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它还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贵州省1996年到2015年总共20年的数据,包含了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投入等控制变量,共同考察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篇1:

个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

摘要: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也存在投资风险。文章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不再是一项完美无缺的投资,随着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也不会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它直接面向企业、面向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那么,对于个人而言,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存在某种形式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是否可以规避或积极有效地进行抵御?笔者认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兼具收益和风险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

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

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要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及投资的成本与效益。其主要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完整的资本概念包括了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具体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品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2)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将会产生高于对物力资本投入的回报。(3)教育具有改善人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人才的生产功能,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与个人工作效率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化教育,在个人全部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在未来为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高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参照加里·贝克尔的观点,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量,即成本支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书本费。(2)机会成本,即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获得的劳动收入。(3)时间成本,即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使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减少的成本。(4)利息成本,因为投资高等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5)心理成本,主要包括社会压力和生活影响,也包括由于学习困难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和不愉快等。

个人投资高职教育的风险表现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未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第二,就业的岗位或职位不如意;第三,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概括起来就是专业风险、就业风险和收益风险。

(一)专业风险

专业风险即指教育投资者个人所选择的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就专业的市场满足性而言,正是因为专业类型决定职业类型,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某一时期是不确定的,所以,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体在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存在风险,而这种风险是投资者自己索赔不能清除和消散的。再从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来看,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会使某些专业的投资者陷入就业风险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兴的后起专业,如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从专业的专业化程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保持适度的专业化。如果专业化程度过高,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就业面;如果专业化程度不足,那么毕业生就不能胜任工作。高职专业一般都是针对社会上的热门工种而设置的,是为了培养专用性人力资源以易于进入就业市场,通过专业技术教育形成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极强的专用性和不可转移性,正是这种专用性和不可转移性,使得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尤其是个人,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二)就业风险

由于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找工作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接受了三年的职业教育后进入就业市场,面临着来自自身、单位和竞争者的压力。由于高职院校在录取时的分数线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我国高等院校录取志愿填报自身的一些原因,从总体上来看,其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上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筛选理论,雇主会根据文凭挑选满意的雇员,教育程度实际上扮演着一种识别工具的角色。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致使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寻求就业的毕业生,再加上前几年累积的未实现就业的人,雇主在挑选时有着很大的余地,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本科毕业生。

更进一步地,即便是高职毕业生通过努力顺利实现了就业,也未必就能与心目中的职位相匹配。在就业市场中,雇主往往占据着较大的主动权,虽然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在双方的博弈中,雇员常常是失败者,尤其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高职毕业生更是如此。

(三)收益风险

一般地,投资收益可以从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货币收益角度来看,尽管近几年来“技工行情看涨”,有些单位高薪聘请高级技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整个技能行市相对低落的状态。我国技术工人的年平均收入大约为一万元左右,低于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本科生。再从非货币收入来看,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是社会地位的差距,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更强,因此,一般毕业生都会进入企业,成为“蓝领”或“灰领”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而本科毕业生的选择面相对要广一些,可以进入事业单位或企业做管理等所谓的“白领”工作。两者在工资、福利、升迁前景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区别很大。因此,高职毕业生一般都面临着较大的收益风险。

人们投资高职教育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不完全

所谓信息不完全,是指主体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主体之间的分布上不均匀、在需要获取的总量上不充分或者在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准确这三种情形。

个体的教育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教育选择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首先必须面临的是专业选择。从小到大,学生学习的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科目、统一的评价标准,很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因此,在高考选择志愿时,面对着突然而至的各种选择,他们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割、投资风险无法分散等特点,因此,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具有不可逆性。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想要调换专业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此外,教育投入资金、物力和时间,这些都是连续和不可分割的巨大成本,尤其是时间,对于个体来说是最为稀缺、不可重复的资源,投入后就无法原样收回。

在职业选择时,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容量、市场接受的时间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盲区,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职业、劳动力的获得等信息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这往往导致对风险的预期不足,影响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的有效性。在信息不对称和人力资本风险不可分散的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致使教育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在人岗配置上,可以说求职者无信息优势,依靠卖出自己的人力资本来获取工作岗位和经济利益。而雇主处于代理人地位,他对本行业、本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情况了然于心,处于明显强势。因此,对于委托人而言,代理人的行为是不可测的,进入行业的风险客观存在。这些风险主要有:职业发展定位风险、职业岗位风险、跳槽风险和结构性失业风险等。

(二)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

劳动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流派有工作竞争理论、二元劳动制市场分割理论和激进的分割理论,其中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有影响力。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的市场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

有学者分析了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认为我国存在着工作特征不尽相同的主次劳动力市场。无论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地区经济越发达,教育对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作用就越大;地区经济越不发达,工作年限对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作用就越大。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就越强,劳动者的收入与其知识、能力和教育情况就会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越不发达,收入的决定机制则更强调论资排辈,其工作年限对收入就会有更大的影响。

对于高职的毕业生来说,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局限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如果无法在上述地区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花费更大的成本来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的职业搜寻,大大增加了风险系数。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还造成有一定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无背景、无关系的学生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甚至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人才浪费。

(三)学校教育的质量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各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基础建设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属于后发性教育,历史积淀不长,很多学校是从职高晋升为高职院校的,因此,从观念到体制,从数量到质量,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等。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问题,还表现为各个学校之间的微观质量差异。由于每个学校获得的物质、货币和其他资源的参差不一,并且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定位的不尽相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客观存在。大学教育属于无形的体验型服务产品,在未经体验之前,学生及家长很难了解某一特定院校的教育服务质量与其所需是否相符,因此,个体在填报志愿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专业选择这种重要的决策在人生经历中只可能有一两次,不允许人们通过不断重复取得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纠正错误的成本非常高,一旦进入教育质量差的学校,个体有可能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造成经费和机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高职教育投资风险的规避

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能一劳永逸地享用知识成果,而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而应是更高层次教育的开始。教育证书并不能保证投资者一生的进程,文凭不过是一种重要的保险形式,它降低了失业和向下一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理性认识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是必须要有的。

客观认识自己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态度的差别。最初的专业选择很有可能决定了今后一生的职业范畴,因此要冷静而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尽量避免盲从,追求所谓的“热门”。教育投资的周期长,收期也长,一时的热门不代表长久的热门,要从自身能力适应的角度来选择专业。客观认识自己,就要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个人的价值观、职业目标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把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发挥出来。

必要的远见卓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有些风险一时不容易为人所察觉,待到风险显现时,可能损失已经造成了。这种风险和损失的不同步性要求教育投资者具备相应的风险预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来推断出风险的存在和程度的大小。根据辩证法,偶然性中总是隐藏着某种必然性。风险的产生、扩大和损失的造成总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要认识这些规律,就要具备一些综合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数理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对市场运行的整体把握能力等等。

体验消费的效用教育是一项消费品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了两种角色,他既是一个投资者,又是一个消费者。投资是为了消费,消费的程度如何是投资效益的最终体现。教育史上一直有形式性教育和实质性教育的争论。教育的效用其实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形成思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人真正成为摆脱了蒙昧和无知状态的“幸福”人。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批量生产技术人员,而是通过开发自身的潜能,用手和心灵去改造不完善的世界,为其他人服务所作的准备。因此,高职学生要时刻树立这样一种思想:“有用”不是评判知识的唯一标准,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积累尽可能多的知识就有更多的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受教育者选择机会和提高选择的层次,降低收益风险或不确定性。从理论上来讲,教育的层次越高,教育投资的风险就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只要投资高等教育就没有风险了。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基于正确的教育决策。如果教育选择出现了偏差,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教育投资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有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人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有限的条件下,将风险尽可能降低到最低是个体的最终目标。对于高职教育的投资者来说,在承认风险的前提下,应该主要从自身内部入手,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对于决策者来说,就是要加强决策的实施力度和监管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2]陈国维.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理性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3).

[3]郭丛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8).

[4]赵宏斌.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过度的关系[J].江苏高教,2003,(6).

作者简介:

谢发忠(1970—),男,硕士,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检测装置、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谢发忠 杨彩霞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篇2:

贵州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它还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贵州省1996年到2015年总共20年的数据,包含了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投入等控制变量,共同考察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实证分析前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随后建立了贵州省高等教育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贵州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贵州省;高等教育;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引言

目前,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是基于国家视角,把高等教育以国为单位进行整体研究,所得结论只适用于全国范围,忽略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实际情况。因此,本文用实证方法计算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也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它地方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贵州省高等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在此形势下,贵州省高等教育规模高速发展。为了分析贵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水平的现状,本研究选取高等院校个数、高等学校就读及每年毕业人数、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指标来描述。

1. 高等院校数

1996~1999年间,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数一直在20所左右。随着 1999 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实现倍数增加,到 2015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已达59 所。随之而来的是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不断减少,到 2015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學校仅4所,而研究生院校数量则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2.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

自1996年以来,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至2015年,此期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35747人增加到500882人,增长了近 14倍;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变化也很大,相比1996年,增长了15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总体上也是增长了,在2002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年又上升了。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全省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3. 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

研究表明,研究生毕业人数基数虽然不大,但是从1996年的82人,到2015年的4538人,增长了50多倍;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相比1996年,增长了11倍;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则呈现出有增有减的趋势。

4. 高等教育师资力量

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普通高校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全省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在1996年仅有5600人,到2015年此类人数已增长到30515人。相比较,随着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减少,其内的专职教师也在不断减少,至2015 年仅有379人,减少了约1000人。研究生专任老师也是逐年上升的,从1996年的242人到2015年的3518人,增长了15倍。但是,教师数量的增长仍赶不上学生数的增加,普通高校的学生数与教师数之比在不断增加,也就是教师负担学生的任务不断上升,这个比值从1996年到2015年增加了2.6倍,到2015年此比值已经达到16.4。

贵州省自1996年以来,教育水平发展的很快,直到2015年,从各级各类学校数来看,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9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31.2%。从以上4个方面来比较,贵州省教育规模与教育条件,经过20年的时间,改善了很多。

(二)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502.56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10.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9847元,比上年增加3410元,增加12.9%。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45%、49%。财政收支均有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省级财政收入274.62亿元,地级财政收入308.21亿元,县级财政收入773.45亿元,乡镇级财政收入147.09亿元;2015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9.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2个百分点。另外,与1996年相比较,全省在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贸易、科技教育、人民生活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进步,全省GDP增长速度总体上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波动较大,尤其是从2012年以后,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2012年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营改增”的实现使得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财政收入没有了主要来源,因此从2012年到2015年,它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总体也呈现一个上升趋势,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三、贵州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选取贵州省1996~2015年的GDP作为因变量。本研究选取的计量模型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了方便分别对各变量取对数,因此模型因变量表示为Ln GDP。自变量:1.人力资本投资(LnX1),此变量本文选取1996~2015年高校毕业生来衡量,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并取对数;2.物质资本投资(Ln X2),用贵州省1996年~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并取其对数;3.劳动力资本投资 ( Ln X3),用贵州省1996~2015年就业人数来衡量,并且取其对数。

本文选取了贵州省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等统计资料。

(二)贵州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1. 模型建立

本文选定使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对数形式,原因是为了消除异方差,并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剧烈波动,而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变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Ln GDP=β1Ln X1+β2Ln X2+β3LnX3+u。其中,系数βi(i=1,2,3)分别表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等自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因变量GDP表示全省经济生产总值;X1使用高等学校本科及研究生人数、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来衡量;u表示随机误差项。为了便于实证分析,本文分别进行了一阶、二阶差分,分别表示为一阶差分序列 DLn GDP、DLn X1、DLn X2、DLn X3,二阶差分序列:DDLn GDP、DDLn X1、DDLn X2、DDLn X3。

2. 实证结果分析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检验此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研究使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在使用Stata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检验后,发现各变量在1%的检验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同样在5%、10%的检验水平下也显示拒绝),因此可以说明此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随后进行分一、二阶差分检验,结果显示变量 LnGDP的二阶差分在显著水平为1%时是平稳的,同时自变量Ln X1、LnX2、LnX3 的一阶差分在显著水平為5% 时是平稳的,详见表1。

(2)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在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后,再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通常协整检验有两种方法:EG两部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一般地,EG两步协整检验方法主要适用于双变量模型,而Johansen协整检验法主要在多变量模型中使用。基于本研究的问题及变量个数,本计量模型选取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在使用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后,结果显示如表2.

从检验结果看,由于57.92944>47.85613 ,则可以说因变量、自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为5% 时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一步表明模型所使用的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进而得到该协整方程的各变量系数,详见表3。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得到本研究的各变量系数之间的协整方程,可以表示为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为:Ln GDP = 0. 53Ln X1 -1.04LnX2 +0. 48LnX3。分析此表达式可知:贵州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为0.53,并且在10%的检验水平下显著,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为 1.04,但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而劳动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为 0. 48,并且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可以理解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对贵州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比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作用明显高于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这个结果还可以看出,贵州省物资资本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此种影响关系不显著。并且,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省这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完善,物质资本投入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即使投入再多,对经济增长也没有太大作用,从而会带来一些成本的加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是显著的,但是没有人力资本对经济产生的作用大。

四、启示

本研究通过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了贵州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进一步验证了教育资本、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作用。通过贵州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得到积累的关键,同时提高教育水平也会促进劳动力水平上升。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在贵州这种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省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发展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效应,不仅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且积累了人力资本,促使科学技术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性,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红玲.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刘安瑀.谈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高校扩招前后的变化[J].统计教育,2009(06).

[3]雷庆.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2).

[4]汪洋,邹晓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及对经济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王鑫鑫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篇3:

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多样性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6AIJ0130263。

作者简介:张日新,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需求大为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对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产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异质型人力资本、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异质型;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多样性

A Study on the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and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ang Rixin

【Key words】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人力资本包含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之处就在于,其培育和使用的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细分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特征,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异质型人力资本内涵

T.W.舒尔茨(2001)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尽管没有明确地定义异质型人力资本,但在他一系列关于报酬递增源泉的著述中多次提到“特殊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他认为,“这种人力资本‘禀赋’的生产能力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构成,而这种构成与其提供的服务市场机会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很重要的。在劳动经济学中,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和特定企业工人的人力资本的区分是有益的分析。专业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包括了与报酬递增现象有关的诸多形式的人力资本”。[1]在这里,舒尔茨不仅提到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而且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跟报酬递增相关的。

丁栋虹等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内涵、生命周期、价值实现、配置与报酬形态等问题做了创造性的系统研究,他将人力资本界定成同质型人力资本与异质型人力资本两种形态:指出凡是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就是异质型人力资本(Idiosyncratic Human Capital);反之,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为同质型人力资本(Coessential Human Capital)。而且,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这一特性不是常数,而是变数。[2]

异质型人力资本通常表现出独特综合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它们是人的天赋结合后天的教育和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某种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会逐渐演变成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因为既然先前的人力资本形态能够不断产生边际报酬递增,就没有必要花费代价创造新的人力资本形态。换言之,任何人力资本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经过边际报酬递增到边际报酬递减,再到边际报酬为负。异质型人力资本是只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的人力资本,即使在其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递增的生产力会促进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主要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结果。

2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学校虽然有着共同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各个教育阶段的结构内容、规格、方法、具体目标等方面,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初等、中等阶段教育是基础的基础,侧重在传授、普及基本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以便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生存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教育打好基础。虽然近几年初、中等教育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开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但从初等、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从其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建设发展的直接联系程度和作用来看,还主要是基础的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类型来看,初等、中等教育是以提高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将使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所以以提高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的教育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许多国家通过直接财政支持等手段对这一阶段的教育加以扶持。

一般认为,教育或培训通过向劳动者传授知识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终身收入。但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受教育的劳动者获得的高工资只因他们的才能过人,而并非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缘故;此外,受到教育的劳动者多数来自社会的较高阶层,且多在城市而非农村地区工作。近些年又有新的反对意见认为,教育并不能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不过像筛选器一样帮助雇主识别劳动者的内在能力和某些个性特点,这一观点称为“筛选说”或“过滤说”、“文凭说”。虽然没有证明“筛选说”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但正是这一学说关注的是教育或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的确切方式,并且提醒人们教育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雇主之所以青睐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是因为拥有教育文凭不仅标志着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教育过程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换言之,人们日益意识到教育不但提供知识和技能,而且影响一个人的观点、动机和其他个性特点。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营养保健、正规教育和“干中学”几种形式。营养保健机制主要是促进人的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正规教育和干中学主要是促进人的知识技能的获取。

从静态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但是,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将人力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为环境对个人的单向影响,无法从教育和干中学的角度提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实际上,人力资本形成过程正是个人通过教育和干中学,在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积累知识的动态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和干中学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个人的体质,又锻炼个人的思维分析能力,从而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教育和干中学可以改变个人与外环境的关系,使个人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合作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成;三是教育和干中学还可以改变内环境,家庭成员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形成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进而有助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教育和干中学还可以促进一些有利于培育人力资本的知识在代际之间积累和传递。

3 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和干中学的过程本身不能区分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体现的是一种人的生产力,从而是一种“人”的资本,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提出,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使人们能够深入剖析经济发展的本质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存在认识的飞跃,同时理清了人们对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的模糊性认识,表明了人与人的成长有关的“特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将促使人们从早期的单纯追求数量型的同质教育转移到对追求教育质量的异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视上来,注重教育的品质和长期经济效果(即异质型人力资本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性),在追求既有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创造。

3.1 高等教育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高等院校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

(1)高校教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高等院校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取决于高校教师发展作用的程度。显然,如果高校教师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又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学生,那么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也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如果高校教师本身仅有陈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又不恰当,那么所培育的学生的人力资本将更多是属于同质型的。二是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传播和生产知识是教师异质型人力资本通过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本间接发挥作用的表现,而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教师异质型人力资本直接发挥作用的表现。

而在高校教师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分布并非是平均的。其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师队伍中主要的异质型人力资本载体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培育的主要促进者。首先,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异质型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其次,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教师队伍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科研课题的作用,因而在新知识传播和生产过程以及服务社会过程中能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存量。

(2)大学生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另一个主要载体。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营养保健能力也较为成熟和稳定。同时,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已顺利完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积累了较多的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水平的同质型人力资本。

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感受更为敏锐。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不断扩大和加深。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东西比较少,思想活跃,不保守,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集体生活能够对各种信息汇聚和传播,因此比其他青年群体更容易接触新知识、接受新知识。

大学生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活动是大学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说,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培养过程中,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信息和知识,更不是社会活动的旁观者,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以接受教育和干中学的学习活动方式增加人力资本。另外,大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政治、文化娱乐生产和物质生活都是一种集体生活,这种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不仅为群体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提供了组织条件,而且为探讨和接受新知识提供了群体学习的条件。

同样,大学生群体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分布也不是平均的。首先,大学生是一个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体。新生与老生、高年级与中低年级的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多少、深浅不同,因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同。其次,大学生所受的是专业教育,理、工、文、医、农林、艺术、体育、外语等不同科类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智力活动方式不同,因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表现也会不同。再次,高等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也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成有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沿海与内地、大城市与小城市,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同,因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呈现了一定的地域特点。最后,即使是学习阶段、科类专业、学校地域都相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的不同,在人力资本培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同班的学生在相同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形式多样的能力差异,有的学生科研能力较强,有的组织活动能力较强,这些都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差异的表现。

3.2 基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高等教育多样性

(1)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概念: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多样性是由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多样性、知识产权资产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与众不同的,是众多人力资源中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产就和不同的专业产品要在不同的工厂加工生产一样,要求高等教育要有与培养异质型人力资本相匹配的多样性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指在人力资本的培育过程中,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策略,从而形成了不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培育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多样性[3]。高等教育从横向类别上分,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从办学机制上分,有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的高等教育;从纵向办学层次来分,则有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划分为6种类型:①综合、民族院校;②理工、农林院校;③师范院校;④医药院校;⑤语文、财经、政法院校;⑥体育、艺术院校。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都以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作为发展的唯一战略目标,只能走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4]。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人才培育质量评价的多样性上[5]。就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说,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多元化,既然发展多种形式高等教育是趋势,那么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必然。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则应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6]。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建立多元化分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决定了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这样模式下的人力资本必是以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难以适应社会竞争。

(2)高等教育多样性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

由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产品、工艺、技术的变化比较缓慢,加之人类知识以指数化的速度增长,学科分类日趋专精,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是比较划一的标准化培养,致使高等教育日益向专门化发展,培养的人才也大多是专业面狭窄的知识、技术型的专才。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表明,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主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和智力资本的最根本的特征,是立足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以此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即是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更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这个时代里,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供给创造背后,是对稀缺创造人才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决定新技术供给的能力。最终,高等教育将在结构性、创造性和持续性供给稀缺知识和人才方面保持竞争优势。因此,一切围绕培育拥有更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供给制度创新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将是那些具有高等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需要有个性化的人力资源。他们掌握多种技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勇于创新。他们能利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抓住投资时机,为社会和企业创造利润,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根据这个时代对新型人力资本的需求,应改善教育体制,改善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等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等异质型人力资本作为“硬任务”来完成。面对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必须向培养智能、创新型的人才转变。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民族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造精神的形成是有赖于社会的个体,即每一个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与形成。对此,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着力培养智能、创新型的异质型人才。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的细分来自分工所产生的需求,劳动分工的深化则表现为行为人出售和购买的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中的份额的提高。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分工深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专业化的出现将使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明显增加,现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而产生的。高等教育主要作用于异质型人力资本,而基础教育主要作用于同质型人力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需求大为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产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其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方面,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方面。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T.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22

[2] 丁栋虹,刘志彪.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生产力研究,1999,(3):7-9

[3] 刘辉,王向华.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机会多样化改革:澳大利亚的政策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05-109

[4] 韩和鸣.对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问题的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4-157

[5] 刘智运.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2)来:52-55

[6] 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上海教育,2001,(19):16-20

作者:张日新

上一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音乐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