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管理

2024-06-15

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管理(精选6篇)

篇1: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管理

××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为加强我校部分“特殊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关爱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学生”关注、关爱制度。

一、指导思想:

建立我校“特殊学生”的关爱工作机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达到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目标。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一般指:

(1)有智力、肢体、听视力、心理障碍的学生;

(2)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

(3)监护人中有精神病史的学生;

(4)留守儿童;

(5)孤儿;

(6)实施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在校学生;

(7)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8)监护人中有服刑、劳教或者刑释解教人员的子女;

(9)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食物过敏等)的学生;

(10)其他特殊学生等。

四、工作要求:

1、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级摸底排查,了解班内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帮扶,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起来。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7、校长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村委会、监护人、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大网络。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要对本学期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每学年结束后,各班主任上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便于下学年进行跟踪教育。

五、完善保障机制:

1、特殊群体摸底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学前两周内认真摸清班级内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学困生、心理困境生等特殊学生的人数。

2、思想优先交流制度。强化思想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依据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特点,预先做好交流预案,优先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3、学习优先辅导制度。在特殊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将辅导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辅导计划,为他们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辅导措施。

4、生活优先照顾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求教师加大对他们的日常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学校的人性化关怀,体会和谐校园的温暖。

5、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6、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进行表彰,并优先评优评先。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篇2: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管理

为了给特殊幼儿群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名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特制订如下制度:

1、特殊幼儿主要是指家庭贫困幼儿、学习困难幼儿、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幼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幼儿、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身体和心理异质幼儿等。

2、逐个建立完善特殊幼儿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保护幼儿个人隐私。

3、为每名特殊幼儿配备成长导师。针对不同幼儿群体的状况,学校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幼儿信任的教师做“成长导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帮助被辅导的幼儿健康成长。

4、定期研究分析各班级需要被特别关爱幼儿的成长状况。将幼儿成长导师的工作情况单独计算工作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对指导幼儿成长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在评优树先、职称聘任等方面优先予以倾斜。同时把关注特殊群体幼儿工作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5、严格各级救助资金管理,设立专用帐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救助工作的信誉度。

篇3: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管理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大学生群体,管理办法

特殊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正常群体比较而言的概念, 是在当前形势下, 在经济状况、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及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较为劣势境况, 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出现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特殊群体的分类及表现

为方便现实操作, 笔者将特殊大学生群体分为10类:

1、有生理缺陷或严重躯体疾病

此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 最害怕周围的人提起自己的缺陷, 性格孤僻, 容易走极端。一是自暴自弃, 认为自己已经残废了, 对社会无用, 不思进取;二是自我保护意识格外强烈, 像一只刺猬, 不容许任何人接近, 对周遭充满仇视, 心理不平衡等。

2、经济贫困

贫困生一是生活简朴, 二是学习压力大, 三是心理负担沉重, 四是社交能力差, 就业压力大。个别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 为人处事谨慎, 自我封闭心理严重, 把很多问题都积压在心中, 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3、学习困难

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出现了“理想间隙期”, 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致使学习动机较弱;或者有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课程乃至任课老师, 提不起学习兴趣, 甚至厌恶学习, 学习消极被动;还有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 容易受他人影响, 自信心不足。

4、延长学制学生群体

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他们无法按时完成学业, 他们心理容易失落, 对前途迷茫, 对于学业失去了信心, 而且容易自卑, 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现在的班级中,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放弃教育和培养, 而应该将他们分门别类, 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帮助。

5、违纪处分学生群体

学生在违纪处理后会存在以下心理表现:一是悲观心理, 二是后悔心理, 三是矛盾心理, 四是戒备心理, 五是侥幸心理, 六是无所谓心理。对这类学生除了即时地批评和处分外, 更重要的是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 鼓励他们从悔恨的阴影中走出来, 吸取教训, 重新来过。犯了错误的同学, 只要有心改正, 同样值得我们去理解, 去帮助, 去关爱。

6、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学生群体

心理障碍学生是指出现心理适应问题 (主要指不能适应校园环境而引发的心理困扰, 如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等)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学习心理障碍和情绪性格障碍等。对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学生, 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症状, 需要立即通知其家长, 安排其进行治疗, 如果可以, 应尽量办理休学手续。这类学生发病多源于有家族精神病史, 加之某件事的刺激, 产生一些令人奇怪的行为。

7、网络成瘾学生群体

网络是把“双刃剑”, 它在丰富、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 也容易使大学生深陷其中从而荒废学业, 此类学生经常伴有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特征。每年都学许多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留级甚至退学。

8、恋爱严重受挫学生群体

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个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 但恋爱严重受挫的学生心理脆弱, 很容易钻牛角尖, 轻者影响学生生活, 重者会发生悲剧性事件, 需要特别关注。

9、异常家庭学生群体

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灵上存在某些缺陷。造成家庭不和乃至破裂的原因大多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一些不检点的言行, 这些学生的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争吵, 暴露了家长自身的缺点或不良习气, 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或是不愿接受家长的教育。他们有的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言行偏激, 凡事无所谓。对这些学生, 要加强引导, 平时要多与他们接触,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对他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理解家长。同时, 也要积极地做好家长的工作, 用亲情以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学生, 以便最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心灵的缺陷。

1 0、思想偏激学生群体

这类学生现实表现多集中为经常违犯纪律, 顶撞老师, 对学习、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这些同学并不是有心理问题, 而是因为他们行为习惯上有逆反的特点。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比如借助最快捷的网络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 在一定范围内给我们的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使辅导员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高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不限于以上十种类型, 如“富二代”、班干部群体、少数民族群体等, 而且在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中, 彼此之间不是完全孤立、毫无联系的, 有些学生身上一般会体现出多种群体的特征, 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 分别对待。

二、特殊大学生群体管理的方法

1、及时发现

辅导员应该了解自己学生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底。深入学生宿舍、利用班团干部反馈, 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然后将掌握的情况如实记录, 以掌握的资料为基础, 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如通过新生档案了解学生基本信息、通过新生心理测评结果掌握需关注对象、在日常交往中及时发现“特殊学生”。发现问题以后, 应先根据轻重缓急给予处理, 如发现某学生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并经医院确诊则应处以退学或休学治疗等。

2、分类建档

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以后, 根据不同特殊对象分清类别及难易程度, 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 确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类型、班级、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措施、教育过程记录、教育效果等。在新生入学时应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对特殊学生要进行逐一登记, 掌握他们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3、追踪观察

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逐步深入, 要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行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排摸, 确定、调整跟踪教育对象名单, 及时把各种群体的个人资料补充到信息档案库, 及时调整特殊群体档案, 实施科学的教育和管理, 以确保对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中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 如近亲亡故、失恋等, 降低引发不良事件的几率。

4、积极转化

特殊群体的学生大多心理承受力较差, 思想波动大, 发现有反复的苗头, 要及早控制。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 已初步确定的特殊群体会有动态变化。因此, 应对特殊群体实施动态管理, 及时地实施重点教育, 给予关怀和帮助。特殊与不特殊是相对而言。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教育方法得当, 特殊群体完全可以转化为正常群体。辅导员应该依靠自己细致深入的工作努力促成特殊群体正常化的转变。

5、效果评估

每个学期末, 辅导员应该在追踪观察及教育干预以后, 对每一位特殊群体学生做出效果评估, 总结经验, 寻找各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有效的教育策略。

总而言之, 坚持以学生为本, 结合学生个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群体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关爱学生、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工作者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原则, 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因势利导, 争取早日实现特殊学生群体的正向转化。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4) .

[2]肖晓哲.高校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5) .

篇4: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析

【关键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和承受的各方面压力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大学校园里复杂多样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健康行为和心理特征,这些群体的学生一般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心理困惑突出,如果忽视了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能力素质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自杀、凶杀等突发的恶性事件,这将会严重影响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深入分析特殊群体的特点,探索做好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规律,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特殊群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是由于家庭贫困、学业、就业、自身生理、人际交往等原因而呈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不良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该群体内部并不是真正具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等群体特征,仅是相对正常大学生群体区分而言。目前,高校特殊群体主要有以下四钟类型:

1.学业困难群体。

学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是指由于入学基础差、学习能力低、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或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严重等因素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这类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这类学生数量增长较快,已经成为困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学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努力,但成绩却始终提不上去,心理上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不能较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应试教育中的学习优势不能发挥,学业严重受挫;有的学生因自身缺乏自律性致使学业出现问题;有的学生因经济困难、心理问题严重等因素而导致学业困难;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所学课程、不喜欢任课教师等原因导致厌学心理异常严重,学业出现困难。

2.经济困难群体。

经济困难群体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约20%,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地困扰。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在增多,在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由于经济贫困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大学生居多,近期出现的校园网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许多家庭困难学生。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症状。

3.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就业竞争能力弱,不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業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往往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就业问题不仅牵涉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学生家庭,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绝大多数就业困难学生都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4.情感困难群体。

情感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爱情观、恋爱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也日益复杂,表现出盲从、效仿、轻率、随便、尝试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因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问题.使自己的学业、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一旦失恋受挫.就会精神崩溃,痛不欲生,甚至产生报复、自杀等念头,极易发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对策

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引导,要认真研究其心理和行为特点,找出产生其症状的根源。要把握基本的工作原则,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这些学生,要尊重理解,以情感人,对症下药,分类指导。要灵活应用工作艺术。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艺术也是教育力量”。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辅导员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辅导员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健全特殊学生工作预警制度。辅导员要建立特殊学生状况台账,台账信息力求全面,要涵盖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成长详细背景、教育经历、学习成绩记录、日常谈话和行为表现记录等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些台账有利于辅导员详细记录和了解特殊学生的成长经历,从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诱发心理问题的种种不良因素,形成长效关怀机制。同时,也方便学校学生工作部门随时查阅和调取特殊群体学生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和有效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特殊学生档案还要注意动态性,要定期向当事人周围同学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也要向当事人自身了解其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解决方案。

第二,建立学校、家庭互动的教育体系,及时和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老师要定期与当事人的父母沟通,向其父母通报当事人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情况向当事人父母提出一些切实可行,有促进意义的建议。同时,积极了解父母掌握的学生信息,帮助做好辅导工作。

第三,要帮助当事人建立与外界的沟通桥梁,增强与外界的信任和联系,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日常关心与定期谈心,有利于消除当事人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更易于辅导员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宿舍成员的力量,帮助当事人与其宿舍同学融洽相处,从宿舍中获取与人际交往的途径、技巧,建立自信。三是充分发挥班级这个学校单元的作用,辅导员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骨干、学生党员等与特殊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朋辈辅导的作用。

第四,辅导员老师要引导帮助当事人做一些规划安排,并达成教育契约。可以鼓励或要求当事人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借阅包括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人推荐的或者同学们最近都在读的图书,并写一点读书体会或感触;每周与其父母通一次电话,讲一件学校发生的事情;每周与宿舍同学一起用三次餐,一起上三次自习课、班级活动必须参加等,对这些安排要达成教育契约,做好监督和辅助,保证当事人能够顺利完成。待情况好转后,辅导员老师可以逐渐加大当事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当事人自己提出心理状态改善方案,并督促其完成。

第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深入了解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议当事人及其父母寻求心理方面专业人士的帮助。

综上所述,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孟剑侠.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4):9-10.

[2]姜波.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华北电力大学[J].中国青年研究,2011(9):107-110.

篇5: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管理

一、摸清底子,建立完善需特别关爱学生群体档案

通过对全校学生日常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的调查,属于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学生,为需特殊关爱的学生群体。并建立完善一人一档的特别关爱学生成长档案。

二、实施导师与需特殊关爱学生双向选择,结成对子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情况,由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师做特别关爱学生的成长导师。制订具体可行的方案,必须做到每周和学生进行两次谈话,每月对学生进行两次学习和生活指导,每学期两次家访。

三、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等其他校委会成员及具体工作人员组成的督导考核小组,加强对需特别关爱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的督导,定期研究、分析这些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调度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查看过程性工作材料、学生的转化效果、每学期导师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对指导学生成长成绩突出的导师,在评优树先、职称聘任等方面优先予以倾斜。

四、创新做法,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通过大课间、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体育艺术节等体育娱乐等各种活动平台,开展联谊活动,以增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习惯予以全方位关注,全程管理,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五、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一种“每位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的成才理念,在教师队伍中牢固树立“每位学生都是好的”,等教育理念,形成尊重学生个性,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的良好氛围,使特殊群体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关爱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从而改变自我,激发出生命的创造力。

篇6: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制度

特殊学生主要是指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身体和心理异质学生等。

为了给特殊学生群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特制订如下制度:

1、逐个建立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2、定期走访学生家庭,了解特殊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注重做好的信息收集、情况反馈及协调服务工作,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特殊群体应助尽助。

3、与父母沟通、交流,指导家长作好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家长进行校访,由班主任接待学生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强化交流合作,在教育转化不良学生上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

上一篇:劳模先进事迹申报材料下一篇:护理三基考试 名词解释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