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论文

2022-04-20

作者简介:张云娟(1972.02-),女,籍贯:江苏溧阳、单位:溧阳国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主任税务师(项目经理),大专。摘要: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首先就是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是否完善以及执行程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论文 篇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和实践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行和社会的快速进步,企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的态势越来越强。所以,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有效保障,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把控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石,是一种具有正关联性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这一基本要素,提升企业管理中风险把控这一特质元素,就变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基础进行起点分析,剖析了目前特有的不足成分,论述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应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监督机制;会计监督

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把控已普遍使用在我国企业的高端管理中,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内部控制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机制,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在 2007 年就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在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整体框架》的指导下,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如今该规范已经在上市公司内部执行,很多非上市的大中企业也以此为参照成功地建立起内部控制机制。

一、我国企业中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现状分析

1.长官意志和习惯思维制约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从市场经济开始建立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企业的负责人的权利非常集中,对整个企业的影响因素相当大,“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个人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由于受企业负责人的素质、眼界和权利欲望的制约,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容易超越权限,一拍定音。没有足够的专业风险控制意识,缺少预算、决算执行意识,偏离风险评估体制,决策的综合性评估和全面性思考容易产生漏洞,决策控制寄托在负责人的能力上。即使有象征性的控制机制,也非常容易出现一些机构不健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责任的缺失。体制的惯性和企业负责人的习惯思维,使企业设置的一些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2.内部监督力度和效度缺失

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效度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控制意识、控制能力和控制行为。由于开展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且内控机制和评估体制也会带来一些决策速度的放缓。所以,内部控制如果没有企业内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就会产生“重表象、重形式、轻内涵、轻执行”的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执行受阻,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控制。同时,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也有限,很多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基本上是由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内部审计部门又多隶属于财务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制约性,致使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结果失事现象较为常见。

如以伊利股份的内部风险失控为例:由于伊利股份长期缺失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公司资金不法流动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社会反响非常巨大。因此,在2004年6月15日,审计机构对伊利股份公司的资金流动、国债投资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报告表明,公司的管理层缺乏法律意识,存在严重的违规经营现象,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部分高管涉嫌挪用公款暗箱操作收购上市。从而导致该公司濒临破产。

3.会计人员素养和水准急需提升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岗位是企业的重要部门,是企业负责人决策的重要参谋。涉及到预、决算,跟踪于资金走向,需评估企业的利润分析,具有非常的特殊性。同时,会计岗位与企业内部风险点交集多,所以,岗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控制主体中,会计和财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者。而就现状分析,由于各种利益驱使和上下级关系的制约,一旦企业会计人员品行缺失,正直感和胆识缺乏,就会无视职业道德,对企业负责人及业务管理者、经办人的违规行为不能制止。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发现的内部控制漏洞,不进行弥补。有时,因为利益驱动,反而参与其中。所以,作为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品行和纪律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提升。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的会计和其他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应有的辨别力和风险预见力,不能适应内部风险控制所需的知识水准,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从我国一些企业会计的现状来看,会计的职责在淡化,会计的职能在减少,会计控制力在弱化。一般情况下,会计只是对单一的报账、算账等职能上起到作用,对中间的风险有所控制, 而对于业务量较复杂,来往流程较繁杂的财务运作明显就缺乏有效的控制能力。

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和实践

1.完善企业内控网格,优化企业内控环境

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和要素就是内部制度的完善,制约机制的建立,特别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双向控制和多向制约的网格化管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要有多维的主体相互制衡网格。

现代企业管理的路线图上一条重要指向就是内部控制。企业董事会要明确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为确保企业安全性的必备要素。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在完善企业基础保障的同时,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岗位的建立和运行负责。要专设内部审计机构,安排专人专岗负责内部控制工作,形成以董事会为圆心,相互制约有效度为半径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圆,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职能实施内部控制,董事会通过内部专项审计对总经理实施内部控制。总经理通过制度对其他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

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决策的理性化都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成败。所以,企业要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其职责就是对企业负责人和其他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审计委员会还要对内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提升企业内审机构其他成员的品行素养和专业水平。因为,在内控有效圆中,企业领导者就是圆心。如果圆心的随意性就会限制内部控制圆的有效发挥。同时要清楚,任何企业的内控活动都依赖于一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而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予以规范,明确企业内部机构的管理职责。

要完善董事会的构建机制。以企业各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归属于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内控执行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主体以及控制目标加以明确,对各个业务流程的具体执行进行统一管理,以此来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应有作用。

2.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时,要特别优化会计岗位的相关人选,注重会计的品行考核和专业素养。在会计岗位设置时,要提升职业的荣誉感和尊严度。同时要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符合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上有依据,要符合《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也要做到下能实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相关细则上要进行完善。要有完备的财务制度,明确账务人员的权限和相应制约体系,明确规定内部稽核制度、保管和实物接触制度。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授权控制制度。同时在执行上要有力度,特别是在职责划分、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定期考核要动真格。在制度的落实和违规人员的处理上下力气。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抓铁有痕、落到实处。

3.强化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企业内控控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支撑,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独立的审计部门,配齐配足人员,并由审计委员会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放大权限独立工作。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要特别注意吸收一些政治素养高、业务素质强的审计人员参与到审计部门,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企业负责人的重视也是有效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首要条件。企业负责人要充分发挥会计内部控制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的重要作用,明确执行会计相关制度和内部控制的步骤,保证会计依法行使职权。为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4.借助国家审计平台和检查平台进行监督

企业应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去监督内部审计,形成一个多控的环形链。由于外部审计平台对企业内部没有依附关系,不受企业内部制约,只需要对法律、对社会以及国家负责。因此,外部审计相对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特点,监督的力度和效度都比较理想。

5.强化会计培训,注重人员素质的优化

首先,企业负责人,要通过专门机构对会计人员应当進行职业素养教育,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够做到熟悉法规、敬畏纪律。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 要不断对会计人员专业技术和业务进行可持续培训, 以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完全胜任其工作,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偶发失误;第三,注重提升教育的实施,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英.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2,3:291292.

[2] 陈永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7,20 :17 18.

[3] 刘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4.

[4] 曾莉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今日南国,2008,6:2021.

[5] 徐鹏.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管理者,2015,6:195.

作者简介:

黄双花(1963—),女,籍贯:淳安,学历:本科,职称:经济师,工作单位:浙江元通大厦有限公司。

作者:黄双花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作者简介:张云娟(1972.02-),女,籍贯:江苏溧阳、单位:溧阳国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主任税务师(项目经理),大专。

摘要: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首先就是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是否完善以及执行程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本文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会计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内资料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保证资料的原始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避免其存在的错误、流失以及舞弊行为,在保证会计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基础上实现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1]。因此,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企业方针的执行以及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存在是由关联整个企业信心的政策、制度以及程序组成,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业务经营的任何一个环节,掌握目标发展的方向;第二,提升企业资料的真实性。经营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的确定,只有确保每份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为方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确保方针的有效性、正确性;第三,确保企业资产完整性。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管理企业资金,包括现金、存款、股票以及证券等重要物资进行安全保护,避免因为资金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施策略

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就是增强企业对风险的预防、抵抗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想要构建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要在国家规定要求内,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基础,来建立符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内部控制机制[2]

1.创设良好内部环境

想要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前提就是必须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存在不但规定了企业规章制度,并为方针的制定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影响员工思想。创设良好内部环境主要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提升领导内部控制意识。领导是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者,更是企业工作的领头人,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必须加强领导对此的认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只有保证企业领头人具有遵守财政法纪的自觉性,才能保证机制切实有效的执行。第二,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抓住人才就抓住了市场竞争优势。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一切内部控制机制都以员工为出发点来进行工作,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第三,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思想重要因素,只有企业整体文化积极向上,才能传达给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使其不断前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同时,企业还应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只有人人都具备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正确性。

2. 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具备正确的发展目标,而目标的制定与企业信息有着重大联系。因此,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就应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在收集、处理以及传递过程中具有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等,保证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执行。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主要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信息质量。要求加强对信息筛选、核对以及整合等流程工作的管理,提升信息具有的实用性。第二,加强信息之间交流管理。做好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客户、投资商、监督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信息具有的效用性。第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在實施办公自动化背景下,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流通时的安全性,做到内部控制于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反舞弊制度,避免企业内出现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通过建立举报通道来加强对企业内信息的监督。

3.建立健全会计内部制度

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内部控制,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那么这个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就是不健全的。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制度主要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申请、审批动向,加强对资金预算管理的控制。第二,加强审批制度管理,明确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业务范围、管理事项、业务流程以及所负责任,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企业整体进步。第三,建立审查制度,主要就是以《会计法》为主,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辅,针对企业内会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监督管理[3]。在企业内部规范对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的管理,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保证企业资金财产的安全性。另外,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机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进行监控,保证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合理性,提高内控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评估,并对财政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针对其中存在的薄弱环境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意见,进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结束语: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应以国家规定为根本依据,结合自身特点并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并保证其可以正常运行,进而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朱万波.探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

[2]张璐.完善动漫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3]杨桂红.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12(21).

作者:张云娟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论文 篇3:

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这几年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在不断上演,这些无不与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及有效性的低下有关。本文通过一些数据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近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公司、政府、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提出一些改进完善该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 自愿性

0 引言

随着美国安然、世通,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银广夏等许多财务造假案的相继曝光,一些利益相关者渐渐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和利益,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1 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现状分析

以2010-2012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去除三年内对外使用的年报、资料不完整的公司,得到432家有效样本公司。其中深市230家,沪市202家。样本合计1296家。在上述公司中采集的样本数据有两类:股票代码、简称、公司简介;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简短的概述,披露的主体和位置,是否公布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CPA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董事会对内控评价和CPA审核的依据等。

1.1 自评报告的披露

《深市指引》和《沪市指引》指出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时候也要保证质量。本文对其报告与评价做了以下统计,如表1。

表1

资料来源:巨潮资讯网。

从上表1可以看出沪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数目逐年增加,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公司不符《上交所内控指引》披露的要求。因为深市强制要求,所以其出具自评报告比率100%。两市披露程度相差悬殊,是因为他们对各自公司的要求不同,深市强制规定披露,沪市更倾向于激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1.2 披露的位置

上市公司要求在年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部分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实施情况。本研究在统计深沪两市内控信息披露位置时发现,在“监事会报告”“董事会报告”和“其他”三个地方也有披露。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位置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其他”,而深市内控信息披露位置集中在“公司治理结构”“监事会报告”“其他”。

1.3 披露程度

本研究将披露程度分为三种,“简单披露”指只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对公司的简要评价等,不过对其内容没有描述。“一般描述”指公司对内控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详细披露”指上市公司会披露内控的缺陷、缺陷的解决办法并出具评价报告等。详细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沪市详细披露公司数相对于深市相差太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深市对其上市公司采用强制披露内控自评报告,而沪市则是采用激励的方式,但是效果实在不佳,大都披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关键性的内容。

1.4 评价依据

到目前为止,内控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评价依据。详细情况见表4。

从表中能够看到沪、深两交易所几乎都采用《上交所指引》或《深交所指引》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组成一体作为评价报告依据。以上数据可以说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无同一的依据,主要是因为两指引和一规范只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做了规定,并没有确定报告的流程和方法。

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上市公司没有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位置和格式

沪、深两市内控信息的披露位置存在多样性,而且其披露信息的格式和内容不统一。

2.2 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和自愿性

由于深市强制要求信息披露,其每年自评报告和CPA评价报告均要好于沪市上市公司。虽然深市内控自评状况为100%,但是披露内容大都只是形式上的,缺乏建设性的内容。沪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少,缺乏主动性。

2.3 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和CPA的审计报告缺乏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内控自评报告的评价标准,不仅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设,也不利于信息需求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上市公司负责信息披露的主体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紧密相关,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好监管督促的作用。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3.1 企业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①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三权分立

现代企业大多产权多元化,如果企业控制权过于集中,各部门人员重叠,身兼数职,就很难形成权力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控制权、所有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内部制衡机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职能

应当完善独立董事会制度:a由股东亲自聘请独立董事,有条件的可以外部聘请董事担任董事长来保证与企业内部的无关性。b给予独立董事一定的监督权。c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充分调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功能。

监事会主要职能是监督董事会及其管理层对工作是否尽职尽责,和检查公司财务信息是否有造假情况。要确保其与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职能互不干扰,相互独立行事。

③加大内部审计监督能力的提升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监督职能的充分执行不仅决定着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否有效,而且也决定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优劣。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能力:第一,对内部审计机构做出全面的定位,重视审计工作也有助于企业战略模式的执行。第二,完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审计工作依法执行。第三,为了有效的实施审计工作,建立审计人员激励制,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3.2 政府加强监督并完善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降低成本,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使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和内控评价标准更加规范化。

②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首先对各证券交易而言,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考评工作。其次,相关部门要完善自愿性披露行为的保护政策,避免企业面临不必要的诉讼风险。最后,有关部门应建立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奖励机制,促使企业自觉地披露内控信息。

③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

相关单位想要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就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从行政、经济两个方面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同时,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对重点内控环节应加大管控,采取一定措施,监督上市公司更有效的披露内控信息。

3.3 利益相关者加大对企业内控的关注

各信息需求者若要获得长久利益,就该加大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关注,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企业内控运行情况,充分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

4 结束语

从以上数据的整合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一是内控自评报告和CPA审计报告,深市强制要求披露自评报告,沪市鼓励披露,而两市对审计报告都没有强制要求。二是内控自评报告和CPA审计报告的评价依据的标准不统一。三是沪深两市的披露位置不固定,较凌乱。四是对内控缺陷的披露比例较小。通过上述建议可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更加完善,使披露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于帅.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延边大学,2013(6).

[2]杨玉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4).

[3]孙再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6).

作者简介:甘亚蓉(1981-),女,江西宜黄县人,硕士,会计师、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作者:甘亚蓉

上一篇:电子商务系统研究论文下一篇:外国教师评价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