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

2024-06-07

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共4篇)

篇1: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

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

今年来,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高新路街道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面积极开拓创新,结合工作实际,推行村级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将廉政档案建设延伸到社区(村),建立以社区(村)干部廉政档案为依托、以廉政鉴定为手段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社区、村干部廉政档案,进一步规范干部权力的运行,对街道5个社区、3个村104名社区、村的两委干部,各村民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全部建立了廉政档案。

一、加强廉政档案管理

建立廉政档案是加强廉政鉴定的前提和保障。为使廉政鉴定有据可依、高效优质运作,街道纪工委负责建立和管理社区(村)干部的廉政档案,配备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为确保廉政档案客观祥实、整齐规范,对建档材料实行了“四统一”。一是统一填表内容。廉政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村)干部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宅基地使用情况、计划生育情况、个人及家属经商办企业情况等内容;二是统一案卷式样。统一规定了廉政档案案卷内容、格式和标准,统一印制了《高新路街道社区(村)干部党风廉政档案登记表》,下一步将把廉政档案内容输入电脑,对廉政档案实行微机管理;三是统一来源渠道。明确规定入档材料必须由本人亲笔如实填写,有关事项报告要做到及时、准确、规范,社区、村党支部审核,最后经街道纪工委和有关职能站所审查,确认无误方可入档;四是统一管理。从档案的存放、档案的保密及档案的登记都作了明确规定。严把廉政档案使用关,加强对廉政档案的动态管理,廉政档案将随着建档对象的变动而调整。

二、充分发挥廉政档案鉴定作用

发挥廉政档案提拔任用干部进行廉政鉴定的作用,凡是拟提拔任用的干部,拟列为后备干部的对象,发展党员,党工委、办事处表彰和推荐上级表彰的人选、因公出国(境)的干部等,由纪工委会同派出所、信访、计生、重点办等部门,分别对其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执行纪律要求、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被举报控告等情况进行审查核实,提出书面审核意见,然后经纪工委综合各方面情况提出廉政鉴定意见;未经纪工委提供廉政鉴定意见的,不得提交党工委会讨论决定。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拟定上述对象进行考察之前,将对象名单函告纪工委进行廉政鉴定,纪工委一般在一周内向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提供廉政鉴定意见。

三、真正发挥廉政档案监督把关作用

一是强化事前事中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注意掌握干部配偶经商的情况,子女出国读书、就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对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如购房、建房、购车、婚丧嫁娶、子女升学、乔迁宴请等情况,做到了事前打招呼、事中加强监督,注意防范。二是加

强协调抓落实,为考核班子和干部以及评优评先提供廉政依据。在提拔任用干部、评比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前,都要查看廉政档案,作出廉政结论,对不廉洁的不予通过。纪工委作为牵头负责单位,认真做好组织协调、综合把关工作,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三是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了解被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取证工作提供依据。纪工委在调查一般案件之前,首先根据廉政档案掌握了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并提供相关的重要情况,对找准违纪违法案件的突破口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敢动真格严把关,防止和克服“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带病受奖”等现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放过廉政有问题的干部,不委屈被错告诬告的干部,严格把好廉政关口。

篇2: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

要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靠“班长”。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

道真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总人口为3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辖14个乡镇,84个行政村。近年来,在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把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固本强基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以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努力构建基层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村级干部管理机制。坚持把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班子成员在拒腐防变、执行政策、化解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各项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完善村级组织选人用人机制。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严把“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直接选举”三个关口,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二是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挂钩。建立由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工作制度,将村干部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推行村干部述职评廉制度,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对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建立乡(镇)村纪检网络制度,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监督。

三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县级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乡级财政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逐步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民选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解决民选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每年在新增就业计划中拿出5个名额,按照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原则,把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文化水平、群众公认的优秀民选村干部招考到乡镇事业干部队伍中来。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明确在职村党总支书记且在村党总支连续任书记(包括任办事处书记、主任)10年以上的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对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乡(镇)党委、村党总支、县部门党组(党委、党支部)等先进集体以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创新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坚持把强化监督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着力点,通过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使群众真正参与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中来,对基层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一是以管事为目的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村民说事、理事、议事制度,真正让群众行使村务决策权。

二是以理财为重点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村级财务阳光管理工作,加强对“村账镇管”的监督和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建立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农村“三务”公开监督管理办法,方便群众监督。

三是以监督为关键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涉农财政补贴“一折通”制度,解决农民关心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多项国家直补资金的支付问题。建立“点题”式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组织根据群众的点题进行有关内容的公开。

四是以便民为宗旨构建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由镇村党员干部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包括全镇所有职能部门和各村,其主要职责是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开展服务承诺,明确专人负责,主动为群众进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服务和办理相关证件事宜,切实做到群众办事时时有人管,件件有回音,事事能满意,充分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创新查办基层案件工作机制。惩治是对腐败最有力的打击。要求乡镇每年必须有1件以上自办案件,并且必须规范办案程序。从全县14个乡镇的自办案件来看,以关注民生、整顿村级干部作风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案件查办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重点治理新型农村医疗、农村教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建房等方面的乱收费,加强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

二是坚决纠正和查处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镇村财务

管理、宅基地审批、医疗报销等工作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篇3: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研究

一、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财政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支出监督机制、收入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 收入监督机制

加强财政收入监督就是强化预算执行监督, 保障财政收入安全、完整。基层财政监督的重点是围绕增大县乡级财政收入, 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性收入征缴质量的日常监督, 积极开展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监督, 确保税收和非税收收入真实完整。

(二) 支出监督机制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财政支出监督日益成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内容之一, 是为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合规进行的监督。基层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注重对部门预算、乡级预算、财政支出、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财政支出的审批手续, 把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贯穿于财政支出监督的全过程, 确保财政支出资金的安全有效。

(三) 内部监督机制

财政内部监督是一种预防机制和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机制, 是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水平的自我检查和评价, 其重点是财政部门业务机构履行职责的执法质量。对财政资金管理和履职到位进行全覆盖监督, 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收支运行中的问题。促进财政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 从源头上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四) 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基层财政的会计监督机制以强化会计业务为重点,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 促进各项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以及村级财务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 努力提高财政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水平, 依法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二、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环节

(一) 财政监督方式单调

长期以来, 由于受财政监督职责权限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基层财政监督的方式比较单一, 也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监督方式看, 财政监督以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居多, 经常性监督较少; (2) 从监督环节看, 我国财政监督以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居多, 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较少; (3) 从监督内容看, 财政监督对公共收入监督多而对公共支出监督少, 对预算内收入监督多而对预算外收入监督少, 对个别事项检查多而全方位跟踪监督少。由于财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监督, 使很多违法违纪问题成为既定事实后才被发现, 损失已经发生而无法挽回, 从而造成财政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屡查屡犯。

(二) 内部监督薄弱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 监督环境不完善等原因, 基层财政单位普遍存在重视外部监督, 忽视内部监督的现象, 致使财政系统违法违纪案件屡禁不止, 有的还相当严重。这与财政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缺乏约束机制有很大关系。

(三) 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协调不够

目前审计机关、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派出机构等都具有财政监督职能, 由于各个监督机构之间职能相互交叉, 职责分工不明,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因此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多有发生。各机构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 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 检查结论上不能相互利用, 且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的检查审计上, 经常产生监督重叠现象, 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使得监督成本过高, 监督效率过低。

(四) 重视程度不足

财政监督虽然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多数基层财政单位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多数人认为财政监督只是针对违反财经规章制度的人和行为, 是一种事后性的监督, 财政监督重检查轻整改、重处罚轻预防、重眼前轻长远等现象依然明显, 出现财政工作中重管理、轻监督, 造成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资金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 改进监督方式

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 应由重事后、突击性监督转变为全过程、日常性监督。一是按照财政收支管理、财政监督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建立和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稽核相协调的全过程监督机制, 成为基层财政监督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财政大监督”理念下, 事前、事中监督作为业务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的重点工作内容;专职监督机构主要侧重于事前、事后监督, 同时通过对业务管理机构日常监督职责的再监督, 最终实现对财政资金解缴收付、征管、入库、退库的全过程监督。二是由突击性检查转变为日常监督, 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完善管理制度, 真正形成管理与监督并重, 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二) 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 通过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 可以促进财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

首先, 完善责任考核追究制度。责任考核追究制度是指基层财政部门将各项收入任务、涉农资金、费用控制目标等纳人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 年终进行考核, 与评先进和工作责任制结账挂钩, 同时对监督检查人员和监督检查对象的财政违法违规行为均严肃处理, 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其次, 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实行财务“四审”。基层财务监督检查对象主要是对全辖区内的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个别私有企业。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对单位财务收支执行财经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 另一方面对单位执行国家税收法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实行财务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是实行财务“四审”, 即“月末自审、季度报审、半年初审、年底终审”。

最后, 加强专项资金监督。专项资金检查是指财政局内设机构在财政监督局统一协调下有针对性的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的专项检查和调研工作, 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专项资金的管理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三性”原则, 在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监督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开展财政资金有效性监督。基层财政需要重点关注的专项资金包括社保资金、扶贫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基层财政监督机构设有专门科室负责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在检查方法上主要采取财政部门内外结合、市镇两级上下结合的办法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随着政务公开系统的建立, 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更加有效。

(三)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为增强财政监督的整体协同性, 必须注意加强协调机制建设, 这是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的共同任务。一是应由专职监督机构牵头研究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对内, 要协调好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财政业务机构的关系, 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工作协调机制;注重做好财政系统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 及时沟通监管情况, 适时组织上下联动检查, 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正确处理好与审计、纪检监察、税务、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 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方法上与其他监督机构互相协调, 达到沟通信息, 消除信息壁垒, 信息资源共享, 进行分类监督和避免重复检查, 形成监管合力。

(四) 转变观念, 加大重视

基层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与权威性较之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这主要因为财政监督的理论法制建设滞后, 工作方式、方法单调。基层财政工作者必须转变对财政监督的不合理认识, 加大重视力度。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监督“四权”———参与权、监控权、纠错权、检查权等四项权力, 进一步争取领导支持,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机构的权威, 建议由“一把手”直接分管财政监督工作。二是实行财政监督信息公开制, 加强与公众交流沟通。即实行财政监督信息公开制, 对财政监督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公布, 对重大案件通过媒体曝光, 对一般案件实行公告制度, 使公众及时了解有关财政监督的信息;;加大日常宣传力度, 重视财政监督教育, 提高人们对财政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公众参与财政监督的积极性, 争取社会支持, 逐步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 为进一步开展财政监督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 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重点以落实“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为突破口, 全面贯彻《会计法》,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一是以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结合的方式, 对会计核算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会计造假行为等进行监督, 同时督促单位领导做到诚信为本, 不做假账,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实行会计监督公告制度。将本年度会计监督对象和上年度会计监督检查处理情况, 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告。三是要维护财会人员合法权益, 及时有效的办理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重点案件, 把处理“人”和处理“事”有机结合起来, 赢得广大财务工作人员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摘要:近年, 基层财政通过不断强化职能, 使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基层财政监督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基层财政应加强会计监督力度、建立内部协调机制、提高重视程度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有效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同时, 也要进一步为开展财政监督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以利于基层财政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基层财政,监督机制,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兆才.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J].生产力研究, 2009 (24)

[2]梁爱军, 王克荣.基于财政内部监督体系的形成与基本框架[J].财政监督, 2006 (11)

篇4:扩展廉政档案建设完善基层监督机制

一、重在评估,防止苗头性问题倾向,健全预警机制

当前,我们大多数企业廉政信息主要是依靠信访举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来获取。由于受文化程度及整个环境影响,举报人对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同,以及个人对于重大事项报告的表述方式存在主观随意性,导致被动接收廉政信息的比例过大,往往错过发现那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最佳时机。一是做好新任干部的廉政教育工作。新任干部的入职教育是预防腐败行为的关键步骤。很多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都是由于最初没有受到廉政教育,或者廉政教育影响力度不大、深度不够等造成的。基于干部廉政教育的现状,在理论上可以引导新任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在教育效果上,可以运用重大典型个案,及时开展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思想根源,做到警钟长鸣。二是做到廉政述职与监督并举。定期廉政述职活动有利于干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总结。让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公开亮相,可以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腐败行为产生预警效果。三是畅通搜集腐败行为信息渠道。腐败行为信息的搜集是预防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确保腐败行为信息搜集畅通无阻,是预防干部腐败行为的重要机制。要根据需要,对重点行业和相关领域的问题组织专题调查和个案访谈。及早搜集到腐败行为苗头性信息,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对于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或进一步恶化至关重要。

二、重在监督,防止乱作为现象,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不可否认,在一些企业内部,某些单位个别干部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失职不作为、越权乱作为,缺位不作为、越位乱作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深入剖析根源,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治本措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好清前堵后的问题。一是建立查纠机制。建立投诉受理、调查核实制度,建立座谈、跟踪、回访制度,建立内部督察检查制度等,大力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查纠网络,在系统范围内形成发现和查纠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工作合力。二是建立惩戒机制。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损害集体利益和职工利益的行为,除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外,还要视情给予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诚勉谈话、停职检查、调整工作岗位、待岗培训、免去领导职务、责令辞职、辞退等组织处理。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查处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应当追究该单位(科室)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在加强内部互相监督、专职监督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内外、上下立体监督机制的构建,切实解决监督软化、弱化、虚化的问题。

三、重在创新,防止新的腐败现象产生,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随着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腐败手段也花样翻新,某些干部采用边缘的、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有的利用制度缺陷打擦边球、钻制度空子,有的则是集体作案、相互掩护、设置迷障,给办案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创新制度,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一是要及时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要根据形势及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改或完善已经落后或者存在缺陷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一些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项目资金管理等腐败高发环节,制定出台一批适应新形势变化的新制度,以弥补原来制度的不足。二是要进行监督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组织协调优势,突出监督重点,整合监督资源,拓展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实效,形成步调协调、手段互补、信息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更好地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三是要进行预防职务犯罪制度的创新。要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突出抓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保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贯彻落实;要把好选人用人关,不断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并把廉洁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标准,确保干部队伍廉洁。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400字下一篇:汽车美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