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独辟蹊径,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将高职院校现有实训设施按照生产和教学要求打造成校内“工学结合”平台,集理论教学、全真实战、模拟训练、自主经营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新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篇1:

信息化2.0环境下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摘           要]  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十余年,对中职课堂教学的困境有一些思考并努力突破,2014年在校长的支持下,勇敢地开始了“三段六步”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最初几年的探索尝试期到最近两年的成熟巩固期,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学校近两年的技能高考和技能大赛成绩在十堰市居同类学校第一,学校的面貌和师生的精神状态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希望。

[关    键   词]  理念;课堂模式;活力;信息化

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成功创建“湖北省示范学校”,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4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000名,专、本科学历教育生900余人,机动车驾驶员等各类培训学员年达3000余人。开设有电子与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施工、汽車运用与维修、学前(音乐)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含酒店服务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电子商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八个专业。

近几年,我校针对中职学校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薄弱环节,不等不靠,寻找突破口,多措并举、深化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在困境中发展,艰难中前进。一是改革德育新模式,改变过去以严明纪律、苛刻的要求、道德说教为主要方式,转为由文化引领,强技修身激情感染,为学生出彩搭建平台,培养自信,营造文明向上的大环境,让学生置身校内处处感受到文明的力量、激情的力量、自信的力量,自觉成为好学生,形成良好人格。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成乐园。三是规范校园管理,创设严谨、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师生爱校、敬校、护校的意识和情感。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面貌、师生的精神状态及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改变了大家对职校的看法,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希望。

一、推进课堂改革,难在理念更新

首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主导学校发展的方向,过去学校一直把就业作为学校教学导向,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就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这一理念下的教学重技能轻文化。培养的学生只能是会操作的工人,而不是技能型人才,与社会需求和老百姓的愿望差距越来越大,为改变这一现状,结合国家职教政策的调整和学生升学愿望强烈的实际,学校迅速调整办学方向,将技能高考作为学校主攻目标,纳入学校工作重心。其次,教师理念更新是关键,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革命,能不能改,怎样改,愿不愿意改,改到何种程度都取决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中职教学让很多老师产生惰性。因长期缺乏对教师成绩质量的考核机制,很多教师不思进取,让改革难度增大,因此学校建立了推进课堂改革的激励机制。

(一)用制度规范行为

制定了《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堂行为规范》《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推进自主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制度,并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彰先、课时津贴挂钩,用制度约束教师的课堂不规范行为;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督。

(二)加强督查,注重落实课堂行为

一是每天由教务处安排专职巡课人员每节课对每个班上课情况进行巡查;二是由中层以上干部带队,教务处、政教处、后勤管理办公室等办公人员参与,每半天随时对每个班上课情况进行巡查;三是由当周值周领导带领值周教师每天对每个班教学情况巡查一次,确保巡查全覆盖。由教务处对巡查人员的巡查情况进行公示,并对巡查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巡查通报促学风、教风的好转。

(三)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由各班全体学生投票,每月一次,评选出本班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手段灵活、师生关系和谐的课任教师,进行张榜公示,激励全体教师规范课堂行为,改革课堂教学规模。

(四)落实教学成绩奖惩机制

为了奖优罚劣,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教学奖惩制度,拿出部分资金对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既有过程奖,也有高考奖。对教学成绩停滞不前的教师按比例扣发课时津贴。

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在老师观念的转变,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课改名校学习,向身边典型学习。自2014年实施课改以来,几乎每个老师都到过马安、店子、县一中观摩学习,2015年10月将课改专家乐金才老师请到我校进行体验式培训讲座。

二、提高教学质量,成在改变课堂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中职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对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厌倦情绪。为尽快破解这道教育难题,学校积极响应实施我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的自主课堂新模式,学校主要负责人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并多次到省内其他职业学校参观学习。我们对症下药,提出了“课大于天”的口号,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学习、借鉴、融合兄弟学校课改经验,以“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为抓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规范教室文化建设

我校要求各班精心建设班级文化,形成各自的班级特色:教室内要有展示区:主要展示班级荣誉、学生才艺、优秀作业、优秀作文等;要有制度栏;要有评比公示栏;要有励志标语和口号。

(二)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与建设是打造自主高效课堂的灵魂,自主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组建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以6人为宜,每组配一名课任教师为该小组指导老师。每组选出二名组长,分别负责常规管理(行政组长)和学习管理(学习组长)。小组要有名称、口号、组牌,形成小组文化。以班为单位制订小组管理、评价奖励细则。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优秀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落实集体备课,精编导学案

备课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模式,即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进度,分章节或单元提前一周备课,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和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要“初备”,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主讲,其他老师补充,形成导学案、练案,备课组长审核后印制,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情再对导学案调整补充备课形成个人的教案。如此一来,学案、教案、练案实现“三案合一”。

(四)落实“三段六步”自主课堂模式

以全体课任老师为责任人,以学生课内预习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为平台,以训练为主线,把握“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原则。按教材内容划分学习时间,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也可称为环节,简称为“三段”或“三环”):第一学习时间段为新知预习、快乐自学;第二学习时间段为交流展示、激励导学;第三学习时间段为拓展提高、轻松练测。课堂45分钟,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70%,教师活动时间不超过30%。我们把这三个时间段细化为“六步”教学流程:一是设计情境、明确目标;二是新知预习、自主学习;三是合作探究、讨论解疑;四是展示点评、整合点拨;五是清理过关、达标检测;六是课后反思、自我监控。

(五)因课制宜,制订不同的教学环节

如语文课分为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新授课可围绕交流感知—研读共品—互助释疑—巩固拓展—总结提高;讲评课可围绕检查纠错—互助共品—交流质疑—巩固拓展—总结提高;复习课可围绕巩固基础—深化阅读—拓展提高—互助释疑—总结归纳。专业课根据理论课与操作课制訂不同的课堂流程。

(六)建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班级考核结果

要引导组织展开小组间、组内学生间学习环节落实和小组间的积极性评价,建立小组内的督学机制和小组间的“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机制,利用好黑板报、展示栏等宣传阵地给学生个人和小组积极性评价或表彰。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良好习惯,能够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的习惯,指导各班班主任要把学习小组与学生德育管理、思想教育等班级日常管理有机结合。每周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组长或班级学习分析会,并做好记录,确实有效指导学生工作。每学期学校表彰学生与平时分数挂钩。

三、激发课堂活力,重在教学信息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着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媒体能给我们带来形象、直观的感觉,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自筹资金,实现班班通

确保每个教室都可以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解决了硬件建设问题,把教师从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学生只能从黑板、教师的嘴、书本中获取知识变成可以从网络信息库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源。

(二)强化措施,确保电子白板的使用率

要求各课任教师,每节课必须利用电子白板教师,由教务处负责巡查。

(三)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工作

由教务处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对其他课任教师每月一次进行培训,严格考勤,确保培训质量。

(四)开展优质课件评比活动

每学期由教务处负责牵头,由各教研组具体组织优质课件评比活动,对课件设计优秀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强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湖北省2012开始实施技能高考以来,我校连续参加了9届技能高考,由0到1、再到取得高考二本上线89人的可喜成绩,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我校近两年的技能高考和技能大赛成绩在十堰市居同类学校第一。目前我校高职班专业设置有电子、财会、计算机、建筑、学前教育、酒店、汽车维修七大类。实践证明,这种顺应形势,满足家长学生愿望,实现“升学有优势、就业有保障”是我们中职学校的无悔选择。

正因为我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管理求发展”的理念,长抓教学改革,实现了就业教育和技能高考的双丰收。但课堂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职教课改还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我们惟有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明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向兄弟学校学习,才会有新的收获。我们且行且试,行走在愉悦的追寻中,成长在课改的诗篇里。

参考文献:

[1]李樱.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J].书屋,2005(6):22.

[2]裴朝阳.中等职教的归宿:从数量扩张到内涵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1(6):9.

◎编辑 张 慧

作者:陶富彬

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篇2: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独辟蹊径,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将高职院校现有实训设施按照生产和教学要求打造成校内“工学结合”平台,集理论教学、全真实战、模拟训练、自主经营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训设施;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以及后来风靡世界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及相关职业教育观念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

高职教育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较高,注重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由于许多发达国家有立法保障,此模式能较为顺利开展。而我国目前没有立法制度保障,多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致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至今仍难以实质开展。

一、当前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高职校依托行业优势、推行工学结合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实质问题。

1.有“工”而无“学”

目前联系实习单位并不容易,相对来说酒店管理稍微好一点,因为,他们看重学生是廉价劳动力。我们的学生到了这些地方基本上是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的,酒店也没考虑让学生学点东西,学生整天重复来重复去那一点常规服务技能。如果这样从外面随便找个人训练几天也行。这里根本问题是酒店不会像学校那样用心对待学生。

2.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其一实习的学生毕竟不是高、精、尖熟练人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其二企业有自己的生产目标及生产计划,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生产;其三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未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因此相对企业而言其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自然不高。比如有的高职旅游专业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酒店,虽然省力,但酒店不堪重负,碍于情面而勉强接收,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

3.学校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管理缺位

当前高职院校多数还没有建立实习基地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管理监督机制,有的将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推给旅游企业。这一方面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学生缺少有效管控,放任自流,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造成违规、违法事件。

4.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

有的学生认为实习企业工作强度大,获取报酬低,生活待遇差,甚至认为实习酒店就是把自己当做廉价劳动力,因而在思想与心理上对工学结合和企业实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专业教师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就会落空。

二、解决高职“工学结合”问题的对策

1.创建校内“工学结合”平台

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了自己的“工学结合”平台——食尚餐厅。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校内实训室满足不了全真环境下的学生顶岗实习,而校外酒店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要求较苛刻,占用时间很长进而影响教学,一些酒店企业甚至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为此我们想到了利用校内现有餐饮服务实训设施以及广阔的餐饮服务市场创建一个营业餐厅,以期解决四个问题:(1)流于形式的“工学结合”;(2)单纯的消耗性实训;(3)许多职业学校投入巨资建设的餐饮实训设施利用率不高;(4)学生创业难。

2.“工学结合”平台硬件系统建设

所谓硬件系统建设就是将现有餐饮服务实训设施按星级酒店营业要求结合教学实训要求进行改造。

本校在2004年按照高星级标准一次性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一流的中西餐实训实施,面积500平米,可同时容纳150余人就餐。但是这么好的实训实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闲置在那里,我们感觉除了给人参观只有每年两次餐饮服务中高级考工实习以及一两次技能大赛练习用得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永远达不到真实岗位上培养能力的效果。同时学校在校师生达7000余人,年餐饮需求额达3500万元。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实训实施及餐饮服务市场的效能,学校、系部及旅游教研室经过多次细致的研究论证,决定在此基础上创建中西兼备的食尚餐厅。具体由旅游专业负责牵头,聘请酒店管理专家,调动校内兄弟专业如建筑工程专业、室内装饰专业、计算机信息专业骨干教师,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改造建设,并于2009年9月1日正式营业。

3.“工学结合”平台软件系统建设

设计一系列集理论教学、全真实战、自主创业为一体的驱动上述硬件系统有效运行的“程序”。

(1)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的安排,以任务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把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2)建立一套科学的适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有相适应的、真正有益于“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需要制定“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业餐厅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

(3)工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创业餐厅聘请行业专家来指导经营管理,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鼓励教师参与餐厅经营管理工作,在科研开发和服务管理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

(4)“双重身份”经营与教学、实践与学习。本专业师生以“老师—经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创业餐厅进行实践教学。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将在餐厅担任值班经理等职务,配合承担起经营和管理餐厅的责任;学生则将在教师和餐厅相关负责人的指导下,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餐厅各工作岗位从事各项服务管理工作,通过真实的职场锻炼推进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教研室融教学、实训、科研、生产功能“四位一体”,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

(5)一生多岗轮训。学生岗位实训采用横向与纵向结合。所谓横向是指每个学生交替在平行岗位上实训,比如服务员岗位、收银岗位、会计岗位、迎宾岗位、营销岗位、吧台岗位等岗位轮训;所谓纵向是指每个学生从最底层不断向高一层发展训练,比如先从服务员岗位训练再向领班、主管、餐饮部经理逐层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5,(18).

[2] 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 赵立增,吴建华.校内实践实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 濮元生.探究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的改革[J].科教文汇,2009,(11)

[5] 都大明.餐旅职教实训模式嬗变趋向[J].旅游学刊,2003,(6).

[6] 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4,(1).

[7] 濮元生.谈高职模拟导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

作者:濮元生 陈 玉 孟银

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篇3:

三品三德育人才 真诚服务全社会

摘要: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确立“三品三德育人才,真诚服务全社会”的办学理念。所谓“三品三德”,即“人品、产品、名品,立德、树德、颂德”。“三品三德”的育人观一直指引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同时也始终践行着“真诚服务全社会”的庄重承诺。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集团;三品三德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是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南京钟山风景区,毗邻仙林大学城,是南京师范大学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江苏省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组成员单位。

一、学校的活力在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学校自觉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实施职教富民,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重任,在学校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三品三德育人才,真诚服务全社会”的办学理念。

(一)诠释特色理念,实现办学宗旨

所谓“三品三德”,即“人品、产品、名品,立德、树德、颂德”。“人品”即“立人”,培养和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产品”是学校本身具有的并能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服务的能力”,当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能否获得这种“质量与能力”,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水平。“名品”就是众多“产品”中能够享誉社会的精品,即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及社会上的满意度或知名度等,优秀毕业生成才典型便是“名品”的杰出代表。“立德”是确立现代德育观念,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学校开展了以“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确立了学校的德育观。“树德”是在“立德”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感化,从而内化为伴随人生的一种内在品质素养,具体落实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所展示的人生风采,是职业学校的办学职责之一,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颂德”即弘扬社会正气,发扬并落实“四德”行为者,应当给予大力颂扬和宣传,是学校内部营造教育教学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需,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一。总之,塑“人品”、出“产品”、亮“名品”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育人、立校”必先“修德”,“立德”是“立校、育人”的基石,“树德”是“立校、育人”的关键,“颂德”是“立校、育人”的体现。

“真诚服务全社会”的办学宗旨着重体现为“三个服务”和“三个满意”,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让家长满意;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服务,让用人单位满意。“三个服务”实践着办学的本质,“三个满意”是践行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宗旨。

(二)践行特色之路,彰显办学活力

1.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学校。由于学校原先有地矿行业办学的经历和优势,地勘类专业一直是其特色,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建构了“一体两翼一延伸”的专业格局,即以资源勘查类专业为主体,信息电子类和经济管理类为两翼,向勘查类专业做适度延伸,由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向地上工程(建筑工程)延伸,以形成尾翼的专业群布局,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专业群落。“十一五”以来,学校已经建成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从而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行特色教学,培养实用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学校从2005年起落实《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当年承担了两项江苏省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课题,同时积极参与了国家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成果,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路径。

学校坚持将德育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德育课堂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欢迎的首选课程之一,德育主题活动课堂教学被评为省和国家说课比赛一等奖。文化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实现文化课程的双重功能——为专业学习服务和人生后续发展服务。专业技能课程全方位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特别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实施集团化办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使培养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实用。

3.探索特色管理,提升办学效益。学校自2008年以来一直探索并有效实施校系两级项目化特色管理。概括说来,就是“以项目为载体,由集体或个人申请,经专家论证,行政集体决议后,经费包干使用,项目完成后接受绩效考核与表彰奖励”的循环管理模式。在校系二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经费按照各系部学生人数切块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并经考核的前提下节约有奖,一改过去由系部提交教学消耗常规物资采购计划、学校统一研究审核批准、后勤供应处统一集中采购的供应模式,变由各系部按照学期教学统一安排所需的教学物资计划,在系部包干经费范围内经过学校专家集体论证、行政批准后,由系部直接实施采购使用,当单件教学器材物资达到固定资产登记入库要求的,按照国家物资管理规定执行,这样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对于专项项目实施的管理,推行了绩优竞标动态管理的方法,例如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教学科研项目专项、校企合作项目专项、教师国内外进修培训项目专项等等,都以系部主动申请竞标、校内外专家组根据绩效评标排名、校领导集体研究确定项目落实并实施动态监控管理的模式,使项目的过程化管理落到实处,预期成果目标的获得率达到100%。这一特色管理的做法对提升办学效益十分有效,在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4.广招特色生源,服务特殊行业。为确保地勘类特殊行业和旅游服务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积极做好广泛宣传,在新生录取之初就与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一起注重特色生源的广泛招录,实行学校面试与学生志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定向订单培养,为塑造特色人才谋划在先。这一特色做法,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稳定率,为造就“名品、精品”人才提供保障基地。

5.坚持特色办学,确保持续发展。多年来,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和地勘行业保持密切合作,并且牵头成立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紧紧依托江苏省地勘局、江苏省煤炭地质局、江苏省测绘局、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国家建材勘查总局等行业企业,实行全方位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课程,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指导,为打造特色人才辛勤耕耘,为地勘类特色人才后继有人做出了努力,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保障条件。

二、学校的前世今生

(一)传承地质精神

学校始建于1956年,当时为华东地质技工学校,2002年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管理,现为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

半个世纪的地质行业历练,“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精神”在学校一代代师生中广泛传承与发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学校才在一次次的求索中发展壮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同时获得口碑。

(二)省内职教明星

20世纪末,伴随着社会变革,学校曾经一度陷入缺乏行政支持、缺乏经费投入的尴尬境地。举步维艰时刻,是江苏省教育厅的鼎力支持使学校“柳暗花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十年的财政投入、规范化管理,十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督,十年的人才培养指导、毕业生就业跟踪,造就了如今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又大又强的职教明星。

学校现有地质、建工、电子、信息等5个系部和百家湖校区等12个高职专业以及22个中职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42个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内设江苏省国土资源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南京学习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点、东南大学职教师资教育实习基地、江苏省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基地。

三、学校的任务在于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能、求是、创新”的校训,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即做人有品德,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

(一)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推行“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南京建工集团等中外知名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在教材建设、课程置换、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领域发挥校企双方优势,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无缝链接。

(二)深化教改,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了“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综合文化素质为保障”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促进人才培养。

(三)德育创新,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作为特色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建立一支“能抓善管”的德育团队,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师表”;二是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互学互比促成效,学校通过一系列评比,评选各类优秀和先进,评出“管理”的经验,比出“奉献”的精神;四是构建“以活动带常规”的育人模式,举办各种有益的群体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熏陶。

(四)分类指导,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倡导向本校各类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人才学习,分类指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真人秀、职业素养提升等系列教育,着力培养“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高职人才。

四、学校的根本在于教学质量

(一)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

针对职业学校“就业导向”“职业化”的特点,我们树立了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为根本。

(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企业调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规模和专业内涵,构建了“一体两翼一延伸”的专业格局。

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以科研为先导,边研究、边实验,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联动、学习与实践并举、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工地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行订单、定向培养,双方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实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名品”,学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常规教学管理体系、学生综合素质监控体系、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常规教学管理体系依托教学工作管理委员会,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学工作管理要求,建立了教学情况通报制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漏洞以简报的形式每月进行通报,建立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日常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监控体系主要是各部门通力协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

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务处、督导处、各系部、教研室通过听课、评课、检查、座谈等形式,掌握教与学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

五、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创新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先后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流程》等制度,成立了地质类、建筑类等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在5年前引企入校,并为企业提供近3000平方米场舍,多家企业共投入资金近1600万元。如,爱苏电子公司投资340多万,建成3条SMT生产线;江苏祥瑞检测公司投资490多万,建成建材检测中心。这些企业引进了多个项目,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方便。

(二)创新办学机制

成立江苏地质职教集团,实现了集团化办学。集团成立后,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已接受单位捐助基金20万元,签订合作协议20份,接受实习学生1236名,接纳应届毕业生187名。集团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与合作育人。集团提供产学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2010年,学校组织培训12期,为集团内企业培训一线技术工人873人。

(三)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普遍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旅游服务等专业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电子类专业以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模式为主,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境和管理模式引入实训教学中,模拟生产工作流程,完成电子产品装配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规范、质量、效益”意识,培养了职业素养。

(四)创新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政策扶持、薪金激励、舆论导向措施,从已有的教师资源中发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近3年,有50多人晋升了副教授、2人晋升为教授、1人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为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六、学校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社会

(一)人才服务

学校依托相关产业,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自2005年起,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万余人,并涌现出诸多优秀毕业生典型。如,地质工程系1987级鞠大文勤学上进,于2003年投入注册资金800万元,成立了上海禹豪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不少工程项目获得了地方和国家颁发的各类奖项;建筑工程系1994级徐良友同学,于2007年创办了江苏海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每年营业额在3000万左右;商务管理系2005级张玉环同学,获得“江苏省金牌导游”、“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等优秀称号。

(二)技术服务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进行技术项目合作。如,地质工程系师生共同承接了南京雨花区铁心桥千层地热能勘查试验孔、禄口机场二期安置房沉降观测、六合机场GPS静态测量等项目,这些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学校在企业建立教学站,由学校向企业派驻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服务,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研发产品,改进行业技术。地质工程系参与了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勘察项目、江苏省地质勘查局第三地质大队岩芯钻探专用泥浆试验室技改项目、江苏省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土工测试项目等。

(三)社会服务

学校依托专业特色,积极拓展具有突出优势的培训项目。如,信息工程系为临汾旅部队500余名士兵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建筑工程系为全省建筑行业培训1500余名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为校内外学生提升学历提供多种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责任编辑:章跃一)

Fostering the Talents with Virtue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with Sincerity

YANG Xiao-hua&QIN Hui-ping

(Nanj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1135,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virtue

作者:杨晓华 钦惠平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建设论文下一篇: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