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论文

2022-07-03

“弱势”与“、强势”是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趋同性。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存在着较强的自卑感和闭锁心理,人际关系方面非常敏感、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幅度大及心理负担重等。因此,学校在给他们教育和资助的同时,建立健全多渠道帮困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促进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较高的教育成本使许多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当中出现了一些相对贫困化的现象,由此产生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趋同性,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诸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学生心理问题,使高校校园暗藏危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有目的可行的帮扶教育和资助对策,对解决该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化解校园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在日常生活及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都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斗争和对过去生活和人生经验的质疑。他们自尊心比较脆弱,自惭形秽,不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表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影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情绪压抑。主要表现为有焦虑感,内心感到恐惧,时不时的紧张不安,做事羞怯胆小、腼腆,不喜欢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抑郁寡欢,对别人充满敌意,有过度的负罪感,并且会失眠,从而神经过敏、脾气暴躁,无法与别人和睦相处。(3)依赖心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生活或学习原因,缺乏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缺乏主动克服并战胜困难的精神,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在他们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心存感激、回馈社会的心态。(4)对社会认同度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在认知贫困成因时很多会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平。这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处理个人、社会和他人关系上,以个人利益得失为尺度,在行为上有很强的非社会性和极度排他性,社会认同度较差。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是形成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家里经济收入很少,他们要为每年的学杂费、住宿费的缴纳而焦虑、紧张。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同学间在吃穿用上有意或无意地攀比,会导致他们心理自卑,觉得低人一等。(2)环境压力。由于市场经济出现多元化,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社会上拜金的思潮的萌动,很多崇尚物质利益至上,他们不爱劳动,爱炫富,不珍惜,爱挥霍,甚至不屑和鄙视贫困的生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也偶有受到歧视的现象,心中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从而导致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心理出现亚健康的状态。(3)择业、就业压力。当今择业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铁饭碗”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无论是一般学生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急于摆脱家庭贫困的生活现状,对工作获得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认为自己不具备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缺乏能力锻炼,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面对就业受挫时更容易患得患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生活闭塞,社交面窄。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心里比较自卑、敏感多虑,往往不善言谈和交往,在交往受到挫折时,往往不是选择离群索居,鼓励自己,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就是躲避现实,将注意力由人际交往转向虚幻的网络世界。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家庭贫困使得家庭与外界的往来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与外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这就会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措施

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問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究其原因,做好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工作,更好地给予他们帮扶和资助,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加以解决。(1)学生自我调试层面。1)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客观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应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地肯定自己,尽量避免自我挫伤,影响自己的积极性。要确定适度的人生目标和抱负水平,树立远大目标时,要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要按计划,分步骤,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2)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应对贫困要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不必为此而感到自卑和内疚,也不要怨天尤人,真正的贫困不是家庭经济的贫困,而是知识的无知和匮乏。同时,可以将贫穷看作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磨练和财富。(2)学校教育管理者层面。1)拓宽渠道,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加大经济帮扶力度是加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该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倡导全社会去关心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些年来,国家和高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奖、勤、助 、贷、补 ”的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要继续贯彻并加强完善国家和学校的助学贷款工作,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资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种团体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制度。高校要大力推进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和管理体系中,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为主要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指导与教育、自助与咨询紧密联系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心理咨询室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极大的强化,情绪调控能力得到较大改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3)加强对贫困生的育人教育。关注家庭经济苦难学生,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增强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贫困生也要转变观念,克服依赖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参加活动,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会有回报。4)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应构建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经济帮助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班级、寝室的文化和情感建设,培养学生之间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集体的温暖化解贫困生的不良情绪。使经济困难学生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积极参加活动,从而生走出自己的小圈,走进集体的大圈,从而消除自卑、压抑、焦虑、抑郁、排斥社会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2] 余文盛.对高校贫困生结构性贫困问题归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 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4] 王华东.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分析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10).

作者简介:刘海波(1983—),山东安丘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政助教。

作者:刘海波

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论文 篇2: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弱势”与“、强势”是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受此启发,笔者把或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或因成绩平平、能力一般而不知所措,或因生理缺陷、心理障碍而束手无策,或因疾病缠身、家庭不幸而郁郁寡欢的那部分大学生称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本文的论述主要以第一个层面——贫困弱势学生群体为例展开。

作者:李贵成

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论文 篇3: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关注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文章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剖析,肯定了高校辅导员在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特殊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原因,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关注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应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立足于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①

1 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贫困生

从高校心理咨询和学生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中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②面对经济上的重负,贫困生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过度虚荣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特征。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大多数来自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进入大学后,周围不乏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同学,贫困生和这些学生形成强烈的反差,难免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困窘,害怕别人的歧视与嘲笑,因此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一些贫困生经常面临生活危机,每花一元钱都要精打细算,时刻为学费、生活费等大伤脑筋,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学生更为强烈、敏感、脆弱,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转化成虚荣心,即“死要面子”。有些贫困生平时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钱买名牌服装、化妆品等装饰外表,而这种自欺欺人的掩饰正好暴露出了他们心理上的脆弱。

1.2 有身体缺陷或者患病的学生

高校里,极少数大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身体缺陷,如肢体残疾、烧伤或疾病等造成的容貌损毁等,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也可能有一些同学患严重疾病引起思想包袱。

对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由于最基本的身体状况与其他同学有差异,他们最大的心理问题同样是自卑,封闭自己,担心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必然会渐渐脱离集体,倍感孤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类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如果不选择积极地面对,身心上都承受着痛苦。在大学生活学习的时间里,难免会有个别大学生患严重疾病或者不好治彻底的慢性疾病。疾病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病痛,同时还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担心落下的学习进度,特别是贫困学生还会担心经济上的花费。这两种情况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况,因此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

1.3 降级及休学后复学的学生

少数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根据学校规定降到低一年级学习。部分学生因为身体或心理等原因休学后复学,这类学生也容易出现自卑、失落、苦闷等心理问题。

降级学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空虚迷茫。这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变得很懒散,考试只求及格,逃课现象时有发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竞争意识难以激发,便得过且过,精神空虚,把时间、精力寄托网络游戏上或者谈情说爱上。也可能是仍然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可能出现强烈的挫败感,对自己丧失信心。降级的学生,必然会感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出现失落、紧张、焦虑等情绪。同时因为面临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复学的学生,如其当初休学的原因是身体或心理疾病,当他们重返学校时,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降级与复学的学生,进入新的班级,面对新的同学,难免也会出现自卑感,不易融入新的集体中。

1.4 少数民族学生

除了民族类院校,其他的高校在每年的招生指标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一些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汉族大学生。③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的地区,环境形成了趋向封闭保守的心理。他们往往社会视野较为狭窄,交往较为被动,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人际交往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贫困生中占有一定比例,自卑感产生孤独感和失助感,陷入抑郁苦恼。有些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连汉语的日常交流也有困难,更不用说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了。受中学教学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尤其是英语,学习压力造成了心理负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多差异,可能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

2 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普遍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咨询方面的工作。但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④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最直接和最多的接触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和其他问题,给心理辅导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面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重点由辅导员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辅导员应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助学金、贫困补助的评定,勤工助学岗位介绍,落实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坚持做到经常与贫困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帮助他们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从而做到自尊、自爱、自强。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爱心回报社会和诚信从我做起系列教育活动,使贫困生懂得感恩和回报。

辅导员需要特别关心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教育他们学会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大胆参与社交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增强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当一些学生出现身体上疾病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关怀,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尽快恢复健康,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果疾患学生属于贫困生,根据学校的政策给予适当的补助,减轻其经济压力。

对降级及休学后复学的学生,辅导员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规划,找到个人的发展方向,消除迷茫感。开展学生一对一的帮助,安排成绩好、积极向上的学生对降级生、复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帮助。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新班级中寻找归宿感,号召班级、寝室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辅导员应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有意识营造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氛围。应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详细档案,准确掌握他们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其他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开展一对一帮助,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集体中来,适应新的环境。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做好经济支助工作与思想工作。

辅导员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在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工作中,积极寻求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注意观察特殊群体大学生,尽早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在整体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谷立峰.立足预防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4:33-35.

②李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02-104.

③李燕辉,李辉.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1):20-22.

④姚潇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优势作用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4:12-16.

作者:黎 梅

上一篇:艺术设计理论审视论文下一篇:物流业发展经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