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方式下的建筑安全论文

2022-04-29

基于创新方式下的建筑安全论文 篇1:

故宫博物院带动文化自信转动的传播策略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再现,而文物与当下时代的人和事接触发生的故事更有价值,坚定不移的走文化自信的路线,让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造福人类,才是一直保存下来的文物存在的价值。全媒体语境下600岁故宫博物院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利用新媒体形式的传播和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注入“新鲜血液”后故宫呈现的状态更加鲜活,这应是当下最为成功的文化传播产业案例。

关键词:文物;故宫博物院;文化自信;传播策略

一、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留给华夏儿女丰厚的文化遗产,紫禁城作为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故宫博物院则是基于明清两代和宫廷旧藏文物建立的,包括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作为古建筑文物的留存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1],经历了象征皇权至上的宫殿建筑群到大众博物院的演变、融合和发展。其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群的完整性成为当代博物馆群体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传统文化只是作为文物藏品身份存在,那么它将只是无人问津的物品,守护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新时代的特征,将封存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融入文化的自信,让文物做到真正的“活起来”,才是当下时代应该做的;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神秘感吸引着人们来这里目睹这片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还有现在的“游客尊严”,让故宫博物院成为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来了还想来的地方。随着故宫博物院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大量文物展出,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文物价值,也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让沉寂在库房的文物有更多的机会让人们认识到,发挥文物应有的价值,这是文物传承下来最大的意义,这是目前故宫发展的方向,是打造更加接地气的故宫博物院的存在方式。

新生代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和效果的呈现自然成为研究方向,随着全媒体发展多样化,媒介不断更新迭代,故宫的传播映射出当今市场的文化需求,也反映了传统文化转型是当下发展的首要任务。结合媒介传播的角度分析当前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环境下故宫博物院的媒介传播形式,以及文化媒介传播特点和受众在接受中的反馈与互动,将是新媒体环境下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也是传统文化转型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也为故宫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民关注的全媒体下的故宫博物院发展中,文创产品的研發和活跃银幕的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高的知名度和创造的经济价值以及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在众多博物馆发展中成为了佼佼者和领路人,这其中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播值得我们在全媒体语境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更有利于博物院的多元化发展。

二、全媒体语境下的故宫博物院

全媒体语境[2]是媒介融合发展形态下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利用全媒体传播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传播媒介更是越发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分享和交流传播的场域,传播的方式和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更加纵深。总揽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整个宫殿建筑群、院内文物藏品和有关涉及故宫博物院日常运营管理、宣传发展、文博业务、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职能等多个层面发展体系;文化传播渠道可从多角度切入,其中包括:社交媒体微传播、网站平台、影视节目作品、故宫出品的相关软件与新技术和占主导的线下传播实体。

(一)社交媒体微传播

当下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手机使用普及,网民数量增加,社交软件被大量使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盛行。顺应时代潮流的故宫博物院也使用新媒介进行传播,其社交账号主要包括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有“微故宫”“玩转故宫”“故宫文化创意馆”。这些微型媒体传播方式依然保有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加快故宫博物院在信息时代的传播。

“微故宫”是故宫博物院唯一的微信官方公众号,通过微语言、微话题和微故事,掌上故宫随时可以“看一看”“逛一逛”和“聚一聚”,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界面轻松了解到故宫博物院的实时动态、历史资料、故宫文物展览,增加了娱乐互动功能。其中“逛一逛”尝试使用3D立体沉浸式技术使受众在手机页面全景游览故宫仿真全貌,故宫微店能够方便受众在微信中买到货真价实的物品;“聚一聚”出台一系列的娱乐软件给受众提供消遣娱乐,还可以拥有故宫VIP会员身份,参与更多互动。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主打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利用客户端通过关注并分享简短文字和图片发布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微博用户利用发布有价值信息吸引其他微博用户,关注该用户的人数越多,其影响力越大,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粉丝量是930万人,发布微博数9 316条,“故宫博物院”微博内容分享一般为故宫博物院文化底蕴的传播,有关故宫博物院服务公众的各项实时动态。通过发布动态与受众互动,当受众关心故宫的猫,微博就将故宫猫的生活展示给他们;关心故宫的春夏秋冬和天文气象,微博就会发布有关景象的图片。为此故宫的美景一度成为微博热搜,当下故宫除了自身名气不减当年,又多了一层“网红”的身份。

(二)网站平台

故宫博物院的门户网站是权威信息发布的指定网站平台,网站的应用既能让受众感受到便捷的使用体验,又能通过平台了解到完整的故宫形象,并得到权威信息,其中有“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和“故宫淘宝”两大网络平台,树立了故宫博物院官方形象,同时给媒介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力。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首页展示有文物数字库、时间票务、故宫资讯、实时动态、博物院活动,二级页面包含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关于,这些栏目全面及时公开故宫博物院的实时动态。发布传播文化专栏的有图书馆、视听馆、数字文物库、V故宫、全景故宫,分别设置在网页的末端。目前官网访问量已达8千多万次,越来越完善的内容和信息,俨然成了故宫的官方信息门户。

“故宫淘宝”是来自故宫的礼物,2008年在网络平台成立,其与2016年创立的“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都通过自媒体运营平台、网络销售平台售卖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简称“文创”)。售卖物品多种多样,“故宫淘宝”销售故宫的伴手礼,包括娃娃、扇子、手账、饰品、彩妆陶瓷;“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打造的销售主题为:“紫禁城生活美学”,主页栏目包含:创意生活、紫禁服饰、故宫笔记、龙凤呈祥、金榜题名等售卖栏目,包括丝织品、书画品、铜制品、陶制品等种类,其产品领域包括首饰系列、美妆系列、家居用品、玩偶系列、箱包系列等。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一年的销售总额是2017年销售总额的3倍,是博物馆圈的销售第一。

(三)影视节目作品

全面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人文,还要结合一定的影视手段进行展现,以故宫为主题的作品有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共12集,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宫廷事件还有通过故宫建筑来解读皇权历史关系的短小多集的纪录片《故宫100》。在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修缮故宫的师傅角度拍摄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在B站播出后,在年轻人当中反响强烈,喜欢观看的受众偏年轻化,这也正是年轻人缺乏的“匠心精神”。“互联网+”模式下,2016年12月16日《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上映,正是这部纪录片揭开了故宫的神秘面纱,让平民大众接触到这个神秘的深宫大院,通过对文物修复中枯燥細节的工作的展示,更能让大众体会到故宫文物留存的优秀文化以及对历史的传承,增加了民族归属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竟然还有人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每一处细节都震撼着年轻人的心弦。2018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和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的播出都取得了高收视率,凭借故宫博物院这个大IP,其巨大的文化资源库,可以解锁更多的艺术形式,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故宫博物院。

(四)故宫出品的相关APP和新媒体技术

互联网下全媒体的融合发展,新媒体应用市场覆盖率上升,APP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升温。故宫博物院从2012年就开始尝试基于移动设备的受众服务的软件应用程序,也让受众享受线下的故宫文化传播,目前自主研发的APP有《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和《皇帝的一天》这些软件在应用商店属于推荐下载一栏。2015年持续上线的《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和《清代皇帝服饰》也是线上值得人们下载的应用软件,这里面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故宫文化资源,同年故宫博物院开放了“数字博物馆”,也是故宫首个交互式的数字展览。2016年故宫进行了第一次自主网络直播。

线上的软件开发提供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线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震撼效果,2017年故宫推出紫禁城VR、4D沉浸式体验馆项目,借助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游客仿佛置身其中,成为清朝人走在紫禁城的宫殿内,历史场景重现。利用VR技术拍摄了《御花园》《角楼》《倦勤斋》《灵沼轩》等六部影片。影片时长20分钟,15分钟的视频和5分钟互动,利用三维特效和其他数字技术充分复原建筑物的原貌以及周遭的细节环境,营造鲜活的空间感,在虚拟的世界里真实再现了皇家园林。2018年故宫推出“清明上河图”高科技互动艺术展3.0,观众不仅能通过高清长卷,感受北宋汴京的繁盛景象,还能在4D动感的虹桥球幕影院“坐”上宋代大船,仿佛亲临现场般[3]。

(五)线下传播实体占主导

故宫博物院自身的文化传播,最根本的还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本身的光芒才是吸引受众的根本,本体更扎实发展才能由表及里,从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它的使命,所以故宫博物院实体建筑安全维护和文物馆藏才是重中之重,没有实体这一切的传播将毫无意义。目前故宫博物院也是全世界开放程度和区域最大的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参观者,故宫每多开放一片区域都是历史文化遗迹,参观人一多安全问题就会多增添一份,这些实际问题充分考验着故宫人的智慧。

从参观人员密度问题来看,用优惠政策和淡季也有好展览的方式控制了高峰期人流量,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淡季,用三年时间,每天尝试只接待8万游客才得以成功,解决了参观人数太多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从售票环节来看,网页上时间票务和开放公告的及时显示更新,节约了游客买票时间,用四年的时间尝试全网购票,从最初的2%到现在的100%,取消了现场购票窗口,彻底解决了堵在故宫门口买票排长队的现象。

从参观体验来看,为了保证故宫博物院内的古代建筑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复建的古代建筑,以及更全面地尊重故宫的真实原状和故宫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在没有改造故宫用房以外,力求所使用的建材均为传统建材[4],合理清扫利用古建筑房屋,拆除院内除古建筑以外的房屋,将烂尾楼改成外国文物展览馆;打开“游客止步”区域,改造雁翅楼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展厅;开放城墙打开东西路,呈现不一样的景象;修复大戏楼重新在这里唱京剧,修缮紫禁城南大库办家具展;对闲置的房间进行改造装修建成了水吧,可以解决游玩时游客的需求;木质结构房顶上的瓦片缝中的泥土一下雨易长草,草的成长易让屋顶渗水,渗水的屋顶就总需要修理,木质结构的房屋修理起来很麻烦不说还会减少使用寿命,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屋顶上永远不要出现杂草。

此外,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和壮观多是来自导游的解说,游客无法真实体验到,博物院经过三年时间反复研讨展馆内的照明措施,决定使用可以照在木质结构物体上不伤害文物的冷光源LED灯,经过安装和调试,这些灯光点亮了故宫,在点亮的基础上还原了故宫的样貌,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灯光秀活动展;故宫有9 371间的房屋,整体区域是庞大的,导致许多游客找不到方向,为此安装了含有二维码的495块新标识牌,重新布局各个区域标识牌,游客通过扫描标识牌获得路况指示[5];还特别在博物院内安置1 400把与故宫整体风格相和谐的椅子供游客歇脚;为解决普遍景区上卫生间困难的问题,按照男女厕所数量比例不同,进行重新调配,甚至将员工食堂都改造成卫生间,特殊时段还会调整女士专用洗手间,同时厕所还可以智能搜索,方便找寻离自己最近的厕所和排队情况,改变了洗手间排队现象。实行网络购票、实名制、限流和禁烟,都是为打造更好的游客体验。

从环境绿化来看,把树木围起来的栅栏改造成了围着座位这样的方式履行了保护树木的责任同时,还做到了让游客有歇脚的地方,同时,绿地边的青草地撤掉了栅栏,围着的青草地不仅不能让植被更好的成长,且栅栏总是修理,似乎无法正常地展现路边青草地带来的美丽,撤掉栅栏的保护,植被的修护、青草的自由成长,现在人们在草坪上休憩都不是问题,井盖周围水泥路面的坑坑洼洼也得以修复,现在每条街道都是平整的,再加上路边安装了故宫风格的宫灯,晚上可以照明,白天与故宫呼应成为一处景观,这样的改造与故宫现在的状态相得益彰;故宫对环境问题所做的整改,改变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看到的不是扔了垃圾去打扫而是在短时间解决垃圾扔地上的状况,导致没有游客愿意当第一个扔垃圾的人。诸如此类的举措还有很多,故宫博物院走的每一步都在进步。

三、文化传播下的故宫博物院发展路径

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体运营下,不管是从游客体验上,还是线上线下的口碑收益上,既做到了文化传播,又在社会公众中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全媒体时代背景和故宫人的智慧结晶。

(一)传统印象与新兴朝气

故宫自身历史的厚重感往往让人们想到庄重和肃穆两个词语,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它的威严和魅力。在历史浸染下的故宫充满神秘,令人敬重,不料想如今的故宫居然可以成为“网红”,这个身份的爆出瞬时拉近了受众与故宫的距离,面对它的受众层更趋于年轻化。在全媒体时代下应运而生的软件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数字时代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越发地年轻化,也带动故宫年轻起来,故宫展现的“萌”特点和“卖萌”营销方式都让故宫更加年轻鲜活。

(二)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故宫文创产品在国内各个博物馆中标新立异,不管是知名度还是经济收益都名列前茅。故宫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通过自身IP设计出很多文创“人气王”都成了爆款潮品,如“朕知道了”皇帝硃批纸胶带、“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行李牌、“朕不能看透”眼罩、“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6]。自从故宫文创产品研发以来,“销售额10个亿”“网红产品”“爆品收割机”等都是形容其文创产品的网络用语,网页文章、微信软文都在发表故宫文创为何如此火爆,火爆到什么程度为主题的小文章,霎时间文创成了商机,成了成功产业的生意范本,经济效益不仅带动了经济运转而且成了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借鉴故宫文创发展的文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故宫利用文创产品已经把故宫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三)品牌营销与文化传承同时兼顾

品牌营销就是给物品增加价值,本身一个物品原生价值比较低,加入品牌效应就会产生翻倍的效果。“故宫”两字的标识就是品牌,一支口红、一套睡衣、一个手机壳、一块雪糕等这些物品一旦加上“故宫”二字,就会利用故宫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吸引受众购买的欲望,既能做到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增加了营销品质和渠道,和故宫可以结合的都可以创造价值。但是需秉承开发中不丢失文化内涵的原则,破解市场同质化,依托文化内涵的基础,而并非一味的思维固化地开发,而是不断深挖博物院的文化内涵,让受众真实感知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四)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珍贵价值

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共186万件,能展出的文物藏品只有2%,把所有的藏品展出一次需要花费913年的时间,在这一实际问题上故宫会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规划出更多的展出空间,但再多的展览人们只能亲临院内隔在玻璃窗前去观看文物的真实样貌,但是不能保证人们在有生之年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博物院参观更多展出的实物,看到的实物也是只能看不能拿到自己手里去体验。当无法身临其境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看到展出的文物图片和详解,但也只能达到观看的效果。受众不单单满足视觉的沉浸,而要加上触觉、嗅觉、听觉等实物化的感觉,这样感官融合才能完整展现,这也是听讲解、看书上百遍,不如身临其境感受一遍。经过新科技沉浸式呈现,可以像身临其境般看到和摸到文物,文物的材质是什么感觉的,古人是怎么使用的,古人建筑的智慧和文物的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具体的呈现,受众的体验感会更强,甚至超过身临其境的效果,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只能看到平面感的故宫更能深入人心。这也是现代科技需要发展的方向,让受众更加能够感受到文物带来的珍贵价值,经过这样的体验会通过文物带来文化自信力。

四、结语

笔者有幸亲临现场听单霁翔院长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讲座,为本篇论文的书写奠定了基础,本篇文章结合全媒体时代下故宫博物院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解读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文化传播的策略和传播方式的变化。顺应新时代受众的生活和环境需求,其中发展典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成熟而完整的文化创意类产品研制,从而利用媒介传播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受众是多重信息接受者,调动社会大众的力量参与文化类创意产品的设计,也是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物文化传播的途径,同时创新型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成为多元化解读故宫的一种方式,这些产品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产品开发多渠道采纳消费者的建议,完成的产品既追求收藏价值,也讲究实用价值,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要,进而研发适合受众的产品,在传播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价值的情况下,发展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同时在立足自身定位、扎实为社会公众服务和教育下发展,做到不忘初心的发展根基,才能无愧地说把一个完整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百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姜飞.传播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于晖.社交媒体时代的博物馆策略[J].神州,2014(2).

[4]魏佳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7.

[5]单霁翔.“看门人”单霁翔故宫下一个600也是有尊严的[EB/OL].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7-07/3476992_print.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7-07-26.

[6]金文林.让产品引领市场[J].传播经济贸易,2012(3).

[7]刘思敏.为故宫文创产业叫好[N].中国旅游报,2015-08-24.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0-02-28

作者简介:刘洁,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作者:刘洁

基于创新方式下的建筑安全论文 篇2:

绿建标准约束下的钢构建筑物碳排放研究

【摘要】钢构建筑被评为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相比,自重比较轻,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若发生地震等灾害也会很快修复,造价成本比较低等等,虽然钢结构建筑优势众多,却在我国的钢铁行业以及建筑行业发展的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钢构建筑物的优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在绿建标准约束下推广钢构建筑物发展,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建筑行业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绿建标准;构建筑物;碳排放

钢构建筑物是当前建筑行业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建筑技术,同时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非常符合当下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下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推广节能,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积极推广钢构建筑物,有着很好的研究意义。

1、钢构建筑物优势

首先,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工时间短,有着良好的隔音、隔热性能,能够循环再利用,钢构建筑物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结合保温隔热性能,废弃物品在利用的新型墙体的开发,从而做到当前绿色建筑行业标准下的节能、环保等要求。由于建筑行业中禁止使用粘土砖,以及我国每年生产的钢产量高达数亿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开发钢构建筑物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其次,钢构建筑的造价与过去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建筑造价基本相当,而且使用面积相比较之下会多出5%左右,而且两者之间使用的建筑材料碳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钢构住宅建筑每平方米需要用的钢材量为120kg左右,碳排放为每平方480kg,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量为每平方7406kg,两者相比之下,钢构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比混凝土结构碳排放量低于35%左右,而且在使用时,由于钢构建筑物采用的是节能设计形式,建筑物中的保温性能比较好,而且房子在拆除阶段不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拆除后的资源还可以进行再次利用,而混凝土建筑物拆除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拆除后的资源也很难再次利用,不符合当前绿色建筑标准。

其三,开展钢构建筑有助于建筑行业朝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工业化的形式来进行建设,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要求。

其四,通过运用钢材进行建筑,有助于社会储存钢铁的战略资源,当前世界发展国家都积极利用钢构进行建筑建设,利用建筑物的形式来储备钢铁资源,因此大力推行钢构建筑物,而混凝土建筑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才能进行建设。

2、钢构建筑物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对钢构建筑推行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建造钢构建筑物的试点工程,用于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化的钢构建筑项目,政府应该在不同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其二,对钢构建筑物的推广存在偏离,世界上大多数应用钢构建筑物建设方面都在别墅上,因此这就使得在推广过程中也比较偏向于钢构别墅的推广,这与我国当前的国情有很大差别,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住房上的问题,还应该多倾向于小型建筑物为主。

其三,关于钢构的建筑物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结构材料还不够完善,这主要在于钢构建筑是一项比较综合性、复杂性的建筑技术体系,其中不仅仅包括建筑墙体、屋面需要用到的材料,还有厨卫、管线等系统进行配套,而当前有的材料以及系统安装方式还是无法满足当前钢构建筑在放热,通气,耐久等方面的使用要求,关于连接上的各种配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其四,钢构建筑物需要应用到各种新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太少,缺乏系统性的探究[1]。

3、如何推广钢构建筑物发展,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对策

基于当前钢构建筑在绿建约束背景的优势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以下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以此能够快速推动钢构建筑的大力发展。

首先,将钢构建筑物的发展重点转变为小型建筑上,对于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以及使用功能也要符合当前我国小康社会的标准进行建设。

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推广钢构建筑物的发展,对其加大重视力度,例如在建设经济型建筑时,可以采用钢结构进行建设,在对商品房用地拍卖时也可以对该处地块要求运用钢结构进行建筑构造,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或给予钢结构建筑一定的优惠政策或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对钢结构建筑审批时,应结合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来确定税率。利用政策的方式来引导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利用市场推动钢结构建筑以及相关建筑企业的大力发展。

其三,积极抓好钢结构建筑物的试点工程推广,打造精品钢结构建筑工程,进而带动钢结构建筑物稳步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对其进行创新,促进钢结构建筑更好的发展[2]。

其四,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开展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创建钢结构建筑物标准体系以及使用的钢结构建筑材料体系等等,例如国家科技支撑钢结构建筑发展,将钢铁材料、节能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标准等方面形成科技小组力量,更快形成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及建筑钢结构生产规范,使其形成具有连接性产业发展链,并积极推动钢结构建筑在全国逐渐施行。

其五,结合当前绿建标准约束下钢构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钢结构建筑逐渐产业化的趋势下,立足当前建筑行业中现有的技术、墙体材料,从而解决建筑物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同时还要在当前现有的钢构建筑物基础上,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以及建筑物工业化发展水平,达到降低建筑成本目的,组建钢结构建筑设计和施工团队,努力提升我国钢结构建筑物设计以及施工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量[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钢构建筑物的优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推广钢构建筑物发展,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对策,以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推广钢构建筑物是我国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形成具有多方位、对产业的实体经济,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同时钢构建筑作为当前我国储备资源的新兴产业,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有助于国家未来建筑领域的大力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力海,林盛正,高长跃.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中建钢构大厦暖通空调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8,No.23(07):213-215.

[2]程江淮.基于綠色发展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研究[J].建筑安全,2018(1):24-26.

[3]陈琬,郑玮琳.浅谈绿色建筑标准下的轻型钢结构工业厂房立面设计[J].科技风,2017(9):136-136.

作者:吕娜

基于创新方式下的建筑安全论文 篇3:

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成效十分突出,相应的技术水平随之大幅度的提升,施工技术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保障和先决条件,不断创新施工技术并且逐步完善施工管理机制,在技术与管理协同发展下,有助于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房建深基坑建筑施工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需要在明确深基坑建筑工程特征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施工技术方法,全面掌握技术要点,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制定对应的管理策略,突出管理要点,保障所有施工工序按照规范化流程实施,努力提升房屋建筑的总体质量,这样才能提供给人们舒适、安全的建筑空间环境,助力房建建筑领域良好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以上方面展开探究和剖析,供给更多从业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房屋深基坑;技术要点;施工管理

引言

现代房屋建筑的施工条件和环境条件逐渐复杂化,合理化的应用深基坑技术,可以提升建筑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选择阶段务必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此达到增强房屋建筑安全可靠性能的目的。地下基础建设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基于深基坑建筑施工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开展阶段,要求管理人员全面做好监督和管理,针对施工技术要点、难点等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保证所有施工细节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将施工过程的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根源,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和功能价值,为实现建筑企业的计划经济目标夯实基础。

1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的基本概述

深基坑施工通常是指基坑深度大于5米或者需要采用支护结构的地下空间施工活动,随着房屋建筑楼层的增加,对深基坑施工技术和质量均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在正式开展深基坑施工前,要与房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联系,按照设计标准完成基坑的支护与检测,防止在施工阶段出现坍塌等危险问题,确保将深基坑支柱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对当前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将其具有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复杂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对其现场作业条件以及总体情况进行勘测,其中对建筑土质的勘察是首要工作,主要是利用精密测量仪器获得准确的勘测数据,分析影响勘测数据准确性的各类因素,将土质特点展现出来,但是一般情况下,很难保证土壤测量数据的精准性,实际测量结果出现各种偏差问题,最终给深基坑支护施工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影响;二是多因素性,影响基坑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基坑支护前勘察设计工作不到位,缺少对检测数据资料的分析,未能从多个方面对基坑支护展开设计,加上管理人员工作怠慢等等,导致建筑施工质量与设计目标存在很大偏差;三是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地质地形呈现出多样化,而深基坑施工质量与土壤问题直接挂钩,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选择差异化的深基坑支护技术,确保与当地实际施工需要吻合,实现房屋建筑施工的计划目标。

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实践应用

2.1锚杆支护施工技术

锚杆支护技术的实施要点在于固定钢丝绞线,主要采用支护孔内灌注的方式,借助钢丝绞线使灌注孔内的压力增强,从而提升基坑支护固定能力。具体的施工阶段,一定要保证技术应用的完善化,按照实施计划落实前期准备工作,根据规范标准完成基础性的测量工作,推进施工活动有秩序的进行。相关的技术人员要熟知和掌握地下深度等关键数据,将其为基础确定锚杆使用位置、长度等,确保锚杆实际位置没有偏差之后,使用锚杆机来固定其倾斜角度和水平位置,及时对锚杆施工质量情况进行检验和测量,使锚杆稳定性更高。

2.2钢板支护和土钉墙支护

钢板支护属于深基坑施工中的一种常用技术方式,钢材为主要的支护材料,选用科学、适宜的技术方式进行连接,以桩墙结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完整性,实际操作便捷,其应用成效很理想,可以对深基坑水土进行较好的阻隔,在存在应用优势的同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钢板桩本身具有柔软性,极易发生变形问题,深基坑的实际施工阶段,经常会受到多种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所

以要根据施工环境的实际需要合理应用钢板支护结构,若是人口密集区域不推荐选用钢板支护结构。

对于土钉墙支护技术而言,其成本投入较少,具体作业则是将很多数量的细长的锚杆插入到深基坑中,然后铺设钢筋网,利用锚喷方式进行加固,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土钉墙技术更适宜在基坑深度为五米到十五米的基坑中,通常与其他的加固技术方法结合使用,以便更好的控制技術成本,从大量工程实践来看,土钉墙技术在地下水文较高的区域并不适用。

2.3护坡桩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难度大,而且隐蔽性强,想要保证深基坑支护效果达到预期,需要根据施工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护坡桩技术即可良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用机械设备将桩液灌注到桩体内部,必须保证桩液的使用完全符合正确的施工工序要求,在桩液灌注到标准位置时填充预先准备好的钢筋笼和骨料,完成填充任务后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定的浆液,确保护坡施工的安全性。

2.4地下连续墙支护

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的最大应用优势则是适用于不同条件的施工环境,而且应用范围非常广,实际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时,这一技术的应用几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复杂的深基坑支护环境都会选用这一技术,整个作业阶段,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制作环节,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以及具体的施工要求,精细考虑墙面的负荷力、工程结构等,切实提升建筑整体质量。

3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管理的关注焦点

3.1加强原材料的科学管控

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中,原材料质量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材料采购环节着手,加强对供应商信誉、资质等方面的核查,以设计方案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开展材料采购工作,使材料质量和性能与设计标准吻合,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材料进场环节管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技术及监管岗位人员,依据设计方案对各类型材料进行细致的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的材料,避免在施工过程发现材料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由于不同原材料的特性不同,对存储环境的条件要求截然不同,妥善保管原材料,根据材料类型、施工先后顺序等分配合理的存储区域,保证存储环境的通风、干燥、避免光照等,保证材料质量和性能受到良好的保护,顺利开展各项施工活动。

3.2保证地质勘察工作质量

房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实质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各项施工任务顺利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对地质勘察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地形地貌及其特征,特别是影响施工边坡稳定性的地层因素,以及关键地段的土质指标等,如果发现地质报告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适当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保证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全部符合实际设计要求,减少施工过程的突发问题,保持良好的施工进度,获得更为理想的支护施工效果。

3.3科学确定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在实际的施工阶段起到指导和向导作用,确定施工方案时,需着重考虑以下方面:首先做到联系实际,对施工环境进行精准的定位,通常采取现场勘测方式判断实际情况是否与施工方案相一致,确保没有任何问题的基础上围绕这一方案展开各项工作;其次,挑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良好的应对现场突发问题或意外状况,并且在前期阶段即可进行预测及防范,有效的防范施工过程突发问题带来的损失,因此在确定技术人员队伍时,要对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全面考察,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再次,施工方案的设计思路与深基坑边坡稳定性的要求相符,确保基坑周围建筑物等的施工安全;最后,施工方案与地下空间施工要求相符,地下施工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为地质条件差异而不同,想要顺利开展基坑开挖工作顺利实施,必须明确地下空间的施工要求、标准等,在施工方案中具体体现出来。

3.4加强对施工环境的保护

深基坑支护施工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些影响,整洁、协调的施工环境是减少施工问题产生的有利方式,加强对施工环境的保护尤为必要,比如,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況科学设计土方存放位置,及时转运挖掘的土方,使深基坑整体环境更加干净整洁,防止存有其它杂物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实践过程,加强基坑监测,以监测数据为科学指标实时掌握基坑支护及周围建筑环境是否出现位移等情况,保证基坑周围环境更加安全,达到施工环境标准要求。

3.5规范开展深基坑监测工作

深基坑监测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施工安全,主要通过比对警报值和测量值,客观反映出深基坑施工是否存于安全状况,基坑监测工作通常是建设单位委托专业的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负责,以深基坑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中要明确设置监测警报值,在实测数据达到或超出警报值时,或实测数据存在异常情况等,应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并发出警报,严重情况下必须即刻停止施工,第一时间启动施工安全应急预案,防止对整个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在深基坑支护过程,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完成监测点监测元器件的埋设,不得出现漏埋等问题。对于监测工作而言,其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围护桩的位移、支护系统变形值、支护构件的应力值变化、地下水位监测、附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附近道路的位移监测、基坑周边重要管线(如市政给水主管、排水主管、军用线缆)的位移。

3.6加强支护施工质量控制

房屋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存在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强化施工过程控制尤为必要,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设置对应的地基工程保护设施,维护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科学开展施工安全管理,选择与施工工艺相配合的技术安全管理措施,间接提升施工安全系数,同时特别关注施工细节工作的质量把控,保证施工成效。同时,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上加以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提升,在保障施工作业安全的同时,使施工质量达到行业标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深基坑建筑工程不仅体现出较高的复杂性,而且在技术实施上具有很高的专业度,为了保证支护质量达到计划目标,要求技术人员对施工关键技术及其要点扎实掌握,使施工流程规范有序的展开,基于技术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性,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对施工技术的实施要求及标准足够明确,同时加以科学的监管,保证各项施工活动按照计划方案实施,促进支护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在选择支护施工技术时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施工现场作业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护技术,编制科学的支护技术流程及管理制度,对施工技术的实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延锋.房屋深基坑建筑施工管理措施与应用[J].低碳世界,2020,10(4):2.

[2]付乃志.浅谈房建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及其管理[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19,000(010):136.

[3]鲍润初.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7):2.

[4]蒋桃香.房屋建筑中深基坑开挖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研究[J].2019.

[5]牛元君.土建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施工及管理探究[J].建筑与装饰,2020(9):2.

[6]赵彬.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门窗,2019.

作者:薛军

上一篇:实验室动物饲养规范化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网络文化论文