研组长都可以推门听课,要求值日行政领导当日必须听一堂课,学校行政领导全学期按我校《听课制度》要求执行,通过听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坚持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探究课堂艺术和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配置课件,使整堂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扎实有效。

(3)抓好组织教学。探究有利于整体提高的班级组织文化,教师精心研究每一堂讲义,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针对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班各位学生的实际,探讨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查缺补漏,解决知识盲点,全面提高。

(5)注重小课题研究。各学科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自己创新的方法作为小课题,通过协作性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6)“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研出成果。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各校观摩取经,请进相关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内外联动,互相合作,使我校教研工作取得成效。

2.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以科学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树立资源意识,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明白:时时处处皆资源,关键在善于去发现,去利用。积极鼓励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的需要亲自开发制教具,做课件。

(2)充分发挥省市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请省市教研员做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每位教师须积极与他们多联系、交流、咨询和合作。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各教研组长作为第一负责人,负责抓好该组课程资源的开发。

(4)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结合本地优势,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及选修课。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根据新课程高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求,探究综合素质评定的目标要求,评定要素,操作流程,相关评价技术等,确保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进行。

4.教师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各学科,各教研组在备课,上课,课后要经常性的进行自我反思,唤起教师的提问意识和解题意识,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通过解决小问题来解决大问题。

5.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研究。根据我校生源状况和地理环境,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主体德育模式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培训和通识培训及省市组织的继续教育之外,学校构建校级、教研组内、个人三级学习机制,努力把教师培

养成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专业引领。请省内外专家来我校指导,进行专题讲座,请各校名师亲自上示范课和指导,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

2.外出参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交流培训。

3.个人研修。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继续解读新课程标准,通过与原教学大纲比较,找出差异,针对性互相讨论,以求得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4.注重校本教研的丰富性、多重性,使校本教研 “可持续”发展,随着活动的深入,使校本教研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

5.学校设立图书室,教师要定期借阅,并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研活动。要制定各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6.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出教研活动计划,并制定小课题活动研究方案,通过解决小问题突破大难题,探究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

五、预期结果:

1.将培养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发挥主渠道的大效益。

2.转变教师的工作作风,转移教研重心,改变教研模式。

3.丰富教师的个性与精神生活。

4.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

仅使教育科研取得一定成果,更要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领导组。组长:组长:,成员:。

2.组建校本教研机构。结合我校实际,全校划分为文科教研组、理科教研组、综合科教研组。上述三个教研组同时承担校本课程开发和集体备课职能。

(1)文科教研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所有任课教师)

(2)理科教研组,组长:括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的所有任课教师)

(3)综合科教研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综合科: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

3.为加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组建德育研训组,组长:组长:,成员(包括所有政教人员和班主任)。负责探究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和措施,承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行为习惯评定工作。

4.领导组及时对教研组提出可行性的激励目标,把握活动契机,经常进

行形成性评价,激发教研活力。

5.综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校本教研计划、教研激励制度、实践反思制度、听课观摩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保障制度、校本教研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等。

七、实践反思:

篇3:对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研的思考

据了解, 目前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历史教学远落后于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 笔者认为, 这与当地学校很多历史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 还在一味采用“讲、学、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种只针对知识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历史的教学水平呢?笔者认为, 开展历史校本教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1. 学生的学习需要校本教研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 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孩子与社会接触少, 加上网络使用不普及, 可用图书资源少, 从而造成信息来源少, 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不够及时。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教师的教学如果只围绕课本上的知识, 让学生整天地读、背、练, 会使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 思维变狭窄。为此,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校本教研, 以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

2.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校本教研

由于缺少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加上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相对较慢。在一些山区农村中学, 历史教师甚至都不是固定的, 这就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师要想有所发展,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校本教研。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 历史学科发展需要校本教研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通常只围绕教材讲授, 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基本不开展。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 它是建立在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基础上的, 没有这些学科的良好基础, 历史的学习将是十分困难的。要搞好历史教学, 必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 和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历史的学习需要厚积薄发, 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促进它的发展。

二、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的艰难性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一个学校作为基本教研单位, 但是开展起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需要一定的教研条件, 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在历史学科的校本教研方面, 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

1. 单一评价方式禁锢教研思想的突破

很多农村中学没有摆脱教学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仍然是“一把尺子量人”。在这种评价方式下, 迫使教师不得不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学成绩上不去, 考评就会落后, 本身并不高的工资就会遭受损失, 所以开展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为了不让学生的成绩下降, 即使有新的教研思想, 也不敢冒风险去尝试。

2. 专业教师不足无法形成教研团队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的, 并且这些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规模相对较小, 同一年级的教师一到两人, 全校的历史教师最多不过五六人, 还经常需要教别的学科, 很难形成一支精于业务的教研队伍, 这对校本教研的开展形成巨大的障碍。

3. 校本教研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校本教研虽然以学校为单位开展, 但必须有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农村中学大多接受县级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 教育部门的专职教研员通常是校本教研的指导责任者, 但农村中学大都远离城镇, 教研员的光顾次数就会很有限。无法得到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指导, 容易使校本教研进展缓慢或流于形式。

4. 教育的整体滞后限制了校本教研的发展

当前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教育水平整体不高, 历史学科作为学校领导及学生眼中的副科, 受关注的程度自然也就不高。学校整体的校本教研水平不高, 历史学科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就高不了。

三、改进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研的措施

1. 创设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

有人把校本教研难于开展归结为“教师觉悟不高”“缺乏研究意识和开拓思想”, 这样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大张旗鼓地号召开展校本教研, 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又依然如故, 这就让教师左右为难了。因为教师一方面要挖空心思提高考试成绩, 另一方面又要响应号召搞校本教研, 而校本教研的益处又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体现的。此种情况下的校本教研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而成了花费教师精力、增加教师负担的累赘。因此, 要想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必须创设多元的评价机制, 让教师能放下思想包袱去大胆尝试。

2.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由于教师相对较少, 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十分繁重。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 教师不但要管学生的学习, 还要管学生的饮食起居, 大量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就占用了教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 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教研。学校要想使校本教研有所起色, 必须让教师轻装上阵。

3. 有相关的教研投入

农村中学教育滞后的关键原因就是资金不足, 而校本教研是需要有成本投入的。校本教研并不是学校领导开开会, 给教研组及教师分配教研任务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理论指导, 需要研发校本课程, 需要制作校本教具, 需要开展实践活动, 需要有奖励制度……而这些没有专项资金是不行的。学校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帮扶力度, 增加教研成本的专项投入。

四、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能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校本教研关注的应该是学校的特色发展, 探寻的是学生的特长成长, 研究的是教师的专长发挥, 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功利性, 不能把校本教研当成提高考试成绩的救命稻草。

2. 不能随意增减课本的内容

各地农村一般都具有本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基础。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 不能为了突出校本特色而随意地在教学中增加地方史的内容, 因为不加选择地增加教学内容, 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 教师也不能因学生接受能力差而随意地删减教科书上的内容。

3. 不能盲目学习

农村中学教育科研相对落后, 要开展校本教研就必须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向名师学、向专家学都是应该的, 但不能盲从。其他学校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本校, 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研究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历史学科的特点, 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学。

篇4: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研究者从2014年4月进行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所要了解的维度包括: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面积、个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询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体教师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础上,并根据研究者平时对部分教师的了解和认识,做进一步的访谈。在较为全面把握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这一“对象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进一步的访谈,从学校管理层面上了解当前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际态度和管理过程。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老师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师有效作答79份。大专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6份,本科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毕业(含在读,且都是教育硕士系列)的老师有效作答12份。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老师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师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有效作答35份,教龄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访谈调查。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平时被选择对象有关校本教研的言论和研究者对其个人的了解状况。然后,研究者还对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随着近年来校本教研的观念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工作要上去,个人要发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开展下去,而且要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总体上的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将主要问题方面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在做校本教研或没做过校本教研,而是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关系不大。其中,男教师的情况要比女教师严重,约有14.7%的男教师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绝缘。

进一步分析发现,总体上,参与面与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学校里组织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发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与教师的年龄层次存在倒U字形的关系,即刚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不多,而工作两三年之后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发开展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参与的情况就逐渐不那么乐观。对于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参与的情况极少。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教育硕士学历(含在读)的老师往往有更多机会做课题研究。(2)总体上,“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满五十岁、1982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师对参与课题研究很有主动性。(3)男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师。不管怎么说,有一部分中学教师的确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参与面还是比较窄的。

动机是人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参与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钻研,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问卷中,60.29%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帮助。较少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所以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不足。虽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师会在平时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师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师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或者撰写教学札记。但进一步访谈中获知,就算是同事间的交流讨论,也只是限于口头较多,主题往往也是围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不能达到此效果,肯定作罢,由此可见,参与的深度非常浅。

即便61.76%的教师会撰写教育教学札记,也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写的。访谈中参阅了一些札记,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回忆录”,即有关教学过程的陈述,有时候也会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反映出对校本教研知之不多,参与不积极,甚至认为所谓“校本教研”只不过是学校扩大宣扬影响和争取生源的一种噱头。

篇5:中学校本教研实施计划二

一、问题回顾:XX年上期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还刚刚起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我校要改的东西还很多。上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主要有以下不足:①校本教研有量但质不够高。学月教学反思针对性不强,没真正去动脑筋。老师理论这块太差,学习没成为需要。开展的读书活动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不勤于“笔耕”,平时不注意积累,收集材料,做了写不出来。老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没当着一种需要,还处于完成任务阶段。不少老师总结从网上直接下载,计划总结各自独立,形式主义严重。教研组活动按计划实施的不多,教研组总结比较空,教而无研,“浅”,研而不“教”,“空”,不够具体,套话多。②校本教研具体制度层级不够清晰。制度的制定好办,如何实施?靠谁去检查?必须规范学校的管理制度。③校本教研的课题带动还没有开展。课题工作目前还停留在在少数几个人上。

二.指导思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是为全员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人才能更好展示的平台。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紧紧围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大内涵,坚持“立足教学,贴近教师,直面问题,全面提升”这一重点,科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学研究体系和内容,全面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三、工作目标: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整体规划:

2月份:校本教研学习

3月份:校本教研五步法实施

4月份: 校级课题申报

5月份:教研组校本教研展示

6月份:成果评定检查

五、本期校本教研主要内容:

校本教研需要制度上的保障,行政上的支持,还要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校本教研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校本教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在共同的探讨中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1.校本教研四级具体制度建设。

一级———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备课组的组建。

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有集体备课记录。学校抽查各学科教师在周五上午时间参加说课活动。

3.教研组的五步教研法的实施。

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上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五步教研。(明确问题—集体备课—教学演示—群体反思---深化探索)

4.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教导处负责督促检查。

5.规范教学反思制度。以研讨课课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反思。为便于操作,特制定了陈家桥中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一节优质课》学生问卷调查表。陈家桥中学校本教学研讨课反思用纸。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活动记录。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教学研讨课教学设计用纸。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课堂观察报告。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课堂评价量表。为保证实效性,教研活动开展一次,材料交一次。

6.实施校级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形式。要求以教研组为主体围绕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教研组成员对其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发展,在校本课题研究中,坚持围绕课题学理论,围绕课题剖现状,围绕课题搞教学,围绕课题说课案,把校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7.规范读书活动。让学习真正成为老师的一种需要。

8.做好“名师工程”实施的准备工作。制定“陈家桥中学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校级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实行岗位考评,合格的骨干教师将获得学校提供的骨干教师津贴,让名师与学校同步发展。

9.做好开展“9+1”活动准备工作。“9”是指: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执笔完成一节课的评课报告;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师论文或经验总结;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每学期制作一只多媒体教学课件;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袋。“1”指外出听课,回来一周内必须在教研组内开展二级培训课。

10.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我校座落于大学城旁,紧靠冯玉祥旧居,有香炉山蔬菜基地、梨园基地,社区资源十分丰富。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可以通过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历史,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库,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渠道,改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增加教师的课程兴趣。

11.西部农村中学校际协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研活动实施。中学学科众多、各有特点,各学校各学科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同样也涌现出不少不错的学校,不错的老师。那么区域性教研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学校内部各学科,区域内各个学校的教师如果能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那么将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兼顾问题,促进区域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校际协作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 1.初步确定每月最后一周在组长校召开一次联片领导小组会议,汇报本校教研工作开展情况,谈在教研活动中尚存在的疑惑,以及今后工作的打算,共同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和安排。2.每学期至少开2次以上的研讨活动,包括经验交流与介绍,包括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包括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等活动,包括教师、校长主任等教育和管理等层面的论坛等活动。活动计划、内容、时间上报区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协调,并在网上公布。3.完善期末统一阅卷制度,加强学科协作,建立有效的质量分析机制,建立学科资料库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六、具体实施计划:

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

两个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XX年---XX年下期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组 长:李勇

副组长:谢波 龚龙

成 员:王明全 彭兴 蓝正国 陈林 赵琼 柯征义 冉绍勇 邓键

陈刚 李康才 夏明全 李维琴 桂艳玲 蒋云

碧 杨万德 姚波 熊华忠 杜朱洪

分工:

李勇 谢波 龚龙:校本教研四级具体制度建设、校本培训、西部农村中学校际协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研活动实施。

王明全 彭兴 蓝正国 :备课组的组建、结对帮扶、规范教学反思制度、规范读书活动、做好“名师工程”实施的准备工作、做好开展“9+1”活动准备工作。

陈林 赵琼 姚波冉绍勇邓键、陈刚: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李康才 夏明全 李维琴 桂艳玲 蒋云碧 杨万德:教研组的五步教研法的实施、实施校级课题申报工作。

柯征义:交流活动标语、会场准备。

熊华忠 杜朱洪:材料整理,宣传报道。

月工作安排:

2月:校本研究学习:

校本研究例会,布置新学期工作。

进修校校本研究的指导。

3月:校本教研五步法实施

1.校本教研五步法实施情况小结

2、校本教研资料汇编。

4月:校级课题申报

1、教研组例会

2.校本教研资料汇编。

5月:教研组校本教研展示

1:教研组校本教研展示活动

2、教研档案归档。

6月:成果评定检查

1、评比活动

2、教研档案归档

陈家桥中学教科室

篇6: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教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素养。为了进一步加强全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优化教育教学“软实力”,努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更好地促进不 同层次教师的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高起点、稳起步、新机制、快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研创优活动,努力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打造健康文明、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爱心亲和的教师团队;遵循“会上课—上好课—有专长”三步走成长历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培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分阶段设计,创设“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的专业成长氛围。

(二)具体目标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的培训及研讨的参与,每个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内容:

1.结构合理:指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各科教师各项结构的比例合理。

2.数量稳定:指各学科教师数量基本稳定,有利于教师定向发展。

3.素质较高:德才兼备,敬业乐群,教有特色。

4.要紧紧把握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两个重点,分别为他们设计发展目标。

青年教师:要以德为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提高,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骨干教师:能在改革实践中学习提高,兼收并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分层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对教学上缺乏经验但可塑性很大的教师,使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老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层次目标:校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省、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

三、教师专业发展实施策略

实施原则:

1.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原则; 2.人生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原则; 3.以点带面和分层推进的原则; 4.学校促进和自主发展的原则; 5.研训一体和实践反思的原则。实施策略:

(一)推进教师多元化培训计划 1.拓宽培训途径。

积极开展学历进修、专题校本培训、专家引领式培训、教育教学经典理论研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等途径的培训。

2.充实培训内容。

教学专题培训将设立“信息技术系列培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教学规范培训”、“课堂教学常规模式培训”、“新课程培训”等内容;德育专题培训将设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学生成长分段目标规划系列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主任常规工作培训”、“班级管理模式培训”、“学生个别化辅导培训”、“优秀班主任经验研讨”等内容;不断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

3.丰富培训形式。

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通过“教—研—训”一体化的整合运行,开发多种培训形式。主要有:针对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开展的研讨与剖析;以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进行团队式科研培训;以“师徒结队”为联动形式的引领式培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为切入点的信息技术培训;围绕中考及其他形式质量检测的“专题教学质量分析”培训;以“阅读经典”为专题的教师读书会活动等。

(二)搭建教师多样化发展平台

提倡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教育实践能力、学科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搭建符合教师个性发展规律的多样化平台。

1.网络平台

以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中庆教育云平台、教育科研网络等为主阵地,鼓励教师开设个人博客,着力建设基于网络的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具有较强选择性、实用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建设教育教学专题网页、个人博客,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要求,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2.教科研平台

鼓励教师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努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特色与经验,借力登高,实现发展。中心学校将继续对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给予指导,鼓励并支持达到一定水准的教师实践文本的编辑与出版,对公开发表且有影响的教科研成果给予一定奖励。

(1)建立、健全校本研训制度,构建校本研究共同体,致力于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开展“书香办公室”评选活动,把共同学习、合作研究、互动提高作为校本研训的核心理念,切实提高校本研训的成效。开展连片教研活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提高广大教师教学分析与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调控能力和教学总结与反思能力,真正形成教学素养。大力实施“694工程”建设,即:①、校长必须带一门统考科目、必须每月亲自参加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活动、必须每周至少听、评一节课、周例会必须把教育教学指导性讲话作为会议的一个环节、必须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以教学为主题的校务会议,研究、决策学校教学工作、必须每学期至少给师生作一次教学业务讲座、必须每学年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调研调查报告。②、在普通教师中落实“九个一”: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订阅一份教育刊物,每人参与一个专题研究,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每月搜集整理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文章通过发布到学校网站或者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中庆教育云平台与其他教师交流;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撰写出读书心得,每学期编制一份高质量试卷,每学期写一篇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每学期开设一节优质观摩课,每学期记5000字的读书笔记并上交一篇读书心得;③在外派学习的教育干部、教师中落实“四个一”: 撰写一篇高质量学习考察报告、讲一节优质汇报课、带一名新上岗教师、做一次专题经验交流讲座。

(2)建立健全教研机构,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研究力度,挖掘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效度。市、县级骨干教师每年至少开设一场学科专题讲座。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让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3)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立足校本研训主渠道,围绕“备课——上课——交流——反思——课研”主流程,着眼于有效课堂的构建,着力于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确保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实现在课堂上,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A、抓备课

①探讨符合校情的集体备课制度,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

②通过集体备课,优化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积极倡导青年教师建立并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③开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倡导教师多进阅览室,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使全体教师先成为“文化人”,再成为“教育人”。

④举办现代技术信息培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各科资源,创新备课手段。

B、磨上课

①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

②建立学科听课小组,开展常态课指导和反馈活动,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

③积极开展课例和小专题研究,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④举行校内每学期的教学比武和基本功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C、促交流 ①立足“听-说-评”和“观-看-议”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②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中坚作用,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奖励。鼓励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创设“名师工作室”,为广大教师答疑、提供业务咨询和教学资源。

邀请名师到城乡研训体讲学,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畅通交流渠道,为广大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和知识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推广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功经验。

③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教研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辩论,使青年教师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④实施“135”工程。在培养新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大力实施“135”工程,即在不断完善“师徒结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青年教师: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在青年教师的培养管理上,实行责任、义务、机会并存原则,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学校要求教龄三年以上青年骨干教师尝试课题研究,并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各种研讨会、学科交流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知名度,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

D、倡发展

①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 “实践+反思”使教师不断汲取经验、减少失误,促使专业不断发展。②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研究实践等活动中发生的教育故事。通过此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追寻教育的足迹,提高教师自我反省能力和科研兴趣,培养教师研究自信心,养成写作习惯,初步形成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从而根本提高教师素质。

③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导向,研究来源于实践。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强调教学即研究,消除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的分离。聘请专家开设多种讲座,指导教师读书,使教师了解教育研究与日常教学融合的意义与方法。

E、重课题

重视课题研究,倡导“问题即课题”理念,提倡人人做课题,课题校本化。

(三)实施教师立体式评优工程 1.开展单类单项评优、评先活动。

定期举行各类优质课、课题、论文、案例、信息技术作品(课件、专题网页、博客)等的评优活动;每学年开展教学、德育、后勤等各个层面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先活动,如:设立“明星班主任”、“优秀学科指导老师”、“信息技术标兵”、“小课题研究行家”等奖项。

2.继续开展各级 “星级教师”、“明星校长”、“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比活动。

已评为省、市、区级的骨干教师的教师自动当选为学校“名师”(定期考核)。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名师评比活动,为进一步申报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做准备。

(四)形成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 优化教师素质,关键在于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学校将从推进制度、环境、待遇、舆论导向等方面出发,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1.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科水平督导制度、学期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从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出发,完善《福台初级中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福台初级中学教师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福台初级中学教师教研组考核及评奖条例》,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保障机制。

2.鼓励教师制订教师个性化发展计划。

指导教师在常规性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个性化方向,朝着凸显自身教育教学风格的目标努力。

3.逐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机制。

探索科学、公平、符合乡情的奖励机制,努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动态的、促进式的作用。

四、保障机制

学校为使本发展规划成为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特设立下列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组建福台初级中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 赵新全(福台初级中学校长)副主任委员:纪载华(福台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杨学仁(福台初级中学副校长)

莫我智(福台初级中学副校长)秘书长: 李长旭(福台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委

员: 党 喆(语文教研组组长)

苏顺文(数学教研组组长)

李继霞(英语教研组组长)

剡玮君(政史地教研组组长)

伟(理化生信技教研组组长)

俐(体音美教研组组长)

麻映雅(教师代表

定西市兼职教研员)以上人员若有变动,随时调整。

2.制度保障。

(1)探索建立发展性档案袋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管理业务档案》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记载和收集“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自主业务活动、作品、荣誉等方面,把青年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在自律和自信良性循环中成长。

(2)继续完善《福台初级中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福台初级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福台初级中学校本研讨制度》、《福台初级中学教师结对帮扶制度》、《福台初级中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规范。

3.经费保障。

篇7:中学文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2-2-14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武装教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积极推进我校理科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高效课堂,开展有效学习,提高我校理科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理科教学发展和农村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立足我校学生理科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于一切学生的理科学习

2、以校为本。立足于我校理科教育教学现状,充分挖掘我校现有的和可能利用的教学资源,推进我校理科教学向立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全面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关注课堂教学发展,向45分钟要效益,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协作的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4、服务于学生升学考试——中考的发展需求。

二、工作重点:

1、组织理科教师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积极开展理科新课程教学改革。

2、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机械识记向主动感悟和探究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3、引导学生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学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

4、关注课堂教学的发展,努力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一言堂”向20+25模式转变,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5、努力培养学生的理科学习兴趣和特长,积极开展书法学习。

三、工作措施:

1、积极组织理科教师学习本科课程标准,并就学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交流。

2、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教学光盘、远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学习与借鉴他人经验。

3、加强本组的教学常规管理,就备课、说课、作课、作业批改和教学反思、听课和教研活动进行管理。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早安排、早准备、勤落实和勤交流。

5、抓好公开教学活动,做好说、作、评环节,组织教师听课,相互学习。

6、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7、引导、帮助理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积极学习利用对口帮扶学校的资源

四、本期工作安排:

三月:

1、组织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撰写教学计划;

2、就“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业务学习;

3、听课。

三月:

1、听课;

2、校本教研学习;

3、集体备课;

四月:

1、教学常规检查;

2、参加并传达理科复习备考会精神;

3、课堂教学练兵活动;

4、九年级摸底考试分析;

五月:

1、课堂教学练兵;

2、公开课总结;

3、九年级摸底考试分析;

六月:

1、期末考试复习备考;

2、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教案

篇8: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症结及对策

一、症结一:认识错位, 氛围不浓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依托学校自身条件、资源优势, 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是,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 平时教学任务都很繁重,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占用很多时间, 几乎没有时间做教研, 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校本教研可有可无。基于这个原因,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不浓, 教师不会主动自主参与“校本式”的教研, 甚至对校本教研有逆反排斥心理。

对策:一是加强领导, 引领方向。在校本教研中,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把握和指引着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了然于胸, 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重点, 制定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 给教师以恰当和适时的指导。二是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校本教研, 观念为先, “科研兴校, 教研强校”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 要认识到只有积极地开展教研活动, 才能保障教师知识、教学技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三是加强学习, 丰富理论。如果教师不学习, 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学校要打造阅读工程, 着力构建书香校园, 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 让阅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提升校本教研的氛围。四是更新观念, 改善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行为, 理念至关重要。学校要舍得花经费, 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比赛, 开阔教研视野, 增强新课程理念。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 形成对自己教学行为反思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人人热爱教研的局面。

二、症结二:盲目教研, 华而不实

校本教研中, 由于缺乏经验, 甚至有些教师从未涉猎过此领域, 缺乏专业理论支撑, 不了解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和途径, 往往陷入盲目教研的境地, 专业性和研究性不强, 造成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教研, 导致校本教研低效无效, 形同摆设。有的校本教研看似轰轰烈烈, 你呼我和, 但华而不实, 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如, 在听评课的教研中, 我发现有些教师听课重数量不重质量, 听课数只要达到学校要求即可, 但何时听, 听何人课, 听后能否评课及反思, 则不确定;有些教师是重结果不重过程, 由于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 听课人在课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课堂观察不细致, 课后难以给授课人以实用有效的教学建议。

对策: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 构建有效的教研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教研组、备课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质量, 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学校要选好素质较强的教研组长, 指导教研组做好三年发展规划, 要求每个教研组要有工作分析、发展目标、年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研安排, 做到教研有任务, 任务有落实, 个人有发展。建立“个人精备, 集体研讨, 资源共享, 个人整合, 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 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灵活性、简便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活动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走出了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让校本教研返璞归真。二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策略, 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好方法。自我反思既可防止教学机智、教学感悟的流逝, 又可记录教学中的“缺遗”, 为今后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把自我反思变成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习惯, 坚持撰写教学反思笔记和教学自我评价, 有效地促进自身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 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三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引领和指导, 校本教研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 低水平重复, 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发展。

三、症结三: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农村学校的教师管理比较松散, 大多数学校教师不用签到坐班, 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回家, 很少跟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探讨, 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教研意识淡薄, 教研活动常常是流于形式, 教研内容比较肤浅, 没有可操作性, 形同虚设, 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教研仍然存在。如, 集体备课中, 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教学思路, 没有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很多教师教研主讲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随便下载修改, 没有根据教学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对教学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策:一是规范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学科特点制定校本教研管理条例, 教学和研究规范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引导校本教研不断走向规范科学。二是立足校情确定主研方向。要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根据校情学情, 明确学校的主研方向。如, 我校的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农村普通中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已获审批立项, 通过教师比较系统的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寻找解决新课程问题的策略, 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微型课题, 增强教研意识, 提高教研能力。三是拓展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网络教研有着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广、教学资源共享时间长、教学资源丰富、教研交流空间无极限等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研讨互动, 弥补教研时间不足, 增强信息素养, 储备专业知识和理论, 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力, 让校本教研活动有“形”有“神”。

四、症结四:主题泛散, 目标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随意性很强, 有些教师只是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甚至把教研活动视为工作负担。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没有目标和主题, 评课随意客套, 赞扬多, 批评少;研讨泛泛而谈, 缺乏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教研安排随意, 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教研内容失衡, 重教法研究, 轻学情分析, 重知识传授, 轻学法指导等, 有点“脚踩西瓜皮, 踩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 缺乏教研方向感。

篇9: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本教研 农村中学 现状 对策

一、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现状

近些年来,校本教研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许多农村中学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学活动经费本就不多,各项支出后,能投到校本教研上的经费就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了。二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或不统一,导致校本教研工作流于形式。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农村学校教师水平有限,研究不出什么东西来,因此没有重视或根本没有花多少时间在上面。有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局限于教师上几节公开课,听两节别人的课,交两篇听课记录就完事。有的学校虽有定时定点进行校本研究活动的规定,并且安排人专门负责检查。但教师们毫无顾虑,依旧我行我素,要么是吹牛抽烟,要么是东倒西歪坐着等时间到了走人,并戏称之为“校本较蔫”或“校本较烟”活动。三是理论的贫乏,导致校本教研活动缺乏科学组织,研究目标不到位,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有些学校似乎在花大力气做此项工作,但理论的贫乏使他们片面地认为教研就是讲课和听课,缺乏科学、周密的策划部署。所谓的校本教研活动,其实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并且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评课也只停留在“教态自然,教法科学,板书工整……”等客套话的层次上,根本没有深入分析。

二、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让校本教研变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动。如果农村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不转变旧的教研观念,是不可能在校本教研中收到实际性效果的。转变才能有救。但,如何转变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因此,我认为,转变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理论学习,并且要将理论学习的形式灵活化、多样化。比如: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既定时定点地集中进行理论学习,营造理论学习氛围,又根据专业和学科需要进行分组学习,突出学科特色;同伴间自愿组合、自由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学习组织形式,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必然促使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了态度自然也就认真了,进行校本教研的自行动力也就出现了。

二是建立、完善校本教研的组织制度、考核制度,保证校本教研科学有效地开展。首先,设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专项资金。从物质上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建立起以学校教研室、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组织网络,形成“校长亲抓、教研室负责、教研组落实、骨干引领、教师分担”的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教研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从整体的角度,客观分析学校教研现状,出台校本教研的具体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督促、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并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第三,教研室制订出针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考核制度,让教研组长具体抓落实,让教师在骨干的引领下确实参与活动、分担任务、获得成长。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把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吸收到教研员的队伍,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然后在此基础上评选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同时每学期都对各教研组工作及教师个人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这样教师们既因为有组织纪律的约束又因为有竞争机制的激励而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

三是创新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研活动形式的呆板单一、毫无创意是教师们参与校本教研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校本教研现有的模式,丰富校本教研的参与方式对于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很重要。比如:集体备课,一课多人讲。让老师们根据同一教学内容一起备课并交流,从中发现教师们处理教材的不同,并就不同处进行比较讨论,然后在不同班级讲授,课后集体交流教学的经验感受。对教学案例分析,集体观看教学实录后,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教师对某一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从而促进教师的思考,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深化理论的学习。导课比赛。就课前的导课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方法新颖、实效性强,能在三分钟之内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不仅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进行教师技能竞赛。如三笔字的书写,美文诵读,公式、定理演示、推导等,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又练实了教学的基本功。校际联合教研。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交通闭塞,不能聘请专家来校指导,那就在各兄弟学校间相互走走、听听、看看,既能解除教师因长期闭门造车生出的苦闷,亦可充分挖掘到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得共同发展。

最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还要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并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战能力。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不断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伟大的盖茨比》英文读后感下一篇:初中作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