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凝视详细管理论文

2022-04-17

一、交通事件管理不当严重危害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根据美国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到,交通事件对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影响很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凝视详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凝视详细管理论文 篇1:

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化及成因

摘 要:商业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微电影的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特征之外,还具有“逐利”本性,为达到推广产品和品牌的目的,不惜制作出异化女性形象的作品,靠情色、暴力血腥、暧昧的画面和媚俗的广告词来取悦受众,出现了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化现象。本文以女性主义的性别异化理论为视角,以商业微电影为研究文本,以商业微电影独特的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化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商业微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社会责任

2010年底微电影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新电影形态在网络上兴起,并成为一种潮流风靡全国。微电影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对其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商业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种类别,除了具备微电影特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特征的之外,还具有强烈“逐利”的本性,本文主要探讨商业微剧情影片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存在的异化问题。

一、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异化的表现

(一)女性身体的物化

物化女性是女性主义的研究课题之一,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首先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之后物化理论被运用到文学领域来分析女性物化的现象。女性物化即女性被“拟物”化(与人对自然的“拟人”化相对)。物化的女性身体往往不是作为女性自身主体性的表达,而是被抽离了女性自身的意识,作为客体、作为对象物,成为他人价值观念的呈现。自有电影以来,注视美女俊男,欣赏他们的标致身体就是最重要的愉悦,这与古希腊和罗马喜欢看女神或英勇的运动员雕像没有什么不同[1]。

女性主义者很少反对将女性描述成性感的,她们只是坚持女性的其他特点也不应被忽略,而把女性降为性客体是她们最不能忍受的。在微电影中当女性开始以性吸引力作为最大竞争力的时候,她就被“拟物”了,自动降格为商品,被人消费。目前很多微电影为了增加点击率获得利润,靠情色、暴力血腥的广告词和画面博取人们的眼球。打开任意一个微电影视频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页上特大幅的视频宣传照和一些暧昧的广告词。这些视频网站微电影的首页一般都有4~6幅大的宣传照,除了微动画和微公益以外其他的栏目一半以上全是男女不雅照或仅是一张女性搔首弄姿的妩媚照。很明显,当女性开始以性吸引力作为最大竞争力的时候,她就被“拟物”了,自动降格为商品,被人消费。

(二)女性身体的景观化

女性身体景观化即媒介把女性的身体幻化成景观被观众欣赏和“凝视”,以吸引大众眼球。美国学者E.安·卡普兰他著名的论著《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中对“凝视”做出了解释:拍下情景的摄像机的注视、剧情叙事中男性的注视以及男性观众的注视构成了男性的三种凝视,这三种凝视使女人变成他们凝视下的客体[2]。“凝视”是一种是带有权利意志的延长的观看形式,正如乔纳森·施罗德所说:“凝视不只是看,它意味着一种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凝视者优越于被凝视的对象”[3]。福柯也曾说过:“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的禁制,只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3]”很明显女性在男性“凝视”权利的掌握下的女性会变得卑微被动,经常处于沉默、缺席或边缘状态。在仍然以男性为中心的微电影作品中,女性就成了被观看的“奇观”,成了为男人提供视觉快感和规训的目标。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微电影塑造的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女性形象,要么是面容姣好、身材火辣 、衣着暴露的性感“女神”,要么是没有性别意识、没有自主思想的玩偶,女性的气质通过标准化的形象建构被无限放大。

(三)女性身份的边缘化

微电影聚焦的一般都是小人物,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为陪酒妹、性工作者、嫩模或小三等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商业微电影聚焦的一般都是边缘化的小人物,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情节荒诞低俗,缺乏深度思考。难怪有网友感慨:“微电影差不多是各种嫩模的专属地了。”如《我是裸模》《外围》《坐台小姐》《姐妹》等微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过分地强调私人领域而忽略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形象,这导致了贬义性女性形象充斥荧屏,大行其道。大家比较熟悉的网络电影《上位》聚焦了一群艺校女生,她们个个相貌较好,身材火辣,上位的手段让人瞠目结舌。在这部片子里,女性的身体变成了导演手中的商品,被观众消费。导演为了满足观众对边缘人生活的好奇心和对隐私的窥探欲,量身定做了这部影片,女演员在影片里一会儿楚楚可怜、一会儿捎首弄姿、一会儿性感妩媚,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受众,失去人品下限、突破社会的道德伦理底线。

二、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异化的原因

(一)商业微电影的逐利本质

商业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个类别,除了具备微电影所有特征的之外,还具有“逐利”的本性,主要的任务是对产品和品牌进行推广。商业微电影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网络广告。因其盈利渠道较为单一,随着微电影争取广告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只能依靠广告商的赞助单一盈利模式很难获得较大收益。此外,为吸引广告商的投资,商业微电影并不满足于“贴片”或“插播”广告,而是力图将微电影的内容和广告的深度融合,这直接影响了微电影制作产品的独立性。在受众和广告商的双重压力下,微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难以两全。“当内容生产者和网络运营商纷纷屈臣于商业逻辑,网络微视频处处浮现商业化的魅影便不足为奇了。[4]”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微电影表现出形式碎片化和内容低俗娱乐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无疑是商业化诉求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微电影自身存在不足才使得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不够完整公正。

(二)微电影叙事结构的碎片化

“微时长”是微电影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影片在短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且故事还要精彩感人,所以微电影最常用的叙事策略是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它打破了“开头—经过—高潮—结局”的传统线性叙事模式,为了节省时间,微电影会尽量的浓缩开头和结尾,有时过程也会被大量压缩,而大力渲染事件高潮部分。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形式填充了受众“碎片化”时间,让受众在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里能够看完一部完整的微电影,满足了受众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电影里许多细节无法展开,导致情节夸张、主题浅显,人物形象塑造不完整。

(三)消费文化对受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的高度商品化”、“社会生活的高度娱乐化”、“社会思想的高度平面化” [5]。鲍德里亚详细地分析了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5]。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西方国家曾有的消费社会特征。在消费社会“娱乐化”、“商品化”、“欲望化”等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受众的兴趣点变更迅速,新鲜事物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受众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变:从是否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转变为是否能带来娱乐和消遣,追求视觉快感化和内容娱乐化。曾被排除在传统主流圈之外的审美标准,如今在消费社会却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获得受众的追捧并逐渐蔓延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商业微电影为迎合受众的审美观,过分注重视觉的快感,却往往忽视内容的深度和人文关怀,许多微电影在批判娱乐圈的正面主题遮蔽下,传播着低级的情色内容以满足部分观众猎奇心理和偷窥欲望。

(四)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

在当下的媒体时代,娱乐已经成为一种霸权,以致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泛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顾名思义,就是过分娱乐化,是指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传播过多娱乐信息的现象,人为的制造悬念、高潮和“无厘头恶搞”,有时甚至靠情色、暴力血腥、媚俗的广告词和挑逗的画面来取悦观众,以提高收视率。其实娱乐是受众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制作商业节目的潜在需要。制作娱乐节目要有亮点、有悬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不应过度。“泛娱乐”容易误导受众,同时把文化导向低俗。如果媒介一味地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制作低俗的节目,那么低俗文化就会泛滥成灾,国民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趋向堕落。广电总局于2011年发布限娱令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相对于电视对网络的限制较少,使得许多观众把对“娱乐”的需要转移到网络,许多视频网站如乐视网、优酷、爱奇艺等于近几年推出了许多自制电视剧和微电影,其中的泛娱乐化现象依旧很严重。

(五)女性自身的畸形价值观

微电影制作和“造星”联合在一起,由于微电影投资有限,参演微电影的一般都是业余的年轻演员,许多女性为了能成名,不惜自毁形象,不顾人格尊严,不惜“一脱成名”。现在许多年轻的女孩,有着畸形的价值观,认为只有成为明星人生才是成功的,为了可以增加曝光率,自愿牺牲自己的社会形象,这不仅损坏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会给娱乐圈带来污秽的风气,降低整个影视娱乐行业的水准。女性首先意识到应该自尊自爱,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深受男权压迫的女性群体,即使不对男性强权“深感痛恨”,也应该“避而远之”,而不应该主动的“投其所好”,降低自己的人格。

(六)法律监管存在漏洞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微电影的法律,只是规定电视台、互联网站等信息网络机构和数字电影院播放由社会机构和个人制作各类DV短片,必须符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事先对其内容进行审查” [6]。对网络微电影的管理,只是网络视听节目、网络DV片管理条例的延伸。《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有以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必须要及时进行剪节、删除。1.宣扬婚外恋、一夜情、多角恋、性虐待和换妻等不健康内容的;2.以成人电影、情色电影、三级片、偷拍、走光露点及各种挑逗性文字或图片作为视频节目标题或分类的;3.故意展现、仅用肢体掩盖或用很小的遮盖物遮盖人体隐私部位的[6]。但现实情况是,存在上述情节的微电影仍然大量存在。可见这条法律条文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这也许是因为有关互联网视听节目管理的法律规定并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明确的互联网视听节目分类,所以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上述情节的微电影仍然大肆其道,这是我国法律在网络微电影方面存在的监管漏洞,需要尽快完善。

三、解决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异化的途径

(一)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1957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莱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提出的媒体“四功能说”,明确指出:媒体除了提供娱乐功能外,还应该具有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如果媒体只是一味过分强调娱乐的功能,势必就会削弱其他三个重要功能的发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媒体一直遵循着商业化的运行机制。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需要,网络媒体在制作商业微电影的过程中表露出一定的商业印迹本无可厚非,不可能完全绕开商业利益来谈商业微电影制作,但应尽量减少商业印迹,回归事实,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基本道德,因为媒体除了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外客观上还有其他的功能和责任。网络媒体的职责是告诉受众一个真实的世界,应始终遵从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原则,减少影片的商业印迹,正视女性在当今性别差异中不利的弱势地位,改变对女性的偏见,减少商业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负面影响。制作者应该从内心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肯定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尊重女性,营造男女平等的媒介环境。

(二)提高女性自主意识

我们暂且不讨论商业微电影中的男主角或男观众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去选择和看待其中的女性,因为男观众、男主角的男性身份决定了他们会更多地以僵化的传统性别意识来审视女性,从男性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女性形象问题。而作为深受男权压迫的女性群体,即使不对男性强权“深感痛恨”,也应该“避而远之”,而不应该主动的“投其所好”。商业微电影中的女性就过分地关注物质层面的内容,并热衷于用流行的身体标准来要求自己,尽力迎合男性观众的兴趣和审美观。可见,女性在潜意识里,已经自觉地认同并且接受了男权社会的择偶标准——“男人好色,女人爱钱”。要想改变现状,女性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打破这种“用美貌讨好男人”的心理,从内在改变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涵养,做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新时代女性。

(三)完善相关监管法律

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微电影的法律对网络微电影的管理,只是网络视听节目、网络DV片管理条例的延伸,如果按照《电影管理条例》,来管理微电影,则有许多冲突的地方。微电影与电影在管理和审核方面的区别有:1.《电影管理条例》中规定电影制片方只能是单位,而微电影的制作方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2.微电影的拍摄没必要领取《摄制电影许可证》,也不需要经过广电部门的审批;3.微电影在拍摄完成后,没必要申请《电影公映许可证》,经过审核直接可以上传到网上,供网民点击观看。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法律规范与微电影的实际是脱离的,完善微电影的相关法律迫在眉睫。

由于微电影涉及网络、电影、视频短片、广告等多个领域,因此对微电影的审查的法律依据是《视听节目管理条例》还是《电影管理条例》对微电影进行审查,是否还要附加广告法的相关审查机制等,急需明确的问题。从实际来看,在事前很有必要加大审查力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把含有低俗、色情内容的影片过滤掉;在事后要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使相关责任主体不敢违法,还公众一个干净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 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吴颖.“看”与“被看”的女性——论影视“凝视”的性别意识及女性主义表[J].浙江社会科学,2012(5).

[4] 刘琼.商业化冲击下的网络微视频生产[J].中州学刊,2013(2).

[5] (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张平,郭凯天.互联网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蒋万胜 马春梅?

生命凝视详细管理论文 篇2:

如何保障交通事件处置现场的人员安全

一、交通事件管理不当严重危害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根据美国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到,交通事件对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影响很大。具体影响可以从以下摘录的数据资料中看出: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收集的数据显示,在交通事件管理中因车辆撞击致死的各类职工数量呈上升趋势。2005年,有390名职工在交通事件中丧生,占职工死亡总数的7%;2004年这一数据为278人;2000 年至2004年期间年均死亡365人。

美国消防局(United States Fire Administration,USFA)报告称,在1996年至2006年10年中,车辆碰撞事故夺去了227名消防员的生命,占死亡总数的20%,另有52名消防员被撞。2003年,因车辆碰撞致死的消防员人数急剧上升,占死亡总数的35%,其中34人在车辆与车辆碰撞中死亡,5人被车辆碰撞而丧生。2005年共有115名消防员在交通事件管理中丧生,其中22%(25人)的死亡是车辆碰撞造成;2006年,因车辆碰撞丧生的消防人员为22人,占当年死亡总数的21%。

全国交通事件管理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二次碰撞占所有碰撞事故的20%以上。美国交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USDOT)估计,州际公路上发生的死亡有18%是二次事故造成的。总体调查结果显示,交通事件管理(Traffic incident management,TIM)各个方面的改善,特别在缩减事件持续时间和减少响应者在道路上的暴露作业,降低了二次碰撞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交通事件对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安全的影响,保障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呢?下面我们来介绍美国保障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安全的几种手段。

二、怎样做好交通事件管理以保证安全

《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MUTCD)对交通事件管理中车辆布局和应急照明的主要目标定义如下:交通事件管理工作(包括消防、救援、泄漏清理、公路机构和执法)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交通事件管理区域对道路使用者进行适当控制,以保护事件发生地的应急人员、受害者和其他人员,同时提供合理安全的交通疏导。

参与交通事件管理活动和事件响应的所有合作部门都关心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同时还要安全、快速地清除事件。应该如何完成交通管理(Traffic Management)和车辆防护停放等是事故响应中的关键因素。

(一)使用防护服提高响应者的安全性

提高响应者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事件响应者使用高能见度安全服装。美国联邦法要求所有职工在公共道路上作业时,必须使用高能见度安全服装(防护服),如图1所示。

(二)科学设置交通事件管理区的关键要素

做好交通管理也是事故响应中的关键因素。美国交通部公路管理局颁布的《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第6章《临时交通控制》(Temporary traffic control,TTC)中,将交通事故定义为“紧急道路使用者事件,自然灾害,或其他没有计划并影响或阻碍正常车辆运行的事件”,并建立了用于管理事件响应工作的架构。

《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第6(Ⅰ)章《直通交通事故管理区域的交通控制》中对重大、中等和小型三个级别的交通事故做了如下描述:“重大交通事故”通常要求关闭全部或部分道路2小时以上;“中等交通事故”通常会影响30分钟至2小时的行车道正常使用;“小型交通事故”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需要关闭车道或进行区域的交通管制。在进行交通控制时,前两种事件需要完整的交通事件管理执行程序;“小型交通事故”由执法、拖车和恢复部门,单独或组合的巡逻服务处理。

交通事件管理区(Traffic Incident Management Area,TIMA)是公路的一个区域,其中临时交通控制由指定人员设置,对道路使用者造成的事故、自然灾害、有害物质泄漏或其他意外事故进行处理。交通事件管理区从第一个警告设施(如标志、信号灯或锥桶)延伸到最后一个临时交通控制设施,或者延伸到车辆行驶到发生事件地点之后的正常路段。《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第6(Ⅰ)章还给出了交通事件管理区相关尺寸的详细指导建议,但具体设置还取决于道路配置情况、车辆速度和天气条件。

建立符合《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要求的交通事件管理区关键要素包括:

预警区域:在公路上接近事件区域时设置警告标志,建立预警区域,以便告知道路使用者正在接近事件发生区域。高速和快速公路上驾驶人处于不间断的流量环境,预警标志放置的距离应该更远;同样,郊外公路上的行驶速度通常较高,第一警告标志的有效放置位置也要较远。此外,预警区警告标志的起点还应考虑行驶速度、天气条件、道路配置和用户期望。预先警告除设置警告标志外,还包括交通管制旗手、车载动态信息标志和锥桶布置,目的是确保道路上的驾驶人获得足够的预先通告。

过渡区域:过渡区域是指锥型渐变过渡区域,引導驾驶人从正常道路行驶到管制区域的过渡地段。《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中列出了锥型渐变过渡区域所需的长度和多车道过渡渐变的区域。同时,《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表明,较长的锥型渐变过渡区不一定比较短的更好,特别是在城市区域内小街区的进出口连接区,因为较长的锥型渐变过渡区往往会导致驾驶人操作迟缓,延迟了车道变换。锥型渐变过渡区的长度可在临时交通控制方案生效后观察驾驶人的表现再进行调整。

工作区域:工作区域是在公路进行工作活动的部分,由工作空间、交通空间和缓冲空间组成。“工作空间”是公路上对道路使用者封闭的部分,留给作业人员、设备和材料;“交通空间”是道路使用者通过救援活动工作区域的公路部分;“缓冲空间”是横向和(或)纵向区域,将行驶的车流与工作空间或不安全区域分开,并且为错误驶入的车辆提供一段空间恢复正常行驶。在缓冲空间内不应进行任何工作活动或放置设备、车辆,存储材料。当在高流量、高度拥挤的路段上作业时,可以另行设置事故管理车辆存放点,以便紧急车辆(如拖车)可以快速响应。应注意,紧急车辆存放区域不应延伸到缓冲空间的任何部分。

终止区:终止区标志着事故区域的终点,即车辆能够恢复正常车道行驶和正常行驶速度的位置。

图2中,交通事件管理区从第一个警告标志开始。在放置第一个警告标志时,必须考虑公路上的车辆运行速度,相同距离内行驶速度越快,驾驶人做出决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需要设置更长的预警区域。对于锥型渐变过渡区也是如此,而且当需要关闭两个12英尺(3.6米)宽的车道时,其长度应该是关闭一个车道时的两倍。

预警标志要放置在锥型渐变过渡区开始点的上游适当地点,并且要设置在道路路肩之外。道路限制速度越高,预警标志放置距离就越远。在车速较慢的道路或城市道路上,预警标志放置距离(单位:英尺)为道路限制速度(单位:英里/小时)的4到8倍;在城区外公路上,第一个预警标志放置距离为道路限制速度(单位:英里/小时)的8到12倍。

在事件现场使用响应车辆或箭头板等设备时,应放置在路肩和锥型渐变过渡区的开始处。还需特别提示的一点是,锥型渐变过渡区的起点是从路肩开始,而不是在行驶车道上。

(三)车辆防护停放有讲究 需“安全定位”

要想更好地保障交通事件响应者和道路使用者安全,做好车辆防护停放也是非常必要的。“安全定位”是交通事件中车辆防护停放的重要概念,图3显示了安全定位的关键要素:

建立缓冲区时,将车辆与道路成30°角停放,称为“抵挡位置”。如果该车辆被撞击,与缓冲区的角度可以帮助车辆偏转,否则车辆可能会进入事故现场。这一停车角度符合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NFPA)的NFPA1451《消防和紧急服务车辆运营培训计划标准》关于保护紧急救援人员的指导原则,并能更好地展示车辆的反射光条纹和应急灯。这样放置车辆还有助于提高迎面而来的驾驶人对于紧急车辆的识别能力。

在建立缓冲区时,消防车的前保险杠应放置在离纵向路面标线至少2英尺(0.6米)处(见图3)。该区域称为横向缓冲区,旨在减少其它车辆侵入划定的行车道。隔离锥桶应放置在设备旁边的纵向路面标线上。

图4显示了符合《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标准的交通事件管理区,其中包含安全定位停放。图中较大的消防车以30°角停放,前车轮向左转,为事件工作区创建适当的缓冲空间;车辆的左前端距离锥体大约2英尺(0.6米),形成了侧向挡开区域,并放置锥桶标明事件区。在缓冲区和事故车辆之间放置执法车辆,用来协助交通控制。紧急医疗服务车辆停放中间位置,并向左倾斜以保护患者装载区域。

(四)红色并非应急警示灯的最优选择

《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第6I.05章说明了警告灯的使用问题,具体如下:“应急警示灯的使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交通事故的初始阶段。但是,它只提供警告,不是有效的交通管制。应急警示灯通常会让驾驶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夜间。在有分隔带的道路上,从相反方向接近事件区的驾驶人可能被应急车辆分散注意力,导致反应减缓,这可能给同方向其他行驶车辆带来危险。(它还经常导致未受交通事故影响的对向车道交通堵塞,以及增加二次碰撞的可能性。)”

美国对应急车辆警示照明进行了广泛研究,以评估其对响应者的影响。研究发现,白天和夜间使用紧急警告灯会影响驾驶人,并令其迷失方向。

美国消防局2008年的报告《交通事件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关警示灯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其中涉及两个关键问题:

所用灯光的颜色。研究表明,由于人眼在适应黑暗时不能识别光谱的所有颜色。在夜间人眼无法看到光谱中的第一種颜色红色,而这是大多数应急灯的颜色。为此,许多应急响应机构改用琥珀色的灯(amber-colored lights),因为琥珀色的灯不会像红灯一样融入夜间环境,在夜间更容易被看到。

视力对眩光恢复的影响。美国消防局指出,人眼从暗到亮的视力恢复需要3秒,从亮到暗需要至少6秒。以50英里/小时(80公里/小时)速度行驶的车辆,在驾驶人完全恢复夜视之前的6秒内车辆运行大约450英尺(135米),这一点对夜间作业非常重要。紧急车辆行驶在道路上,尤其是在双车道道路上时,前车灯直接照射到迎面而来的车辆,可能导致驾驶人“盲目”地通过事故现场,不能识别放置的设备。

美国消防局进一步指出,“盲目”驾驶人可能看不到站在道路上穿着防护服和符合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标准交通背心的人员。研究表明,驾驶人被对面车头灯照射导致眩目后,大约在运行两个半车辆长度的时间内完全失明。光线组合,例如浅色光、不同程度的反射光和闪光等的混合刺激会造成驾驶人一段时间的中央凝视,即人在黑暗中看到较强的光时,眼睛会凝视光,驾驶人倾向于朝着凝视的方向转向,这被称为“飞蛾效应”。美国消防局和国际安全设备协会(International Safety Equipment Association,ISEA)目前还在进行关于应急车辆的光亮、可视性和明显性,以及这些对响应者安全影响的研究。

预防减少执勤执法伤亡事故 公安部交管局印发《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交警辅警执勤执法安全防护工作,预防和减少执勤执法伤亡事故,公安部交管局2019年10月17日印发修订完善后的《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执勤执法实行分级防护,细化了路面执勤执法、查处交通违法、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交通事故时现场安全防护工作要求。

《规定》共7章41条,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战引领,更加突出依法、安全、实用原则,重点明确了教育培训、督导检查、装备配备、车辆停放、分级防护等制度内容。

一是明确教育培训和督导检查制度,要求支队至少每季度、大队至少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防护实战训练,同时明确各级交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安全防护工作第一责任人,政工、督察、法制、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对落实安全防护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是明确安全防护设置记录制度,要求交警辅警应当加强团队协作和分工配合,使用执法(执勤)记录仪对安全防护装备佩(携)带、使用和现场安全防护设置等情况进行记录。

三是明确警车装备携带及停放要求,《规定》区分警用巡逻车、交通事故勘查车、交通巡逻执法摩托车类型,分别细化携带装备种类,并明确交通事故勘查车停放位置和角度要求。

四是明确设点执勤和事故处理现场分级防护,《规定》根据道路类型、通行条件、潜在风险和事故类型等内容,将执勤执法现场和交通事故处理现场防护分别划分为五个等级,细化不同等级下预警区和警戒区设置要求,并区分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普通公路等不同场景适用相应等级防护。

五是明确执勤执法伤亡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总队应当制定涉警伤亡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细则,明确交警辅警执勤执法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报告上级交管部门。其中,交警辅警重伤或者死亡的,总队还应当会同警务督察部门组织调查,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

作者:梁康之

生命凝视详细管理论文 篇3:

景迈山

2012年11月17日,景迈山古茶园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意味着景迈古茶园有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首次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申报项目。云南的古茶园不在少数,可为什么会是景迈山古茶园担负起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担呢?《普洱》杂志编辑团队专门采访了“申遗办”,里面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景迈山的优势:

首先,景迈山有着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树龄上千年、并且至今仍在采摘的古茶园。景迈山古茶园是以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为主,与周边遮蔽的天然原始森林相结合,是规模宏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的见证。古茶园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2736.53公顷范围内,包含了7个布朗族、傣族传统村寨,以及他们世代经营和管理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好的三大片栽培型古茶园。而外围15202.50公顷的缓冲区则有效地保护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景观视线。

其次,景迈山上的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等)仍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居民族与古茶园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

总之,景迈山古茶园完整地保留了驯化和栽培的古茶树、与古茶树生长密切相关的天然森林、古茶树的利用和维护者——世居少数民族以及他们居住的村寨。这四类要素的组成及功能保存完好,四类要素相互依存体现了该地区历史上古茶文化的特征并传承至今。

宁静的景迈山,自然环境保存良好,这里有守护茶祖的人——傣族和布朗族,还有少量的拉祜族、哈尼族和佤族等。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用着同样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和耕作方式,住着相同风格的干栏式民居。无需深思就能明白,山上的这两个民族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每年四月,景迈山上隆重的山康茶祖节日就会盛大举行,纪念他们的祖宗——布朗族的茶祖帕艾冷和他的妻子——傣王的女儿七公主。

余秋雨在深入景迈山后曾说:“在景迈山,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当地人非常快乐。因为这种自然没有经过修饰,没有经过改造。我很陶醉于这种纯自然的状态。”

“世界文化遗产”缘起于二战之后,战争和工业化导致地球环境的迅猛破壞,使“保护共同记忆”成为一种人类共识。在茶的故乡 —— 中国,人们首次以“茶”之名为一座山“申遗”。因为这里繁衍千年的古茶树延绵数万亩,它记录了茶树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栽培的生命脉络;因为这里传承着千年布朗族、傣族山民的文化和信仰,它呈现着远古的农耕文明的村寨和习俗;令来访者可以凝视人类童年的眼眸。因为它表达着人、村、茶、林四位一体的多元生态系统,它不可再生,无可复制!所以,我们需要全世界一起来珍惜、保护这块人类记忆的残片。

上一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兴趣培养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