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点阶段教学论文

2022-04-16

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难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写作的能力和作文的质量能够影响到以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影响到学生文化涵养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写作教学中,考察的不仅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学生的思维深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重点阶段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重点阶段教学论文 篇1:

课堂教学重点的内涵、确定依据与设计要求

“把握重点”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清、内容泛化、结构混乱均与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密切相关。然而,在相关文献中,对教学重点的理论研究甚少。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凭借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对为什么这样确定无法说清。教学重点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存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够使教学的基本逻辑更为清晰,也能为教师确定教学重点提供基本的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重点的基本内涵

“重点”指“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理解重点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重要的或主要的”,即在事物中存在与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部分;二是“同类事物中”,重点只能针对同一个对象,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而言,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教学重点可以理解为在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中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这一理解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具有逻辑性、相对性与目标性三个特点。

(一)教学重点具有逻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逻辑展开过程。教师、学生、知识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个要素的内在关系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其基本关系表现为:教的逻辑是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实然表现,是外显的教学逻辑;学的逻辑是教学逻辑中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维度;学科逻辑则是考虑知识自身生成规律的维度。后两者内隐于教的逻辑背后,却是教师形成教的逻辑的前提。

教学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转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展开,实现学习发展。在这一逻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等均是以此为前提展开。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具有逻辑性的,是知识难度、理解能力与方式、学习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统一。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么是把握不住知识的内在结构,要么是理解能力不足或方式不当,要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问题是制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从逻辑上看,教学重点是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逻辑重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二)教学重点具有相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学重点是指在所教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后续知识的学习理解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些知识点”。这种理解虽看到了知识理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方式、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影响,较为片面。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教师、学生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既可能是知识的特点,如语文的符号化、数学的逻辑性给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了困难,也可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发展不足或理解方式不当,还可能是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些原因使教学重点需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科、情境具体确定,是在教师、学生与内容的关系中产生,并非固定于某一个方面。

(三)教学重点具有目标性

教学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参照的是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进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最后确定教学环节目标,它们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体。在这统一体的不同层次中,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具有官方性质,是不可更改的,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自由只能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目标之中,而教学重点则蕴含在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目标之中。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学段与单元目标来看,“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依据这一前提,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内容特点,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在“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判断并认同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与紧凑性”。具体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则可以依据课文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条件等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设定。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是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决定性之点,它从学生、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中产生,这一基本认识为我们确定教学重点提供了思路。

(一)学科知识

所谓学科(也称“教学科目”)指的是按照逻辑程序组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单位,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从静态来看,学科是基于概念、原理所构建起来的具有结构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不同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这为教学重点的知识来源奠定了客观性基础。从动态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记忆、分析综合、实践实验、体验认同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产生、发展、固化,镶嵌于学生整体素养之中,这为教学重点的知识来源奠定了价值性基础。正是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使得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成为可能,使得“教育性教学”成为可能。因此,从学科知识中选取对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与价值观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知识点,并以此带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是新课程对教学重点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学生能力

学生能力可分为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指学科能力,如数学的计算能力、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一般能力指超越具体学科后,学生完成一般活动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科能力,更加强调一般能力,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主张将能力的形成置于学生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的关系之中,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从心理学来看,个体的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种基本成分构成。这些基本能力以及由这些基本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对于知识记忆、理解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条件作用。“显然,两派(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笔者注)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与此同时,能力与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基于能力而充分开展的活动情境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观念的核心外部条件。学科知识、学生能力、学生价值观的这种互哺、共生的关系意味能力在学生整体性发展中不可或缺,并且在具体的课堂中能力的形成有必要成为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从内化过程来看,三者具有层次递进性关系。“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仍依赖一定的刺激情境;态度则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超越刺激情境而发挥作用;价值观是态度的凝聚和升华,是概括化的心向和价值的人格化,为内化过程的顶点。”从三维目标关系来看,无论是强调三维目标整体性的“一致说”,還是强调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说”,都表明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知识基础和选择范围,后者也可以为前者提供价值导向和选择依据。这种共存关系不仅表明价值观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显示着价值观对于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的调控作用。学生对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的选择与认同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实现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教学设计是一种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教学重点的学科知识、学生能力和学生价值观来源为教学重点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性上看,只有对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课时规划的综合思考才能准确地对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三、教学重点的设计要求

教学重点设计以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为根本目的,是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对教学重点的选择、表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逻辑处理过程的系统构想。下面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案例,对教学重点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

以下是某中学W老师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中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综合评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与高效课堂构建”合作项目中W老师进行常态课时所设计的第一课教学目标。括号内是W老师在展示教学目标环节时对各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由笔者根据教学视频整理而成。

1.教学目标预设。(1)熟读、理解课文,自主掌握字词。(重点,自己把它搞定,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2)逐层理解、分析论证过程,能概括论证过程。(分析论证过程是一个重点,能概括论证过程是一个难点)(3)试着多角度找论点,熟悉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本课的重点)(4)学习议论文由具体问题引发议论的写法。(本课的拓展延伸)(5)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前四个目标是知识和能力,第五个目标是一种智慧)

2.综合评价。研究团队、区教研室老师集体听课后对本节课的共同评价是:教学重难点设计紊乱,实施过程中逻辑不清,这种共同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教学重点设定的唯一性

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中,W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认为该课的教学重点有三个,即“相关字词”“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然而,对于一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重点是否具有唯一性?

学术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思想层面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是“三维”而非“三类”,是“立体”而非“平面”;二是过程层面强调三维目标的递进性。“如果我们从学生学习意义形成的过程来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由外而内、从知识到意义大概可以分成三层阶梯式的目标。”三维目标思想的整体性与过程的递进性既保证了“完整的人”实现的理论逻辑,又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课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外在表现为独特的时空限制,内在体现为独立的逻辑体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教的角度在限定的时空条件下,抓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逻辑核心,并以此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的过程。逻辑核心就是一节课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是教学的“抓手”,其他问题的解决要么是为了核心问题,要么是在核心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展开的。因此,一节课只能有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有多个核心问题,那么就可以把这节课划分为多节课。教学核心问题的存在既是课独立性的保证,也是课整体性的条件,各个阶段、环节才能因为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产生关联,课堂教学也才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虽然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主题单元、一个学段是具有层次关联性的,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需要依据这些层次关系以及教学基本价值、教学要素的特点进行综合确定,但在一节课之中,从数量来看,核心问题只能是一个,教学重点只能有一个。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预设中,设置了三个教学重点,从而失去了教学的独立性与整体性,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逻辑的混乱,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重点选择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的选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从客观上讲,需要对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准确分析;从主观上讲,需要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手段等要素的关系进行合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单元、课文的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安排。这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重点之前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纵向的目标体系分析中获得本篇课文的知识逻辑地位与教育意义;二是从当前教学要素的状况分析中获得对每个课时进行具体安排的步骤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表述的规范性

如何表述教学重点不仅是一个规范问题,也是一个教学思想与逻辑问题。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学生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关注意味着教学与学生生活、成长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过程的重视要求教学目标的表述并非是结果性的表述,而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表述。按照这样的思路与要求,具体到教学目标表述规范问题上,教学目标需要呈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结果性的,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所获得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是过程性的,指明要达成这样的结果,需要开展何种针对性的活动。这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学重点的表述应该符合“活动方式+活动结果”的要求。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也包括学生“学”的方式,是两种活动方式的统一;活动结果则主要指学生的发展状况。从这一思想和规范出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重点表述则缺乏了活动方式这一项,这种缺乏直接影响到了教学重点的实现。

(四)教学重点设计的核心性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逻辑与行为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程序化表达,更是各种教学行为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点,是各种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结果的逻辑起点,它关系着非教学重点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逻辑上理应处于核心地位。非重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在逻辑上要么是为了教学重点的,要么是基于教学重点才能展开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过程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W教师并未准确抓住教学重点,并没有以教学重点为逻辑起点展开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辽宁省辽阳市青年街小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作者:邢勇

语文重点阶段教学论文 篇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

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难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写作的能力和作文的质量能够影响到以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影响到学生文化涵养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写作教学中,考察的不仅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学生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需要抓好写作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创新写作教学方法,针对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改建和完善,结合先进的教育策略进行创新,建立一套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新的开展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全方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建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提升其写作水平,进而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一、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设备,在教学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将写作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写作教学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活跃课堂的氛围,改变沉闷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和成果。以人物描写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口语或是文字性描述来分析人物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对人物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等进行描述。这样的写作教学缺少直观性,影响写作质量,影响教学效率。而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增加人物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观察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在人物描写中能够有意识的观察人物身上比较鲜明之处的特点,作文内容也就更有针对性,质量也能够有所提升。同时,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协作想法、便于教师随时对学生做出指导。

例如,一篇半命题作文《我的——》,要求学生写作一篇叙事类作文,以往大家的写作题目离不开自己的家人朋友,题目普遍是“我的妈妈”,“我的爸爸”等,这样的题目会局限于学生的思想,并不利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更多的素材,引导学生描写自己周围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命题为《我的奇幻之旅》《我的眼睛》等等,引导学生从新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拒绝作文的千篇一律。同时多媒体精彩的图片能够为学生营造场景,使得学生在这种场景中爱上写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沉闷的课堂氛围而加重写作的枯燥感,学生没有产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并不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开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利用环境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课堂中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零互动,教师不知道学生想要什么,而学生也不能像教师进行反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和老师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使学生尊重和信任教师,为写作教学打好基础,便于实现提高写作质量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写作氛围能够缓解学生写作时的压力,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写作。

例如,在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都有什么,有哪些特点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春天的初步形象,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想象的内容整理、归类,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学生播放一些春天的视频等,营造出春天来临的那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到春天的情景当中,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感触,从而产生写作的灵感。教师也可以在之前布置一个课下作用,要求学生搜集和春天相关的材料、物品等等,要求学生带到课堂上,开展写作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带的物品进行春天的联系,并在纸上描述出来,找几位同学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鼓励和点评,带动大家的信心和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上的切入点,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大家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思路。

良好的写作氛围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重要环境氛围,是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三、豐富写作的训练形式

写作是一件漫长且枯燥的事情,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使得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题材和类型,并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信心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避免单一枯燥的写作形式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给出几个词语,要求学生对此展开想象,用给出的词语写一个段落或是短小的作文。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故事囧的游戏,大家大胆的说,大胆的玩,提供给学生几个固定的词语,要求整个故事接龙中必须出现这个词语或者人物,故事的主线的类型可以学生在自己决定,也可以老师提前进行规定,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当做裁判参与到游戏当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几次游戏下来之后,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和高亢的阶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加入到游戏当中,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面对教学内容时,也能像游戏一样对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开展游戏。在这种形式的写作教学中,既能够锻炼形式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写作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日记、写读后感等方式展开写作训练,丰富写作训练形式的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写三篇日记,记录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既能够使学生记录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提升其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作文竞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其积极性,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规范,在规范的指引下,作文才能够契合主题,学生的写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一篇作文的质量,和其中的写作技巧也是有关的良好且有效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快速的激发小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能够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才能提高写作的质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讲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讲解《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们见过珍珠鸟吗?它是什么样子?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等,对于珍珠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早已经做好另一番准备,通过“那么你们觉得珍珠鸟应该是什么样子?”等,促使学生对珍珠鸟展开想象;此时与课文内容结合,使学生掌握课文中对珍珠鸟的描写方法,掌握《珍珠鸟》一课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中描写精彩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感受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下次写作的时候可以将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根据教师教导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开始仿写,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在教师和课文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且产生强烈的欲望,想要将自己喜欢的动物描写下来,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可以与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将写作方法和技巧与其他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和渗透。

五、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对写作就会失去兴趣;同时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写作的发展。长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写作,学生的写作思维就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中,与写作教学的目标相悖,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写作教学方法需要创新,要求教师尽量为学生写作创造自由的条件,减少对学生的约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其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提升其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将写作内容融合到情境中,增加学生对写作内容的情感体验,并且增加其写作兴趣,促使学生写下自己真实的感想和情感变化。

例如:写一篇关于想象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写作难度较高,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作为基础,为学生展示与想象内容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想象的空间中,使其在情境中展开想象,进而将故事补充完成,并且准确进行表达。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中,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其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学生把握好写作的方向,提高其写作的质量。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情景当中,还能促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贯穿到写作中,同时创设的情景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和爱好。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够使学生加强对写作的重视。

六、加强写作开头和段落的训练

万事开头难,没有一个良好的开头,整篇作文就很难达到高质量的写作。因此教师应当教师学生如何开头,如何下手。一个漂亮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读下去,同时还能帮助作者简历良好的写作思路,一步步开展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写作上“开头”,不能仅有漂亮,还需要具有灵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引导学生模仿这些优秀的作文,当然不能一味的开展模仿的教学手段,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模仿阶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脱离模仿的例文进行自主的写作,或者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在写作中如何下手,同时还能写出一个漂亮的开头。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其想法和立意,这也是学生的写作风格,而修辞手法、句法、词语运用以及语法等都是写作中的重要内容。将这些内容合理的组织在一起需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功底。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写作段落的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自己的写作条理,而后将其以大纲或是网格的方式记录下来,即列出想要寫的重点内容。其次,指导学生将写作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段落。无论是写哪一类内容的作文,想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感受,都应该将其分为几个层次进行写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在开始接触写作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段落的明确概念,故而需要加强对写作段落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段落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文章,划分段落,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并且划分出文章的重点段落。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段落,形成段落意识,进而在写作时分段落来写。最后,指导学生按照阅读段落的内容进行仿写,增加学生对细节的重视度。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写人、写物等细节描写的段落进行重点仿写,逐渐提高段落训练的难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够拓展写作思路,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累,在面对写作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思路和素材可写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文章中的写作思路和描写手法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思维框架,学会运用各种描写,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量,在生活中善于积累一些素材,在写作时派上用场,能够培养小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提高小学生对写作的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对此,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推荐符合其心理和兴趣爱好的书籍,或是要求学生每周必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数量、时间等。学生阅读的内容越多,了解到的文章风格也就越多,从而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亡羊补牢》等语言故事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或是推荐适合学生的《名人传》、《格林童话》等;或是推荐阅读司马光等名人的事迹等。教师在讲解描写景色的散文的时候,例如《观潮》,在开展拓展阅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感受朱自清先生描写的灵活和跳跃性,以及活灵活现的描写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被文章所感染,可以选择模仿描写和摘录等形式,做好阅读笔记,在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对阅读的兴趣,根据阅读的文章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有用信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等,从而达到拓展学生写作思路的目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限,所以写作的思路也有限,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经常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而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是提升其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阅读的合理性,从而保证有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教学水平。

八、明确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确写作的重要地位,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对写作的重视。在新课改之后,已经明确了小学语文的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展高效的教育工作,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开展小学语文写作的教育也应当秉承这一理念,加强对小学生的写作教育,使其能够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涵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直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对写作存在抵触情绪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的主题开展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写作的兴趣,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任务。

例如教师在开展说明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对说明文并不感兴趣,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叙事文上,这样的情况十分危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说明文,选择几篇优秀的说明文在课堂上展出,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使学生找到说明文所包含的趣味性,才能提高对自身写作能力的重视。

九、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教师应当直面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和创新,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写作教学,才能激发小学生在写作上的兴趣,有效的开展写作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升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日后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实践新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写作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面对一个普遍的题目时,应当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写出更加优质的作文。

(责任编辑  范娱艳)

作者:王保平

语文重点阶段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探讨

摘 要: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同时,倾听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为了使小学阶段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不仅要让学生“听见”知识,还要让其“听懂”知识。文章简要介绍了打造倾听氛围浓厚课堂环境的意义,并提出多种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其中,重点分析教学策略的可行性,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多种教学参考,不断扩大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倾听能力;教学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9.055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致力于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内化接收到的信息,从而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质量。

一、打造倾听氛围浓厚课堂环境的意义

(一)践行素质教育要求

打造倾听氛围浓厚课堂环境,有助于深度调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开发其智慧、潜能,使之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1]。素质教育中强调促进学生五育并行发展,而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听辨能力,不仅能够践行素质教育要求,而且有助于扩大教学成果。

(二)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不具备较强的注意集中能力,很难专注于语文学习。而打造倾听氛围浓厚课堂环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专注能力,使之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一)细致规划倾听培养目标

详细、全面、科学的倾听培养目标,能够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有小部分语文教师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规划,以至于实际的教学目标难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因为把握不准教学节奏和进度,而降低教学质量。学生在听和学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甚至会陷入思维定式,不利于知识衔接和专注力提升[2]。一些教师时常会为了赶超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培养目标的规划,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来设计教学目标,聚焦于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设计短期、中期、长期目标,高度契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倾听能力。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严格按照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授课,根据课堂反馈适当调整倾听能力培养目标,带领学生冲破思维定式。

(二)运用教材引起学生重视

小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其主观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课堂走向和教学质量,教师合理运用教材,将特殊的知识适度放大,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重视学习,为倾听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契机[3]。小学语文教材中囊括诸多知识,具有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特征,但一些教师疏于解读,未能将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也没有将其应用在倾听能力培养中,导致学生未能重视上述教材内容,学习质量在短时间内无明显提升。部分小学生天性活泼,时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而一些教师又疏于引导,致使其在理解相对宽泛的内容时,无法准确地把握知识内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对其中的特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适时帮助其形成优秀的倾听意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听辨能力。针对个别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教师要将学生的想法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提高学生对倾听的重视程度,扩大教学成果。

(三)发挥教师重要带头作用

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学生团体领导、家长代理、心理疏导者等重要角色,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做到言传身教,着力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受应试教育和家长殷切期望的影响,部分教师将目光放在学习成绩提升上,未能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没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以至于师生之间出现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而一些教师延续传统的授课形式,过度主导课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惫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完善教学计划。在课上,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耐心听取不同回答,传授高效的倾听技巧。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耐心倾听学生的话,疏导其心理压力,并向其提出学习要求,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彼此间的沟通“隔阂”。

(四)引导把握关键倾听细节

对细节的把控,是决定倾听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倾听细节,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提取信息的技巧,从而提升把握关键倾听细节的能力。“细节决定成败”,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细节的把握情况有时将直接决定信息接收的完善与否,从而影响前后知識衔接的顺畅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时常会下达过于直白的教学指令,没有注重训练学生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以至于学生在听辨信息的同时,忽视了对重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容易产生学习依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更不利于学习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开展不同的训练活动,围绕倾听来训练学生把握细节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归纳能力。在日常授课时,教师要介绍语句成分,引导学生分析他人的语言表达,心无旁骛地听辨,从而进行有效的互动,作出适当的回应,以保证听辨效果。还要传授学生把握轻重音等提取重点信息的方法,提高其对细节的把握程度,不断增强倾听能力。

(五)提供多种倾听学习资源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提升文化境界。教师选择有益于提升倾听能力的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可以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倾听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4]。学习资源不局限于书籍形式,也能够以音视频素材、图像信息等不同形式应用于学习环境中。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但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未能选择合适的资源投入课堂中,也没有加强指导,使得一些学生难以高质量地应用各类资源辅助学习,不利于扩大教学成果。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搜索其喜闻乐见的各类学习资源,将资源与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创造良好的倾听能力培养环境,适时融入整合过的不同资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听学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來使用资源,切实提升倾听能力,增强语文学习水平。教师也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倾听学习资源,使之能够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来训练自我听辨能力,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倾听能力。

(六)给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特殊的诊断、激励、调节作用,可以反映出教学活动的现实及潜在价值。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其发现在倾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显性、隐性问题,从而按照教师的要求予以改正,不断提升倾听能力。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类,能够全面反映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一些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讲解上,没有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优势来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5]。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给予学生简单的评价语,未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至于学生难以从评价语中获得有用信息,不利于提升学习质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关键作用,在课前运用合理的方式点评学生听辨能力提升情况,给予其诊断性评价,合理地为其规划学习方向;在课中以激励性评价语指出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如此,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后要给予总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阶段内学习变化情况,激发其学习动力,逐步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倾听能力将直接影响小学生日常的学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打造倾听氛围浓厚的课堂环境,具有践行素质教育要求和培养专注能力的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细致规划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来引起学生重视,并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倾听细节,提供多种倾听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并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将倾听能力培养融入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艳.小学语文创意读写研究述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2):76.

[2]   贾义雄.谈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品位·经典,2020(4):171.

[3]   马真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技资讯,2020(24):24.

[4]   李小刚.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25):156.

[5]   张斌,周金玉.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29):121.

作者:刘芳

上一篇:农村经济社会保障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低效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