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

2022-09-11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在网络思想多元化和大学生价值选择盲目性的发展态势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多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并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

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自觉践行的价值取向[2]。大学生的认同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3,4]。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认知认同是基本,情感认同是重点,行为认同是目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认同过程[5]。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本研究选取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编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测量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测量表将认同教育的形成过程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设定为一级指标;根据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合理借鉴和选取二级评价指标。本次调查共回收1983份问卷,剔除用时较短的、区分度不高的和重复项答案不同的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1878份,对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总结后得出以下结果。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现状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8.9%的学生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53%的学生能准确说出其具体内容;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实际情况设置选项,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按照百分比依次为“课堂上、互联网、电视上、学校宣传栏、教室宣传海报、校园公众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对其具体内容的认知较模糊。由此可见,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其具体内容和背景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现状

情感认同指标的选项设置为: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认同、与我无关。95.4%的学生认为“党和国家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88.8%的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符合全体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愿望”表示非常认同;90.4%的同学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否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表示非常认同;91.7%的学生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表示非常愿意;91.5%的学生认为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一定会实现;87.9%的学生认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一定会实现;90.1%的学生认为培育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品格公民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较高,对其与国家、社会及自身的关联性给予肯定,对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表示一定会实现。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情感缺位,未能从情感上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这部分学生的认同教育将是以后学校培育工作的重点。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现状

94.6%的学生对“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表示非常愿意;94.6%的学生对“为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贡献自己的力量”表示非常愿意;“当网络上有宣扬西方国家价值观、否定中国文化的言论时”,97.4%的学生“会坚持文化自信,坚信中国文化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1.6%的学生表示会“刷评论,看看哪种观点更能说服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态度”,89.3%的学生表示会“全身也投入岗位,努力创造价值”,6.1%的学生表示会“体验不同的工作,直到跳植至最合适的”;“如果您考试所在考场是诚信考场,无人监考”,96.3%的学生表示会“认真答题,实事求是,不作弊”,1.8%的学生表示“如果别人作弊,我也会作弊”;“如果同学遇到困难,心情沮丧”,89.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询问,及时伸出援手”,9.7%的同学表示“如果同学向我求助,我会帮忙”。

行为认同是认同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校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难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方面,多数学生的愿意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在涉及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时,多数学生能够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选择。少数学生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意愿较弱。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知识普及路径,深化认知认同

完善以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调查发现80.4%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影响最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相关社会热点话题相联系,注重启发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生动化的表述,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内涵进行诠释,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除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应努力拓宽宣传途径,通过宣传板报评比、微信公众号宣传、开展主题班会、开展专题讲座、教室及宣传栏张贴海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二)创新情感融入路径,内化情感认同

挖掘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连接。在宣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渗透,情感饱满时更易产生共鸣,理论知识的宣传效果也最好。在日常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身成长经历中提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无形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摒弃假大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组织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参观校史展、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曲、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观看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三)丰富行为实践路径,固化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应做到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融入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应探索有效的实践方式,通过规范网络言论、诚信考试、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方式和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行动,促使大学生自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与坚定捍卫者。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对象。一些学者认为认同教育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通过对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但仍有少数学生认同缺失。为此可以通过优化知识普及路径、创新情感融入路径、丰富行为实践路径的方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2] 方旭光.认同的价值与价值的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57.

[3] 胡建,刘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阶段性分析[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7(8):67-70.

[4] 王丽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现状调查[J].决策与信息,2017(9):62-73.

[5] 孙兰英,李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10.

上一篇:浅论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下一篇:科普版小学英语教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