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2024-06-24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共6篇)

篇1: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情况的报告

中央纪委法规室: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自2003年12月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执行《条例》有关规定,并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根据《关于报送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经验和做法的通知》(中纪办„2011‟156号)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民主决策水平总局党组高度重视民主决策,2007年4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作规则》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会议制度》(工商办字„2007‟91号)。明确总局党组会、局务会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精神、决

-1- 定和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指示,讨论提出贯彻实施意见等职责。规定:凡总局政策法规、职能配置、机构编制、人事任免、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都由党组会、局务会讨论决定。

总局党组始终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党组会上,党组书记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虚心听取其他党组成员意见建议,必要时还专门听取相关司局长的意见和建议;党组成员积极参与决策,在会上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会后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凡提交党组会、局务会审议的事项都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均要事前充分协商;涉及地方的还事前听取意见;必要时还直接上网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二、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按照规定开好民主生活会

每年的民主生活会,总局党组均严格按照中央有关要求,高度重视,规范操作,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每次民主生活会召开之前,党组成员都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组成员之间、党组成员与分管单位负责同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党组通过下基层调研、检查工作等多种形

-2- 式多方征求意见,直接听取地方工商局对总局党组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党组每位成员都密切联系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作风实际,以及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民主生活会的主题,认真撰写发言提纲,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每次会议都严格按照程序邀请上级领导机关派员参加会议并给予指导。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也按照党组要求开好民主生活会。

三、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干部制度,按规定选拔使用领导干部

坚持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方向,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化建设水平。在总结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总局党组于2010年研究制定了《总局司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工商党字„2010‟32号),使选人用人有充分依据、干部努力有正确方向。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工作,研究制定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干部交流暂行办法》(工商人字„2009‟39号),确立了总局机关干部交流轮岗的基本制度,通过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司处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机关活力,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把干部质量关。总局党组于2003年制定了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暂行办法,2005年再次对暂行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正式印发《国

-3- 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商党字„2005‟15号)。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成员由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人事司、机关党委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联席会议把干部监督作为工作重点。干部竞争上岗笔试、面试、阅卷、登分主动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现场监督;竞争上岗报名资格审查、确定笔试面试人选、确定考察人选、形成拟任人选公示名单、确定拟任人选等重点环节,提交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对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全面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对于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关、促进干部廉洁自律,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的合力,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行任职公示、任职试用期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每次干部选拔配备工作开始时,均设立意见箱和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将拟提拔人选名单在全局机关和直属单位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意见。对每一封举报信和每一个举报电话都严肃认真对待,本着对组织、对干部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从多种渠道进行调查核实,防止和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误。根据中组部有关文件精神,对通过竞争上岗等选拔任用的司处级领导干部全面实行了试用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监督,完善了干部任职程序,健全了干部任用制

-4- 度。

开展新任职司处级干部廉政谈话。按照总局党组要求,从2009年开始,先后对200余名新任职的司处级干部进行任职集体廉政谈话。针对每次参加人员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谈话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采取学习传达中央有关文件、组织到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进行警示教育、观看廉政教育光盘、运用正反面鲜活案例交流工作体会、进行党风廉政规定测试等不同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总结廉政谈话的基础上,于2010年出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司处级干部任职廉政谈话制度》,对任职廉政谈话的基本原则、谈话方式、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等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新任职司处级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同时对参加竞争上岗由于各种原因未提任的干部,逐一与他们谈话,做好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工作、不断进步。

四、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述职述廉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工商系统干部双重管理体制实际,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向总局党组进行述职述廉汇报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领导的述职述廉汇报一般安排在每年年中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上进行。通过述职述廉汇报,有力地促进

-5- 了省、区、市工商机关自身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省级工商机关之间在抓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交流。

按照总局党组提出的总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要走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前面的要求,建立了总局机关各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汇报制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年中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之前,集中两天进行。几年的实践证明,推行述职述廉制度,有助于总局党组进一步了解各单位贯彻落实“五个四”和“五个更加”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推进职能转变,加强市场监管,服务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改进作风等方面,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好做法和经验;提供了各单位的横向交流平台,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推动工作;有利于各单位进一步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强化措施、完善制度,更好地将履行职能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组的监督作用 总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央纪委《关于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职责的意见》(中纪发„2006‟8号),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组的监督作用。近年来,中央纪委驻总局纪检组积极协助总

-6- 局党组建立健全规范党组及其成员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加强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的有关措施和制度;纪检组组长参加总局党组会议和有关行政领导会议,副组长列席总局党组会议和有关行政领导会议,对领导班子执行议事规则的情况进行监督,对有关问题负责任地提出意见或建议;总局建立了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组副组长担任总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对总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认真监督;按照有关规定,党组会讨论人事问题之前,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以书面形式对拟选拔任用干部人选出具廉政意见,对新任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廉政谈话;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积极协助党组及其成员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纪检组长与总局领导班子成员,就反腐倡廉有关工作能经常交换意见,纪检组长参加、副组长列席党组成员述职述廉会议、民主生活会,并及时向中央纪委报告有关情况。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监督作用

总局党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等党内法规、规定的贯彻落实,研究制订了贯彻落实的意见和措施,以落实总局机关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鼓励党员讲真话、说实情,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 广泛开展党员座谈会、党员谈心、设立党员意见箱等活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并接受监督,从思想、政治、作风、工作等多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总局党组各项要求的思路措施。凡是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发展方向上的、观念和制度方面的,还是机关自身建设中的,总局党组都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切实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对党员反映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关问题,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011年8月8日

-8-

篇2: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Important role and channel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内容摘要: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具有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党内分权制衡机制;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适当扩大纪检机关的权限;完善党内民主机制;加强外部监督,使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党内监督执政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within the par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leadership and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capability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ment of the party.We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within the party.More power should be handed to the regulatory personnel and the democratic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We should also welcome the supervision from the NPC, CPPCC and the public so as to optimize the supervision channels.Key words: supervision within the partygovernance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内出现了某些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甚至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队伍中也发生了权力腐败的严重问题。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党内监督而言,暴露出我们缺少一个完善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因此,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已经成为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内监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按照党章和其它党内法规、制度的要求,对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的监察和督促。2党内监督机制一词最早被正式使用是在1996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委六次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党内监督机制,就是指在党内监督全过程中,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监督对象、内容、主体、方式、程序、处置、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3其实质是对党内消极因素的抑制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强制,其核心则是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督察和制约,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一)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和完善党内监督,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政权的安危,也是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32页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宫杰.于贤成.李熙《新时期的党内监督》【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建国后,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党本身。他在1957年西安干部会上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4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又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5他认为原因就在于党执政后遇到的考验增加了,犯大错误的可能性也增加了。第一,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他在党的八大上指出:“脱离实际和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了而是比过去增加了。”6因此,“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7第二,党员干部有容易被腐蚀的危险。邓小平在1982年4月中央政治局讨论会上指出:“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何防止脱离群众,防止犯大错误,防止党员干部腐蚀,防止权力缺乏制约,邓小平开出一剂良药——“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9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尤其要强化党内监督。健全执政党的党内监督机制,不仅是党保持自身先进性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权力监控体系的核心部分。加强党内监督,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监督机制,对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的监督,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0

(二)对于我们党正确行使权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如何正确行使权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政权和党自身的命运。在当代,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我们只有正确地行使权力,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引向深入,引向成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1这就决定了对党的执政行为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因为监督具有三大功能:一是预防功能,即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党的组织和党员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运用手中权力时出现偏差;二是纠偏功能,即通过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纪违法行为,可以强制地加以纠正,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三是警戒功能,即通过监督,尤其是党内批评和纪律处分,对党的组织、党员是一种提醒和告诫,有助于提高其遵守党规党法的自觉性。而且党内监督主要是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地运用人民赋4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7同⑤第214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204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32页

5予的权力,是否严格地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所以,党内监督既可以直接地有效地制约包括滥用权力的各种错误行为,明确地鼓励和支持正确行为,又能够切实地维护党的领导和统一。

(三)对于深入推进反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得斯鸠曾精辟地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是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经受起了考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消极、腐败行为也在滋生与蔓延。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不惩治腐败,就有失败的危险。我们在严格查处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治本,防止新的腐败现象产生,使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廉洁自律。在各种措施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是根本的措施。党内监督是党的组织内部,依靠自身的力量,实行自我约束与完善,它代表了党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是通过各种制度来进行监督的,既科学又有力。同时,我们的党内监督机制既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性机制,这对于消除或减少党内的不良倾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有意义。

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若干途径

目前,我国的党内监督机制,还存在着监督体制不顺,监督的职责与权力相分离等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党内监督机制趋于合理、科学与完善。

(一)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

就科学意义上的监督而言,一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必须地位权力相等;二是监督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党内监督专门机构是各级纪委,而我们的纪委由于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很难对同级党委的权力形成制衡,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必须对现行的监督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具体对策是:

1.建立健全党内分权制衡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13长期以来,一提到分权制衡,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国家政权中的三权分立。其实党内三权制衡与国家政权机构的三权制衡有所不同。党内“三权”是指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国家政权中的三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党内三权制衡的基础,是党员的共同信仰和政治意识,这是党内团结统一的基础。党内三权制衡,是政治组织内的权力平衡关系,目的是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和运转,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三权制衡原则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把两者相混淆,更不能以国家政权不能搞三权分立而拒绝党内三权制衡原则,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党内分权制衡,就容易导致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33页

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权力高度集中,必然产生诸多弊端,邓小平认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者少数人手中,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14。近期查处的一些一把手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弊病。从党内政治生活看,多年来,各级党委常委会一经产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实际上代行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的职权,既行使党内决策权,又行使执行权,加上对同级纪委的领导,实际上还行使党内监督权。党内权力如此过分集中,便很容易导致权力结构失衡、失控,进而使党内监督显得无力、无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党内三权制衡机制,将党内权力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

2.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有效监督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必须改革和调整现行的纪委的产生方式、领导体制和职权范围。在中央一级成立一个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机关似乎还不大可行,可否考虑在中央委员会内部加强“三权”相互制约,由中央政治局决策,中央书记处执行,中央纪委监督,中央常委会协调各方,向中央全会负责,中央全会向全国党代表大会负责。将这种权力制约机制融入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便可形成纵横协调、坚强有力的党内监督体制,做到既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又切实保证决策正确,有效地遏制腐败,进而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地方各级党的组织内,应当有条件且有必要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即监督机构与同级党委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两者都由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都向党代表大会负责报告工作。此外,监督机构与同级党委的成员不得交叉和相互兼职。纪委产生后受上级纪委垂直领导,各级纪委有权提议罢免同级党委成员的职务。这样就真正形成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权,执行机构的执行权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权三权制衡、平行监督和制约的监督体制。此模式基本上是列宁倡导的党内监督领导机制模式。这样有利于保证纪检部门权力的相对独立,保证纪检部门的权威性。

3.加强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邓小平在1957年所作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报告中指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15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提出,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14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251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5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的:“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17《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五条明确规定,“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关系。因此,我们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效果。

法律监督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8民主党派监督是政党之间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的监督,即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邓小平在1956年《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外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19在1957年《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邓小平指出:“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20群众监督,群众监督是一种最深入、最广泛、最朴实的监督,是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拒腐防变、抵御风险,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舆论监督是一种来自大众的社会性的监督形式。党的十三大首次把“舆论监督”写进报告,党的十六大明确表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评价性的特点,特别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更好地突显出透明度高、震慑力强、辐射面广等优势,在监督制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在1965年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要接受监督,就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监督”21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中,他指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以及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说明了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强调要“克服特权等腐败现象,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制度问题”。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16

17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3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33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页

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扩大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

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促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3只有发展推动好党内民主,党内监督才会有活力、起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威。加强代表在党代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代表的监督作用。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对民主评议党员、党的组织生活、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形式作出具体规定,认真执行,组织经常性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三是要做好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和探索。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提出,要“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24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会常任制,并明确把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写进了党章。建立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可以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常任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发展。

2.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在党内监督中享有批评权、检举权、请求罢免权,即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或以写信的方式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有权向党的各级组织揭发检举党员违法乱纪事实;对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有权向党的各级组织提出撤销或免除其党内职务的要求。党员、党员干部在接受党的监督时,有解释说明权、申诉申辩权、辩护权和对诬告的控告权。保障党员的上述权利是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化的基本前提,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环节。

总之,我们要从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使党内监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篇3: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把手”, 主要指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他部门的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 (通常也包含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党政“一把手”在党政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 具有相对完整、全面的领导功能, 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 对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起着关键性作用, 负有全面责任, 这决定了加强对其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不加强监督, 权力的行使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防止腐败现象滋长的重要举措。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些年来, 少数担任“一把手”职务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出, 特别是新闻媒体连续披露的一些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使“一把手”腐败问题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总体上看, “一把手”腐败日趋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一把手”腐败的比例逐渐上升。据统计, 1998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占42.1% (李雪勤:《党员特刊》, 2000年第11期) ;2003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55%;2004年查处的16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

二是“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如: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原来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郑筱萸案等一批位高权重的“一把手”陷入腐败泥潭;

三是“一把手”腐败金额越来越大, 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四是“一把手”腐败大都粘染了“色”的色彩, 腐败分子争相养情人、包二奶,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是“一把手”腐败案件串案、窝案不断增加, 一些“要害部门”的主要领导纷纷卷入进来, 如交通部门原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刘中山、原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还有新疆、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安徽、北京等地的交通厅10多个主要负责人都涉及了经济案件, 河南省更是创下了三任交通厅厅长“前腐后继”的犯罪纪录;

六是“一把手”家族式腐败现象引人注目, 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被卷入腐败案件, 有的甚至“满门入狱”。

由此可见, 暴露出来对“一把手”监督缺位, “一枝笔”现象仍没能得到根治。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 深入推进反腐败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强调要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 防治腐败包括“防”和“治”两个方面, 即防范、防备、防腐, 以预防为主;治理、治标、治腐, 以惩治为主。惩治是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有效手段, 预防是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和条件的有效措施,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统一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 既不能片面强调预防为主, 惩治为辅, 也不能单纯追求办案指标、查案件数, 而忽视教育、制度、监督的预防功能,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方针政策, 该惩则惩, 该防则防。预防腐败, 则重在加强监督, 重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这是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重要保证, 是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 增强监督“一把手”的实效性

在履行监督职能中,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对纪检监察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 更是职责所在。纪检监察部门要有效地对一把手进行监督,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强化自身的监督职能, 切实增强监督一把手的实效性。

1.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监督力, 善于监督一把手。对一把手的监督, 要讲究方式方法, 讲究策略技巧, 要善于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这就要求纪检监察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炼造一身“过硬”的素质和本领, 做到目光敏锐, 铁面无私, 忠于职守, 做到会监督, 善于监督。因此, 要不断加强学习。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 用先进思想筑牢自身廉洁防线, 自觉弘扬新风正气, 抵制歪风邪气, 清正廉洁, 秉公执纪;二是要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 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 依法执纪办案的能力, 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做到熟悉法规, 熟识程序, 为监督和办案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增强素质, 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影响力、战斗力, 增强监督的震慑力, 从而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监督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

2.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提高监督力, 让队伍敢于监督一把手。要制定奖励措施, 重奖反腐有功者, 重奖监督有功者, 对于在查办和侦破腐败案件中表现突出的立下大功的办案人员, 对敢于监督一把手的工作人员, 要在政治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奖励, 以鼓励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敢于监督一把手, 敢于办案。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 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意识, 强化监督一把手的意识。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监督是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要认真履行, 敢于监督。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不能因为是“一把手”就不敢勇于实施监督, 特别是有举报线索的时候, 更应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出发, 认真组织力量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不能因为是“一把手”就慑于权威而不敢调查核实, 放弃监督。因为监督不力而造成一把手违法违纪的, 要追究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 明确监督的重点, 完善监督制度, 增强监督一把手的针对性

1.突出监督重点, 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对各级党政、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的监督, 尤其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对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二是突出对重大决策情况的监督。三是突出对选人用人情况的监督。四是突出对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监督。在选人用人、执行财经纪律和重大项目建设审批方面, 更是监督的重中之重。这些方面, 如果监督不力, 不到位, 就会变成滋生腐败的土壤。因此, 对这些需重点监督的项目, 应实行全程的监督, 把监督关口前移, 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

2.加强制度建设, 是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根本所在。要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 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律人, 保证对一把手监督工作的规范有序。

一是建立完善一把手交流轮岗制。在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对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的一把手进行交流轮岗。这样既可以打破关系网, 避免形成地方利益、集团利益, 又可以净化可能滋长腐败的土壤。

二是建立完善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离任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即在领导干部调动、离退休、提升之前, 由上一级和本级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 对其在任期间的经济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审计。按照先审计后上岗的要求, 紧紧围绕反映一把手实绩的主要方面, 重点审计一把手在原工作单位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经营管理情况、个人经济收支情况以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如发现有问题时, 审计组要向其主管部门和管理他们的纪检监察部门写出书面报告。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 应立即停止其调动、离任、提升活动, 并令其说清问题和采取补救措施。同时, 纪检监察部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 视情况进行处理。要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年度考核等制度, 不定期地对一把手进行考察和审计, 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是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权力运行过程公开化是一切监督的基础, 为此必须建立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杜绝权力暗箱操作。

四是建立一把手廉政报告制度。每年根据实际情况, 安排部分部门“一把手”向纪委全委会汇报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并接受评议。将每次汇报情况综合后存入个人廉政档案, 作为上级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

五是要坚持好行政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行政监察的职能, 对“一把手”执行上级命令、指示、规章制度和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等情况,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政方面的监察, 督促“一把手”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六是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审批财务制度。党政“一把手”不再行使本单位财务的直接审批权, 由副职领导分管财务, 财务单据实行“一单联签”制, 即日常经费开支由经办人、证明人签字, 分管财务领导签批把关;业务专项经费开支由经办人、证明人、分管业务领导签字, 分管财务领导签批把关。“一把手”对总体财务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 并签批分管财务副职的报销开支。超过一定数额的财务开支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实行分管领导签字、行政“一把手”审批、党委书记定期检查审核的方法, 加强对了财务审批工作的监督。

七是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听证会制度。工程项目在正式立项前, 必须对立项理由、资金估算、工程周期和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项听证。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程项目必须统一进入招投标中心, 进行公开招投标。严禁规避招投标或擅自肢解工程总量及变相违规操作。资金额度较小, 按规定可不进入统一招投标程序的工程项目, 也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招投标和承发包方案, 并报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审核。严禁党政“一把手”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招投标和承发包活动。

八是要建立干部推荐提名责任制。以“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 规范干部推荐提名程序, 明确推荐人的责任, 使“一把手”明确用人风险, 建立一把手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追究责任制, 使“一把手”切实肩负风险。实行一把手用人把关负责制。一把手切实加强监督, 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把关, 如果一把手把关不严, 在用人上出现重大失误, 一把手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 构建监督网络, 整合监督合力, 增强监督一把手的有效性

有效的监督网络必须是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紧密结合, 坚持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 形成全方位监督的整体合力。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 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各方面的监督资源, 构建一张无形的监督网络, 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让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感觉到监督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让一把手的权力行使在监督之下。

1.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监督是最广泛、最基层的监督。不管什么监督, 怎样监督, 永远离不开的是群众的监督, 群众是监督力量的源泉。在强化一把手的监督中, 群众的监督起到关键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他们的眼睛最亮, 耳朵最灵, 信息最多, 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最清楚, 最了解。回顾我党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历程, 不难看出, 群众举报, 是查办腐败案件的切入点之一。

作为老百姓, 无官一身轻。对一把手的监督, 没有太多的顾虑和负担, 在他们的肩膀上, 更多的是道义。这就决定了他们敢作敢为、仗义执言的人生品格和本质特征。他们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 既了如指掌, 又敢于直言, 没有任何忌讳, 没有束缚的框子, 他们不怕抓辫子, 不怕穿鞋子。纪检监察部门要把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与群众监督紧密结合, 充分调动群众监督一把手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对一把手生活作风的监督、工作的监督、廉政的监督, 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各个方面。要充分调动群众对一把手“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的监督, 了解和掌握一把手的经济状况, 生活条件, 交际中是否有拉帮结派、傍款涉黑的情况, 是否经常往灯红洒绿的地方跑, 是否经常进其他不良的场所。

要调动群众监督一把手的积极性, 纪检监察部门特别是党委政府要为群众提供实现监督的渠道和方式。这就要求对涉及重点监督的项目, 进行公示公布, 还要把一切需要人民群众监督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都公开出来, 以便人民群众监督时有所遵循, 有的放矢。要采取相关措施, 鼓励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举报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举报。要设立奖励基金, 重奖举报有功者, 给予监督有功的群众以物质的报酬, 提高其监督一把手的积极性, 让群众想去监督, 敢去监督。

2.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 主要特点是新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它同其它各项监督一样, 是一个方位, 是一个渠道, 可它又有不同于各项监督的地方。新闻舆论监督是各项监督必然经过的流程。这一流程是对其它各项监督的放大。“人要脸, 树要皮”, 因此, 有些腐败分子的心态是:“不怕内部通报, 就怕公开见报”。新闻舆论监督是把腐败行为置于光天化日之下, 是阳光工程, 是透明之举。新闻舆论监督带来的是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是把监督工作交给群众检验。不仅如此,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敏捷性, 是快车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有些案件是先在媒体上露了点头之后, 才引起有关方面立案审查的。对当事人来讲,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老实说, 任何人的腐败都不是娘胎里带来的, 都有一个从小错到大罪的过程。倘能在轻度腐败时就允许新闻媒体提个醒, 十有八九不至于演变成重度腐败。还有, 新闻舆论监督不限于揭露, 不同于纪检部门的侦察报告, 只写时间、地点、情节, 新闻媒体重在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把惊人的案件变成警世长鸣的警钟。新闻少不了分析, 少不了找教训, 因此, 新闻舆论监督能起到“杀”一儆百、”“杀”一儆万的作用。有鉴于此, 在运用新闻舆论监督手段时, 我们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 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 力求做到揭露面小、教育面大。在处理同其他监督形式的关系上, 力求做到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要牢固树立依法进行监督的观念, 不要“四面出击”, 不要试图仅靠媒体的力量“包打天下”。

(四) 协调五方面的关系, 强化监督一把手的科学性

在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还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 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 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 从而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二是监督与信任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施监督时, 既要达到监督的目的, 又要把握好度, 保护好积极性, 不能束缚领导干部及“一把手”的手脚, 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监督与支持、监督与鼓励、监督与提高的有机统一。大多数“一把手”为了把工作搞上去,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甚至作出了很多的奉献和牺牲, 组织上要相信他们, 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

三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干部严格监督, 但作为干部则要严格自律, 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 内化为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

四是勤政与廉政的关系。人民群众期望的领导干部不仅是廉政的干部, 还必须是勤政的干部。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 就必须忠于职守, 任其职, 尽其责;在其位, 谋其政。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深入扎实地工作, 做敬业勤政的模范。要尽职勤政, 力戒懒惰。领导干部只有勤政与廉政相结合, 干净而又会干事, 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五是预防与严惩的关系。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 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 一方面立足于教育防范, 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 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 加大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惩处力度, 增强震慑力, 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景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7-1.

[2]北京党建网:http://www.bjdj.gov.cn.党内监督机制若干问题初探.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问题研究.

[3]我爱公务员网:http://www.woai.cn.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加强对乡科级党政“一把手”监督.

篇4: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36—02

“共产党要受监督”是由我国公共权力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样我国的公共权力基本上由四大主干组成:中国共产党权力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权力体系、经济管理权力体系和社会权力管理体系。其中党权力的触角伸展到了社会公共生活的每一角落而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党的权力既然是公共权力且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其权力必然具有由权力主体自我扩张的倾向而使政治权力无限扩张的属性。因此,党内权力监督是关系我党、我国政治体系稳定和政治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

一、监督实质及其实效的制约因素

监督,是与权力关系、权力制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权力关系、权力制约关系是谈不到监督的;不理顺权力制约关系,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但是权力监督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的权力制约关系,而是权力的委托和受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权力监督的实质就是委托权对受托权的监控,或者说,监督是主体(委托者)的权力对客体(受托者)的权力的监察、督促和处置。具体到我们党就是公共权力的主体———委托者党员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客体———受托者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和處置。

这种监察、督促和处置的效能如何,主要受内外两个方面影响:监督体系外部环境(如市场经济成熟程度、国家法治化民主化水平、政治文化传统等)和监督体系内部环境。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监督体系的内部制约性因素。主要有:1.权力监督文化的社会化程度。所谓监督文化的社会化,是指权力的理论、权力监督的理论、权力监督的历史及监督的具体法规和制度等在权力主客体身上(权力委托者和权力受托者)的内化现状。它是权力监督效能的文化基础。2.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水平。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权力监督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决定了这一体系的社会适应性、功能的齐全性及内聚力的大小。它是决定权力监督效能的关键之关键。3.权力监督体制的畅通化程度。所谓畅通化,是指权力授受关系、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关系在纵横两个方向中的明确和理顺程度。其中委托之权和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对监督体制的畅通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监督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4.监督渠道的民主化程度。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这里的民主化程度,是指监督渠道中监督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民主权利程度。监督渠道的民主化程度越高,参政的权利越有保障,人民的权力监督就越有力;反之,群众的参政权利及监督权力就无法落实,监督弱化就无法避免。

二、完善党内权力监督的构想

通过对权力监督实质及影响制约因素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要围绕人民群众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监督的本质核心,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监督文化的内化教育,强化监督主、客体的监督意识。强化党内监督文化的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监督意识,是强化党内权力监督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党的性质教育,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党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在自觉、主动基础上的党内权力监督是我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发展,走向胜利的保证;二是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内权力监督的本质、原理,把握党内权力监督的规律;三是加强党规党法特别是党内权力监督法规、制度的教育,使广大干部了解党内权力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方法;四是进行党史和国际共运史的教育,使党员干部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紧迫感。通过上述教育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三个意识”:其一,增强党员干部参与监督的权利、义务意识。党章中把党员参与监督作为一项重要权利和义务规定下来,就是要求党员主动参与党内监督,这是关心党、爱护党的表现。其二,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公仆”意识。在党内生活中,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都既是监督他人的主体,同时又是被他人监督的客体,都应勇于监督他人,抛弃头脑中的特权、人治、官本位、民本等思想糟粕。其三,增强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党章规定:“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党员相互间的一种新型政治关系的体现。要做到平等监督,关键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带头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群众的监督。

2.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内权力监督的若干法规。党内权力监督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是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性环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反复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1]。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度,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抓紧党内立法,尽快制定出一个能统管全党、具有最高权威性的、配套性的和专项操作性强的《党内权力监督条例》。这一条例应包括:(1)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本质,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思路;明确确定负有监督责任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在实施党内权力监督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及工作程序。(2)配套、完善专项的法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方面如《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等;日常监督工作方面如《谈话制》、《诫勉制度》、《离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廉政鉴定制度》、《回避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干部监督方面如《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大事制度》;必要的保障制度方面如《保证监督者权益制度》、《领导干部收入分配制度》、《干部干忧、抵制、破坏监督惩处制度》。

3.理顺党内权力监督体制,保证党内监督主体、主体的权力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监督主体、监督主体的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纪检监督部门由同级党代会产生、受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和上级纪检委员会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日益呈出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适应性:党委、纪委及同级党代会权力关系不畅、运作方式不灵、职与权不符,监督主体缺少独立性、权威性等弊端。为了理顺权力关系、完善监督领导体制,笔者认为应逐步实现两个过渡:(1)逐步实现由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和上级纪检委员会领导为辅过渡到以纵向的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以横向的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监督领导体制,赋予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权。这就需要党内立法,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规格、干部职级、执纪权限、办案经费和工作设备,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报告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和有关工作程序,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和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2)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党的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开会制过渡到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这就需要调整代表人数,注重代表质量,规定代表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及代表任期五年,并适当增加各级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另外,将弹劾制适时的引入党内,党的各级党代会的弹劾权是党员群众实现权力监督的重要保障。实现这两个过渡,必然使上级的监督、检查的威慑力和作用比来自同级或下级要大的多,党内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同时党代会的常任制也有利于党的代表大会对全委会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的监督。

4.加强权力监督渠道民主化建设,进一步拓宽党内权力监督的民主渠道。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方向。党内权力监督的实现,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这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及完善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条例》对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明确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原则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的措施,都作了具体规定;但仍需要加强对党员的批评权、检举权、请求罢免权等权利的制度化建设保障。二是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公开是监督的条件,只有将公务活动的条件、程序、结果公开,广大党员才能了解和参与事务,也才能行使自己的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权力的寻租、异化也将最大程度的得以避免。三是要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还必须在“多数人决定”的民主原则下尊重保护“少数人”,并使之制度化和程序化。因为,民主的价值不仅在于尊从多数人的原则,还体现于对少数人的意见的尊重。为此就必须确定保护少数人的程序,不仅应有民主决策的制作程序,还应有民主决策的中止程序纠正程序,从而尊重,保护少数人。

至于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这要把党内民主监督与党外民主监督相结合起来。不仅要有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还要有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还要加快舆论监督法的出台,接受舆论的监督。“有了这几个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2]。这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篇5: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

摘 要:在30余年的改革中,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党内监督机制逐渐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趋于健全,这是评估当前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运行现状应当考虑的基本事实。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合理分解权力方面,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同级之间的监督方面,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诸环节上,依然存在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力监督;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1-0084-06

“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1]29是在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原则,也是完善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总方向,而较为准确地评估当前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则是基点。文章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试图描绘出这一运行现状的大致轮廓。

一、相关文件的基本梳理

文章所选取的有关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文件,从形式上看,这些相关文件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有关机关制定的党内法规(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规范性文件(决定、决议、意见、通知)等。从内容上看,这些相关文件主要是关于保障党员权利、地方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地方和基层党委会工作机制、纪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内权力分解、巡视制度、违规惩处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权力运行公开以及规范权力使用等内容。从时间上看,文章主要选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文件作为分析对象。从空间上看,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既有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也有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

二、党内权力制约机制的现状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结构划分,按照“三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及与党员的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种模式。

模式一所示的权力结构类似于美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二所示的权力结构类似于英国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议会至上”关系。这两种权力结构模式均不是当前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和运行现状的体现。这两种权力结构模式的运行基础有两个。其一,党代会经常性发挥作用。至于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好处,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讲得很透彻,它“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

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2]233。其二,同级党委会与纪委会之间是平行关系。权力对等方可谈论权力制约。现实情况是,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书记、副书记的人选需“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3]18。在这种体制下,纪委会对同级党委会的制约效果较弱。

模式三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之前这段时期内的党内权力结构情况。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关系方面,根据中央在1996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相关规定,“全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是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会的决议;常委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全委会的决议”[4]196,可以看出几年开会一次的党代会对党委会的制约较弱,而党委会对党代会的制约较强。在决策权与监督权的关系问题上,党代会对同级纪委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几年一次进行的选举纪委全体会议,而纪委会对同级党代会的制约则主要表现为根据党委会的意见监督和检查党代会代表的遵守党章及党内纪律的情况,因此党代会与纪委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较弱。在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章程》对纪律检查体制的相关规定,例如纪委委员发现同级党委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5],导致党委会对同级纪委会的制约较强,而纪委会对同级党委会的制约较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党委会的权力过于集中。

模式四反映了十八大之后的党内权力结构情况。十八大提出要继续“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1]52;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纪委领导体制作出新的调整,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6],逐渐形成“新双重领导体制”。这两项改革内容的直接影响是党代会和纪委会对党委会的制约增强。

模式五不仅体现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这种权力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条件之上的。第一,党员权利得到保障,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确立,即保障党员权利不仅要有实体性的内容,而且要有程序性的规则;第二,至少在一定层级(县、市、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第三,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成员互不重合,“党代会的代表中,无论是谁,只要当选为党的执行机构或纪检机构成员,在其任职期间就自动失去党代表资格”[7]。

模式六体现的是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这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的理想运行方式,它实现了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推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总目标。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权力运行结果公开透明,这就要求加大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广度和力度。公开本身并非工作内容的全部,让群众看得懂、看得明白才是关键。其二,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这比前者更为重要。权力运行过程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的关键。脱离权力运行过程而谈群众监督,其监督质量会降低。无论是推动权力运行结果公开还是过程公开,多样化的、畅通的监督渠道是前提。其三,群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对于事关本地区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全局问题,必须邀请群众或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群众参与制定政策,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能够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再者,伴随群众参与而增加的理性成分,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三、党内监督机制的现状

根据时间维度,可以将党内监督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根据空间维度,可以将党内监督划分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同级之间的监督。兼顾时空维度,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党内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事前监督

各结构性的权力内部也有次结构,比如执行权中的决策权、职能部门的决策权、监督权中的执行权等,这类权力属于机制性和职能性的权力。权力类别不同,事前监督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结构性的权力而言,事前监督主要解决如何授权的问题;对于机制性和职能性的权力而言,事前监督主要解决如何选拔任用干部和制定权力运行规范的问题。

当前,地方各级党代会、党委会和纪委会的选举,主要依据《关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实行差额选举的暂行办法》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这两部规范性文件和党内法规,规定了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纪委委员候选人以及党委和纪委常务委员的差额选举比例和产生方式,为“三会”选举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则和程序。但是无论是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还是纪委委员候选人,均是由上届党委常委会提出建议名单,其基本程序是:常委会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常委会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代表团讨论酝酿确定候选人――党代会进行选举。可以看出,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最后两个环节,在其他环节,尤其是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环节,党员或党员代表的参与成分较少,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若当选的党委、纪委委员在任职期内有违犯党的纪律或国家法律的行为,如何对其追究责任?这是改革和完善地方层面党内授权机制绕不过去的两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尤其是在党委会、纪委会候选人的确定环节,党员的参与成分较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由上届委员会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4]210但是,在党委会和纪委会书记、副书记的选举环节,党员的参与成分不够。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中央先后制定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条规定”、“新五条规定”、“补充规定”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四条规定”,成为当时党员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进入新世纪,中央在总结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制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三部党内法规。这三部法规对党员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业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成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行为规范。

必须承认,无论是在授权环节,还是在选拔任用干部和规范权力使用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实体性规定内容较多,而具体操作性规则较少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党内事前监督机制是比较健全的。

(二)事中监督

事中监督,即指权力运行中的监督。无论是对结构性权力的监督,还是对机制性和职能性权力的监督,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同级监督。

1.自下而上的监督

自下而上的监督,主要指党员监督。党员监督的前提是保障党员权利。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2]215。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党员的权利不断得到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这集中体现在1995年开始试行的、2004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称《权利保障条例》)。《权利保障条例》专列六条对党员享有的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予以详细说明。这是考察党员监督现状所要考虑的基本事实。但是,与事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保障党员权利的部分条款常常缺少程序性的规则,甚至是实际操作与相关规定有偏差。比如,在保障党员选举权方面,一方面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候选人名单要由党员或代表通过充分酝酿讨论提出”[4]37,另一方面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一届党委会提出候选人”[4]210。

2.同级之间的监督

当前,党内同级之间的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同级纪委会对党委会的监督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从纪委领导体制上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3]18;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书记、副书记的选举,须经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而且上届党委常委会有权确定纪委会委员候选人的建议名单。从纪委工作机制上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各级纪委会在检查案件过程中“要把处理特别重要或复杂的案件中的问题和处理的结果,向同级党的委员会报告”[3]18,当发现同级党委会委员有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时,纪委会“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3]18。综合考察纪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可以看出纪委会对同级党委的制约和监督不充分。

篇6: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严群众基层易,严领导机关难;

掌控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易,跟踪“八小时”以外难;

检查程序结果易,监督操作环节难;

量纪惩处易,防微杜渐难;

查明举报问题易,消除不良影响难。必须在强化意识、搞好监督、健全机制上下功夫,求实效。

强化“三种意识”。强化接受监督的自觉意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规定,充分认清监督不仅是一道“紧箍咒”,更是一个“护身符”,树牢组织监督是政治上关心爱护的观念。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党内监督,树牢不受监督的权利容易导致腐败的理念。充分认清领导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牢固树立接受监督人人平等,参与监督人人有责的思想。强化敢于监督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家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是《党章》赋予每个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使每个同志自觉破除私心杂念,坚持做到不因实施监督得罪人而放弃原则不敢监督,不因当前问题多而逃避现实不愿监督,不因搞好监督难度大而丧失信心不去监督。强化开展监督的标准意识。自觉从群众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搞监督,坚持以官兵是否满意为标准,不以自我感觉为标准;

以体现党的性质和意志为标准,不从横攀竖比中找标准;

以监督搞得好不好为标准,不以搞了没搞为标准。进一步认清问题,找准差距,增强搞好监督的紧迫感。

搞好“三个监督”。搞好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要通过思想汇报、过组织生活、干部讲评、情况通报等方式,使领导干部的言行置于组织监督之下;

党委成员之间要从增进团结的愿望出发,生活上勤关心,工作上多补台,常拉袖子常提醒;

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批评要敢于揭短、一针见血,自我批评要敢于亮短、见人见事,坚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警示。搞好对钱、财、物的跟踪监督。注重加大对钱、财、物的管理监督,坚持做到年初工作有计划、月月有检查、季度有分析、有讲评,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加大对预算、决算和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做到预算不经审计不得上会讨论报批,工程建设不经审计不得竣工决算,工程决算不经联审不得核销。搞好对敏感事务的公开监督。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在政工网开通首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基层诉求和意见建议的表达渠道,充分调动普通党员参与监督积极性,使党内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要在士兵考学、提干、入党、立功受奖等基层敏感问题上,积极推进事务公开,落实广大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政。

上一篇:2008师德教育巡回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12下一篇:6月份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