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上海浦东新区357名入职1年~5年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现状调查发现:困扰幼儿园新教师的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效果达成、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引导、对幼儿个别化的帮助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得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篇1:

如何预防中学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故的措施

摘要: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体育场地器材造成的危险始终伴随着他们,让他们飞翔的翅膀还没有张开就可能会被折断,一些人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是让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感到很难过的。针对造成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故的致因,提出以下具体措施:提高人的行为安全性:场地器材要合理布置、有效组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控制;提高学生素质,爱护场地器材;对学生进行安全使用场地器材的教育;对场地器材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检查管理维护。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体育场地器材设计要重点考虑安全问题;体育器材生产安装要安全;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专人负责维修、处理工作。改善不良环境影响:使场地器材与自然地理环境最优化。加强场地器材方面的管理:落实体育设施专人管理负责制。真正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建立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学;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故;防范

近几年来类似的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风险高发。体育场地器材安全问题牵动了无数家长的心绪,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体育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学生难免会受伤,家长担忧,容易出现过分维权。学校害怕承担责任,只好减少体育运动,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再考虑单双杠、跨栏、跳箱等带有危险性的项目,校园体育项目越来越温柔化。

场地器材的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教学组织工作,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安全、高效开展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物质前提条件,也体现出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没有体育场地和器材作保障,体育课很难进行。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馆的管理维修制度,涉及室外场地、器材、设施等,并要求由专人负责。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规定要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体育场馆的管理、设施的维护;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安全措施;逐步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提高人的行为安全性

(一)场地器材要合理布置、有效组织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内容和所需场地器材,避免出现上文案例“跳板凳受伤”中的情况,所有的练习教师应精心策划。教师应认真备课,以便对教材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有所预见。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教材内容,并保证教材内容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尽量把其降到最低。如案例“班级人多,合班上课”,场地过小,空间不足,器材摆放十分受限。若把摆放距离拉远了,场地又不够。器材摆放距离太近了,活动受限,甚至相互影响,造成伤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把握教学方法,适当采用分组轮换。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回收本节课所用器材,若是大型器材需教师本人看管,避免出现上文案例“飞扑跳高垫”中的伤害事故,做到课间规范、正确放置体育器材。

(二)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控制

课堂控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它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如在案例“课堂纪律涣散”、“推人倒地”、“学生逞强”中,因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玩耍打闹,逞强,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造成了伤害事故。因此,从案例中得知:喧闹的课堂不仅妨碍技能学习,并且极易诱发伤害事故。教师应使课堂始终处于自己的安全监管范围之内,不能以任何理由离开课堂,即使在器材室的短暂时间也不能忽视安全监督。教师站位时尽量使所有学生都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应避免背对部分学生。教师要注意强调课堂纪律,健全体育课堂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处理好问题行为。一旦发现某些具有潜在危险或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打闹、玩耍器材、做危险动作)将要发生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制止,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教师不能因为课堂上的少数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安全监督。

(三)提高学生素质,爱护场地器材

从每学期第一堂课开始,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爱护学校的场地器材。避免出现案例“折断标志杆,底座砸伤脚”中的既损坏了学校器材,自己又受伤的情况。教师发现学生有破坏器材的情况时及时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体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四)对学生进行安全使用场地器材的教育

对初入学校的中学生应带领他们参观全校所有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向他们介绍各类体育器材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讲清哪些器材适合或不适合他们使用。必要时给予示范和对使用者进行保护与帮助的练习。如在案例“摔倒手撑地”中,因学生不会正确的倒地姿势,而使自己受伤,可见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益的,希望体育教师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除了讲解技术动作外,还要告诉学生此项目易发生哪些安全问题,教授学生如何避免危险。

(五)对场地器材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检查管理维护

1.对场地器材进行课前检查

体育教师课前要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是否有问题;课前体育教师要正确摆放上课所用器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铅球、标枪、双杠、跳箱等)要派专人看管。对于存在危险性的项目,教师一定要在课的开始部分,重点强调安全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要求,让学生了解可能发生的伤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2.对场地器材进行课中使用管理

进入准备活动阶段,体育教师要根据周围的场地环境、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临近班级的课堂内容,安排自己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和区域。在让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场地,避免产生混乱。进行游戏时,教师应准确说明活动区域,以免伤害的发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场地、器材进行练习。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注意学生的情况,要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松散行为,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区域活动、不相互打闹玩耍、听从教师指挥、不冒险做没学过的技術动作、不玩耍未经教师允许练习的器材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打闹、私自玩耍危险器材要及时制止。教师在课堂上摆放器材时,不要过于密集,以免学生相互之间发生碰撞;器材摆放位置要合理、规范;危险器材不要随意摆放,以免学生新奇玩耍时引发伤害事故。

3.对场地器材进行课后维护

体育教师要对每节体育课上出现的有碍安全的违纪行为,给予严肃的批评指正,引起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安全方面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拿球砸人、站立在双杠上等危险动作。教师课后要妥善、及时地收回本节课所用器材,安排有责任心的学生送还体育器材。避免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未经允许随意使用体育器材,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改善不良环境影响

(一)使场地器材与自然地理环境最优化

体育教师要实时关注天气预报,遇到阴雨、雾霾、高温、下雪、大风、寒潮等恶劣天气,提早备好课并及时通知学生改上室内理论课。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室内体育馆。减少由天气原因导致场地湿滑等造成的伤害事故。

按教育部制定的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备标准逐步改善本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对于设在城市中心区的学校,一般不可能修建场、馆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所在区体育中心的设施。体育中心统一安排场地使用表,免费为学校学生上课开放。

(二)加强场地器材方面的管理

缺乏管理是造成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管理对人、物、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很多伤害事故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管理上的缺陷。换句话说,管理的有效性能否充分发挥是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基础保障,社会环境的不良及教师的忽略检查、学生的不守纪律等等,都可以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来加以改进,由此可见加强监督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学校要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中对学校、教师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建立、健全场地器材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场地器材使用安全。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加强对各省、各市的管理;省、市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学校的管理;学校加强对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教师加强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安全管理。

(三)落实体育设施专人管理负责制

一些学校体育设施由谁购买、管理、巡视和维修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分工不明。出现了体育教师不会修理又调动不了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不懂体育发现不了问题的尴尬场面。学校不能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致使部分设施不能及时修缮,最终成为不安全设施。因此,学校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利,组织人员责任到人,不购置劣质和不合格的体育器械,各种体育设施和场馆的保管、检查、巡视、维修和维护管理等人员的职责,形成责任制。器材的借用需有专人负责,体育课后要将器材及时送还体育保管室,由专人负责妥善保管。

(四)真正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工作

发展学校体育、预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故,具体实施要靠各级政府、各学校因地制宜,拿出落实举措,大家一起动手,有力监督,将一纸蓝图变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福祉。相关部门要不断充实有关的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伤害事故防范机制,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的监督检查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三、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

各省市、各学校及有关领导要提高对体育场地器材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摒弃不良社会思潮和功利发展理念的影响,真正为学生着想,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家长会、短信、微信平台向家长发布体育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

不良的制度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开展有关体育场地器材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制度教育,从思想上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增强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建立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人员及体育教师应依据各类体育设施的安全标准,每学期初对本校所有体育场地、器材进行一次详细的开学前的检查,尤其是对学校大件的体育器械,如篮球架、篮球板、足球门、跳箱、山羊、单双杠、跳高垫等要做重点、详细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存在安装固定不牢、使用期限已过、生锈老化等隐患的,有碍学生安全的器材要立即进行修理或做报废处理,并记录在册。学校场地投入人力和财政资源,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加固和更新,如因经济原因未能及时处理的,则该拆除的拆除或坚决关闭,不留事故隐患。

参考文献:

[1]何斌.中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及预防的思考[J].体育世界,2006 (09):55-57.

[2]杨晓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5):66-68.

[3]肖国良.试析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责任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1):93-94.

[4]张左鸣.高校运动伤害的风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27 (3):97-100.

[5]古维秋.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 (2):102-104.

[6]李斌.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归因与对策[J].搏击(休育论坛),2009 (04):13-14.

[7]周敏.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学校体育,2011 (S1):12.

[8]郭瑞欽.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新课程(教研),2011 (02):133.

[9]吴伯乐,王琳.中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 (4):52-54.

作者:徐兆中?魏玲

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篇2:

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和解决策略探析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上海浦东新区357名入职1年~5年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现状调查发现:困扰幼儿园新教师的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效果达成、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引导、对幼儿个别化的帮助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得等。新教师困惑呈现出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趋势:入职1年是教师胜任教学实务的关键期,需要初步适应教育教学环境,达成教学效果,掌握教学技巧,获得教学资源和把握班级管理;入职2年~5年教师进入探索期,在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后,开始关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并开始静下心来观察个别儿童需求。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马天宇(1979-),女,上海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助理教研员,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到来,新办幼儿园的数量急速增加,幼儿园新教师的人数也持续攀升。有效帮助幼儿园新教师适应工作并加速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1][2][3],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是她们从事教学专业工作的关键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在角色适应、教育行为以及人际环境等方面存在不适应。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定位,甚至影响其职业发展生涯。本研究调查入职1年~5年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现状,分析困惑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揭示困惑解决关键期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对象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入职1年~5年的幼儿园教师,考虑到样本的多样性,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共回收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对象中教龄1年的占12.8%,教龄2年的占24.2%,教龄3年的占23.5%,教龄4年的占21.6%,教龄5年的占17.9%;女教师占98.6%,男教师占1.4%;大专教师占42.6%,本科教师占56.9%,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0.8%;学前教育背景占69.7%,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占30.3%;教师所在的幼儿园的类型中,市示范幼儿园占8.1%,区示范幼儿园占13.4%,一级幼儿园占39.8%,二级及以下幼儿园占38.7%;公办幼儿园占98.6%,民办幼儿园占1.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幼儿园新手教师的研究内容[4],采用自编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第一步,调查者设计开放性问卷收集新教师存在的困惑(实施前测);第二步,对开放性问卷中涉及新教师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完善问卷;第三步实施正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困惑和困惑解决方式三大类,其中教师专业困惑分为教育教学、日常班级管理、专业技能、科研反思和人际关系五个领域。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中的每一题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并对类别资料做进一步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困扰新教师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如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但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包括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效果达成,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引导,对幼儿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得等(参见表1)。

1. 教育教学方面

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依次是:独立设计集体教学活动(如设计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把握重难点)占8.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幼儿自发生成的资源与预设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积极有效地互动占7.3%;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占7.3%;观察、支持、引导孩子游戏占5.6%,教学效果的达成(如目标达成、儿童经验提升)2.5%,组织幼儿开展户外(室内)体育活动占2%。

经卡方检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幼儿自发生成的资源与预设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积极有效地互动这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有显著差异,专科教师的困难更大9.3%;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有显著差异,民办幼儿园困难更大。

经卡方检验,在观察、支持、引导孩子游戏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有显著差异(p=0.026<0.05),让人费解的是第一专业为学前教育的老师存在更大的困难(6.8%),职前教育中掌握的理论要解决幼儿园中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

笔者在课堂观察和访谈过程中发现,新教师在集体教学方面对教材的选择、理解和解读能力明显较弱,主要表现为无从下手、随意性大、教师们习惯于找现成的教案,甚至刻意回避需要准备教具的教学内容,有的一味完成教案的实施,缺乏对幼儿的观察与回应。

2. 专业技能方面

新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困难依次是:进行环境创设、教具制作、材料投放占5.6%;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等专业技能技巧方面占3.9%,

在进行环境创设、教具制作、材料投放方面,男女教师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2<0.01),女教师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在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等专业技能技巧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这方面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非学前专业背景的教师困难大于学前专业背景的教师。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能专业技能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职前教育中进行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熏陶非常必要。

3. 日常班级管理方面

新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方面的困难依次是:帮助个别幼儿很好地融入集体占6.4%,处理幼儿的突发事件占2.2%,把握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占2%,班级常规方面和一日活动组织占1.1%,在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占1.1%。经卡方检验,男女教师在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方面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男教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感到比较困难的达到了20%。

4. 科研反思等方面

新教师在科研反思方面困惑是: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占17.4%,撰写案头资料(工作计划、案例、反思)占2.8%。

5. 人际关系方面

新教师的人际困惑相对较小,调查发现,94.1%的教师能与幼儿园的搭班老师和其他同事和谐地合作共事,9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赢得孩子的喜爱,84.9%的教师认为自己能与领导良好沟通赢得信任,其中最难的是与不同家长的沟通(46.8%)。这说明新教师在工作中能处理好与不同群体的关系,这样的生态关系圈不会给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有意思的是,不同教龄的新教师与领导良好沟通有显著差异(p=0.042<0.05),教龄越是少越是能与领导良好沟通,其原因可能是领导对新教师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也可能是伴随着教师能力的成熟在专业上向领导请教和沟通的次数逐渐减少。

不同专业背景的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第一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困难更大一些。可能是因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与家长交流、社区沟通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势。

调查数据显示,新教师时常会体验到挫败感、低成就感,有一成以上教师觉得自己的专业水平不符合当前的需要(非常不符占2.8%,基本不符合占7.3%),一般符合的占5.3%,基本符合占61.1%,非常符合的占23.5%。笔者在随机访谈中了解到新教师在工作之前认为幼儿教师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应该很轻松很快乐,可实际上幼儿园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另外在我国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下,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并不能全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使新教师普遍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怀疑,工作热情减弱,甚至感到现实与理想有显著差异。

近七成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负担比较重,有7.3%的教师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问题较大。工作负担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在同样的工作量下,不同教师的感受不一。经卡方检验,不同教龄教师工作负担有显著差异(p=0.39<0.05),教龄少的教师感受到的工作负担大于教龄多的教师。部分初上岗的新教师在踏入课堂的第一天,就承担起了与老教师同样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职责,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适应工作;不同性别教师工作负担有极其显著差(p=0.000<0.01),女教师大于男教师,这可能是生理原因,女教师的压力承受能力弱于男性;另外,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负担有显著差异(p=0.026<0.05),可能因为示范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教师的压力随幼儿园级别的增高而递增。

(二) 新教师希望的专业困惑解决方式

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凭借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需要师傅引领、同伴互助、专家点拨等方式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难题。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具有方便性、即时性、经济性的特点,而借助幼儿园外部资源(如专家带教、外出观摩、专业机构培训等),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精力(如路途奔波)。当优质资源稀缺时,新教师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调查显示,新教师最希望解决困惑的方式是:80.7%希望得到师傅、专家的带教指导;79%希望外出观摩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聆听专家报告;77.3%希望教研组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68.3%希望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64.4%希望参加学历提升;62.5%希望按需要自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60.5%希望获得交流展示的机会平台(如开公开课、做项目);59.7%希望参加教育科研活动;59.4%希望制定并践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对“外出观摩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聆听专家报告”,不同教龄教师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入职年限短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意愿最低(入职1年的90.0%,入职2年的98.4%,入职3年的96.4%,入职4年的100%,入职5年的98.4%)。笔者以为,入职1年的新教师需要在幼儿园环境中熟悉教学规范,频繁外出学习可能会分散精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3<0.01),随着幼儿园级别的升高,外出意愿逐渐减少。可能由于优质幼儿园本身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本园学习足以满足其需要,外出学习舟车劳顿反而不受其欢迎。

对“得到师傅专家的带教指导”,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公办幼儿园比民办幼儿园更倾向于希望师傅专家的带教。根据笔者走访的经验,一些民办幼儿园没有建立师徒带教的机制,专家指导的机会也较少,所以需要加强此类幼儿园的新教师指导工作。

对“获得交流展示平台”,不同性质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3<0.01),公办幼儿园比民办幼儿园更希望获得此类机会;不同级别幼儿园对“获得交流展示平台”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0.01),幼儿园随级别的增高需求逐渐下降,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一级幼儿园次之,二级及以下幼儿园最高。

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需求”,不同级别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0.01), 幼儿园随级别的增高需求逐渐下降,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一级幼儿园次之,二级以下幼儿园最高,可能由于示范幼儿园本身有较丰富的科研资源,或许是工作负担较重以至于教师无暇关注科研。

对“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不同级别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地差异(p=0.001<0.01),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二级幼儿园其次,一级幼儿园需求最高。

对“参加学历提升”,不同学历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7<0.01),大专意愿最强,本科其次,研究生意愿最低。

对于“教研组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和“按需要自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不同类型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

(三) 对新教师专业困惑和解决方式的分析

1. 不同教龄教师的困惑分析

由表2可见,新教师入职第1年是求生期,需要解决的主要困惑是:初步适应教育教学环境,达成教学效果,掌握教学技巧,获得教学资源和把握班级管理;入职2年~5年进入探索期,在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后,开始关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并开始静下心来观察个别儿童需求。新教师困惑呈现出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趋势。

2. 不同教龄教师希望的困惑解决方式分析

由表3(见上页)可见,3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期望得师傅专家的指导,4年以上新教师对师傅的依赖性降低,更希望走出幼儿园观摩优秀活动。入职第一年的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更喜欢接受式(师傅带教、观摩、培训)的支持方式,而第二年后则偏好参与互动式的支持(比如教研组活动)等。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始终是教师困惑解决的重要方式,但其对新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提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及在幼儿园内开展的师徒带教和教研组同伴互助。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开始关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标志其开始走向专业成熟。

四、讨论和建议

(一)对幼儿园新教师困惑解决关键期的建议

美国学者布什(R·N·Bush)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 对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影响, 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持续教下去”。研究显示[5],新教师在第一教学年更关注基本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第二教学年则对学科教学方法关注更多。笔者建议,新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有所侧重地解决困惑:

1. 幼儿园新教师可以在短期内胜任教学实务

入职3个月至1年新教师处于懵懂期,往往觉得自己有很多困惑,解决重点应该放在熟悉幼儿园的职业环境、践行幼儿园一日流程、撰写班务计划等资料、熟悉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教学用语、教态和站位)、建立课堂秩序、创设环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教学实务上。

2. 教育实践智慧需要长期养成

2年~5年教龄的教师基本明确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强势与弱势,可以独立设计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生成回应机智、达成教学目标、敏锐地观察支持与引导孩子、把握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琴棋书画等专业技能、开展教育科研等。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长期困扰新教师的难题,缺乏在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导致这一困惑的最关键因素。随着教师生活经验的丰富、知识面的拓展,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加深,对设计学习活动和指导幼儿学习也会逐步得心应手。

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和幼儿园可以规划新教师课程培养体系,对入职1年的教师,研修重点可以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秩序建立、家园沟通、环境材料创设 、班务计划撰写等;对入职2年~5年的教师,研修重点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教材解读与选择、师幼互动策略、突发事件应对、儿童观察与分析、对教育现象的思考研究等。

(二)对幼儿园新教师主要困惑及解决方式的建议

1. 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效果达成的建议

设计与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是每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幼儿园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本文的研究,集体教学活动表现出受重视程度高但提升难度大的特点,在解决此困惑时需要层层递进、有步骤、有规划的实现发展目标。

(1)师傅带教并进行过程评价:对3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幼儿园为其配备若干名在教学方面有特长的骨干教师进行带教,新教师观摩并模仿师傅的的活动;师傅手把手面对面地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计划,通过观察新教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 指出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新教师自我反思并行为跟进: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优秀教师的活动,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及时反思自己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开展、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等情况,提升教育机智和回应技能。

(3)幼儿园集体研讨并诊断新教师发展重点:教研组的教师共同对新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与反思,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讨并反复推敲,优化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还可以通过调研,专业诊断新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优势和不足,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帮助其扬长避短。

(4)新教师外出观摩并改善教学。为3年教龄以上教师多提供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这些观摩不是简单移植优秀教师所设计的一些外在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活动形式和教学资源,而是根据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优化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让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 对日常班级管理的建议

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需要幼儿教师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

(1)入职前,幼儿园利用开学前假期进行短期培训,明确幼儿园的规章制度,理清幼儿教师必须做的事情,从问题出发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引导新教师明确工作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观摩成熟型教师的半日活动,了解班级管理的操作策略,确保开学后幼儿园班级活动正常开展。

(2)针对新教师不敢在业务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的现象,组成5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自主讨论班级秩序建立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等班级管理问题,共同反思问题解决方式,相互取长补短。

3. 对获得丰富教育资源的建议

(1)幼儿园加大经费投入,购买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相应的幼儿操作学具、丰富的教具以减轻教师自制教玩具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的游戏、学习与生活。

(2) 建立教育资源库。幼儿园各年级和班级之间应加强联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以合作研究的方式收集、积累多媒体课件、教材资源、操作材料、教育案例、外出学习记录等资料,在教学中合作备课、相互交流并共享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幼儿园可以加强与社区、家庭、其他幼儿园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整合幼儿园周围社区的各种社会机构、设施设备以及人员的教育资源。

4. 对于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的建议

研究表明,有效的专业成长应建立在学校或班级的基础上,与教师的课堂直接教学相关,应以教师为本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所教的课程。[6]

(1)新教师反思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思考教育行为背后的意义,经由对“片段”或“事件”背后隐含的问题的反思,将反思的结果用于改进未来的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智慧。

(2)幼儿园可以设立园级课题,鼓励新教师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内容,从教师熟悉而擅长的日常工作出发,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开设一系列的关于教育理论和科研的课程,指导新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5. 对于心理困惑的建议

相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新教师的心理适应表现得更为隐蔽,但对于其职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1)新教师需克服体力上的疲劳感、压力感、和人际关系烦恼,不断调试心理,妥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与幼儿互动、同事合作和领导沟通中熟悉幼儿园的工作环境,逐渐建立归属感,只有在不断的研究、适应、变化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工作的乐趣,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

(2)自上而下的评价考核往往是新教师工作中主要压力源,幼儿园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缓冲期,采用发展式评价模式,在新教师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工作难度、降低考核标准、肯定新教师的点滴进步,以减轻新教师的外在压力。

(3)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加强对新教师心理援助,通过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咨询、培训、讲座、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给予新教师支持和建议,帮助其度过“求生期”。

【参考文献】

[1] [美]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课题组.幼儿园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2010,(09).

[3] 李拉.初任教师成长的四个关键词[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7/8):56-57.

[4]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组编.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赵建玲.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教师支持与培训计划》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5,(11):33.

[6] 姜娜,许 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概述[J].教育科学,2002,(04).

本文系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区县级教师进修学院校协作委员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新手教师专业困惑及支持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 张付庆)

作者:马天宇

影响站位表的体育课堂管理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摘    要:守正创新是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所谓守正,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的坚守,包括守责任之正、守学科之正、守课堂之正和守队伍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所在。所谓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紧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推动教学模式、育人模式、网络阵地和备课模式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活力之源。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才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学生获得感,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分众式教学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

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守正是对于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的坚守,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所在。创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活力之源。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才能努力将思政课建设好,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一、守正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所在

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是基础,是根本之所在。守正的词义解释是“恪守正道”,内涵很丰富。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角度来看,守正就是要坚守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伟大成就,具体体现在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和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等方面。

(一)守责任之正:全面落实高校党委的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这已经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从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凡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高校思政课就会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凡是动摇和削弱党的领导,高校思政课就会遭受严重干扰和挫折[2]。由此可见,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3]。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党委只有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才能确保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程的定位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决定了高校党委担负着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压实主体责任,办好思政课。

加强思政课建设,高校党委是关键。全面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切实体现在思政课建设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高校党委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办好思政课的重大作用,彻底剔除那种思政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健全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三是要推动政策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有力举措。高校党委要对标对表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一件一件抓落实,确保思政课改革创新政策落地生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切实履行好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一把手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学校“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把思政课建设成“第一课程”,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根据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校领导全员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指导集体备课,联系相应的教研室教师,而且还担任一个教学专题的负责人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承担该专题的教学工作。

(二)守学科之正: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

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支撑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虽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毋庸置疑,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学科最初设立的直接动因。早在“98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建设就被提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05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正式设立。此后,在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诞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是因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需要而生,同时又反过来支撑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透,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并征服学生。而要将理论讲清讲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要把学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作用发挥好,就應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来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领域、凝练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是根据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来设置教研部,确保每门思政课都有一个专门的教研部负责建设;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均是思政课教师,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是思政课教学骨干,引导教师以科研支撑服务教学,将科研育人、学术育人落到实处;搭建学科支撑平台,创建“名师讲思政课”“名师指导集体备课”“思政名师面对面”等教学品牌,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的博士生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确定论文选题,培养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

(三)守课堂之正:严格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管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方法更加便捷,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要想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就必须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要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学”是基础。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只有通过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让大学生的心“静下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真信”“真用”筑牢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大班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思政课的普遍现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而且制约了教学互动的开展。如果放松管理,学生的旷课率又会显著增加,出现“不学”“混学”“浮学”等消极课堂的局面,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更不是要把课堂管“死”,而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华中师范大学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探索并建立了一整套精细化的课堂管理制度。第一,实行“小组制”的思政课堂管理模式。将思政课堂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小组共同体”,即组员的表现与小组平时成绩相挂钩。课堂教学管理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来牵头完成,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第二,以《课堂学习手册》为抓手,规范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学习手册》中有对课堂纪律、成绩构成、学习要求的详细介绍,主要是“立规矩”,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第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由传统的“重视知识记忆、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由过程导致的“良好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在综合成绩的评定中,平时成绩占比最高可达80%,促使大学生扭转“重视期末考试、忽略平时学习”的倾向,重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平时成绩综合评价课堂考勤、小组研讨和成果展示等方面。期末考试淡化知识考察,注重能力培养,把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四)守队伍之正: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任何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都是主导力量,是引导教育活动、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教师同样是主导性因素。思政课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广大教师队伍中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高校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作用都需要通过思政课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如果没有了思政课教师富有成效的教学,那么高校思政课就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更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思政课的挑战性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1]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讲清讲透尖锐敏感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育人水平。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 终身受益的“金课”。所以,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师专门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华中师范大学坚持“六要”标准,采取系列举措,严把“三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严把入口关。坚持“让信马列者讲马列”,严格实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同时,逐步落实思政课师生比要求,既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课教师,又推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融合,鼓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的辅导员骨干兼任思政课教师。二是严把培养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项目申报、科研立项、教师进修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向他们倾斜,同时为每人配备一名教学导师,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站稳三尺讲台。加大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有教学创新成果的思政课教师的支持力度。三是严把考核关。建立严格的思政课听课评课制度,明确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一线教师的听课评课责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优化思政课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相关指标,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引导思政课教师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二、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活力之源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斗争愈加复杂,办好思政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推动教学模式、育人模式、网络阵地和备课模式的创新,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建设的活力,提升教学水平。

(一)创教学模式之新:实施“思政+专业”分众式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是其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大学通行的选课制度下,部分高校思政课也采取了选课模式,存在着专业混排的情况,甚至一个课堂有来自文学、历史、理工、体育、音乐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选课制度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能够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教师,但是它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弊端更加明显。因为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它不是兴趣爱好课,也不是专业能力课,而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和理论的需求层次也不一样。把他们放在一个課堂里,必然会导致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面临着“众口难调”的问题,容易“顾此失彼”,难以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而导致教学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同时,由于传统的认知偏见和功利心理,部分学生对思政课认识不清,认为思政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了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思政课由“虚”变“实”,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结合起来,实施“思政+专业”的分众式教学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为原则,遵循学生、教师和教学分众的三重逻辑,推进“思政+专业”的分众式教学改革,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专属思政课。第一,学生分众是基础。自2018年起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思政课选课制,直接按照院系专业进行排课,从总体上保证了每个思政课堂的学生基础相近、专业背景相同,为分众式教学奠定基础。第二,教师分众是关键。根据学校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将思政课教师分成文史、理工、经管和艺体四个类别,承担相应类别专业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对象相对明确,以便于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学,推动分众式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教学分众是根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实施分类,改变思政课教学中的同质化倾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还邀请行业模范、先进人物参与教学改革,开展“体育冠军为体育生讲思政课”“美术家为美术生讲思政课”“音乐家为音乐生讲思政课”等系列分众式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分众化教学将思政和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二)创育人模式之新:建设“学马列·读原著”活动型思政课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高校思政课要想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整体上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教学更多的是课堂主导模式下的系统知识传授,而实践教学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在课堂与课堂之外的场域中采用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即时经验与直接体验为主的教学形态[4]。可见,实践教学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理论教学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又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践教学的引领。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展现出来,使之具体化和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学生,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将知识体系转换成价值信仰。但是,由于涉及学生多和组织难度大等客观原因,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呈现泛化的趋势,有的把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专业实习和“三下乡”实践活动等都纳入进来。虽然这些活动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但是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存在本质的区别。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依据,与课程内容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

高校思政课在本质上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课程。大学生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提升理论素养,必须以学好原著为基础。华中师范大学沿着“学马列、悟马列、传马列”的思路,积极探索“学马列·读原著”活动型思政课程育人新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三大活动构成:一是“名家导读马列经典”活动,帮助学生“学马列”。每年邀请6~10位马列名家导读经典名篇,帮助学生静心品读经典,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说服学生,而且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二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悟马列”。读透原著,学通原文,才能悟懂原理。每年举办两期征文比赛活动,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丰富内涵展開,征文体裁不限,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学习的所思、所得、所想、所悟。每期都能收到论文、诗歌、音乐、绘画、微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征文。三是“马列原著百生讲”活动,实现朋辈教育“传马列”。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要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更要学有所为,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每年举办的“马列原著百生讲”活动,要求主讲人选取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深入剖析,体会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和生活经历展开演讲,以“朋辈引领”的模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证明,“学马列·读原著”活动型思政课程不仅促进了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发挥,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课程虽然不算学分、不考核、不强制,但学生踊跃参与。以“名家导读马列经典”为例,地点从小教室、大教室到报告厅,最后到演播厅开通直播,场场爆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创网络阵地之新:打造“智慧思政”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必然包含推动思政课建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从教育需求来看,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而学生在网民群体中的规模最大,占比达21.0%。可见,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生代”,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不仅习惯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观点、表达意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互联网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还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如果不对这些信息加以甄别和引导,就会影响立德树人的实效。因此,互联网成为思政课建设中的最大变量,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是由网而生,迫切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思政课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

华中师范大学在把握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智慧思政”学习平台,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是实施“云课堂”平台在线辅助教学。将大学生思政课4门必修课程的讲稿、课件、视频、参考资料、课堂讨论、作业、测验、实践教学活动等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搬到了云平台[5],形成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互补充的课堂形态,构建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课堂教学为补充的“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创办“桂子山上思政说”微信公众号。由学生自主组建运营团队,以学生的视角,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言学语、网言网语“另类”呈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公众号自2018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共推出两百余篇原创推文,关注人数过万人,浏览总量超七万人次,深受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有专家评论,“桂子山上思政说”微信公众号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三是录制精品课程,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以教材为依据,以专题教学指南为参考,设置教学专题和知识节点,由理论专家、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骨干组成教学团队,录制微课视频,两门课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十万余人次,被高校思政课程研究中心评为“优质课程”,并向全国公开推介。

(四)创备课模式之新:探索“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之上,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备课内容和提升备课效果的重要形式[6]。党和国家在一系列文件中明确了加强集体备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是因为思政课所具有的特殊性。第一,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通过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辨别能力,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政治警觉。第二,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思政课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指南和建设标准。这“四个统一”为思政课的集体备课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思政课最适合通过集体备课来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更新速度快。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学科内容,而且与时俱进。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受到专业、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如果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单打独斗”,必然难以完成好教学任务。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集体备课新模式。“同课异构”,即围绕同一门课程中的同一个专题,邀请不同学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的讲解及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展示。“协同共研”,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本专题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形成授课共识。该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校际合作“手拉手”。备课会覆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彼此之间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二是答疑解惑“面对面”。针对每期备课会的主题,邀请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专家答疑解惑,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帮助一线思政课教师将重大理论问题转化为教学亮点问题,学术上先深入,教学上再浅出,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解读和教学能力。三是聚焦主题“瞄靶心”。备课会每期聚焦于某一门思政课的某一个专题,深耕教材,弄懂、弄通教学内容,落实、落细重点难点,目的与过程并重,内容与方法并举,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在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一线思政课教师如何备好上好思政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与会教师说到,“这个模式好就好在今天备完课,明天回去上课就可以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贵在守正,要在创新。守正绝非守旧,更不意味着排斥创新;创新不是一切归零,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守正和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充满活力。坚定不移守正,矢志不渝创新,推动守正与创新齐头并进,才能努力将思政课建设好,更好发挥其“主干渠道”“主要阵地”“关键课程”和“灵魂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为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的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为大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骆郁廷,秦玉娟.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設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李薇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需求与回应[J].北京教育(高教),2021(2).

[5]张凤华.基于云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践及反思——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2).

[6]赵庆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8).

作者:李芳 陈道发 胡中波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理论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合同解除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