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通过对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背景和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与毛泽东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比较、特点、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研究现状的简要介绍,展示了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成果,旨在促进该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技伦理思想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技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篇1:

孔子科技伦理思想探析

摘 要: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由孔子开其端。孔子的求真殉道的治学伦理、知德统一论与无神论倾向、惜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与资源伦理思想以及将自然美与伦理美结合起来的比德教育方法,对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前科技伦理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知、力;比德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徐少锦

科技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篇2:

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 通过对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背景和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与毛泽东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比较、特点、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研究现状的简要介绍,展示了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成果,旨在促进该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 江泽民 科技思想 研究综述

江泽民科技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本文拟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情况做一个回顾和概括,以期能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概况

上世纪90年代,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从期刊网看仅有聊聊数篇。如骆德荣的《试论江泽民科技强军思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罗昌宏的《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提纲》(《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第5期)等。2001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发行了江泽民的《论科学技术》一书,书中收录了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至2000年间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讲话、文章、书信和批示等49篇,为我们深入研究他的科技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一个小高潮。2006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江泽民文选》,并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习研究《江泽民文选》的各项活动,其中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了。到目前为止,从中国期刊网上能检索到的研究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专题研究文章近50篇。论著类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从国家图书馆能搜索到的仅有许先春、林振义合著的《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文兴吾的《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版)等很少几本。此外,一些其他专题研究中也涉及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某一方面,如吴智棠等主编的《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版)论述了江泽民的科技强军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辑有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二、具体思想研究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科技思想观点,内容涉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人才,科技保障和科技伦理等。本文从这些方面考查一下学界的研究情况。

1.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发展阶段。江泽民科技思想既是对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正确应对,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借鉴和发展。分析江泽民科技思想提出的深刻背景,是深入理解他的科技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鉴此,学者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是江民科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张密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国家之间空前的竞争。时代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影响是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国际背景”[1]。杨青山认为:“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向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始终敏锐地观察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准确的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新规律,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对科学技术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思想”[2]。在发展阶段上学界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把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潘鈜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发展包括从科技兴国(1989-1995)、科技创新(1995-2000)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000-2002)的三个阶段[3]。张密生把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划分为形成阶段(1989-1995),成熟阶段(1996-2000)新阶段(2000年至今)[3]。

2.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内容。江泽民科技思想所包括的内容是学界研究最集中的领域,基本上形成共识,差别只是学者叙述的细节和论述的全面和深度不一。杨世生、马佰莲提出江泽民科技思想体系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一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三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四科学技术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五对外开放是科技发展的外在动力。六党的领导是科技发展的政治保障。七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徐金城认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包括科技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七大要件,这7大要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科技理论[5]。廖淸胜分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江泽民从科技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科技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二是江泽民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素养、党的领导等方面构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三是江泽民探索了一条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6]。张坚提出江泽民科技思想集中体现在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知识创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方面[7]。吕书正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论述最为全面,他概括出了以下内容:(一)科学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二)世纪之交,“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三)“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四)科教兴国战略“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六)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九)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解放和发展技生产力。(十)“加强基础研究,勇攀科技高峰”。(十一)用科学技术武装工业、武装农业、武装整个国民经济。(十二)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三)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十四)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十五)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十六)“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十七)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十八)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九)“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二十)加强当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政治保证[8]。许广玉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体制、科技普及、科技法制、科技伦理等六个方面[9]。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刘学礼的《江泽民科技思想初探》,胡长生的《试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等等。

3.江泽民科技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比较研究。学者们从产生的背景、内涵和作用等方面比较研究三者的不同及渊源关系。首先,学者们一致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是同毛泽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一脉相承的,“江泽民科技思想既是邓小平科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发展”[8]。景国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江泽民、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有机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江泽民、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把科技思想运用于经济社会实践是江泽民、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保证是江泽民、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显著特点[10]。杨波认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强调科技治国的战略思想,强调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基础,教育要先行[11]。其次,学者们更大程度上关注江泽民科技思想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上。吕书正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中“最具有创新价值的是江泽民同志关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科技进步道路和技术创新道路的观点;关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观点;关于有计划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观点;关于以“四科”为核心的科技普及思想;关于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和科技伦理等方面的思想;都具有前沿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杨波认为:“相对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江泽民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伦理和科技法制化的问题。”[11]

4.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特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学界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特点的研究有三个角度,一是从内容的角度考察其特点,有的学者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在于:与增强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密切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密切结合;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结合;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12]。二是从形式的角度考察其特点。有的研究者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具有以下特点:(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11]。有的研究者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开放性[1]。有的研究者认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微观论述与宏观把握相统一的特点[13]。三是个别学者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探讨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特点。如余发良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于: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直接继承;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中和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是对社会主义就爱你社新鲜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12]。

5.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重要表现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江泽民科技思想无疑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这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肖浩从“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的统一”的角度分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于:(一)江泽民关于科学构成的论述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二)江泽民关于科学构成的论述进一步端正了国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14]。张密生认为江泽民科技思想具有科学意义、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他说江泽民“不仅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之路,而且总结了科技进步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江泽民从科学技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科学技术对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方面和科学技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因而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

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内涵丰富,已经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研究时间短,而且多集中于2002至2003年。二是研究成果不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研究侧重于创新思想、人才培养和科教兴国战略。三是微观研究不足。对江泽民思想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拓宽,但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侧面研究存在一些尚待充实发展的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仅有5篇专题比较研究江泽民与毛泽东、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论文,这个领域存在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期待着对江泽民的科技思想研究获得突破,以取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密生: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杨青山:江泽民科技思想简论[J].平原大学学报,2003(3).

[3]潘鈜:论江泽民科技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4]杨世生、马佰莲:江泽民科技思想体系[J].理论学习,2007(9).

[5]徐金城:江泽民科技思想探析[J].学海,2004(6).

[6]廖淸胜: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江泽民科技思想论纲[J].探索,2003(1).

[7]张坚:论江泽民科技思想[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

[8]吕书正: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马克思科技理论—论江泽民科技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5).

[9]许广玉:浅谈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0]景国际:试论江泽民、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有机联系[J].甘肃农业,2006(2).

[11]杨波: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12]余发良:简析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特点[J].学习月刊,2007(4).

[13]胡长生:试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J].求实,2004(6).

[14]肖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J].邢台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 马永义

作者:尉 英

科技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篇3:

科技活动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究

摘    要:科技活动是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其严谨的科研态度,进而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当前高校科技活动存在融合性不够深刻、人文性不够凸显、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文章提出以人为本的建构理念、协同推进的建构原则、融合发展模式等教育机制,以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科技活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逐渐提高,这一高素质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科技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继承前人的有益经验、开展面向未来的探索,塑造其创新思维,提高工程技术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而言,科技活动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通过其实践性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性向理论性的升华。因而,深度挖掘科技活动育人功能,创新科技活动育人机制,对于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活动是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技活动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从能动性上来说,是一种从“学会”到“会学”的深刻转变,即“学会”仅仅是掌握了知识的内容,而“会学”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一种思维的开阔和创新。在问题导向下,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的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创新精神被摆在更加凸显的位置,与新工科要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具备“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的目标高度契合[1]。

(二)有利于养成专业硕士研究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是对科学精神的具体阐释和生动实践,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要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试验和反复论证,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抛弃客观事实。它能够让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创新的核心,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从而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并从中深刻体悟其中的科技伦理。若是这些科技活动是以竞赛形式展开,可以让他们在比赛中践行诚实、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正确对待竞赛结果,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2]。

(三)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科技活动的实践性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科学性和专业性,增加了自主探索的特点[3]。因此,科技活动是一种育人活动,也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以科技活动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生硬的、机械式的灌输和教育,而是借助科技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和形式,给他们进行充分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提高其探究事物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科技活动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的不断扩大,科技活动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内在条件的制约,并直接影响科技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具体如下。

(一)科技活动的融合性不够深刻

科技活动是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但这不代表着科技活动只是单一学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多种学科共同结合下的复合性实践,即科技活动是多种学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当前国家正在不断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就是为了实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方面的功能。因而,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参与科技活动时,就面临着融合性不够的问题:一是学科融合度不足。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是用一种思维去从事科技活动,例如工科生更多地用工科思维思考问题,而缺少了文科生的感性思维。二是与产业的融合性不够。科技活动实现成果转化,这样的实践行为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当前的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度不够,成果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自信心有所影响。

(二)科技活动的人文性凸显不够

科技活动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它不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活动不需要感性思维。科技活动作为一种实践行为,需要受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即科技伦理。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约束,不仅体现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不能够做出有损他人的行为,而且要求科技产品要遵循人类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杜绝做出损害人类、损害社会的行为。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性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他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鲜明属性,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思想影响和精神感受。而科技活动的人文性,体现在在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愉悦,并且创造出来的科技作品能够给人带来深厚的感染力。唯有如此,科技活动才能内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

(三)科技活动保障机制不夠健全

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需要有效果显著的项目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坚强的保障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将会导致科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队伍、资金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活动开展延续性得不到保障,有意愿从事科技活动的专业硕士可能为此望而却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科技活动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通过科技活动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机制建构,实现科技活动提升专业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既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培育,也是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涵养。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开展科技活动,应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方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着眼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潜力的开发、境界的提升、生命内涵的扩大等等。一是注重人文导向育人,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注入人文因素,展现人文温度。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注重拓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格局,培养他们以更加长远的目光去从事科技活动。将这些理念作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种助力。

(二)协同推进的建构原则

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二者协同推进。学校要为研究生在科技活动开展方面创造更加完善的条件和环境,在场地提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特别是学校要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与配备。导师是研究生与科研之间最重要的链接环,导师不仅在专业能力方面给予有效指导,提高其科研水平,还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给予正确指引。因此,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立大志、进主流,充分认识到所处学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建设相融合,扩大视野,开拓胸怀,在科研进阶的道路中汲取成就感[4],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三)融合发展的建构模式

将科技活动中的成就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需要以一种融合发展的建构模式不断推进。

1.科技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效转化。科技活动要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成为推动他们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实现二者的良性转化。

2.科技活动要与人才培養、产学研合作形成一种良性生态。即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出色的创新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如果能够投向市场,则会推动科技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从这一系列过程来看,融合发展的建构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精神生产的科学塑造[5]。

3.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在国家推进“新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突出“中国”二字,更好地实现新工科发展过程中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有机集合,强调中国背景、中国需要、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厦门理工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校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走一条“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亲产业定‘位’在应用,定‘性’在产业,定‘向’在地方,定‘点’在实践”,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2]秦洪庆,李国选.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2).

[3]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4]刘燕,房雯,邓宇.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优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9).

[5]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

作者:谢巧生 温璇

上一篇: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下一篇:院校财务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